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
」 電動車 特斯拉 寧德時代 電池 中國中國首富換人當!「2024胡潤百富榜」曝光
英國記者及註冊會計師胡潤(Rupert Hoogewerf)從1999年開始製作的中國富豪榜「胡潤百富榜」,今(29日)正式公布了2024年排行榜,今年最大的亮點是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41歲創辦人張一鳴,以3500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兆5750億元)的財富,首次成為中國首富,超越了70歲的「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而「騰訊」執行長馬化騰則以3150億元位居第3。「字節跳動」41歲的創辦人張一鳴,財富比去年增長1050億元,以3500億元第一次成為中國首富,他是過去26年來第18位中國首富,也是第一位「80後」白手起家的中國首富。透過旗下的今日頭條、抖音、TikTok和火山小視頻等社群平台,張一鳴帶領「字節跳動」成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而70歲的鐘睒睒則以3400億元的財富位居第2。馬化騰的財富也比去年上漲了350億元(13%),以3150億元位居第3。今年共有1094位個人財富達到50億人民幣以上的創業家上榜,比去年減少了12%。上榜創業家的總財富也呈現下降趨勢,比去年減少了10%(2.4兆),降至21兆元。從財富來源來看,工業產品、消費品、大健康、房地產和食品飲料是上榜企業家的前5大財富來源。這些產業在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也為許多企業家提供了廣闊的財富成長空間。在地理分佈上,上榜企業家最集中的城市仍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其中,北京以115位上榜企業家位居榜首,雖然比去年減少了24位,但仍保持領先地位。上海則以112位上榜企業家緊隨其後,超越了深圳的108位,成為第2。香港和杭州則分別以82位和68位列第4和第5。(圖/翻攝自百度)今年胡潤百富榜的前10名中出現了1位新人——恆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前10名的門檻為1650億元,比去年降低了50億元。前10名企業家的平均年齡為65歲,比去年增長了4歲。值得注意的是,浙商和粵商在前10名中的數量持平,各有4位。浙商包括鍾睒睒、「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網易」創始人丁磊,以及前亞洲首富馬雲;粵商則包括馬化騰、「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長江集團」創始人李嘉誠,以及李兆基。閩商在前10名中有2位,分別為張一鳴和「寧德時代」創辦人曾氍群。去年排名前10的「吉利汽車」創辦人李書福家族,今年則位居第11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331位企業家的財富比去年增長,其中包括54位新人。雖然財富成長金額比去年略低,但成長最多的前10名企業家一共成長了4500多億元。例如,「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財富就比去年增加了360億元,達到1300億元。
陸港股大暴走2/看好中國大型科技股Q4行情 這三檔ETF後來居漲
在中國大陸924金融新政刺激下,台股水泥、鋼鐵、塑化類股近期股價上揚,投資人笑呵呵。不過,CTWANT採訪多名法人證券分析師,有的認為需進一步了解這些企業真正會受惠中國房市帶來營收成長占比多寡;有的則建議挑選被動性ETF檔數有限之下,也可關注主動型基金。 永豐投信投資長林永祥表示,中國股市已經歷長達3年以上空頭走勢,滬深300指數最大跌幅超過45%,部分中小型股指數更甚,市場投資者情緒十分低迷。在這種情況下,超出市場預期的經濟及救市政策,都有機會使股市產生一定幅度的反彈,且反彈的力道可能相對強勁。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舊面臨通貨緊縮壓力,參考日本經驗,強力且持續的貨幣寬鬆政策是走出通貨緊縮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換句話說,美國現正進入降息循環為中國人行採取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提供了相應環境,但是能否有效扭轉民眾及企業對於未來經濟長期衰退的預期,進而增加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仍有待觀察。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調整房屋限購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抓緊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推動建構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受此影響,近期房地產、金融保險類股帶領加權指數大幅反彈,「這些產業類股漲幅已高,後續持續大幅上漲空間有限。」林永祥表示。 林永祥進一步分析說,反觀在未來長期貨幣寬鬆政策環境,及中國政府特意引導科技領域自主發展的產業背景下,中國大型科技股有望接棒迎來2024年第四季的反彈行情。 CTWANT根據CMoney統計成交量排行榜與公布資料來看,從9月24日到截稿前,台股中國主題非槓桿型的ETF的成交量榜首由中信中國高股息 (00882)奪冠,依序則為中信中國50(00752)、國泰中國A50(00636)、群益深証中小(00643)、復華中國5G (00877)、富邦深100 (00639)等。台股多檔中國大陸主題ETF從924金融新政宣布以來近一周,股價高漲。圖為復華中國5G通信ETF掛牌典禮。(圖/復華投信提供) 進一步觀察2024年以來股價漲幅排名,富邦深100(00639)漲幅達24%拔頭籌,其次為群益深証中小(00643)的漲幅20%,復華中國5G(00877)的漲幅則為19%,國泰中國A50 (00636)、中信中國50(00752)的漲幅各為17%、13%,中信中國高股息 (00882)漲幅則為10%。 以這六檔ETF成分股來看,包含寧德時代、美的集團、五糧液、比亞迪、東方財富、格力電器、立訊精密工業、牧原食品、北方華創科技、順豐控股、中際旭創、富士康工業互聯網、中興通訊、成都新易盛通信技術、兆易創新科技、州茅台、招商銀行、長江電力、中國平安、騰訊控股、CASH、阿里巴巴、拼多多公司等為主,包括電動車、電池的巨頭、電商平台等大型科技股。 至於主動型基金部分,以中租基金平台的統計來看,25038富蘭克林華美中國A股證券基金今年以來漲幅超過15%,31007永豐滬深300紅利指數基金則是上漲了12.60%,36003華南永昌中國A股基金漲逾5%,55010兆豐中國A股基金漲逾4%,以及20028復華中國新經濟A股基金、26014摩根中國亮點基金、30014滙豐中國A股匯聚基金等也都起漲。
車用電池恐懼症2/寧德時代市占35%占全球第一 國內電動車「使用廠商曝光」
