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人行道
」行人桃獄1/道安周報吹響選戰號角 蘇俊賓對王安邦掀桃市長新局
近期交通部長陳世凱公開點名桃園市道安表現不佳,需派員參加「道安記者會」,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卻反嗆陳世凱拉正地方「當自己是訓導主任」,並回文拒絕派員出席,引發外界議論。地方人士直言,中央從「交通」找到切入點,想要找回桃園失落的綠營基層,但桃園市長張善政卻不輕易上勾,主帥未親上火線,而由市府小內閣曝光度極高的蘇俊賓高分貝回嗆,2026桃園百里侯一戰,料將是全新戰局。地方人士指出,桃園市長張善政是2022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從花蓮壽豐鄉果園中「請」出來的,儘管因林智堅論文案讓桃園輕鬆翻藍,但在目前桃園的政治版圖下,只要張市府穩健經營、不犯大錯,2026年連任的機會很大;而張善政對自身連任也採「佛系」態度,有計畫地把鎂光燈「讓」給真正在地的蘇俊賓,一方面培養2030藍營市長人選,萬一張善政因年紀因素不尋求連任,也有立即接棒的人選。無獨有偶,綠營在桃園前市長鄭文燦涉弊後基層分崩離析,近日卻「走馬燈」式陸續有2026點將,包含海基會副董事長羅文嘉、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環境部長彭啓明、法務部政務次長黃世杰、立委王義川等人,都陸續被納入討論名單。然而知情人士透露,出身鄭文燦團隊、前勞動部次長王安邦,將會是綠營真正的活棋。桃園市政府與台鐵協調取得2公尺用地,引進新加坡作法的「彩色標記行穿線」,在桃園車站旁設置實體人行道,提醒駕駛提高警覺並在路口煞車減速。(圖/翻攝自「桃園事」臉書粉絲團)本刊調查,48歲的王安邦是綠營刻意栽培的幕僚生代,過去長年在鄭文燦麾下的桃園市政府歷練,以協調力與解決沉痾聞名。從社會局主秘、勞動局局長、社會局局長、副秘書長一路爬到地方政府最核心的民政局局長,更於2020年蔡英文風光連任後被延攬接任勞動部政務次長,達到公職生涯高峰。然而,知情人士透露,王安邦在勞動部時感「綁手綁腳」,頻頻槓上前部長許銘春辦公室主任鄭素玲,近期勞動部連串霸凌案爆發前,王安邦早已接獲多起投訴欲著手處理,卻因層峰力保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反嫌王安邦惹事,王只好灰心求去,沒想到霸凌案遭「炎上」引起全國批評,先行離開的王安邦反而倖免於難,更讓抬轎者找到施力點,希望在風波告一段落後,重新包裝他的桃園經驗,推到螢光幕前。而在藍營方面,地方人士觀察,張善政自上任以來儘管推出不少亮點,但溫和形象始終擺不平市府內部「在地派」與「外來派」爭功諉過齟齬,如民政局長劉思遠、經發局長張誠等在地多年的一級主管,時不時遭隨2022張善政就任而來的「外來派」放話抨擊,包含「大溪豆乾節」、「石門水庫風箏節」、「國際熱氣球節」等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就是外來派與地方派角力的餘波盪漾,也讓張善政頻感力有未逮。桃園市長張善政(右)屢屢傳出不選連任,副市長蘇俊賓(中)曝光率不小,頗有接班態勢。左為另一副市長王明鉅。(圖/翻攝自蘇俊賓臉書)另一名地方人士直言,比起前市長鄭文燦,張善政公開行程少了近8成,在市府新聞稿量還遠不及蘇俊賓,就是張善政有意扶持其接棒。與王安邦同齡48歲的蘇俊賓是真正桃園出身,不僅太太楊嬌艷出身綠營,緊握跨黨派人脈,叔叔蘇家明在改制前的桃園市擔任多屆市長,在地「喊水會結凍」,姐姐蘇品如也在桃園國中擔任校長,為弟弟在教育界固樁。地方人士直言,張善政二任屆滿後,蘇俊賓的年齡與市府歷鍊也已到位,到時張善政可如願回花蓮顧果園,這時「蘇俊賓最具即戰力」。
人行道成罰單陷阱 三個月開出上千張
