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癌
」 肺癌肺癌演錯了3/蟬聯19年癌症死亡冠軍 免疫治療給付有望擴及肺腺癌
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原因在於國人確診時多數已是肺腺癌晚期,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長石崇良透露「很快有好消息」,但也坦言肺癌需篩檢、治療並行,才能降低死亡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表示,肺麟癌同樣屬於非小細胞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肺鱗癌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五年存活率達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6%,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存活率近2倍。因此國內外的癌症治療指引皆建議將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作為晚期肺鱗癌的第一線治療,健保去年12月起也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可望延長晚期肺麟癌存活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健保挹注許多資源引進肺癌標靶藥物,讓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可在第一線就接受標靶治療,但本土研究顯示,肺腺癌患者中,約1/3不適用標靶藥物。這群癌友在健保體系下,多須歷經化療失敗後再次化療失敗,第三線治療才有機會使用免疫藥物,不少癌友撐不過連續化療而離世,因此呼籲肺腺癌治療應盡速跟進肺鱗癌,第一線給付免疫合併化療。肺癌是發生人數、年增加案例數、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健保署坦言投入大量照顧成本,但存活率卻不盡理想。(圖/報系資料照)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余忠仁說,肺癌已從化療、標靶藥物進入到目前的免疫治療時代,肺腺癌佔了新診斷病人的75%,有基因突變者可使用標靶藥品,沒有基因突變的肺鱗癌病人目前仍以化療為主,大概1/10病人在符合健保條件下可單用免疫,加上肺鱗癌也不過增加5%,但仍有治療缺口,免疫相較於標靶藥品的給付落後很多。石崇良回應,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不過,石崇良坦言,肺癌、大腸癌的照顧負荷逐年增加,但肺癌的存活率遠比其他癌症差,主要是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大約僅13.3%,因此早期篩檢、治療與精進晚期治療雙項並行,才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健保如賭博1/癌婦申請標靶藥遭拒 每月10萬藥費壓垮全家
台灣全民健保制度舉世聞名,多次被國際媒體譽為「世界第一」,如今健保出現財務黑洞,民眾申請健保也難上加難。桃園77歲林陳姓老婦罹患肺癌,仰賴每月9萬8000元的標靶藥物救命,如今其使用的相關藥物雖幸運納入健保,但老婦申請時卻被以她2年前曾使用過免疫療法為由拒絕,全家經濟瀕臨崩潰。由於現行健保規定每種病只補助一種療程,意思是這位老婦曾選擇使用免疫療法,不管有效沒效,健保都不再提供標靶藥物,此一規定似乎逼著病人拿自己的命進行一場豪賭,選對就能靠健保續命,選錯就只能自費砸大錢去買命。77歲林陳姓老婦人罹患癌症,仰賴每月9萬8000元的標靶藥物救命,龐大醫療費用讓一家人喘不過氣。(圖/黃威彬攝)10月4日上午,林小姐陪著年近8旬的老母親回醫院複診,在颱風將來的滂沱大雨中,她扶著母親走進院區,亦步亦趨的跟在媽媽身邊,母女兩人的手緊緊相握,而在這幅溫馨畫面的背後,卻藏著將一家人壓垮的龐大醫療費陰影。「每個月9萬8000元,什麼的家庭能夠這樣花?」