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楊德昌
」 楊德昌知名電影、戲劇常在這取景!北市新生和平天橋將拆 居民聯署反對
位在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和平東路口的人行天橋外觀造型獨具一格,啟用至今吸引不少電影、戲劇及MV取景拍攝,但天橋如今已逾使用年限,台北市新工處規畫4日起開拆,但附近居民出現反對聲浪,希望補強結構後能保留下來。新工處表示,天橋橋墩會影響行車視線,預計今日晚間舉辦拆除工程說明會。新生和平人行天橋1982年竣工,外觀造型獨特,啟用後已有不少電影及MV前往取景拍攝,也是許多居民心中的城市記憶。根據台北市電影委員會介紹,新生和平天橋是北台灣最受歡迎的「MV拍攝橋」,也出現在許多經典電影、戲劇中,包括導演李安1994年作品《飲食男女》、導演楊德昌2000年的《一一》及經典港劇《大時代》。2015年柯市府時期曾傳出要拆除該天橋,引發居民反彈發起抗議,最終成功留下來。新工處最近再次評估,認為天橋使用42年,已超過40年使用期限,預計4日起開拆。面對天橋拆除工程進入倒數,反拆的民眾在天橋掛4面抗議布條,也創設「守護和平新生天橋」臉書粉絲專頁發起聯署,粉專昨宣布已獲超過300人力挺,呼籲讓珍貴的城市記憶流傳下去。新工處規畫設計科長郭玉仙表示,市府逐年拆除使用超過40年的老舊天橋,該天橋橋墩會影響路口行車視距危及行人通行,再留下來狀況也會愈來愈差,對市容景觀也有影響,拆除後恢復天際線應該會更好,當地3個里長都支持拆除,今日晚間將舉辦拆除說明會,聽取民眾意見。
音樂家詹宏達癌逝!詹宏志證實弟死訊 他曾為陳水扁打造競選歌《春天的花蕊》
音樂家、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弟弟詹宏達15日癌逝,享壽67歲。哥哥詹宏志證實死訊,而文化部長李遠則哀悼「太突然了」。詹宏志證實死訊,「我的弟弟音樂家詹宏達(1957-2024)15日早上因肝癌病逝了,他是個聰明、善良、天真的人,一生奉獻在音樂與教會事工上。」詹宏志透露,不斷想起小時候一起長大的種種事蹟,覺得他的離去非常不真實,回想起母親生命最後幾年,臥病在床,弟弟放下大部分工作全心照顧,這件事他們兄弟姐妹都很感念,「他的音樂創作、他的教學、他的演出,都是我們喜歡且佩服的。宏達,你一路好走,我們都會記得你。」文化部長李遠哀悼,音樂家詹宏達因病過世,一切發生的太突然了,朋友們都不能接受,最早自己是被他和路寒袖合作,潘麗麗主唱的「畫眉」深深感動,認為他們已經開啓了台語歌曲的全新時代,古典、優雅、抒情、從容、自在,詞曲的結合充滿了文學性。李遠表示,後來他們更上層樓又合作了潘麗麗的「春天的花蕊」,為前總統陳水扁競選歌曲,當時聽完後激動去唱片公司訂購了100份卡帶送給朋友分享,在他有生之年,終於聽到最美的台語歌曲了,內心充滿了感謝;導演楊德昌和侯孝賢也曾經找詹宏達為自己的電影配樂,最著名的是「牯嶺街殺人事件」和「戲夢人生」等。李遠指出,後來詹宏達繼續創作了許多令人讚嘆的經典台語歌曲,例如「等待冬天」、「大漢汝落知」、「救姻緣」、「風雲飛過台灣厝頂」,也寫下很多合唱與管弦樂曲。李遠說,「雖然我們之間沒有什麼交往,但是我一直很感謝他,也尊敬他。 相信此刻他已經很安祥在天堂彈著鋼琴,唱著他自己寫的歌『那時刻來臨』。」
陳以文在夢中與楊德昌對話 瞿友寧感謝前輩提攜
《我和楊德昌的一天》是公視為了探索已故導演楊德昌的生平、藝術創作和對台灣電影的影響,而拍攝的藝文紀錄片。曾在楊德昌多部電影中擔任副導演,也參與演出的金馬影帝、導演陳以文,表示在楊導過世後仍會夢到與楊導對話,他幽默的說:「剛過世時會有一種在夢裡的感覺,跟楊導說你不是死了嗎?然後慢慢在夢裡也會發現,沒關係,死了原來是可以回來拍戲!」曾任《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工作人員的瞿友寧導演,感謝楊導當年的提攜,表示能跟拍該片是畢生莫大的榮耀。(圖/公視 )陳以文也憶起:「跟楊導討論創作互動中,形成了一個我們好像要創造一個美好的時代,那個東西始終沒有離開我!」他更謹記楊導對電影的嚴謹:「電影沒拍好,是五十年後的人都可以罵你的,你不要以為現在沒有人罵你,五十年後他們會笑你。」《藝術很有事》的製作人徐蘊康表示,《我和楊德昌的一天》是透過企編蔡禹信以觀察者角度,以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為引,除了走讀這個台灣首次以導演專題的大規模展覽,也訪問多位大人物透過和楊德昌作品相處的一天,探索他的生平、藝術創作和對台灣電影的影響。《藝術很有事》之《我和楊德昌的一天》特映會,左起為《藝術很有事》企編蔡禹信、《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策展人孫松榮、《藝術很有事》製作人徐蘊康、影視導演瞿友寧。(圖/公視 )日前在《藝術很有事》之《我和楊德昌的一天》特映會中,《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的策展人孫松榮吐露了展覽中的未竟之志。