新北市北大社區大學路與學成路口一處「消防防災空間暨人行道」,因民眾常誤以為是避車彎,違規停車被取締,議員及市府會勘後尊重社區意見將改成實體人行道,但近期又有民眾上網抱怨市府將空間圍起後反而出現整排違規臨停車輛,議員將促警方加強取締。地方民眾則認為,北大社區臨停空間確實規畫不夠,希望未來社區整體設計能夠改善。民進黨市議員卓冠廷在10月質詢時指出,該處因設計跟避車彎一樣,不少駕駛誤認可以停車,由於該處裝有科技執法,3個月開出2000多張罰單,要求市府改善,經各單位會勘後,決議尊重地方社區意見,恢復實體人行道。卓冠廷指出,警方在該處執行科技執法的規畫是取締行駛人行道,並非違停,在新北市工務局明年發包回復人行道之前,交通局已在該處畫設黃網線提醒民眾不得行駛與停車;有民眾反映仍有不少車輛違停在空間外、占用車道通行,紅線臨停屬於交通違規,請民眾遵守交通規則,會請警方加強取締。交通局指出,有爭議的空間是公設人行道,最早設計「消防防災空間暨人行道」是因消防局有空間需求,才會將人行道挖掉一塊,經反應後市府會勘,決議填回改成一般人行道,若民眾有停車的空間需求也可以再討論。地方民眾則認為,北大社區對於「大」開頭的道路規畫設計,都只有雙向通行的2線道,因路面空間狹小無法多做停車空間,有需求的民眾常違規停車,認為應該要用更彈性的方式去規畫道路設計,才能讓行人有步行的空間、汽車也有行駛與臨時停車的空間。
北市府人行道預算近年最少 議員籲減少發生
台北市今年為「交通安全年」,不過有議員發現,六都向內政部申請「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的預算中,北市不僅補助款和地方配合款都是末段班,今年用於改善人行道的預算比柯市府時期還低,議員呼籲市府明年把標線型人行道改為實體人行道至少完成4公里。台北市交工處長張建華回應,將優先盤點32條標線型人行道檢討改善。民進黨議員趙怡翔指出,市長蔣萬安時常提到自己對人本交通、交通改革的重視,但始終都沒有看見提升相關預算,包括內政部「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也未積極申請,北市總經費3.8億元更是六都末段班,僅贏過高雄市3.5億元與桃園市2.32億元,與第1名的台中市9.64億元相差了2.5倍。他也提到,市府今年用於新增、拓寬、改為實體及人車區隔的人行道相關工程預算僅約2.3億元,是近5年最低,還輸給柯市府2020年所編列的2.5億元。趙怡翔指出,市府雖然在人行道鋪面更新的預算有提升,但包括拓寬、新增等預算卻比過去還低,另外北市標線型人行道改為實體人行道的完工進度,去年僅完成282公尺,還有186公里待完成,盼蔣萬安對於人行道相關預算「1年比年低」的狀況不要再發生。張建華回應,將會優先盤點32條標線型人行道檢討改善,交由台北市新工處施工,另外每年也會再盤點20條標線型人行道規畫為實體人行道,朝超過4公里的目標努力。
交長堤「因地制宜」開放騎樓停車 民眾:應有配套
交通部長王國材7日到高雄出席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考察座談會,他說,因今年6月30日修法開放民眾檢舉客貨車臨時停車、騎樓停車,檢舉成功將違規記點,收到許多地方政府反映影響民生,日前已發函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開放部分路段騎樓停車;但強調要留下行人通行空間。王國材說,整頓騎樓問題也應有相關配套,包含周邊停車位是否充足等,希望騎樓停車問題能有些彈性,尤其次要幹道建議地方政府能夠開放。對此,民眾看打兩極,有居民受訪表示,自家社區周邊停車位較少,且道路擁擠,不能停騎樓就「沒地方去了」,適度開放就可免於檢舉達人騷擾。反對者則認為,開放騎樓停車將讓台灣行人交通又回到「隨便」的時代,政府應先把人行道等配套措施做好再恢復騎樓停車。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林于凱表示,騎樓在法規上屬於供行人通行空間,但在財產登記上則屬於私有財,過往即便推動騎樓整平,過一段時間後常會恢復被占用,若地方政府要推動行人友善環境,建議目標還是要放在實體人行道的建立,配合設計停車帶,對行人更有保護效果。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吳昆峯批評,政府對於行人交通安全政策帶有理想,但過程中一直變來變去,目前看來交通部已經跟現實妥協,現今社會氛圍轉變,不樂見輪椅、娃娃車在騎樓無法通行,難得民氣可用,交通部卻沒有堅持,就跟現實妥協,有點可惜。吳昆峯表示,交通部開放騎樓停車,讓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等於是地方政府自己管自己、自己想辦法,交通部應訂定短中長期計畫,循序漸進引導改變民眾的習慣,政策兼顧理想與現實。高雄市府交通局指出,目前騎樓採深夜時段(0至6時)可施以勸導免予舉發原則,交通局正與警察局研商以勸導免予舉發可採行或放寬的時段與地區,因每個地區、路段、行人量、交通量均不相同,市府蒐集資料研議中,將另行公告。
