家庭財富
」有多少錢才算「普通家庭」? 想像與現實落差超殘酷
近年來,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雖然主計處公布的平均薪資數字屢創新高,然而對於市井小民來說卻始終無感。有網友就好奇提問,在當今的社會,要達到什麼樣的條件,才有資格自稱「普通家庭」,也引起網友熱議。一名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很多人都說「沒錢不要生小孩」,讓她不禁思索著,到底要多有錢才能生?要多有錢才能算「普通家庭」呢?原PO分享自己的看法,認為一個「普通家庭」應該要有夫妻合計年收入達到200萬的經濟基礎,有車代步,並且擁有自己的房子,最好連房貸都已經繳清。此外,原PO還認為,這樣的家庭至少會生1個孩子或以上。網友也紛紛分享自己心目中「普通家庭」的收入標準,「以前讀某校假日班大學的老師說,夫妻年薪各100萬是中產階級」、「普通應該就是要看全台平均收入或者在pr50的人群的收入吧,我猜各7、80萬?」、「不算房貸車貸一人5萬,一家3口15萬,一家4口20萬」。但也有人認為,「普通家庭」不能只看收入決定,父母提供的情緒控制教育、親職教育、溝通能力、金錢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各種做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在正常人的範圍內,能夠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童年,才有資格自稱「普通家庭」。事實上,依照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公布2021年統計資料,我國全時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5.2萬元。若再考慮進性別,則男性薪資中位數為55.7萬元,女性薪資中位數48.1萬元,以夫妻2人薪資合計約是103萬左右,比起大部分網友期望的150至200萬相去甚遠。另外,同樣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21年統計資料,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110.9萬元,平均每家庭財富為1638萬元,中位數為894萬元。若將2021年底全國家庭財富由低至高分為5等分,第1分位組(最低20%家庭)平均每戶77萬元,家庭總財富占全體之0.94%。第5分位組(最高20%家庭)平均每戶5133萬元,家庭總財富占全體之62.7%。
過度靠晶片業 專家警告台灣「荷蘭病」恐更嚴重
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警告,近年台灣經濟表現看似數字亮眼,但一般民眾卻感受不到,原因之一是台灣過度依賴晶片產業,恐怕已經染上「荷蘭病」。他指出,即使月初COMPUTEX辦得風風火火,相當成功,但台灣的AI產業仍缺乏軟體實力。此外,台灣過於依賴晶片產業,積體電路占大陸(含香港)出口比重已達59.4%,雖然ECFA和科技產業比較沒有關係,但這也意味若ECFA中止後,影響台灣傳統產業出口大陸,台灣依賴科技業的趨勢會更加嚴重。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在網路直播節目中,邀請曾志超討論台股創新高與貧富差距等問題。曾志超警告,台灣過度依賴晶片業得了依賴單一產業的「荷蘭病」,未來將隨ECFA中止更加嚴重。根據「維科百基」資料顯示,荷蘭病(Dutch disease),原是因出口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導致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而經濟學中的「荷蘭病」,是特定行業(晶片)發展的增長,與其他行業(如製造業或農業)經濟發展的下滑,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最後衍生造成該國某些行業(例如製造業、農業)競爭力被降低。曾志超解釋,台灣在自由貿易協定(FTA)覆蓋率僅一成,面臨嚴重的關稅不對等情況。若完全沒有大陸市場的話,台灣的出口值可能會更慘。