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
」 寄生蟲 民宿 蚊子 美國 病媒蚊洽公返國腹瀉不止!以為腸病毒 醫「1招」快速揪出元兇
59歲許先生日前返國後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症狀,原以為只是腸胃炎,但服藥後腹瀉沒好轉,只好再掛急診,經化驗糞便並採用快速核酸檢測套組分析後,1小時內就發現「阿米巴性痢疾」陽性反應,趕緊先投藥治療,隔天顯微鏡檢查也證實有阿米巴原蟲囊體。快速核酸檢測有效協助醫療團隊即時處置,此次治療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Clinical Laboratory》,證實此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阿米巴性痢疾症狀不明顯 可能導致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佑達表示,「阿米巴性痢疾」是痢疾阿米巴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寄生於腸道,大部份感染者症狀不明顯,一旦侵入宿主的腸壁組織,往往會引發腸道症狀,造成腹部不適、間歇性下痢(腹瀉)或便秘,並伴隨發燒引起寒顫、血便或黏液軟便等症狀。林佑達指出,該疾病可能導致如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蔓延到肺部、腦部等其他器官,對患者健康帶來極大威脅。這種疾病在部分發展中國家尤為常見,傳統會以顯微鏡檢查糞便檢體,但往往需要1-2天較長時間,可能使患者病情加重,錯失早期治療機會。傳統鏡檢耗時 快速核酸檢測有利即早診斷檢驗科組長周雍哲表示,傳統顯微鏡檢查是診斷腸道感染的重要工具,但其操作繁瑣且敏感度低,可能導致診斷耗時,若透過「多重聚合酶連鎖反應(multiplex PCR)」的檢驗分析技術,能夠同時快速檢測多種腸道病原體,包括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病毒(如諾羅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以及寄生蟲(如痢疾阿米巴、梨行鞭毛蟲)等22種病原體,也可大幅提高治療效率。把握黃金治療期 這樣做降低感染風險林佑達也強調,如有症狀或檢驗陽性者,務必即早就醫治療,以免持續感染他人,平時則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要吃熟食及喝煮沸的水,以及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降低感染風險。
腸病毒疫情升溫!單週就診人數近2萬 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5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燒、活力下降、呼吸急促、心肌炎、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住院治療中,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病毒及腸病毒D68型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過往腸病毒高峰為5、6月,然而今年秋冬疫情卻持續攀升。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可能和腸病毒型別多有關,以今年主流的克沙奇A型來看,就有A16、A10、A6等多種型別;另外,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幼兒未感染腸病毒,造成易感宿主累積。疾管署預期腸病毒疫情本月底達到高峰,要到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環境、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等;另,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並應落實訪客管理規範及相關感染管制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網紅松鼠擁有50萬粉「被處死」!萬人連署特赦沒用 環保局:牠是野生動物