當年擔任《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工作人員的瞿友寧更分享,《牯》片開場的拍攝是由導演楊德昌親自掌鏡,與副導蔡國輝共同完成。瞿友寧說:「90年代影視工作無正常工時可言,為了趕在建國中學開學前拍完《牯》片,連續拍了三天三夜,大家都睡趴了,連攝影師也不例外。」《我和楊德昌的一天》以楊德昌的自畫像及銘言做結語。(圖/國家影視聽中心 )沒想到瞿友寧在一覺起來後,竟然發現導演楊德昌與副導蔡國輝在拍攝開場點亮燈泡的那場戲,他說:「我十分佩服楊導在面對他要做的事,有著過人的堅韌與毅力,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也感謝楊導當年的提攜,能跟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畢生莫大的榮耀。該紀錄片更以楊德昌的自畫像及銘言做結語:「關於成為一個世界上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工作者這件事,如果我做得比別人更好,是因為我比別人更有愛。」《我和楊德昌的一天》將於《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上架;《藝術很有事》第五季將於10月12日起,每週四晚間十一點半在公視頻道播出。
《在車上》導演濱口竜介下月訪台 化身迷弟迷分享他心中的大師楊德昌
今年國家影視聽中心與北美館共同舉辦的「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邀請到楊德昌導演的「知名迷弟」,享譽國際的日本名導濱口竜介,以國際影人的身分親自來台共襄盛舉。國家影視聽中心為歡迎影壇大師,更在七月特別快閃舉辦濱口竜介影展與系列座談,讓影迷粉絲興奮不已。濱口竜介的電影長片《在車上》,拿下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的殊榮。(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才華洋溢的濱口竜介在2021年透過《偶然與想像》、《在車上》兩部電影,橫掃國際影展,尤其《在車上》入圍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四項提名,最終拿下最佳國際影片,成為影迷必看的作者型導演。濱口竜介不只一次在受訪時表達自己對台灣導演楊德昌作品的喜愛,曾表示依時序看楊德昌導演的電影,「每一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台北的變化,看得到台北不同的面貌」。作為影迷,他著迷於楊德昌在《獨立時代》描繪的現代台北;而身為導演,他引導《歡樂時光》演員詮釋對白的方式,也是受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啟發。濱口竜介上次來台是 2018 年擔任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評審,並參與當年執導作品《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首映。本次「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特此邀他來台擔任論壇嘉賓,期待這位「迷弟」以專業影人的角度,與觀眾影迷分享他心中的大師楊德昌。國家影視聽中心更藉著這次難得的機會,於7月19日至22日這段期間舉辦「濱口竜介作品特映」,精選《暗湧晴事》、《歡樂時光》、《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偶然與想像》、《在車上》五部作品限定放映,同時透過一系列的座談及大師講堂,讓臺灣觀眾近距離一窺大師風采。影展起售時間06/28(三)會員起售,06/30(五)正式起售,購票資訊可洽「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方臉書。
「臺灣新電影」導演楊德昌回顧展 遺孀談數位修復成推手
臺灣電影導演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將於7月開展,同步於國家影視聽中心、北美館進行。該計畫緣於2019年,楊德昌導演遺孀彭鎧立與影視聽中心洽談《獨立時代》與《麻將》的數位修復事宜,並寄存一萬多件從未公開的珍貴楊德昌相關電影文物,當中完整保存楊導從中央電影公司,到自立門戶開設公司時期的電影筆記、作品企劃書、劇本、書信、製作文件及眾多影音資料等,銘刻著已故導演各個生命階段的特殊性與重要印記。「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將在「理性的靈魂:再見楊德昌」單元重映大師經典。圖為《一一》劇照。(圖/傳影互動提供)楊德昌為1980年代標誌臺灣獨特電影文化開端的「臺灣新電影」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為國際矚目與認識的電影導演之一。