8月1日首爾仁川的「電動車自燃案」,造成重大財產損失、人員受傷,南韓政府除了祭出相關政策滅火以外,也要求各大車廠進行「電池實名制」,讓消費者更了解電池來源,目前台灣並未跟進。CTWANT記者調查,國內歐系、韓系、日系、美系及國產電動車使用的電池品牌,包括寧德時代、LG、SK on及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引發「電動車自燃案」的EQE 350+,依南韓賓士公布使用的電池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的產品,在全球排名第10,屬於次階電池製造商。在南韓政府要求車廠公開旗下電動車電池廠商和型號後,可以發現公布的車型中,有35%電池來自中國企業。南韓企業本身就有許多電池大廠,為什麼要用中國製電池?有專業人士指出,「在全球電動車需求放緩的情況下,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搭載比重提高。」韓聯社的調查數據則發現,當地6年來發生的電動車起火事件中,有多達62%電池產地來自韓國生產,包括43例的LG以及2例的Samsung品牌,而中國品牌僅占5例,意味著不只是中國電池存在技術問題。南韓賓士EQE 350+使用的電池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的產品,不過卻被許多消費者質疑豪華車款使用次階廠。(圖/翻攝自孚能科技官網)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2023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市占率已超過2/3,又以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市占35%位居全球首位;排名第2為同樣來自中國的比亞迪,市占16%,光前兩名的市占就已經超越全球的1/2。第3名則是韓國的LG能源,市占13%。第4名至第10名分別為:松下(日)、SK on(韓)、中創新航、三星SDI(韓)、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與孚能科技。可以發現中國企業霸榜6席,而孚能科技取代欣旺達入榜。報告指出,寧德時代電池裝車量年增48.3%,穩坐全球第一,也是全球供應商中唯一市占35%以上的企業,主要受惠於特斯拉決定擴大磷酸鐵鋰電池比例,因此在大陸以外海外市場電池裝車量年增長近2倍。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10名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不過中國車用電池大廠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於1日表示,「中國市場絕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安全係數遠遠不夠。」至於台灣電動車市歐系、日系、韓系及國產等品牌使用哪一家的電池?CTWANT記者一一詢問,Mini採用寧德時代,Audi Taiwan表示,「以目前最新的Q4 e-tron來說,45是寧德時代,55 quattro則是LG。」Skoda也採用LG電池。韓系車廠Hyundai表示,「Ioniq 5、5N是採用SK on;Ioniq 6原先使用SK on現在為LG;Kona則是寧德時代。」Kia旗下電動車則以SK on為主。台灣賓士內部人士也向CTWANT記者強調,「台灣賓士引進販售的電動車電池模組,由賓士公司組裝製造,針對電池封包、冷卻技術、緊急斷電等皆有完善設計,並經過完整測試,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國內汽車龍頭和泰車回應,Toyota bZ4X、Lexus RZ所搭載的是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豐田與Panasonic合資公司)於日本生產製造的電池;至於近期相當熱門的Luxgen n7以及目前暫停接單的MG4均使用寧德時代。和泰車旗下電動車採用的電池為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也就是豐田與Panasonic合資公司。(圖/翻攝自Toyota官網、Prime Planet Energy)電動車大廠Tesla則回覆「原廠沒有特別電池來源」,不過據了解,Tesla方形電池全部由寧德時代供應,主要用於標準續航版 Model 3和Model Y;圓柱電池則來自松下和LG,用於長續航版和高端車型。
陸電池大廠爆血汗!要求員工「日拚13小時」號召奮鬥100天
中國大陸又爆血汗公司!電池龍頭「寧德時代」近日被爆出,要求員工每天工作13小時、每周工作6天,並為期長達100天,消息曝光後,引來網上罵聲一片,抨擊寧德時代藐視勞工法,「這種公司真是毒瘤!」近日微博流傳一份「寧德時代」的員工公告,內容中寫道,有鑑於市場競爭越加激烈,為了更好完成任務,加快推進各項工作達成,因此號召員工自6月 12日起,實施「896」工作制度,意即上午8時上班、晚間9時下班、每周工作6天,且共要「奮鬥100天」,根本嚴重侵害員工權益。通知信中還提及,由於技術員有加班管控,因此不列入此規範,而外籍員工也可依照「自己的意願」不強制參加。對此,大陸網友紛紛不滿怒轟,「我們要勞動法幹嘛呢?」、「勞動法又被強暴了」、「人口紅利不就是奴隸制」、「100天後,人估計也廢了吧」另外也有人質疑,為何外籍員工成了「特例」,「51勞動節原來是洋節啊」、「就是對自己人下手狠」、「媽呀都解放了還在崇洋媚外」、「外籍員工不強制,因為怕勞動仲裁。」針對遭控剝削員工,寧德時代相關人士澄清,「此事為曲解造謠,公司沒有發出這樣的規定。」
賣一輛電動汽車虧10萬美元? 外媒:福特將削減電池訂單減輕虧損
據稱,福特汽車(Ford)公司已開始削減來自電池供應商的訂單,以減輕電動汽車業務日益嚴重的虧損。此舉是福特電動汽車業務戰略收縮的一部分。知情人士表示,隨著電動汽車價格暴跌以及需求放緩,福特第一季度每輛電動汽車的虧損超過10萬美元,這個數字是去年的兩倍多。外媒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公司還計劃在電池電動車型上減少120億美元的支出、推遲發佈新的電動汽車、下調F-150 Lightning等車輛的售價,以及推遲和縮小計劃中的電池工廠。據悉,福特將繼續與其電池供應商保持合作關係,當中包括韓國SK On Co.和LG Energy Solution Ltd.,以及中國寧德時代。但公司已開始收縮其電動汽車戰略,措施包括電池車型支出削減120億美元、推遲新電動汽車、減價、延遲和收縮規劃中的電池廠。福特曾預計,今年電動汽車業務虧損高達55億美元,集團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早前曾表示,電動汽車部門Model e成為整個公司的主要拖累。市場消息提到,隨著電動車價格急跌及需求放緩,福特首季每輛電動車的虧損逾10萬美元,為去年虧損額的2倍以上。福特發言人表示,公司一般不對與供應商的關係或條款發表評論。
電池護照來了2/台塑台泥鴻海三大「芯玩家」陸續到位 歐洲新規緊箍咒反成殺出紅海新武器
人工智慧AI搶盡鋒頭下,台灣科技界正悄悄進行第三波電池復興大戰。全球廠商與政府搶拚戰略物資「未來世代的新石油」自主化之際,傳產龍頭台泥、台塑,以及鴻海這三大巨頭也成了「芯玩家」,紛紛下海挑戰電池產業中最難的一塊、也就是中游製程的「電池芯」,今年即將陸續開花結果。這三家各有千秋,鴻海要結合高雄在地業者做電動車產業聚落,台泥主攻歐美頂級用戶、進軍國際「100%使用綠電」電池廠,而台塑除了台灣電池產業鏈完整國產化,還有回收煉金的「城市採礦」雄心。在今年啟動歐盟新電池法的新遊戲規則下,嚴格要求電池商品的生產履歷與回收能力等,讓目前勢不可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正視自家電池壽命短又貴的困境,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16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疾呼「解決電池壽命問題刻不容緩」。看似嚴苛的緊箍咒,反而成為台灣廠商的「另類加持」,有望突破中國製造紅海市場的「芯機會」。 台泥走國際化路線,與加拿大政府打造「100%使用綠電」電池廠,加國總理杜魯道親自站台。