美國一隻網紅松鼠「花生」(Peanut),在IG擁有超過50萬粉絲,未料花生本週被紐約州環境部門官員「拘捕」,理由是有民眾投訴稱,花生是野生動物,飼主根本是非法飼養,且可能散播狂犬病毒,消息曝光後,上萬人發起連署試圖營救,但如今飼主已證實,花生被環保局處死了。美國一隻網紅松鼠被紐約州環境部門官員「拘捕」。(圖/翻攝自X)根據多家美媒報導,紐約州環保局10月30日到隆戈家中帶走了花生和一隻浣熊弗雷德(Fred),據環保局人員說法,他們接獲多位民眾投訴,指控花生和弗雷德都是野生動物,擔心牠們會傳染狂犬病等疾病,環保局經調查後也認定,隆戈非法飼養這些野生動物。除此之外,環保局還表示,一名工作人員在逮捕花生時還被牠咬傷。不過花生宿主隆戈(MarkLongo)抱怨,環境部門官員闖入家中,沒有搜索令,卻在家中穿梭來回尋找花生,「受到的待遇就好像我是毒販一樣,官員的行動像是在找毒品和槍支似的」。根據報導,身為機械工程師的隆戈飼養花生長達7年,原來,他在7年前目睹花生的母親車禍身亡,於是將牠帶回家照顧,8個月後將牠野放,未料一天後,花生又出現在隆戈家門口,而且尾巴還受傷,讓隆戈決定負起照顧花生的責任。隆戈收養花生後替牠成立了IG粉專,並分享牠與自己互動影片,讓牠成為一隻網紅松鼠,他們還一起多次接受媒體採訪。粉專已有超過53萬人追蹤,算是小有名氣的動物網紅。隆戈也補充,當下正在提交文件,希望讓花生被認證為寵物而非一般的野生動物,希望政府網開一面,歸還他心愛的寵物,而花生被捕的消息曝光後,上萬網友連署希望讓花生獲釋,遺憾的是,隆戈如今在IG證實,花生已經被環保局撲殺,並表示「這是可怕的噩夢」,目前希望透過網路募款方式,對環保局做出提告,還公布環保局的電話,希望喜愛花生的民眾對環保局的所作所為「表達不滿」。網紅松鼠「花生」被舉報是野生動物,遭環保局帶走後喪命。(圖/翻攝自 X)
廚師腹脹燒到38度!送急診竟「快洗腎」 醫示警「這疾病」易被輕忽:今年7例
57歲林姓男子是一名廚師,有高血壓並接受藥物控制,不過從今年1月中旬起發燒到38.1℃、有畏寒現象、輕微腹脹,除此外並無其他症狀,也沒出去旅遊、或接觸動物、家人同事也沒群聚現象,因症狀愈來愈嚴重,於是前往北市聯醫急診就醫。經檢查,醫師表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任王登鶴指出,林男當時血氧飽和度97%、體溫35.4℃、脈博9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93/50 mmHg,急診發現其腎功能很嚴重,肌酸酐8.1 mg/dl,已到了要洗腎的程度,同時有泌尿道感染、低血壓、肝功能異常、肺水腫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現象,因病情病危,於是安排住院至加護病房。經過檢查,林男被診斷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王登鶴說明,鉤端螺旋體為細桿狀螺旋型,主要宿主包括鼠、犬、豬、牛、羊、馬等動物,為人畜共通病,感染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好發於熱帶地區,發生國家遍及全世界,以中國大陸、韓國及東南亞病例較多,感染的病人其臨床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乏力、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重者可併發肺出血、黃膽、胸膜炎和腎衰竭。王登鶴表示,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病原會存在於動物的腎臟或生殖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感染,進一步污染水源、土壤等周圍環境,再伺機經由動物皮膚傷口、結膜與被污染尿液或食物接觸而感染宿主,皮膚有傷口、戲水、接觸囓齒動物的人較易被感染,農夫、漁民、廚師、食品加工工人、污水或垃圾處理廠的工人都是易被感染的族群,嚴重時將有致命的可能性,死亡率高達5-10%。王登鶴示警,因鉤端螺旋體感染在台灣不常見,今年到5月中旬全台總共7例,容易被醫師輕忽,沒想到這個病而診斷延遲,導致病人死亡,因此提醒大家,在台灣對於發燒、肢體疼痛、或合併黃膽或急性腎衰竭的病人,鉤端螺旋體感染應該列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導致病人死亡。
為了減肥!她暗網交易吃下「絛蟲卵膠囊」開始頭痛、健忘 還拉出「長條褐色蟲體」
