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肺癌
」 肺癌 癌症 健保 免疫療法 肺腺癌嘉惠4千名癌友!健保10月擴大「這1類肺癌標靶藥」給付 年省近115萬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為提高肺癌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中央健康保險署自113年10月起擴大給付治療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第三代標靶藥osimertinib成分藥品,適用對象不再限制需腦轉移,及除原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新增EGFR Exon 21 L858R基因突變,並由原給付於第4期擴大至第3B及3C期肺腺癌病人的第一線治療,預估新增嘉惠4千名肺癌病友。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 osimertinib成分藥品延長存活率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且110年起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肺癌以非小細胞肺癌中之肺腺癌發生率最高,約占所有肺癌的70~80%,而肺腺癌以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約50~60%的發生率,且約90%為 exon 19與exon 21。根據一項osimertinib成分藥品第三期雙盲、活性藥品對照、隨機分派的FLAURA試驗,納入具EGFR Exon 19 Del或Exon 21 L858R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NSCLC,結果顯示osimertinib成分藥品相較標準EGFR-TKI組,統計上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8.7個月,降低54%發生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6.8個月,降低20%發生死亡風險。健保給付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助肺癌病友精準用藥健保署致力將具治療效益之藥品納入健保給付及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在侵犯性或轉移性NSCLC且具EGFR基因突變的第一線治療策略,於健保審議藥品給付參考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2024年第三版非小細胞肺癌(NSCLC)指引,其中osimertinib成分藥品分屬Category 1(證據等級高);另三大主要醫療科技評估組織加拿大(CADTH)、澳洲(PBAC)及英國(NICE)已給付該藥用於未曾接受過治療且具EGFR突變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第IIIB或IV期)NSCLC病人之第一線治療。經過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的共同努力,同意osimertinib成分藥品以簽訂藥品給付協議方式擴增給付規定。健保給付年度藥費最高 肺癌標靶藥擴大給付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本次擴增給付之osimertinib成分藥品,歷經3次與廠商協商,讓藥品在健保有限資源下,得以依實證做有效益的給付。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115萬元藥費,並新增挹注年藥費約50億元,預估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達91億元,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之藥品。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世!醫示警「把握3個月治療黃金期」:未吸菸者小心了
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多次化療後,身體狀況一度好轉,他便努力復出工作。怎料,他的妹妹在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對此,醫師就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且診斷後3至4個月為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據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不論台灣和世界,肺部惡性腫瘤都比其它的惡性腫瘤更容易造成病人死亡。高雄長庚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像是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的7至8倍,台灣僅1.8倍,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肺癌患者中,有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王金洲接著說到,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太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時間。因此就算早或晚幾周、幾個月,可能並不會影響整個疾病的癒後,但仍建議患者要把握診斷後3至4個月左右的黃金治療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灣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主,佔近9成;非小細胞肺癌又有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肺腺癌約佔8成,台灣的肺癌患者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以女性居多。陳育民解釋,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1,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依據文獻,約有20至30%的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更有50至60%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 陳育民補充,如今的肺腺癌已走向採用精準治療,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有不同的標靶藥物,患者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哪個基因突變,再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延長生命。他說,晚期或復發的肺腺癌患者,可先進行基因檢測,有驅動基因突變時,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可以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可以進行免疫治療,表現量低則採取化療或是合併免疫治療等。衛福部過去曾於官網衛教,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也提醒,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潛在的肺癌患者;而LDCT便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力篩檢工具,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據了解,目前國健署已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族群,提供2年1次之免費LDCT篩檢。
健康不平等!同是肺腺癌「健保資源差10倍」 患者陷要錢、要命的抉擇
