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研究
」 論文 癌症 大腸癌 民進黨 抄襲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ACRFP+脂肪幹細胞」軟骨再生率達88% 公衛專家何美鄉不再膝蓋痛
從SARS、伊波拉到COVID-19,重大公衛事件無役不與的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醫師,近年卻苦於膝蓋疼痛,只要運動後就會痛,甚至要用枴杖輔助行走,直到她決定就醫接受治療,醫師居然跟她說:「妳膝蓋退化的程度,幾乎嚴重到可以換人工膝蓋了。」看過的醫師都只能提供減輕疼痛的治療;唯獨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呂紹睿醫師對她說「退化的膝蓋有機會恢復」!過去兩年,呂紹睿醫師為78名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不僅收案數佔全台脂肪幹細胞各適應症總收案數的51%,治療結果更刷新軟骨再生率,達到88%!這項突破也驗證了呂紹睿多年來提倡「軟骨可以再生」的觀念,為全台350萬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帶來嶄新的希望,何美鄉醫師也是見證之一。根據衛福部已公布的資料,全台以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的追蹤成效報告,平均追蹤217天,約6成病患疼痛指數降低;而呂紹睿醫師與訊聯生技合作的細胞治療計畫,詳細記錄病況、收案期程、疼痛及功能量表、治療前後影像及MRI等數據,已完成長達一年的完整追蹤治療成效分析,結果顯示:疼痛及功能指數有具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更有高達88%的軟骨再生率。這一項「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追蹤成果,堪稱目前全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最有力的臨床實證研究報告,累積的數據與醫學成果也超越國際水平。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特管辦法》、《再生醫療雙法》的通過,為台灣醫療產業奠定了穩固基礎,樂見創新醫療科技為國內外患者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何美鄉在接受這項治療後,2個月就前往日本四國爬山;至今追蹤一年,主觀感受是打網球、爬山、跑步、重訓都不再疼痛。何美鄉希望自己膝蓋的「重生」經驗,能為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累積數據,讓這項治療方法變得更普遍,讓更多人受惠。她表示「再生與退化是兩股互相拉鋸的力量,我的案例是,再生得到了初步的勝利」,她對未來參與各種運動的可能,沒有設限。傳統觀念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軟骨無法再生;呂紹睿醫師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軟骨可以再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並不是退化,更不是老化!9成以上是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經年累月磨損破壞軟骨所致」,不同病程的患者能以他獨創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三對策治癒,至今已造福國內外上萬名膝關節炎患者。其中,針對第二、三期關鍵期患者施行的第二對策「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因為能幫助患者軟骨再生,擺脫疼痛、重拾行動力,最受矚目。呂紹睿說,「多年的經驗,單純執行ACRFP,就能達到70%的軟骨再生率,我一直期待細胞治療的加入讓ACRFP如虎添翼,患者在經由ACRFP清理病灶、重塑關節腔大環境之後,若能接受細胞治療,將大幅縮短等候軟骨再生所需要的時間,達到更高的治癒率。20多年引頸企盼,終於等到相關政策開放,而ACRFP在加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兩年後,果然見證了軟骨再生機率的大幅提高!」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博士指出,訊聯獲准《特管辦法》核可計畫已達57項,脂肪幹細胞獲准件數最多,收案人數更高達全台8成。國際間,外泌體是軟骨再生領域的熱門議題,訊聯近期已連續取得2項外泌體組合物新專利I849962、I841414,用於製備治療、預防或減緩關節炎藥物,相關發明之組合物,可降低發炎、降低軟骨細胞之受損程度、並促進軟骨細胞增生,因而可用於治療關節炎,可望改善350萬膝關節退化族群的問題。
大腸癌早期難發現 醫示警「4徵兆」要迅速就醫
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且發生、死亡人數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外科醫師陳榮堅就提醒,大腸癌早期很困難,因此若民眾出現「4徵兆」,包括血便、經常有莫名脹氣感,以及排便習慣和糞便形狀改變,就得盡速就醫檢查。敏盛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醫師近日在《健康多1點》臉書衛教影片中說明,大腸癌是由自身細胞變化而來,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人僅在出現異常時才求診。陳榮堅指出,最常見的大腸癌徵兆是血便,若頻率過高,2到3天就血便,且持續一個月以上,應立刻就醫檢查;第二個徵兆是經常感到無緣無故的脹氣,這也可能是大腸異常的信號;第三個徵兆則是排便習慣改變,像是如間隔時間變長、有腹脹情況;第四個徵兆是糞便形狀變細,這些都可能是腫瘤阻塞腸道的表現。陳榮堅進一步指出,體重減輕和容易疲勞也是潛在症狀,應作為輔助參考,因此當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時,必須高度警覺。他建議民眾,無論有無症狀,應在50歲時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在40歲後應將大腸鏡納入定期健檢項目。衛福部也在官網公告,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衛福部也提醒,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衛福部呼籲民眾,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
追蹤8年!國衛院發現PM2.5濃度下降 4疾病死亡率也變低