2023年北京二波中止ECFA關稅減讓合計有144項,金額高達118億美元,已經占了總金額近75%。陳學聖補充,這代表獲利低、卻養活很多勞工的台灣傳統產業受到衝擊。何志勇則指出,這也代表,如今中止ECFA的政治意義其實已大於實質意義,因為台商都已轉向,不在意了。曾志超進一步說明,ECFA終止最受影響的還有農產品,因為農產品易腐,所以台灣長期依賴大陸市場的原因,除了消費習慣相似之外,就是距離近。過去鳳梨遭大陸暫停進口後,轉而銷往日本,以「民主鳳梨」打響名號,但卻頻頻爆發黑心等問題,價格也因此崩盤,可見口號式的出口沒有意義。何志勇則表示,貧富差距是一般民眾感受不到台灣經濟成長的另一個原因。主計總處公布2021年,台灣最富有的前20%家庭平均財富是新台幣5133萬元,後20%家庭為77萬元,貧富差距擴大成為66.9倍,明顯高於1991年16.8倍。而且現行家庭財富中房地產價格計算採公告現值,並非實價登錄,若改以實價登錄來計,台灣的差距應該會更大。雖然央行曾反駁台灣沒有「荷蘭病」,但台灣過度依靠科技業是事實,新加坡理前總理李顯龍也曾點出此問題。曾志超則補充,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可到3.94%,看起來國內經濟很好,但是多數的台灣民眾卻感受不到之因。曾志超並批評,政府力推「新青安貸款」,貸款額度提高至新台幣1,000萬元,至於利息補貼部分,政府額外補貼1碼,加上原公股銀行減半碼,形同優惠加碼1.5碼,且貸款年限延長至40年,造成民眾會覺得不買很可惜,就拼命買,等於政府鼓勵大家炒房。陳學聖因此擔憂,民進黨所謂台灣經濟好的假象一戳即破,台灣雖然是全世界最注目的科技島,但是大多人還是在傳統產業。傳統產業雖然獲利低,但是養的員工不少,政府若放任不管,最後受傷的還是製造業的員工與一般民眾。
貧富差距66.9倍駭人 陳建仁強調健全社福接住弱勢
行政院長陳建仁30日上午說明,儘管台灣的貧富差距擴大,但比起世界各國,台灣已相對在可控範圍中,政府仍會積極透過各項措施,讓經濟成長成果「全民都吃得到」。行政院主計總處29日公布2022年「國富統計」及2021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結果,其中2022年底國富毛額為新台幣310.61兆元,較2021年底增加26.18兆元,成長率達9.20%,國富淨額247.14兆元,增加9.63%。平均每人資產淨值達688萬元、年增2.84%,其中以房地產及存款增加幅度較大。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長潘寧馨表示,「國富統計」代表一國各經濟部門擁有的資產總值,包括家庭、非營利團體、企業及政府部門。近幾年數字增加,主要源於產業投資明顯增加,帶動房屋、廠辦、機械設備等增加。 潘寧馨說明,以財富分配統計結果顯示,2021年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倍數擴大至66.9倍,也就是最頂的20%家庭總財富占全體的62.68%,末尾20%家庭總財富則只占全體的3.134%。潘寧馨強調,儘管數字看似駭人,但與韓國、澳洲及英國最頂20%家庭總財富佔62.06%、62.70%與62.97% 相較,台灣表現並未失控,更低於德國及法國的73.11%、67.89%。值得一提的是,主計總處曾於1991年發布當時的家庭財富報告,當時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約16.8倍,而後因為資料調查的困難度高,未能再次公布。外界意外睽違30年再次公布,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竟飆升達66.9倍。對此,陳建仁強調,面對貧富差距,政府需要透過各種方式,讓經濟成長的成果能夠與全民共享,像這幾年,政府努力加薪、減稅,推動各項社會福利,包括0到6歲國家一起養和長照計畫等,就是希望縮短貧富差距,讓弱勢者得到政府更好的照顧。陳建仁重申,雖然台灣有貧富差距的問題,但政府會積極努力透過各項措施,繼續推動經濟發展和各項社福措施,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堅韌、更溫暖的國家,大家都能夠安居樂業。
台灣貧富差距擴大!30年前16.8倍變66.9倍 學者指出原因
