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遺傳
」 甲狀腺癌 糖尿病 心肌梗塞 徐若瑄 癌症初期無症狀!甲狀腺癌成隱形殺手 醫:「這檢測」是關鍵!
藝人徐若瑄日前於社群分享其甲狀腺癌診斷與治療過程,儘管一向注重養生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她坦言家族遺傳基因仍增加了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然而,透過定期健檢,得以在早期發現病灶,及時接受治療。對此,高雄美兆診所院長陸教義醫師分享,透過定期健檢,潛在病變可以在無症狀階段就被發現,建議高風險族群將甲狀腺相關檢測項目納入定期檢查中,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徵兆。甲狀腺癌是一種發生於甲狀腺的惡性腫瘤,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甲狀腺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十大癌症之一,且病例逐年增加。甲狀腺癌的病因不明,但家族病史、輻射暴露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會增加罹患風險。尤其有家族病史的人,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二至三倍。罹癌者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有些人可能會在頸部觸摸到小腫塊,但不會感到疼痛。因此,許多患者無法在早期察覺異常,進而拖延治療進程。甲狀腺超音波篩查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能幫助醫師檢視甲狀腺結構與潛在腫瘤。陸教義醫師指出,超音波影像可以清晰地顯示甲狀腺結節的大小和特性,幫助更精準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也能減少病灶擴散的風險。此檢查特別適合有家族病史、免疫疾病或甲狀腺疾病高風險的患者。國外癌症研究報告指出,若甲狀腺癌能在早期發現並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 90% 以上,尤其當癌細胞局限於甲狀腺內時,患者的預後相當良好,特別是乳突狀甲狀腺癌(即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對此,陸教義醫師提醒,透過定期健檢,潛在病變可以在無症狀階段就被發現,建議高風險族群將甲狀腺相關檢測項目納入定期檢查中,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徵兆。「定期健檢不僅是掌握個人健康的手段,更是預防重大疾病的重要策略。透過精密的檢查數據,醫療團隊能夠提前發現身體中的變化,得以進行早期干預和有效管理的機會。」陸教義醫師強調,身體可能不會在疾病早期明顯「示警」,但健檢是唯一能預測、早期發現潛在疾病的工具,也呼應徐若瑄所分享,鼓勵民眾主動定期健檢,建立維持身體長久健康的良好習慣。
徐若瑄爆罹癌後首露面 談抗癌心情兒子第一反應這樣說
「鋼鐵V」徐若瑄日前被爆年初時罹患甲狀腺癌零期,幸好已完成手術,抗癌成功。她今(8日)出席按摩椅活動,坦言:「是家族遺傳,但第一時間因為醫學常識不足,當然會擔心不能唱。」如今抗癌成功,她也直呼:「現在已經雨過天晴,早就晴了!」徐若瑄表示手術後第一場演出就在澳門,當時媽媽因為擔心還一起搭機陪同,手術後她也開始學習新的發聲位置,「有找唱歌老師努力一段時間,用以前的發聲位置真的沒辦法,後來找到新的位置以後,聲音就越來越好了,好像還比以前好。」她身為「鋼鐵V」手術後沒多久就恢復運動習慣,目前一週運動5天,她表示運動就是最好放鬆心情的方式,「心情只要不被打倒,什麼難關都可以過,心情不好運動就開心很多,精神也好很多。」反倒是手術後覺得手很酸,「因為要一直按摩,前兩個月要防止傷口纖維化,而且會麻。」她表示自己罹癌有告訴8歲兒子Dalton,認為既然是人生經歷就去面對,她也會找人體圖解釋給兒子聽,她笑喊兒子知道是基因遺傳的家族病史後,第一時間就問她:「媽媽該不會遺傳給我吧?」她趕緊回說:「應該不會啦!」不過她也補充兒子一直都很貼心,即使分隔兩地,母子還是會天天視訊。發現自己罹癌以後,她都會叮嚀身邊朋友一定要固定時間去健檢,「我是會細節到問對方幾月幾號要去的那種!」呼籲現代人壓力大,健檢非常重要,很多狀況要透過健檢才會知道。
年輕正妹胃痛喝熱水 半年過去竟成胃癌
一名大陸20多歲年輕正妹小賈(化名)每次胃痛就喝熱水,怎料拖成胃癌,2次手術花20多萬人民幣(約新台幣90多萬元),這讓她雪上加霜,幸好有健保和保險報銷。醫師表示,胃痛一定要及時就醫。據長春城市生活報導,小賈說,網路上說胃痛多喝熱水就好,她就喝了半年的熱水,因身體狀況沒緩解去照胃鏡,怎料竟是胃癌。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副主任醫師趙毅表示,很多年輕人都主張喝熱水,他要強調,喝熱水會刺激胃黏膜。據悉,小賈2次手術要付20多萬人民幣(約新台幣90多萬元),還好健保報銷一部分,而她也有保醫療險,又報銷了12萬元(約新台幣54萬元),涵蓋所有支出。趙毅指出,喝熱水會加重胃痛,但不會導致胃癌,胃癌成因有很多,飲食、環境和家族遺傳也是可能原因,現在也有研究證實,胃幽門菌感染和胃癌有關。
徐若瑄罹癌首發聲「我現在很好」!親曝患病主因
