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國家
」 新冠肺炎 疫苗 WHO 聯合國 世界衛生組織冰島推行週休3日 研究顯示:經濟表現超大多歐洲國
冰島於2020至2022年間實施了縮短工時的政策,將每週工作時間減至4天且不影響薪資,成為全球首批推行週休三日的國家之一,而近期最新研究顯示,自全國實施縮短工作週且工資不變的政策後,冰島經濟表現超越大多數歐洲國家。根據《CNN》的報導,根據英國自治研究所與冰島永續發展與民主協會(Alda)的報告,2020年到2022年間,冰島51%的工人採用了縮短工作時間的安排,且這一比例有望進一步提高。研究指出,冰島的經濟成長率在過去一年中名列歐洲前茅,失業率更是低於大多數國家。Alda研究員Gudmundur D. Haraldsson強調,冰島的縮短工時政策不僅有效促進了工作效率,還使得經濟維持強勁增長,堪稱一個成功典範。報導也說明,這一政策起源於2015年至2019年間的兩次大型試驗。冰島公共部門員工在試驗中每週工作時數縮短至35至36小時,但薪資未減少。該試驗涉及約2500名員工,占當時冰島勞動人口的1%。研究結果顯示,縮短工時不僅沒有影響生產力,反而在部分工作場所提升了效率,並顯著改善了員工的生活品質,減少壓力與倦怠感,增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試驗成功後,冰島工會進一步透過談判,減少了全國數萬名勞工的工作時間,為縮短工時的推廣鋪平了道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冰島在2023年實現了5%的經濟成長率,僅次於馬耳他,成為歐洲富裕國家中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這一數據遠超該國在2006年至2015年間近2%的平均成長率,顯示出經濟的「活力」。不過IMF也警告,隨著內需疲軟和旅遊業增長放緩,冰島的經濟增長在2024年可能會顯著放緩。然而冰島的低失業率仍然是該國經濟穩定的重要指標。根據IMF數據,2022年冰島的失業率為3.4%,略高於歐洲已開發經濟體的平均水準。此外,冰島的縮短工時政策在全球引發關注,各國紛紛展開類似試驗。2022年美國和愛爾蘭的33家公司進行了每週四天工作制的試驗,取得了成功,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對工時改革的探討。
2024全球「最富裕國家」排行出爐! 台灣名次跌破眼鏡
《富比士-印度》(FORBES INDIA)於當地時間7日公布2024年度「最富裕國家」排行,結果可能跌破不少民眾的眼鏡,因為在這份榜單的前10名中,除了排行在第9名的美國之外,完全沒有一般民眾認知中的經濟強權,反而大多是人口數十萬到數百萬的小國。而台灣在這份「富裕榜單」中不僅名列第14,甚至在榜單前沿的前20名都屬於「人口大國」,僅次於3.3億人的美國以及3640萬人的沙烏地阿拉伯。《富比士-印度》表示,這份榜單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的數據為基礎,先以國內生產毛額(GDP)衡量一個國家生產商品和服務的總值,再將該數字除以全職居民的數量,我們就可以了解一般民眾的財富(人均GDP),接著再考慮通貨膨脹率與當地產品服務的成本,得到購買力平價(PPP)數據。富比士表示,「儘管這可能不是針對全球最富有與最貧窮國家最精準的排名方式(有些國家是避稅天堂,人為地用外部財富誇大其國內生產總值),但考慮購買力平價後的各國人均GDP,仍能掌握各國所擁有的財富與經濟程度。」截至2024年10月為止,排行前10名的國家中,第1名為盧森堡、第2名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第3名為愛爾蘭、第4名為新加坡、第5名為卡達、第6名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第7名為瑞士、第8名為聖馬利諾、第9名為美國、第10名則為挪威。《富比士-印度》(FORBES INDIA)於當地時間7日公布2024年度「最富裕國家」排行。(圖/FORBES INDIA)《富比士-印度》(FORBES INDIA)於當地時間7日公布2024年度「最富裕國家」排行。(圖/FORBES INDIA)根據數據,盧森堡的人均GDP-PPP數據達到143740美元(約新台幣463.3萬元)、澳門為134140美元(約新台幣432萬元)、愛爾蘭為133900美元(約新台幣431.5萬元)、美國則為85370美元(約新台幣275萬元)。至於台灣,人均GDP-PPP則是76860美元(約新台幣247萬元),在整體排行榜中名列第14名。且經濟成長率達到3.1%,在榜單前20名國家中名列第4。而日本、南韓的人均GDP,則皆未能擠進排行榜的前20名。,
新加坡少子化、人口老化 加碼延長家長30個星期「有薪育嬰假」
