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
」 癌症 肺癌 肺腺癌 汪建民 大腸癌浙江妹鼻塞2個月 以為小感冒「檢查竟是癌症」
不少人會有鼻塞、流鼻涕的問題,通常不會太在意,但有時候小症狀可能隱藏大危機。過去就有民眾出現鼻塞症狀,都以為是感冒,所以沒放在心上,豈料最後檢查出來是惡性腫瘤,確診癌症。根據《齊魯壹點》報導,浙江紹興一名年輕女子,2個月前出現單側鼻塞的情況,以為只是小感冒,就自行買藥吃,但服藥後症狀並沒緩解,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左側鼻咽部有異常占位,並且雙側頸部的淋巴結增大,確診為惡性腫瘤。另外,家住北侖柴橋15歲少年也經常鼻塞、流鼻涕,原以為是鼻炎,然而症狀長達了半年時間,而且愈來愈嚴重,到了醫院檢查才驚覺,在右側鼻咽部有一個1.8cm*1.3cm大小的腫塊,最終確診為鼻咽癌。據了解,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在2005年時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0位,死亡率位居第9,有626人死於鼻咽癌。雖然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歲為高峰。醫師說明,鼻咽癌早期症狀容易和普通鼻炎、感冒混淆,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風險相對較高,但環境因素、病毒感染、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喝酒)等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不過,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鼻咽癌的治癒率相較於其他癌症來說,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初期的病患,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
腦麻夫妻備孕遭質疑 她崩潰痛哭: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安徽一名擁有22萬粉絲的直播主近日正在備孕,不過卻被眾人質疑。她認為,已經跟醫生討論過了,是可以生出健康寶寶的,「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根據陸媒《新浪新聞》報導,安徽一名擁有22萬粉絲的直播主近日分享備孕一事,不過被網友質疑,因為其和丈夫都是腦性麻痺患者。對此,直播主表示,檢查基因沒有問題,可以生健康的寶寶,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因為小時候缺氧導致的。面對質疑,直播主痛哭,「我和我老公檢查過了,基因方面沒有問題。醫院說我是可以生出一個健康寶寶的,為什麼大家都這麼說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她強調,丈夫沒有唐氏症,也沒有不良嗜好,「大家不要再去議論我們,生活誰都不想生病,我們會保持勇敢的心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報導指出,腦性麻痺即腦性癱瘓,指在胎兒或嬰幼兒時期,由於發育中的腦的非進行性損傷所致的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發育障礙和姿勢發育異常、活動受限綜合症,其運動障礙常伴隨感覺、知覺、認知、交流、行為的異常,以及癲癇和繼發性骨骼肌肉問題。專家提醒,夫妻雙方需要重視優生優育,在備孕期間應做好全面的準備與檢查,孕婦在妊娠期間應定期產檢,補充營養,保持健康生活,預防損害因素的發生,此外,有腦癱家族史的人群,也應做好產前諮詢,評估下一代是否有患病風險。
「鉛筆屎」恐是大腸癌症狀 出現7大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2021年新增16,238名大腸癌患者,每十萬人就有38.4人得病。《麻辣鮮師》中飾演「Gina」的47歲女星林利霏日前無預警自爆罹患大腸癌第一期,且已完成手術,專家提醒,注意症狀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其中,若是排便時發現「鉛筆屎」,也就是糞便過細就要特別當心。大腸癌分為0~4期,研究顯示,0期與1期時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2期為75%,3期降為40%~60%,4期則是30%以下,部分患者甚至只剩1成。若能及早治療,差異就如同天與地一般懸殊。因此早期發現症狀更加重要,國健署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建議有瘜肉、大腸癌家族史或飲食、作息較不健康、排便習慣不正常的民眾,應提早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另外,若身體出現以下7症狀超過2周以上,應儘速就醫請醫師檢查: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 (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 、不明原因貧血。國健署指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為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國健署吳昭軍署長提醒,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瘜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鼓勵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如為陽性,務必到醫療院所進一步確認,絕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不菸不酒中年男接受健檢 醫師檢查發現2顆超迷你「癌王」
