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學科
」 疫苗 高血壓瓊瑤去世/輕生和安樂死不同! 醫提醒:不要過度渲染美化「翩然的去了」
86歲作家瓊瑤昨(4日)下午在住家被發現輕生亡,並在遺書中表示,自己已翩然離去,不願意成受盡病痛折磨的老人,最終決定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擺脫讓她痛苦的軀殼。對此,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認為,希望大眾或媒體不要過度渲染、美化「翩然的去了」這樣的描述,因為自殺遠不是瀟灑去了這麼簡單,並點出自殺和安樂死的差異。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提醒,落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才能安樂善好自己的死亡,而不是輕生!許書華醫師昨晚在臉書粉專發文稱,知名作家瓊瑤選擇輕生離世,讓她想到韓劇《死期將至》的台詞。但她希望大眾或媒體不要過度渲染、美化「翩然的去了。」這樣的描述,因為自殺遠不是瀟灑去了這麼簡單。她也強調,自殺和安樂死是不同的,「我們要更積極正視台灣安樂死合法化的推動與進展沒錯,也提醒大家雖在瑞士、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家執行安樂死是合法的,但其中的條件規範都非常嚴格,多數可選擇安樂死的前提,是病人的生理心理正遭受難以承受的痛苦,且沒有任何醫療方式可以達到改善的希望下,還需醫師等專家多方評估,證明患者意識清楚、無外部壓力、知情自願,才可合法執行。」許書華說明,大家對生命自主權都很重視,「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就是尊重與保障病人自主權而生的法案,「在現有法案,我們是有方法為自己生命作主,不當『插管維生老人』的,畢竟雖談生死很沈重,但現代醫藥還是有極限,有力有未逮的可能。遇到這些極限,將對於『治癒疾病』的努力,轉成『保有生命尊嚴、生活品質,善終』的努力,也是醫者持續用心致力之所在。」她還認為,面對生命的極限,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我們依舊可以是展現力量的鬥士,「瓊瑤說:『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以上這段才是我想引述強調的話。如何面對死亡也無需老了才思考,隨時都能多瞭解這攸關生命自主權的大事。」此外,黃軒醫師也發文指出,瓊瑤的選擇,並非孤例。在很多高齡人群中,有些人因為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也曾萌生了離世的念頭,「你們知道,老人面對死亡,是需要全新的教育嗎?而不是老人世面見多,他們都會坦然面對的!畢竟死亡,老人,從未有過,不是嗎?你又如何叫老人,孤獨一個人去面對呢?」黃軒認為,或許,大家可以從瓊瑤的選擇中學到:如何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何讓家中老人的死亡教育,更深入到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當老人因疾病或失能面臨生命終點時,死亡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老人和家人更有尊嚴地面對生命的最後階段,並共同準備和接受這一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為何老人家和家人需要一起接受死亡教育?黃軒點出有以下4點正向意義,包括減少恐懼與焦慮: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幫助老人認識並接受這一事實;促進生死溝通:減少家人之間對死亡話題的忌諱,讓老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提升生活質量:通過關注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讓老年人更有尊嚴地度過餘生;預防孤獨與後悔:通過早期準備和反思,減少未完成的心願和心理壓力。至於如何進行死亡教育?黃軒解釋,關鍵是與老人溝通,包括選擇合適的時機:避免在老人情緒低落時討論此話題;用心傾聽:讓老人自由表達對死亡的看法與擔憂;避免迴避話題:以平和的語氣正面討論死亡,不用「隱喻」或「委婉說法」。最後,家庭成員在側可以傾聽、陪伴和分享生活點滴,不一定是每次都是在分享病痛和死亡!◎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老年衰弱症」恐致長者失能! 醫示警:肌肉減少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醫院常見有些老年病患,體格偏瘦但看似健康但尚能自我照顧,只是行動稍慢,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一週後,竟喪失走路能力,甚至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全程照顧,這就是典型的「衰弱」。這樣的老人其身體狀況處於危險邊緣,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衰弱症」老年人 與生心理、社會經濟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葉孟奇說,臨床上發現,有「衰弱症」的老年人是不良健康後果的高危險群,往往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使用,比起強健的老人死亡率甚至高達三至五倍。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無法以單一問題來解釋,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例如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內在及外在因子會彼此交互作用而誘發並促使衰弱的發生。五項衰弱臨床表徵 體重、疲憊感、肌握力、行走與體能2001年國外學者曾提出五項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研究顯示,衰弱的人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等,皆比無衰弱的人高。因此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且衰弱的等級越高,其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肌肉減少症與衰弱關聯大 使疾病每況愈下葉孟奇表示,目前有許多生理機轉被提出與「高齡衰弱症」有關,其中「肌肉減少症」被認為與「衰弱」有高度的相關。肌肉質量與強度的衰退,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進而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促使衰弱速度加速。