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政策
」 拜登 中國 川普 美國 蕭美琴就職一百天賴清德接受電視專訪 談國際局勢及兩岸和平:方法要對、要有尊嚴
總統賴清德就職一百天,接受《雅琴看世界》專訪,談及「八二三砲戰」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並針對兩岸及對中政策直球回應。特別是在八二三砲戰勝利66周年,賴清德提及「台灣必須要團結」,他說,中國要攻打台灣,不是因為哪一個人,或哪一個政黨。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本來就互不隸屬,而且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民主自由也在台灣成長茁壯。賴清德回憶,到金門參加八二三砲戰紀念活動的時候,看到眷屬來自全台灣參與,特別有感而發。參與的軍民有來自苗栗、屏東、新北等各縣市,因此這一場八二三的砲戰,是全台灣軍民共同合作,所打下來的戰果。「所以我們現在,台灣最重要的事情,也是要團結,共同抵抗中國的侵略。」主持人也問及,今年六月賴清德接受《時代雜誌》專訪。賴清德強調,中國要攻打台灣,不是因為哪一個人,或哪一個政黨,中國侵略台灣的目的,就是想要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賴清德強調,「我們當然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發展,和平是最高的原則,也是人民追求的價值,政府有責任確保台海的和平穩定,方法要對,而且要有尊嚴。」他重申,「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由 2300 萬人來決定,這個就是台灣社會的共識,在這種共識之下,去推動『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黨政人士說,賴清德於上任後,已經在多個重要場合,多次強調「四個堅持」以及「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並於今年7月「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會議時,首度提出「民主保護傘」的概念,強調「台灣會盡一切力量,撐起民主保護傘,讓民主夥伴國家免於威權擴張的威脅」。賴清德上任後,也與副總統蕭美琴,接待來自美國、日本、歐洲等世界各國的外賓。520上任到現在,也有超過40位日本國會議員接連來訪,展現民主台灣與世界同行的決心。
為「習拜會」鋪路? 美媒:蘇利文下周訪中會晤王毅
美媒引述美國官員透露,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將於下周首次訪中,並於27日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長王毅舉行會晤。綜合港媒報導,美國新聞網站Axios引述3名消息人士報導,蘇利文27〜29訪中國,期間將與王毅會談,預計將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今年稍後可能舉行兩人最後一次會晤奠定基礎。美國白宮及中國外交部暫時未有回應。習近平與拜登去年11月曾在美國加州舊金山舉行中美元首峰會。報到指出,拜登7月底宣布不尋求連任美國總統後,表示計劃在餘下任期花更多時間在外交事務上。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蘇利文的訪問是雙方為穩關係所做出的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由於南海、台灣等問題、美國技術出口管制和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等分歧,雙方關係仍緊張。報導引述美國官員稱,蘇利文和王毅將討論一系列問題,包括台灣問題、與科技相關的國家安全政策,以及美國對中國支持俄羅斯的擔憂。美國還將對中國在南海對美國盟友菲律賓採取的咄咄逼人的行動表示擔憂。美官員預計,王毅將談及有關美國大選的問題。蘇利文則可能會說,他預計賀錦麗領導下的對中政策「將更具連續性,而非變化性」。這位官員還說,蘇利文和王毅將討論拜登與習近平在明年1月美國總統離任前,進行最後一次接觸的可能性,並說,面對面會談「並非不可能」。他指出,兩位領導人都有可能出席11月的亞太經合會領袖峰會和20國集團峰會。
綠批藍不參加IPAC年會 凌濤反嗆立場不公何需參加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在台北舉辦第4屆年會,綠委痛批,在野立委無人出席,卻遭有派員出席的民眾黨駁斥,某非挺綠立場的媒體人則對國民黨拒出席頗有微詞。對此,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凌濤指出,國民黨對陸政策主張是「對話與國防」並重,與IPAC的抗中理念從來不同。他個人也認為,國民黨寧可參加100場立場持平、公正討論的國際兩岸關係研討會,就是要拒絕參加類似IPAC立場不中立的組織舉行「大拜拜式,無助解決兩岸問題」的會議。凌濤也問民進黨立委,國民黨的政策路線符合台灣多數民意,但IPAC的立場是嗎?請問民進黨逼國民黨非參加IPAC會議,有什麼意義?現在國民黨的立委不就前往歐洲參加台歐、台捷論壇,為台灣發聲?他舉例,捷克雖然反中,但是願意與台灣一起站在民主國家的立場,討論兩岸關係,而非只能「抗中」「殺中」,不利兩岸對談交流與和平。他也請問綠營,未來若再發生類似大陸漁船在金廈海域翻覆的事件,兩岸緊張不利台灣漁民出海捕魚權益,誰能出面與大陸磋商解決問題,不是就只有國民黨能做到?凌濤說,就算有非親綠媒體人與民進黨的看法一致,給了國民黨很大的壓力,批判國民黨不參加IPAC,但是他一定「百分之一百」反對國民黨出席IPAC在台灣舉行的這次年會「我一定否定」。