先前衛福部曾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其中有「癌王」支撐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而當時衛福部也表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而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也分享案例,表示自己在一名不菸不酒的50歲男子體內,診斷出0.5公分的胰臟癌腫瘤。林相宏醫師在FB發文表示,該患者為一名50歲男性,無吸菸、飲酒習慣,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症狀,但有顯著的家族癌症病史。患者的母親罹患乳癌,外婆則是胰臟癌患者,因此他主動接受了胰臟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而透過檢查,林相宏醫師發現患者的胰臟內有兩顆微小腫瘤,分別為0.5公分和0.6公分。這一發現打破了他過去0.7公分的診斷極限。林相宏醫師解釋,透過傳統的影像檢查,像是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均是無法檢測到如此細小的腫瘤,而內視鏡超音波不僅可以清楚觀察到腫瘤,還能進行切片檢查,進一步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林相宏醫師表示,胰臟癌的家族遺傳風險不容忽視。如果家族中有一位成員罹患胰臟癌,其他成員罹病的相對風險高達4.5倍;若有兩位,風險上升至6.4倍;三位則飆升至32倍。此外,若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病史,也應考慮接受胰臟癌篩檢。家族史患者往往在50歲前發病,因此提早篩檢至關重要。但林相宏醫師也提醒,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然應留意胰臟癌的風險「僅有一成的癌症與家族遺傳有關,九成則是由於後天基因突變」。林相宏醫師提到,最常見的胰臟癌危險因素就是抽菸、飲酒和糖尿病。此外,肥胖、缺乏運動以及不良飲食習慣,如過量攝取紅肉、加工肉品和缺乏蔬果等,也會增加罹病風險。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甚至達到30以上,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更高。林相宏醫師也呼籲,有家族癌症病史或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及早前往胰臟癌篩檢中心接受檢查。
每天有42人發現罹患乳癌! 專家曝「護乳5招」讓癌退散
乳癌連續19年為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每天有42人被宣告罹患乳癌,當中約有9人因乳癌失去寶貴生命。乳癌可謂為國人女性公敵,尤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約在45至64歲之間,其中以45至49歲每10萬名婦女發生213人為最高,這年齡也剛好是家庭支柱角色,常身兼照顧長輩及兒女的多重角色,如不幸罹患乳癌,往往造成家庭的嚴重打擊,在經濟或是心理支撐上都陷入危機!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近100% 末期則僅剩約39.4%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呼籲,乳癌雖然恐怖,其實只要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其5年存活率接近100%,但如果遲遲不篩檢,不幸拖到第4期(末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則僅剩約39.4%。「護乳5招」有效降低7成乳癌風險 定期篩檢最重要乳癌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從生活中落實「護乳5招」,就可以有效降低7成的乳癌風險:第1招:蔬果彩虹579蔬菜水果含有植物生化素(Phytochemicals),可增強免疫力、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阻斷癌血管增生、抑制癌細胞分裂訊號的傳遞及抗氧化等作用。蔬果彩虹579是:12歲以下兒童每天攝取5份新鮮蔬菜水果,12歲以上女性每天攝食7份蔬菜水果,男性則應每天攝食9份蔬菜水果,且蔬菜比水果需多1份。第2招:規律運動運動很重要的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尤其乳癌病友如有規律運動比沒運動的病友可有效降低復發率以及降低40%乳癌死亡率。