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的相關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的產生;衰弱又會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規律運動、保持動態 降低「肌肉減少症」跌倒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最好是預防並針對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及早介入。葉孟奇說,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的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同時加上適當的營養、控制慢性疾病且戒菸、保持開朗的心情及多社會參與的活動,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
名醫是渣男2/月入40萬幫小三買屋不手軟 妻子買8000元衣服竟遭痛罵
員榮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黎雨青憑藉帥氣外表和優良形象走紅網路,除了是營養品亞培安素代言人,還在台中馨美美學診所和全能家醫診所任職,每月收入約40萬元,而他與「氧氣女神」、網紅營養師陳嫚羚外遇超過10年,更大方幫小三買房,蕭姓妻子支持其事業多年,他卻一再縮減給老婆的家用,蕭女買件衣服都換來他的一頓怒罵,差別待遇也讓蕭女親友難以接受。「黎雨青對小三花錢不手軟,老婆卻是買件衣服都要被罵。」蕭女親友恩恩(化名)回憶,黎雨青在2022年大手一揮,在台中幫小三出頭期款買房,地點更選在蕭女長輩家附近,2人出入的親密畫面更多次被蕭家親友直擊,相較於對外遇對象的大方,黎雨青對妻子則是斤斤計較。恩恩說,蕭女生性儉樸,在黎雨青的一再哭窮下,家用2022年從原先的6萬降到4萬元,蕭女得自己倒貼錢才能維持家計,而蕭女因丈夫的背叛身心俱疲,在親友建議下買一件8000元的衣服想安慰自己,卻換來黎的一陣怒罵,她此後花錢更畏首畏尾,直到9月因腦溢血喪命,身為「醫生娘」的蕭女都幾乎沒有名牌服飾或包包。網紅營養師陳嫚羚形象良好,各種產品代言接到手軟,實則當黎雨青小三10年,黎雨青更買房相贈。(圖/翻攝營養嫚嫚說-嫚嫚營養師臉書)據了解,黎雨青的家境並不優渥,他與牙醫弟弟黎雨憔都是國防大學醫學院畢業,蕭女娘家在小倆口結婚時,還配合黎的工作地點,在台中幫付頭期款購置婚房,蕭女婚後更全心支持丈夫的醫療事業。「他說要開藥局,公公婆婆說要買房投資,蕭女都有出錢。」恩恩回憶,黎雨青是公費生,畢業分發國軍臺中總醫院家庭醫學科,薪水跟其他醫生比也相差一大截,而當時黎父想在苗栗老家蓋房,要求2個兒子出錢贊助,黎雨青因而將自己大部分的存款交給父母,之後還數度向妻子開口。蕭姓正宮因丈夫婚外情而身心俱疲,最終因病身亡,享年僅46歲,其親友萬分不捨,決定公布黎雨青的真面目。(圖/記者周志龍攝)蕭女出身音樂世家、家境殷實,黎雨青的父母在蓋房後,又開口稱想在新竹買房投資,黎也說自己想合夥開藥房,蕭女先後給丈夫數百萬元,陪著黎雨青從窮學生、住院醫生到如今的大網紅,還在家醫診所擔任執行長.原以為能就此苦盡甘來,最終等來的竟是無情背叛。2014年間,蕭女發現黎雨青外遇時任藥廠業務、如今的網紅營養師的陳嫚羚,陳嫚羚多次傳訊息挑釁,黎父黎母也因蕭女長期服用類固醇無法生育的頗有微詞,蕭女在數度爭吵後身心俱疲,提出要結束婚姻。蕭女拿了數百萬元給丈夫買房開藥局,投入的錢都付諸東流,黎雨青卻不願支付贍養費離婚,連給妻子的家用都一再縮減。(圖/讀者提供)由於黎雨青聲稱自己的投資都血本無歸,蕭女付出的數百萬元也就此付諸東流,蕭女因而要求黎雨青支付600萬贍養費結束這段婚姻,黎雨青卻兩手一攤,表示自己沒錢不願離婚,更無法與陳嫚羚「斷乾淨」,這段畸戀也因而僵持10年,最後還約定好「一人一天」,每周一、三、五在小三處,二、四、六則回歸家庭。針對本刊的查詢,黎雨青表示,此事已是將近10年前發生,而如今妻子病逝,不知有心人士為何要就此事做文章,也再次對家屬造成傷害。此外,記者致電陳嫚羚經紀人遭拒接,另再發送簡訊致經紀人和陳嫚羚粉絲團,但至截稿前均未得到回應。
台南男狂嗑蛋黃酥「劇烈腹痛嘔吐」 一查三酸甘油脂破表…死亡風險高
中秋節到來,許多人都會應景吃月餅、蛋黃酥,但背後隱藏不為人知的健康危機。台南一名50多歲男子,因為食用過多的蛋黃酥,結果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mg/dL,伴隨劇烈腹痛和嘔吐,診斷為急性胰臟炎,必須住院治療。家庭醫學科醫師顏廷旭指出,不論廣式月餅還是蛋黃酥,這些傳統中秋點心皆富含高熱量、高糖分、大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光是1顆熱量就高達400~600大卡,尤其蛋黃餡料更是飽含油脂的來源,食用過量容易導致高血糖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顏廷旭醫師近期收治一名50多歲男子,因食用過多中秋節禮盒的蛋黃酥,導致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 mg/dL,還伴隨劇烈腹痛和嘔吐,就醫診斷是急性胰臟炎,須立即住院治療。男子食用過多蛋黃酥,引發急性胰臟炎。(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顏廷旭醫師解釋,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通常與飲食不當、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相關,一旦濃度超過500mg/dL時,罹患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便大幅增加,容易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和嘔吐,嚴重者須立刻住院治療。如果沒及時處理,可能進一步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增加死亡風險,危險性不容小看。顏廷旭強調,長期未受控制的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還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控制飲食,尤其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更應避免過量攝取高糖、高脂的食物,並遵循醫師專業建議,藉由適當的藥物治療或補充魚油來控制三酸甘油脂,降低併發症風險,才能健康平安和家人共度佳節。
好吃到一口接一口!台南男狂嗑蛋黃酥「腹痛嘔吐」 直送病房過中秋