(圖/台泥提供)業內人士透露,台灣曾是電池大國,擁有全球前5大的下游電池模組廠,像是新普(6121)、順達(3211)都是營收百億的公司,但中游的電池芯、上游電池材料「比上」品質贏不了日韓業者,「比下」拚價格也拚不過中國業者,造成產業鏈大缺口。「因為電池芯是高投資、高技術門檻及高風險的行業,」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他說,台灣第一波電池熱潮在1994年,國內財團相繼投資設立鎳氫電池廠,第二波在2008年投資鋰鐵電池,但都在艱苦經營。現在是第三波,因應電動汽車崛起的全球電池荒,因汽車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廠商會選擇大品牌。「若台灣有自己的『國家隊』,且價格不要差太多的話,當然會優先採用MIT。」業內人士不諱言,期盼政府幫忙推動政策。以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最新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統計數據,2024年1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51.5GWh,中國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全球市占高達39.7%,強勢佔領第一寶座,接下來是比亞迪的14.4%,韓國LG的11.4%、日本松下的5.9%,以及韓國三星的4.8%。前十名裡,中國廠商就佔了6家。「電動車的成長趨勢看起來不會改變,我們非常有信心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鴻海(2317)14日法說會上,除了風起雲湧的AI,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提到的第二大重點就是電動車事業,電動車的大腦是晶片、心臟則是電池,高雄和發的鴻海電池中心推出第一款Made in Taiwan動力電芯,今年第四季將會開始進入量產,產能可達1.2 GWh(百萬瓩時)。除了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為打造完整的國產電池產業鏈,台塑新智能投資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廠、位於彰濱工業區,也將於今年完工投產。除了AI紅利,鴻海的超級電池工廠將在今年量產,近期股價飆高。(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雅虎股市)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灣電池市場仍在不斷增長,有三大原因,第一是將既有的鉛酸電池改為環保耐用的鋰鐵電池,第二是搭配再生能源以強化電網韌性的儲能系統,第三是主流大宗的電動車應用,光是前兩樣需求就達到每年7.2GWh以上,全台電池廠產量加起來也不足以應付國內市場,各廠產品技術、目標客群及應用領域也有差異化,不會有內部競爭的問題。台泥則是走國際化路線,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在高雄小港打造全台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兩個廠產能合計3.3GWh,台泥跟CTWANT記者表示,他們主要鎖定的是「針對新產品快速發展的Artisan market客製市場」,瞄準全球1%的頂級電池客戶,包括eVTOL、電動超跑、電動重機等,主力市場在歐美。去年11月,旗下電池廠能元科技(Molicel)宣布投入255億元,與加拿大政府共同打造該國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標榜「100%使用綠電」今年底動工,預計2028年投產,產能達2.8GWh,宣布當天,加拿大帥哥總理杜魯道也親自站台。台泥表示,中國大陸產量過剩的是比較低階的電池,對Molicel沒有影響,電池產業要邁向國際,「碳競爭力」是關鍵,在加拿大投資低碳電池,在全球跨國碳關稅發展局勢下,更具降低成本優勢。而歐盟2月生效的新電池法,嚴格規範並要求揭露歐洲境內銷售電池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未來還要訂定電池生命週期碳足跡的上限,台泥表示,所以全球指標電池品牌除了競爭能量與功率密度,「碳競爭力」也變成重要指標。韓國LG、德國福斯與前特斯拉高層創立的瑞典Northvolt,全部投入興建純綠電電芯廠,Molicel將成為全球第四個能提供純綠電電池的指標品牌。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其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圖/黃耀徵攝)雖然歐盟新電池法有「門檻」,但也有「新商機」,劉慧啓向CTWANT記者表示,台塑新智能在規劃生產製造電池前,董事長王瑞瑜就強調要提前籌備電池回收系統,且將回收系統納入新能源產業鏈中,因此台塑新智能的電池回收技術已經完備,也有具體的產線規劃,國際市場新設的生產履歷或電池回收規範,早已是台塑新智能內部建立的標準,也是台塑新智能有別於其他廠商的優勢。劉慧啓表示,未來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不良品,以及售出使用後的汰役電池都可以回收,甚至也能回收其他廠商的電池,提煉其中的珍貴金屬再利用製成新的電池,就像是「城市採礦」,避免挖掘自然礦源,促成循環經濟及環境永續。
手機龍頭尬車2/造車新勢力「華小魅」成形 小米雷軍左打保時捷右踢特斯拉
新出爐的2023年全球汽車出口大國,不是老面孔日本、德國,而是中國大陸,以522.1萬台成績狠狠甩開排名第二的日本430萬台。儘管大陸因俄羅斯發起烏俄戰爭遭出口抵制而有了汽車大買家,但其新能源汽車占1/3出口量的驚人氣勢,更讓歐美車業刮目相看,尤其造車新勢力已從「蔚小理」,打到新成軍的手機幫「華小魅」。儘管台灣民眾無緣乘駕這些最新、最豪、最炫的中國汽車,但車用電子市場仍充滿商機。「你去看看中國大陸的那三家『蔚小理』、看特斯拉,它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數據,還有所謂的數據行銷,這會是台灣未來的機會。」最近忙著將台灣電動機車技術輸出東南亞的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表示。大陸造車市場可說是百花齊放,特別是新能源車。在大陸政策補貼下,2011年成軍的寧德時代成了全球電動車電池龍頭,另一家電池起家的比亞迪,2002切入造車,十年後宣布停產燃油車、專作電動車,如今已是大陸電動車一哥,2014年起陸續成軍的蔚來、小鵬、理想等,從新能源汽車設計、行車軟體模組到周邊充電設施與電池技術,都是「Made In China」,被稱為「造車新勢力」的「蔚小理」。這股新勢力,如今又有了新加入者,就是大陸三大手機廠華為、小米及魅族。手機品牌魅族已跟老牌車廠吉利結合,今年開始打造新車。(圖/翻攝自宅宅中地官網、星紀魅族官網)1987年成立的華為,從電信設備起家坐大,20年前跨入手機市場,迅速成長為中國第一品牌,2015也打入全球前三大,也因此2018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中首家遭制裁,隔年華為轉戰電動車市場,2021年與老牌車廠長安推出「阿維塔」,搭載Huawei Inside全端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接著與賽力斯合推「問界」系列車款,「智界」則和奇瑞合作,未來還將與北汽及江淮另推兩個「界」的車款。以去年12月26日登場的問界M9為例,除了高階智慧駕駛系統、豪華裝飾,還有鴻蒙4.0座艙,駕駛、娛樂、工作全場景互相串連,售價人民幣50萬元起、大約新台幣220萬元,去年底預購已逾5萬台,預計今年2月26日交貨。