第3招:避免晚生育女性愈來愈晚婚、晚生育,一生中身體受雌激素影響太久,當心包括乳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也跟著增加。第4招:定期乳癌篩檢預防乳癌最重要就是透過X光乳房攝影定期篩檢。政府免費提供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提升乳癌存活率。第5招:遠離菸檳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檳榔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癌症的死亡約有30%和抽菸有關。提醒女性戒菸並避免二手菸害,就可以減少乳癌風險。
6旬婦「喉咽不適」!就醫竟是食道癌前病變 「微創治療」避免食道全切除
數年前名人嚴凱泰因食道癌過世引起恐慌,民眾因此建立了食道癌篩查的觀念,日前女星方文琳因健康篩查得宜,發現早期食道癌而及時處理,再次喚醒民眾對食道癌的重視。一位60歲女病患因喉咽部不適,且吞嚥時常有緊繃感,偶有胃酸逆流症狀而就醫,檢查出食道癌前病變。早期癌或癌前病變常無症狀 內視鏡篩查有機會早期發現台北市中山醫院簡錫淵醫師說明,早期癌或癌前病變通常是沒有症狀或只有非常輕微的徵象,無症狀民眾初發現的契機常是因為一些篩檢數據異常(如CEA指數異常、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幽門螺旋桿菌測試陽性……),藉由內視鏡篩查才發現這種非常早期的病變。這位患者便是經由內視鏡主機系統(Olympus EVIS X1)搭配窄頻光影像(Narrow Band Image, NBI)發現了位於食道高位、約2cm大小的病變,切片病理化驗報告顯示為即將變為癌症的「癌前病變」(High Grade Dysplasia高度細胞變異)。微創治療無切口、恢復快 避免重大手術風險現在早期癌與癌前病變已能用先進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來治療,這是以內視鏡(胃鏡、腸鏡)操控微小電切刀進行剝切的微創技術,因為胃腸鏡是通過生理開口(口腔、肛門)進入體內處理,所以身體皮膚表面不會有任何切口,且能保留器官完整,不對食道、胃體、腸道進行截斷重接的動作,是種需要高度專業的微創治療。簡錫淵醫師分享,這位病患在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術程非常順利,由於是微創治療,術後恢復很快,術後當日流質食物、隔日固體食物,術後僅2天能出院返家休息,而切除檢體經病理檢查確認病變完整切除,無需再追加其他治療,接下來只要安排定期的術後追蹤即可。菸酒、檳榔、酒精不耐及家族史是風險因子 應定期篩查簡錫淵醫師提醒,食道癌風險因子為菸、酒、檳榔、酒精不耐症(喝酒易臉紅)及食道癌家族史,即使是睡前少量的酒,長期下來也有食道癌風險,具有風險因子的病患應定期尋求精細的內視鏡篩查。
王月健檢亮紅字「3周就逆轉」 還瘦3公斤!親授3招1飲食法
59歲資深演員王月日前出席記者會時瘦了一大圈,引發眾人好奇,原來她在今年4月健康檢查發現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嚴重超標,緊急進行運動、飲食控制。王月說,自己多年來體重雖然維持在49公斤,但今年4月進行健康檢查,發現有2項指數超標,其中膽固醇高達232mg/dL、三酸甘油酯則有234 mg/dL,嚇得她立即啟動「新生活模式」,每天走山1小時,如果天氣不好就在家裡做超慢跑。除此之外,王月每周也會做1次重訓肌力課,也不吃澱粉,但會攝取魚油,也會常常吃鮭魚,靠著以上3招、飲食調整,果然3周後體重減了3公斤,來到46公斤,膽固醇也降到158mg/dL,而且血脂也變正常,只有70mg/dL。王月也透露,這波「新生活運動」也帶來了副作用,原先4年來都維持49公斤左右,但如今卻瘦到46公斤,年紀大了其實也害怕太瘦,所以開始吃了點澱粉,但還是少吃精緻澱粉,目前胖回1公斤到47公斤,上周檢查血液指數也都維持的很好,繼續促進健康中。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受訪表示,只要減少精緻糖、澱粉類食物的攝取,不喝含糖飲料,少吃水果、餅乾等,三酸甘油酯就能快速下降。但若要降低膽固醇,除非非常嚴格執行飲食控制,否則一般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楊智雯指出,如果高膽固醇是因為家族史所致,單純透過飲食控制的效果可能有限。基本上,膽固醇可分為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門診若遇到膽固醇過高的患者,醫師會進一步檢驗各項數值,確認好膽固醇是否失能、壞膽固醇是否有氧化風險,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才能精準幫助患者改善膽固醇問題。
方文琳罹癌拒前夫負擔醫藥費 她曝于冠華「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