藝人汪建民不菸不酒竟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震驚不少民眾。事實上,肺癌已20年蟬聯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目前也是唯一發生人數、死亡人數皆破萬的頭號奪命腫瘤,肺癌可怕在於有逾半數的病人為晚期確診,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但其中佔3成的「晚期無腫瘤基因突變肺腺癌」,健保治療選擇卻仍停留於傳統化療,進一步依人數占比推算,健保資源更差了將近10倍。2024「世界肺癌日」前,國內兩大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攜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和朝野立法委員王正旭、陳菁徽和羅廷瑋,今(19日)共同替這群處在治療缺口上的肺腺癌病人請命。一名肩負養家重擔的55歲父親,去年因背痛許久,尋遍中西醫均無法改善後,輾轉到胸腔科就醫竟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背痛原因是腫瘤已轉移至脊椎,進一步檢測後確定是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且PD-L1屬低表現量,不適用標靶藥物,這名父親沒有商保可支援。為了能繼續賺錢養家,他和醫師討論後,還是勉強擠出有限的存款,調整劑量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搭配健保給付的傳統化療,目前病情控制良好、暫不影響工作,但龐大的自費治療壓力,已讓他不得不思考是否要中斷自費治療,陷入「要錢」還是「要命」的抉擇,這位父親的無奈也映照出眾多晚期肺腺癌病人正遭遇的困境。擁有治療癌症多年經驗的立委王正旭指出,要實現賴清德總統「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三分之一」的目標,肺癌當然是頭號打擊對象,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應加速趕上國際趨勢。同具醫師背景的立委陳菁徽也強調,肺癌對民眾健康的威脅最大已無庸置疑,在擴大推動早期篩檢之餘,也應顧及晚期病人的治療需求,畢竟生命無價,勿漠視晚期病人的健康權。健保署去年底(2023)已陸續給付肺鱗癌、小細胞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但面對肺癌當中佔約8成的肺腺癌,健保資源挹注在標靶治療相對豐沛,病人第一線就有標靶藥物可用,預後較佳;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仍以健保化療為主、預後不佳,形成晚期肺癌的治療缺口,也是降低肺癌死亡率、實現總統政見的絆腳石。面對晚期肺腺癌病人仍停在化療的困境,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年以來已陸續在公開場合透露,精進免疫藥物應用、接軌國際指引是該署的政策方向,繼肺鱗癌、小細胞肺癌後,肺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給付,「應該很快陸續有好消息!」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表示,以肺癌最大宗的肺腺癌為例,健保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對降低死亡至關重要,目前健保在標靶治療挹注資源較多,臨床治療武器相對充裕,唯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尚未給付,多數病人仍停留在傳統化療、影響預後,是降低肺癌死亡的阻礙。「健保給付要加速跟上日、韓等國!」他強調,包括國內五大醫學會共同編撰的晚期肺癌治療指引,及國際治療指引均建議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為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療首選,目前除日、韓外,包括健保署審核藥品給付的重要參考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都已公費給付,如要落實總統政見,健保應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否則肺癌治療離降低死亡的目標將愈來愈遠。「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治療資源少,像是被健保遺忘的一群病人!」收治該名55歲父親的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培菘坦言,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的建議,有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現已涵蓋72%,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的涵蓋率僅17%;如進一步以人數占比推估,前者可使用健保給付的國際指引藥物達75%,後者僅8%,落差將近10倍,顯示同是晚期肺腺癌病人,在健保下的治療命運和預後都有天壤之別,衍生健康不平等。「我們不希望病人看得到藥,卻用不到!」他指出,根據各項大型臨床研究指出,如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只用化療,半數活不過一年,有腫瘤基因突變者因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相對完整,預後較佳,徐強調,晚期肺腺癌患者若於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不僅中位數存活期可提升逾2倍、死亡風險更可降低4成。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每人每癌終生給付一次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5月納健保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價格高昂,不少癌友無法自行負擔,難以找到合適標靶藥。健保署19日帶來好消息,確定5月1日起將NGS納入給付,涵蓋的癌症包括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胰臟癌、血癌等,預估每年約2萬多名癌症病人受惠,經費則需約3億元。此次的給付,象徵著接軌癌症精準醫療趨勢。健保提供3種定額給付方式,分別為BRCA基因檢測支付1萬點、小套組(≦100個基因)支付2萬點、大套組(>100個基因)支付3萬點。NGS涵蓋的實體腫瘤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攝護腺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肝內膽管癌、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等9癌;至於大腸直腸癌、泌尿道上皮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及胃癌,將採單基因檢測,近期醫學會已提出申請。針對血癌患者,基因檢測有助於規劃是否適合骨髓移植等治療計畫,本次NGS新增小套組(≦100個基因)及大套組(>100個基因)給付。5大類血液腫瘤包含: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高風險之骨髓分化不良症狀群(MDS)、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及T-ALL)等3癌;另B細胞淋巴癌(BCL)及T或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NKTL)則規劃採單基因檢測,相關醫學會已提出申請。考量各癌別檢測時機不同,健保公告的支付規範依癌別訂有適應症及必要檢測基因,每人每癌別終生給付一次。另為確保檢測品質,限「區域級以上醫院」或「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申報,且必須為衛福部核定的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施行計畫表列醫療機構。醫院須自行設立或跨院聯合組成分子腫瘤委員會(MTB),以促進臨床跨領域合作,為不同適應症之癌友提供精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健保署表示,為確保檢測品質、評估健保治療藥物的反應及療效,醫事服務機構須上傳檢測結果,未來若有新的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時,得以資料庫比對查詢適用條件、即時用藥,病人免重複受檢。另健保署研議委託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平台,促進後續臨床試驗及新藥的媒合,為民眾提供及早治療機會。
肺癌演錯了3/蟬聯19年癌症死亡冠軍 免疫治療給付有望擴及肺腺癌