2021年家庭平均財富統計主計總處29日公布民國110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全國家庭財富由低至高,分為5等分,前、後20%的家庭貧富差距達66.9倍,與30年前公布的16.8倍相較,貧富差距大到超乎想像。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處長潘寧馨坦言,台灣貧富差距有擴大趨勢,但他強調這是高度自由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主計總處最新統計顯示,平均每戶資產淨值為1638萬元,在最富有20%家庭,平均每戶資產淨值為5133萬元,握有全體近62.68%的財富,反觀最貧窮20%家庭,平均每戶僅77萬元,兩者差距66.9倍。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近幾年在全球央行採貨幣寬鬆政策下,房地產皆上漲,各國股市更屢創新高,台股指數站上2萬點大關後,更擴大貧富差距。110年台灣家庭財富吉尼係數為0.606,低於澳洲0.611、英國0.62、日本0.678。吉尼係數是評估所得分配均勻程度的工具,數值越大表示所得分配越不均等。潘寧馨指出,台灣雖然有貧富差距,但其他先進國家貧富差距更嚴重,台灣仍較均勻。潘寧馨也認為,貧富差距的現象與個人理財、資產配置及家庭財富累積有關。舉例來說,30年前不少南部人北漂工作、置產,若是留在南部置產,房地產因地區不同發展,估值就造成財富差距。潘寧馨再舉例,若30年前開始買潛力股或投資基金,不論是運氣好或有遠見,因每個人對理財的選擇不同,又多了一個財富差距的變數,證明高度自由經濟發展下,財富累積的結果會有顯著差異。富有家庭的資產配置是否和大家不同?主計總處指出,110年前20%家庭資產淨值是5133萬元,現金、存款、股票及共同基金所占比率達57.6%,遠高於全體平均47.1%。值得注意的是,後20%平均每戶負債高達405萬元,高負債是導致其落入貧窮的原因。主計總處官員說,這個族群負債太高,平均每戶負債高達405萬元,比全體平均每戶負債220萬元高出甚多,可能來自購屋貸款或是舉債投資金融性資產,這個現象值得注意。相對於主要國家家庭資產差距,澳洲家庭貧富差距為93.1倍、英國109.5倍、韓國140.1倍、法國627.4倍。潘寧馨表示,台灣各階層的民眾都有儲蓄習慣,這是貧富差距倍數相對於其他國家為低的主因。與上次調查相隔超過30年,潘寧馨表示,這個調查工程相當浩大,且不動產以市值估價,預計往後可能10年內、採不定期的方式發布。
美股漲跌劇急誰在乎! 原來8成股票握在這10%人手中
美國聯準會(Fed)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美國經濟與股市影響,今年首季美國家庭財富淨值季減5.6%,經季節調整後達110.79兆美元,創1950年代以來最大單季減幅紀錄。這項刊登於Fed「資金流季報」(Flow od Funds)的數據,凸顯新冠疫情已經開始對全美經濟造成影響。美國經濟已在2月陷入衰退。鑒於封鎖措施導致消費者減少支出與企業暫停投資,美國首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年率為負5%。經濟學家預期,第二季萎幅還會加劇,因為政府與企業在4月大舉裁減逾兩千萬名勞工。Fed指出,首季美國家庭財富減少,主要來自直接及間接持有的企業證券價值暴減7.8兆美元。由於擔憂疫情擴散與其對美經濟衝擊,加上金融系統一度陷入嚴重流動性不足,導致道瓊工業指數首季急跌23%,重創家庭投資組合。不過根據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沃爾夫(Edward Wolff)針對2016年的Fed資料進行分析發現,事實上美股的急跌急漲,並沒有受到太多美國民眾的關注。這主要是美國家庭擁有的約84%股票,其實多握在美國所得前10%的富豪手中。Fed還表示,今年第一季家庭債務季增1%,為16.28兆美元。同期,不計金融機構的企業債券締造有史來最大增幅,成長4.7%至16.81兆美元。由於銷售陡減與不確定性升高,促使企業趁利率處在低檔之際,大舉發債以建立現金緩衝。美國聯邦政府債券在首季也增加3.6%到19.74兆美元。自從4月以來,美國財政部已經發出2,670億美元的紓困支票給將全美將近1.59億戶家庭。另外在疫情爆發期間,遭到解雇的員工每周還可領取600美元的失業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