凌濤今天在網路政論節目「誰來早餐」回應IPAC年會議題。主持人朱凱祥也呼應,IPAC就不是中立的國際組織,各國參與者熱熱鬧鬧的到台灣出席,吃吃喝喝、旅遊,由外交部出錢買單,罵完大陸後搭機離台,但兩岸關係越來越緊繃,卻要由台灣民眾自己面對、收拾善後,這樣的會議有意義嗎?他說,台灣有言論自由,喜歡IPAC的人就去參加大拜拜,但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哪有任何人到台灣辦桌,都要強迫立場不同的人必需都到場的道理,「你喜歡你就去嘛」。他指出,看看今天三大報的頭版大標,就不難理解「強迫為何無理」,因三大報中,有兩家媒體以海巡署向大陸漁民致歉並提供撫卹為題做報導,另一家就是IPAC台北年會內容,但他要問民進黨及批判國民黨不參加IPAC的媒體人,「請問昨天,是處理台灣漁民真正遇到的痛苦比較重要,還是繼續罵中國大陸比較重要?」。朱凱祥說,昨日兩岸正在處理「大陸漁船在金門翻覆事件」,此事我官方態度明顯前踞後恭,最後向陸方致歉賠錢了事,連賴總統在IPAC年會發表談話都小心翼翼,為什麼?不就是擔心IPAC年會又擦槍走火,導致兩岸更難處理陸船翻覆爭議。因此,那些罵國民黨為何不參加IPAC年會的評論與主張,不必理會。
IPAC峰會藍稱傾向開放 王定宇:我們非常樂見喔
今(30)日在台北舉辦的第四屆「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國民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林思銘近日卻稱國民黨沒受到邀請,後被證實國民黨團也有收到峰會邀請後,他改口「黨團態度傾向開放,尊重個人的選擇」。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表示「喔,真的嗎?我們非常樂見喔!」。IPAC峰會預計本屆在台北召開,為2020年成立以來首次在台召開會議,此次IPAC台北年會成員共計有23國國會及澳洲議會,總計49名議員及政要將來台參與,林思銘近日曾稱國民黨團未受邀請,不過民進黨發言人吳崢舉出公文,表示立院確實有發邀請予各黨黨團,林思銘才改口表示黨團態度傾向開放、尊重個人選擇,不會阻擋,想參加的人就去參加。對此,王定宇表示「喔,真的嗎?我們非常樂見喔!」,昨天IPAC國會歡迎宴,藍白沒有人出席,藍委還稱沒有收到邀請,今天正式會議,再看看藍白是否有人出席。王定宇指出,這是「站在反共產獨裁威脅民主+為台灣拚外交」對上「害怕得罪中國」的拔河,他接著表示「綠營申請入會的動作和立場很清楚,藍營則是多年不敢接觸IPAC,今天可以看看藍白內心拔河繩的中心位置是否移動了。」
接見IPAC訪團 蕭美琴盼與所有國家共同合作確保民主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30日將於台北舉辦第四屆年會,副總統蕭美琴29日上午於臺北賓館接見IPAC訪團時表示,臺灣正努力提升自我防衛、民主、社會以及經濟方面的韌性,盼與所有國家共同合作確保民主、和平與繁榮等價值。蕭美琴致詞時表示,非常榮幸歡迎訪團來到臺灣,也來到歷史悠久的臺北賓館。一個多世紀以來,這裡一直是接待國際賓客的指標性場所,見證了臺灣複雜的演變歷程,從殖民時期到一黨專政國家,再到今天所享有的現代、蓬勃、自由與開放的民主社會。蕭美琴提及,今日的會晤盼能聆聽訪賓的意見,並就如何共同合作,以確保民主、和平與繁榮等對所有國家都極為重要的價值交流想法。蕭美琴指出,臺灣在這些面向都面臨著重大挑戰,特別是地緣政治情勢方面,北京加速軍事擴張,並持續在臺海進行軍事活動以及其他灰色地帶的混合脅迫。蕭美琴表示,訪團的到來正值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臺灣正努力提升自我防衛、民主、社會以及經濟方面的韌性,這些面向對臺灣及世界來說都至關重要。最後,她再次歡迎訪團,並期待接下來的交流。
第四屆IPAC年會於台北舉辦 中國施壓多國議員出席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今年7月30日於台北舉辦第四屆年會,IPAC昨日在新聞稿中指出,中國在年會舉辦前夕,施壓IPAC成員,試圖阻止政要前來與會,外交部予以強烈譴責,並感謝IPAC友人堅定支持民主與台灣。此次IPAC台北年會成員共計有23國國會及澳洲議會,總計49名議員及政要將來台參與,IPAC新聞稿指出,至少有5個國家的8名議員報告指稱,在出發前往台北參加年會前,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官員的電子郵件或電話,以恐嚇、勸導等方法阻饒他們前往參加年會。IPAC對中國試圖干涉年度峰會表示遺憾與譴責,並表示,民主選舉產生的立法者可以自由訪問並支持他們選擇的事物,這是他們作為民選官員可以正常行使的權利及責任。中國針對IPAC年會採取的行動,是他們公然限制其他國家的民主特權,並否定台灣進行合法外交交往權利的又一例子。IPAC強調,由於這些互動不符合主權國家之間正常外交關係的行為,IPAC成員保留向各外交部提出正式交涉和投訴的權利。為了回應中國的恐嚇,IPAC決定提前宣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擴展,歡迎6個新國家加入聯盟,包括哥倫比亞、馬拉威、索羅門群島、伊拉克、甘比亞和烏拉圭。外交部今(29)日對中國施壓IPAC成員,試圖阻止政要前來與會的行為,予以強烈譴責,並感謝IPAC友人堅定支持民主與台灣。接著表示,賴清德總統將出席發表演說,過程全程轉播,蕭美琴副總統也將受邀出席年會國際記者會致詞,過去IPAC曾在義大利羅馬、美國華府、捷克布拉格舉辦年會,今年擇定在台北舉行,並以「台海和平與穩定」作為議程主軸。IPAC於2020年成立,是全球各國國會及歐洲議會議員所組成的聯盟,目前成員來自34國國會及歐洲議會,共有約250人,IPAC主要關注中國對民主國家造成的挑戰,並推動各國立法防止中國政治及經濟的滲透。