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死亡人數第一名,資料顯示,每5位癌症死者中就有1名肺癌患者,原因在於國人確診時多數已是肺腺癌晚期,健保署去年12月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醫界呼籲應將給付擴及患者更廣大的肺腺癌,健保署長石崇良透露「很快有好消息」,但也坦言肺癌需篩檢、治療並行,才能降低死亡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表示,肺麟癌同樣屬於非小細胞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肺鱗癌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五年存活率達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6%,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存活率近2倍。因此國內外的癌症治療指引皆建議將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作為晚期肺鱗癌的第一線治療,健保去年12月起也將肺鱗癌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可望延長晚期肺麟癌存活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健保挹注許多資源引進肺癌標靶藥物,讓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可在第一線就接受標靶治療,但本土研究顯示,肺腺癌患者中,約1/3不適用標靶藥物。這群癌友在健保體系下,多須歷經化療失敗後再次化療失敗,第三線治療才有機會使用免疫藥物,不少癌友撐不過連續化療而離世,因此呼籲肺腺癌治療應盡速跟進肺鱗癌,第一線給付免疫合併化療。肺癌是發生人數、年增加案例數、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健保署坦言投入大量照顧成本,但存活率卻不盡理想。(圖/報系資料照)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國內想要實現「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首先要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余忠仁說,肺癌已從化療、標靶藥物進入到目前的免疫治療時代,肺腺癌佔了新診斷病人的75%,有基因突變者可使用標靶藥品,沒有基因突變的肺鱗癌病人目前仍以化療為主,大概1/10病人在符合健保條件下可單用免疫,加上肺鱗癌也不過增加5%,但仍有治療缺口,免疫相較於標靶藥品的給付落後很多。石崇良回應,肺癌免疫藥物費用高昂,是否擴大給付還有待相關評估,和廠商議價也持續進行,他透露「應該很快會有好消息」。不過,石崇良坦言,肺癌、大腸癌的照顧負荷逐年增加,但肺癌的存活率遠比其他癌症差,主要是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大約僅13.3%,因此早期篩檢、治療與精進晚期治療雙項並行,才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共擬會通過次世代基因定序給付!19類癌、2萬人適用 最快5月上路
健保署21日公布,共擬會議通過健保署提案,開放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給付。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NGS將分為3種類別定額給付,包括BRCA-1及BRCA-2、小套組、大套組,分別給付1萬、2萬、3萬點,最快下周預告、5月上路,每年2萬人受惠。石崇良表示,基因檢測適用19種癌,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泌尿道上皮癌、肝內膽管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胃癌、及5種血液腫瘤。其中包含黑色素瘤、大腸癌在內的4~5種癌症,不需要做到NGS,只需採取單基因檢測即可。NGS採定額方式支付,其中BRCA-1及BRCA-2給付1萬點,100個基因位點以下的小套組給付2萬點,100以上的大套組則是3萬點,依指引執行,各種癌症都有自己的支付標準和條件。石崇良表示,原則上,僅有區域級以上、通過癌症品質認證的醫院才可以申報NGS,必須是通過衛福部核准列冊的機構才可以執行。共擬會議通過後,最快下周預告、5月1日實施,每年2萬人受惠,新增健保支出3億元。
肺癌新生機!抗血管新生標靶首度獲給付 省下百萬藥費
肺癌腦轉移患者迎來健保新福音,3月1日起健保正式啟動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之給付!給付條件包括「無法手術切除」、「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等,符合之病友可於晚期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每個療程(三週)約可省下5萬元,預計整個用藥期間可省下破百萬元之藥費。本次極具意義的給付亦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問世以來,在台灣首度於肺癌領域獲得健保給付。就此,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此雙標靶藥物通過給付,顯示政府對於國人頭號健康殺手肺癌的重視,在減輕患者經濟重擔後,也讓肺腺癌腦轉移第一線治療策略迎向全新時代。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6,880例,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一位;除發生人數外,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為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陳育民理事長分析,雖政府與醫界近年持續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但仍有高比例者為晚期確診,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0%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為無法手術的病況,急需新的全身性治療選擇。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又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佔50-60%為大宗。「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一,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成到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到6成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對此醫界也期盼能有更多的治療武器!」陳育民理事長進一步說明。要針對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進行治療,首先要面臨的難關便是「血腦屏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導致腦中藥物濃度比一般血中濃度低很多,無法有效殲滅癌細胞,此時抗血管新生藥物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機轉十分特別,其非以腫瘤細胞本身為攻擊目標,而是抑制不正常的血管生成,讓正常的血管持續正常化,以利藥物通過抵達腫瘤細胞。王金洲醫師分析,抗血管新生藥物能改善腦轉移病況的主要關鍵有二,首先,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使血管正常化,當血管結構恢復較正常時,可改善轉移造成的腦水腫症狀,降低腦中累積的水分與腦壓,也就能透過血管內外的壓力差,將藥物帶到腫瘤部位。再者,當腫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時,腫瘤周邊的微環境也會受到影響,讓合併使用的藥物,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正因為上述抗血管新生藥物的特殊機轉,故其在抗癌策略上可與其它不同藥物合併使用。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進一步解釋,善用抗血管新生藥物可讓腫瘤血管的新生受到抑制,且通往腫瘤裡面的血管正常化,同時再合併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雙管齊下就更有機會讓病情受到控制,如合併EGFR口服標靶藥物,就是試驗數據上達到延緩病情惡化指標的雙標靶組合。關於此雙標靶組合的用藥須知,廖唯昱醫師表示,根據一項在日本進行、針對亞洲人的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治療有機會幫助晚期或復發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延緩時間有機會達到1年4個月。其中針對EGFR突變發生於外顯子21(exon 21)族群,延緩時間則有可能達到1年5個月,因此本次健保給付也優先針對exon 21族群通過給付。廖唯昱醫師也提醒,接受抗血管新生與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前,仍須接受醫師評估是否有禁忌症,例如:合併高血壓控制不好、蛋白尿、有出血問題等;除此之外,治療中也有可能產生皮疹、腹瀉、肺出血等副作用,若有任何不適出現,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根據試驗結果,EGFR/抗血管新生雙標靶對第一線EGFR基因突變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能帶來助益,惟過往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患者面臨經濟重擔。現在終於傳來好消息,自3月1日起健保給付正式啟動,符合「無法手術切除」之「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且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之患者都有機會於第一線申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鼓勵患者,可主動跟主治醫師討論,在治療選擇越來越進步與多元的現在,即使確診後出現腦轉移也無須喪氣,透過不同藥物搭配,都有機會穩定病情,將肺癌如同慢性病般穩定控制,晚期肺癌也能迎向新生機。