49歲女星徐若瑄今(6)日被周刊爆出,年初罹患甲狀腺癌,已動完手術,恢復健康。徐若瑄稍早在IG上發聲證實,並喊話粉絲「我現在很好喔!」透露術後2至3個月不適合演出,靠著按摩及上唱歌課,才能重新開口唱歌,並提醒大家一定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徐若瑄稍早發文透露,自己一直都很養身,也很注重飲食的營養和均衡,「特別是孩子還小,我會健健康康的陪他很久。為母則強,我哪有那麼容易被打敗!」只是無奈有些家族遺傳的基因,才會罹癌,還好全家都有固定健檢的習慣,才得以提早發現並且治療。徐若瑄發現罹癌及早治療,目前已恢復健康。(圖/徐若瑄臉書)雖然罹癌,徐若瑄仍正向面對,「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也提醒大家要定期做健康檢查,畢竟有些問題身體不會感到不適,但需要去處理的,她以正能量喊話粉絲,「面對問題我們正面樂觀,就會有堅強勇敢的信念」,並附上笑開懷的照片。徐若瑄憶起因手術位置在喉嚨裡,術後2至3個月不適合演出,但她很努力做喉嚨的復健,勤按摩搭配物理治療,傷口癒合之後開始上唱歌課,才能康復再唱歌,之後也完成了高雄小野麗莎老師的35週年巡迴、新專輯享聽會等演出。最後,徐若瑄告訴粉絲,她現在狀況很好,要大家別擔心,「我知道你們都會接住我,也謝謝所有關心的朋友,我們都要平安健康,快樂幸福。」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徐若瑄證實罹患甲狀腺癌!一度無法接受「怎麼會是我?」
49歲女星徐若瑄去年12月宣告離婚,年初就檢查出罹患甲狀腺癌,當下她愣住自問「怎麼會是我?」不過她也很快恢復理性,隔天立即辦理住院相關事宜,在台大醫療團隊照顧下接受手術治療。據《鏡週刊》報導,徐若瑄今年初經檢查發現罹患甲狀腺癌,她本人證實此事,在每年的固定健檢中,查出得了甲狀腺癌。據悉,徐若瑄當下得知罹癌時,一度無法接受自問「怎麼會是我?」不過她很快就恢復平靜和理性,果真有如綽號「鋼鐵V」般堅強。徐若瑄年初被診斷罹患甲狀腺癌。(圖/徐若瑄臉書)徐若瑄得知檢查結果,整理了思緒及工作排程後,立即勇敢面對,隔天即著手辦理住院相關事宜,在台大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徐若瑄表示,還好一直以來都有固定健檢的習慣,才能提早發現問題立即治療,並說:「孩子還小,我會努力健健康康陪他很久。」徐若瑄表示,自己是長在喉嚨內的零期癌,認為是家族遺傳的基因問題,「手術過後,整個喉嚨部位都麻麻的,醫生叮嚀兩、三個月內都不適合演出,要好好休息。」術後徐若瑄積極復健持續演藝活動,傷口癒合後,因肌內群的位置改變,她必須重新找到新的發聲位置,也開始上唱歌課和肌肉訓練的物理治療。
三餐狂吃2食物!一家人竟「全罹糖尿病」 醫驚:罹病率100%
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過去的糖尿病看診經驗,其中有一家人先後來找她看診,結果通通都確診糖尿病,罹病率高達100%,她進一步詢問才發現,這一家人每天三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楊智雯醫師提醒,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吃得很健康,忽略了吃進去的食物種類,長期偏好特定飲食導致營養不均衡,影響了身體健康。楊智雯醫師日前在粉專「楊智雯醫師 |陪你健康享瘦每一天」發文指出,60歲以上的台灣人,每5個人就有1個得糖尿病,機率是20%。她也分享曾遇過的案例,表示有一家人全部確診糖尿病,問診後才發現原來他們三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甚至「一個人可以連吃3碗」,也不需要有配菜和蛋白質,等於一餐吃下10份的醣,血糖立刻飆高到4、500mg/dl。楊智雯醫師指出,只吃大量的醣很快就有飢餓感,因此又會再進食,造成持續的高血糖,再加上醬料裡的鈉含量高,會增加脫水的風險,容易引發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這是糖尿病致命性的併發症,提醒民眾千萬要注意。楊智雯醫師解釋,糖尿病分成兩型,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第2型糖尿病則與家族遺傳有高度相關,所以常會看到一家人都有糖尿病的情況,但她也提醒,不是家裡有人得糖尿病,其他人也一定會罹患糖尿病,糖尿病也可能是吃出來的,「當飲食採取高碳水飲食,就會引發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與肥胖」。至於造成胰島素阻抗的原因為何?楊智雯醫師說明,通常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異位的脂肪堆積、壓力和睡眠不足等因素有關。若想改善胰島素阻抗,她也分享3招調節方法,分別為「減少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多吃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增加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及「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