曾短暫寒暄 賀錦麗、賴清德宏國就職典禮自然互動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有望接替拜登代表民主黨角逐2024總統大位,關於賀錦麗的對中政策態度,外媒從其過往發言判斷,她將延續拜登政策,持續對台提供支持,以應對中共軍事威脅;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月,宏都拉斯總統卡斯楚就職典禮上,賀錦麗曾與時任副總統賴清德有過一面之緣,2人當時曾簡短寒暄,自然互動。賀錦麗見過賴清德,也見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綜合《美國之音》、《路透》等外媒報導,2022年11月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她曾與習短暫會晤,並在社群媒體表示,向習表達問候,並重申拜習會上曾強調中美要保持開放溝通管道,以負責任的方式管控競爭。賀錦麗2020年就任副總統以來,並未訪問過中國,她去年9月代表拜登出席印尼雅加達的東協峰會時,批評中國試圖透過南海爭議脅迫較小的鄰國,也強調要維護美國的航行自由,此趟出訪,她還去了日韓盟邦,展現對亞洲的安全承諾。對於美中關係,她表示,美中競爭但不尋求衝突,認為兩國需要「去風險」和增進理解;有關一中政策,賀錦麗曾說願在一中框架下,給予台灣大力支持。卡特中心所創辦的刊物《美中印象》分析指出,如果賀錦麗成為2024年總統候選人,她的中國政策與拜登政府基本一致。也有分析指出,賀錦麗身為非洲裔美國人,將影響到她的中國政策,因為隨著美國政治中的華裔社群愈來愈重要,賀錦麗會認識到緊張的美中關係,可能會成為該群體中更具爭議的問題,對她構成政治挑戰。至於其他外交立場,賀錦麗可能延續拜登,包含對烏克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持續深化美國與亞太地區的聯盟,以因應中國在地緣政治的崛起。
美對中晶片出口限制將升級? 多家晶片巨頭收入恐重創將赴華盛頓遊說
圍繞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美國可能又將祭出新招。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週日(16日)報導稱,該國幾家最大的半導體公司的CEO將奔赴華盛頓,希望能阻止美國政府對中採取進一步措施。因中國市場佔據了這些半導體公司收入的至少一半,出口限制一旦升級,這些企業的收入將遭受沉重打擊。報導稱,美國三大晶片巨頭英特爾、高通、輝達的高管都將前往華盛頓進行遊說,討論對中政策。知情人士透露,還有其他半導體公司的首席執行長也可能前往,這些高管們計劃與美國官員舉行會議,討論市場狀況、出口管制等話題。知情人士稱,「這些公司不指望政府放棄所有限制,但它們認爲有機會讓拜登政府意識到,擴大限令或許能限制中國發展,但最終將損害美國利益。」去年10月,美國發布禁令,禁止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向中國出售某些設備,和出口一些用於人工智慧應用的晶片。日前彭博社更報導,美國還考慮禁止荷蘭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向大約6家中國工廠出售更舊的DUV設備,其中就有中芯國際運營的一家工廠。消息人士表示,晶片公司擔心,這個在中國擁有大量業務的行業將永久失去銷售收入。據彭博社報導,美國晶片公司並不願意切斷與其最大市場的聯繫。高通向小米等中國智慧型手機制造商供應零星組件,其中國市場收入佔公司總收入的60%以上。英特爾的中國市場銷售額佔其銷售總額的25%。而對輝達來說,中國提供了該公司約20%的收入晶片行業高管們擔心,政府的限制將削減銷售額,導致他們用於研發的資金也相應減少。他們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中國海關總署上週四(1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集成電路進口量降至2277億塊,而去年同期爲2796億塊,晶片進口總額下降22.4%至1626億美元。目前爲止,美國半導體和顯示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公司等晶片設備製造商的收入受到的打擊最大。這些公司也擔心美國政府的限制將擴大到其他類別的晶片。在美中緊張關係升級之際,英特爾就宣佈將面向中國市場推出一款全新的人工智能晶片。憑藉這些爲中國量身打造的產品組合,英特爾降低了人工智慧的進入門檻。
美退役軍事首長稱台灣對國家利益至關重要 呼籲拜登必須教育人民
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ke Mullen)於5日參加《華盛頓郵報》線上論壇時警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從莫斯科過去18個月來的挫敗中汲取教訓,並呼籲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必須教育人民,為什麼台灣對美國的國家利益至關重要。與此同時,他還認為解放軍自1950年代韓戰以來就沒打過仗,實戰表現令人質疑。據非營利性軍事協會「美國海軍研究所」(United StatesNaval Institute,USNI)的報導指出,曾參與過越戰的退役海軍上將穆倫,5日與川普任內的美國國防情報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DIA)前首席副局長高登(Susan Gordon)在論壇中暢談美國對台與對中政策。穆倫指出,俄軍過去18個月在烏克蘭的挫敗將警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他還認為,台灣絕對是未來美中關係的核心議題,因此美國總統拜登「必須教育人民,為何台灣對美國的國家利益至關重要。」此外穆倫補充,兩棲登陸可能是解放軍最艱難的軍事行動,如果要入侵台灣,北京必須將入侵部隊調動大約160公里,中間必須穿越波濤洶湧的大海,抵達人口稠密、登陸地點很少的台灣。