扭轉小細胞肺癌終局之戰 「免疫併用化療」納入健保給付
肺癌多年來穩居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其中小細胞肺癌人數雖僅占約7%,卻因惡性度高、病程進展極快,僅不到一成患者能活過五年,其猛烈兇狠的特性,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即便接受治療,又因癌細胞分裂快、容易產生抗藥性,患者通常高機率在半年至一年內就會復發,復發後平均存活期不到五個月。面對這場拚盡全力的「終局之戰」,免疫治療的出現終於為肺癌戰局帶來突破性的新希望。台灣肺癌學會楊政達理事長分享:「小細胞肺癌是所有肺癌類型中,最為惡性,也讓醫療團隊感到相對棘手的,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治療可說是一項重要的治療發展,增加這群患者的機會。」根據美國NCCN小細胞肺癌治療指引,目前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以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為首選治療方案,透過PD-L1免疫抑制劑重新活化T細胞,強化自身的免疫功能進而控制癌細胞。楊政達指出,在研究試驗中,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相較單獨進行化療,整體存活期可延長超過一年。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說明,除了成功延長一年存活期,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更有助於小細胞肺癌降低三成死亡風險,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超過一成來到12%。賴俊良進一步分享:「免疫治療仍有皮疹、肝炎、甲狀腺問題等副作用,但可透過其他方式降低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臨床上來看,多數的患者撐不到幾個月就會離開,因此這樣的治療成效是很令人振奮的。」他同時指出,然而免疫療法雖能帶給患者更多生存機會,但逾百萬的醫療支出卻也造成患者的經濟重擔,不僅家屬要面對救與不救的困境,患者即便有新治療方式選擇,礙於經濟條件只能退卻。賴俊良表示,在各界的努力下,此免疫療法通過健保給付,納入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第一線使用,無疑為肺癌治療歷程跨出新里程,完整強化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造福更多患者,讓小細胞肺癌更有機會遠離惡霸威脅。小細胞肺癌免疫抑制劑於去年12月納入健保給付,每年預計約有300位患者受惠,可大幅降低患者經濟負擔,延長患者存活期。楊政達表示,PD-L1免疫抑制劑納健保是小細胞肺癌治療史上新的里程碑,現今在醫療的進步下,肺癌治療不斷有新的醫療技術出現,期望未來在各界的努力下,能讓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更躍進,幫助患者爭取更長的存活期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從基因找適合用藥!NGS檢測最快今年五月上路 每癌友每癌症終身用一次
癌症若能精準知道體內突變基因,找到最適合的對應用藥,就能大幅提升藥物治療效果,現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得知。健保署規劃,將給付19種癌別檢測,署長石崇良今天宣布,最快今年五月上路,每名癌友、每種癌別,終身可以使用健保給付1次,也就是說,若第一次罹患乳癌、第二次罹患不同癌症如卵巢癌,就可再使用。預計每年編列6~10億元預算。癌症治療時,病患常花費時間在嘗試適合的標靶藥物,如今精準醫療成國際趨勢,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一次檢測多個癌症基因,有助於精準用藥,但是價格昂貴。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天上午出席研討會時,宣布健保NGS給付政策方向,除了盤點19種癌別外,政策也確定,「每人每種癌終生給付1次」,但不包含癌症轉移,只有確診第2種癌症才可再使用。石崇良以2022年健保數據分析,當年癌症就診病患達83萬人,藥費支出392億點,其中標靶藥物占率最高,約占整體61.7%。目前健保給付26種標靶藥品,對應11個基因位點,治療10種癌症,但給付方式沒有包含NGS,僅有單一位點檢測,一年約2億,或PCR檢驗,一年約4億元。健保署目前共盤點19種癌別,未來皆納入NGS給付,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肝內膽管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瘤癌、腸胃道間質癌、泌尿道上皮癌、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大腸直腸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胰臟癌等。除了癌症型別,石崇良表示,檢測時機也是重點,在效益考量及健保經費有限等前提下,研擬健保給付NGS檢測時機為癌症確診時或二、三線治療失敗後,各癌別適用時機不一,仍待依專家共識決定,訂定各癌別檢驗時機指引。至於支付方式規劃3大模式,第一種BRCA1與BRCA2基因,基因片段較長,採獨立給付;第二種是各癌別最基本基因位點小於100個基因的小套組;第三種100個以上基因位點大套組。不採統一定價的全額給付,透過定額給付留下市場彈性,患者可差額自費。石崇良表示,2月6日開完將開最後一次會議,訂出給付NGS規範,待三月共擬會議通過後、還會開一個專家會議、共擬會議,再經預告 期,預估最快五月就能上路。未來也會持續擴大給付項目。
肺癌擠下大腸癌成癌王!女性罹患大增 3年內人數將達高峰
肺癌被稱為「新國病」,國民健康署10日公布2021年國人癌症登記報告,肺癌首度超越大腸癌,躍升十大癌症首位,其中女性罹癌人數大幅增加,可能和室內外空汙有關。肺癌權威直言,肺癌超車大腸癌「一點都不意外」,而且隨著肺癌篩檢推行,個案數會越來越多,預估在2、3年內到達「年增2.5萬人」高峰。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新發生個案以男性較多,但與2020年相比,女性大幅增加426人,男性僅增84人。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男性患者多半是因抽菸引起的小細胞肺癌、鱗狀細胞癌,而女性患者則較常罹患肺腺癌,和吸菸無關,可能和室內外空汙相關。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召集人王金洲指出,在台灣,肺腺癌占所有肺癌的55%到60%,自己曾收治至少30、40對姊妹或母女患者,可見遺傳基因是一大危險因子;國內研究也曾發現,空汙較高的地區,肺腺癌發生比率較高,但仍有待更精準的科學證據。肺癌2021年新發生人數為1萬6880人,28年來首度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一。陳晉興表示,隨著肺癌篩檢推行,未來肺癌發生人數只會越來越多,預計在2到3年內達到顛峰,每年新診斷人數達2.5萬人,之後就會趨於穩定。陳晉興指出,肺癌發生人數增加並非壞事,如果早期診斷病人增加、死亡人數下降就是好事。例如肝癌以前是「國病」,在篩檢和疫苗普及之下,如今已退居十大癌症第四位,希望肺癌發生人數也能在未來10到20年逐漸下降。◎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12月起9新藥納入健保 5項為癌症用藥!估幫病患最高年省319萬