今年是新加坡獨立59週年,新任總理黃循財(LawrenceWong)18日在國慶群眾大會發表演說,聚焦物價、企業轉型和雙語政策等議題,不過新加坡正面臨著嚴重人口老化和生育率下滑問題,過去10年的統計數據,新加坡的出生率和台日韓等國一樣持續下降,總生育率從2013年的每名女性1.19個孩子,一路下降至2023年的0.97個孩子,創下歷史新低紀錄,另據數據顯示,預計到2033年,將近一半的人口將超過50歲,對此,黃循財提出促進該國生育率政策,將從2025年4月1日起,加碼延長父母「帶薪育嬰假」至30星期。新加坡政府還額外加碼,在現有基礎上再給予父母3000新幣的新生兒現金補貼,就是希望將生育率衝高。根據《海峽時報》等新加坡媒體報導,黃循財日前在演說中宣告,為了促進該國生育率,將從明年4月1日開始,推出新版本育嬰假,雙親將可合併共享30個星期「有薪育嬰假」,這個新政策比現有的產假制度又額外增加10周,所產生的費用,將由政府全責負擔,並向眾多年輕夫妻喊話,表示希望這個新的育嬰方針,能幫助他們平衡工作與家庭,也讓更多家庭「願意」生育下一代。新加坡為了促進該國提升生育率,將從明年(2025)4月1日開始,推行新版本的育嬰假,父母雙親將可合併共享30個星期「有薪育嬰假」,這個新政策比現有的產假制度又額外增加10周。除了帶薪休假外,新加坡政府還額外加碼,在現有基礎上再給予父母3000新幣,折合約新台幣7.3萬元的新生兒現金補貼,就是希望將生育率衝高,降低人口老化的衝擊,新加坡政府同時還推行各種配套方案,像是醫療、教育、住房、養育津貼等多個方面。與金錢有直接關聯的獎勵方案,更是祭出高額度津貼,藉此鼓勵夫妻生育。新加坡為了促進該國提升生育率,將從明年(2025)4月1日開始,推行新版本的育嬰假,父母雙親將可合併共享30個星期「有薪育嬰假」,這個新政策比現有的產假制度又額外增加10周。另外,新加坡政府決議2023年起允許21至35歲的單身女性冷凍卵子,希望能促進女性未來願意結婚和生育孩子的意願。新加坡政府透過改善生育環境的政策,希望能讓已婚夫婦增加生兒育女的想法。據財經網站Insider Monkey發佈2023年「全世界最富裕20國」排行榜,新加坡是全球最富裕國家第一名, 新加坡以15萬7354美元奪冠,該榜單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 Parity, PPP)計算,因此不生小孩並非只父母「養不起」,而是在工作機會多、發展前途光明的條件下,大部份女性將生活重心都留在事業和增進個人生活品質上,對結婚的意願低落。新加坡為了促進該國提升生育率,將從明年(2025)4月1日開始,推行新版本的育嬰假,父母雙親將可合併共享30個星期「有薪育嬰假」,這個新政策比現有的產假制度又額外增加10周。(圖/翻攝自X)
台灣高居全球富國榜第14名 勝過陸、日、韓三國
盧森堡以人均GDP14萬3,743美元奪下「最富裕國家」稱號。第二至第十名依序是:澳門、愛爾蘭、新加坡、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瑞士、聖馬利諾(San Marino)、美國與挪威。盧森堡、新加坡、瑞士與聖馬力諾等富裕小國擁有先進的金融部門與稅收制度,得以吸引外國投資、專業人才與大量銀行存款湧入。卡達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則靠著豐富的天然資源蘊藏,為它們帶來不少財富。台灣排名第14,排名超越其他亞洲鄰國,包括第30名韓國、第36名日本,以及第78名的中國。此評比以「購買力平價(PPP)」為基礎計算各國人均GDP,也就是將當地通膨率與商品及服務成本考慮在內,試圖更準確地反映一國民眾的平均生活水準。
全球每天浪費逾10億人份食物 7.8億人卻受飢餓之苦
在3月30日國際零廢棄物日即將到來之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7日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每天浪費的食物總量超過10億人份,而世上同時卻有7.83億人遭受飢餓之苦,三分之一的人面臨糧食短缺問題。環境規劃署週三發布的《2024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顯示,2022年人類總共產生10.5億噸的食物浪費(包括不可食用的部分),相當於人均132公斤,佔消費者可獲得的所有食物的20%。在2022年浪費的食物總量中,有60%發生在家庭層面,其中食品服務業佔28%,零售業佔12%。數據證實,食物浪費不僅是「富裕國家」的問題,在高收入、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家庭食物浪費的平均僅相差人均7公斤。同時,氣溫較高的國家似乎產生更多浪費,可能來自於這些國家消費更多含有大量不可食用部分的新鮮食品,或缺乏完善的低溫運送系統。通常在農村地區浪費的食物較少,理由也許在於更多的食物殘渣用於寵物和牲口的餵食或家庭堆肥。報告指出,加強減少食物浪費並提升循環性預計尤其有益於城市地區。根據近期數據顯示,食物損失和浪費產生了全球8%至10%的溫室氣體排放,幾乎是航空業的5倍,並佔用了相當於全球近三分之一的農業用地,導致生物多樣性嚴重 喪失。 據估計,糧食損失和浪費造成了約1兆美元的全球經濟損失。報告指出,食物浪費讓環境、社會和全球經濟付出了巨大代價,確保食物進入人們口中而非垃圾掩埋場至關重要。
全世界逾10億人太胖! 世衛示警「貧窮國家更嚴重」:已是全球性問題