方文琳先前罹患食道癌零期,手術後已經逐漸恢復健康,當時手術連雙親都沒講,騙說去南部拍戲,因大弟胃癌過世,怕他們再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打擊;近日她在節目上提到前夫于冠華憂心,說要幫忙出手術費,不過她婉拒對方;對於過往的一段情,方文琳坦言,「他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方文琳提到前夫于冠華不忘強調,「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圖/翻攝自新聞挖挖哇!YT)方文琳在節目《新聞挖挖哇》上還原當時過程,「一開始事情發生時,小孩子也不敢跟爸爸說,她們知道可以趕快做手術的時候,才跟爸爸傳訊息」,于冠華表示願意一起負擔手術費用,不過被方文琳婉拒,「我都有保險,OK的」。對此,主持人笑虧,「你怎麼那麼老實,真的不適合演壞人」。對此,方文琳表示,「我贍養費一毛錢都不拿了,我跟他拿這個幹嘛」。她接著提到前夫的為人,「除了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在責任方面,他是一個很負責的人,然後也很孝順這樣子」,可見即便當不成夫妻,還是給予前夫高度肯定。方文琳是在今年6月健檢時,驗血報告顯示癌指數高達9.8,經過切片後,發現是癌前病變徵兆。她表示,由於家族史有胃癌、大腸癌等,加上自己又有便秘體質,因此很注重健康檢查。方文琳和于冠華仍維繫友好關係。(圖/報系資料照)不過健檢報告出爐後,方文琳原先沒有特別理會紅字部分,直到女兒發現上頭標註「疑似食道癌」,才意識到事態嚴重,要求她再次去檢查,當方文琳做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腫瘤面積達10公分,為此動了近5小時的內視鏡ESD手術方文琳坦言,罹癌後內心相當煎熬,提到女兒反應,她更是面露不捨,指出女兒一見到她就淚崩,「不行這樣,我們都長大了,你才剛要好命」,慶幸的是,方文琳發現時還在零期階段,術後不用接受化療,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雖然復原期間連吞嚥都相當困難,不過經過努力調養後,目前逐漸恢復健康。
55歲婦女雙腳無力跌倒 就醫檢查竟是「乳癌末期」骨轉移至脊椎!
一名55歲女性,10年前左側曾罹乳癌,手術治療後狀況穩定,但前年底開始出現左腳無力症狀,去年中因跌倒就醫,沒想到一檢查竟發現是乳癌末期骨轉移。10年內兩度罹癌讓患者相當沮喪,但在醫師鼓勵下,勇敢抗癌,接受化療合併標靶、手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追蹤中。乳癌細胞骨轉移到脊椎 雙腳疼痛無力臺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徐天佑指出,患者就醫後,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幫她照x光檢查,發現腰椎第二、三節出現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乳癌骨轉移,立即會診乳房外科,「果然在右側乳房發現一顆七公分腫瘤,且癌細胞已經骨轉移到脊椎,難怪出現雙腳疼痛症狀。」術前化療合併標靶 積極治療存活率高但醫療團隊不放棄,除了神經外科先進行腰椎減壓固定手術,減緩患者雙腳疼痛症狀,乳癌團隊也先替患者進行四個月術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全乳切除手術,追蹤至今狀況穩定。徐天佑表示,乳癌好發於45至55歲停經後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1萬5000人至2萬之間,由於乳癌新藥不斷上市,罹患乳癌患者零期五年存活率達100%,一到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都可達90%以上,即使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15%,但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患者仍可保有正常生活與品質。乳房或腋下腫塊不輕忽 女性應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徐天佑提醒女性朋友,如果發現乳房或腋下有腫塊、乳房疼痛、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國建署提供45歲至70歲女性(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呼籲符合資格的女性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5旬男子2個月反覆血便 醫拿大腸鏡檢查「督進去」就找到病因
一名54歲的中年男性日前前去醫院就診,主訴反覆血便近2個月,並伴隨食慾不振及排便習慣改變。雖然家族中並無大腸相關疾病史,但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認為,病人主訴的這些症狀已經是明顯的警訊,加上病人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為此立刻安排檢查,沒想到大腸鏡剛放進去,就馬上找到血便的原因。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時大腸鏡檢查一進入肛門,就發現血便的原因為「直腸癌」。而且癌症侵犯範圍和深度相當嚴重,所以導致直腸黏膜極其脆弱,經常出血。檢查完成後,該名病患被立刻轉診到林口長庚進行後續癌症治療。張靖醫師表示,這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原本希望病患所遭遇到的是痔瘡所引起的血便。張靖醫師後來也提到,該名病人目前需確認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以及是否能保留肛門等治療相關問題。張靖醫師也希望他接下來的治療能一切順利平安。張靖醫師解釋,大部分血便的原因都是良性的腸道疾病,如痔瘡、肛裂或腸道發炎等。然而部分血便的原因則來自於「大腸直腸癌」。尤其當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便中有黏液、體重減輕或有家族史等情況時,更需謹慎小心。「大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張靖醫師認為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早發現並切除腸息肉,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有助於減少其他癌症的風險。