為嘉惠更多病患,健保署7日公布,12月起擴增、新增給付9項新藥。這些藥物中,有5項為癌症用藥,適用於頭頸癌、乳癌、小細胞肺癌、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等,另有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海洋性貧血、菜瓜布肺藥物列入收載,每項藥品每年受惠人數介於15~1300人間,預估未來5年平均財務衝擊約22~23億元。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此次通過的藥品中,癌藥占了滿大一部分,共有5種,其中一種是含pembrolizumab成分的藥品,可用於頭頸癌及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第1線治療。頭頸癌部分,可延長整體存活期約4.1個月,反應持續時間延長約19.2個月。至於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相較於化療,延長整體存活期約5.6個月。此藥納入給付後,未來5年受惠人數為930~1020人,每年可省下171萬藥費。除了癌症用藥,健保署也將含blinatumomab成分藥品納入給付,用於治療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預計未來5年將有15~18人受惠,每人每年省下319萬藥費。蔡淑鈴表示,此次健保署也同意擴增含dupilumab成分藥品用於治療12歲以上氣喘及6歲至12歲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每人年藥費約30~42萬元,預估未來5年將有570~1280名病人受惠。過去β型重型海洋性貧血僅能終生輸血,合併排鐵劑治療,無其他替代治療選擇。健保署昨也宣布,將含luspatercept成分新藥納入給付,此藥可降低輸血負擔,每人年藥費約109萬元,預估未來5年將有208~299名病人受惠。另原訂年初上路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預計下周公告,明年4月上路。基層醫師擔憂,資訊能力強的大醫院恐會將病人吃下,違反分級醫療精神。衛福部長薛瑞元昨表示,未來會將慢性病患使用通訊診療依附在健保的計畫之下,包括社區醫療、代謝症候群計畫等,這些計畫主要的執行單位就是診所,若病患仍選擇大醫院,接受通訊診療則需自費。
健保如賭博1/癌婦申請標靶藥遭拒 每月10萬藥費壓垮全家
台灣全民健保制度舉世聞名,多次被國際媒體譽為「世界第一」,如今健保出現財務黑洞,民眾申請健保也難上加難。桃園77歲林陳姓老婦罹患肺癌,仰賴每月9萬8000元的標靶藥物救命,如今其使用的相關藥物雖幸運納入健保,但老婦申請時卻被以她2年前曾使用過免疫療法為由拒絕,全家經濟瀕臨崩潰。由於現行健保規定每種病只補助一種療程,意思是這位老婦曾選擇使用免疫療法,不管有效沒效,健保都不再提供標靶藥物,此一規定似乎逼著病人拿自己的命進行一場豪賭,選對就能靠健保續命,選錯就只能自費砸大錢去買命。77歲林陳姓老婦人罹患癌症,仰賴每月9萬8000元的標靶藥物救命,龐大醫療費用讓一家人喘不過氣。(圖/黃威彬攝)10月4日上午,林小姐陪著年近8旬的老母親回醫院複診,在颱風將來的滂沱大雨中,她扶著母親走進院區,亦步亦趨的跟在媽媽身邊,母女兩人的手緊緊相握,而在這幅溫馨畫面的背後,卻藏著將一家人壓垮的龐大醫療費陰影。「每個月9萬8000元,什麼的家庭能夠這樣花?」林小姐表示,母親罹癌前生活十分活躍,除了日常的打牌唱歌外,還能跟好友跳國標舞和爬山,直到2年前她自覺骨頭隱隱作痛,求助骨科卻被安排轉診至胸腔內科,前年10月確診肺腺癌非小細胞癌第4期,在醫生的建議下曾進行一次免疫療法,但身體出現嚴重排斥反應只好作罷。 「家裡已經沒有爸爸了,不希望媽媽這麼大年紀還要化療,這才決定吃標靶藥物。」林小姐提到,她曾目睹化療患者吃不下、睡不好還掉頭髮的景況,她不捨愛美的母親如此受罪,當時正好助攻非小細胞肺癌的新標靶藥「capmatinib」獲准上市,林家人討論後決定自費使用該藥物。所幸此標靶藥物對病症有極大幫助,林老太太在持續服藥後病情逐漸穩定,生活品質幾乎回到患病前,但該藥每日得服用4次,老太太每月的藥費和醫療費超過10萬元,加上各種手術費用,林家人至今已燒掉近300萬元,沉重壓力壓得全家都喘不過氣。今年6月,健保署通過「Tepmetkofilm-coated Tablets 225mg暨其藥品給付規定」,而該藥品與林老太太服用的「capmatinib」有相似療效,林家人聽聞此好消息時感激涕零、普天同慶,原以為肩上的擔子終於能稍稍減輕,現實卻狠狠地給了他們一巴掌。林老太太前年10月確診肺腺癌非小細胞癌第4期,所幸病情在標靶藥物治療下逐漸穩定。(示意圖/123RF)「原本以為終於得救了,心情就像在洗三溫暖一樣。」林小姐無奈表示,健保給付規定每月病人每個適應症限給付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但當時健保並沒有給付該款標靶藥物,健保署溯及既往,用2年前無效的免疫療法為拒絕理由,讓他們難以接受,林老太太更因打擊過大,連藥都捨不得吃。「又不是真的賺很多錢,大不了就不吃了。」林老太太表示,她眼見自己的病成了子女沉重負擔,數月前開始瞞著家人和醫生,將每日4顆的藥物減至每日2顆,直至近期要買藥時才被醫生發現,身體也因此出現抗藥性,如今只期望健保署能放寬限制,給癌友一條生路。健保署表示,林老婦人使用免疫療法時正值疫情時期,院方可自行審查免疫療法,林老太太確實有使用此療法並給付,而法規明定每位病人每個適應症限給付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這才會兩度駁回申請,如患者有疑慮,可請院方在60天內提出爭議審議以進一步釐清。
肺癌、肺炎、長新冠傻傻分不清 久咳不癒別輕忽!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為2021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肺癌更連續42年為癌症死因之首1。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相似,建議民眾若咳嗽超過2週未痊癒,就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只要及早篩檢與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及精準治療,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出現肺癌5症狀 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肺癌每年死亡人數近1萬人,且為台灣「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三冠王」。由於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不易區分,導致6-7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活動後易喘咳血6種高風險族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國際實證,能夠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重度吸菸者早期篩檢出肺癌,可降低20%死亡率。癮君子與吸二手菸者長時間接觸PM2.5等空氣汙染、工業廢氣、汽機車廢氣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長時間接觸化學致癌物質與輻射線者有肺部慢性病者經常吸入油煙者術後標靶輔助治療 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占了約九成,又分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癌等等。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放療、免疫治療等,各期別的治療方式及預後不同。早期肺癌患者:若癌細胞無轉移,羅永鴻醫師建議優先以手術切除腫瘤,並可以化療作為輔助治療。但早期肺癌即使有化療輔助治療,仍有復發風險,建議利用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找出特定之腫瘤基因突變,術後給予有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輔助治療,有機會進一步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晚期肺癌患者:通常不適合動手術,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基因,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抑制劑)、或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的原理為抑制特定基因突變之癌細胞生長,避免殺死正常細胞,療效較化療更佳,副作用也較小,可減少噁心、嘔吐、掉髮、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而且多數標靶藥物為口服,使用上較化療施打針劑更為方便。目前健保已有給付多項標靶藥物使用。為了打造有「肺」無患的人生,羅永鴻醫師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應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國健署也有推出肺癌早期偵測計畫2,符合條件者可好好運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預後更佳。1.https://reurl.cc/aVgaXD2.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619