林小姐表示,母親罹癌前生活十分活躍,除了日常的打牌唱歌外,還能跟好友跳國標舞和爬山,直到2年前她自覺骨頭隱隱作痛,求助骨科卻被安排轉診至胸腔內科,前年10月確診肺腺癌非小細胞癌第4期,在醫生的建議下曾進行一次免疫療法,但身體出現嚴重排斥反應只好作罷。 「家裡已經沒有爸爸了,不希望媽媽這麼大年紀還要化療,這才決定吃標靶藥物。」林小姐提到,她曾目睹化療患者吃不下、睡不好還掉頭髮的景況,她不捨愛美的母親如此受罪,當時正好助攻非小細胞肺癌的新標靶藥「capmatinib」獲准上市,林家人討論後決定自費使用該藥物。所幸此標靶藥物對病症有極大幫助,林老太太在持續服藥後病情逐漸穩定,生活品質幾乎回到患病前,但該藥每日得服用4次,老太太每月的藥費和醫療費超過10萬元,加上各種手術費用,林家人至今已燒掉近300萬元,沉重壓力壓得全家都喘不過氣。今年6月,健保署通過「Tepmetkofilm-coated Tablets 225mg暨其藥品給付規定」,而該藥品與林老太太服用的「capmatinib」有相似療效,林家人聽聞此好消息時感激涕零、普天同慶,原以為肩上的擔子終於能稍稍減輕,現實卻狠狠地給了他們一巴掌。林老太太前年10月確診肺腺癌非小細胞癌第4期,所幸病情在標靶藥物治療下逐漸穩定。(示意圖/123RF)「原本以為終於得救了,心情就像在洗三溫暖一樣。」林小姐無奈表示,健保給付規定每月病人每個適應症限給付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但當時健保並沒有給付該款標靶藥物,健保署溯及既往,用2年前無效的免疫療法為拒絕理由,讓他們難以接受,林老太太更因打擊過大,連藥都捨不得吃。「又不是真的賺很多錢,大不了就不吃了。」林老太太表示,她眼見自己的病成了子女沉重負擔,數月前開始瞞著家人和醫生,將每日4顆的藥物減至每日2顆,直至近期要買藥時才被醫生發現,身體也因此出現抗藥性,如今只期望健保署能放寬限制,給癌友一條生路。健保署表示,林老婦人使用免疫療法時正值疫情時期,院方可自行審查免疫療法,林老太太確實有使用此療法並給付,而法規明定每位病人每個適應症限給付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這才會兩度駁回申請,如患者有疑慮,可請院方在60天內提出爭議審議以進一步釐清。
如何防止被「三冠王」癌奪命? 醫揭1療法降低復發、延長存活期
肺癌每年死亡人數近1萬人,且為台灣「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三冠王」!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說明,高風險族群應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及早揪出病灶並搭配合適用藥,以延長存活期或達到治癒目標。「新國病」奪近萬人性命 七成患者發現已晚期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肺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癌症首位長達40多年,且109年的新發個案更超過1萬7千人,是新增人數第二高的癌症;此外,由於肺癌臨床表現與呼吸道疾病相似,除了持續性咳嗽之外,幾乎沒有明顯的特定症狀,讓不少患者就診時已是晚期,讓肺癌又有「新國病」的稱號。王金洲醫師特別說明,抽菸雖會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但並不是無抽菸習慣的民眾就能百分之百免於癌症,若持續2-3周咳嗽、咳血、喘息等呼吸道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檢查。手術後仍有復發風險 無基因突變患者落入無藥可用窘境肺癌主要分為兩類,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了九成,又分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癌,治療方式依各型態而有不同,相較於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若是可以早期發現並治療,治癒率也相對較高。針對臨床上可進行開刀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第I-IIIA期),部分病患在手術後可使用輔助化療,「儘管如此,患者仍有復發可能,一旦復發甚至合併遠端轉移,病程即進入晚期,對患者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打擊。」