平安證券預計,華爲的深度賦能車型,包括問界、智界、阿維塔在2024年銷量有望達67萬台,在大陸零售量可能超過特斯拉,成爲高端新能源市場的重要角色。問界M9上市當天,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形容「馬路上能看到的最強大的 SUV。」隔天的27日,中國手機二哥、小米創辦人雷軍在微博寫道,「深知汽車工業的複雜、開拓的不易,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先行者致敬」,並直接點名比亞迪、蔚小理、寧德時代和華為,豪不客氣地下戰帖。緊接著28日,小米首款新能源車SU7技術發表會登場,雷軍高喊自家新車是全球最高規格,「在駕駛性等機械素質上,希望能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在智慧化上,希望能媲美Tesla Model S。」「價格有點貴,但是有理由的貴。」他還發下豪語,15到20年將拚入全球前五大車廠。大陸媒體曾分析「小米在走華為的路」,在小米14系列手機上,雷軍採用很多類似華為技術和做法,華為研發鴻蒙系統、小米有澎湃OS,也將小米生態產品連接;去年小米的確以超過18%的市占率站上中國國產品牌第一。另一手機廠商魅族在去年11月宣布2024年第一季啟動造車,推出MEIZU DreamCar MX,有自行研發的Flyme Auto汽車智能座艙操作系統,也應用在吉利汽車旗下領克08車款。新一代造車勢力手機幫「華小魅」儼然成形,在當前大陸汽車市場瘋狂競爭、利潤不多之際,能否打開新局,各界高度期待。關注兩岸產業發展的丁學文說,「電動車是軟體加硬體,不可能一家公司全包起來做,且目前正在蓬勃發展,有很多可能性。」他提醒台廠,不要再從製造業的角度去創新製程,而是「有容乃大、跟全世界合作發展」。中國的傳統與新創車廠高達180多家,競爭激烈。(圖/新華社)在大陸從事汽車零組件的台商表示,智慧電動車就像是有四個輪子的手機,產業鏈間需緊密合作,異業結盟例子也會愈來愈多,過去大陸汽車業大多是跟外商合資、以獲取外國的經驗和技術,現在他們不管是車界的前輩或後起之秀也自己抱團,像是小鵬和大衆,長安攜手華爲、也跟蔚來汽車合作。不過,中國車廠實在太多,包括傳統與新創車廠合計高達180多家,現在又「嚴重內捲」(在體制內相互廝殺),已經有銷量規模小、資金鏈緊張的弱勢品牌被淘汰,「所以找到對的策略夥伴很重要。」這位台商說。
美國擴大限縮陸供應鏈 明年起美電動車含陸電池不補貼
拜登政府正致力推動美國電動車供應鏈發展,希望在國內製造清潔能源的汽車,並擺脫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美國財政部1日發布新規,從2024年起,含有任何由「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生產或組裝電池原料的電動車,將不再符合稅收抵免條件。但新規對於FEOC的定義,還是為美國企業與中國夥伴合作保留了一些空間。拜登政府根據《降低通膨法》,正向購買國產電動車者提供最高7500美元(約新台幣23.8萬元)的稅收抵免。相關條款規定,如果電池中的關鍵礦物或其他組件由FEOC(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製造,該電動車便無法獲得減稅資格。而FEOC係指,任何由中國、俄羅斯、北韓或伊朗擁有、控股或管轄的公司。據財政部發布的新規,FEOC涵蓋在上述國家註冊或設總部的公司,及25%或以上股權或董事會席位由這些國家控制的公司。從2025年起,製造過程中使用任何FEOC開採或加工的鋰、鎳和鈷等關鍵礦物的電動車,將失去享受補貼的資格。新規發布後,會有數周的公眾評論期。中國在全球電動車和汽車電池市場占主導地位,拜登政府希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不過,上述對於FEOC的定義,還是為與中國政府有關聯的中企開了一扇門,將讓中企可以透過與美企建立合資企業和投資、合夥關係和技術授權等間接方式,利用美國納稅人的補貼。福特汽車年初時宣布,將斥資35億美元在密西根州興建電動車電池廠,並由大陸電池巨頭寧德時代提供技術支援。近期,福特不斷針對與寧德時代的技術授權協議,對拜登政府進行遊說。相較汽車製造商,礦業公司和其他電池材料和零組件製造商則認為,允許中國提供廉價的組件,可能會讓外國產品大量流入美國。另外,美國國會領袖計畫於12月4日,發布折衷版的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參議院先前通過的該院版NDAA中包含一項條款,要求企業針對在中國的特定高科技投資時,通報美國政府。但共和黨籍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麥亨利(Patrick McHenry)長期反對設下廣泛投資限制,僅支持針對個別公司的做法,他因此擋下了這項條款,如今眾院議長強生也已同意刪除。
台泥砸255億溫哥華設綠色電池廠 加國出資二成拼2028年投產
台泥(1101)今日宣布,旗下能元科技Molicel將斥資新台幣255億元,於溫哥華打造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預計2024年動土、2028年投產,產能為2.8GWh,每年生產1.35億顆的圓柱型三元鋰電池,成為全球第一個「使用100%綠電」的低碳高動力電芯廠。台泥於加拿大廠投入的255億台幣,有1/5為加拿大政府以淨零加速器(NZA)計畫中的戰略創新基金(SIF),資助能元科技新台幣近48億資金;當地電力公司BC Hydro也興建輸配電網將水力發電導入能元科技加拿大廠使用。在歐盟實施聚焦產品碳足跡的電池法後,全球指標電芯廠LG、寧德時代等紛紛規畫生產純綠電電池,而能元科技海外新廠投資兼具高能量密度與高放電功率的「次世代高效能三元鋰離子電池」,預計2028年生產出比目前多數亞洲生產的電池減碳近50%。加拿大總理杜魯道也親自造訪能元科技位於溫哥華的基地,共同宣布加拿大最大高性能鋰電池電芯廠投資案。張安平表示,「我們與加拿大的伙伴們生產真正的綠色電池,響應英屬哥倫比亞省的全面綠能再生水力發電計畫。」針對此次加拿大建廠,除了加國政府挹注、台泥企業團自籌款佔100億,其他將透過銀行貸款及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參與,能元科技與當地政府仍洽商其他補助案。目前能元科技在溫哥華已有近百位能元研發與行銷團隊,在電芯廠投產後預計為當地創造450個工作機會;而加拿大政府於2020年起推動淨零加速器(NZA)計畫,希望吸引前瞻企業參與加拿大的減碳工程,實現加拿大2030年減少40%至45%溫室氣體排放,並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
永續台灣論壇4/Kia品牌蛻變3大關鍵 總裁李昌益:2027年前至少推出11~15部電動車