隨著中秋節到來,不少民眾應景大啖美味的月餅,卻輕忽背後可能潛藏健康危機!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顏廷旭呼籲,不論廣式月餅還是蛋黃酥,這些傳統中秋點心皆富含高熱量、高糖分、大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每顆熱量可達400至600大卡,尤其蛋黃餡料更是飽含油脂的來源,若過量食用,容易導致高血糖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顏廷旭醫師以日前家醫科門診遇到的一名50多歲男性為例,可能因食用過多中秋節禮盒的蛋黃酥,導致其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 mg/dL,伴隨劇烈腹痛及嘔吐,經診斷為急性胰臟炎,須立即住院治療。顏廷旭指出,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通常與飲食不當、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相關,危險性不容忽視。一旦濃度超過500 mg/dL時,罹患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便大幅增加,容易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和嘔吐,嚴重者需立即住院治療;若未及時處理,急性胰臟炎甚至可能導致多器官衰竭,進而增加死亡風險。他強調,長期未受控制的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還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目前治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的常見藥物包括纖維酸類藥物、菸鹼酸及Omega-3脂肪酸補充劑。醫師說明,常用的纖維酸類藥物能夠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但偶爾會產生副作用如肌肉疼痛及影響肝功能;菸鹼酸能降低血脂,卻可能伴隨皮膚潮紅、胃部不適及血糖波動。若無法耐受上述健保藥物,則建議考慮Omega-3脂肪酸補充劑,也就是常見的魚油產品。他補充臨床研究顯示,高濃度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三酸甘油脂,不僅副作用較少,更有抗發炎的作用。無論選擇何種藥品控制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最重要的仍是「控制飲食」!顏廷旭提醒,尤其患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更應避免過量攝取高糖、高脂的食物,並遵循醫師專業建議,藉由適當藥物治療或補充魚油來控制三酸甘油脂,降低併發症風險,方能健康平安地與家人共度佳節。顏廷旭醫師指出,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通常與飲食不當、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相關,危險性不容忽視。
吃太多蛋影響膽固醇? 醫揭真相:2類人要注意
雞蛋擁有高品質的蛋白質,因此是許多人偏好的食品之一,但很多人擔心一天吃太多蛋會使膽固醇過高。對此,初日診所的家庭醫學科暨減重專科醫師李唐越指出,其實食物中的膽固醇對體內膽固醇濃度的影響不大,不過他建議膽固醇偏高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應與醫生或營養師討論適合的蛋白攝取量。李唐越醫師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中的影片中表示,雞蛋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是營養豐富的食物。許多人會擔心一天吃太多蛋會使膽固醇過高,不過人體約80%的膽固醇是自身合成的,人體中只有約20%的膽固醇來自食物,因此食物中的膽固醇對膽固醇濃度的影響相對有限。李唐越補充說明,雞蛋還含有卵磷脂,適量食用對心臟健康有益。一般來說,健康成人一天吃幾顆雞蛋並不會有問題,例如有些健身增肌的人一天吃5、6顆蛋也可以,然而他也建議蛋白質的攝取應該多樣化。李唐越也提醒,如果膽固醇偏高或患有心血管疾病,建議與醫生或營養師討論適合的雞蛋攝取量。事實上,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許多研究發現人體內的膽固醇主要由自身生成,飲食中的膽固醇較不易引起血中膽固醇的升高,有文獻指出,健康成年人每日適量食用雞蛋並不會導致血中膽固醇含量增加。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攝取雞蛋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沒有相關。因此在美國最新的飲食指南中已將每日限制攝取300毫克膽固醇的建議移除。衛福部指出,但這也因此引起民眾對於雞蛋攝取量的誤解,認為既然都不會影響膽固醇,且雞蛋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亦可提供葉黃素、類胡蘿蔔素等營養價值,所以可以不限制的食用雞蛋。衛福部提醒,對於一般健康的民眾而言,雞蛋確實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在平時飲食中,除了雞蛋以外,也應更多元化的攝取不同食物種類的營養,如同為豆魚蛋肉類的豆製品、魚、海鮮類及禽畜瘦肉等,並增加蔬菜、水果的攝食比例、減少加工食品、飽和脂肪的攝取。衛福部說明,對於已有高膽固醇血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應注意飲食中的飽和脂肪來源,記得以堅果、白肉等食物與雞蛋互相搭配,並依照「豆魚蛋肉」一掌心的建議,避免過度食用單一食物帶來的健康風險。任何一項單一食物過與不及皆不利於人體的利用,建議以多元化的飲食原則,均衡攝取每樣食物。
男子退休常「睡不好、關節痛」 擔心得重病!檢查竟是憂鬱症惹禍
67歲徐先生2年前退休後,因睡不好服用安眠藥,之後又因肩膀關節疼痛吃了許多止痛藥、做復健,但都沒有明顯改善。且相較以前經常跟同事親人外出活動,徐先生退休後逐漸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更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重大疾病。他到家庭醫學科求診,確定身體沒大礙,轉診到身心醫學科門診,發現原來是憂鬱症。在規律服藥下,徐先生的疼痛敏感度降低,生活品質明顯改善。10%長者有憂鬱症 6%有自殺傾向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增加,退休的老年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之一。根據國外統計,每100個長者會有10個有憂鬱症狀,其中1至2個會符合憂鬱症診斷。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張芳瑜表示,一般10到20個有自殺企圖的成年人中會有1個自殺死亡,但在65歲以上的長者中,4個有自殺企圖者中就有1個死亡,且一般高齡族群中約有6%長者有自殺的想法,因此長者的情緒不可忽視。