王金洲醫師說明到。王金洲醫師表示,現今治療技術進步,帶有EGFR等驅動基因突變患者在術後可選擇標靶治療;但是,台灣約3-4成患者無EGFR驅動基因突變,在術後輔助化療後便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第二期以上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後三年將面臨50%以上的復發或死亡機率,無接續藥物使用更讓患者憂心忡忡!」王金洲醫師感慨道。術後輔助免疫療法降低復發,延長壽命醫:落實篩檢政策盼患者掌握有「肺」無患生活所幸,對於無驅動基因突變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現在也有了對抗復發的利器!「過往免疫療法多用於晚期治療,如今亦可嘉惠早期患者,根據患者PD-L1表現量,部分患者可有效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拉長無疾病存活期。」王金洲醫師同時呼籲患者,肺癌的治療之路很艱辛,但只要配合醫師,穩定用藥,都有機會掌握有「肺」無患的人生。除了治療方式越來越多元,落實篩檢也可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自去年起,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LDCT」政策,補助高風險族群(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等民眾),可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早期揪出病灶。對此,王金洲醫師十分樂見其成,雖肺癌仍是對健康有極大威脅的「新國病」,但在政策與藥物資源下,降低疾病的死亡率,以及提升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癒率將指日可待。
小細胞癌轉移擴散快 搭配免疫療法拉長存活期
肺癌在台灣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在整體癌症患者中佔了八成,雖然小細胞肺癌比例較低,但可不能輕忽它所帶來的威脅,不僅容易轉移也惡化快,是所有肺癌中惡性度最高的種類;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陳鍾岳指出,小細胞肺癌從出現症狀到惡化的時間短,臨床上許多病患發現症狀後就醫,都已進入晚期。小細胞肺癌進入擴散期 醫:化療僅能控制癌細胞擴展小細胞肺癌具有獨特性,除了肺癌本身常見的呼吸道症狀,還會出現全身無力等症狀,且比一般肺癌更為明顯;陳鍾岳主任解釋,以臨床治療而言,小細胞肺癌分為侷限期以及擴散期,前者因癌細胞還未遠端擴散,通常透過化療配合放射治療就能獲得較好的控制,但擴散期因已轉移到其他遠端器官,包括若轉移到腦部就可能出現肢體無力、頭痛,因此治療上以化療為主,目的是為控制癌細胞持續擴散,想將癌細胞完全清除的困難度很高。化療搭配免疫療法 治療小細胞肺癌反應佳陳鍾岳主任進一步說明,目前國外已有蠻多證據證實,小細胞肺癌治療上除了單用化療,可再搭配免疫療法,能促使病患治療反應更佳,其中根據大規模第三期研究也發現,以過往整體存活時間而言,小細胞肺癌患者很難突破一年,但加入免疫療法後,能有效把存活期平均拉長超過12個月,也就是跨過一年門檻,對於病患來說是很大的差異。86歲老翁罹患小細胞肺癌 搭配免疫療法消滅腫瘤一名86歲老先生,五年前曾因肺腺癌開刀,近來疾病惡化就醫,經切片檢查確診為小細胞肺癌且已有轉移現象。起初因患者年紀較大,在治療上有諸多考量;陳鍾岳主任提及,經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維持不錯且活動力佳,因此前期治療以化療為主,發現反應不錯,與患者討論後決定再搭配上免疫治療,目前已持續治療一年多,腫瘤明顯縮小甚至幾乎看不到,療效非常好。定期檢查遠離肺癌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事實上,小細胞肺癌過去二、三十年在治療選擇上改變不多,但現在有了免疫療法的加入,讓這一兩年在治療小細胞肺癌上有了比較大的進展,這也是未來新的一個標準治療方向;陳鍾岳主任表示,免疫療法可能會發生內分泌、肺部、肝臟、腸道和皮膚等相關的副作用,但發生率低,嚴重至減藥甚至停藥者的比例不到10%。在醫療人員定期監測、評估和處置下,能確保用藥安全,不需過度擔心。想降低罹癌風險,預防勝於治療,尤其抽菸是罹患小細胞肺癌的最大主因,除了戒菸,最重要是定期檢查,符合條件者可多利用國健署推動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篩檢,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接受治療,延長存活期。