空氣品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一直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國內外許多研究也提出空氣污染物,如PM2.5、O3、NO2等等,對人類疾病的影響,我國也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空氣品質指南訂定國內各項空氣汙染物的空氣品質標準。然而,各國地理環境、經濟產業的不同,對於空氣品質會造成不同影響,對於不同族群的健康影響也不同。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環境部(時為環保署)攜手執行2期共8年的政策科技綱要計畫,期望依據我國本土空污與健康數據來分析,建置反映「健康」的空氣品質指標,並提出適合我國的空氣品質改善與標準值建議。環境部根據國衛院提出的實證研究成果,並考量防制成本與經濟效益,在今年4月29日公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加嚴我國空氣品質標準。國衛院透過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結合衛福部的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與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分析多種空氣污染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建立了專屬臺灣的空氣品質健康指標。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說明,近十年空氣汙染有逐漸改善,逐步降低對國人的健康衝擊。從2007年到2017年,PM2.5濃度從31.7降到21.47 μg/m3,降幅約1成;全台各縣市可歸因於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比率也下降,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十年來下降幅度分別達到4.26%、6.91%、6.56%以及7.31%。國衛院也發現,如果糖尿病患者長期暴露在較高濃度PM2.5下,會進一步影響腎臟過濾功能;過去本土研究亦顯示,PM2.5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視網膜病變、蛋白尿的風險,建議將糖尿病患也納入PM2.5長期反應的易感族群。陳裕政強調,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權衡健康成本和減量成本之下,PM2.5濃度只要調降到年平均12.5 μg/m3時,將具有最大效益。而若進一步調降到12.1 μg/m3時,則可以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目標三的green程度。環境部據此,今年4月29日已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PM2.5年平均標準值由現行的15 μg/m3加嚴為12 μg/m3,並同步下修O3、NO2、SO2及CO標準。
想打要快! 公費流感疫苗開放全民接種10天「只剩下3萬劑」
公費流感疫苗3月5日擴大開放全民接種,疾管署15日公布最新接種數據,目前僅剩餘約3萬劑,最快在3月底使用完畢,因疫苗即將用完,呼籲尚未接種的民眾儘速前往接種,不可輕忽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威脅。疾管署說明,自3月5日起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接種至疫苗用罄,過去7天(3/8至3/14)平均每日接種約1880劑,截至昨14日公費流感疫苗總接種數約654.4萬劑,整體疫苗使用率逾99.4%,僅剩餘約3萬劑。因疫苗即將用完,呼籲尚未接種的民眾儘速前往接種,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及醫事人員等高風險重點族群,另有意願接種民眾可先透過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查詢鄰近尚有疫苗的合約院所名單,或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查詢尚有疫苗施打服務的醫療院所,並提前向合約院所確認有疫苗後再前往接種。疾管署表示,考量國內新冠疫情持續,且國際實證研究顯示,接種第1劑疫苗3至5個月後,保護力會開始衰退;同時評估國內外疫情趨勢、疫苗儲備、接種實務狀況,並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建議,65歲以上與免疫力不全或低下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需接種2劑新冠XBB疫苗。經提報3月14日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討論決議,為提升感染新冠後易發重症或死亡之高風險族群免疫保護力,建議再增加接種1劑新冠XBB疫苗(莫德納和Novavax擇一廠牌接種,可與第1劑不同廠牌),與前1劑間隔至少12周(84天)。疾管署說明,前述感染及重症、死亡高風險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55至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開放接種時程將於進一步與各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並安排相關接種作業後,再行公布,預計最快可於四月上旬開打第二劑XBB疫苗。疾管署指出,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10.5萬人次,其中莫德納XBB疫苗累計185.1萬人次,Novavax XBB疫苗累計25.4萬人次。目前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394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14.6萬劑。國內COVID-19疫情雖緩降,惟仍需留意併發症發生風險,且上週再度有未接種XBB疫苗之幼兒死亡,呼籲年滿6個月以上之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儘速接種疫苗。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 https://gov.tw/eU4 )或至各縣市官網查詢。疾管署呼籲,近期天氣不穩定,時因東北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影響而出現低溫,民眾不可輕忽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威脅,除注意保暖,也應儘速接種新冠XBB及流感疫苗,並做好個人衛生及防護。如有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維護自身健康安全。