綠委何欣純批交通新制太嚴苛「應先勸導再開單」 Cheap:把守法當白痴
民進黨立委何欣純日前提出3點,包括違規記點新制要檢討、在沒有妨害交通、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應採「先勸導、再舉發、再開罰」當作執法原則等,引發關注。對此百萬YouTube「Cheap」不解,「明明法都立好了,為什麼不好好遵守,把守法的都當白痴,誰還要守法?」何欣純27日在臉書指出,交通違規處罰新制上路,不斷收到民眾陳情,像是「違規記點累計12點要吊扣駕照,沒辦法工作送貨,生活怎麼辦」、「車子停在自己家騎樓,不斷被魔人檢舉,一疊罰單繳不起怎麼辦」以及「收到罰單一看,明明就沒影響交通安全,開單前可不可以先用勸導方式就好」。何欣純因此提出3點,違規記點新制要檢討,趕快協調地方政府部份時段可依法開放部分路段包括路邊及騎樓、夜間彈性停車之路段、時段,供民眾停車,以及在沒有妨害交通、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應採「先勸導、再舉發、再開罰」當作執法原則。對此,Cheap認為,違規記點12點,吊扣駕照兩個月還是很寬鬆,不但不應該放寬,職業駕駛應該要有更嚴格標準,「前幾天的遊覽車車禍,造成四死,駕駛就是違規慣犯,真的要放寬嗎? 會被記12點扣駕照的,拜託別當職業駕駛好嗎?」Cheap指出,自家騎樓雖屬私人所有,但不能阻礙行人通行,停車、雜物就會讓行人走在馬路上,要不然政府做一條實體人行道來。至於「收到罰單,明明沒影響交通安全」的說法,他直言,這點是最扯的,這是什麼白癡話,有沒有影響不是自我感覺良好,沒影響交通幹嘛不畫停車格,台灣人就是這樣,沒出事就當沒事,「明明法都立好了,為什麼不好好遵守,說到底台灣還是人治社會,不是法治社會,把守法的都當白痴,誰還要守法?」
「還路於民大遊行」8/20登場 交通部:虛心接受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將在8月20日於凱道舉行「還路於民大遊行」,提出還我實體人行道、優化路口護行人、道路瘦身減車速、大眾運輸普及化、提高市區內徒步空間占比5大訴求。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當然還有很多包括交通部跟地方政府還做不夠的地方,關於他們所提的一些相關的建議,都會虛心地來檢討。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今31日,號召多個親子及身障等團體,一起到立法院前提出5大訴求,並表示將在8月20日在凱道舉行「還路於民大遊行」,希望還給台灣人一條安全回家的馬路。 王國材說,820路權團體今天在立法院記者會,初步了解他們5大訴求,基本上跟交通部的立場是一致,就是要尊重行人的路權,讓行人在走行人穿越道的時候有充分的路權,避免受到傷害。王國材表示,交通部過去在工程、教育、執法跟監理也是朝這方向在進行,當然還有交通部跟地方政府做不夠的地方,他們的指教或是對行人路權的支持,交通部關於所提的相關建議都會虛心檢討,如果合適的措施會列入施政參考。
北市標線型人行道升級實體零進度 至今「一條無成」