沒用公筷吃火鍋…女子重複感染「幽門桿菌」 醫示警:罹胃癌風險高
為了保持衛生,用餐最好準備公筷母匙。一名30多歲陳女有胃癌家族史,多年前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但最近1個月常常胃痛不適,檢查發現有胃炎,且幽門桿菌檢查又呈陽性。才發現原來是家裡常吃火鍋,推測是沒落實公筷母匙,造成重複感染。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說明,幽門桿菌並非治療後就能一勞永逸,沒注意仍可能重複感染,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是多種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包括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都被證實和幽門桿菌有關,且被感染的時間越長,之後罹患胃癌的風險就更高。幽門桿菌除了存在人的胃黏膜外,唾液、糞便中也可以發現菌種的蹤跡,傳染途徑主要經由嘴巴,因此用餐若沒使用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可能因唾液而感染,如廁後沒確實清潔手部,也會有糞便經口傳染的風險,當家中有人感染時,會建議同住家人一併檢測。康本初提醒,日常生活注意環境衛生及飲食安全,可降低幽門桿菌感染機會,與他人同桌用餐時,須採用公筷母匙。由於感染幽門桿菌可能增加胃癌的發生,若有胃癌家族史,或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如果感染需接受滅菌治療,減少反覆感染及同住家人一起染菌的可能。
中年男鼠膝部腫起!躺下卻消失 就醫檢查竟是「疝氣」搞鬼
48歲許姓男子為了完成單車環島的夢想,每週都辛苦練習,但他近來察覺左側鼠膝部似乎「腫了一小包」,用力時候比較明顯,躺下後反倒消失不見,他擔心是「拍咪ㄚ」連忙就醫檢查,結果是疝氣作祟。鼠膝部疝氣最常見 引起劇烈疼痛、噁心應儘速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許瓈文表示,「疝氣」指的是身體器官或組織從周圍體壁較弱處突破,導致該部位突起成一包,依照位置不同,可分為鼠蹊部疝氣、腹壁疝氣、切口疝氣等,其中以鼠膝部疝氣最為常見,可細分「腹股溝疝氣」及「股疝氣」,前者以男性、高齡、肥胖以及家族史居多,後者則常見於中老年女性,可能因為長期用力例如咳嗽或便祕、提重物或生產史所導致。許瓈文指出,若未能提早治療疝氣症狀,導致持續惡化,例如腸子或腹內網膜組織卡住回不來,有可能就會造成腸子或是組織缺血壞死,引起劇烈疼痛、噁心嘔吐、腹脹、無法排氣排便,此時千萬不可強行擠壓,需儘速至急診就醫。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 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目前手術治療疝氣方式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以及採用微創內視鏡的全腹膜外疝氣修補術(TEP)、經腹腔腹膜前修補術(TAPP)等,由於腹腔鏡微創手術僅需3個0.5至1公分的切口,搭配人工網膜置入作為腹壁補強,不僅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較低,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但術後三個月內須避免會增加腹壓的活動;若是嚴重疝氣如有腸子或組織壞死時,則需進行組織或腸道切除手術治療,處理上較為複雜,不宜拖延。疝氣盡早手術治療 避免腸阻塞、腸壞死或敗血症許瓈文強調,雖然有時疝氣可以自行復位,但建議仍須盡早手術治療,避免出現嵌頓性疝氣合併腸阻塞、腸壞死、敗血症,甚至是死亡的後果。若民眾發現腹股溝不適或腫塊的,切勿輕忽病情,應儘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避免病情惡化。