二手菸每年致死120萬人 今年新法上路!擴大5禁菸場所逮412件違規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都會造成健康危害,因此《菸害防制法》於今(112)年3月22日修正施行、擴大禁菸場所,而地方衛生局也持續將禁菸場所列為年度稽查重點。截至112年7月25日止,已累計裁罰場所負責人123件、吸菸者289件,裁罰金額分別為新臺幣149萬元、55萬8千元,共204萬8千元。國健署提醒,若經查獲違規情形,依《菸害防制法》第40條,可處場所負責人最高新臺幣5萬元罰鍰;吸菸者處最高1萬元罰鍰,呼籲民眾莫心存僥倖於禁菸場所違規吸菸,並請各場所負責人善盡管理之責,以免受罰。二手菸死亡以婦幼為多 造成「這些」健康危害國健署表示,實證研究指出,即使短暫接觸二手菸也會立即造成健康傷害,不吸菸的成年人因二手菸引起的健康問題包括冠心病、中風、肺癌等,也會對婦女的生殖健康造成傷害,包括嬰兒低出生體重。此外,對嬰兒和兒童傷害也不少,會導致嬰兒猝死症(SIDS)、呼吸道感染、耳部感染和氣喘發作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每年約有超過 800 萬人死於菸草的使用。國健署提到,接觸二手菸草煙霧每年導致120萬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兒童,預防和控制菸草的使用是全球最重要的預防死亡原因之一,也是非傳染性疾病的其中一個可改變危險因素。菸防法擴大禁菸場所 守法、戒菸守護健康與財富因此《菸害防制法》修正施行,擴大禁菸之室內外公共場所,包含大專院校、幼兒園、托嬰中心、居家式托育場所等皆須全面禁菸;酒吧、夜店於獨立空調及隔間之室內吸菸室外,亦不得吸菸。此外,《菸害防制法》第18、19條規定,應明確列出室內外禁止吸菸的場所及相關管制措施,包含禁菸場所應於所有入口處設置明顯禁菸標示,並不得供應與吸菸有關的器物,若設有室外吸菸區,除須有明顯標示外,其面積不得大於該場所室外面積二分之一,且不得設於人員往來必經之處。另外第22條規定,授權地方政府衛生局針對禁止吸菸場所與吸菸區之設置及管理事項,應定期派員檢查;場所負責人或從業人員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民眾應遵守法規並透過戒菸愛護自身與他人健康。國健署表示,全台約有3,500家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衛生所及藥局),可提供專業的戒菸服務,民眾也可撥打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利用LINE(@tsh0800636363)進行戒菸諮詢,由專業人員協助邁出戒菸的第一步。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孩童過敏使用「三伏貼」治療! 當心皮膚副作用
立夏剛過,台灣氣候逐漸轉趨炎熱,溫暖潮濕的環境也造就許多過敏疾病的發生,根據國內醫院在2017年針對台北市國小學童的過敏調查,氣喘跟過敏性鼻炎盛行率分別為14.4%及42.5%,幾乎每兩位小孩,就有一位受到過敏所苦,而三伏貼對於鼻過敏及氣喘具有療效,且獲得國內外實證研究證實。「三伏貼」治療過敏性鼻炎 一個月各三小時共三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胡玉芳表示,三伏貼療法是目前常見之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方法之一,其源自於清朝《張氏醫通》一書,內容提到:在夏月的三伏天,將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等藥材研成細末,加入麝香及薑汁調勻後敷貼在背部的特定穴位約三小時後去除,每十天塗一次,塗抹三次,可治療疾病。夏月三伏天進行 今年適逢7/21、7/31、8/10三伏貼是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選在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三伏天進行。以民國112年來說,初伏是國曆七月二十一日,中伏是國曆七月三十一日,末伏是國曆八月十日。此段期間氣候炎熱,人體皮膚膜理開張,有助於敷貼藥物刺激穴位來預防秋冬寒冷時期好發的過敏性鼻炎或氣喘,乃是中醫「冬病夏治」的概念;比起餵藥,穴位敷貼療法用來治療過敏性鼻炎或氣喘,是一種操作簡單,且不會讓小孩恐懼的治療方法。民眾或許會好奇在進行幾次穴位敷貼之後,療效可以持續多久?國內進行的研究發現治療後經過一年的追蹤,仍有接近五成的患者感到症狀改善。三伏貼安全性高、療效顯著 需留意皮膚副作用胡玉芳說,三伏貼是以藥物做穴位敷貼的方式來治療過敏疾病,目前廣泛應用鼻過敏及氣喘,其安全性高且療效顯著,而三伏貼中的白芥子及薑汁有皮膚刺激性,可以幫助藥物滲透皮膚,但也容易引起皮膚不適。常見副作用是敷貼位置皮膚灼熱感、發紅、發癢、或起水泡,通常敷貼時間短於四小時,引起明顯皮膚副作用的機會大幅降低,而皮膚灼熱紅癢感會隨著時間消失,如有起小水泡,請勿抓搔,應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如本身有特殊皮膚疾病者或是正在感冒發燒、嚴重慢性疾病、小於一歲幼兒及孕婦不宜作三伏貼。
「想到就痛」母親血淚史 台灣7成產婦剪會陰!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一聽到生產時要剪會陰就恐懼!而且不必要的會陰切開恐會增加傷口裂開與感染風險。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最新調查「祝您好生:台灣女人生產經驗大調查」顯示,醫院的會陰切開施行率達73.4%,遠高於先進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10%合理比例,呼籲衛福部儘速與孕產醫學團體提供「不剪會陰的接生方式」研習課程,並且重用助產師。美國與加拿大 僅5-6%產婦剪會陰世界衛生組織於1996年建議,合理的會陰切開率約為10%。全球近年來的會陰切開術率也普遍下降,例如加拿大的自然陰道分娩,會陰切開術從2004年的13.5%降至 2017年6.5%,美國亦於2020年降低至5.2%。反觀台灣醫院和診所的會陰切開術施行率分別為73.4%、61.5%,顯示非常需要改革。生動盟理事長徐書慧表示:「我們有超高的會陰切開術(比例)」,這個數據值得大眾重新思考,一個女人成為媽媽前為何需要被劃一刀,甚至為何在女人身上劃一刀是如此理所當然。會陰切開術在過去曾被用來促進產程而執行,但是近年來實證研究已明確指出,不必要的會陰切開反而會增加傷口裂開與感染風險。助產界與部分醫界四大措施避免會陰撕裂傷1產前會陰按摩2生產時延遲用力3改變生產姿勢4適度保護會陰越來越多的婦產科醫師有意願降低施行會陰切開術,卻礙於過往的醫師養成過程中欠缺相關的訓練,以至於只能常規性地執行會陰切開。為了降低台灣會陰切開術的施行率,以及解決部分婦產科醫師的困境,生動盟呼籲衛福部應該儘速與孕產相關醫學團體合作,提供「不剪會陰的接生方式」研習課程。同時,台灣目前助產人員的接生比例僅有0.1%,這是全世界最低的比例,生動盟表示,許多先進國家都以助產人員作為孕產婦的主要照護者,而現今台灣僅有少數的助產人員堅守崗位,主要在助產所執業,以執行居家分娩為多。呼籲政府重用助產師,同時擴展助產師的服務地點,包括進駐醫療院所,與產科醫師共同照護。