台北市有1987條標線型人行道,交通局計畫挑選適合路段把標線型人行道升級為實體人行道,但議員李明賢5日發現,升級實體人行道數目至今是0,痛批市府行政怠惰,「一條無成」有如行人地獄的幫凶,還有不少人行道充滿障礙物及高低落差,走在人行道的民眾常被迫走到馬路上。市長蔣萬安對此承諾,年底前有5條標線型人行道升級為實體人行道,也將設立申訴管道。交通局交工處2020年建議北市40條標線型人行道改成實體人行道,北市工務局新工處同意施作10條、不同意30條;今年交工處建議54條,新工處同意3條、不同意51條,李明賢昨在市政總質詢表示,交通局提出標線型人行道升級計畫,幾乎都被新工處打槍,至今升級成實體人行道的是0條。李明賢指出,人行道充滿電信箱、電桿、燈桿等障礙物及高低落差,導致走在人行道的民眾常被迫走到馬路上,推嬰兒車、菜籃也相當不方便,還有許多人行道寬度根本不足營建署建議的90公分。他要求,市府增加普查人力,盡速找出障礙物過多、寬度不足人行道並列管改善,建立申訴網站或專線,供市民反應人行道問題,也必須增加拓寬、新建人行道預算,將改善人行道提升成為府級專案,盡力把台北市「行人地獄」拉回「人間」。對此,蔣萬安坦言,他與妻子推嬰兒車走在路上有如參加障礙賽,相當不便,但確保用路人安全是市府最重要責任,未來會設立人行道申訴管道,也將拓寬人行道、清空進度納入府級專案小組列管追蹤,增加相關預算,盡快執行整體路面改善工程,提升行人安全。交通局長謝銘鴻表示,部分標線型人行道升級後可能會有排水、民眾出入不便等問題,已研擬出加設欄杆的解決方案,未來會盤點可升級或設欄杆人行道,達到人車分離。交工處長林昆虎說,中央規定12米以下道路人行道寬度須1.2公尺,無法把90公分寬的標線型人行道改成實體,但已找出62條1.5公尺以上標線型人行道,確定下月開始替5條標線型人行道升級。新工處補充,5處包含大安區仁愛路4段266巷、士林區中山北路7段141巷35號旁、大安區四維路154巷北側、北投區大興街公館路口及信義區福德街251巷14弄。
列「行人地獄」10大痛點!呂秋遠嘆:台灣人3分鐘熱度「會有更多犧牲者」
台南市8日發生一起嚴重車禍,導致3歲女童不幸殞命,母親傷重仍未脫離險境,此事再度喚起民眾對台灣交通安全的高度重視。對此,知名律師呂秋遠則點出10大交通亂象,無奈感慨「台灣人3分鐘熱度過了,會有更多的犧牲者出現。」呂秋遠昨(10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素有「行人地獄」之稱,交通意外死亡率居高不下,駕駛對於自行車、行人都十分不友善,並依自身經驗列舉出以下「10大交通亂象」:1.騎樓高低起伏:如果有嬰兒車、行李箱,要在騎樓內走路,根本就是強迫行人做重量訓練,只見我們要不斷的讓身邊攜帶的物品拉上提下,走完以後臂力都增強了。不滿意?不滿意走外面,看車子可怕,還是讓自己多做點運動。2.騎樓堆滿雜物:各種商家,可以隨時隨地在自家門口擺攤、堆放貨品、製造各種行人障礙物,讓行人通過時,要不側身通過、要不乾脆走出騎樓到道路去冒險。依法可以取締嗎?當然可以!你試試看啊!看看議員會不會馬上來為民服務?你這個基層是不是想要被處分?3.摩托車隨時可以在人行道上疾駛與暫停:任何摩托車,都可以直接騎上人行道停車,在停車的過程中,難免要繼續行駛,誰跟你牽車通行?要逆向,其實人行道更方便,把人行道停滿以後,行人不就得走到平面道路了?道路總不會堆滿雜物、上下起伏、停滿機車吧?4.紅線、黃線停車:任何汽車、機車,只要想停就停,不用顧慮路邊是紅線還是黃線,想卸貨?想買東西?路邊隨便停,反正馬上就走了,是不會互相體諒嗎?只要留一點縫隙給其他車可以過就好,你按喇叭他還會對你白眼,不客氣一點還會罵你叭三小,馬上就走了,是趕著去投胎哦!接著行人就要在各種車輛當中迂迴前進,閃行駛中的汽車、臨停的汽車、左右移動的摩托車。5.斑馬線前不暫停:確實看到行人在前面,行人指示燈也還在閃,行人剩三秒要衝路口,駕駛覺得行人這三秒不會衝,看到一點空檔就要趕快過,不然下一個綠燈要再等九十秒,行人又是蜂擁而至,後面的車子一直在催我,喇叭已經按到按林娘,怎麼辦?衝了、出事了。6.轉彎、路口不減速:A柱擋住沒看到,很多駕駛在出事以後,就會說,都是A柱的錯,我根本就沒看到行人。當然,有些情況確實是如此,但是很多時候是根本沒有減速慢行。7.道路設計就有問題:有些路口,分隔島根本要重建。有些路口沒有分隔島,就應該設置偏心車道,例如偏心左轉車道,就是讓左轉車輛直行時,透過槽化線導引,接近路口時漸變進入左轉車道,不會產生左轉車擋住後方直行車的狀況,減少直行車因前方車欲左轉,被迫由右側切出變換車道,易與後方來車追撞發生事故,中壢就剛做好。對了,前瞻計畫有編列這些改善道路預算,還認為這是綁樁的人,請看看新竹、桃園各地的改善情況。