他還認為解放軍自1950年代韓戰以來就沒打過仗,因此實戰表現令人質疑,不過穆倫似乎忘記了1979年的中越戰爭。而高登則認為,儘管習近平不打算將統一問題交給繼任者,但武統絕不是既定的事實,「若中共自認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和平統一,北京就會設法優化解放軍的潛在弱點,完成武統。」她還聲稱,與中國爆發戰爭是如此的糟糕,將使新冠疫情造成的破壞看起來像小菜一碟。穆倫與高登是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FR)最新報告「新時代美台關係:因應更強勢的中國」(U.S.-Taiwan Relations in a New Era: Responding to a More AssertiveChina)工作小組的共同主席,2人都認為華府應該重新設定與台灣及盟國的條件,以防止習近平「決定即刻入侵台灣」。
美國強調無意與中國脫鉤 應降低供應鏈風險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27日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表示,拜登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結合盟友,打造堅韌的供應鏈,在對中關係上是尋求「去風險化」(de-risking),而非「脫鉤」(decouple)。他重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對抗或衝突,華府尋求負責任地管控與北京的競爭,並尋求在可合作的範疇與中國合作。3月底,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發表對中政策演說,就提出歐盟在外交和經濟上對中國的策略是去風險化,而非脫鉤。《南華早報》28日指出,蘇利文使用相同的措詞,顯示有意在對待北京的做法上與歐盟更緊密保持一致。蘇利文還提到「小院高牆」的概念,意即在對中科技競爭上更具選擇性(小院),在若干關鍵技術領域加強防護能力,採取更加嚴格的舉措(高牆)。蘇利文說,美國用「小院高牆」捍衛自身的基礎技術,例如針對最先進的半導體,對中國實施出口限制,並在攸關國安的關鍵領域,強化對外投資審查。他稱,這並非北京所說的科技封鎖,而是針對特定科技,以及少數有意在軍事上挑戰美國的國家。蘇利文表示,美國在半導體和潔淨能源所需的關鍵礦物(鋰、鈷、鎳和石墨)生產,都仰賴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他們可藉此打擊美國和國家安全,不符合美國、盟友乃至世界利益。他說,「去風險化基本上就是要有韌性、有效的供應鏈,確保我們不會受到任何國家的脅迫。」另外,美媒27日報導說,德國政府可能會限制向中國出口用於製造半導體的化學品。一名知情人士說,實施出口管制最快又最實際的方法,是把個別商品和服務列入德國的國家軍民兩用清單。德國若祭出出口限制,默克集團(Merck KGaA)和巴斯夫集團(BASF)可能受到影響。對此,這兩大化學品巨擘皆拒絕評論。知情人士稱,相關討論仍處於初期階段,而參與討論的德國官員也都曉得,這類措施可能損害跟北京的商業關係。美媒還報導,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與韓國產業通商部長李昌洋舉行了會談,而商務部的聲明顯示,美韓同意在先進半導體領域更緊密合作,採取必要措施以保護國家安全,同時盡可能降低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干擾。
蔡英文會美眾議長麥卡錫 立委籲政府關注陸軍事經貿反制
蔡英文總統「民主夥伴共榮之旅」結束中美洲瓜地馬拉和貝里斯友邦的訪問行程後,今(6)日回程過境美國洛杉磯,於雷根圖書館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 (Kevin McCarthy)及跨黨派眾議院議員,中國大陸也啟動了「台灣海峽中北部聯合巡航巡查行動」。與蔡總統同行的民眾黨立委邱臣遠呼籲,陸方對台應保持理性溝通與務實交流,蔡政府也應持續關注和提防後續的軍事行動或經貿報復。邱臣遠指出,雷根圖書館是美國第40屆總統雷根的長眠地,雷根總統任內多項決定更奠定了現今美中台關係的基礎,其中以美國對台《六項保證》與台灣最具相關性和代表性。2016年,美國參眾兩院也通過了共同決議案,肯定《六項保證》與《台灣關係法》皆是台美關係的指引方針,更是美國對台及對中政策的根本要素。「我們注意到,這次蔡總統於美國加州會見麥卡錫眾議長,中共陸續給出了一些強硬的回應」,邱臣遠說,陸方的反應包含宣布啟動「台灣海峽中北部聯合巡航巡查行動」,以及先前中國大陸外交部和駐洛杉磯總領事館所發布的強硬論述等。此外,根據我國防部指出,自4日早上6點至5日早上6點止,已偵獲14架次共機及3艘次共艦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邱臣遠表示,蔡總統與麥卡錫眾議長雙方最終選擇在加州會面,相較於麥卡錫直接訪台,對於兩岸風險控管已是較為合宜的調節模式;而美國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中國大陸無權決定美國政治人物會面對象,威脅和恐嚇只會惡化關係。邱臣遠呼籲,中共對台應保持理性溝通與務實交流,而非持續對台進行打壓、傷害兩岸人民情感,並且破壞台海和平與穩定。另一方面,蔡政府應持續關注和提防中共後續可能對台採取的警告或報復性措施,包含軍事行動或經貿反制,以防事態擴大。
新版英國安全報告出爐!首列入大陸犯台威脅