順應全球掀起的節能減碳浪潮,車廠從電動車的佈局、充電樁的設置、環保材料的應用等方面搭上綠色能源的列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也指出「減緩地球暖化最有效的方式是淘汰石化燃料」,也帶起消費者綠色意識的高漲,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在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表示,「去年全世界汽車銷量約8,000萬台,其中1,000萬台是純電動車,這個成長非常驚人。」 對於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有哪些機會與挑戰?李昌益分析,「對汽車產業來說,電動車的出現確實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電動車的起點是因為環保,接下來又延伸到AI、移動服務以及車聯網的發展。」他認為電動車所帶來的衝擊,就像2005、2006年多功能智慧型手機崛起後,讓Nokia、Motorola、Ericsson等知名的傳統手機品牌漸漸式微或消失;又如數位相機的興起,不僅底片業者難以生存,Canon、Nikon這些傳統相機大廠也不得不迅速轉型。「到2030年時全球電動車佔比要達到50%的期許,我覺得是有可能的,因為現階段成長的確非常快速。」李昌益肯定電動車的擴張,但是新興事物發展勢必會遇到挑戰,「近幾年來原物料短缺、特殊金屬價格上漲,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必然也受到影響。」李昌益認為電池成本太高、發電效率偏低是電動車發展最大的挑戰,但這個問題會隨著科技的研發而逐漸解決,差別只是時間問題。「接下來電池發展一定更有效率,一般圓柱電池,像是目前使用最多的18650電芯或是Tesla使用的21700電芯,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大約200~300Wh/kg就已經很強,不過今年4月寧德時代發表一款凝聚態電池,可以到500Wh/kg。」面對科技的日新月異,李昌益表示,「現在所有車廠要鑽研的方向已跟以往不同,造車技術也有非常大的改變,以前一部車從研發到生產至少需要4至5年,但根據最新消息,特斯拉發展一部電動車的時程已經縮短到18個月。這對傳統車廠來說,是非常嚴峻的考驗。」「以電動車市場來說,近期有非常多新興品牌不斷地突破銷售量。」李昌益舉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去年銷售突破100萬台,不過成長最快的比亞迪已經快到140萬台,而且今年仍持續增加,在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市場都非常熱賣。「如果不持續跟上科技進步的腳步,擴大AI、車聯網或智慧城市的應用,一定會漸漸被淘汰。」李昌益也提醒,「未來當電動車成為銷售主力,很多包含機油、潤滑油、冷卻水等五油三水供應商,就會像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底片產業一樣消失。」對於世代的變化、科技的進步、產品的轉型和未來的方向,李昌益分享看法以及引領品牌走向蛻變的關鍵方法(圖/方萬民攝)。為了不成為被淘汰的產物,Kia也推出多款引人注目的新能源車。根據台灣森那美起亞統計,截至2023年第3季,Kia全車系累計銷售領牌7,704台,年成長率128%,躍升國內車壇成長最快的進口品牌;而Kia純電智慧跨界休旅EV6,自上市至今累計銷售更達1,341台,蟬聯2023年1至9月非豪華進口電動車銷售冠軍。對於Kia近幾年能見度顯著成長、品牌形象的提升,李昌益分享蛻變成功的關鍵是產品、通路及品牌定位,「在推出全新廠徽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定義品牌全新定位,就是『移動・啟發人心』。」他補充,其實這句話就代表了AI、移動服務以及車聯網的發展。李昌益坦言,「電動車發表以前,Kia仍然被視為傳統車廠,成立50幾年來一直到EV6的推出,才成為首次奪下歐洲年度風雲車的韓國品牌,為車廠帶來全新機會和更多關注。」與保時捷電動車相同的快充速度、寬敞乘坐空間、新科技的便利性,都讓國內近2,000名車主擁有良好體驗。此外,2024年德國年度風雲車大獎GCOTY(German Car Of The Year)「最佳豪華車」級別,更由全新Kia EV9純電智慧旗艦LSUV擊敗其他基本售價超過70,000歐元(約新台幣238萬元)的強勁對手脫穎而出。「這對於Kia來說是相當大的肯定。」李昌益滿意地說。EV6是品牌發展純電車的起點,也是台灣消費者關注的焦點,蟬聯2023年1至9月非豪華進口電動車銷售冠軍,更是國際比賽的重點,使Kia成為首次奪下歐洲年度風雲車的韓國品牌(圖/方萬民攝)。至於品牌未來在新能源車方面還有什麼樣的佈局?「我們到2027年會推出11至15部電動車,今年國外已經在8月首發EV5,台灣將來也有引進的打算。」李昌益接著說,「加上環保法規的關係,油車的比例會漸漸降低。為了因應電動車的發展,我們也讓維修人員、內部人員到韓國進行電車、電池整備以及相關訓練。」而在永續經營、企業實踐ESG的部分,李昌益再次強調,「不僅電動車的發展是一環,全新EV9車內也採用10種特殊永續材質,包含回收漁網、寶特瓶,對於環境的保護以及再生利用都有一定的貢獻。」從訪談中,我們知道永續發展議題對於汽車發展而言,不僅是從燃油車變成電動車而已,傳統車廠要調整供應的轉型,電動車的發展也涉及AI、移動服務、車聯網和智慧城市的拓展,還有永續材質的應用。而Kia目前以EV6讓品牌贏在起跑點,未來是否可以繼續在永續的戰場上爭取更多機會?相信從李昌益提到的「產品」、「通路」和「品牌定位」3大面向中持續精進,能夠完整傳遞「移動・啟發人心」的價值。
受益政策…陸2產業取代網路業 成經濟成長新引擎
大陸經濟正面臨下行壓力,但受益於清潔能源汽車的產業政策,大陸電動車與電池產業正在蓬勃發展,關鍵企業吸引主權財富基金、外國合作夥伴和優秀工程師,並走向世界,取代網路行業,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新引擎。《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去年有152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投向91家純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及相關新創企業,是前一年投資額的兩倍多,也創下紀錄;福斯汽車和英特爾亦爭相挹注資金。許多企業正因此迅速擴張,例如中國銷量最高的電動車企業比亞迪,在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內,員工人數增加50%以上、達到63萬多人;並與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一同躋身中國市值最高的民營企業。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去年銷售的新車中,每四輛中就有一輛是純電動車或插電混合式電動車,且幾乎由中國品牌或特斯拉生產。分析師預測,到2030年,電動車在中國新車銷售的占比將達到80%。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去年在中國註冊的電動車相關新創企業將近1.9萬家,數量是3年前的5倍多。為了擴大規模,電動車產業正在加大招聘力度,用高薪挖角演算法工程師,並發放無息貸款以留住人才。中國招聘網站獵聘的數據顯示,2022年該行業的招聘職位增加36%,吸引來自網路公司的人才。獵聘的數據顯示,電動車製造商最常向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員工招手,以加薪至少20%的條件挖角。為了吸引演算法工程師,一些公司甚至開出高達9.1萬美元的年薪。與此同時,中國網路企業成長正在趨緩。去年,中國網路新創企業的融資額較2018年的高峰期下降84%,至58億美元。阿里巴巴和騰訊也相繼裁員,截至今年6月底,兩家公司的員工人數分別較2021年第四季度的高峰減少12%和7%。