罹癌怕切肺! 及早篩檢、精準治療有望找回肺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肺癌高居十大癌症第二位,發生率雖然排在大腸癌之後,但是死亡率卻長年蟬聯惡性癌症之冠!患者普遍恐懼化療甚至「切肺」,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早期肺癌雖然無明顯症狀,但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可及早揪出病灶、提升存活率,第一期肺癌復發機率低,5年復發率約僅10%,必要時進行基因檢測加上精準治療,可降低復發機率,有望恢復原本的肺功能。沒吸菸和二手菸竟罹癌 如何及早揪出肺癌?不少民眾疑惑「我沒有吸菸和二手菸,為什麼會得肺癌?」余忠仁表示,長期抽菸是罹患肺癌的主因,但除了抽菸與吸二手菸,身處空氣汙染環境、暴露於工廠粉塵煙塵或汽機車廢氣環境、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與肺纖維化等肺部相關病史、煮菜長時間吸入油煙以及肺癌家族病史,皆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肺癌個案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108年肺癌確診個案4.2%被診斷為0期、29.1%為1期、4.3%為2期、12.3%為3期、50.1%為4期。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到了第2期接近6成,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若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僅剩1成。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提高肺癌存活率的不二法門。余忠仁院長表示,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民眾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及早篩出疾病,根據美國與歐洲實證,能降低重度吸菸者20-25%肺癌死亡率。▲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早期:切除病灶 中晚期:以標靶精準治療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方針主要是根據期別擬定治療方針。早期肺癌:治療標準治療為手術切除腫瘤,及早進行手術可避免腫瘤越長越大,較有機會根治。早年胸腔腫瘤手術至少需切除一個肺葉,對肺功能影響甚大,但現今靠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在腫瘤僅1-3公分就揪出來,加上手術技術進步,可進行局限性切除,不須切除整個肺節或肺葉,對肺功能的影響相對小很多,亦可減少併發症與術後不適,患者接受度也高。中晚期肺癌: 此時不易將癌細胞清除乾淨,甚至若患者等到無法緩解的症狀才就診,恐已侵犯到鄰近組織,甚至轉移至腦部與骨頭,開刀已無法控制。此時應進行「精準治療」,經由基因與分子檢測,擬定個人化醫療建議,選擇適當的標靶治療或化療,若腫瘤縮小,仍可能有機會回歸手術切除病灶。余忠仁以發生率最高的肺腺癌為例,約7成患者可以找到基因突變,用標靶治療對症下藥能縮小腫瘤,其中7-8成患者可穩定控制疾病至少7、8個月,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EGFR)型的患者,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來治療,依照不同的治療選擇,可控制病情約9-18個月。他進一步說明,第一期肺癌復發機率低,經過手術切除加上穩定追蹤,5年復發率約僅10%;第二期以上建議追加化療、標靶或免疫等術後輔助治療,同樣須好好追蹤,以控制病情。若產生抗藥性,則再進入第二線治療。術後復健恢復正常肺功能許多患者擔心肺部被切掉一塊,肺功能變差怎麼辦?余忠仁表示,越早切除可疑的病灶,須切除的肺臟組織就越少,能夠保留越多的肺功能。建議患者進行呼吸復健、增加排痰能力、適度運動以維持肺功能,癮君子務必戒菸。另外可施打肺炎疫苗,保護肺部不被感染。日常生活用到的肺功能只占全部肺功能的1/3,若是局限性切除肺葉,只要規律做呼吸復健,就幾乎能夠恢復到原本的肺功能。
肺癌合併治療副作用更多?沒有緩解方法? 專家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即使無法開刀移除癌細胞達到所謂的「治癒」,但也不需因此太過絕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現在3A、3B、3C無法開刀的特別族群,使用合併治療,例如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有機會提高根治的希望。不過,許多民眾認為化療、放療副作用已經很大了,再加上免疫治療就有如毒上加毒。但實際上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涂智彥主任依研究及臨床治療經驗情形為民眾一一解答。第3期肺癌無法開刀 化放療+免疫可提高根治希望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0-4期,第1-4期又可細分為A、B、C不同期別。涂智彥主任提到,一般肺癌需開刀切除乾淨才可稱為「治癒」,3A以前的非小細胞肺癌屬於早期,標準治療就是開刀,3B以後則屬於晚期不能開刀的族群。而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發現時都已屬於晚期,但仍有治療的希望。涂智彥主任表示,3A、3B、3C比較特別的族群,以縱膈腔淋巴結轉移來講,屬於N2、N3的3A、3B、3C患者化放療(CCRT)是標準的治療,而現在搭配免疫療法或其他進階療法可以讓腫瘤獲得更好地控制,提高根治的希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涂智彥主任指出,傳統治療5年存活率3A(37%)、3B(22%)、3C(17%)加起來平均不到3成,但根據目前最新研究結果,這類的病人治療方式也有很多種選擇,依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方式以及治療先後順序,可排列組合出許多治療方法,而現在的標準治療之一是同步化放療(CCRT)後加免疫治療,使用後存活率比單用同步放化療(CCRT)高。另外,涂智彥主任也提到,以前抽菸的肺癌患者預後都不好,做完傳統治療後腫瘤仍會惡化,但有個3B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54歲男性患者,本身有抽菸史,使用免疫治療後追蹤一年半腫瘤沒有惡化且存活時間拉長,過程中也沒有特別的不適,只有皮膚癢、紅疹等副作用,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合併免疫治療可能增加副作用 緩解方法有「這些」不過,還是有許多人會擔心副作用因而害怕治療,對此涂智彥主任表示,一般CCRT副作用包括化療造成的體力變差、白血球下降等,或放療造成的肺炎、食道炎等,若加上免疫治療,其實副作用增加的幅度並不高,臨床上觀察到副作用增加的幅度大概約3-5%左右。然而每個人身體對藥品的反應不盡相同,需要醫療人員定期監測療效及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若懷疑出現副作用,請盡速聯絡醫療人員。涂智彥主任提到,以研究結果、臨床治療經驗來看,有些病人會增加一部份的副作用發生,例如:肺纖維化、荷爾蒙失調(甲狀腺素低下、腎上腺素低下等)皮膚癢等,但這些副作用都是可控、非致命的。像甲狀腺素、腎上腺素低下可以補充荷爾蒙改善,涂智彥主任表示,原本荷爾蒙低下造成的疲倦也會因這樣的補充緩解,至於肺纖維化會定期做X光檢查,也可同時了解治療效果,如果有肺部纖維化的情形,提早停藥、給予適當的類固醇治療其實就可以改善。因此,涂智彥主任建議,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開刀的患者,仍有根治希望,首先應該接受同步放化療(CCRT) ,並且可選擇搭配鞏固性的免疫治療或其他進階治療法,近年來肺癌治療方法蓬勃發展,希望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應與醫師討論,了解治療、副作用緩解方法,找出更好、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半數晚期肺鱗癌「存活期不到一年」 醫界呼籲放寬免疫藥物健保