英國首相蘇納克啟程訪美,他表示,將在「AUKUS安全協議」領袖會期間,發布新版英國《外交國防安全政策綜合檢討》(Integrated Review,IR)報告,內容據悉提及中國對台灣構成的威脅,反映英國對中政策轉變。蘇納克啟程前還致電北約組織(NATO)祕書長史托騰柏格,簡述新版IR內容,他稱這份報告是「我們承諾實踐的未來——安全、繁榮與夥伴並肩同行」。英國政府在前首相強森領導下於2021年3月首度發表IR報告,取代過去的《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與《戰略防衛與安全評估》(Strategic Defence and Security Review)。鑑於俄國入侵烏克蘭、中國日益強勢等地緣政治變化,前首相特拉斯去年9月宣布翻新報告,蘇納克上任後延續政策走向。英國《每日電訊報》(Telegraph)報導,新版IR將制定更有力的方法應對中國帶來的威脅。知情人士說,這樣的修正是為了回應「俄國在總統普丁領導下存在的嚴峻風險、中國共產黨日益令人擔憂的行為,以及兩者交雜為英國經濟和能源安全帶來的威脅」。報導指出,新版IR不會建議政府與中國完全切斷外交管道,強調雙方在氣候變遷與公共衛生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原版IR將中國定義為「體制性競爭者」(systemic competitor),蘇納克去年11月在一場指標性外交政策演說中,稱中國的作為已對英國利益和價值觀構成「體制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蘇納克所屬保守黨部分鷹派人士認為,應將中國升級為「體制性威脅」(systemic threat)。前保守黨黨魁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批評,中國威脅入侵台灣,「我們一句重話都沒說」,顯然內閣首長仍對「激怒中國」感到恐慌。他說:「政府必須對中國下定決心,勿再袖手旁觀。」史密斯表示,「中國唯一懂的只有『實力』,如今他們看到英國軟弱且自相矛盾」,若新版IR未能制定更嚴格、詳細的方式應對中國,將會有「為數眾多」的保守黨議員質疑這樣的報告無意義。
紐西蘭新總理就職 希金斯:訪問北京是首要任務之一
紐西蘭前總理阿爾登上周無預警請辭,執政工黨22日選出44歲的希金斯(Chris Hipkins)接替黨魁,他在25日宣誓就職,成為紐國第41任總理。值得注意的是,希金斯兩天前表態,稱中國是紐西蘭至關重要的經濟夥伴,訪問北京將是他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之一。希金斯原為工會多數黨領袖,他除了曾任教育、警察、公共服務部長,還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被指派為防疫部長,是阿爾登政府的核心人物。希金斯25日與副總理賽普洛尼(Carmel Sepuloni)宣誓就職後,隨即召開第一次內閣會議,並訂於下周改組,調整施政方針。他在記者會上表示,紐國正值經濟衰退,他會優先解決高通膨、物價飛漲與低收入戶就業困難等危機。「我知道人們正為帳單與房貸憂愁,我們將即刻聚焦攸關『麵包與奶油』的議題。」但希金斯拒絕直接對可能採取的政策發表評論,他說:「紐西蘭人將在未來幾周、幾個月,見證降低生活成本是我們的施政核心。」外交方面,紐西蘭的對中政策尤其受到矚目。鑑於中國作為最大貿易夥伴,儘管北京在印太地區日漸強勢,紐國仍與其維持相對友好關係。阿爾登曾說,紐中在政治上的理念背道而馳,紐國必須思考如何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然而兩國的經貿往來仍愈趨緊密,如去年4月生效的紐中自由貿易《升級議定書》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希金斯尚未透露訪中的確切日程。阿爾登2017年就任總理後曾兩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一次是她在2019年率團赴北京訪問,一次是去年11月藉出席泰國曼谷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機會,與習近平進行長達50分鐘對話。紐西蘭將在10月14日舉行大選,希金斯接棒後面臨的是一場苦戰,他必須在8個月內解決紐國經濟危機,同時挽救工黨支持度。根據民調機構「1News Kantar」最新數據,工黨的支持率在2022年從40%降至33%,意味著即使工黨與傳統盟友綠黨合作,仍無法取得國會多數席次。
抗中力道升級!美眾院通過新法「禁對陸銷售」戰備儲油
美國國會眾議院美東時間12日通過一項法案,目標是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口戰略儲備石油。法案接下來將送交參議院等候表決。這是共和黨人主導的新一屆眾議院本周通過的第二項與中國有關的重要議案。本周稍早,眾議院通過一項決議,正式成立一特設委員會,重新評估美國對中政策。美國之音報導,眾議院12日上午以331票支持、97票反對壓倒性通過《保護美國戰略石油儲備法》(Protecting America’s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from China Act),這項法案禁止販售給任何受中國共產黨控制或影響的實體,除非能確保這些石油不會出口到中國。儘管所有97張反對票都來自民主黨,但有113名民主黨人加入共和黨的行列,支持這項立法行動。法案接下來將送交參議院。目前仍不清楚能否獲得以民主黨人主控的參議院支持。「我們也知道中國正加大力度從俄羅斯和美國購買原油,以增加其自身儲備,」眾議院能源委員會主席羅傑斯在院會發言說,「中國現在可能控制著世界最大的由政府控制的石油儲備,擁有近10億桶石油,代價是美國納稅人和我們的能源安全。」美國石油出口至中國的議題成為國會共和黨人批評拜登政府能源政策主要焦點之一。拜登政府去年從戰略石油儲備中出售1.8億桶石油,以因應俄烏戰爭所導致的全球油價上漲的決定。據路透報導,截至去年10月,美國石油企業向中國出口近6700萬桶石油。不過,2020年,共和黨川普擔任總統時,美國曾向中國出口1億7600萬桶的石油。以微弱多數掌控眾議院的共和黨人這周接連推進兩項針對中國的法案。在兩黨議員支持下,眾議院10日通過決議成立一個專門應對美中競爭的特設委員會。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斯卡利斯1月8日在聲明中強調,以共和黨為多數的眾議院將會在現代冷戰中建立兩黨共識,以在競爭中超越北京。