馬斯克旋風訪中44小時…會晤「重量級」中共高層 夜探上海超級工廠員工嗨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Musk)近日旋風訪問中國,短短44小時內,他見了不少中國重量級政治、商業界的人物,《路透社》更報導,馬斯克在這趟訪中行,甚至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會晤過。而他時隔三年再訪中國,還夜探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與員工交流、合影,激勵這個特斯拉旗下產量最高的整車工廠,讓員工嗨翻。身為全球電動車龍頭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上月30日訪問中國,根據中國官方消息,馬斯克此行與不少中共中央層級政治人物見面,包括外交部長秦剛、商務部長王文濤、工信部長金壯龍等;另外他也見了新能源產業鏈的關鍵巨頭、甯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會面。有傳聞指出,兩人見面時,商談了電池供應和寧德時代赴美建廠等事宜。《路透社》含引述知情人士消息透露,馬斯克在離開中國大陸前,曾與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雙方共進過晚餐。而馬斯克在這短短44 小時的訪中行,最主要目的,是推動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中國大陸算是特斯拉全球的第二大市場,也是該企業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儘管從2022年的營收數字來看,中國市場營收表現不如2021年,但中國大陸依舊是特斯拉在海外市場經營上,一塊相當重要的市場之一。至於在特斯拉的銷量表現,去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全年交付量達到 71 萬輛,超過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而現在這座工廠的年產能,已超過 75 萬輛,是特斯拉旗下產量最高的整車工廠。因此,馬斯克此趟的訪中行,最後一站就是夜訪上海超級工廠,與員工交流。馬斯克在夜訪上海超級工廠時,對在場員工稱:「這裡有效率最高的工廠,品質最好的車」,激勵現場員工,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後來深夜夜在微博發佈馬斯克和員工的大合影,並發文表示:「感謝所有的支持!收穫滿滿的一天!」,而馬斯克與員工大合照的地點,就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隔天中午他搭私人飛機離開,結束44小時的旋風之旅,返回美國。
台塑電池芯報捷1/台塑尖端能源還沒開廠就接到UPS大單 王瑞瑜:「下一步打入新南向」
「台灣終於有做電動車的關鍵!」國際趨勢專家、藍籌亞洲總裁黃齊元相當看好,「台灣有做電池的條件,儘管起步較世界其他國家慢,終於出現整合者!」他指的是,台塑集團將在彰濱工業區打造台灣最大電池芯生產基地,日前終於動土。這座由「台塑尖端能源」建置的電池芯與模組廠,位於彰化縣彰濱工業區中的崙尾工業區,距離全台最大石化生產基地-雲林台塑六輕,車程僅17分鐘,但這段路,台塑集團走了27年,足見電池芯的技術發展與整合過程不易。 「謝謝我的父親王永慶,27年前的遠見。」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不忘提起父親。王永慶與王永在兩兄弟於1954年進軍石化業,先後成立台塑、南亞、台化等120多家生產事業,建立起台灣最大石化王國,王永慶卻於1998年指出:「人類即將面對石油枯竭的困境,電動車是解決能源危機的最佳方案。」他精準預言電動車是人類生活的未來,尤其佔總成本35%的電池製造技術為重中之重。去年因電池芯的製造速度追不上電動車成長幅度,台塑新智能曾經為了等30MGW電池芯進口,電池模組生產被延宕8個月,這個經驗加深台灣要走向電池芯自主的方向,再加上國安的考量,王瑞瑜說:「唯有掌握來源,才能站穩自己的腳步!」這句話聽得出王瑞瑜的感慨,台塑一度和長園科(8308)於2008年5月20日合資成立「台塑長園能源科技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量產「可充電式鋰電池正極材料」廠商,但隨王永慶過世,台塑與長園科經營團隊因理念問題,後來拆伙。UPS系統是製程24小時不中斷的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廠基礎設施,據悉,台塑電池芯還沒生產,已經獲得兩家以上訂單。(圖/報系資料照)於是,2010年王瑞瑜由她掌舵的「台塑生醫」成立「台塑新智能」,自行掌握正極材料、隔離膜、電解液、BMS(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EMS)等將近8成的電池原料與技術,隨儲能案廠擴大採用,營收漸入佳境。在61歲的王瑞瑜領軍電池產業向前衝下,如今最後一塊拼圖「電池芯」,在動力電池技術公司美國「國軒」的技術支援下終於完整,「電芯是電池的關鍵核心,等同石化業的輕油裂解製程,這項關鍵技術串接台灣電池上、中、下游產業鏈。」「去年7月5日在彰化宣布成立台塑新智能後,我們不敢鬆懈,在中央、縣政府的協助和團隊努力下,280天後,全台最大磷酸鋰鐵電芯廠今日(4月12日)動土。」王瑞瑜拍板下,一次把最高規格做到位:「原本第一期投資金額是60億元,為了做自動化產線,現在已追加到80億。」用自動化優化製程,電池芯價格將更有競爭力。動土當天,彰濱工業區艷陽風勁,讓人見識台灣海峽擁有國際最佳風場的實力。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彰化是台灣發展新能源最重要縣市,風電、太陽能彰化縣是領導地位,台塑是傳統石化指標廠,在這裡,下階段要成為新能源供應鏈最重要的一份子。」依台塑尖端能源規劃,此處將生產30Ah(安時)、50 Ah兩種規格電池芯,可應用在電動巴士、電動商用車,以及貨櫃儲能、家用儲能及不斷電UPS系統。台塑尖端的電池芯還沒量產已經接到UPS(不斷電系統)品牌訂單,業界人士告訴CTWANT記者:「UPS系統是製程24小時不中斷的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廠基礎設施,台塑電池芯已經獲得兩家以上UPS客戶訂單。」在供應鏈在地化趨勢下,可以預期將有越來越多客戶,台塑尖端在第一期2.1GWh年產值達到181億元目標後,將擴第2期2.9GWh。專家認為,中國比亞迪去年銷量勝特斯拉,就是因為有在地電池芯製造能量,執此,台塑新智能將成為台灣電動車發展後盾;圖為20234月18日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圖/中新社)黃齊元分析:「中國有電池廠寧德時代,所以去年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全球銷量超越第一品牌特斯拉;現代汽車也掌握電動車電池,現代營收規模超越三星,成為南韓最大集團。」他看好,台塑集團的電池芯廠將成台灣發展電動車的基礎。除了拚電池國產化及在地供應,王瑞瑜公開表示,接下來要走出台灣、打世界盃,與新南向國家洽談合作,經銷電池芯或設模組廠,更要建置電池回收系統,將上游挖礦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
福特攜手寧德在美設電車電池廠 美議員喊查「禁止稅收抵免」
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福特汽車上月傳出斥資35億美元在密西根州設廠,並使用中國寧德時代(CATL)技術生產電動車電池,引發各界關注。此舉被美國聯邦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共和黨龍頭盧比歐(Marco Rubio)盯上,上周四(9日)提出立法禁止使用中國技術生產的電動汽車電池適用稅賦抵免,聲稱要對適用「降低通膨法」(IRA)適用稅賦抵免的資格大幅設限,防止中國公司受益。當時Rubio就曾要求拜登政府審查此項交易,並呼籲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立即審查兩家公司間的許可協議。如今盧比歐更進一步提出法案,聲稱「福特與寧德時代合作,只會加深美國電池技術依賴中國共產黨,且可能刻意讓工廠有資格獲得通膨削減法案(IRA)的稅收抵免。」降低通膨法有項條款就是針對中國,明訂若任何電動車電池組件來自「外國受關注實體」製造,將不適用稅賦抵免優惠。對此,福特汽車回應盧比歐,在美國製造電動車用電池,會比全然依賴國外進口好,其他汽車公司也是如此。福特全資子公司將獨立建造、擁有和經營電池廠,不會有其他實體從這項計畫獲美國稅賦優惠。福特曾稱,該電池廠將創造2500個工作機會,並可於2026年起量產成本更低、充電速度更快的磷酸鐵鋰電池。美國財政部對本案拒絕置評,能源部長葛蘭何(Jennifer Granholm)2月曾表示,與福特的交易將「把先進的海外製造能力帶到美國,這是美國競爭力的關鍵,將刺激經濟,並創造高薪就業機會」。