48歲的賴先生,2020年因背痛而就醫,診斷為肺鱗癌。一開始,賴先生與多數肺鱗癌病友一樣,選擇電療、放療與化療等傳統療法。然而,傳統治療的治療頻率與副作用,讓身為家中唯一經濟支柱的賴先生不得不中斷工作,在與醫師討論後,考量到尚有商業保險可負擔,賴先生開始自費使用癌症免疫藥物,迄今已治療50多次,副作用對生活幾乎沒有影響,且隨時可以繼續工作。賴先生嘆:「晚期肺鱗癌免疫藥物沒有健保,如果沒有保險,要不化療化到死;要不換藥換到沒藥送安寧病房。」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患者中,以肺腺癌、肺鱗癌最常見9,這兩種型別的肺癌在目前的健保給付下,有著截然不同的治療命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肺腫瘤委員會副召集人何肇基醫師表示,相較於肺腺癌的治療資源豐沛,肺鱗癌第一線創新治療較匱乏,一半的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可謂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的「癌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表示,國內每年肺癌確診及死亡人數已破萬人,蟬聯19年的頭號奪命腫瘤,逾半數癌友發現時已晚期,如何提升治療成效一直為醫界所關注的課題。即使近年來因癌症免疫藥物的問世,為肺癌治療帶來極大改變,但我國卻始終受限健保給付,癌症免疫藥物在肺癌的應用上仍與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國際標準治療指引有落差,以肺鱗癌為例,一旦患者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則只剩20多年前的傳統老藥可選,甚至約半數患者活不過一年。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台灣和韓國同為健保國家,但在癌症免疫藥物的支出上,韓國卻比台灣高出近4倍1,且韓國去年初已將癌症免疫藥物搭配化療全面納入健保一線給付,不論是藥物支出、給付條件,台灣均不如韓國1。他進一步說明,根據健保署109年健保藥費統計,肺癌癌症藥費支出為83億元,其中癌症免疫藥物僅占5%,但本土研究顯示,有近37%的肺癌患者適用癌症免疫藥物或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換言之,使用健保給付的癌症免疫藥物對癌友而言就像「中樂透」,每8人約只有1名幸運兒能用到,顯示健保在癌症免疫藥物的投資上明顯不足。在健保體制下,外界很難想像肺癌當中,竟有一群肺鱗癌患者,欠缺標靶治療可用,健保給付的第一線治療仍為20年前的化療。立法院厚生會榮譽會長劉建國委員表示,台灣健保設立的初衷為提升國民健康、減少貧富間的健康差距,然目前健保的成本控制思維反而加大貧富健康差距,呼籲健保應加速給付肺鱗癌的免疫癌症藥物合併化療,幫助經濟弱勢的患者有活下去的機會。
肺癌轉移腦部別氣餒! 新一代標靶藥物可降低腦轉移風險
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之冠,當腫瘤轉移至腦部時,活存期僅剩數月,晚期肺癌治療一直都是臨床上一大挑戰。患者應如何治療才能降低腦轉移風險並延長存活期?屏東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洪緯欣醫師表示,這十年來肺癌治療技術突飛猛進,患者除了手術還有新一代標靶藥物可使用,加上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可用的武器越來越多,不僅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還能降低轉移風險。肺癌惡化轉移至腦 恐有中風或失禁症狀肺癌有惡化快、易轉移、易復發、預後差等特點。若出現頭痛、頭暈、半邊不能動等類似中風的症狀,代表可能已有腦轉移,甚至侵犯到腦膜會出現健忘、失智、下肢無力走路黏在地上、大小便失禁等狀況。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有EGFR基因突變時,轉移至腦部的發生率高達30-40%。根據台灣癌症資料庫2010-2016年資料顯示,第四期肺癌患者佔了58%,存活率最久僅約二年,若有EGFR基因突變合併腦轉移,存活期恐僅剩6-12個月。肺癌治療方式多元,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藥物等。洪緯欣醫師說明,若腫瘤大顆但患者年紀尚輕的話,可優先動手術切除腫瘤;傳統全腦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可照射多顆腫瘤,但一年後容易出現健忘等腦部損傷與後遺症;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加馬刀)可精準照射於腫瘤上,健保有給付腫瘤小於3.5公分且3顆以下之患者使用;近年新興的質子治療更可精準放射治癌,雖然費用昂貴,但長期副作用少。新一代標靶穿透力強 可降低腦轉移風險以藥物治療EGFR基因突變腦轉移患者時,化療受限血腦屏障而療效不佳,因此標靶藥物成為腦轉移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洪緯欣醫師表示,新舊標靶藥物有和化療不同的治療機轉,有EGFR基因突變患者,第一線就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最佳,腦部無惡化存活期與整體存活率都有明顯改善。使用傳統標靶藥物的無病存活期約為一年,接著會產生抗藥性,副作用如長痘化膿、腹瀉、甲溝炎等;新一代標靶藥物可延長腦部無惡化存活期,並降低腦轉移風險,須注意皮膚、腸胃等副作用。臨床上,醫師會根據專業判斷,考量藥物的療效、副作用、腦部穿透性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決定合適的用藥選擇。雖然目前健保給付第三代標靶藥物有限制,不過醫師鼓勵病友不要灰心,這十年來肺癌治療技術突飛猛進,EGFR基因突變肺癌患者存活期從不到一年增加至三年多,甚至有病友可長達十年,相信無論標靶或免疫治療等藥物,健保會逐漸擴大給付,加上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突變基因,可用的武器也會越來越多。
婦女昏迷送醫查出肺癌晚期! 標靶藥物治療兩周病況即好轉
屏東一名婦人某日在家中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緊急送醫時,不僅血氧只剩下50%,左側肋膜出現嚴重積水,兩側淋巴間質浸潤需轉至加護病房引流。安泰醫院榮譽林基正副院長表示,經過詳盡檢測後,發現婦人確診腺細胞肺癌晚期且發生多處轉移,包含腦部轉移。所幸,透過安泰醫院提供健保已有給付的肺癌基因型檢測後,快速確認致癌基因,精準投入標靶藥物後,僅住院治療兩個禮拜,腫瘤便明顯縮小,病況大幅改善甚至恢復行走能力。林基正副院長提醒,如果出現久咳不癒等肺癌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為了避免初期症狀不明顯而錯失黃金檢測期,也建議民眾響應政府德政,高危險族群每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肺癌。若確診肺癌也無須緊張,早期肺癌可行手術治療,而晚期肺癌針對現行已有標靶藥物肺癌基因型,有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可用,搭配上安泰醫院提供的一條龍式醫療服務,癌友能在減少經濟與時間成本的前提下,更輕鬆的力抗肺癌。爭取更好的預後與存活期 先確認基因型才可及早精準用藥!「非小細胞肺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民眾忽略,發生明顯症狀而送醫,往往已是晚期」林基正副院長以該婦人患者說明:「其送醫前不知罹癌,只覺得呼吸越來越喘,左下肢不斷有疼痛感,隨著時間症狀不斷加重,最後竟然無法下床走路,儘管如此,患者在症狀還沒有變嚴重前即時至醫院檢查而是在呼吸困難才緊急送至急診,且在醫囑下進行全面性檢查後,才確診晚期肺癌。」肺癌可區分成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台灣患者以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見。所幸,今日我國非小細胞肺癌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只要及早進行基因檢測,都有望掌握黃金治療期。林基正副院長進一步指出,至於有哪些重要基因型需要檢測,建議可以優先針對已有標靶藥物可用的肺癌基因型進行檢測,如:EGFR、BRAF、ALK、ROS1、MET等基因檢測,避免因無法確認致病基因而拖延治療,影響預後與存活期。傳統基因檢查耗時長 新型檢測方式能大幅縮短判讀時間林基正副院長指出,在癌症精準治療時代,基因檢測已經是關鍵檢查,但傳統基因檢測項目有限,大多是逐一檢查基因突變,當送驗的單一基因沒有測到異常,才會展開下一個基因檢測,檢查期間沒辦法使用標靶藥物,病患只能先用化療控制,容易耽誤精準治療投入時機,病情治療與控制成績也會大打折扣。「在有許多標靶藥物選擇的今日,透過新型基因檢測技術,大範圍的針對致病基因進行檢查可說是預後關鍵!」,林基正副院長指出:「提及一次檢驗多種基因的方式,民眾最常想的就是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不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會檢測數百個基因,檢驗費用動輒數萬、數十萬,對於民眾經濟負擔較大。」安泰醫院與奇美醫院攜手打造多元肺癌基因檢測平台 精準癌症治療中心提供更佳醫療品質「因為經濟能力較差而無法進行新型的基因檢測著實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所幸,今日已有可以『精準鎖定數十個肺癌致病基因型』的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檢測,對於肺癌治療而言,不僅仍能揪出作祟基因型,也因為檢測範圍更廣且精準,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就大大降低。」林基正副院長開心的分享:「為了幫助屏東在地鄉親,安泰醫院與奇美醫院合作,於院內提供肺癌患者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僅需約2周就能檢驗11種基因型別,可預期對於屏東地區的肺癌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展望。」▲潘奕宏醫師(左一)、陳彥廷醫師(左二)、林基正副院長(中)、李鴻宗主任(右二)、洪靖雲肺癌個管師(右一)為屏東在地鄉親,提供一條龍式醫療服務。「當然,完整的肺癌治療可不僅僅是及早找出致病基因而以,展開療程後,還需要針對患者的病灶進行多方面各方面的治療,而這些都需要跨科別專家的協助,在過去,患者都必須輾轉於各科別掛號、候診,頻繁的舟車勞頓與漫長的等待,往往會讓患者逐漸失去治療積極度。」林基正副院長進一步指出:「為此,安泰醫院特別成立屏東唯一一家的精準癌症治療中心,提供包含肺癌在內的各癌症患者一條龍式的跨科別服務,讓癌友在住家附近就可以享有媲美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以肺癌治療舉例,團隊可以更有效的協調胸腔內科與外科團隊醫師,讓病患從診斷、手術、到藥物治療,都能有妥善規劃與安排,加上個案管理師不斷後續追蹤,讓病患在疾病上不論大小事,都能有最快與良好處置。」▲陳彥廷醫師 (左一)、潘奕宏醫師(左二)、林基正副院長(中)、洪靖雲肺癌個管師(右二)、李鴻宗主任(右一)提醒民眾,確診肺癌切莫過於焦慮,今日在屏東即可享受到媲美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品質。