全球80億人口中,竟有超過10億人患有肥胖症!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於3月1日發布的研究分析指出,自1990年以來,這一數字已經增加了4倍多,並伴隨著嚴重健康問題、健康與不健康食品的供應危機。根據《BBC》的報導,這項研究是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執行,研究人員分析超過190個國家、超過2.2億人的身高體重,並藉此來估計,而從2022年的數據來看,全球共有5.04億名成年女性、3.74億名成年男性屬於肥胖,並有1.59億名兒童與青少年患上肥胖症。該研究指出,肥胖在過去被認為是富裕國家的問題,但實際上,貧窮國家更受肥胖這種「流行病」影響,諸如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加勒比海地區、中東和北非等地,且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長速度更比成年人快速,而這也意味著,肥胖症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問題。針對這樣的情形,世衛健康營養主任布蘭卡(Francesco Branca)稱,肥胖人口突破10億人的時間點比預期要早得多,原先估計應該出現在2030年。而世衛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更表示,這項新研究強調了從幼年到成年,透過飲食、身體活動和適當護理來預防與控制肥胖的重要性。另外,馬德拉斯糖尿病研究基金會的古哈(Guha Pradeepa)博士認為,重大的全球問題可能加劇肥胖和體重不足所致的「營養失衡」問題,像是氣候變遷、COVID-19大流行、烏克蘭戰爭等等,將使得營養食品的成本增加,導致一些國家、家庭只能選擇不健康的食物,從而讓營養不良的狀況更加惡化。
五金行也不便宜!他吃驚「這塑膠商品」賣550元 網全反駁:賣的是「方便」
五金行在台灣街道上處處可見,是許多民眾得以購買生活用品的好選擇。不過,日前有名網友抱怨,以為五金行都是賣便宜的東西,沒想到一個塑膠的擦手紙盒就要價550元,讓他不禁感嘆「以為在百貨購物」、「富裕國家物價」。對此,不少網友認為只要有明碼標價,就是願者上鉤,質疑「不買就算了,為何要公審店家」。原PO於16日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發文提到,在他的印象裡,市場旁的五金行應該都是賣便宜的東西,結果實際到現場逛,卻發現一個塑膠的擦手紙盒要550元,讓他傻眼道「讓人以為在SOGO百貨購物,在淘寶或蝦皮可以買幾個了,這個物價應該是最低薪資6萬元的富裕國家的物價」。文章一經曝光後,許多網友喊話支持店家,紛紛表示「明碼標價,願者上鉤」、「喜歡就買,嫌貴就跳過」、「人家有標價,你愛買不買」、「花錢買方便,沒毛病」、「貴可以不要買」、「明碼標價,不拐不騙,人家有專屬的客群啦」。而也有人指出,「賣的不是便宜,而是方便」,五金行還須負擔店租、倉儲、人事成本等等,且在實體店面購買價格更公開、產品看得到摸得到,可以直接確認想要的尺寸跟材質,買完更能夠立即使用,因此定價較高是合理的。對此,還有不少人直言,「如果不急著要用就上蝦皮看看吧,也沒什麼好抱怨的」、「你可以花時間到處比價 本來就不一定比較便宜」、「沒錢買就去努力賺錢,買不起好的就去買便宜的」、「要便宜就網路買等個幾天就好了,公審店家有用嗎」。
史上首次!COP28達成「終結化石燃料」協議 產油國退讓背後藏隱患
全球近200個國家今(13日)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達成「史上首次」的歷史性協議,宣示為避免最嚴重的氣候變遷,將逐步減少使用與淘汰化石燃料,明確但也象徵性的表明石油時代終於走向結束。據《路透社》報導,該使用「逐步淘汰石油」強硬措詞協議,在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OPEC組織反對下,進入馬拉松式延長討論,並以「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形式,踏出終結人類石油時代第一步。會議主席賈比爾(Sultan Al Jaber)告訴各國代表,「一起為我們的歷史成就自豪,我也為我的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推動進程的作用感到驕傲」;科學家則盛讚,這是阻止氣候災難最後與最好的希望。協議在OPEC反對下一度卡關。(圖/達志/美聯社)協議呼籲各國以「公正、有序、公平方式讓能源系統逐漸擺脫化石燃料,俾使於符合科學情況下,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與在2030年完成全球再生能源增產2倍、加快減少煤炭使用程度、加快碳捕捉及碳儲存技術,以協助「清理」難以脫碳的產業。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小島嶼國家,共同推出代表。(圖/達志/美聯社)不過,雖然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約根森(Dan Jorgensen )驚訝道:「我們在周圍都是石油國家的會議上,完成遠離石油與天然氣的協議。」、沙烏地阿拉伯代表歡迎協議的誕生,並稱協議將幫助完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的「控制升溫攝氏1.5度」目標。