王瑞瑜造新台塑2/迎戰用電巨獸台積電、電動車 台塑新智能「我們打團體戰」全台設韌性電網
台塑新智能首個儲能案廠台南廠12月20日啟用,距南部科學園區約半小時車程,是為了幫台積電等南科大廠打造韌性電網?「有在努力!」台塑生醫電池專案組研發處長舒英豪告訴CTWANT記者:「同時與其它能源公司簽約,也和大同、華城接觸,我們打團體戰,這樣無論哪個科技公司與園區都可以向我們買。」為迎戰用電巨獸台積電,以及停產汽油車後將普及的電動車商機,台塑新智能計畫打造「儲能國家隊」,已與翰可、眾樹能源結盟,接下來繼續擴大結盟對象。 舒英豪分析,首要目標是兩大塊儲能市場:「針對先進科技用電大戶,台電早期會給供電保證,隨台積電晶圓廠佔全台用電量2025年來到12%、未來15%,台電也不敢保證了,勢必要尋求外援。」研究機構InfoLink預估,台灣儲能市場經濟規模2022年為88億元,至2030年快速成長到2,000億元。再者,「當電動車普及後,將成一個家庭耗電量最大的設備,一台車要充80度電、那可以供給8個家庭用,在這情形下,電網韌性很重要,儲能協助調配,蓄電、放電反應時間只有0.2秒。」台塑新智能未來將進一步搶攻家庭或社區的儲能設備市場。台塑生醫電池專案組研發處長舒英豪講解儲能原理。(圖/陳柔蓁攝)依台塑新智能規劃,台南儲能案廠啟用後,接著要在台南、雲林、南投、彰化、嘉義等縣市等5縣市、新建6個儲能案廠,共50MW、投資約15億元,目標明年第三季全數啟用,投入台電電力交易平台,參與調頻備轉輔助服務(AFC),下階段再蓋100MW,屆時將成為台灣最大型儲能品牌。而儲能設備及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電池芯,2024年後由台塑在彰濱設置的2.1GW磷酸鐵鋰電池芯廠供應。台塑新智能今年中與美國電動車公司Aptera Motors合作太陽能電動車,至於電動車電池,「公司持續觀察價格、消費者接受的使用成本,台塑新智能的品質能跟中國寧德時代(CATL)、南韓三星、日本Panasonic等電動車電池品牌比。」舒英豪表示。當電動車普及後,將成一個家庭耗電量最大的設備。(圖/報系資料庫)
王光祥交成績單3/儲能需求大爆發股價先行 法人:可觀察「這4檔」
儲能族群近期成為台股中的強勢指標,其中高力股價(8996)更在23日創下掛牌以來新高,法人指出,受惠於台電的強韌電網計畫,電力族群因為前景看好,也陸續成為資金進駐焦點。而大同也大力宣示切入智慧能源市場,加上股價跟族群類股相比相對低,外資在12月也是連續買超。法人指出,股價都是提前反應,投資人要介入之前,還是要以有基本面的公司為優先。大同在全台灣有超過1000座太陽能電廠,為了掌握綠能來源,未來將不會出售電廠。(圖/翻攝自大同智能臉書)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指出,目前國內正極材料自主供應比重低於30% ,而負極材料供應比重15%,多數仍需仰賴進口,以日韓為主。上游電池原材料的族群,包括有正極材料廠康普、美琪瑪(4721)及立凱-KY,不過就產品類別來看,立凱-KY屬於磷酸鋰鐵電池,康普、美琪瑪則是鋰三元電池。而台灣電池廠商在產業布局主要集中於下游組裝業,電池芯全仰賴進口,台灣廠商以研發、生產及成本優勢,在電池產業的新一波需求,預料將從電動車開始,再到儲能櫃,在電池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搶到日韓大廠電池產能的台灣電池模組廠將有望受惠。由於全球電池芯主要的供應來源依然是日、韓廠商為主,台灣的電池芯製造商目前尚處於量產初期,產能與品質相較於日韓廠商仍有相當之差距,無法有效整合上、中、下游,目前僅能鎖定利基市場的開發。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指出,包括台達電(2308)、致茂(2360)、西勝(3625)及順達(3211),投資人可以多加觀察。隨著儲能產業進入起飛階段,對於電池的需求也大幅成長,加上還有電動車等,讓整體電池供需呈現供不應求,台達電(2308)能源基礎設施暨工業解決方案事業群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事業處資深處長艾祖華告訴CTWANT記者說,大家都在搶電池,小心別用到劣質電池反而影響安全。寧德時代是全球最大的電池芯廠。(圖/中新社)艾祖華說,現在的電池供應商,磷酸鋰鐵以台灣台塑集團最大,中國則是寧德時代,至於其他廠商的規模都無法跟這兩家相比,如果儲能廠商只顧著搶電池,卻忽略了供應商狀況,這對產業就不是樂見的了。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表示,全球儲能產業鏈環節中的競爭格局,依集中度排序為儲能電池、儲能變流器(PCS)、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又以儲能電池市場呈現高度集中和壟斷的態勢,預計未來集中度還會再提升。集邦指出,表示以往全球儲能電池市場主要由韓國業者如LG、三星SDI掌握,隨著中國儲能電池廠商比亞迪、寧德時代的布局加速,凸顯儲能系統成本優勢,使中國業者市占持續擴大。技術方面,中國儲能電池廠商以磷酸鐵鋰為主,海外廠商則以三元鋰電池為主,但由於近年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等問題,導致普遍市場接受度低於磷酸鐵鋰電池。
疫控鬆綁大利多2/就跟著習近平政策走!新舊經濟雙尬 槓桿型陸股ETF報酬率逾3成
隨防疫鬆綁,中國ETF重獲市場青睞,國內上架的25檔中國ETF中,以「中信中國50正2」一個月報酬率34.54%的績效居冠。「正2陸股槓桿型ETF跌深現在雖看漲,吸引很多投資人入場,就長期投資策略來說,還是要緊跟著中國政策走較宜。」群益投信ETF經理人洪祥益告訴CTWANT記者。目前國內新台幣計價的中國ETF,主要追蹤上海、深圳兩個交易所的中國境內A股指數,包括上海綜合指數(上証指)、深圳成指、滬深300指數,MSCI指數則是追蹤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從ETF名稱就可知道是追蹤哪個指數。」洪祥益表示,「舊經濟」以金融股、地產股為主,例如中國平安(保險),「新經濟」則指互聯網等創新科技公司,「例如上証、上証50、上証180、滬深300、中國A50等,多以『舊經濟』個股為主」,「中國科技50、深圳中小、深100,則是A股科技公司占比較高」,「以阿里巴巴、騰訊、京通等互聯網為主的,則有中國50、MSCI中國」。而近來人氣最旺的中國ETF,就屬「中信中國50正2」,一個月淨值報酬率近35%,在前五檔報酬率約13%到19%的表現中,遙遙領先。投資人還可以加碼嗎?尤其美中科技戰中,美國擴大晶片管制加上缺乏日本提供化學材料等,中國晶片及科技發展後勢難料。「股市愈跌愈用力買,但不一定跌多就會漲得多,是要在好的多頭趨勢回檔加碼。」洪祥益提醒,「中國政府執行政策堅定,因此要跟著政策走!」寧德時代電池技術居全球領先地位,圖為法蘭克福國際車展。(圖/中新社)到底市場會看好哪一類股趨勢?「過去中國作後端產品,從20大會、五年計劃要發展高端科技,就是要突破美國卡脖子的問題。」他分析,「像是電動車的電池,寧德時代EV的技術為全球領先,還有太陽能、風力、儲能等新能源也是重點。」群益基金經理人張菁惠則以群益深証中小100 ETF(00643)為例,成分股科技含量較高,占比最高達6.86%的為電動車龍頭比亞迪,次高為立訊精密占比4.09%,還有開挖重要金屬鋰礦場的天齊鋰業、贛鋒鋰業,全球市佔八成的電池電解液大廠天賜材料、隔膜大廠恩捷都在名單中,「這一檔就是以『新經濟』發展趨勢為主的ETF。」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雖消費力降低,中國民眾的儲蓄金額則從2021年增加幅度1.4兆人民幣,來到2022年前十月的的5.4兆。」台新投信亞太部主管葉宇真表示,以台新中証消費服務領先指數基金來說著墨內需市場,看好民眾儲蓄金額高、疫情解封的報復性消費,根據Lipper統計, 該檔新台幣計價近一個月來報酬率2.05%,美元計價的則為7.20%。葉宇真進一步說,近期港股反彈最為明顯,主要是港股可以作空,要回補空倉,而陸股A股是不能作空的,遂港股前十月跌深之後的回漲較上証指、深証指大。至於全部A股2022年三季度是盈利低點,A股盈利有望在低基數基礎上逐步回升;目前滬深300指數的靜態市盈率為11.3倍,低於五年均值1.2個標準差,且位於2016年和2018年的低點,今年市場估值下跌幅度過大,預期2023年有望回升。