8.權責單位多頭馬車:目前,實體人行道的事權屬於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的法規只能主管綠色標線型人行道。而標線人行道,在法規的定義上又不屬於人行道,而是標線的一種。交通部本身事權就應該要統一,而中央地方權責就更混亂。市區道路的養護機關為各縣市政府的養工處、新工處,中央主管機關為內政部營建署;而道路上的號誌、標線,卻由各地交通局負責,執法則由警察局交通大隊處理。這些狀況,根本就是一團混亂,管理與設置法規必須要重新檢討。9.有些駕駛上車前是天使、開車時是惡魔:有些駕駛可能平常壓力太大,上車前溫文儒雅,開車時搶快爭先,以頭文字D的拓海為偶像,壓車、尬車,什麼都來。遇到前方車輛開太慢、行人走太慢,還會在按完喇叭、猛踩油門超車後,對其他駕駛與行人比中指。下車以後,他又變成了一個好人。10.你的駕照是用雞腿買來的嗎?我們的駕駛,從來不就是在考駕照,而是在考試。考完試、拿到駕照以後,從來就沒辦法開車。對此,呂秋遠指出,以往台灣路考地點就在駕訓班內,考生們只要熟練場地通常都能穩妥過關,因此駕照十分容易考取,「我們就不是在學開車,我們是在學考試啊!」他也坦言,行人地獄的悲劇不斷上演,若是台灣仍不願意整頓騎樓、變革考照制度、改善路面狀況等,那麼車禍傷亡人數只會持續攀升,「以台灣人這麼隨興的看待生命,3分鐘熱度過了,會有更多的犧牲者出現,這就是全世界聞名的行人地獄。」
行人地獄2/過去與台並列後段班 南韓這樣做「大幅降低交通死亡數」
台灣交通有多恐怖、行人有多危險?日本有1.2億人口是台灣的5倍多,但去年前11月台灣交通死亡人數2825人,就已超過日本全年的2610人。就連原本與台灣並列後段班的南韓,2021年南韓每10萬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已降至5.26人,而台灣還高達12.67人,南韓的改變就從扭轉「車輛優先」的概念做起。根據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統計,台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其他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美、英、日、韓等)的4至6倍。以鄰近的日本為例,雖然一直都是交通模範生,但「好還要更好」,日本警察廳統計指出,2022年日本交通死亡人數為2610人,創下史上最低紀錄,比2021年還要再減少26人。反觀台灣,2022年1~11月交通死亡人數為2825人,早已超越日本全年死亡人數,更誇張的是,日本1.2億總人口足足是台灣的5倍多,由此可見台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相當高。根據WTO公布資料,2010年南韓每10萬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11.1人,台灣是14.3人,而日本是4.5人。 2021年,南韓已經下降至5.26人,日本更降到2.1人,而台灣依舊是雙位數字12.67人。為何南韓能做到?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推行設置「行人優先道路」,限制車輛通行。以首爾為例,扭轉原本以車輛為優先的設計,大幅拓寬行人步道,臉書粉專 《我是台灣行人@京都 》就有網友分享韓國道路規劃的前後對照圖,例如梨花女子大學附近街道,1996年時有2個車道、無實體人行道,到了2018年則是剩一個車道,人行道大幅拓寬且有保護設施。來自美國Youtuber崔璀璨已經在台灣居住7年,日前她發布一段影片討論台灣交通。崔璀璨說,曾有一位日本網友拍攝台灣行人走在斑馬線上,而各種汽車、機車逼近、穿越的影片,同時寫「台灣行人的命不值錢」。影片中來自愛爾蘭的Sean說,台灣的人行道非常少,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文化衝擊,而最奇怪的是「台灣人似乎認為這是無法改善的問題」。