7年接生400多個產家 會陰切開率低於1%婦產科醫師陳鈺萍長期跟助產師合作,7年來共接生的400多個產家,會陰切開率低於1%,產家生產完常常最大感想都是「這樣的生產太美好了!」以前為了縮短產程選擇切開會陰,「但這二、三十年的醫學實證,證明這件事要被改變,低會陰切開執行率的產生,要醫療方改變習慣的接生常規,產家產前準備齊全,有助產師一起照護,生產可以是享受,而不是受苦的。」部立桃園醫院婦產科醫師呂理政表示,時代不同,大家都想有更好的生產品質,以往醫療措施強調安全,其實是可以調整成既安全又舒適,「就像現在健身都覺得需要找教練,生小孩也應該找一名專業的教練!希望政府把助產師放在正確、該有的位置,至少從公家醫院的體制內開始做起。」產後憂鬱比例高 恐因缺乏產後照護與支持另根據統計,臺灣婦女產後憂鬱症的盛行率為26.2 ~ 42.9%。生動盟指出,台灣的產後憂鬱症甚高,已有跨國比較顯示在全球名列前茅,缺乏產後照護與產後支持,很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產後培育顧問鍾秀靈表示,產後女性想要能好好修復身體、寶寶又能得到好的照顧,往往選擇到月子中心,享受「統包服務」,但月中少則1天5千元,最高1天可以上萬元,新手父母不一定能負擔得起,只能靠家人協助坐月子,上網搜尋資料。然而產後預約回診是一個月後,「很多媽媽忍到產後一個月回診,才發現自己的身體已經忍到出狀況」。生動盟呼籲政府主導,把產後訪視列入,包括助產師、泌乳顧問、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還有家事人員的喘息服務等等整合性的服務,都能讓產後家庭有更大的幫助。
《海污法》修正三讀 汙染海洋最高罰1億元
立法院昨三讀通過《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正草案,未來若未經許可,從事油輸送、海域工程、海洋棄置或其他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行為者,可處最高1億元罰鍰;另外,《再生醫療法》將在16日表決,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拒絕簽署日前黨團協商結論,痛批攸關國民健康的法案,卻如此草率,把病人當白老鼠。因應台灣海域接連發生重大漏油污染事件,環保署自2017年啟動修法預告,經歷海洋委員會成立,轉移主管機關,行政院會3月30日審查通過《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正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並在4月20日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三讀條文規定,非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不得排放廢(污)水於與海域相鄰接區域或其向外1公里的海域,若未經許可違法,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億元以下罰金,而未經許可從事油輸送、海域工程、海洋棄置或其他可能造成海洋污染的行為者,可處1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罰鍰。三讀條文除了大幅提升罰鍰外,還增訂徵收「海洋汙染防治費」,並明定設立「海洋污染防治基金」,未來中央主管機關可向潛在的污染行為者,徵收海洋汙染防治費,納入海洋汙染防治基金。另外,立法院長游錫堃日前召集朝野黨團協商《再生醫療法》草案,部分條文無法達成共識,保留至院會處理,預計16日表決,陳椒華批評,針對開放異種細胞部分,目前實證研究不足,不宜貿然開放,應納入須符合2003年衛生署公告的「體細胞治療人體試驗申請與操作規範」及相關安全規範,勿讓病人成為白老鼠。《再生醫療法》草案將排入16日院會表決,她指出,非常遺憾法案的爭議之處,院長並未以客觀的態度讓釐清有疑慮的部分,倉促完成協商程序,因此她拒絕簽署黨團協商結論。
連15年蟬聯癌王…每年近6千人死於大腸癌 篩檢「1結果」風險高30倍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其中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每年約有6,000多人死於大腸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大腸癌早期不易發現,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找出潛「腸」危機。為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吳昭軍呼籲民眾定期接受篩檢,篩檢結果為陰性者,應繼續維持每2年1次定期大腸癌篩檢,若篩檢結果為陽性,應進一步至醫療院所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因此絕不能姑息,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國民健康署也指出,除了定期篩檢,篩檢陽性者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診斷亦非常重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找出隱藏在大腸中的息肉,大部分息肉在發現的當下即可切除,不必再另外進行手術,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進一步惡化為大腸癌。研究顯示,篩檢結果為陽性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族群高20至30倍,若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險會增加30%,如果一直未做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死亡風險將增加64%,因此提醒篩檢結果為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確保腸道的健康。
「2對象」納入公費補助第五癌篩檢 有8成檢出早期肺癌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我國110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2.2,相較100年(10年之間)已下降14.6%,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且存活率相對低,105-109年新發個案5年相對存活率為38.2%。