但這項協議背後其實暗藏洶湧與存在隱患。代表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劇烈的小島嶼國家首席代表拉斯穆森(Anne Rasmussen),在認同協議同時也批評,「我們要的是指數級,不是漸進式的進步」。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主要產油國,也主張「專注碳排放與碳捕捉,而非化石燃料」,暗示OPEC拒絕為氣候變遷大幅減產石油而影響國家收入,也為結束石油時代投下變數。批評者認為,產油國的主張無法實現真正的減碳。(圖/達志/美聯社)批評者表示,碳捕捉是極其昂貴又未經過大規模驗證技術,產油國的主張是為證明「人類還是需要石油」的伏筆;美國前總統高爾(Al Gore)更直言,「最終協議在產油國家影響下半途而廢,並存在明顯漏洞」,且協議既然達成,各國就有責任透過政策與投資實現協議的目標。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科學家克萊斯特(RachelCleetus)也指,該協議未讓富裕國家提供發展中國家相對應的應對資金,恐使窮國難以履行協議與無法縮小能源貧富差距。
聯合國氣候大會11月底杜拜登場 聚焦重點一次看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預計30日在杜拜登場,美國等富裕國家能否為窮國擠出氣候災損重建基金、大陸是否應該為基金出資,還有能否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等議題為本屆大會重點。本屆氣候大會將有將近200個國家、超過7萬人與會。美國總統拜登今年不會出席,將由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與會。美國的目標是推動包括大陸在內的所有國家,立即終止新的燃煤發電許可,也希望更多國家解決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問題,並將此納入下一屆氣候目標。不過美國對化石燃料的整體立場不明確。在國際氣候融資方面,美國本月雖同意一份為氣候災損國家提供新基金的臨時協議大綱,但前提是闡明富國沒有必得出資的責任。COP28由產油大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辦引來側目,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執行長賈比爾(Sultan al-Jaber)擔任峰會主席更是引來抨擊。賈比爾期望會中對2015年簽定巴黎氣候協定以來的進展與挫敗做出強力回應、減碳的結果、突破性的氣候融資協議,以及讓災損基金上路。深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小島國家聯盟(AOSIS)39個成員,多年來亟力向外界證明氣候暖化對島國的威脅。AOSIS要求由已開發國家為首,讓全球排碳量在2025年觸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並要求增加再生能源,最終汰除化石燃料。AOSIS一直是推動氣候災損重建基金的主要聲浪,呼籲富國兌現2009年的承諾,在2020年前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但到現在仍未達標。大陸雖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持續主張美國等富裕國家應該貢獻更多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這點與美國的看法分歧,美國堅持北京應該為氣候基金出資,並加快減碳速度。歐盟出席本屆COP28即是為了兩大目標:增加再生能源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2023全世界最富裕國家排行出爐 新加坡第1「台灣第12」
財經網站Insider Monkey日前公布「全世界最富裕20國」排行榜,而台灣以7萬3344美元排名第12名,而新加坡已15萬7354美元拿下冠軍。根據Insider Monkey資料顯示,這份榜單是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所公布的人均GDP資料,再搭配國家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計算得出的結果。而榜單中前5名分別是新加坡(15萬7354美元)、盧森堡(14萬2490美元)、卡達(12萬4834美元)、愛爾蘭(12萬4596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8萬8221美元)。而台灣則以7萬3344美元位居第12名。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份榜單中,亞洲國家僅有新加坡、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台灣入榜,而且台灣的排名還在荷蘭、德國、瑞典等經濟大國前面。報告中指出,儘管全球未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但台灣作為全球消費電子供應鏈的重要角色,仍然在經濟上具有重要地位。全球最大的代工晶片製造商台積電(TSMC)總部設於台灣,其他重要的電子公司也設有分支機構。