國外一名21歲女子為了減肥,便在暗網購買了「絛蟲卵」膠囊,起初她食用後,體重確實明顯下降,卻也出現胃痛和脹氣等症狀,而在某天如廁完,她突然感覺「有東西在拍打屁股」,仔細一看才發現,馬桶裡浮著一些長條形的褐色蟲體。後來,她的下巴長出腫塊,伴隨著持續性的頭痛,趕緊至醫院檢查後,才知道是寄生蟲感染。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腫瘤科醫師伯納德(Dr. Bernard Hsu)在YouTube頻道「Chubbyemu」說到,近期他在節目中分享了一個「吃蟲減肥」的案例,這名21歲的女子因無法藉由飲食和運動達到減重的目標,決定在網路上購買含「絛蟲卵」的膠囊。伯納德接著表示,女子吃下膠囊後,體重確實開始減輕,雖然偶爾會有胃痙攣的問題,但她選擇暫時忍受。某天晚上,她去上廁所時,她覺得「有東西在拍打屁股」,回頭一看,竟看見馬桶裡漂浮著一些長條形的褐色蟲體。伯納德說,女子一開始以為,這是「脂肪塊離開身體」的證據,但在幾周過後,她的下巴長出腫塊、身體狀況愈來愈差,還出現劇烈的頭痛症狀,她只好掛急診求醫。經過初步檢查,醫生僅給予她控制腫脹的藥物,女子也被送了回家。然而,自女子開始食用「絛蟲卵」以來,已經1年過去,她的精神逐漸衰弱,更會在中午突然醒來時,記不起過去幾小時內發生的任何事情,因此她選擇再次就醫。醫生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她的大腦、舌頭和肝臟都出現病變,並檢驗出寄生蟲感染女子向醫生承認自己食用了「絛蟲卵」後,醫生分析,她感染了「牛肉絛蟲」(Taenia saginata)和「豬肉絛蟲」(Taenia solium),其中「豬肉絛蟲」會在血液中產卵,寄生到大腦和其他身體組織裡,讓她的下巴出現腫塊。伯納德指出,這種病症被稱為「囊蟲病」(cysticercosis),感染者可能會因蟲卵導致視力改變、記憶喪失、認知功能下降等等。幸運的是,該女子住院3周過後,接受驅蟲藥物治療,並服用類固醇控制減低大腦發炎症狀,最後順利康復出院。報導指出,這種食用絛蟲卵的減肥方法,最早能追溯到維多利亞時期(1830年代至1900年代),由於這種蟲會吸取宿主的營養,因此導致宿主體重下降,但這種蟲會在人體腸道內繁殖,最長甚至能長到9公尺。對此,伯納德呼籲,「對於一個身體健全的人來說,通過飲食和鍛煉來減肥,在身體上是可行的,而且這比讓『額外的有機體』故意生活在你體內的風險要小得多」。
23歲男逛完夜市胃劇痛 醫一查「肚藏3公分活蟑螂」…揭恐怖後果
夜市好吃的東西多,但食安問題往往很嚴重!日前印度有一名23歲男子在逛夜市後,出現消化不良、嚴重胃痛的狀況,就醫一照發現他的腸胃裡有一隻3公分大的活蟑螂,立即動手術取出。有專家揭露若蟑螂死在人體內,經消化後恐導致人體得到傳染病。根據《印度快報》報導,印度德里當地醫院近期出現一起驚悚病例,有一名23歲男患者因嚴重胃痛、消化不良來求診,表示自己進食後有腹脹的狀況,主治醫師替男病患進行內視鏡檢查,竟然在他的小腸裡發現一隻3公分的活蟑螂,連從醫多年的醫師都很震驚。醫師立即替男病患動手術,火速取出體內的活蟑螂,手術僅耗時10分鐘;事後男病患透露,他不敢相信體內有一隻活蟑螂,推測應該是日前逛夜市時,不慎把蟑螂吃下肚卻沒發現。當地精通腸胃病學的高級顧問舒巴姆(Shubham Vatsya)博士聽聞此病例後指出,萬一活蟑螂在人體內死亡,又經過人體消化後,恐怕會導致宿主得到傳染病,影響健康狀況。過去日本70年代的節目上,曾爆出有男子吃蟑螂後死掉,主因是蟑螂在胃裡繁殖,咬破胃和內臟,但這個說法至今沒有被證實。日本一名昆蟲料理研究家內山昭一則表示,人類胃酸很強,活蟑螂吃下肚不會在胃裡繁殖,但吃蟑螂死亡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要一次大量吃下或是蟑螂引發過敏,才可能導致休克死亡。
驚見真實版《異形》!寄生蟲長大 活活撐破宿主身體
美國有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新的黃蜂物種,由雌性黃蜂將針狀產卵器官刺入果蠅腹部,蟲卵在果蠅體內成長,卵體寄生18天後長成渺小的幼蟲,隨後活活撐破宿主果蠅的腹部誕生。據研究團隊指出,這是前所未見的「寄生黃蜂」。根據外媒《Live Science》報導,美國有一名科學家摩爾(Logan Moore)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一項寄生黃蟲的研究。摩爾與其他科學家在自家後院發現一隻成年果蠅體內,竟有黃蜂寄生,便展開觀察。摩爾在內的研究團隊終於在美國時間11日於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成果,指出於2023年3月團隊人員在果蠅體內篩檢名為線蟲的寄生蠕蟲,意外在其中一隻果蠅腹部發現「尖尾黃蜂」的幼蟲;當時摩爾和其他研究人員還不敢相信,沒想到解剖千萬隻果蠅後,能看見這麼奇怪的東西。之後研究團隊開始在實驗室培養尖尾黃蜂,他們將雌性黃蜂用針狀產卵器官刺入果蠅腹部,卵在果蠅體內成長,經過18天長成微小的幼蟲,竟直接活活撐破果蠅身體爆出;除此之外,果蠅身體被撐破後,居然沒有立即死亡,還存活好幾個小時,也為他們的研究結果增添恐怖性。研究團隊也拍下尖尾黃蜂幼蟲撐破果蠅腹部的畫面,令許多讀者和網友看傻眼,紛紛表示和電影《異形》中異形從宿主體內誕生一樣驚悚。
陸遊客不聽勸…暴力騎馬致「炸肺」死亡 警協調:賠7000和解