肺癌早期偵測計畫 符合資格快檢查肺癌患者之所以存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而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國民健康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並與相關學協會及專家多年努力合作規劃下,自111年7月1日起,開始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LDCT檢查,將肺癌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補助的篩檢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篩檢出早期肺癌(0及1期) 個案約占86%自111年7月1日至111年12月26日止,全國已有2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86.3% (138人),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逆轉肺癌的期別分布。而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不用承受晚期肺癌治療過程中的身心痛苦及龐大的醫療費用。異常者遵循醫囑追蹤 戒菸減少罹癌風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若經醫師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治療計畫,儘早診治,爭取較大的復原機會。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9倍以上,但只要吸菸者戒菸10到15年,肺癌發生機會就可減半。
博士學位遭撤銷 蔡適應:為維護權益將申訴
民進黨立委蔡適應日前在競選基隆市長期間遭指控其國立台北大學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台北大學經學倫會審查後於昨(2)日將審查結果掛號寄給當事人,結果是撤銷博士學位。蔡適應服務處今天下午發出聲明,雖然尚未接獲通知書,但已知悉撤銷博士學位,蔡適應本人針對博士論文本文部份附註漏列及對師長與母校造成的困擾深表歉意也將尊重審議結果。服務處主任林明智今天代發蔡適應本人的聲明書表示,針對國立台北大學學倫會博士論文案說明,會尊重審查結果並向師長及母校再次表達歉意,將會依法提出申訴。雖然尚未接獲台北大學學倫會通知書,但已經知悉撤銷博士學位乙事。針對博士論文本文部份附註漏列及對師長與母校造成的困擾再次深表歉意也尊重審議結果。蔡適應指出,自己花費近10年完成博士論文,過程中也包括田野調查等實證研究,且單一文獻雷同比對僅有2%,表示具備原創性,在學倫會審查過程中也親自列席說明論文撰寫過程並對於論文部份引註漏列表達致歉及願意補正之意,但因為當時正值選戰激烈時間,或許報告仍不詳實或有簡略以致審查結果中部份外審委員因論文有部分附註漏列,仍認定為抄襲且撤銷博士論文。蔡適應表示,尊重學倫會審議結果並對本文部份附註漏列再次表達歉意。只是為維護權益,將依法提出申訴並提出相關補充意見,當年報考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的初衷是因為在擔任市議員期間看到基隆的退步與停滯,深感都市計劃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蔡適應指出,在博士班研習過程中確實學習到許多都市發展與城鄉規劃的專業知識,後續也運用到後續公共服務過程中,深深感謝母校老師的栽培與指導。最後,未來也會繼續努力,不敢或忘選民所託並感謝各方關心與指教。
遭台大撤銷學位 鄭文燦出面回應
民進黨桃園市長鄭文燦的台大碩士論文因抄襲遭人檢舉,台大學倫會審定後認定抄襲並撤銷學位。對此鄭文燦今(3)日出面回應表示,自己大學和研究所都讀台大,當初報考台大國發所在職專班是為了拓展個人視野,沒有抄襲的意圖也強調論文是自己寫的而非代寫,但自己坦然面對審議結果,也再次向大眾致歉。鄭文燦指出,自己是在2003年進入台大國發所在職專班,因為當時基於對中國民主化的議題較為關切,所以選擇中國基層民主演進作為研究主題,當時受限於時空條件沒有辦法作實證研究,所以採取文獻分析法,論文中引述很多書籍、期刊、網路上的文章等,大概超過100多篇。論文口試有3位口試委員,包含所長周繼祥、陳明通以及林佳龍,3位委員都針對研究架構、研究原創發現等提問,最終通過論文審查。鄭文燦指出,當時國發所並沒有要求作相似性軟體的比對,當時沒有這樣的標準也沒有流行該軟體,是經過10幾年後現在學倫會根據檢舉,用相似性比對軟體找出一部分沒有引述的論文來源。如果當時有相似性軟體比對,當然會把附註跟參考論文都填上去,自己出席學倫會聲明時有特別針對寫作瑕疵做說明,而瑕疵形成的原因是當時時間較短或資料較多所以有些引述的論文來源沒有作附註,不是抄襲單篇論文形成的也沒有抄襲的意圖,在學倫會時已用書面跟口頭向學倫會致歉,自己會坦然面對學倫會審議結果。鄭文燦表示,已經把對學倫會的聲明傳給陳明通及其他2位口試委員,當時口試委員的背景有藍有綠,委員也都瞭解這個論文的寫作主題是中國在文革之後開始推動基層的改造,包括農村的村自治及城市的居民委員會,當時研究的主題是希望從政治學的系統論,研究基層民主是提高了政治參與的意識,還是促成了更大的社會控制以及有沒有可能從此擴大成為民主轉型的基礎。鄭文燦表示,自己論文研究採用的題材跟引用資料比較多,而論文最後階段時是自己先寫完草稿再把每個引述的論文找出來,所以有一部分的論文是沒有核對出來的,因為當時沒有作比對軟體,所以在口試的只有格式需要作一些調整外並沒有論文來源的比對,這個是當時寫作過程的疏失,自己願意針對這個疏失負起責任、願意致歉。
台大碩士論文遭撤銷 鄭文燦二次致歉:坦然面對
台大今(2)日通知桃園市長鄭文燦,其2011年台大國發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檢舉案,經過台大社科院學倫會審議,以嚴謹學術論文規範認定有涉及抄襲,撤銷碩士論文;對此,鄭文燦表示,本人基於熱愛、尊重母校台大,雖然有所遺憾,但願意坦然面對現在以嚴謹的學術規範的審定結果,而自己出席學倫會說明時,已經針對論文引述的瑕疵說明原因並且致歉,現在重審論文結果出來,願意再一次致歉。鄭文燦聲明全文:一、基於對於中國民主化議題的關心,本人就讀台大國發所碩士在職專班時,選定的論文主題為中國大陸的基層民主的演變(2011年完成)。因為當時的時空條件,無法進行實證研究,故以文獻分析法進行,先後參考包括書籍、期刊、網路文獻超過百餘種,本人論文寫作引述廣泛,未抄襲單一論文,也沒有抄襲的動機。二、本人的碩士論文寫作係先完成本論文草稿,再進行論文引述來源的註腳,因為參考資料較多、核對時間不足、部分書籍論文未在手上,因此,學倫會採用最新相似性比對軟體結果,發現本人2011年碩士論文沒有註明來源出處的段落。三、本人出席台大社科院學倫會時表示,國發所當時並未規定要使用相似性比對軟體,在繳交論文時,三位口試委員針對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及研究結論,審查通過本人論文,本人碩士論文主要是以政治學的系統論研究中國基層民主化(農村村自治及城市居民委員會),無法導向民主轉型,中國基層選舉在1987年後是兼具參與及社會控制雙重面向。而台大社科院學倫會以現在相似性比對軟體,重新檢視本人2011年的論文,發現有未註明出處的論文來源,本人在會中表示,本人碩士論文具有見解的原創性,也通過了口試委員的審查,但部分內容未引述出處,係因論文寫作過程的疏忽,若當時國發所有相似性軟體比對的要求,本人也會發現未列出的參考論文,也把內容出處全部以註腳的方式列出。本人出席學倫會時,對於這樣的瑕疵也表示了歉意,但確實沒有故意或是抄襲的意圖,也無關本人碩士論文的原創性結論。四、台大社科院學倫會撤銷本人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本人基於熱愛、尊重母校台大,雖然有所遺憾,我願意坦然面對現在以嚴謹的學術規範的審定結果。我出席學倫會說明時,已經針對論文引述的瑕疵說明原因並且致歉,現在重審論文結果出來,我願意再一次致歉。