如何防止被「三冠王」癌奪命? 醫揭1療法降低復發、延長存活期
肺癌每年死亡人數近1萬人,且為台灣「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三冠王」!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說明,高風險族群應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及早揪出病灶並搭配合適用藥,以延長存活期或達到治癒目標。「新國病」奪近萬人性命 七成患者發現已晚期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肺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癌症首位長達40多年,且109年的新發個案更超過1萬7千人,是新增人數第二高的癌症;此外,由於肺癌臨床表現與呼吸道疾病相似,除了持續性咳嗽之外,幾乎沒有明顯的特定症狀,讓不少患者就診時已是晚期,讓肺癌又有「新國病」的稱號。王金洲醫師特別說明,抽菸雖會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但並不是無抽菸習慣的民眾就能百分之百免於癌症,若持續2-3周咳嗽、咳血、喘息等呼吸道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檢查。手術後仍有復發風險 無基因突變患者落入無藥可用窘境肺癌主要分為兩類,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了九成,又分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癌,治療方式依各型態而有不同,相較於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若是可以早期發現並治療,治癒率也相對較高。針對臨床上可進行開刀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第I-IIIA期),部分病患在手術後可使用輔助化療,「儘管如此,患者仍有復發可能,一旦復發甚至合併遠端轉移,病程即進入晚期,對患者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打擊。」王金洲醫師說明到。王金洲醫師表示,現今治療技術進步,帶有EGFR等驅動基因突變患者在術後可選擇標靶治療;但是,台灣約3-4成患者無EGFR驅動基因突變,在術後輔助化療後便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第二期以上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後三年將面臨50%以上的復發或死亡機率,無接續藥物使用更讓患者憂心忡忡!」王金洲醫師感慨道。術後輔助免疫療法降低復發,延長壽命醫:落實篩檢政策盼患者掌握有「肺」無患生活所幸,對於無驅動基因突變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現在也有了對抗復發的利器!「過往免疫療法多用於晚期治療,如今亦可嘉惠早期患者,根據患者PD-L1表現量,部分患者可有效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拉長無疾病存活期。」王金洲醫師同時呼籲患者,肺癌的治療之路很艱辛,但只要配合醫師,穩定用藥,都有機會掌握有「肺」無患的人生。除了治療方式越來越多元,落實篩檢也可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自去年起,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LDCT」政策,補助高風險族群(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等民眾),可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早期揪出病灶。對此,王金洲醫師十分樂見其成,雖肺癌仍是對健康有極大威脅的「新國病」,但在政策與藥物資源下,降低疾病的死亡率,以及提升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癒率將指日可待。
肺癌患者盡早做基因檢測 助醫精準治療對症下藥
72歲的李奶奶,因為長期咳嗽又容易喘,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穿刺化驗組織,證實罹患第三期肺腺癌,且為EGFR基因突變。由於尚未遠端轉移,肺功能、體力狀況都還不錯,擔心副作用而不想做化療,便安排進行手術,並在術後服用EGFR-TKI標靶藥物作為輔助治療,至今一年多恢復良好。新光醫院胸腔內科高尚志副院長表示,EGFR突變的肺腺癌患者特別容易復發、轉移,建議使用標靶藥物精準治療,降低復發。世界癌症死亡第一名 肺癌早期診斷靠LDCT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統計,世界死亡第一的癌症就是肺癌,一年有180萬人死於肺癌,也蟬連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18年。高尚志副院長指出,台灣肺癌人數雖然逐年上升,但確診發現是早期(0-IIIA期)的比例確有大幅提升,從103年的35%,提升至108年的49%,今年更已超過一半。除了民眾的危機意識提高,開始重視健康檢查,高尚志副院長表示,許多小於1公分的肺癌腫瘤必須仰賴於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才能找出,醫界不斷地積極推廣,而衛福部也於民國111年7月開始針對高危險族群提供兩年一次免費LDCT檢查。早期肺癌仍可開刀 須留意術後復發轉移率高肺癌可分成兩大類,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年報,非小細胞肺癌約占93%和小細胞肺癌約占7%。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又以肺腺癌為主,約占70~75%。第0至III A期的早期肺腺癌,轉移侷限於周邊器官,基本上都還能開刀,但若等到有症狀時才就醫,通常已轉移至遠端其他處,如鳳飛飛聲音沙啞就醫,檢查已是晚期無法開刀,治療選擇就少很多。早期肺癌治療方式以開刀為主,存活率較高,再搭配其他治療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作為輔助治療。然而,高尚志副院長指出,肺癌復發機率自第I 期之後就超過30%,第III期五年內復發率更是高達76%,且非常容易轉移,因此早期肺癌除了盡可能切除腫瘤、延長存活之外,另一治療目的就是要避免復發。精準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追求肺癌治癒可能性高尚志副院長分享,化療作為術後輔助治療已經行之有年,但效果有限,且有些副作用讓病患難以忍受,即使做完全部療程,仍有復發風險;然而現今技術進步,針對基因突變者,如EGFR基因突變,就可考慮標靶藥物治療。術後化療,並加上標靶,已有研究證實可降低復發風險,可說是早期肺癌治療新突破。高尚志副院長提到,國內外文獻都發現,EGFR突變者若未以標靶治療對症下藥,很容易復發,且特別容易造成腦轉移。因此肺腺癌患者都建議進行基因檢查,便可以針對EGFR突變早期患者進行標靶輔助治療,而標靶用藥仍須注意皮膚、腸胃等副作用。目前基因檢測技術可找出9種突變基因,台灣人肺癌當中最常見的肺腺癌,大約51~55%為EGFR基因突變,其他如ALK、MET等基因,也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做為選項。高尚志副院長指出,標靶藥物自十多年前開始慢慢發展,從第一代發展至第三代,健保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條件給付,比起過往已進步許多。他特別強調,無論術後是否曾使用過化學療法,接受精準治療作為輔助療法,能降低疾病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存活期、追求肺癌治癒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