近日中國有遊客在陝西豐寧扎拉營村騎馬,卻過度讓馬奔跑,導致馬匹死亡,遊客也因而受傷,與馬主人發生爭執。最後在警方的協調下,遊客賠償馬主人7000元人民幣,事情才圓滿落幕。馬主人所在村的村支書向《紅星新聞》控訴,事情發生在23日早上,遊客一直在暴力騎馬,領隊發現後勸阻,但對方依舊騎馬奔跑,造成馬「炸肺」死亡。當民宿主人趕到現場後,和遊客發生爭執,「遊客打了民宿2個人」,但網傳影片沒有拍到,只記錄之後雙方爭吵的部分。而村裡給遊客騎馬都是談好價格和注意事項,沒有簽訂紙本協議,日後會考慮要求村民和遊客在騎馬前簽署相關協議。一名馬術愛好者透露,一匹健康且經常被騎乘的馬,該強度跑死的概率不大,普通遊客也沒有控馬能力,把馬逼著跑到死,有的馬在體力不支後會拒跑,但如果馬在高溫下劇烈運動,並且在表現下降後,遊客仍繼續兇狠騎馬,確實可能導致馬肺出血去世。不過,具體原因要看馬的健康狀況、當天的天氣、遊客是否暴力騎馬,例如是否有用鞭子狠抽馬、在馬踉蹌的情況下依然強迫馬奔跑等。另外,一名馬場主人表示,馬在不限速的情況下,跑10公里死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騎馬人不懂馬、不愛馬的情況下,讓馬一直跑確實能把馬騎死,但也不排除馬有基礎疾病,所以很難就現在的情況判斷責任在誰。
陸婦吃冰西瓜昏迷命危…元凶是「冰箱殺手」 零下20度仍可活1年
大熱天吃西瓜很享受,但也要注意食安問題。中國有一名60多歲婦人,吃了放置多天的冰西瓜,沒想到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還逐漸陷入昏迷,最後被送到加護病房救治,原來是罹患非常嚴重的李斯特菌症。據《潮新聞》報導,婦人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但身體狀況還行,近日卻莫名其妙發高燒,並出現眩暈和行走不穩的狀況,起初以為是普通的感冒,但病情直轉直下,被送到醫院救治。婦人入院時發高燒、眼球活動障礙、面癱,處於昏迷狀態,醫師推測問題出在顱內,於是做了一系列檢查,結果發現婦人顱內被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攻陷,出現腦膿腫。一般情況下,這類細菌常常出現在冰箱裡,追問下才得知,婦人發病前一周,吃了幾塊冰在冰箱好幾天的西瓜,不久就出現一系列嚴重症狀。醫師進行抗生素治療,婦人狀況才逐漸穩定。(圖/翻攝自潮新聞)蔡曉峰醫生分析,這些西瓜可能已被李斯特菌污染,但出現腦膿腫還是比較少見的。針對病情,選擇有效抗生素進行治療,婦人的體溫才逐漸回穩,意識也好轉,目前已轉入普通病房。冷凍和冷藏雖然不利細菌的生長,但還是有些嗜冷生物能在這樣的環境生長繁殖,李斯特菌就是一種,不管有氧氣或無氧氣都能生存,70℃高溫下5分鐘才能被殺滅,在-20℃的低溫下可存活1年。家中冰箱的冷藏溫度通常在3~10℃之間,冷凍溫度在-4℃~-24℃,因此李斯特菌常常潛伏於冰箱中,容易造成多種食物污染。據悉,李斯特菌進入人體後,是否誘病和細菌數量及宿主年齡、免疫狀態有關。易感染者多為新生兒、孕婦、40歲以上的成人,還有免疫功能缺陷者,不過儘管如此,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
老翁旅遊返國發現「小腿長出息肉」 就醫才知吸血蜱蟲跟回台
日前,高雄一名60多歲老翁赴日旅遊數日,結束旅程前發現左小腿長出一塊小息肉,返抵國門後,該處偶有痛感,因此就醫。醫師告知這顆「息肉」其實是吸血蜱蟲,當場移除並使以抗生素治療,終於痊癒。據《壹蘋新聞網》報導,博田國際醫院皮膚科醫生郭怡彣日前接獲一名老翁求診,表示赴日旅遊後發現左小腿長出一塊小息肉,但患部皮膚出現刺痛感,因此回台隔日趕緊就醫。郭醫師檢查後發現,該塊「息肉」其實是吸血蜱蟲,立即以鑷子移除蟲體,並開立外用抗生素,數日後老翁回診,傷口已癒合康復。郭怡彣指出,蜱蟲俗稱壁蝨、扁蝨、黑腳蝨、草耙子,為八隻腳的節肢動物,主要棲息於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中,靠吸食血液維生,鳥類、囓齒類與大型哺乳動物(包括:貓狗、人類)都是蜱蟲的主要吸食對象。蜱蟲在人體最常叮咬的部位是皮膚較薄的皺褶處,如腋下、胯下、頸部耳後、乳房下緣、大腿內側、會陰部等,除了人體直接接觸蜱蟲外,也可能由飼養的寵物攜帶而間接吸附皮膚。體型只有米粒大小的蜱蟲一旦接觸到宿主身體,就會用布滿鋸齒狀倒鉤的口器插入皮膚,同時分泌含有麻醉物質的唾液,減低吸食對象的疼痛感,並增加吸血成功率。另外,蜱蟲吸飽血液後,身體會膨脹,猶如一顆小息肉。值得注意的是,受到蜱蟲叮咬一段時間後,局部皮膚會出現紅腫發炎的症狀,甚至在吸血過程中傳染細菌病毒給人類,例如萊姆病 (Lyme disease)、Q熱 (Q fever)、兔熱病(Tularemia)等,因此即便移除蟲體,仍必須追蹤有無得到蜱蟲傳染性疾病。郭怡彣提醒,夏季氣候炎熱,病媒蚊蟲特別活耀,民眾於野外活動時,建議穿著長褲長袖,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長時間坐臥。返家後也應儘快沐浴,仔細檢查身體皺褶處是否遭蜱蟲叮咬吸附,衣物也必須清洗與高溫烘烤;家中寵物也應定期檢查是否遭蜱蟲吸附。此外倘若發現遭蜱蟲叮咬,數週內若出現發燒、畏寒、疲倦、頭痛、肌肉痠痛與關節痛等症狀,須盡速就醫。