真會血流成河?新黨桃園議員參選人游智彬控鄭文燦台大國發所論文也涉抄襲
「論文門」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後遺症迄今持續發酵,無法收尾,也不斷有新「苦主」博碩士論文被檢舉涉及抄襲,甚至連原本屬於「商業行為」的政府研究標案都難倖免,被以「學術論文標準」給予最嚴厲檢視,引發議論。新黨桃園市議員參選人游智彬今天與新黨發言人陳麗玲開記者會,指控桃園市長鄭文燦的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涉嫌抄襲。經比對後,論文出現涉嫌抄襲率30.27%、參考文獻虛假、格式前後不一等3大證據,游智彬直指不僅論文抄襲,甚至有可能也是槍手代寫,明天將到台大具名檢舉,要求依法召開學倫會處理。游智彬指出,鄭文燦名為「中國基層選舉演變之分析-尋找民主發展的動力」的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是已離開台大教職的國安局長陳明通,鄭文燦則是在2011年從台大國發所畢業。游智彬說,鄭文燦論文整段抄襲對岸知識共享文章平台,一字不漏還不加註來源,「這個不叫抄襲什麼叫抄襲?」他舉例,第40頁內容沒有加註來源,當成自己的論述,整段抄襲2004年「從村長選舉制度和實態看中國的住民自治——以四川省調查事例為中心」一文,全當成自己的論述。游智彬說,鄭文燦論文主題是研究中國大陸的民主發展,若以台灣論文比對系統查詢,並不能查到,但團隊拍下鄭文燦論文轉成文字檔案後,輸入到大陸論文比對系統查詢後,「不比不知道,一比嚇死人」,發現抄襲率達30.27%,其中有1222處引用資料未加註來源。游智彬還說,鄭文燦論文涉及造假膨風,論文中所附224個參考文獻中,有106個是未在論文本文或註當中出現的虛假文獻及多個重複出現的文獻。例如參考文獻第122頁期刊書目,全是虛假文獻,總計造假率超過50%,已經涉及學術詐騙,他指控,鄭文燦的論文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此外,游智彬說,鄭文燦論文的所有註及參考文獻的內容格式,有大量存在頁碼缺漏、排序錯亂、格式不統一等問題,毫無規範可言,似乎是由不同人複製貼上拼湊,嚴重懷疑鄭文燦找槍手代寫。例如後半段所有「國立」學校二字全部消失,令人懷疑後半部分是否大陸代寫槍手所寫,因為槍手還是要考量政治正確,才把國立二字刪除。游智彬甚至質疑,槍手可能有大陸人與台灣人,他因此問鄭文燦,「難道是你的恩師陳明通替你找的代寫?請你交代清楚?」。針對游智彬提出的指控,桃園市新聞處長詹賀舜指出,鄭文燦碩士論文題目是中國基層民主的演變,因無法進行實證研究,須引述各種研究資料,包括對岸文獻,都在正常合理範圍內。
蔡適應關心孩童健康 感謝產學界推廣兒童體適能
中華國際兒童體適能推廣協會和崇右影藝科技大學今(9)日共同合作,在基隆車站南站2樓,舉辦「兒童體適能推廣協會聯合推廣中心」揭幕儀式,並邀請民進黨基隆市長參選人蔡適應和基隆市議員鄭文婷參與;蔡適應表示,未來若能當選基隆市長,會推動基隆市各行政區親子館、祖孫館納入兒童體適能課程。台灣兒童由於少子化後,課業壓力重、運動量普遍不足;據中華國際兒童體適能推廣協會統計,超過8成兒童運動量遠低國際平均,平日最常以公園玩耍、騎腳踏車和散步等輕度運動為主,運動強度明顯不夠。協會理事長江敏男表示,希望更多大人能重視孩童運動過程,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動得安全快樂,也請大家持續支持協會理念。崇右科大董事長林金水表示,他從事教育相關工作多年,如何把小孩教好、避免運動傷害,是一件重要事情,透過老師和教練的指導,搭配現場設備能夠快樂學習、養成習慣,歡迎家長們帶小朋友來認識兒童體適能。蔡適應表示,基隆過去較為缺乏兒童體適能的推廣,他很高興由中華國際兒童體適能推廣協會和崇右影藝科技大學,透過產學界力量推廣兒童體適能。他也表示,未來若能當選基隆市長,會推動基隆市各個行政區親子館、祖孫館,並納入兒童體適能課程,以及建置相關設備,讓孩子們都能玩得快樂健康,均衡身心發展。另外,針對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論文問題一事,蔡適應表示,「支持他、也尊重他」,看起來論文內容相當程度是林智堅過去從政的參與經驗和實證研究,而且實證研究本來就會容易彼此資料交叉引用,這部分可能請林智堅更詳細說明,相信有很多救濟機制可以後續處理。有媒問及論文議題會不會外溢全國各縣市,蔡適應表示,對他來講,選市長是要選一個有經驗,能帶領市政往前的市長,就像他過去從政中央、地方合作為基隆市民,這是他最關心的事情,也認為這是基隆市民需要的,無論所有議題怎麼發展都尊重。他強調,參選基隆市長最重要就是有經驗、會做事,能順利接棒基隆市長林右昌,讓基隆市民安心,是最主要出發點。
陳明通最新聲明 先修正林智堅論文 再給余正煌參考
針對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的碩士論文爭議,他的指導教授、現任國安局長陳明通31日再次發出近2000字的聲明,強調是他「先修正」林智堅論文相關部分後,「再交給」余正煌作參考。陳明通認為,林智堅和余正煌兩人的論文問題意識、研究對象與結論都不同,而且是各有研究發現與價值的。7月23日陳明通發表「聲明稿」,說明林智堅、余正煌兩位的論文在研究設計部分相似,原因是他的教學及指導學生論文寫作方式有關,林余兩位都沒有抄襲的動機,但仍引起社會各界的熱議,諸多論點實與事實不符,特再聲明澄清如下:一、雖然余正煌畢業時間早於林智堅,但事實是,先有屬於林智堅2014年選舉的民調資料和論文寫作,才有余正煌的論文寫作。兩人都是依照同一個老師(也就是本人)的實質指導,使用同樣方法論的實證研究法,相同的問卷、同一民調資料,進行不同問題意識、不同研究對象的論文寫作。二、因此,必然會有部分雷同之處,尤其是在研究設計部分,都必須說明研究架構、研究假設、概念界定、操作性定義與測量方法等等內容。因為講同樣的東西,再怎麼形容差異性都不會太大,有些還是我要求要一致,如「操作性定義」。而這些說明文字的雷同,是因為本人先修正林智堅的論文相關部分後,再交給剛換論文題目,而且修業年限只剩一學期的余正煌做參考。但余並不清楚這些文字的來源屬於林智堅,而認為是本人的修改建議逕予以使用。事實上,余雖然參考本人所提供的文字,但他自己也非常用心,增添不少這方面討論的相關文獻。因此,本人一再強調,林智堅與余正煌都沒有抄襲的動機;實際上,林智堅與余正煌也沒有誰抄襲誰的問題。三、目前社會最大的質疑點是,兩本論文有關蔡仁堅、許明財、林智堅的教育程度描述幾乎完全一樣,甚至連錯字也一樣,因此有抄襲的嫌疑。事實上,這些描述最早出現於2016年2月1日林智堅的研究計畫(這一部分在余正煌2016年3月8日email給我的研究計畫中也有出現,這兩個檔案在我的信箱都可以找到,也都完成了公證),其中有關許明財的學歷如此描述:「根據選舉公報的記載是多明尼克肯大學(dominican university)公共行政碩士,不過這所大學性質屬社區大學,而非州立大學。」質疑者認為選舉公報上記載的是「多明尼肯大學」而非「多明尼克肯大學」,近日余正煌透過其律師表示所以書寫成「多明尼克肯大學」是余正煌參考國民黨網站上面所記載者。問題是,果如余正煌的律師所言,余正煌的論文應該書寫成「根據國民黨網站的記載」,而非「根據選舉公報的記載」。