女性患者數是男性2倍 7種人要當心張芳瑜指出,65歲以上老年人因為屆齡退休,失去生活重心,身體疾病增加,身邊親友陸續離世等多重原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此外,憂鬱症無論發生在哪個年齡層,女性的發生率都較男性高出1倍,且除了遺傳原因外,致病原因也與中風、巴金森氏症、紅斑性狼瘡和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有關。另外,對自己要求高、情緒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社會家庭支持度不足的人也是好發族群。而老年人跟一般成年人憂鬱症狀的不同,在於老人不會表達內心的鬱悶情緒,所以會將身體的不舒服放大,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最常見的是疼痛。因此當相關檢查都正常或與他感覺痛苦的程度不成比例時,就會進一步評估是否為心理作用造成。憂鬱是失智前兆 及早檢查、規律治療張芳瑜提醒,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遲遲未治療,不僅病情會加重,更可能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演變成失智症;若病人本身就有失智情況而又未治療憂鬱症,就會加速退化程度。由於失智症與憂鬱症有許多症狀重疊,因此老年人憂鬱症評估必須更完整,要涵蓋抽血檢查排除內外科疾病、藥物、營養的影響,還要有醫師的會談評估。治療則以血清素藥物為主,原則上若是病人這輩子第1次發病,建議至少維持1年的治療,直到病情穩定;但若是反覆發病3次以上就會建議拉長時間,至少治療3年。照顧身心健康 5撇步遠離憂鬱症張芳瑜最後呼籲,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延誤治療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認知能力和身體狀況,必須盡快就醫。長者要預防憂鬱症,可以在退休前預先規劃好未來的生活,藉由規律的社團活動轉移生活重心,而維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並戒除菸酒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憂鬱症有一定程度的預防。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生命線專線:1995
戒菸副作用難忍! 醫點名「家庭中這些人」扮演角色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5月31日訂為世界無菸日,向社會大眾宣導戒菸及拒絕二手菸,為響應全民健康及永續發展趨勢,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日前在院內舉辦「世界無菸日」衛教講座。抽菸健康壞處多 戒菸門診提升戒菸成功率家庭醫學科謝蔡豪醫師指出,抽菸壞處多,像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的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統及其他癌症等健康問題,許多文獻及研究都指出抽菸是這些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著想,建議可前往「戒菸門診」尋求協助,透過專業醫療人員、個案管理師、藥物、專業輔導與心理支持,量身打造完整戒菸計畫,讓成功率大幅提升。戒菸副作用多難忍受 家人扮演角色非常重要謝蔡豪醫師分享成功戒菸的案例,68歲的黃先生因罹患腦部腫瘤而決心開始戒菸,剛開始採用口服藥物治療,但卻出現了手部不停顫抖的副作用,便於回診時調整,改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數周後,黃先生雖逐漸減少吸菸量,但仍無法完全擺脫吸菸的習慣。因此,呂孟樺個管師邀請黃先生的太太和女兒一同來到戒菸門診進行詳細的衛教,幫助他們清楚了解到家人的協助在戒菸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隨時提醒與正向鼓勵,也幫助黃先生擺脫對菸草的依賴,邁向健康人生。生死經歷決心戒菸 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菸癮另外,菸齡長達45年的林先生也在現場分享自身成功戒菸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年近7旬的林先生回想起一開始接觸香菸是因為在外島當兵,為緩解壓力以及與同袍之間的社交需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天一、兩包菸的不良習慣。去年年底突然發生莫名胸痛、左肩痛等心肌梗塞的徵兆,至急診就醫後直接轉進加護病房,有了這次的生死經歷,讓林先生決定不要再抽菸了。林先生在今年1月在開啟戒菸療程,藉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上的菸癮,逐漸減少菸量的同時,家人及親友的適時鼓勵支持,心理性的菸癮的逐漸緩解。
打呼有救了!3招擊退惱人鼾聲 醫提醒:長期無法改善應主動就醫
在台灣1600萬名成人中,約有800萬人會打呼,其中有不少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初日診所家庭醫學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教3招「改善睡眠打呼」,透過減重、側睡及睡前不喝酒等方式和「打呼說掰掰」。魏士航醫師還提醒,若長期有打呼狀況遲遲未改善得特別注意,應就醫接受檢查與治療。打呼又稱為打鼾、打鼻鼾,是入睡後呼吸道的肌肉張力下降,呼吸道受到擠壓、呼吸氣流受到阻力,軟顎和舌根震動而產生聲音或呼吸暫停的情形。打呼若持續一段長時間,可能伴隨而來的是呼吸暫停或呼吸中止的危險,也可能出現複雜的併發症,進而危及生命。「睡眠呼吸中止症」指患者在睡眠中,因不能呼吸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並常於睡夢中醒來,醒後才會回復正常呼吸。睡眠呼吸中止一晚可以發生數十次到數百次不等,每次醒來的時間並不一定,由數秒到超過一分鐘都有可能,但患者自身不易察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睡覺時因上呼吸道變狹窄,而使呼吸變淺且費力,因此打呼聲特別大聲,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上呼吸道完全堵塞而吸不到空氣、窒息,這也是為何臨床上偶有聽到民眾在睡覺中猝死的案例。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魏士航醫師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分享影片,提供3種方法解決睡眠打呼問題。一、減重:肥胖者因呼吸道周邊的脂肪堆積,容易使呼吸道變窄,空氣難以流通進而導致打呼。根據臨床的觀察,只要適當減重,減少因為脂肪堆積而產生的呼吸道壓力,打呼狀況就能有效改善。二、側睡:仰躺時舌頭容易往後壓迫到呼吸道,可以改成側躺的方式睡覺,就能避免打呼。三、睡前不喝酒:酒精會暫時降低呼吸道的肌肉張力,所以睡覺前最好不要喝酒。魏士航醫師提醒,打呼除了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是罹患疾病的警訊之一,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鼻部或扁桃腺問題,另也與其他的內分泌疾病有關。若長期有打呼症狀且遲遲無法改善,應主動就醫接受檢查與治療。