曾沛慈突黑化「表情瞬間切換」 網嚇壞:原本一臉好人樣
《都市懼集》自七月開播以來,搭配觀眾每日在「金懼獎」網頁票選出最恐懼的一集,最終由曾沛慈主演的「夜店」登上排行榜TOP 1。劇中她鎖定在夜店外醉倒的女子下手,成為瞬間「黑化」的恐怖人物,表情秒切換讓網友嚇喊:「曾沛慈一臉好人樣,結果反轉猝不及防!」曾沛慈對此頗有成就感,「謝謝被我嚇到的觀眾們投給夜店這一集!讓黑化的我被大家注意到。」驚悚短影音台劇《都市懼集》全集在CATCHPLAY+上架,其中劉品言和曾少宗主演的「寵物友善」嚇壞一票網友,劇中劉品言獨自帶著愛犬入住民宿後,竟在半夜熟睡時遭噁心的民宿主人曾少宗狂舔手指,細思極恐情節也讓兩人直呼超有投射感。劉品言劇中遇上變態,飾演民宿老闆的曾少宗潛入房間偷舔手指。(圖/CATCHPLAY+)劉品言說:「因為我算是滿常獨自出去旅遊的人,所以也確實很常一個人Check-in民宿、飯店,但我的個性是防備心比較強的,所以我會注意更多外宿的細節,例如房門有沒有鎖好、我的個人安全等等,這些細節我是會注意的。」曾少宗則表示:「人跟人相處時,永遠不知道對方在你面前笑的時候,背後的他在想什麼,我這個角色就是這樣的感覺,看似無害又善良的老闆,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祕密,人性的陰暗面才是最可怕的。」
凱米過後突一片白 珊瑚白化擴及澎湖吉貝嶼
地球暖化,海洋高溫拉警報,全球各地紛傳珊瑚白化災情,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4月中旬指出,從2023年2月起,全球已超過54個國家與地區確定發生珊瑚白化,且擴及大西洋、太平洋跟印度洋,澎湖吉貝嶼在歷經凱米颱風過後,潮間帶軸孔珊瑚也是突然一片白化。珊瑚礁是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系統,也是許多國家的觀光資源,珊瑚提供共生藻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質及提供保護,共生藻提供珊瑚養分,彼此為互利共生。珊瑚白化便是珊瑚共生體對於逆境的生理反應,雖還不等於珊瑚死亡,但當持續接觸高溫等逆境,珊瑚共生體超過生理極限,就會陸續死亡。農業部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預計8月中與中研院團隊對澎湖南、北海與內海及東邊等幾處代表性地點調查,重新記錄珊瑚受影響區域及程度,屆時澎湖珊瑚白化狀況就能有較全面和具體量化數據。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指出,凱米颱風來襲前2周,連日海水持續高溫,讓澎湖海域好幾個測站水溫不分晝夜和漲退潮都罕見維持在攝氏30度以上,沒有回降的波動,那時就已經造成台灣其他地方不少海域珊瑚有白化現象,但澎湖或許得天獨厚,否則按照凱米颱風來襲前那幾周連續高溫,早就白化了。謝恆毅表示,凱米颱風過後水溫雖降了2度,吉貝嶼一帶的軸孔珊瑚有可能已在臨界狀態,經凱米擾動發生暫時性的白化,最好的狀況是在水溫回降後,珊瑚又重新跟共生藻建立共生關係,宿主珊瑚就可在最短時間恢復正常。
深圳男子隨手打死蛾蚋!致綠膿桿菌感染「眼球被迫摘除」
大陸深圳有1名吳姓男子隨手拍死了左眼下停留的小飛蟲,沒想到過不久左眼就開始紅腫疼痛。就醫後,他被診斷為季節性結膜炎,然而治療後病情又加重,視力由正常下降到了0.02,且出現了綠膿桿菌感染的症狀,眼部及周圍出現感染潰爛,最終不得不摘除整個左眼眼球。據悉,這種小飛蟲就是蛾蚋,又稱蛾蠓科、毛蠓科,俗稱蛾蠅,往往生活在潮濕的熱帶地區。因為它的幼蟲多生活在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含氧低,因此,包括浴缸、洗手間、洗手台等陰暗潮濕的地方,便成了蛾蚋滋生的區域。而對細菌來說,眼睛是良好的天然「培養基」。而且許多蟲子本身又攜帶大量病菌,雙手在與其「親密」接觸後就會沾染很多細菌,當眼睛感到不舒服,很多人會不經意用手揉眼睛,這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帶入眼睛,從而引發感染。不僅是眼睛,鼻子、皮膚等與蛾蚋接觸的部位也會引發感染。曾經還有報導稱,1位老人得了蠅蛆病,臉上突然出現一道疤,幾天後變得奇癢無比,還伴隨著劇痛,檢查後才發現結痂裡有許多蛆蟲。原來,老人家的浴室裡有很多蛾蚋,導致蛆寄生在了人體。儘管蛾蚋成蟲不會透過血液傳播致命病菌,但牠們身上沾滿各種污穢環境中的病菌,如果停留在餐具、食物等上面,從它們身上掉落下來的毛髮顆粒甚至可能引發呼吸系統疾病。蛾蚋幼蟲也可能寄生在人體,雖然牠們不需要寄生宿主就能長大,但偶然進入人體的幼蟲或蟲卵,能夠寄生在口、鼻、淚管等部位,並引發感染。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蛾蚋並不愛動,發生病菌傳播的可能性很小。此外,當小飛蟲飛入眼睛,切忌用手去揉搓,因為可能會傷害到眼球表面,並在眼裡留下「殘屍」,正確方法是,當小飛蟲飛到眼睛,應當立刻保持鎮靜,用眼淚或自然風將蟲子用出來,接著再立即用生理食鹽水或純水進行沖洗,並使用抗感染眼藥水等,如眼睛還有不適感,建議應立刻就醫。