他身處現代性進程下的變動時代,關注都會生活情狀及經驗,對普世價值的探問與省思引人反響。楊德昌作品獲獎無數,包括《恐怖份子》(1986)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及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獨立時代》(1994)曾獲第31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麻將》(1996)獲第46屆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第9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一一》(2000)則讓楊德昌一舉成為首位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臺灣影人。2007年他獲頒第44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則名列英國電影協會(BFI)影史百大片單之中。影視聽中心歷經近三年相關文物的造冊、整飭、數位化及研究後,攜手北美館合作,由彭鎧立擔任首席創意顧問,回顧展覽由王俊傑館長與電影學者孫松榮教授擔任策展人,影展則由影視聽中心策展人林木材策劃。「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將於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於國家影視聽中心、北美館舉行。
2023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公布 3大名導愛用劇照師劉振祥獲獎
台北電影節7日公布2023「卓越貢獻獎」得主為資深攝影師劉振祥,他曾任導演侯孝賢《戀戀風塵》、導演楊德昌《恐怖份子》劇照拍攝,替台灣電影新浪潮時期留下美好紀錄,近年導演鍾孟宏多部長片劇照也都出自他手,以平面影像捕捉有別於電影自身的面貌與瞬間。攝影師劉振祥拍下「電影合作社」成員吳念真(左起)、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的珍貴合照。(圖/劉振祥攝,台北電影節提供)劉振祥收到獲獎通知十分驚喜,感謝台北電影節給予總是默默藏身相機背後的劇照師肯定,他表示:「劇照最終目的是替電影宣傳,卻也是對外行銷的第一印象,如何透過一張照片傳遞電影的氣氛與精神,就是劇照師最重要的任務。」他表示獎項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肯定,也證明劇照攝影的重要性,「希望這個獎項能激勵更多的攝影後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斷拍攝出令人驚嘆的作品。」今年影展也將策劃劉振祥個人攝影作品回顧展,讓大眾深入認識他的創作軌跡。劉振祥善於以平面影像捕捉有別於電影自身的面貌與瞬間。(圖/王弼正攝,台北電影節提供)劉振祥曾獲第33屆吳三連獎攝影類藝術獎,被譽為「台灣最傑出的中生代攝影家」之一。他從攝影記者起家,1980年代陸續在《時報新聞週刊》、自立報系《台北人》月刊、《自立早報》等媒體任職,透過鏡頭見證台灣解嚴前後的無數街頭運動,接著於1987年起參與「雲門舞集」的攝影工作至今,期間也為《戀戀風塵》、《恐怖份子》等作品拍攝劇照,最廣受流傳的一張照片即是《戀戀風塵》男女主角放學沿鐵軌漫步的畫面,同時期還留下「電影合作社」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陳國富、詹宏志的珍貴合影。回想在《戀戀風塵》初次擔任劇照師,他笑說:「我當時除了拍劇照,還兼差當攝影組的司機,這段經驗也成了我攝影生命的轉淚點。」劉振祥擔任《大佛普拉斯》劇照師,替電影留下眾多饒富禪意的平面照片。(圖/劉振祥攝,台北電影節提供)劉振祥經歷戒嚴、解嚴、台灣電影新浪潮各時期,近年則是導演鍾孟宏特別指定劇照師,包括《停車》、《第四張畫》、《失魂》、《一路順風》、《陽光普照》與《瀑布》劇照都由他操刀,在他近40年的攝影生涯,見證了台灣社會文化與影視發展的變遷。他深感攝影是自己與外界接觸的溝通工具,「攝影讓我探索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文化,從劇場舞蹈、庶民生活、電影劇照到街頭抗爭等各種視覺體驗中,攝影不只是按下快門,還包括我們怎樣觀看理解及紀錄這個世界。」劉振祥擔任電影《陽光普照》劇照師,透過許光漢獨坐補習班教室內的畫面,描繪出角色內心世界。(圖/劉振祥攝,台北電影節提供)2023第25屆台北電影節將於6月22日至7月8日在臺北市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盛大登場,頒獎典禮將於7月8日舉辦。