只有人類才有!美國法院裁定 AI創作不受版權保護
美國華府特區地方法院近日裁定,人工智慧(AI)產生的藝術作品,就算「未經任何人工輸入」,也不能依美國法律獲得版權保護,因為只有人類創作的作品可享有版權。路透22日報導,電腦科學家塞勒(Stephen Thaler)自2018年起為他的DABUS(統一感知自動引導裝置)系統申請版權註冊,其中涵蓋一件視覺藝術作品,並聲稱這件作品是由他的AI系統創作,未輸入任何人類資料。他將該AI生成圖片視為生成系統所有權人的委外作品,意即AI是該作品的創作者,而塞勒本人則是該作品的所有權人。但美國著作權局2021年否決了他的申請,並主張人類創造的創作性作品才享有版權保護,塞勒為此向美國聯邦法院提出起訴;塞勒同時還在英國、南非、澳洲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申請DABUS系統的專利,僅有部分如願。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法院法官郝爾(Beryl Howell)於8月18日判決塞勒敗訴,並在判決書中指出,著作權從來沒有授予給「沒有任何人類指導」的作品。她強調,人類著作人是著作權的基本要求,她同意美國著作權局的觀點,即「人類作者身分是基於數個世紀以來的共識」。她並援引過去猴子自拍案件中,猴子自拍照並不受著作權保護的判例,最終判定AI生成圖片作品不受美國著作權法保護。郝爾也指出,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人類正逐漸逼近著作權的新領域,會有愈來愈多的創作家使用AI來創作各種作品,未來勢將引發「關於AI創作作品需要多少人類參與的難題」。但AI模型通常是根據已有的作品進行訓練。塞勒的律師艾波特(Ryan Abbott)21日表示,他和塞勒非常不認同法官的裁定,將提出上訴。美國著作權局則發表聲明表示,著作權局「認為法院做出正確結論」。此外,聯合國轄下國際勞工組織(ILO)21日公布一項研究指出,生成式AI不會完全取代大多數人的工作,甚至更可能為市場增加工作機會。但研究也強調,文書工作者被AI取代的風險最高,這對女性就業的衝擊較大,因為這個領域女性從業人員比率較高,較男性多出2倍,在富裕國家尤其如此。
受股市和債市影響 去年全球財富縮水2.4%
最新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股市和債市遭遇亂流,導致全球財富減少2.4%,此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首次財富縮水,並讓百萬(美元)富豪人數減少350萬人,北美和歐洲為重災區。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與瑞銀(UBS)15日公布的2023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財富減少2.4%,降至454.4兆美元,主要受到投資資產跌價拖累。每位成年人平均財富下滑3.6%,降至84,718美元。報告顯示,全球百萬(美元)富豪人數減少350萬人,總計5,940萬人。全球1%富人的財富比重由45.6%下降至44.5%,主因是去年股市和債市崩跌,造成富人財富嚴重縮水。至於較能衡量個人財富的全球人均財富中位數,去年增加3%至9,167美元。瑞信與瑞銀指出,全球財富是計入金融資產與房地產等非金融資產,再減去負債。全球財富受到價格變化、貨幣波動、通膨和利率影響。美元升值與通膨雖影響去年的財富變化,但去年全球股市與債市下挫6.8%,總計損失19兆美元,對全球財富帶來最大的衝擊,特別是對富裕國家。受影響最嚴重的是北美與歐洲,總計流失10.9兆美元。以國家來看,擁有最多超級富豪的美國,去年財富流失金額也高居全球之冠,其次是日本、大陸、加拿大和澳洲。美國人的金融資產整體下滑9.1%,主要因為股票和共同基金重挫20.5%。不過房地產上漲則略抵銷股市的虧損,房地產升值讓非金融資產增加12.7%。加拿大人去年的金融資產與非金融資產雙雙萎縮,分別下滑6.5%和10.4%。瑞信與瑞銀估算,資產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超級富豪人數減少22,490人,降至243,062人。不過預期全球超級富豪人數將逐漸增加,2027年前將達37.2萬人。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全球財富將增加38%,總額將達629兆美元,主要受到中等收入國家推動。
真可睡滿8小時? 數據顯示只有「這國家」能達成