東海砸5億蓋「綠建築宿舍」 一學期住宿費曝…學生:寧願租屋
台中東海大學花5億打造全新宿舍下月啟用,但4人房住宿費一學期近2.8萬,讓學直呼太貴,寧願到外面租屋,也能有自己的單人空間。據悉,新宿舍是綠建築,2棟9層樓設計簡約,有大片落地窗,採光好又有獨立書桌和衣櫃,還有小廚房能開伙。不過宿舍費不便宜,4人房一學期要2.78萬元,雙人房每人要4.1萬元。而以4人房來看,1學期每月要4633元,學校附近的單人雅房,房租每月3600至3800元,學校宿舍貴近1000元。學生說,價格太貴,不如去外面租屋,也能有單人空間。對此,東海回應,宿舍除了設施全新,還包括水電和寒假的費用,所以才訂這價格。東海總務長柯耀宗指說,新宿舍具有「家」的氛圍,透過群組式空間設計,從個別寢室到群組生活空間,包含共用廚房、起居室、交誼廳、研討室、健身活動空間等,空間規劃也搭配東海住宿主題村、博雅書院等住宿學習方式,讓學生從生活中共膳、跨系共學,落實博雅生活教育。此外,也有網友列出「最便宜大學宿舍排行榜」,網友稱台體大是台中最便宜,據《NowNews》報導,台體大每學期7200元、台中教育大學在7600元到1萬元、勤益大學為9900元到1.2萬元,而台中科大最便宜,6人房每學期6500元,台體大在台中的國立大學排第三。
歐洲旅遊要小心!除登革熱、茲卡病毒爆發 病媒蚊再攜致命「西尼羅病毒」出現
今年上半年登革熱、茲卡病毒在歐洲爆發,導致觀光客處在紅色警戒狀態,而另一種可能致命、經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可能再度出現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1人檢測出「西尼羅病毒」(WNV),而這種病毒有20%機率發展為「西尼羅熱」症狀,使人出現高燒、頭痛,甚至癲癇、肌肉無力和癱瘓等症狀。根據外媒《歐洲新聞台》(Euro News)的報導,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表示,西班牙塞維亞(Seville)於今年3月通報了1例「西尼羅病毒」個案,義大利北部城市摩德納(Modena)也出現1例,這2例均是在當地被感染,而非前往熱帶地區旅行時才受到影響。「西尼羅病毒」以鳥類為天然宿主,但通常透過蚊子傳播,少數情況下會經由輸血、器官捐贈或懷孕途徑感染。其中,80%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有20%患者將發展為「西尼羅熱」,症狀包括高燒、頭痛、頸部僵硬、皮疹等,更嚴重者會造成癲癇、肌肉無力和癱瘓。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警告,50歲以上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者為高危險族群,不到1%會在後續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神經系統感染,並有10%機率致命;症狀通常在感染後2至6天出現,也可能需要14天或更長時間,一旦開始發病,通常會在3到6天之內痊癒。報導指出,「西尼羅病毒」於1937年在非洲烏干達西尼羅地區被首次發現,後來影響到非洲其他地區、中東、西亞、中亞、北美、南歐、東歐等地帶,由於目前還沒有相關疫苗出現,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便是防止蚊蟲叮咬。另外,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主任安德里亞(Andrea Ammon)提到,2022年至2023年間,歐洲本土感染的登革熱病例幾乎翻倍成長,氣候變遷使得病媒蚊入侵到過去從未被影響過的地區,而今年3月西班牙病例出現得太早,可能就是異常溫暖天氣所造成。
恙蟲病疫情來勢洶洶 金門已有7例確診
時序入夏蚊蟲活躍,恙蟲病疫情來勢洶洶,金門縣衛生局統計至26日止,已有7例確診,衛生局呼籲,民眾若從事郊外活動,易接觸到蚊蟲孳生的草叢環境,將大幅增加感染恙蟲病風險,提醒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染病。衛生局表示,金門縣恙蟲病高感染期為每年5至10月,據統計,至26日止已有7人確診恙蟲病,確認感染地點後,除請所轄鄉鎮公所協助村落周邊除草及清理環境外,並對社區民眾衛教宣導,提升民眾防治恙蟲病認知,共同預防恙蟲病發生,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目標。衛生局呼籲民眾,避免進入雜草叢生的小徑,因其平時人煙稀少,常是老鼠出沒地,而老鼠正是恙蟲的主要宿主。尤其現正值恙蟲病高感染時期,無論登山或其他戶外活動,應避免進入草叢及樹林,並注意不暴露皮膚。衛生局提醒,恙蟲病主要透過恙蟎叮咬傳染,未穿著長袖衣褲等防護措施,容易在穿越草叢時遭到叮咬。恙蟲病潛伏期約9到12天,患者可能出現高燒、頭痛,皮膚出現紅色丘疹等症狀,叮咬處會焦痂,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相當高。離開草叢後應盡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如有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相關活動史,以便及時診斷治療。