美國務卿布林肯重申:不尋求與中衝突、避免台海危機 美戰略雜誌反批:白宮言行不一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當地時間5日在《華爾街日報》舉辦的一場會議上重申,台灣海峽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且美國不希望美中競爭發展為衝突,不過美國政治外交戰略雜誌《國家利益》,以及《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都紛紛指出,華府在對中和對台政策上「言行不一」,表面上一再重申不與中國衝突,不希望台海爆發危機,實際上卻又動作頻頻,往相反的方向推行惡化美中關係、加劇台海危機的舉措。據《FX168財經集團》的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當地時間5日在《華爾街日報》舉辦的一場會議上重申,台灣海峽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並聲稱美國試圖避免一場使全球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的危機,「每天,全球超過50%的集裝箱運輸通過台灣海峽,很大一部分貨物是台灣製造的微處理器和半導體。」布林肯還表示,「我認為中國不僅聽到了我們的呼聲,而且聽到了其他國家的呼聲,不應該單方面改變現狀。」他補充,「我們(美中)處於緊張的競爭之中。我們不希望它變成衝突。美國認為在共同問題上找到與中國的合作方式很重要。」布林肯過去曾在10月27日至28日出訪加拿大蒙特利爾,並談及台海議題,聲稱台灣在過去50年間是個成功的故事,對於中美之間的所有狀況皆能夠和平解決,但是如今中國對台灣「越來越具侵略性」。他重申,中國政府決定不再接受現狀,希望加快實現統一的進程,「中國將向台灣施加更大壓力、脅迫,以各種方式讓台灣處境困難,以此加速統一。」對此,《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則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雖然表示美國與中國競爭激烈,但不希望與中國發生衝突,因為台灣海峽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但與此同時,美國又研擬提供台灣最先進型號的「愛國者」導彈,因此目前看來,中美領導人的面對面會晤後,美國還是將繼續在台灣問題上「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國家利益》也呼應了上述的看法,認為華府的對中政策「言行不一」,表面上雖然聲稱「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私底下卻又組建各種反中的政治和軍事同盟、針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將美中對抗透過媒體形塑成「民主對抗專制」的新冷戰格局,更以《台灣政策法案》,以及各種高級官員訪台來製造台灣海峽危機,因此上述沒有一項符合「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
北約秘書長:對中國挑戰「保持清醒」!但北京不是敵人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於當地時間11月30日出席北約外長會議時表示,該軍事聯盟將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保持清醒,但強調北約不認為中國是敵人(adversary),會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繼續與北京接觸。據Macau Business的報導,史托騰伯格11月30日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與北約成員國外長討論了北京「雄心勃勃的軍事發展、科技進步以及日益增長的網路和混合情報活動。」,並聲稱該軍事聯盟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保持清醒。但史托騰伯格也強調,「我們不認為中國是敵人。我們將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繼續與中國接觸,特別是傳達我們對俄羅斯非法入侵烏克蘭的統一立場。」史托騰伯格續稱,「我們當然會繼續與中國進行貿易和經濟往來,但我們必須意識到依賴性,減少我們的安全漏洞並管理風險。」北約國家越來越擔心中國對各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控制,以及盟友有可能過度依賴北京提供的重要礦產和技術供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則聲稱,在應對中國挑戰的層面,美國與歐洲盟友「越來越趨同」(growing convergence)。布林肯還表示,「我們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相反,我們要避免它,我們不想要新的冷戰,我們不打算讓美中經濟脫鉤,我們只是想清楚地瞭解中國帶來的挑戰。」不過美國政治外交戰略雜誌《國家利益》卻持不同看法,認為華府的對中政策言行不一,表面上聲稱不尋求與中國衝突、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私底下卻又組建各種反中的政治和軍事同盟,並針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西班牙外長岡薩雷斯(Arancha González)則表示,「我們必須決定什麼時候與中國競爭,什麼時候該與中國成為合作夥伴,比如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就可以與之合作,而北京也可以為烏克蘭的和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進行對話。」北約領袖峰會曾在今年6月29日批准「北約2022戰略概念」,首度將中國列入「系統性挑戰」,並稱「中國與俄羅斯急速成長的夥伴關係」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拜習會將登場 拜登:要與習近平釐清紅線在哪