「睡滿8小時」通常被認為是最理想的睡眠時間,但實際生活中卻很少人能真正睡這麼久。對此,英韓兩國研究人員透過智慧手錶的監測數據,調查11國家約3萬多人的睡眠習慣,發現僅有芬蘭1國可達8小時,其餘則均落在7.5小時左右,而日本更只有不到7小時。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與英國貝爾實驗室(Nokia Bell Labs)合作,想要觀察人的居住地是否會影響其睡眠時間,於是該團隊調查了來自11個國家(包括西班牙、奧地利、瑞士等),30082人共4年的智慧手錶數據,並讓他們接受調查。而研究人員發現,總體而言,參與者平均在午夜入睡,並在早上7:42左右起床,但與睡眠監測的資料相比,調查出的數據有最多1個小時的落差。團隊將觀察結果發表於自然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該分析顯示,僅芬蘭睡眠時間可逾8小時以上,平均為8小時1分鐘,第2多的法國為7小時45分鐘,而英國及美國則分別是7小時44分鐘、7小時28分鐘,而休息時間最少的日本,平均每晚只有6小時51分鐘。研究小組表示,從結果來判斷,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睡眠時間較少,這可能與該國家的工作時長相關,如西班牙、日本等更注重群體的國家,上床時間則較他者還要晚。對此,許多外國網友留言感嘆「我也想睡7小時」、「可能有人睡很多拉高平均值」,但也有人質疑3萬數據太少,不足以代表全球近80億人口。
全球125位億萬富翁碳排放量 是普通人「100萬倍」
國際人道救援組織樂施會(Oxfam)近日公布一份報告,全球125位億萬富翁每年會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3.93億公噸,是普通人的100萬倍。據《CNBC》報導,125位億萬富翁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是世界上每一人碳排放量的100萬倍,也等於整個法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據研究指出,億萬富翁們的183 家公司,平均每年會排放300萬噸二氧化碳,排除世界上最富有的10%富豪,90%的人每年會排放2.76公噸二氧化碳。樂施會在報告中,分析了125位億萬富翁如何投資,也研究他們投資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研究發現,有14%億萬富翁投資「汙染行業」,例如:不可再生能源和水泥等產業。樂施會首席執行官斯里斯坎達拉傑(Danny Sriskandarajah)在COP27氣候峰會呼籲,「各國領導人要揭露和改變大公司和富翁投資者,在氣候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斯里斯坎達拉傑說,超級富豪會加速氣候變化這說法,很少被討論,但全球需要改變,「這些億萬富翁投資者位於企業金字塔頂端,對推動氣候變遷有重大責任,他們逃避太久了。」此外,COP27在6日正式開跑,有近200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埃及紅海的度假勝地,討論如何對氣候危機做出應對,而氣候正義和富裕國家的賠償問題也是討論的主題。
聯合國COP27峰會登場!「氣候賠償」成大會焦點 排碳大國恐支付窮國損失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昨(6日)在埃及登場,該峰會將有196個國家參與,與會代表們將研議是否同意,對受到氣候變遷災難影響的貧窮國家給予賠償,「氣候賠償」首次被列入議程,將成為此次大會焦點。根據《路透社》、《衛報》報導,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巴基斯坦逾1700人命喪於洪災,奈及利亞爆發逾10年來最嚴重的洪患,歐美、非洲及大陸等地區大乾旱,促使各國投入更多資金,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經濟損失。報導指出,為期兩周的COP27峰會,有196個國家及120位國家領導人出席,包含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蘇納克將會到場參與,不過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亭、印度總理莫迪等人將缺席。預料COP27的緊張場面多半會跟「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有關,即長期飽受氣候變遷衝擊且碳排放量較低的窮國,向那些高碳排的富裕國家要求支付賠償金,促使他們為全球暖化付出代價。不過,在去年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的COP26峰會上,富裕國家出手阻撓設置損失與損害金援機構的提議,轉而對「金援」而非賠償展開新對話,而今年的COP27峰會各方關注富裕國家是否同意將賠償正式列入議程。然而,若各國同意啟動「氣候賠償」,勢必將詳細討論富裕國家應該支付多少金額、以及哪些國家或氣候災難有資格獲得賠償等相關事項進行商議。
首屆歐洲政治共同體領導人會議 新舊與窮富歐洲之間裂痕加深