全家陸續確診糖尿病 專業醫解釋:三餐都「這樣吃」釀禍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而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解釋,其實很多人的糖尿病都是「吃」出來的,他就分享自己曾經歷過一個案例,一家人陸續確診糖尿病,細查之後,才知道原來與他們家的飲食習慣有直接關聯。家醫科兼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自己在出席電視節目錄製時曾提到,台灣60歲以上人群中,每5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患病率高達20%。但是在他的診療經驗中,曾遇到一個家庭的糖尿病患病率竟達到100%,這引發他對飲食習慣與糖尿病之間關係的深入研究。深入了解這個家庭的飲食習慣後,楊智雯醫師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的日常飲食,這個家庭的每日三餐幾乎都以炒飯、炒麵為主,而且每次都會大量使用辣椒醬和醬油調味。楊智雯醫師表示,家庭成員中有人因為食物太過美味,常常一餐能吃下三碗加了辣椒醬的炒飯或炒麵。但這種飲食方式導致每餐攝入的醣量相當於10份之多,遠超健康標準。更糟糕的是,這戶人家的餐食中幾乎沒有配菜和蛋白質,這也導致血糖迅速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由於缺乏其他營養成分,這種高醣飲食很快會引發飢餓感,促使他們再次進食,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楊智雯醫師解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當的飲食習慣引起的。楊智雯醫師以台中人喜愛的炒飯、炒麵為例,指出過度使用辣椒醬和醬油等調味料可能導致血糖急劇上升。他同時也提到,有些患者一餐可以攝入相當於10份醣的食物,導致血糖飆升至400-500mg/dl的危險水平。楊智雯醫師也提到,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引發胰島素阻抗和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和肥胖等健康問題。楊智雯醫師特別提醒,雖然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第2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高度相關,但適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展。楊智雯醫師還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代謝率下降,加上不當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不利於血糖的調節,其中造成胰島素阻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異位脂肪堆積、以及壓力和睡眠不足。為了應對胰島素阻抗,楊智雯醫師提出了三個關鍵的調節方法,分別是調整飲食、增加運動量、以及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楊智雯醫師建議降低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的攝入,同時強調運動,特別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的重要性。
身體6部位黑黑的不是髒!醫師示警:恐是糖尿病 高危險族群曝光
現代人飲食習慣偏好重口味,長期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食物,導致台灣每年罹患糖尿病的人數居高不下,長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一。皮膚科醫師透露,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身體沒洗乾淨,很可能是患有「黑色棘皮症」,原因和內分泌異常、惡性腫瘤等有關,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常見。皮膚科醫師王佑鑫在臉書表示,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沒洗乾淨,當心很可能患有「黑色棘皮症」。黑色棘皮症會在皮膚的屈側部位,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出現棕色至灰黑色的增厚和粗糙感,在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人群中較為常見,特別是2型糖尿病患者,家族遺傳、內分泌異常、藥物、惡性腫瘤也可能是原因。醫師說明,黑色棘皮症的患處皮膚摸起來觸感粗糙,以及呈現深色,嚴重時還夾帶異味,很容易被他人誤以為沒洗乾淨,常出現在特定部位的皮膚皺摺處,像是頸部、腋下與大腿內側,甚至手肘、膝蓋、指關節也是好發處。皮膚科醫師透露,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身體沒洗乾淨,很可能是患有「黑色棘皮症」。(圖/翻攝自皮膚專科 王佑鑫醫師臉書)王佑鑫指出,「黑色棘皮症」多半是胰島素濃度過高或內分泌異常,引起肌膚的角質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異常增生,導致局部皮膚變得粗糙與深黑色樣,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或特定藥物的使用相關,常見成因包括多囊性卵巢、體重過重、藥物誘發、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異常膽固醇等)。治療方面,醫師建議,體重過重、代謝症候群等患者,應認真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內分泌異常患者首先要治療疾病,才能改善肌膚;若是藥物誘發,必須與主治醫師討論調整配方,切記不能擅自停藥、減藥或改藥;排除上述原因,水楊酸、果酸換膚、雷射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症狀,有需要時可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透過藥物或醫美治療改善。