慢性疲勞要小心!醫示警「1類食物」別吃太多 維生素B群狂耗
有3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體重和體態問題至減重門診求診,並透露自己還有慢性疲勞的問題,總是有著無止盡的疲勞感。經醫師魏士航檢查後發現,她除了有顯著的維生素B群不足外,還有明顯的胰島素阻抗,而這都是因為患者平時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當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時,體內B群會消耗得較多,其需求量也會變大,更容易產生體內B群不足的狀況,因此適當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才能根治。初日診所家庭醫學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近日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指出,最近遇到的個案,是一個30幾歲的女生,就診的時候除了體重和體態的問題以外,同時也表示她有慢性疲勞的問題,總是有著無止盡的疲勞感。因此,除了胰島素阻抗的檢查以外,醫師也幫她安排細胞營養代謝的評估。檢查發現尿液中的丙酮酸、α-酮戊二酸、α-酮異己酸、α-酮β-甲基戊酸這些代謝物都明顯地偏高。這結果指向個案有明顯維他命B群不足的狀況,造成攝取的養分無法順利代謝產生能量,「難怪疲勞感會那麼明顯。」魏士航進一步解釋,看到這樣的結果,第一個想到的大概會是個案平日飲食中B群攝取的不足,另外找一些營養品來補充就好了。然而,透過檢查也發現她有明顯的胰島素阻抗,平常的飲食也都是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居多,「當我們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的時候,維生素B群會消耗的比較多、B群需求量也會變得比較大,就更容易產生體內B群不足的狀況。因此對這個案來說,除了補充B群以外,更重要的是適當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才能從根源真正的解決問題。」魏士航也在文末補充,在診間,當他建議病人補充一些營養品的時候,需要補充多久是一個很常被問到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單純缺乏這些營養,其中更代表著我們的飲食和生活中出現一些不平衡,才會造成這些營養素的缺乏。因此,在補充營養品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找出飲食和生活作息中的問題,積極地去調整。當問題的根源能夠透過調整飲食和作息順利改善的時候,作為階段性幫忙的營養品補充,自然也就有了退場的機會囉。」
誤認頭暈是工作壓力大 中年男「血糖超標15倍」險喪命
一位中年男性日前常抱怨身體不適,包括頭暈、口渴、體重下降,原以為是工作壓力造成的現象而不以為意,不料這個月初昏迷被家人送至急診,發現血糖竟高達1500,是正常值約15倍!主治醫師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蕭立偉醫師表示,「這名患者嚴重脫水急性腎衰竭還合併酮酸中毒,被發病危通知,在加護病房連續注射胰島素後迅速將血糖控制下來,才脫離險境。」許多看似常見的症狀其實都有可能是血糖高導致的結果,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許惠春醫師解釋,「診所時常遇到病人是因為一些不具特異性的症狀來求診,例如口渴、泡泡尿、傷口癒合慢、皮膚搔癢、性功能障礙、反覆感染或感冒長時間沒好等等,經檢查才發現是高血糖所導致。」他也提醒,患者若只針對症狀處理,但血糖高卻不控制,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長期血糖高會導致血管、神經甚至心腎等器官病變等問題。許惠春醫師解釋,糖尿病患者血液糖分高,身體如同「蜜餞」泡在高濃度糖漿中,導致細胞水分流失,讓大腦發出「缺水」的訊號,使患者口渴;也因為尿液出現糖份產生滲透性利尿,導致尿量增加。不只尿量增加,高血糖也會進一步產生蛋白尿;許惠春醫師建議,可以觀察起床第一泡尿,尿液中是否有細小綿密如「倒啤酒」的小氣泡,如果氣泡沒有消散,建議就醫檢查。另外,高血糖會降低白血球活性,讓傷口容易受細菌感染,皮膚沒有紅疹但持續搔癢,都可能是高血糖造成神經病變,讓皮膚產生麻、癢的感覺。高血糖還會損害血管系統,導致動脈硬化和血管狹窄,造成不可逆的勃起功能障礙。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提供病原體(如:細菌、真菌)理想的繁殖環境,使得反覆感冒或容易感染。許惠春醫師呼籲,若有上述的症狀,就應該盡速就醫,確認症狀是否因高血糖所導致。蕭立偉醫師說明,若想解決因為高血糖出現的這些症狀,就需要快速的把血糖降下來,避免高血糖危害身體的器官,而胰島素就是一個能安全且迅速降糖的好武器,可惜過去在門診跟病人勸說時,常常有病人一聽到要打胰島素就拒絕,因為「聽說」胰島素不安全。蕭立偉醫師解釋,多數口服藥物以胰島素增敏或促進分泌胰島素為主,卻可能讓患者體內剩餘的胰島細胞過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使用胰島素治療,不只能快速控制血糖,也能幫助胰島細胞喘息,延長胰臟功能。許多人擔心使用胰島素會傷身,但無論是肝、腎功能異常,甚至糖尿病孕婦或兒童都能使用。」蕭立偉醫師與許惠春醫師也鼓勵糖友,若出現疑似高血糖症狀,或對胰島素有疑問,可上國健署網站查詢「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名單,向經過認證的醫療院所諮詢,並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早穩定血糖,找回健康。
遊祕魯雨林遭馬蠅寄生 男腫成香腸嘴抓出3隻幼蟲