首屆歐洲政治共同體領導人會議於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與會者包括歐盟27國與17個非歐盟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會議將聚焦在新形勢下的歐洲安全、能源、氣候變化和經濟等議題。據《美聯社》及《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的總理菲亞拉(Petr Fiala)於會前表示,就當前歐洲及其他地區形勢進行非正式交流。他強調,會議不會組建一個新的歐洲組織,也不會取代現有的合作形式,會議亦不會通過任何正式決議。據悉,與會的非歐盟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挪威、土耳其、烏克蘭、西巴爾幹國家和地區。而俄羅斯及白俄羅斯並沒有獲邀出席。俄羅斯至今已斷供了13個歐盟成員國的天然氣供應,推升歐盟的能源價格,導致工廠停工甚至倒閉,並助長了市場對歐盟即將陷入嚴重衰退的悲觀情緒。在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問題上,歐洲領導人至今仍然立場各異,尤其面對國內能源價格飆漲、工廠和企業倒閉及經濟嚴重衰退的隱憂,「新歐洲與舊歐洲」,以及「窮國與富國」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在布拉格舉行的峰會上,義大利及其他金融、經濟體質不佳的國家將與德國展開激烈的辯論。債台高築的國家擔心,較富裕的鄰國可以透過支持本國企業和消費者獲得不公平的優勢。目前德國和法國等富裕國家已宣布了大規模國內支出計劃,以緩解能源價格飆升對本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而由15個成員國組成的小組也不斷敦促歐盟執委會盡快對天然氣價格設定上限,但這一想法並未獲得全數成員支持,德國尤其反對。對此,波羅地海三小國之一的拉脫維亞總理卡林斯(Krisjanis Karins)便點出這個呼籲的矛盾之處,「如果可以實現天然氣價格上限,那將是巨大的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危及供應安全,所以我們不能設定價格,這樣就沒有人會向歐洲出售天然氣。」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波瑞爾(Josep Borrell)也表示,「我們必須降低能源價格,但這既是一個安全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能源正在成為當今最重要的地緣戰略難題,與戰爭有關,也與世界秩序的平衡有關。」
聯合國罕見示警:經濟大衰退更甚2008年金融海嘯、新冠疫情危機
美國聯準會(Fed)企圖壓制通膨而激進升息,導致各國央行為避免利差擴大,紛紛選擇跟進,全球主要經濟體大收水的舉措也加劇了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爆發的風險。對此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示警,當下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衝擊,將更甚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危機。據CNBC、《海灣時報》、《財星雜誌》的報導,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報告指出,已開發國家的升息政策可能將全球推向衰退與停滯,如果持續激進的緊縮貨幣政策,不使用其他工具解決供需和通膨問題,全球經濟定會步入衰退,預料將產生一些嚴重而持久的後果,包括經濟增長低迷和物價持續飆漲的停滯性通膨,或是另一種極端現象:惡性緊縮。報告提到,當下全球經濟面臨衰退帶來的風險,將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時的經濟衰退,所有地區都將受到影響。該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22年的2.5%下滑至明年的2.2%。聯合國表示,這種放緩將使全球 GDP遠低於大流行前的正常水平,並使世界經濟損失約17兆美元,佔世界GDP的20%。報告指出,擁有大量美元計價債務的開發中國家衝擊最深,甚至有許多國家已接近債務違約的邊緣,並面臨比過去20年任何金融危機都還要嚴重的衰退。UNCTAD秘書長葛林斯潘(Rebeca Grynspan)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我們在發達經濟體看到的政策舉措正在影響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氣候目標。它們正在對最貧窮的人造成最嚴重的打擊。」葛林斯潘補充,當今全球通膨都是由大流行時代遺留下來的供應鏈瓶頸引起的,她建議富裕國家應專注在投資發展中國家並優化全球供應鏈。她還呼籲發達經濟體應為擔負償債壓力的新興經濟體提供更多的債務減免和重組方案。同時UNCTAD還呼籲,除了升息和上述手段之外,已開發國家需要採取更務實的措施,包括戰略性價格控制、課徵暴利稅、反壟斷及更嚴格的投機監管措施。除此之外,美元指數在聯準會持續升息下不斷走強一度改寫20年新高,也引來外資摩根士丹利(大摩)的策略師威爾森(Michael Wilson)示警,他指出美元的流動性風險已經來到危險區,壞事很可能會發生,預期聯準會鷹派貨幣政策轉彎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或許將暫停量化緊縮(QT)措施,或重新改為量化寬鬆(QE)政策。