1年內罹患3種癌!65歲女悲問:為什麼是我? 醫分析3癌齊發原因
中國大陸浙江1名65歲王姓女子,近期完成例行性檢查後,被告知罹患甲狀腺乳突狀微小癌,令她崩潰診間。王女近1年才確診肺癌、直腸癌,如今再得第3種癌症的噩耗讓她無法接受,悲問:「為什麼偏偏盯上我?」綜合陸媒報導,來自杭州的王女2023年先後罹患肺癌、直腸癌,並在同年完成2場手術,但醫師在今年5月的肺癌及直腸癌術後例行檢查中,發現她的甲狀腺有多發結節,後續穿刺切片證實是甲狀腺乳突狀微小癌。王女面對這意料之外的壞消息,不只無法接受,更說自己身體過去64年健康良好,怎麼到了即將安養天年的享福年紀,居然會在1年內得到3種癌症,直問病魔:「為什麼偏偏盯上我?」杭州市婦產科醫院甲乳外科副主任醫師吳岳光表示,臨床上患者同時罹患2種或2種以上癌症比例並不少見,例如甲狀腺合併乳癌、乳癌合併肺癌都是常見情況,但像王女同時罹患3種又互相「獨立」的癌症就較為少見。吳岳光指出,王女的甲狀腺癌因有及時處理,後續影響不大,只要配合內分泌藥物治療即可,王女也已順利出院。他推測,王女3癌齊發原因可能與家族遺傳、長期生活環境有關;另大部分甲狀腺結節雖然是良性,但45歲以上民眾最好要做定期健檢,以利盡早治療。
保障女性生育權 張嘉郡籲政府提供凍卵補助
國民黨立委張嘉郡10日於立法院國是論壇指出,少子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最嚴重的國安危機,尤其「不婚、不生」是重要的原因,但其實也有許多女性希望生育,卻因健康原因無法懷孕,可是她們的卵子仍然是健康的,因此,她認為,政府應該重視女性生育權,提供相應的凍卵補助,以保障女性的生育權益。張嘉郡表示,行政院在2018年通過「少子化對策計畫」,並在2021年時延長實施至2024年底,6年過去了,少子化危機卻每況愈下,政府似乎完全拿不出解決對策。她說,「不婚、不生」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不少女性想要生育,卻因為醫療性的因素而面臨無法生育之苦,但她們的卵子還是健康的,如何讓這些女性未來享有生兒育女的喜悅,是一個先進國家要面對的課題。張嘉郡指出,根據國際生育醫學聯合會的統計,截至2022年,已有30個國家提供國民因醫學性理由的凍卵經濟支持措施,所謂醫學性理由可能包括罹患癌症需接受治療、早發性卵巢衰竭、家族遺傳卵巢衰竭、無子宮或子宮功能受損等健康相關因素,也需要等待代理孕母合法化。張嘉郡續指,每次凍卵的價錢約在8至12萬元,解凍時又需額外支出7至10萬元,所費不貲,但目前台灣僅有3個縣市提供凍卵的特別補助,分別是台北市、桃園市和新竹市,儘管中央政府2023年5月曾提出「凍卵補助可行性專案報告」,但至今已過一年,完全未再啟動任何評估作業。張嘉郡呼籲,在母親節前夕,衛福部應該在今年第三季完成對「醫學理由凍卵補助的評估作業」,並確保預算財源,明年開辦「補助我國民眾醫學理由凍卵之施政作為」,以守護婦女的權益。她強調,晚婚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凍卵是與時間賽跑,為了避免因治療而錯過生育的黃金時期,政府應該提供凍卵相關補助,讓更多受疾病影響的年輕女性有生育的自主權。
生下殘疾兒被老公嫌 狠婦丟啞巴子進鱷魚河…找到成殘屍
孩子何辜?印度卡納塔卡邦(Karnataka)發生駭人悲劇,一名26歲女子與丈夫激烈口角後,竟將有言語障礙(speech-disabled)的6歲大兒子丟進滿是鱷魚的河中,造成孩子慘死鱷口。據《印度時報》(TheTimes of India)報導,來自丹德利(Dandeli)的薩維崔(Savitri)嫁給同邦、但距離家鄉100多公里外北卡納達縣(Uttara Kannada)的丈夫庫馬爾(Ravi Kumar)後,生下2名6歲、2歲兒子,但夫妻倆關係自大兒子出生就產生裂痕。27歲庫馬爾不滿妻子執意生下有殘疾的兒子,還多次要對方「扔掉孩子」,兩人日前再度為了大兒子發生嚴重爭執,據傳心碎的薩維崔爭吵後便將大兒子扔進有大量鱷魚的卡利河(Kali river)。警方接獲鄰居報案後,雖請來潛水員並獲得當地人協助搜索,但案發當天一無所獲,直到隔天上午才找到渾身有嚴重咬傷、咬痕,還少了1條手臂的大兒子遺體。警方雖判定孩子被鱷魚咬死,不過還是將遺體送給法醫鑑定,之後再依印度《刑法》中的教唆罪嫌、謀殺罪嫌逮捕庫馬爾及薩維崔。此外,言語障礙及語言障礙(Language disorder)無法透過一般產檢發現,家長多半隨著孩子長大才發現子女異常,但若是家族遺傳引發的X染色體脆折症,則可透過染色體及基因檢測查出。《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七旬婦記憶力衰退以為失智症! 檢查竟是老人憂鬱症惹禍