林柏宏公園遇遛鳥俠 「被逼看尿尿」嚇到逃跑
《都市懼集》今(26日)舉辦媒體聯訪,林柏宏、黃河、謝麗金、曾沛慈、曾少宗、江宜蓉共同出席宣傳,談及曾在都市中遭遇過的恐懼情節,林柏宏小學時曾遇過怪男露鳥,突然當面解褲小便,他跟同學當場嚇壞。謝麗金分享自己學生時期某次過年在麵店打工,竟只領到時薪80元,下班回家路上邊走邊哭,發現後面有個人穿著披風外套跟著她走了三個路口,「我回頭一看他突然打開外套,當下我真的被嚇到又拿著很委屈的薪水,一路上又驚恐又難過,但我真的氣到為什麼要忍受這種待遇,在他準備第二次打開時,我就放聲尖叫,整條巷子的人都聽到了,他就自己收起來逃竄走了」。江宜蓉、曾少宗、黃河、謝麗金、林柏宏、曾沛慈出席《都市懼集》活動。(圖/侯世駿攝)林柏宏也分享兒時遇過恐怖怪人的遭遇,當時他跟朋友在公園玩,遇到一個情緒激動的怪人,「看起來年紀很大精神怪怪的,就叫我們小朋友坐下來圍成一圈,有人一想要離開就激動大叫,然後下一秒就在我們面前小便,我們就嚇到逃竄」。另外,曾沛慈也分享自己遇到暴露狂的恐怖經歷,當時她和姊姊走進巷子遇到一位陌生男子問路,起初淨是問些不正確的地名,接著竟打開外套露出下體問:「那你們有看過這個嗎?」當時嚇到至少整整一個月不敢走那條巷子。曾沛慈曾跟姊姊一起遇到溜鳥俠,心理陰影很深。(圖/侯世駿攝)在「商圈」單元黃河飾演五星好評的餐廳主廚,他表示當初看劇本的時候就印象深刻,「我們現在在外面吃飯的時候,都會打開手機、看地圖上哪一個餐廳評論好、推薦多,所以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跟生活中的連結感很強烈。」而在「夜生活」單元飾演夜店客人的曾沛慈,則表示此次飾演的角色跟她本人完全不像,「但演起來滿爽的,因為基本上她(角色)會有的想法、情緒和行為,我本人此生都不會有,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飾演在城市裡徘徊的林柏宏,則透露自己演出的內容會「顛覆你以為的美麗愛情故事,路上想幫你忙的帥哥,真的都沒有別的目的嗎?」飾演民宿主人的曾少宗則表示:「雖然我的台詞很簡短,可是裡面透露出很多有關人性可怕的陰暗面,我覺得這才是最可怕的!」飾演上班族,在公司被騷擾的江宜蓉則表示,辦公室是這麼常見又日常的地方,大家可能不會聯想到恐怖,「那時候一看到劇本就很想要拍拍看,也知道有一定難度,所以很斗膽接下這個角色,導演也給我非常多幫助」。《都市懼集》7月12日起於CATCHPLAY+影音平台上架。黃河飾演餐廳主廚,跟唐綺陽對戲。(圖/侯世駿攝)
美乳牛禽流感爆第3起「牛傳人」案例! 專家分析:病毒正在進步中
美國近期正爆發乳牛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美國衛生官員30日報告稱,在乳牛持續爆發禽流感的狀況下,已經出現第3起人類感染病例,而且是首例有「呼吸道症狀」個案。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31日受訪表示,出現類流感症狀,表示這個病毒正在不斷進步當中,並對人類越來越適應;雖然現階段禽流感病毒還屬於「牛傳人」,一旦演變為「有效率的人傳人」就很麻煩了。據《Medical Xpress》報導,近日美國乳牛禽流感疫情出現第3起通報人類感染病例,為密西根州一名農場工人。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聲明指出,此前2個病例只有短暫的眼睛不適,出現結膜炎等輕微紅眼症狀。但這起最新病例身上,首次出現「更典型的呼吸道疾病症狀」,包含咳嗽但不發燒、眼睛不適並伴有液體分泌物等。不過CDC在聲明中也強調,這3起病例都屬於「牛傳人」,而不是會讓各界更擔心的「人傳人」,不僅沒有觀測到因流感到急診室就整的人數增加,感染者的家庭接觸者也沒有出現不適的症狀。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黃立民受訪時表示,目前最擔心的是H5N1病毒對於哺乳類動物的適應性增加。如果乳牛變成中間宿主,讓H5N1病毒發生突變,就可能對哺乳類動物的適應性越來越強。如今人類感染個案出現類流感症狀,正說明這個病毒「正在進步當中」,對人類的適應性可能會越來越強。黃立民指出,目前病毒還屬於牛傳人,沒有看到人傳人的情況,但後續一定要持續觀察。