第三期肺癌難治療? 放射合併免疫治療效果佳
一名50多歲男性,平時雖會抽菸,但菸量不大,然而在2年前,因健檢肺部X光出現異常,進一步檢查竟發現一顆4公分大腫瘤,且合併淋巴腺轉移,診斷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但他沒有放棄治療,而是積極完成療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醫師表示,肺癌相當容易復發,因此該名患者先進行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後,當時腫瘤已完全消失,但為避免復發,再輔以免疫治療,目前療程已做完一年,追蹤結果相當良好,毫無癌細胞的蹤跡。第三期肺癌幾乎已無法開刀 治療以化放療為主余忠仁院長表示,肺癌的類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肺腺癌、鱗狀細胞癌等,皆屬於非小細胞癌的一種,亦佔整體肺癌80%-85%。肺癌的進程可分為四期,四期之中再以A、B、C不同階段延伸為亞期,例如:3A、3B期,醫師必須藉由分期以決定不同治療方法。肺癌第一、二期較為早期,腫瘤不大、僅局部轉移,此時最標準的治療方式是開刀切除腫瘤,術後再搭配藥物治療,以殲滅血液中四散的癌細胞,避免復發,如化療,或有基因突變者,可使用標靶治療,療效比化療更佳。余忠仁院長說明,早期肺癌加上術後輔助治療可提升存活率。余忠仁院長表示,一旦進入第三期,且為3A期,此時癌細胞尚未轉移至另一側淋巴結,因此還有機會開刀,一旦腫瘤太大,或轉移至另一側肺部、縱膈腔或淋巴結,則進入3B以上的期別,此時開刀效果不彰、復發率高,因此建議進行藥物治療,包括化療、放療,若進入第四期,此時癌細胞可能已遠端轉移肺部、骨頭、腹腔,此時已無法開刀,需選擇抗癌藥物進行腫瘤緩解治療。3B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雖不到2成 輔以免疫療法可提高存活率余忠仁院長表示,第三期肺癌預後不好,相比第一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第二期為7成,然而進展到 3A期,五年存活率迅速降為4成,3B期則為2成,第4期更是只有1成。第三期肺癌相當容易復發,即便使用化療加放射治療,平均5成以上患者一年後就復發,7成患者治療後第二年復發,因此,目前國際間標準的治療指引為化放療結束後,再輔以免疫治療,根據實證醫學,可避免復發,3B期的五年存活率可顯著提升。免疫療法是什麼?余忠仁院長說明,目前免疫療法常見的有抗PD-1或抗PD-L1 。簡言之,肺癌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因失去辨別癌細胞的能力,因此無法殺死癌細胞,使得癌症發生。這當中的作用,乃因癌細胞身上,存在如武器般的PD-L1,與免疫細胞的PD-1探測器接合,使癌細胞馴化並盲騙免疫細胞,此時免疫細胞被抑制,反而成為癌細胞的守護者!而免疫治療則是一種抗體,成為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中間的阻斷劑,使得他們不會進行接合,進一步活化免疫細胞,能夠辨識並殺死癌細胞。免疫療法費用雖高 但嚴重副作用發生率低,且有望根治不過,免疫治療相當昂貴,即使患者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一個月費用仍高達10-20萬。此外,免疫療法的副作用會不會很強?余忠仁院長表示,由於免疫治療會引發全身免疫系統活化,就像感冒時,免疫系統會活化並攻擊病毒時,產生許多類似的感冒症狀,而免疫治療則會出現疲憊、皮膚炎,或腸炎,進而引發腹瀉,一般輕微的副作用,都有藥物可以幫助緩解症狀,而少數不到5%患者,可能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肝臟、心臟發炎、內分泌失調、甲狀腺機能低下或亢進,或腦下垂體功能低下,但若在醫療人員定期監測、評估和處置下,能確保用藥安全,應不至於過度擔心。 而免疫療法的出現,讓第三期肺癌患者治療出現曙光,有機會達到根治目標,著實一大福音。