解封後是旅遊旺季,33歲的陳先生,去年10月赴秘魯旅遊後,嘴唇遭3隻馬蠅蟲寄生,腫成香腸嘴,透過手術才順利取出。專家表示,中南美墨西哥到阿根廷、智利北部等國家在內,都是馬蠅蟲的活動範圍。馬蠅一般會將蟲卵產在其他節肢動物的腹部,經叮咬宿主後,蟲卵就順勢附在傷口,慢慢孵化,提醒民眾前往高危險國家,應穿長袖衣褲、不擦香水,以免蟲蟲危機上門。陳先生去年10月前往秘魯馬丘比丘,在熱帶雨林住宿。返台2周後,出現嘴唇腫大、疼痛的症狀,在診所治療半個月都未好轉。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劉崇基表示,陳先生嘴唇上方、嘴角、下唇各有1個空洞,有滲液流出,檢查發現有「會活動的頭」,醫療團隊動全麻手術從洞口活捉了3隻馬蠅蟲,每隻約2.5公分長、0.8~1公分粗。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偉新表示,馬蠅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一般生活在潮溼的熱帶森林、樹木繁茂的低地,在台灣極其少見。馬蠅一般會將蟲卵產在其他節肢動物(如蚊子)的腹部,當蚊蟲叮咬宿主時,蟲卵就順勢落到傷口上,孵化成幼蟲以後,再從傷口或毛囊鑽入皮膚內。遭馬蠅蟲寄生的患者,傷口初期與一般昆蟲咬傷非常相似,周圍的小型丘疹也容易與皰疹混淆,不易診斷。劉崇基說,馬蠅成長過程會產生分泌物,保護自己不被細菌感染,同時造成組織破壞,產生刺痛感,令患者難以忍受。為避免蟲蟲危機,他提醒民眾,前往中南美洲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進入叢林區時,建議戴帽子,保護頸部及頭皮,且不擦香水或使用體香膏,避免吸引蚊蟲。
視線模糊就醫確診糖尿病 男子拒服藥!醫曝「嚴重後果」會後悔
38歲張姓補教老師平時除上課外鮮少運動,加上壓力大,晚上經常吃宵夜,體重直線上升,參加健檢時發現血糖偏高,醫師建議藥物控制,但他認為還年輕沒有定期追蹤服藥,直到日前他看課本時變得模糊,且精神容易萎靡疲勞,連忙就醫檢查,結果血糖飆高到260,讓他後悔不已!初診斷第二型糖尿病 這些問題害病情加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吳佾璇表示,門診經常遇到初診斷「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會經常提出「醫師,我一定要吃藥嗎?」或者「藥要吃到什麼時候?」,甚至「我沒有不舒服為什麼吃藥?」、「不吃藥會怎麼樣?」等問題,之後就會消失一段時間,等到病情加重,才又看到患者面露羞澀回診就醫。非懷孕成年人糖尿病 治療目標一次看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建議,非懷孕成年人糖尿病的治療目標為:「糖化血色素」< 7.0 % (需個別化考量)、「空腹血糖」介於 80~130 mg/dl、飯後血糖介於80~160 mg/dl,但不少民眾得知患病當下,會出現拒絕接受、不願承認的心情,因而抗拒改變,也不願服藥治療,導致後續衍伸出更多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視神經病變等。吳佾璇指出,糖尿病需要長時間追蹤與治療,即便沒有察覺異狀,本身也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治療期間醫師會根據疾病嚴重程度、病人年齡及身體狀況,考量調整藥物劑量。控制糖尿病 需多管齊下吳佾璇強調,藉由完整的糖尿病照護如控制血壓、血脂肪、杜絕不良習慣如抽菸飲酒,並調整生活作息、維持健康飲食,搭配減重、運動等方式多管齊下,才是治療高血糖的基本原則,以減少或延緩發生糖尿病併發症。而隨著網路資訊發達,病人普遍對疾病都有基本的認識及想法,在治療方面若有疑問,不妨多與醫師討論,且切記必須遵照醫囑按時服藥,用藥中如有不適應,也要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或減藥,才能打贏這場戰役。
「走路」需三大系統完整 長輩走不穩原因多
隨著年紀增長,長者如何走穩每一步並預防跌倒,是年長者照護的一大關鍵。醫師建議,可就醫請神經內外科、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骨科、復健科及中醫傷科來協助全面評估。「走路」需三大系統完整 肢體運動、小腦平衡及感覺系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林志遠說明,一般而言,要能夠走路需要具備三要素,第一為肢體運動系統、第二為小腦平衡系統,以及第三部份為感覺系統的完整。身體結構性病變 中風、脊椎、神經病變與心臟疾病林志遠進一步說明,涉及走路的身體結構性病變的一些常見原因如下。1.在大腦方面,若病患有腦中風導致肢體乏力,腦脊髓液造成水腦症影響腳的運動神經元及運動皮質脊髓束,大腦因為長期高血壓、多次小中風、或一些大腦髓鞘因感染、營養維生素B12缺乏、甲狀線疾病代謝異常而白質病變,造成運動皮質脊髓束訊號傳導不佳。2.基底神經核退化所產生的巴金森氐症及相關症狀所導致的運動障礙。3.小腦中風或退化、甚至癌症引起的副腫瘤症候群(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產生抗體攻擊小腦等因素,導致平衡協調出現問題。4.脊椎部份常見的有頸部退化由外側壓迫到運動皮質脊髓束,脊椎嚴重側彎,脊椎狹窄及退化,另外因長期使用胃藥或吃素所引發的維生素B12缺乏,引發腳部無力或本體感覺不良,而走路不穩。5.骨骼肌肉相關的疾病則包括髖關節及膝關節等,另外肌少症或糖尿病所引起的肌肉肌萎縮。6.神經部份則有嚴重的本體感覺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造成走路不穩。7.心臟血管方面則包括了喝水不夠,瓣膜性心臟病及心律不整,心跳長時間暫停停頓超過3秒,或頸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狹窄等因素導致心臟輸出及大腦灌流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走路不穩。步態不穩也恐與藥物相關 就醫務必攜帶藥單!除了身體結構性病變外,不適當的藥物使用如安眠藥,利尿劑、心血管肌肉放鬆的鈣通道阻滯劑,泌尿科攝護腺α受體拮抗劑可以放鬆血管和前列腺的平滑肌,進而導致姿勢性低血壓或頭暈,一些抗精神用藥也可能導致類巴金森氐症狀,進而引發步態不穩。林志遠建議,就醫務必平常使用的藥物實體或藥單、藥袋給醫師參考,雲端系統雖然也可以查到病人用藥,但這些資訊字體很小,缺乏劑量等訊息,若有實體藥物及清單,則可以加速醫師找出走路不穩的原因,並立即給予調整藥物建議及衛教。
醫師籲施打流感疫苗 「得過還會再得」勿輕忽重症甚至死亡風險
天氣逐漸轉涼,罹患呼吸道疾病的病患人數居高不下,尤其是流感病毒仍持續肆虐。一名身體健康的35歲男性,最近出現喉嚨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原本覺得是小感冒而不當一回事,沒想到接著開始發高燒、全身痠痛,還感到十分虛弱無力,嚇得他趕緊至安南醫院檢查,結果是得了A型流感,服用了抗病毒藥物之後才逐漸康復。流感正在流行 重症甚至死亡診治該名病患的家庭醫學科醫師葉廷偉說明,流感病毒分為A、B、C、D四種型別,其中A型和B型流感可能引發季節性流行。根據疾管署的資料顯示,十月份幾乎每週都新增20至30多例的流感併發重症患者,其中A型H3N2與A型H1N1占大多數,但也有少數B型流感導致重症的案例。他進一步分享國內過去的統計資料,流感併發重症甚至死亡的個案,大多數都未接種當季的流感疫苗。然而,雖然知道接種流感疫苗很重要,但在門診詢問民眾意願時,有些民眾會回答:「去年已經打過了,今年就不用打了吧?」對此,葉廷偉醫師強調,每年施打的季節流感疫苗,所涵蓋的病毒型都不盡相同,而且大多數的季節流感疫苗效力最多只有半年,因此每年都應該重新接種當季的流感疫苗,才能跟得上流行!預防流程侵襲 施打流感疫苗因為罹患流感的病患數多,也有遇到民眾認為「今年已經得過流感,應該不用再打疫苗了!」葉廷偉醫師說明,目前同時流行好幾種流感病毒,得過一次難保不會再得另外一種。而一支四價流感疫苗會涵蓋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預測的2種A型流感與2種B型流感的抗體,因此,即使得過流感也應該接種當季的流感疫苗,以免二次感染。葉廷偉醫師強調,無論是自費或公費疫苗,施打後都要1至2周才能產生保護力,因此應該盡速接種疫苗,及早增強免疫力,抵抗流感病毒的侵襲。