二十國集團(G20)領袖峰會明在印尼峇里島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將舉行首次實體峰會。拜登昨日先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柬埔寨舉行的東亞高峰會進行場邊會談,這是拜登擔任美國總統後,中美至今最高層級會談,拜登向李克強重申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對於今日的拜習會,拜登強調,他要與習近平釐清紅線在哪裡,以及未來2年雙方的最優先事項為何。 美國總統拜登。(圖/達志/美聯社)拜登向李重申 台海和平重要性習近平甫於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第三度出任中共總書記,拜登則於美國期中選舉守住民主黨在參議院多數地位。外媒分析認為,2位領導人順利度過換屆與期中選舉,開始騰出手來協商中美關係。對中美來說,這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2國領導人最重要的實體外交活動。我國外交部昨晚表示,將持續就美中高層互動與美方保持密切聯繫,隨時掌握。拜習會登場前,拜李會先預熱,根據白宮說法,拜登當面向李克強談到北京應尊重東海和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的必要性,並重申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拜登還強調,美國將與中國進行「強力的競爭」(compete vigorously),且公開反對中國侵犯人權的行為,但同時保持雙方溝通順暢,以確保競爭不會轉為衝突。對此,大陸官媒則未發布任何訊息。美將全力競爭 確保不變成衝突針對今天的拜習會,拜登13日在一場非正式簡報會中告訴媒體,他和習相處的時間超過世界上其他領袖,2人相互了解,幾乎沒有誤解。拜登強調,「我們只是要釐清紅線在哪裡,以及未來兩年雙方的最優先事項為何」。他也直言,習近平所處的國內環境有所改變,他和習一向直言不諱,2人之間沒有任何誤判,這在雙方關係中至關重要。稍後拜登在東亞高峰會致詞時重申,美國將強調台海和平,「美國將全力競爭…同時保持溝通管道暢通,確保競爭不致演變成衝突。」學者推測 雙方仍將各說各話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料將參與拜習會,並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會面。葉倫12日受訪時說,中國親市場派、促進中國與全球經濟融合的一代官員正在退休,她對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所知甚少,希望本次出訪期間能建立新的聯繫,以幫助了解中國政府政策和經濟形勢。中美有責任確保雙方的宏觀經濟管理對全球經濟有利,並了解其他國家狀況,「我們真心希望建立這樣的聯繫」。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黃奎博分析拜習會,他認為防止共軍侵台仍是美國兩大黨的共識,美方可能於G20表述,不接受任何一方以非和平方式改變現狀,並希望兩岸展開有意義的實質對話,但對大陸而言,主權議題不可能讓步,「中國大陸就算當著美國面前喊出,要『排除外部勢力干涉』也是有可能,畢竟中國大陸也沒有指名道姓」。黃奎博推測雙方應會各說各話、僵持不下。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拜習會議題應包括公平貿易,2020年美中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惟至今仍有多項條款未落實,應會觸及協議進展及中方後續落實規畫。就美國期中選舉初步結果來看,拜登期中考算是過關了,但未來相對是要妥協的兩年,此時此刻,他還不清楚國內情況,對中政策也就不會有什麼調整。習近平此行為中共二十大結束後首度出訪,除出席G20、也將參與在曼谷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峰會。
英國對北京態度轉鷹!外媒:將列大陸為「威脅國」
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對中國採取鷹派立場,上任剛滿月不久即傳出要調整對中政策。英媒報導,特拉斯政府將在近日正式把中國列為對英國的「威脅」,這較強森執政時期定調的「系統性競爭對手」更加強硬。此外,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持續對中關稅的強硬立場,指取消關稅對緩解美國通膨作用不大。英國《衛報》報導,英國政府原本打算年底才完成政策調整,但因英國教育部近期表態支持孔子學院、與特拉斯立場相左,英國政府決定現在迅速開始對中國進行戰略審查。一名英國政府內部人士透露,倫敦當局很可能在數天內正式調整對中立場。《衛報》指出,內閣對於如何與北京打交道感到困惑,特拉斯把中國定位成威脅,即是為了結束這種窘境;但這同時也是她企圖為岌岌可危的首相職位爭取支持的手段。