南韓21歲網紅卵巢癌末期 抗癌一年…最後影片曝光:只剩一週生命
隨著社群網路蓬勃發展,南韓美妝網紅跟著興起,近期一名南韓Youtuber「庫明」(꾸밍;音譯)年僅21歲,經營個人IG僅短短3年,就累積了不少粉絲;不過她在去年6月時被診斷罹患卵巢小細胞癌第4期,雖然樂觀的她開始接受治療,並持續拍攝影片記錄自己的抗癌生活;沒想到本月19日時,她突然在個人頻道發布「我生命中最後一支影片」,並透露自己的生命大概只剩下一週到一個月,令眾網友看了極為不捨、留言集氣。根據《朝鮮日報》報導,南韓美妝網紅「庫明」原本只是個普通的上班族,喜歡分享美妝資訊的她,在3年前開始經營個人IG帳號,分享是日常生活和動漫、美妝等資訊。沒想到1年前她突然感覺到腹部異常隆起,接著出現咳嗽、腰部刺痛等症狀,到醫院一檢查卻發現,她已經罹患了第4期卵巢小細胞癌,體內的惡性腫瘤已經長到將近15公分,更被醫師宣判大概只剩6個月到1年的生命。即使病況基本已經無法治癒,庫明仍不放棄希望,持續接受化療盡量延長生命,並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期間她持續用攝影機記錄自己的抗癌生活;只是天不從人願,直到今年4月已經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醫治她的病,她也在一週內身體狀況急速惡化。庫明在IG曬出與父親合照。(圖/翻攝自IG@esol1717)庫明本月19日上傳最新影片,除記錄自己現在的模樣,也向粉絲表示感謝,由於他們的收看,才讓她可以額外賺到一些錢,買一些好吃的食物吃,也謝謝大家的支持,讓她感到相當幸福,她也透露「我想我只剩一週到一個月的生命了,謝謝大家的支持」;昨(20日)她則在個人IG曬出與父親的合照,令網友看了相當不捨,紛紛留言替她祈禱。
女性肺癌3/家族因素要注意 父母一人得病子女風險高5倍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研究發現,年輕女性肺癌患者中,有比較高的比例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與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融合基因,其中又以ALK基因在年輕女性、未抽菸者中較為常見。」高尚志提醒,如果父母其中有1人罹患肺癌,子女會比一般人有高出5倍的風險。他在臨床上看過不少50歲前就發現肺癌的女性,幾乎都是沒症狀也沒有抽菸習慣。「這些年輕女性8成都是罹患非小細胞癌,這類肺癌通常生長得很慢,而且都是長在周邊;當出現長期咳嗽、喘、咳血等明顯症狀時,通常腫瘤都已經長得很大,治療已經來不及。」年輕女性荷爾蒙分泌旺盛,若長期接觸二手菸,會增加細胞癌化的可能。(圖/周志龍攝)至於讓女性可能得到肺癌的6大因素有:1. 家族史:特別是沒有抽菸習慣的女性,在家族遺傳的表現上特別明顯。統計顯示,父母親若有1人罹患肺癌,子女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增加5倍以上。2. 菸害:雖然女性抽菸者少,但身體卻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響。統計顯示,女性抽菸者甚至比男性抽菸者要多出2倍的機會得到肺癌。3. 炒菜油煙與廚房空調:高溫熱炒會產生大量變質的霧化油煙,如果加上空調不良,都讓婦女同胞暴露在致癌油煙的危險之下。(圖/報系資料照)4. 空氣汙染:不論是室內燃香或是戶外的PM2.5,對於肺部來說都是極凶險的致癌物,平時就應該盡量避免暴露在這些環境下。5. 內分泌:女性因為基因的關係,較容易受到荷爾蒙影響,造成細胞容易癌化。統計顯示,較早停經的女性發生肺癌的機率比較低。6. 蔬果攝食不足:蔬果因為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可以對抗自由基與細胞氧化,進而降低癌化的風險。統計顯示蔬果攝取量越高,罹癌機率越低。(圖/黃威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