七成民眾罹高血壓 遠離「沉默殺手」6關鍵
高血壓既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造成心臟病、中風和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張益華表示,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壓力不斷增加,連帶高血壓的盛行率不斷攀升,進而對公共健康帶來巨大挑戰。為提高大眾對高血壓的認識,他簡要介紹了高血壓的病因、症狀,以及現階段的診斷方法及預防措施。導致高血壓 飲食要小心張益華醫師說明,高血壓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包括基因遺傳、年齡、不良飲食習慣(高鹽、高脂肪、高糖)、缺乏運動、肥胖、吸菸、喝酒過量、長期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特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疾病)等。根據調查,有高達7成的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張益華醫師以我國統計為例,資料顯示18歲以上成年人罹患高血壓的比率高達25%,意即全台灣約近四分之一的民眾正面臨高血壓的威脅。張益華醫師進一步解釋,高血壓在前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一旦演變成長期高血壓,會對身體各個器官造成損害,如頭痛、頭暈、目眩、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失眠、焦慮和疲倦等,也容易併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嚴重後果。張益華醫師表示,醫生一般會透過量血壓的方法來檢測高血壓,包括測量臂膀上的血壓(收縮壓和舒張壓)及心率等。預防管控高血壓 共有六大重點張益華醫師羅列出六大重點:一、調整飲食習慣:多嘗試地中海飲食,意即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豆類、低脂乳品、全穀類、家禽肉、魚肉、堅果和新鮮蔬果的飲食;少吃高脂肪、高糖分和高鹽分的食物、含糖飲料及紅肉。二、保持適度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三、減少壓力:學會正確的壓力管理技巧,如運動、冥想、深度呼吸放鬆等。四、戒菸限酒: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這兩種不良習慣會對血壓產生負面影響。五、管理體重:適當控制體重,減少過度肥胖對血壓的影響。六、遵從醫生指示:如已被診斷出高血壓,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服藥、量血壓,以及進行相關檢查。張益華醫師強調,預防和控制高血壓需要從日常生活種種細節入手,此舉不僅是對個人身體健康負責,也是對社會公共衛生的一種貢獻。
維他命C發泡錠當水喝…害糞便潛血呈「偽陰性」 腹痛就醫已長巨瘤
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大行養生之道,因此使用各類保養品幾乎成了全民運動,吃的保養品更是以維他命系列最為民眾喜好,不論是電視廣告、健康節目、網路文章,都全天候的不斷宣傳,但民眾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重覆攝取過量的維他命而不自知,有時候這些過量的維他命可能會造成大家沒想到的後果。一位75歲長者平時身體硬朗,唯一困擾他的就是退休後這10年間時常會有輕微腹瀉情形,他也有就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此後固定回診追蹤,腹瀉症狀一直持續。長者平時有服用各類維他命的習慣,尤其是每天使用維他命C發泡錠,當成開水喝。在多次的定期健康檢查中,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癌篩檢)每次都呈現正常結果。期間醫師有建議大腸內視鏡檢查,但長者以害怕疼痛和糞便潛血篩檢正常為由拒絕,直到去年因嚴重便秘與腹部絞痛來門診求醫,經檢查發現直腸內有一巨大腫瘤,大腸內視鏡檢查及病理切片確認為大腸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表示,照正常來說,定期糞便潛血篩檢應該能提早發現此一情形,但由於長者攝取了大量的維他命C進入體內,而過量維他命C的抗氧化作用,造成糞便潛血檢查呈現「偽陰性」結果,加上長者未採納醫師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因此延誤病情。由此案例,鄭玠豪提醒,維他命C的攝取適量即可,勿重覆過量,而糞便潛血篩檢也並非萬能,若有持續腸胃症狀、大便習慣改變,除了一般檢查外,最好能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以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愛拚酒、吃炸物 6旬科技業主管多項健檢亮紅燈
62歲的何先生(化名)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長期拼酒以及愛吃高糖、油炸等高熱量食物,進行體檢竟發現逼近重度肥胖,而且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都出現紅字,不僅有重度脂肪肝,甚至出現中度肝纖維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主任陳毓隆指出,何先生的脂肪堆積在肝臟,引發慢性肝臟發炎,擔心再這樣下去,中度肝纖維化恐惡化形成肝硬化。何先生有肥胖、高血壓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史,本身熱愛美食,也經常和客戶應酬,肚子越來越圓,體重直線上升到98公斤。由於海外駐點時間較長,他趁著放長假回台進行體檢,一檢查竟然發現,肥胖指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一年內從32上升到34.2,逼近重度肥胖35,而且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都出現紅字,照腹部超音波則發現了重度脂肪肝,進行肝纖維掃描甚至出現中度肝纖維化,令他驚覺健康亮紅燈!▲2條黃色線內是肝臟的範圍,肝臟因堆積較多脂肪,導致超音波下肝臟是白花花一片,箭頭處為膽囊與橫膈邊界變得模糊,是重度脂肪肝的影像表現。