一般情況可能是先演變為「有限度人傳人」,最怕則是變成有「效率人傳人」,影響就很嚴重了。黃立民也提到,如果禽流感傳人發生在年長者、免疫力不佳者,通常死亡率會很高。黃立民認為,雖然目前禽流感疫情只出現在美國,但台灣也應該要提高警覺,進行監測。不僅僅在家禽,現在包含家畜、養牛場等地方都要監測禽流感。疾管署日前為此召開專家會議,會中建議,目前國內雖無出現H5N1疫情,但仍呼籲民眾切勿飲用未經殺菌處理的生乳;食藥署則表示國內市售鮮乳皆有殺菌製程。此外亦也建議農業部進行牛隻H5N1疫情監測,倘若發現牛隻出現H5N1疫情,立即透過現行農衛雙方禽流感疫情交換機制,提供疫情資訊予衛生單位對接觸者進行主動健康追蹤。疾管署已預先規劃當國內乳牛等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疫情發生時,啟動新型A型流感通報條件修訂,以及預擬疫情發生時,畜牧場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穿戴建議等措施,以降低疫情對產業與食品安全可能造成之衝擊。
誤食恐癱瘓、失明!活蛞蝓釀食安疑慮 營養師曝「5大預防重點」
近期有民眾在壽司店及火鍋店遇到餐點有「活蛞蝓」,引發不少網友疑慮。營養師指出,蛞蝓主要食用植物的嫩葉與嫩芽,常見在葉菜及瓜果類食材,而蝸牛、蛞蝓可能含有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如果不小心誤食,嚴重感染恐導致癱瘓甚至危及生命。健康資訊網站「好食課」近日在臉書粉絲專業上發文,具體說明近日在壽司及火鍋店都傳出餐點發現活蛞蝓的問題。好食課指出,蛞蝓主要食用植物的嫩葉與嫩芽,常見於葉菜及瓜果類食材,如果清洗時未仔細檢查挑去,後續餐點處理又未發現即可能造成食安問題,此次兩起事件分別是於紅捲鬚生菜與白菜。好食課提醒,蝸牛、蛞蝓體內可能含有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生食到受感染的蛞蝓或其黏液污染的食物,如果僅食入少量寄生蟲,患者可能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自行痊癒,多則可能危及性命。但若因寄生蟲侵入腦、脊髓而引發腦膜炎,此時就可能造成急劇性頭痛、發燒,甚至四肢偏癱、失明。好食課提醒,目前人類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主要途徑包含:蛞蝓、蝸牛、福壽螺、蝦、蟹、蛙類或食入受到幼蟲污染的水或生菜(沾染受感染螺類之黏液)。因此只要做好以下5樣注意事項,即可避免受害。一、不要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宿主生物,如蝸牛、福壽螺、蛞蝓。二、.軟體及甲殼類動物應煮沸「3~5分鐘以上」再食用。三、餐廳有供應生食品,應將肉類冰凍於「-15℃」24小時以上可以殺死幼蟲。四、使用自來水徹底清洗乾淨葉菜類,尤其於大雨季過後須格外留意,若有疑似污染(如生菜上有爬行黏液)則不要吃五、勿直接接觸蝸牛、螺類及蛞蝓等。
冷凍、微波都殺不死!聚餐「吃烤熊肉」慘住院 恐怖寄生蟲真面目曝光
野味讓許多饕客趨之若鶩,但食用處理不當的野味恐危及生命。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日前公布一起家族聚餐感染寄生蟲案例,報告指出,該寄生蟲不僅耐凍、耐高溫,就連醃漬、肉乾處理也殺不死它們。6位姓名受保護的染疫家族成員,2022年夏季在南達科他州的一場慶祝活動,與其他親友聚餐,一名獵人成員帶來同年5月在加拿大薩克其萬省(Saskatchewan)獵取、冷凍45天的黑熊肉,其他成員等肉解凍後,將熊肉連同疏菜做成烤肉串火烤。CDC指出,一般情況下冷凍可殺死熊肉內的寄生蟲,但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資料顯示,部分寄生蟲具有冷凍耐受性,且難以靠肉眼辨識是否遭寄生蟲感染,這也是野生動物專家警告,「必須考慮所有的肉都被感染」的原因。該家族6名染疫成員,便是食用未煮熟透的黑熊烤肉串感染旋毛蟲病(Trichinosis)。4名食用熊肉的成員回家後陸續不適,其中有3人住院,首個出現症狀29歲成員1個月內住院2次,並有嚴重肌肉痠痛、發燒、眼睛腫脹,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症狀。值得注意的是,另2名輕症成員雖挑掉串上的熊肉,只食用蔬菜,依然感染旋毛蟲病。CDC表示,6人治療後已全數康復,並建議民眾把生肉及其他食品分開儲存、製備,烹煮時也應把「肉內部的溫度」維持至少攝氏75度,未煮熟透或煙燻、醃漬、乾燥和微波都殺不死旋毛蟲,另旋毛蟲除會寄生在熊體內,野豬、松鼠、狼也是旋毛蟲的常見宿主,感染後依寄生位置會有腹瀉、腹痛、嘔吐、肌肉痠痛、發燒、眼睛腫脹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