75歲的高姓阿嬤原本都樂於參加社區或宮廟活動,半年前丈夫因腦溢血猝逝後,不再外出社交,朋友前去探望,她也都顯得意興闌珊,常說「生不如死」之類的話,兒女們發現母親的悲傷情緒長達半年了,不只走不出來,又發現其注意力及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請她燒開水燒乾了,也會忘了去安親班接孫子等各種失智的症狀。老人憂鬱症 需藥物治療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表示,經過多項檢測,確認高姓阿嬤是老人憂鬱症,最主要的症狀是每天都心情憂鬱,每天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這兩項是最重要的核心症狀,其他還包括吃得少、睡不好、精神體力變差、記憶力變差等,開立抗憂鬱症藥物,並請其家人多陪伴,多參與原本喜歡的活動,正在逐步恢復中。假性失智症 其實是憂鬱症梁孫源主任說,任何年齡層的成人都可能罹患憂鬱症,老人機率高一點,主要是風險因子增多了,包括身體的機能退化、相近親友陸續去世、退休的失落感等,據臨床統計,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在重大事件的影響下患上憂鬱症;另三分之一是因為家族遺傳或體質型的憂鬱症。老人憂鬱症常被親友視為失智症,因此也被稱為「假性失智症」,但老人憂鬱症透過藥物等治療,是可以回復的,而失智症通常是不可逆的,透過治療僅能減緩退化的速度。家人關心觀察 釋放憂鬱情緒梁孫源主任說,老人憂鬱症可能有9大症狀,包括每天幾乎都心情憂鬱、每天幾乎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或愉悅感、幾乎每天食慾降低或增加、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幾乎每天自我感到無價值感、幾乎每天思考能力和專注力降低、反覆想到死亡或自殺意念,其中前兩項是核心指標。梁孫源主任強調,老人家通常不會將憂鬱說出口,要靠家人多觀察,尤其是女性老人的風險比男性高,在於女性比較會執著於某個念頭,不如男性多靠著向朋友抱怨或外出活動來釋放情緒。另一方面,老人憂鬱症常是突發的,失智症是漸進的,只要有症狀還是需就醫,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
國中少女得糖尿病「3餐飲食大公開」 母淚崩自責:是我害了孩子
糖尿病在台灣位居10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死亡,速度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一名14歲國中少女被診斷出第2型糖尿病,原來竟與3餐的飲食有關,讓媽媽相當自責,是自己害了孩子。營養師高敏敏曾在《醫師好辣》節目分享案例,有一名14歲少女在媽媽的陪同下來看診,當時懷疑是先天型糖尿病,但診斷出來是後天第2型,過程中少女一直低著頭,媽媽則不斷哭泣。少女3餐攝取的糖分過量。(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高敏敏一問之下才知,少女的爸媽沒有糖尿病,但爺爺奶奶有,所以是家族遺傳的糖尿病,但媽媽卻自責是因為她給女兒的飲食習慣導致,平常會給個銅板,讓女兒自己去早餐店,加上女兒又喜歡吃果醬吐司配調味乳,怕孩子在學校肚子餓,會給個麵包帶去學校。直到後來,媽媽打電話給老師,要帶女兒去看醫生,才知道女兒沒有訂學校的營養午餐,而是到福利社買麵包,下課後媽媽也會買點心,像是紅豆餅、銅鑼燒等甜食,等爸爸下班,全家再一起出去用餐。高敏敏發現,少女1天3餐全是高糖份的食物,直言:「有時候給小朋友吃甜的,吃孩子喜歡的,並不代表媽媽很愛你」,也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吃清淡且低糖的點心,比如愛玉冰、仙草、優酪乳、豆花、糖炒栗子、法國麵包和堅果等。
禿頭男砸31萬買「副院長套餐」植髮 半年後照鏡子哭了
禿頭是男性的夢靨,中國大陸一名袁姓男子向某間診所購買「副院長套餐」進行植髮手術,未料他花費合計近人民幣7萬多元(約新台幣31萬元)的結果,竟是「寸髮不生」甚至禿頭更加嚴重。據《新京報》報導,現年37歲袁男20歲初頭就發現自己有掉髮問題,就醫後確認是家族遺傳的雄激素性脫髮,且掉髮問題隨著年齡與工作壓力增長,已讓他的頂上嚴重沙漠化。袁男在朋友推薦下到北京「熙朵醫療」看診,並被醫師建議進行5000根毛囊培養及植髮手術,他也從診所提出的眾多方案中,選擇了「中價位」人民幣5萬多元(約新台幣23萬元)的「副院長套餐」。袁男的禿頭變得更加嚴重。(圖/翻攝自微博)然而,袁男2022年1月底完成手術後,發現坊間「上午植髮,下午上班」宣傳是彌天大謊,他手術後長滿結痂且走路在掉、穿衣服在掉、開會也在掉,取髮區在術後2週還不斷滲出液體,害得他睡覺必須在枕頭上墊4條毛巾,不斷流出的體液還讓他感到「腦袋泡在一半的水和一半的海綿裡」。更悲劇的是,袁男除額外接受每週1次注射治療、花費1.98萬元(約新台幣8.9萬元)購買營養品,植髮半年後髮量沒有改善還變得更糟,完全沒達到診所宣稱的「95%存活率」,向診所溝通也沒結果,只好透過市民專線投訴治療診所。
護理師不菸不酒卻罹「最凶險胃癌」! 「微創腹腔鏡手術」成功重返生活
47歲張姓護理師生活規律不菸不酒,唯獨有上腹部悶痛及胃食道逆流等問題,日前安排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理切片竟判定是被稱為「最凶險胃癌」的「戒指環細胞型胃癌」,經與醫療團隊溝通,決定採微創腹腔鏡執行根除性胃癌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術,術後安排化療,由於發現早,讓她得以重返工作並持續努力抗癌。「戒指環細胞型胃癌」 棘手程度成最凶險胃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裕強指出,根據最新統計資料,國人癌症發生率中,胃癌排名第十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九位,每年幾乎都會新增4000例以上新個案,以前述患者為例,所罹患的胃惡性腫瘤組織型態為「戒指環細胞型胃癌」,就是屬於瀰漫型胃癌之一,是十分棘手的惡性腫瘤,也被稱為「最凶險胃癌」,腫瘤不僅已侵犯至黏膜下,並擴散到附近淋巴結,必須盡快採取積極治療,才能避免病情繼續惡化。