(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主任陳毓隆呼籲,民眾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身是否肥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半年內以減去原體重 5-10%為初步目標。(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半年狂甩5公斤肥油 紅字消退中何先生大為緊張,下定決心減重,遵照醫師開出的運動與飲食指引,每周至少去健身房3次,在健身教練指導下努力進行重訓,在家則改吃高纖低熱量的食物。經過半年的努力,何先生成功甩掉5公斤肥肉,血壓、血糖、血脂肪與尿酸指標也有明顯改善,精神與體力都大幅改善中。放任肥胖恐拖成重症! 當心7類疾病上門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指出,肥胖合併多重健康危機,放任肥胖帶來的健康影響,小病拖成重症,帶來不可逆的遺憾,需高度警戒。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3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3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根據台灣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到50.3%,增加多種疾病甚至癌症的罹病風險。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癌症陳毓隆呼籲民眾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初步目標為半年內以減去原體重5-10%,通常減3-5%並維持即可見臨床指標改善,民眾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
小心吃成重度脂肪肝!醫揪1飲食是元兇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估計,國內脂肪肝人口可能高達600萬人,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為三成,就是每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若脂肪肝持續惡化,易轉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肝癌的嚴重病症,千萬不可輕忽。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分享個案,一名30歲工程師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患有重度脂肪肝,經詢問對方飲食細節才知道,原來他愛吃麵食類,過量攝取澱粉成致病主因。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三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三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為三成,若脂肪肝持續惡化,易轉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肝癌的嚴重病症(示意圖/Unsplash)醫師提醒,想護肝有3地雷不要踩,包括高糖與高油脂,尤其是高糖、精緻類澱粉都要盡量避免。再來是酒精,不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還會導致代謝症候群,若真的交際有需求,他建議可額外補充B群,能提供肝臟一定程度保護。最後是加工食品或醃漬類食物,尤其是製作過程中沒妥善處理,導致黃麴毒素增加,更會提高罹患肝癌風險。同時民眾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已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
科技高管應酬多「竟罹重度脂肪肝」 下決心忌口運動!半年甩肥5公斤
62歲的何先生(化名)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有肥胖、高血壓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史,何先生海外駐點時間較長,本身熱愛美食也經常和客戶應酬,肚子越來越圓,體重直線上升到98公斤,趁著放長假回台,何先生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進行體檢,檢查發現,肥胖指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一年內從32上升到34.2,逼近重度肥胖35,甚至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也出現紅字,腹部超音波則發現了重度脂肪肝,連肝纖維掃描出現中度肝纖維化,令他大吃一驚。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陳毓隆主任指出,由於何先生長期拼酒以及愛吃高糖、油炸等高熱量食物,造成脂肪堆積在肝臟,引發慢性肝臟發炎,擔心再這樣下去,中度肝纖維化還可能惡化形成肝硬化。何先生大為緊張下決心減重,透過陳毓隆主任開出運動與飲食指引,何先生每周去健身房至少3次,在健身教練指導下努力進行重訓,在家每天改吃高纖低熱量的食物,經過半年的努力,何先生體重成功甩肥5公斤,血壓、血糖、血脂肪與尿酸指標也有明顯改善,何先生精神與體力都大幅改善中。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林文元副院長指出,肥胖合併多重健康危機,放任肥胖帶來的健康影響,小病拖成重症,可能帶來不可逆的遺憾,需高度警戒,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三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三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台灣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到50.3%,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等疾病發生,更提升癌症的發生風險。陳毓隆主任呼籲,民眾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已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半年內以減去原體重5~10%為初步目標,通常減 3%~5% 並維持即可見臨床指標改善,民眾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