其實,網路上書寫許明財的學歷是「多明尼克肯大學」並不僅限於國民黨網站,例如2014年成立的「選舉黃頁」(elections.olc.tw)網站,在「選舉公報」上有關許明財的學歷也是寫「多明尼克肯大學」(https://bit.ly/3zixUa2)(參見圖一)。四、另外,林智堅2月1日的研究計畫特別說明「不過這所大學性質屬社區大學,而非州立大學。」但在我的記憶中後來林智堅覺得原先這樣說明他的競選對手不甚厚道,因此論文出版時修改為「地區性綜合大學」,但余正煌不知此一原委就繼續在論文中使用2月1日林智堅原先的「社區大學」詞彙。五、又,林智堅2月1日的研究計畫中關於學歷描述,「至於林智堅當時係臺灣大學的碩士二年級生,可謂『准碩士』。」這個「可謂『准碩士』」是個人建議加上去的,因為林當時大部分的課程已修完,可以說是「準碩士」,等到論文完成時,林已是第三年了,因此最後論文出版時把「碩士二年級生」改成「在職專班生」不再標示年級,至於錯別字應該是我在建議時所使用,只是兩位學生事後都沒有再校對。六、現在整個社會一直從這兩處爭吵整個論文的「抄襲」問題,而不著眼於兩篇論文各自的貢獻,個人覺得實在沒有意義。用一兩個錯別字或部分雷同的段落來指控論文抄襲,這對兩位學生而言,都不公平,實在令人感嘆!七、對身為指導教授的我而言,兩人論文問題意識不同、研究對象不同、結論也不同,且各自有其研究發現與價值,這才是重點。林智堅的論文最大的價值在於,他的研究發現「槓桿者」蔡仁堅的高學歷,幫他吸住了認同高學歷者的選票。因為根據以往的研究,「軍公教」、「高學歷」的選民較支持國民黨,但林智堅的論文在檢視蔡仁堅的支持度時發現,由於三位主要候選人中蔡仁堅的學歷最高,支持蔡仁堅的選民中,有27.6%來自於「軍公教」,而大學以上學歷的支持者有25.8%,就是這些傳統投給國民黨的人,改投蔡仁堅,因此使林智堅當選。這個研究發現,對現在「三腳督」的選戰,「槓桿者」如何不被完全棄保,具有理論及實務上的意義。八、至於余正煌的論文最大的貢獻就是證實傳統的選舉研究,在行政首長的選舉中候選人個人特質的重要性,即選民相信「林智堅為新竹帶來改變」是林智堅以些微差距險勝對手許明財的原因。九、以上的說明還望社會各界明察,並希望臺大社科院學倫會就相關事證、專業理性公正審閱,讓此一爭議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朱俐靜乳癌病逝 10大危險因子愛注意、這兩類人篩檢「死亡風險降41%」
朱俐靜傳出3日因為乳癌病逝,享年40歲,消息曝光震驚各界,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110年十大癌症死因中,女性乳癌就排名第四,統計有2913名女性死於乳癌。 由於朱俐靜年僅40歲,屬於年輕型乳癌患者,醫師提醒,年輕型乳癌目前認為的最高危險群分別為,有家人在50歲以下罹患乳癌的有家族史者、初次月經在12歲以前發生者,以及30歲後還沒有生育者,建議這些高風險者可提早和醫師討論,早點做相關檢查。國健署也提醒,乳癌除了有10大危險因子要留意外,具有乳癌家族史的人也最好早一點定期接受檢查,目前,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實證研究最有效的篩檢工具。朱俐靜去年初罹患乳癌後,努力接受治療且維持工作,但仍傳出不幸消息。(圖/翻攝自朱俐靜臉書)朱俐靜去年初罹患乳癌後,努力接受治療且維持工作,但仍傳出不幸消息,一般來說,乳癌的危險因子像是有家族史,也就是一等親中有小於50歲者罹患乳癌、初經早於11歲、54歲後停經、未曾生育或35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後天危險因子則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等。「110年十大癌症死因」女性乳癌位居第四。(圖/衛福部提供)根據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表示,國內的乳癌患者50歲以下與50歲以上,分別各佔45%與55%,低於50歲罹患乳癌者已佔了全部患者的將近一半。他指出,介於30多歲到40多歲確診的年輕婦女,有三大罹患乳癌的最凶險族群,首先為,有女性家人在50歲以下確診乳癌者,罹患乳癌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其次為,初經在12歲以前到來者,罹患乳癌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另外,是30歲還沒生育者,這是因為過去有部分文獻指出,在30歲尚未有哺乳經驗者,會有較高機會罹患乳癌,但也有部分文獻認為沒有直接相關。體位過重和肥胖者有較高乳癌罹患風險。(示意圖/翻攝自白鹿視頻)研究顯示,體位過重和肥胖者有較高乳癌罹患風險,當婦女身體BMI大於25,罹乳癌風險則增加17%,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37%;缺乏身體活動者具較高罹癌風險;反之,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不愛運動者降低20到40%。高油、高糖和高鹽飲食充斥於日常生活,若長期不忌口或缺乏運動,除了三高等問題更可能誘發乳癌發生機率。(圖/黃耀徵攝)另外,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表示,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受到西化影響,加上工作壓力等因素,多數人會靠吃來舒壓、無肉不歡等狀況也相當普遍,加上高油、高糖和高鹽飲食充斥於日常生活,若長期不忌口或缺乏運動,肥胖必定會伴隨發生,造成體內脂肪堆積、身體慢性發炎,三高疾病也隨之而來,更可能誘發乳癌發生機率。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也最有效的工具是「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示意圖/亞東醫院提供)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國健署就提醒,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也最有效的工具是「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目前國健署有補助45歲女性每2年1次的乳房X光檢查,也建議40歲以上民眾,有家族史者,或是發現「不會痛的腫塊」,懷疑為乳癌的腫塊者,建議可讓醫師評估風險,認為有必要者可再安排後續檢查。
超偶女神癌逝...每天逾7人死於乳癌 「這樣做」降低4成風險