《富比世》發布2022中國富豪榜 鐘睒睒仍位居榜首
《富比世》雜誌今(10)日發布2022中國大陸富豪榜。本次上榜者的財富總額從去年的1.48兆美元下降至9071億美元,跌幅達到39%,並創下了《富比世》調查中國大陸富豪20多年以來的最大跌幅。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仍然位居今年富豪榜榜首;小米創始人雷軍與京東董事局主席劉強東的財富較去年皆砍半。據富比世中國的報導,在今年的100位上榜者中,有79人的財富出現下跌、12人重回榜單、4人對財富進行了分割、3人首次上榜,僅2人實現了財富增長。報導稱,對中國來說,過去的一年是艱難的,而本次榜單上榜者的集體財富遭受了全方位的重創。另一方面,儘管公司股價出現了整體下跌,但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等綠色科技領域的富豪仍然展現出了強勁的耐力,表現突出。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仍然位居今年榜首。與其他經歷了財富驟降的富豪相比,鐘睒睒的財富表現較為穩定,從一年前的659億美元降至623億美元,跌幅僅為5%。除了供應飲用水這一生活必需品,對核酸檢測產品供應商——北京萬泰生物有限公司的成功投資,也幫助鐘睒睒的財富免於劇烈波動。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仍然位居榜單第二位,其財富為495億美元,較去年下跌99億美元;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的董事長曾毓群則依舊位居第三位,其財富為289億美元,較去年的508億美元下降了43%。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和非執行董事呂向陽分別以177億美元和127億美元的財富排名第11位和第18位。該公司今年一舉超越特斯拉,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晶澳太陽能創始人靳保芳,以及天合光能創始人高紀凡是本次唯二實現財富增長的上榜者。得益於全球太陽能產品市場的蓬勃發展,靳保芳的財富在去年89.5億美元的基礎上增加了16%,以104億美元排名第23位;高紀凡今年排名第40位,其財富從去年的71.6億美元小幅增長至73億美元。在今年上榜的三位新面孔中,快時尚在線零售商SHEIN的創始人許仰天排名第25位,其財富在SHEIN進行新一輪募資後達到了100億美元;第二位新上榜者是來自寧波德業科技的張和君,他以72億美元的財富排名第41位;第三位新上榜者是來自醫療成像設備供應商上海聯影醫療的薛敏,他以52.5億美元的財富排名第64位。電子和互聯網行業的富豪在過去一年的財富表現不盡人意。小米創始人雷軍今年排名第37位,由於全球需求不振,其財富從去年的179億美元下降至76億美元,降幅超50%;京東董事局主席劉強東今年排名第32位,其財富從去年的176億美元下降至83億美元。對房地產富豪來說,過去一年也十分艱難。身家跌幅最大的是排名第69位的碧桂園聯席主席楊惠妍,其財富從一年前的278億美元跌至49.1億美元。許多房地產富豪本次並未上榜,其中就包括龍光集團創始人及主席紀海鵬,以及深陷困境的中國恒大創始人許家印。
「瓶裝水大王」鍾睒睒蟬聯大陸首富 馬雲身家慘跌...竟被「養豬戶」超車
疫情加上新經濟股價重挫,中國富豪榜大洗牌,賣水養豬的企業家財富超越馬雲,在中國富豪榜名列前茅。胡潤最新百富榜,農夫山泉68歲創辦人兼董事長鍾睒睒以4550億元(人民幣,下同)財富蟬聯中國首富。騰訊主席馬化騰身家縮水逾千億元,排第4位;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身家縮水逾700億至1800億元,排第9位,急跌4名。「養豬」的牧原秦英林以多50億元身家超越馬雲。香港首富、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家族身家淨增長百分之二,至2200億元,超越身家大縮水的「雙馬」馬化騰及馬雲。由於股市「跌跌不休」,富豪身家大縮水,字節跳動創辦人張一鳴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身家均減少近百分之二十八,排名分別為第2及第3名。排名第5的馬化騰連同碧桂園的楊惠妍,身家縮水過千億元人民幣,不過,楊惠妍仍蟬聯中國女首富。今年中國前十大富豪中,來自農業和民生消費品行業發威,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表示,很難想像在技術發展這麼快的時代,中國首富是做礦泉水的鍾睒睒,他的財富差不多是第二名做短影音的張一鳴和第三名新能源的曾毓群的財富總和,「養豬」的牧原秦英林財富首次超過馬雲。今年胡潤百富榜有1305位企業家上榜,他們的個人身家都達到50億元的上榜門檻,較去年減少160人,減幅是有紀錄以來最大,上榜富豪總財富減少百分之十八,至24.5兆元;而今年上榜的香港富豪只有61人,較去年減少7人。
胡潤研究院發布「2022百富榜」 農夫山泉鍾睒睒二度成中國首富
胡潤研究院昨發布「2022胡潤百富榜」,1305位個人財富50億人民幣以上的企業家登上中國百富榜,比去年減少11%;總財富下降18%至24.5兆元(人民幣,下同)。千億級企業家減少11人,至34人。十億美金級企業家減少239人,剩946人。農夫山泉68歲的浙商鍾睒睒身家較去年增長650億,以4550億元第二次成為中國首富。創下20多年來中國首富財富的最高紀錄。胡潤百富董事長兼調研長胡潤表示:「疫情和俄烏衝突之下,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經濟短期內也造成影響,中國證券市場大幅下降,恒生指數和深指都比去年同期下降20%多,上指也下降超過10%,這也導致了今年上榜企業家財富普遍縮水」。這是百富榜歷史上人數減少最多一次。字節跳動39歲的張一鳴財富較去年下降950億元(28%),以2450億位列第二,排名不變。寧德時代54歲的曾毓群財富下降900億(28%),以2300億元位列第三,排名不變。去年首次被納入胡潤百富榜的李嘉誠,身家微增2%至2200億元,排名由第8升至第4位。中國經濟今年遇疫情封控挑戰,科技及房地產大亨身家續承壓,連去年竄起的電動車新貴,今年身家也難復大增。近十年「新經濟」成中國創造財富的動力,但今年十大富豪中,來自農業和民生消費品行業發威,胡潤表示,很難想像在技術發展這麼快的時代,中國首富是做礦泉水的鍾睒睒,他的財富差不多是第二名做短影音的張一鳴和第三名新能源的曾毓群的財富總和,「養豬」的牧原秦英林身家首次超過馬雲。而或許受到大陸監管政策影響,騰訊馬化騰、阿里巴巴馬雲「雙馬」身家跌幅達32%和29%,馬化騰由第4位跌至第5,馬雲由兩年前首富,今年跌到第9,身家由兩年前估計的4000億跌至1800億元。至於女企業家占比與去年持平。楊惠妍蟬聯中國女首富,但身為房地產重災區身家少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