微創腹腔鏡手術新選擇 縮短手術時間、提升安全性林裕強強調,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最重要的方式,除了傳統開腹手術之外,微創腹腔鏡手術已被證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術後傷口小,且透過高解析度的影像設備及改良器械,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提升安全性,患者也能更早復原及回歸日常生活。胃癌危險因子多元 應遠離致癌高風險因素林裕強提醒,胃癌危險因子十分多元,包括幽門螺懸桿菌、家族遺傳、年齡老化、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等,都是致癌高風險群,唯有透過健康生活型態、良好飲食習慣、幽門螺旋桿菌有效治療以及適時的胃鏡檢查等,才能更進一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他也強調,胃癌初期症狀十分難以察覺,一旦確診時,又往往已是晚期,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展,透過手術、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工具,均可有效延長存活期,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只要不放棄,願意接受檢查及早就醫診療,都有機會更早復原,回歸日常生活。
慷病患之慨1/衛福部閃拆門診掛號費天花板 遺傳疾病家族恐被壓垮
衛福部本月4日拍板,即日起停止適用民國84年訂定之「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的行政命令,並取消掛號費用調整備查制度。衛福部長薛瑞元聲稱,這項取消醫療院所掛費用天花板的變革,讓醫療收費回歸市場機制,減輕經營壓力。但當年訂定「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行政指引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卻嗆聲,民國84年訂定醫療院所掛號費天花板,是考量當時健保開辦在即,醫療診所、雇主、民眾負擔都將增加,藉行政指引從醫療費用中切出一塊「行政費用」,該筆收入直接進到醫療機構的帳下,貼補醫療機構,不須上繳衛福部。楊志良說,貼補醫療診所應在民眾可負擔能力範圍內,避免「醫療階級化」。當年掛號費天花板,是以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五等分位,最底層的20%家庭收入作為計算依據。衛福部未經精算、專家及消費者代表討論,甚至沒有提出配套,作濫好人就為了討好醫療機構,卻忘記政府本應照顧弱勢民眾就醫權,「沒想到,看守閣員權力居然這麼大」。衛福部長薛瑞元廢止的掛號費天花板行政命令,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痛批這是他當年擔任署長所作的指引,目前就是避免造成「醫療階級化」。(圖/周志龍攝)雖然低收入戶已經可以免繳健保費,門診急診免掛號費、住院免部分負擔,但外界最擔憂的是需要定期回診的患者,恐因上述變革而增加經濟負擔,例如財務困窘的與家族遺傳病疾病的家庭。楊志良指出,有些家庭年收入可能不比低收入戶高,但因為名下有破舊的老屋,因而被排除在低收入戶認定門檻之外(北市規定家戶所有土地及房屋價值須低於793萬元、中市門檻366萬),掛號費一次漲兩三百元對一般人不見得是大錢,但若是長期病患就可能被這根「稻草」壓垮。新北市沈小姐說,她定期到新店慈濟看腎臟科,但新店慈濟升格為教學醫院調漲部份負擔費用,未來如果又調漲掛號費,她會考慮到區域醫院看病,但坦白說也很憂心醫療的品質。桃園陳先生則說,他家附近的耳鼻喉科已經預告掛號費會漲50元,但兩個學齡兒童經常感冒,他很擔心醫療負擔太重,希望未來醫院掛號費不會無限制的上漲,否則真的會壓慘家長。立委謝衣鳳曾引用健保署2019年委託淡江大學研究批評,調高健保費用弊多於利。該研究結論指提高「部分負擔」(衛福部去年4月才調高、粗估影響117萬人)雖可提高轉診比例,但就醫人數並未因此減少,反可能導致延誤就醫,造成醫療支出增加。謝衣鳳強調,民眾可能分不清掛號費、部份負擔調漲差別,而直覺認為「看醫生變貴了」,去年部分負擔調漲已讓外界擔憂,形成偏遠地區就醫貧窮障礙,時隔一年衛福部又火速取消掛號費天花板,但健保署才剛大力宣傳,112年健保結餘344億元,不只比111年的結餘更多,還創下了8年來新高,當外界擔憂電價上漲帶動通膨,薪水變薄,現在又要漲掛號費,政府有配套措施?有體恤民眾的負擔與感受?有考慮到偏遠地區民眾與弱勢家庭的就醫權利?衛福部廢止掛號費天花板,但北市聯醫仍暫時決定維持50元的掛號費沒有漲價,希望能盡量照顧北市民的健康需求。(圖/侯世駿攝)據2022年統計資料顯示,近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收入最低的20%年所得皆在18萬至26萬元間,低於或接近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貧窮線。現行醫療機構門診掛號費天花板是150元,急診300元,醫療院所一旦有意調漲掛號費,就得向所在地縣市政府報備,部份衛生局常以「影響民眾就醫權」為由,逕行拒絕或要求欲漲價者提供成本分析,述明漲價理由、漲價後用途,因此醫療機構視調整掛號費為畏途。