唐寧街發言人則向《衛報》解釋,特拉斯委託政府對該報告進行更新,其中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日益「咄咄逼人」的中國,「俄羅斯仍是英國最大威脅,但中國對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構成嚴重的長期威脅。」報導指出,英國對中、俄立場的趨近,勢必引發北京反彈。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稱,中國的發展給世界帶來機遇,絕非威脅和挑戰;中方希望英國新政府客觀理性看待中國和中英關係,抱守「中國威脅」的舊思維損人害己,沒有出路。同樣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參加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協會(NABE)年會時表示,影響美國及各國通貨膨脹的因素錯綜複雜,取消對中關稅對抑制通膨作用並不大。被問及當前台海緊張局勢,戴琪僅說兩岸都是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美國正在根據與這些經濟體的特殊關係,量身訂製經濟接觸計畫。
美國防將台灣納入中國辦公室 被批傳錯「一中」訊號
據美媒報導,美國國防部行政變革,把台灣事務納入中國辦公室,此舉引來國會議員與前官員批評,質疑在台海局勢日漸升溫之際,拜登政府將向北京發出錯誤訊號,以為美國認定對台政策是對中政策的一部分。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在16日報導,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薩波(John Supple)證實,五角大廈將台灣事務從東亞辦公室移出,並轉交給國防部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管理。薩波說,這只是官僚結構變動,將能提升效率並協調政策,也能讓工作人員及領導層與其他行政部門,包括國務院在內的官僚結構維持一致。他強調,這絕非顯示美國的「一中」政策、對盟邦與夥伴之承諾,以及專注於維護自由開放印太地區有任何的改變。不過,曾於去年6月訪台的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蘇利文(Dan Sullivan)表示,任何削弱美國聚焦協助台灣自衛的做法,都是「很糟糕的主意」,可能會向北京釋出錯誤訊號,讓中方以為可對美台關係下指令,甚至是,將有助北京商議美國對台安全需求的做法。前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y Schriver)也指出,這恐令台灣得到的關注變得更少。由於中國事務十分龐大,台灣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子項(subset)。他說,傳統上,台灣一直被視為中國大架構下的一個問題來處理,這項調整將是開倒車。他還說,北京可能會樂見此舉,因為「這會看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前美國國防部東亞事務副助理部長柯林克(Heino Klinck)則擔憂,美國可能再次無意地向台海兩岸、區域、乃至於全球釋放一個訊號,即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導致台海危機之後,美國正在進行政策調整,作出有利於北京立場的改變。在川普總統執政之前,在美國國防部內,中國和台灣事務都由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助理部長主管,與日、韓和澳洲等國一樣。但在川普執政的2019年6月,五角大廈設立了專責中國事務的辦公室,台灣事務則繼續保留在東亞辦公室。針對報導,外交部表示,本案屬美國政府內部組織結構事務,我方一向不會評論。外交部強調,近來台美安全合作關係緊密,美方對台海安全的重視有目共睹,未來台美也將持續共同合作,促進印太地區和平穩定。
德國力甩對大陸依賴 經濟部長喊話「不再天真」:我們不能被勒索
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13日受訪時表示,德國政府正在研擬新的對中貿易政策,要降低對中國原物料、電池、半導體的依賴,在與北京貿易往來上「不再天真」。他還直言,歐洲不應該支持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路透社報導,哈柏克說,歡迎中國當貿易夥伴,但是德國不能允許北京的保護主義扭曲競爭,也不會在損失貿易的威脅下退縮而不對侵犯人權提出批評,「我們不能讓自己被人勒索」。報導指出,日前就有消息人士透露,德國經濟部正在考慮許多新措施,降低與中國做生意的吸引力。這是德國經濟部長首次表明,德國政府正在把這種更強硬的態度轉化為政策措施。哈柏克並未闡述新措施完整內容,但表示措施會包括更嚴密檢視中國在歐洲的投資,例如對基礎建設的投資;他還說,歐洲不應該支持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他也反對中國航運巨頭「中國遠洋海運」入股德國第一大港漢堡港的貨櫃碼頭計畫。報導也提到,過去6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貿易額超過2450億歐元,但是新上任的中間偏左派政府擔心德國對中國產生依賴,正對北京採取比前任中間偏右派政府還強硬的態度。哈柏克最後指出,德國必須向新的貿易夥伴和區域敞開大門,因為許多產業過於依賴將產品賣到中國,「雖然現在是不太可能,但如果中國市場關閉,我們就有極為嚴重的銷售問題」。他說,德國經濟部正在研擬新的對中政策,大部分內容已經就緒,「從此可以看出,我們不再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