不吸菸肺癌3/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篩檢方式 濫用恐增加輻射量與風險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驟逝,引發外界震撼,也讓更多民眾迫切想知道「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低劑量電腦斷層被視為早期檢測肺癌的最有效方式,國健署也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只要是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若想自費篩檢,價格大約5000元左右,並不便宜,但近年來自費篩檢人數持續增加。「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肺癌病變,特別對於重度吸菸者能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然而,篩檢並非沒有風險,若不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會引發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問題。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LDCT檢查,建議有相關風險再進一步考慮。(圖/長庚提供)方昱宏說,為了知道結節到底是否為惡性腫瘤,就必須切片或進一步做正子攝影。「有些民眾可能有服用某些藥物或身體條件不好,切片手術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而正子攝影雖可進一步看清楚,卻有更強的輻射。」更何況許多肺結節非常小,甚至只有0.4公分,按照常理來看根本無需切片。「但許多民眾已經自費做LDCT檢查了,發現有結節一定會堅持除掉,這麼執著的例子不少,也看得出民眾對肺癌的恐懼。」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表示,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太太陳佩琪醫師都因LDCT檢查,而找到小於1公分且無症狀的早期肺癌,進而手術切除痊癒。不過,熊佩韋也認為LDCT的確有偽陽性高、過度診斷等疑慮,非危險族群無醫學證據應做篩檢。至於輻射量,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仍然是利大於弊。另外,熊佩韋建議LDCT檢查宜在篩檢經驗豐富、且有多專科肺癌診治的醫療機構進行,較能精準判斷篩檢結果。
台中男愛吃重鹹食物 「右腦梗塞性中風」險丟命
台中有一名男子明知自己有高血壓,卻不按時服藥,且平時愛吃重鹹,抱怨妻子煮的菜太清淡,總是自己加料。10月初,他因無法起床被緊急送醫,經檢查發現是梗塞性腦中風,馬上手術,20分鐘移除血栓,經過治療後,已順利出院。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峻誠表示,該患者有高血壓家族史,平時不按時服藥,飲食也不正常,導致胃潰瘍和胃出血。10月初全台放颱風假時,患者21時入睡,凌晨1時醒來時發現左側手臂有輕微無力,但他不以為意繼續睡覺。直到中午家人叫他起床吃飯時,才發現他根本無法起身,左手屈曲不能伸直,且眼球飄向右邊。家人緊急送醫檢查,發現血壓飆高至180mmHg,確診為右腦梗塞性中風,隨後轉院至大甲院區進行緊急取栓手術。雖然當天是颱風天,但門診依然正常運作。院方迅速聯絡各值班醫師,並請榮總醫師支援進行手術。兩院醫師密切合作,患者於下午14時56分進入導管室,15時16分便完成取栓手術,整個過程僅花了20分鐘。術後患者被送入加護病房觀察,病情穩定後轉入普通病房,最終已順利出院。患者表示,經過這次教訓,他將更加遵從醫師的話,直言:「我真的很幸運,雖然在海線偏鄉,依然有優良的醫療設備和醫護團隊,讓我在颱風天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而他的妻子則抱怨道:「我煮得清淡就是為了控制他的高血壓,這次中風,把全家人都嚇死了」。
50歲以上「血糖異常」恐是罹癌王 醫示警3類人注意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由於症狀隱匿,早期發現困難,常在診斷時已屬晚期,存活率偏低。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目前胰臟癌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可以透過2預兆來發現,血糖升高與體重減輕是早期胰臟癌的重要徵兆。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胰臟癌是一個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在診斷時有近80%至85%的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魏士航日前在YouTube影片中提到,50歲以上才診斷糖尿病的人,應該關注胰臟癌風險,因為血糖異常和體重減輕往往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雖然胰臟癌預防措施有限,魏士航指出,若能早期發現,仍有7到8成的胰臟癌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他建議,屬於高風險族群的人應定期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機率,進而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魏士航也特別提醒3類高風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包括50歲以上才首次確診糖尿病者、有遺傳性胰臟炎患者、以及家族有胰臟病史者。若這些人還伴隨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期徵兆,應儘早就醫檢查。事實上,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曾在官網衛教說明,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比較深層,胰臟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異常,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因此陳醫師建議,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28歲女罹患大腸癌 竟是每日吃「這一物」釀禍