如何即早發現大腸癌? 醫提醒出現「7徵兆」要小心!「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大腸癌近年來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人數榜首,不少名人更是因大腸癌離世。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指出,大腸癌可怕之處在於無論性別、年齡,都可能罹患,但只要透過7種在家自我判斷的方法,有機會在癌症早期發現並及早就醫和治療,提高存活率。陳威佑11日在臉書發文指出,諸如藝人豬哥亮、賀一航、余苑綺、劇場大師李國修、知名導演楊德昌等許多名人都是因大腸癌離世,而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在於難預防,因為不分年齡、性別都可能發生。因此,大腸癌必須提早發覺、提早治療,才能提高存活率。不過陳威佑也指出,除了定期的腸鏡檢查外,其實有7個徵兆也可初步自我辨別。陳威佑提醒,當大腸瘜肉變成腫瘤,使得大腸的管徑被塞住,造成腸胃道食物回堵後,可能產生以下症狀:1.腹部疼痛、腫脹或痙攣2.食慾不振、易嘔吐3.變瘦、營養不良4.體虛乏力若是大腸中後端的堵塞,則會明顯影響排便:5.糞便可能會變成細條狀6.在糞便裡面會看到潛血7.便祕導致排便疼痛及呈現黑褐色大便另外,陳威佑也指出,平時多肉少菜、肥胖、有大腸癌家族史、超過50歲、缺乏體力活動、吸菸和中度至重度飲酒者等具有高風險的族群更要特別留意,務必要留心腸道出現異常的警訊。陳威佑也強調,儘管治療大腸癌的技術日益進步,但若腫瘤的位置太深處,沒有做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症狀會較不明顯,等到晚期才發現的時候便會增加治癒的難度。另外也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有發現腸道瘜肉就立刻切除,一般民眾亦需要留意身體的變化,若有相關腸胃道不適、特別是排便狀態的異常要盡早就醫。
TIDF再現台灣最早職人紀實節目 總製作人王小棣:沒想到還有機會看到
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策畫「時光台灣:1986—1991『百工圖』系列精選」單元,徵調三家國營電視台聯播的「百工圖」系列電視紀錄片,精選王小棣、高重黎、黃明川、曾壯祥、井迎瑞、杲中孚、游堅煜等執導的15部作品。「百工圖」總製作人王小棣也驚讚:「想不到這麼多年過去,還有機會看到百工圖。」王小棣指出,「百工圖電視紀錄片是她自美留學歸國之後,思考「什麼是國家」而策畫拍攝,希望藉此與觀眾溝通、認識從事基層工作的人民,共播出7季85集的「百工圖」內容介紹社會上各行各業,以採訪和實地拍攝讓勞動者們能夠在鏡頭前侃侃而談,堪稱台灣最早的「職人」紀實節目。由於電視節目多集數的需求,「百工圖」成為許多影視工作者初試啼聲的園地,包括導演黃明川、吳乙峰、郭笑芸、曾壯祥、游堅煜,以實驗動畫著稱的杲中孚、藝術家高重黎、影像教育家井迎瑞等人,都藉著拍攝紀錄片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從實踐中獲得創作養分。如黃明川因為拍了《採石為生的部族——石礦工人》(1989),影響其之後創作關於原住民主題的《西部來的人》(1991)。「百工圖」旨在介紹職業甘苦,更藉此平衡民眾對於這些行業的刻板印象,進而引發反思。王小棣《抬頭看我》(1986)探訪電影看板繪師的工作現場,並藉由訪談多位國寶級畫師及其家人,一探家族式經營的行業特色,更反映電影市場起伏轉變;《馬路英雄——計程車駕駛》(1988)由人們對於計程車造成交通秩序混亂、哄抬加價等負面印象著手,邀請成天奔波馬路的司機們親身受訪。曾壯祥《記者》(1988)訪問專職社會線的報社記者、雜誌社的負責人及主編,挖掘「無冕王」的工作甘苦,更請來非記者人士分享對記者的觀感。杲中孚《動物管理員》(1989)貼身觀察整日與動物為伍、照料其生活的動物管理員。游堅煜的《模特兒》(1991)拍攝服裝模特兒與設計師、經紀公司負責人,以及女性雜誌主編等時尚產業中的不同角色,從多種角度切入,各自分享對於模特兒這項職業的想法與觀察。高重黎的《漫畫人》(1991)透過漫畫家蔡志忠、蕭言中、阿推、麥人杰、鄭問、老瓊、敖幼祥等人現身說法,一窺當時漫畫界的市場環境,導演楊德昌、作家張大春皆於節目中現身分享。《記者》訪問專職社會線的報社記者、雜誌社的負責人及主編。(圖/TIDF)《漫畫人》一窺當時漫畫界的市場環境。(圖/TIDF)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舉行。「百工圖」系列紀錄片澤以展覽形式在5月6日至15日影展期間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一樓免費放映。《動物管理員》貼身觀察整日與動物為伍、照料其生活的動物管理員。(圖/TI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