藝人朱俐靜4日由家人證實因乳癌過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20年將近70萬人死於乳癌。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資料,有2655名女性死於乳癌,平均每天約7.3人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朋友們,要正視乳癌定期篩檢的重要性,定期篩檢可以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造成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化、基因變異、生育因子(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晚生育、未曾哺乳等)、具有乳癌家族史、相關病史(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其中菸、酒、飲食、身體活動等因素,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女性朋友們在年輕時就要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飲食均衡、規律身體活動、維持理想體重、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適時釋放自我的身心壓力等。而乳房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至於檢查過程暴露放射線的安全性議題,取決於使用劑量、篩檢開始的年齡、篩檢頻率等,依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料,單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接受的輻射量約為0.7毫西弗劑量;美國保健物理學會指出,人體每年接受低於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並無明顯致癌效應發生,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新研究!乾癬患者「大腸癌風險增1.16倍」 女性更達1.41倍
全台灣有5萬名以上乾癬患者,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乾癬並不只是皮膚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根據長庚醫院的最新研究更顯示,乾癬病友與一般人相比,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16倍,其中若屬女性族群更高達1.41倍。長庚醫院的這項研究是分析了27萬7115位乾癬患者的資料,成果已刊登於2021年12月的國際頂尖期刊「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該期刊主編撰寫評論特別介紹了長庚醫院的此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紀景琪教授提醒乾癬患者日常生活應控制病情,若出現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情形,就應積極就醫檢查治療,避免延誤。小萍是一位40歲上班族女性,3年前出現皮膚脫屑和紅色斑塊,診斷為乾癬,經使用局部類固醇塗抹和口服免疫調節藥物,皮膚病灶控制良好。但幾個月前換新工作,壓力大增,時常跑廁所併有腹瀉,由於她的父親有大腸癌的家族史,皮膚科醫師建議她到胃腸科門診做詳細檢查。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一顆1公分左右的良性腺瘤瘜肉,經由內視鏡切除再服用整腸藥物和生活作息調整,小萍的排便習慣逐漸恢復正常,對於新工作的挑戰也更加充滿鬥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紀景琪教授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形成的原因包括了先天的基因遺傳及後天環境因素等,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千分之2.3,全台灣大約有5萬名以上的乾癬患者。乾癬的皮膚典型病灶為紅色發炎斑塊,經常伴隨有皮膚脫屑、發癢等症狀。當乾癬的皮膚病灶發炎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皮膚紅腫和關節疼痛。冬天低溫日照少、熬夜、壓力、感染、肥胖及菸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作息,皆會引發或惡化乾癬。紀景琪教授指出,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乾癬並不只是一種皮膚病,而是一種系統性的發炎疾病,除了皮膚的發炎之外,也會伴隨體內許多器官的發炎反應,造成皮膚外的表現,例如心肌梗塞、慢性腎病、腦中風、眼部葡萄膜炎等。所以乾癬不僅是皮膚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他說,皮膚上皮與腸道上皮存在很多相似處,例如都有很充沛的血管及存在很多微生物叢,兩者同樣都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並扮演著人體不可或缺的免疫防禦角色。皮膚的發炎與腸道的發炎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先前的一項研究顯示,乾癬病人比起正常人有更高的風險會發生發炎性腸道疾病,如乾癬患者發生克隆氏症的機會是正常人的2.53倍,發生潰瘍性大腸炎的機會是正常人的1.71倍。雖然先前的研究已經證實乾癬病患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但其罹患大腸結腸癌的機會是否也增加,則不清楚。紀景琪教授指出,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利用國內外研究資料進行大型統合分析的實證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相比較,乾癬病友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為1.16倍,其中的女性族群,更是一般人的1.41倍。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李承翰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位居全國癌症發生數第1位,每年約有1萬多人診斷大腸癌,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或輕微症狀,隨腫瘤演進,可能出現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情形。他說,大腸癌大多是由大腸瘜肉演變而成,如果能在瘜肉發展成癌症之前,將其切除,就可以降低腫瘤產生的機會,目前國健署推行四癌篩檢,為50至未滿75歲民眾,提供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此外大腸鏡檢查與鋇劑下消化道攝影更是檢查大腸瘜肉的利器。紀景琪教授鼓勵乾癬患者要積極就醫,持續治療,也建議乾癬患者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放鬆心情、適度運動、避免菸酒及高熱量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將有助於控制乾癬病情。若是出現腸胃道症狀,建議轉診至胃腸科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