如果想要身體健康的話,每日的飲食真的都十分重要。近日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在出席節目時分享2個個案,1人是每日必吃一包鹹酥雞,結果吃了一年後發現罹患大腸癌。另外一名女子則是熱愛飲酒,時常會喝客人剩下的酒,同樣也是喝了一年多之後,發現是第3期大腸癌,2人現在都在進行化學治療中。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糠榮誠在出席「聚焦2.0」節目錄影時分享2個案例,這2名28歲女性雖然都沒有癌症家族史,但都擁有相似的不良生活習慣。第一名女子長期便秘,且經常熬夜,每天都要到凌晨一點多才入睡。他一年多前在知名補習街工作,每天下班後總會順路買一包鹽酥雞回家吃。後來,他因大便帶血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確診為第3期大腸癌,並進行了手術和化學治療。第二名女子則在舞廳擔任服務生,除了有抽菸的習慣外,還經常喝客人沒喝完的威士忌。該名女子這樣喝了大約一年多後,因上腹疼痛而就醫。經過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的存在,病理報告顯示是第3期大腸癌,目前也正在進行化學治療。糠榮誠解釋,要罹患大腸癌通常需要三個條件:首先是腸黏膜受損,其次是帶有致癌基因,最後則是接觸到致癌物質。上述兩名女子很可能都具備這三個條件,再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愛吃油炸食物和飲用烈酒,使得她們在年紀輕輕時就罹患了大腸癌。此外,糠榮誠還指出,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會將腸癌引起的血便誤認為是痔瘡。他提醒,痔瘡的出血通常發生在肛門口1公分的位置,並且是在排便後流出鮮紅色的血跡,而腸癌引起的血便,則多是在糞便中發現暗紅色血跡。他強調,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台灣「不抽菸女性」患肺癌比例遠高美國 醫示警:注意烹飪的油
肺癌是一種生長於支氣管或肺泡的惡性腫瘤,在台灣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肺癌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減重醫師蕭捷健就表示,台灣不抽菸的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竟遠高於美國,提醒民眾要注意烹飪的油。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根據統計,台灣不抽菸的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竟遠高於美國。約53%至83%的台灣女性肺腺癌患者從未吸過菸,而美國同類型患者的比例僅為10%至20%,「為什麼台灣這麼多不吸菸的女性會得肺癌?」蕭捷健表示,空氣污染和廚房油煙是台灣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天在高溫環境下炒菜,油煙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會增加肺癌風險,因此選擇適合高溫烹飪的油尤為重要。蕭捷健建議,使用高發煙點的油,如酪梨油、苦茶油,這些油在高溫下不易產生過多油煙。而橄欖油的發煙點約為190度,不適合高溫油炸,亞麻籽油等低發煙點油則應避免用於炒菜,因為它們在高溫下會分解產生有害物質。此外,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被視為早期檢測肺癌的重要工具,早期發現的肺癌治療效果顯著,第一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達60%至90%,而晚期(第四期)患者的存活率則降至不到10%。台灣健保系統對於特定高風險族群提供了LDCT的檢查給付,符合資格的對象包括50歲以上的男性及45歲以上有吸菸病史或家族史的女性,這些高風險族群可透過健保檢查,無需自費,「這是醫療3.0的技術之一,專門用來幫助高風險族群及早發現肺癌,如果符合條件,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自費很貴誒」。
美女主播昔罹肺腺癌0期!蕭彤雯鬼門關走一回 曝這方法盡早發現:不要逃避