但南韓的改變卻擺在面前,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暨電信管理研究所專任教授兼系主任鄭永祥認為,道路交通一直都在「安全」與「效率」之間互相拔河,想要安全,就要犧牲許多的方便,而這在台灣需要跨越重重關卡。相較於日本平均考5~6次才能取得機車駕照,台灣近年雖然增加考照難度,但仍然顯得較容易取得機車駕照。(圖/報系資料庫)舉例來說,在台灣考機車駕照非常方便簡單,過去的機車路考甚至只需花3分鐘就能完成,而且考後當天就可以拿到駕照、即時上路,於是就有許多不懂規矩或不理解號誌的機車騎士充斥街頭。雖然交通部近年來多次增加路考的項目,也將筆試題庫近年來從600多題增加至1600多題,但比起日本對於考照的嚴格仍相差甚多。日本的機車路考項目多樣,包括直線、直角轉彎、S型彎道、緊急煞車、障礙物閃避、上坡停車起步等項目,而且要到現場才會知道當天的路考路線,平均考照5、6次以上才會通過,正因為難考,駕駛會小心避免違規,以免被吊銷駕照,又得重考一次。至於汽車駕照的淘汰機制,台灣和日本都採交通違規記點制,同樣是記6點吊扣駕照1個月,不過在台灣,每半年就會歸零重算,日本則是每三年才歸零一次。相反的,如果日本駕駛5年內都沒有違規,可拿到代表優良駕駛的金色駕照,憑金色駕照,買保險還可獲得些許折扣,加強日本人保持優良駕駛身分的誘因。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暨電信管理研究所專任教授兼系主任鄭永祥認為,道路交通一直都是「安全」與「效率」的拔河。(圖/翻攝自鄭永祥臉書)鄭永祥表示,交通有「3個E」重要概念,分別是執法(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和工程(Engineering),這三者都重要、且要同時進行。例如日本學校會不斷宣導交通政策,校長常常會在朝會叮嚀孩童,「車子就是獅子」,從小養成日本人遵守交通法規,而政府、警察也會徹底執行罰則。南韓交通事故死亡率下降,除了擴大行人步行區,另一個原因是南韓推動全民交通安全教育,由國家訂定標準,強迫小學到高中必學,老師要編教材受訓,徹底落實學童的交通教育。鄭永祥說,唯有「3個E」都做到,台灣人才會逐漸接受「以行人為主」的道路,才能真正落實道路交通安全。
曾通過高齡者駕照考試 日97歲老翁「暴衝開上人行道」釀1死4傷
日本再傳高齡駕駛人車禍事故。福島縣一名97歲老翁日前駕車外出時意外衝上人行道,撞上1名女性行人與3輛轎車,並造成女行人死亡、車上4名女子輕傷。目前肇事老翁已依過失致死罪嫌被逮捕,這起事故也掀起是否要再提高長者持有駕照難度的討論。據日本《NHK》報導,該名97歲肇事老翁波汐國芳19日下午4點50分左右駕駛轎車行經福島市時,因不明原因衝上人行道並撞倒42歲女子川村瞳(川村ひとみ),接著再與3輛汽車相撞,直到撞上一顆行道樹後車輛才停下。最先受到撞擊的川村瞳送院搶救2小時後仍不治身亡,另外3輛汽車中的4位女子受到輕傷,而肇事的波汐國芳頭部則有輕傷。據悉,死者川村瞳為附近學校的營養午餐廚師,意外發生時波汐國芳的座車莫名開上比馬路高的實體人行道,並行經數十公尺之遠,最終造成1死4傷悲劇。日本71歲以上駕駛人每3年就必須通過認知能力檢查、高齡駕駛講習才能繼續持有駕照。不過,波汐國芳上次更新駕照時並未發現認知功能有任何問題。其詳細車禍原因仍有待日本警方釐清。
綠色人行道淪違停區 大安分局年開罰1萬4千件
台北市政府從2010年開始,在巷弄內標劃「無實體人行道」,希望達到人車分流效果,根據北市政府交通局資料顯示,大安區共計有53個里籌設綠色「標線型人行道」,警方發現遭占用情況嚴重,今年度截至目前已開罰1萬4千多件。警方表示,「標線型人行道」遭民眾占用情形嚴重,商家擺放私人雜物、自家貨品甚至把綠色人行道當作腳踏車、機車停車場,用路人走在專用道上不安心,得左躲右閃,甚至與車爭道,已嚴重影響行人行走安全。大安分局統計,2019年度警方掃蕩巷弄標線型人行道舉發違規停車14247件、堆放妨礙交通之物6件,另勸導改善225處,警方將繼續取締清理,並呼籲民眾切莫占用巷弄道路,並養成守法觀念,希望把路權還給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