但衛福部卻突然宣布「大放送」,醫療機構歡聲雷動,截至今年2月底止,六都已有超過300家醫療機構備查漲價,其中又以北部、中部比例最高,令醫改會、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憂心忡忡,立委廖偉翔也痛批,醫療診所入不敷出,關鍵在健保總額點數過低,衛福部卻先拆掉掛號費天花板,形同「頭痛醫頭」,看守內閣逕自宣布重大政策更十分荒謬。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衛福部既認定掛號費屬行政費,就不適用《醫事法》第21條醫療用費用的規範,未來醫療機構漲掛號費就不需再報備,但衛生局會利用年度考核機會,瞭解醫療機構有無明顯公告掛號費金額、漲價是否合理;桃園市長張善政表示,市府尊重配合衛福部的舉措,但也期待醫院考慮民眾使用醫療資源權益,不要造成太大負擔,市府將邀集34家醫院和協會,為民眾掌握和分析醫療選擇。
寇乃馨日夜顛倒眩暈症發作 親揭家族遺傳病史
寇乃馨、黃國倫5日一同出席春酒活動,受訪時透露夫妻兩人目前專心在台灣經營直播,每月平均超過20場,「我們在半夜開直播,粉絲都有4、5百人,播都播到早上,天亮7、8點才睡」,不過因為長期日夜顛倒導致眩暈症發作,提到病況,寇乃馨說:「一發作就感覺整個房子開始轉。」寇乃馨直言家族有眩暈症遺傳病史,但已經10幾年沒發作,結果因為回台直播長期日夜顛倒,導致舊疾復發,她說:「大家都說我們是直播的神鵰俠侶,內容很飽和很精彩,現在這個時代就是彎道超車,半年之後誰才是天王天后,就要看流量。」寇乃馨和黃國倫先前在大陸直播近400場,一度創出最高峰月營業額破2億業績,之後新冠疫情爆發,夫妻倆將重心放回台灣經營直播,每月平均20多場,她說夫妻兩人因為長期熬夜直播,身體不適,「國倫老師則是腎結石不舒服,他一直都在跟腎結石奮戰」。黃國倫表示腎結石一發作真的痛如刀割,之前還痛到住院打嗎啡止痛,但只要一禱告就會順利排出:「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有時候你就是要跟一些痛苦共存,聖結石從我大學到現在,我已經習慣了,它會痛但我還是可以正常生活,我有時候就是要忍耐幾天。」如今夫妻倆專心做直播,坦言大陸帶貨部分已減量,因為很難兼顧,寇乃馨也透露已接下直播帶貨新節目,要跟年輕人分享秘訣,「我發現台灣直播沒有醬大陸這麼競爭跟開放,現在很多人知道直播該怎麼變現的人應該不到10%,現在是一個藍海」。
「最凶險胃癌」好發於年輕女性 醫曝:愛喝咖啡、不吃早餐是幫凶
有35歲中國大陸知名美妝博主,以及29歲直播主罹患「最凶險的胃癌」。對此,有醫師也指出,雖然基因突變和家族遺傳是主因,但她們兩人罹患胃癌的原因,恐還和平時工作壓力大、經常不吃早餐、愛喝咖啡和酒有關。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柯秉宏分析,其實胃癌有2種常見型態,一種是和細菌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通常年長者較易得到。另一種恐好發於年輕族群,如同前述的美妝博主和女直播主一樣,罹患的應是「印戒細胞癌」,又稱黏液細胞癌,主要是由上皮細胞形成的腫瘤。由於癌細胞胞漿內會出現大量黏液,將細胞核推向一邊,細胞學檢查下看起來像一個個戒指一樣,所以才稱為印戒細胞。這種發生原因通常和CDH1基因表達缺失、miRNA異常等基因突變有關,也受家族遺傳影響。他示警,這種年輕型的胃癌侵犯性很高,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等到感覺不適就醫檢查時,癌細胞通常都已經快速擴散、轉移。柯秉宏補充,這種年輕型胃癌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女性病例更是男性2倍。胃印戒細胞癌若及早發現、切除,治癒率非常高。但是它的特點是很少有明顯症狀,一般患者只會感覺胃稍有不適,所以只會買胃藥解決,只要止痛了就不再理會,也導致胃印戒細胞癌很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到了末期即使胃切除、做化療,治療效果也很差。至於上述2個年輕罹癌的案例,是否與愛喝咖啡、不吃早餐又喝酒有關?柯秉宏解釋,這種胃癌主要還是肇因於基因突變、家族遺傳,但喝咖啡導致胃發炎雖然不是主因,可能也是胃癌的惡化幫凶。且吸菸習慣也是導致胃癌的風險因子之一。
偏頭痛反覆發作影響生活! 中醫治療日常保健不費力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疾病,相關症狀包刮噁心、嘔吐,對光線與聲音更加敏感,且肢體活動會增加疼痛感。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住院醫師吳昱衡表示,發生起因可能與體質、遺傳、生活作息有關;其中最常發作的族群年齡落在30-50歲之間。為此,中醫師表示,在中醫的治療上除了中藥,也可針對不同情況來穴道按壓來達到日常保健。偏頭痛的定義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程度不一的頭痛,但不是偏一邊的頭痛就是醫學上定義的「偏頭痛」。吳昱衡醫師說明,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疾病,相關症狀可能包括噁心、嘔吐、對光線與聲音更加敏感,且肢體活動會加重疼痛的感覺。頭痛的病因與體質、遺傳、生活作息有關。而誘發因子可能是生活壓力、失眠、賀爾蒙改變、飲食等。偏頭痛也會遺傳!?偏頭痛患者約三分之二有家族遺傳傾向,女性比男性有三倍機會得到偏頭痛,最常見的發作年齡落在 30-50 歲之間。甚至,有些偏頭痛患者可能很年輕就發病,長期都可能被這個病症影響生活品質。