莫德納「銷陸」失敗 英媒爆:與拒絕提供mRNA技術有關
美國製藥公司莫德納(Moderna)先前原想進入中國市場,但英國《金融時報》2日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北京要求莫德納交出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技術作為銷售產品的先決條件,遭莫德納拒絕,導致談判破裂。《金融時報》引述與莫德納大中華區團隊關係密切的消息人士報導,莫德納基於商業和安全因素,拒絕這項要求,也導致莫德納在中國的銷售談判破裂。消息人士還表示,莫德納領導層不願將疫苗配方交給中國的合作夥伴,因為若中國的合作方於疫苗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將損害莫德納的公司信譽。報導稱,莫德納一向極力保護公司的知識財產權,並說交出專利無法真正解決供應問題。不過,莫德納在最近幾週表達重新與中國展開談判的意願。莫德納醫療長柏頓(Paul Burton)曾表示,如果中國認為他們需要疫苗,「我們當然很想要與中國展開合作」。業內人士觀察認為,莫德納之所以願意與中國重啟談判,是因為公司產品最初的銷售目標是較富裕國家,但這些國家對疫苗的需求逐漸出現疲軟。另一方面,中國本土製mRNA疫苗也有進展。據法新社報導,印尼食品與藥品管理署(BPOM)已核准中國雲南沃森生技(Walvax)所研製的mRNA疫苗的緊急使用,這是中國製mRNA疫苗首度獲得國外核准。據報,沃森生技的這款疫苗將在印尼當地生產。沃森生技的聲明指出,印尼是根據目前仍在進行的第3階段臨床試驗核准緊急使用。
拜登高喊「疫情結束」!全球危機仍未解除 WHO示警:雙手恐沾滿鮮血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表示,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結束,而發達國家也陸續鬆綁邊境或防疫限制。對此世界衛生組織(WHO)高級官員艾沃德(Bruce Aylward)則示警,如果富裕國家認為自己國內的大流行已經結束,他們就應該協助落後國家對抗病毒,否則「3個月後疫情會重新來襲,而你的手上沾滿鮮血。」據《路透社》及《南華早報》的報導,WHO秘書長高級顧問艾沃德(Bruce Aylward)表示,富裕國家必須把新冠肺炎當成全球性問題來看待。他還補充,當他聽到歐美各國紛紛回歸正常軌道後,它立刻就想到「太好了,你們現在可以幫助我們完成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防疫工作了!」艾沃德表示,他所領導的小組致力於為全球公平的取得疫苗,但目前他們顯然還沒脫離大流行的緊急階段,因此發達國家仍需要做好準備,協助落後國家對抗病毒,「如果你現在就去洗洗睡,3個月後這波疫情就會重新來襲,我的天!而你的手上就沾滿了鮮血。」艾沃德強調,美國總統拜登公開表示「疫情已經結束」是合理的,因為美國有能能力輕易獲得所有對抗疫情的工具。但隨著新冠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目前貧窮國家仍仰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ID-19 Vaccines Global Access,COVAX)取得援助,該機制至今雖已惠及全球數十億人,不過一旦其他工業化國家認為疫情已經結束,那麼整個支援系統就有可能崩潰。目前COVAX計畫的預算已經有110億美元的缺口,其中可動用的57億美元資金只夠用在疫苗施打,不包括檢測或治療。就在WHO宣布這一消息之際,英格蘭和威爾士的Covid-19陽性人數在2個月內首次增加。據悉Omicron的子變體BA.4和BA. 5在歐洲和美國部分地區引發了新一波的疫情。
估百萬人受惠 拜登宣布減免30萬學貸
美國總統拜登為屢行2020年做出的競選承諾, 24日宣布贈送學貸減免大禮包,政府將減免1萬美元(約新台幣30萬元)的學貸,預估會有百萬人受惠。據《路透社》報導,拜登宣布此政策可能是想在11月的國會選舉中,得到民主黨同僚的支持,但一些經濟學家表示,減免學貸可能會助長通膨,共和黨眾議員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稱,此計畫魯莽且非法。拜登在推特上發文說,「為了履行競選承諾,我將在中產階級明年1月付聯邦學貸付款之際,實施學貸減免,給這些家庭喘息的空間。」據了解,美國大學學費高於大多數富裕國家,每位學生平均要背負1.75萬美元(約新台幣52.5萬元)學貸。白宮國內政策顧問蘇珊賴斯(Susan Rice)表示,政府尚未確定此計畫的細節,因為取決於有多少學生申請學貸,但今年6月30日之後的學貸不符合減免條件。白宮表示,年收入低於12萬5000美元(約新台幣375萬元)的單身貸款人,或年收低於25萬美元(約台幣750萬元)的已婚夫婦,可以減免除1萬美元(約新台幣30萬元)。美國教育部說,約有800萬貸款人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