男星汪建民罹患肺腺癌四期,癌細胞擴散至腦部與骨頭,7日晚間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噩耗曝光後,曾經罹患肺腺癌0期(原位癌)的美女主播蕭彤雯,在臉書發長文呼籲,肺腺癌是「無聲殺手」,並吐露能夠被「盡早發現」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照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還直言「不要害怕,不要逃避」。蕭彤雯鼓勵民眾做健檢時,必須加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圖/翻攝自蕭彤雯臉書)蕭彤雯在2021年做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0期(原位癌),所幸進行左下肺楔狀切除手術後,恢復良好,經過復健已恢復健康。她提醒,傳統的X光檢查無法偵測早期肺腺癌,「我從2021年講到現在,X光無法發現早期肺腺癌,但LDCT可以」。蕭彤雯表示,並非只有高危險族群才需要進行這項檢查,許多無危險因子的人也可能罹患肺腺癌。她強調,因為及早發現才能成功抗癌,身邊很多朋友、粉絲聽眾,也因此去做了LDCT檢查,「不論檢查結果OK、或是跟我一樣發現了早期肺腺癌,我覺得都是非常非常幸運的!」、「除非你已經80歲了,否則我還是希望大家面對健康檢查這件事:不要害怕,不要逃避」。蕭彤雯也曾出書《三明治媽的多重宇宙》,詳細描述被診斷出肺腺癌0期的經歷,她表示,曾有粉絲詢問「妳怎麼會得肺腺癌呀?」、「手術是怎麼做的?」、「會很痛嗎?」,有關怎麼會得肺腺癌這件事,醫師說沒人能給出個答案,但一般認為還是跟空汙有關。蕭彤雯也引用醫師的說法,提到肺腺癌多與空氣污染和油煙有關,尤其是PM2.5等一級致癌物對肺部的影響。她更指出,新聞報導中,醫師指出肺腺癌早期徵兆常被誤認為感冒,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周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但其實等到有症狀出現,已經不算「盡早」了。蕭彤雯也提醒,罹患肺腺癌痊癒之後,就極力分享3個觀念:1、X光無法發現早期肺腺癌,但LDCT/CT可以。2、不是只有高危險族群需要做這項檢查(例如抽煙者、有肺癌家族史、常年煮飯吸入油煙、居住在空氣品質差的地點….),以上高危險因子我都沒有,很多肺腺癌患者也沒有。3、台灣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高於國外,這跟基因有關。蕭彤雯鼓勵民眾做健檢時,必須加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圖/翻攝自蕭彤雯臉書)
不菸不酒慘罹肺癌…他「6公分腫瘤」到處轉移 醫曝關鍵1原因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更連續多年蟬聯台灣癌症死因第一名。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就分享一起案例,表示一名50歲男子平常不菸不酒,沒想到一拍X光照後卻發現肺部有6公分腫瘤,「肺癌到處轉移了」。對此,蘇一峰也感嘆「空氣污染是台灣目前不抽煙得到肺癌的主要原因」。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一名50歲的男性患者平常不菸不酒,也沒有肺癌家族史,檢查時身體也無任何不適症狀,沒想到照了X光後卻發現肺部有「6公分的腫瘤」,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才驚覺「肺癌到處轉移了」。對此蘇一峰表示,許多人即便不菸不酒仍得到肺癌,有可能與空氣污染有關,他也強調「空氣污染是台灣目前不抽煙得到肺癌的主要原因」。而此文一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直呼「好恐怖」、「只能說住工業區附近真的要小心…」、「別忽視二手菸、三手菸、不安全的裝潢與傢俱、清潔用品的危害」、「中南部的人受害嚴重,搭車看天空很明顯,北部往南到中部霧霾很明顯」、「我爸就是,不菸不酒的人得肺腺癌走了,他走的時候才51歲,發現咳血時已經第三期」。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不敵肺腺癌病逝!胸腔科名醫曝「小病灶X光難揪出」:4類人加做1檢查
出演經典電視劇《台灣靈異事件》以鐵頭警官一角爆紅的男星汪建民,去年底檢查出罹患「肺腺癌」第4期後,歷經9次化療、60多次電療,怎料7日晚間仍因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對此,新光醫院院務顧問、胸腔科權威醫師高尚志表示,肺癌初期因症狀不明顯,往往被發現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呼籲高風險族群「別只做X光檢查」,因為很難揪出小病灶。高尚志醫師日前出席健康講座時分享,台灣10大癌症排名冠軍就是「肺癌」,去(2023)年共新增1萬6880人確診罹癌,且有7成肺癌患者在初期並無徵兆,直到出現症狀後就醫,高達8成患者已經進入晚期,包括一代歌后鳳飛飛、資深藝人「陶叔叔」陶大偉、文英阿姨、前法務部長陳定南等名人,均因罹患肺癌病逝。高尚志指出,由於部分腫瘤會藏在心臟後方或是氣管裡,容易被肋骨等器官遮住,且小於2公分的病灶很難透過胸部X光揪出,因此光靠X光檢查是不夠的,需仰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才能找到。高尚志提醒,像是抽菸者、慢性肺部及氣管疾病者、具肺癌家族史、女性等4類人,都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族群,需定期進行肺癌篩檢,而這些高風險族群更應該做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才能早期發現,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