國際頭痛診斷標準: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當以下症狀發作至少 5 次則符合偏頭痛診斷標準:發作持續時間:在偏頭痛發作期間症狀持續 5 分鐘至 72小時。明顯症狀: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劇烈頭痛。疼痛位置一般為單側,但也有雙側頭痛;疼痛的性質具有搏動性的感覺,當頭痛強度越強搏動感越明顯。若此時有肢體上的活動,可能加劇疼痛的情況。引發相關症狀:伴隨著噁心、嘔吐、畏光和聲音敏感性。中醫上的偏頭痛「偏頭風」屬於傳統醫學之範疇,初發病常與氣血運行失暢有關,日久反覆發作加劇整體臟腑失調,由實轉虛至虛實夾雜,臨床上認為,偏頭痛與風、痰、瘀、虛最為密切。依中醫辨證論治可分四大類風寒頭痛:「頭痛起病快速,其痛連及頸項背部、怕風、遇風寒會加重疼痛、有偏頭痛發作史及作息不正常、外感風寒的明顯誘因,治法以祛風散寒為主。」肝陽頭痛:頭部脹痛有跳動感,情緒煩躁,睡眠不佳,面紅口苦,治法以平肝潛陽為主。痰濁頭痛:頭脹沉重,胸脘滿悶,嘔吐痰涎,治法以化痰降逆為主。瘀血頭痛:頭痛經久不癒,痛處固定,伴隨刺痛感,痛如錐刺,治法以活血化瘀為主。血虛陰虧:隱隱作痛,頭痛緩慢而作,病勢纏綿,時痛時止,伴隨眩暈,遇勞累加重,治法以養血滋陰為主。日常保健與作息調整為要吳昱衡醫師認為除了中藥治療,穴道按壓也是日常保健的方法,可針對不同肌肉上相對應的穴位作刺激舒緩頭痛,如斜方肌上的肩井穴、風池穴,顳肌上的曲鬢穴,額肌上的陽白穴、頭臨泣穴,眼輪匝肌上的攢竹穴、絲竹空穴等。生活及飲食的調整亦不可或缺,飲食盡量清淡,其中,應減少攝取咖啡因及油炸、辛辣等燥熱性食物。另外,睡眠充足不熬夜是基本原則,再配合適當的運動與正常的作息,和緩情緒及壓力,才能有效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資料來源:高雄榮總醫訊2024年1月〈ttps://wwwfs.vghks.gov.tw/001/VghksUploadFiles/273/relfile/13805/133116/1%E6%9C%88%E9%86%AB%E8%A8%8A-p10.pdf〉
原發性顫抖「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 「神波刀」非侵入精準治療
67歲馬女士罹患帕金森氏症,108年起於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門診定期追蹤,藥物治療雖症狀有所改善,但右手及腿部顫抖,面部表情僵硬導致說話變慢,手腳顫抖或僵硬造成寫字或如廁困難,無法正常生活。經縝密的術前評估,於去年5月接受神波刀治療,術後右手及腿部震顫立即獲得改善,術後1個月完全沒有顫抖的情形,術後4個月未出現顫抖情形,腿部輕微僵硬,有時候會忘記服藥但並沒有感覺異常,至112年年底追蹤,術後狀況維持良好。80歲劉先生,40多歲開始出現右手震顫,顫抖症逐漸惡化。休息時震顫會減輕,想做事時顫抖的情況更加明顯,讓他無法寫字,也很難維持日常生活。經縝密的術前評估後,劉先生於112年4月接受神波刀治療。顫抖情形顯著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術後1個月、3個月、5個月的追蹤,狀況維持良好。臺北榮總神經外科引進「神波刀」手術,以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打斷顫抖神經迴路,非侵入性,不需開顱、無需麻醉,成功治療「原發性顫抖症」及「帕金森氏症」患者,未來可望用於癲癇、肌張力不全、強迫症等治療,為神經疾病患者一大福音。有些人雖四肢健全,卻因原發性顫抖症或帕金森氏症而不能獨立生活,連夾菜、倒水、擠牙膏、刷牙等日常基本動作都很困難,更遑論工作,不但難以維持生計,更影響自我的社交活動與心理健康。臺北榮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表示,臺灣約有40萬人罹患原發性顫抖症,比帕金森氏症還要常見,原發性顫抖是因為神經退化,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顫抖,老年人最常見,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有逾半數原發性顫抖病人有家族遺傳病史,目前預估國內約有40萬人有此困擾,其中約10萬人的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除了寫字無法準確握筆,拿杯子卻把水灑出來,連穿衣、簽名都成挑戰。李政家醫師說明,一般不論治療原發性顫抖或帕金森氏症都會先採用藥物治療,若症狀無法控制,則須進一步進行手術治療,例如丘腦切開術 (Thalamotomy)或裝置深部腦刺激器(DBS),兩者都需進行開顱手術,鑽一個小洞,以電燒專用的鈍針深入丘腦,進行燒灼或植入電刺激晶片持續電刺激,兩種手術治療成效顯著,但許多病友忌憚開腦,以及體內需安放電極後的風險而裹足不前。李政家醫師指出,相較於傳統外科侵入式手術,神波刀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創的精準治療,無須在病人腦中植入電極及電池,透過超過1000個超音波晶體聚焦能量在丘腦,加熱局部腦區使得神經壞死,打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過程中無須麻醉、無須打開頭骨,避免感染、腦出血等併發症,在病人清醒下進行治療,搭配MRI核磁共振導航,準確定位,並導引能量至目標的神經核一次完成,術中評估,立即達到治療效果,用來治療原發性顫抖成效顯著,提供神經疾病患者更多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