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
」 中風 大陸 高血壓 小腦萎縮 小腦79歲凌峰健康亮紅燈 驚傳「二度中風」現況曝
79歲資深藝人凌峰(王正峰)在80年代主持多檔綜藝節目,後來成為首位到中國拍片的台灣藝人,不過近年來健康頻頻亮紅燈,不僅動了心臟手術,還突發腦溢血,導致小腦中風,不料今(12日)傳出二度中風,對此台灣優質生命協會祕書長紀寶如也證實此事。據了解,凌峰在80年代因主持《八千里路雲和月》,獲得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也成為第1位到中國拍片的台灣藝人,當年他曾主持多檔綜藝節目,像是《週末2100》(神仙老虎狗)、春晚演唱歌曲〈船歌〉、〈小丑〉等,還在1985年獲得第20屆金鐘獎男歌星演員獎。凌峰回台灣治療。(圖/翻攝自抖音)然而,凌峰健康狀況疑似不斷惡化,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他日前在在日本中風,回到台灣檢查治療,目前左邊行動較為不便,需要有人幫忙。台灣優質生命協會祕書長紀寶如也透露,這是凌峰二度中風,但不用擔心,一切沒事,正在復健中。事實上,凌峰2021年就中風過,起初以為是感冒頭痛,沒想到檢查後發現是腦出血,當晚住進加護病房,當時他不僅右側身體不能動、腿抬不起來、嘴巴歪斜,就連視神經也受影響,好在後來順利康復,只是最近又傳出中風消息,讓人擔憂他的身體狀況。
27歲女花45萬動手術除胎記不幸身亡 家屬崩潰:她死得不明不白
有些人出生後身上留有胎記,常常為了美觀會特地動手術去斑。大陸天津一名27歲劉姓女子,因為身上多處有胎記,她決定動手術去除,繳了10萬多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5萬元)進行療程,在第10次手術時卻休克,送醫搶救10天不治身亡。劉女丈夫懷疑與打麻醉藥有關,堅持要調查清楚,不想讓妻子死得不明不白。根據陸媒《現代快報》報導,來自天津的27歲劉女為了去除手臂、大腿和小腿上的胎記,選擇津門皮膚病醫院的療程,預繳10萬多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5萬元)開始療程;劉女在2023年5月做完第9次手術後,恢復狀況差,同年7月還有主動向醫師反映,要求院方給個說法,後來在今年10月21日決定做最後一次治療。手術當天劉女在母親陪同下到醫院做雷射手術,術前醫護人員替劉女塗上麻藥,怎料,在等待麻藥生效過程,劉女身體卻突然很不舒服,隨後直接昏迷,醫師緊急搶救,並轉送天津市急救中心,最後劉女在加護病房治療10天仍不幸身亡,院方給的死因是枕骨大孔疝,又名小腦扁桃體疝,一種顱內壓力過大引發的病。不過劉女家屬無法接受醫院說法,她的丈夫認為,劉女死亡原因可能與麻醉藥有關,先前9次手術後劉女有抱怨過,有時候塗太少害她感覺太痛,中途喊停直接回家,而最後一次手術面積大,所以麻醉藥可能塗太多過量,才會導致妻子身體不適,進而發生休克最後死亡的憾事,強調希望能查明原因,不希望妻子死得不明不白。劉女因去斑手術喪命一事在網上引起熱議,據悉,當地相關單位已介入了解,等到劉女屍檢鑑定結果出爐,確定是醫院的責任,恐面臨處分和整頓改革。
女子連日加班後忽視線不清、雙腿無力 竟患罕病「多發性硬化症」
中國湖南省一名約30歲的年輕女子,因連日加班、過度勞累,竟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等徵狀,赴醫院檢查後確診俗稱「美女病」的罕病「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據陸媒《瀟湘晨報》報道,2023年2月,90後女子小文(化名)因連日加班,出現視物不清、雙腿無力、走路不穩等徵狀,到湖南省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後,確診「美女病」,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小文複診發現各種徵狀已經得到明顯的改善。據醫生介紹,小文的徵狀是一種累及視神經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原因可能是連續加班後、過度勞累引起免疫力急劇下降所致。這也是近幾年來,逐漸被大家認識的一種罕見病,通常認為與遺傳、環境及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關,容易復發且致殘性高,因為好發於中青年女性,所以又被俗稱為「美女病」,其真正名稱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讓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反應,偏偏疾病症狀表現差異性極大,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哪處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對應的症狀,造成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湖南省中醫院醫師提醒,為避免復發,不應隨意減藥停藥、熱刺激等。患者應盡量保持心情舒暢,不飲酒、戒煙、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堅持定期複診。過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醫師曾對多發性硬化症進行說明,他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引起相關發炎反應、並展開自我攻擊。不同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情況差異大,若病灶發生於視神經,可能造成視力喪失;發生在小腦,可能會平衡失調;發生在脊髓,則會四肢無力、麻木;發生於大腦則會影響認知功能;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感覺異常、對冷熱異常敏感、疲倦、運動失常等。
七旬翁小腦中風!手術後又陷入昏迷 中西醫雙管齊下加速恢復
72歲蕭老先生某天準備上早市買菜,要起身時竟沒力氣站起來,兒子接到訊息趕回家警覺有異,立即送急診,醫師診斷是小腦中風也立刻手術。術後,蕭老先生意識恢復但講話不清楚,沒想到兩天後,竟又陷入昏迷,只能再緊急手術減壓,之後在加護病房觀察近一周。中西醫合作治療 共同協助患者患者兒子待父親病況穩定,撤除氣管內管可自主呼吸後,希望透過施行中西醫合療後恢復生活自理,遂決定從台北帶著父親南下到台中慈濟醫院,奔赴近兩百公里,就為了尋找康復的希望。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黃仲諄表示,蕭老先生已動了兩次手術,抵達急診室時臥床且意識混淆,神經外科黃伯仁主任立即收治住院後,也會診中醫部黃仲諄主任,隨後施行神經保養針劑、營養維持,以及靜脈雷射與高壓氧治療。中藥加針灸 「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加速恢復黃仲諄會診時,發現蕭老先生可能仍有腦部水腫壓迫周邊腦組織的狀況,決定以減輕出血量、改善循環及修復受損腦細胞為治療重點,使用化無形之痰、清熱、涼血、止血的中藥治療,讓腦部停止出血,並改善腦部循環,減輕腦部水腫發炎以降低對周圍腦細胞影響。黃仲諄解釋,中醫說的「無形之痰」,對照現代醫學是指腦部受傷後,因腦細胞間的間隙流通改變,而形成的積液與堆積的發炎物質。中藥方「溫膽湯」的加減藥方,能順暢中焦脾胃氣血,可有效協助代謝排除積液與發炎物質,幫助修補腦部、消除腦水腫,再加上補氣、補腎、改善循環的中藥,讓受損的腦細胞恢復,並施以針灸、復健,病人就能恢復得更好。牢記FAST中風口訣 把握黃金急救3小時患者兒子說,父親治療三天後就可以清楚說話,一周後就能下床站立、扶著床沿走路,也開始復健。經過一個月的中藥、針灸以及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高強度的復健治療後,肢體活動與平衡都恢復得很好。他高興的說,爸爸出院當天是自己走出醫院,回到台北也是自己爬樓梯上四樓的家。黃仲諄主任呼籲,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快送醫」,如果發現身邊親友有症狀,就要把握黃金三小時趕緊送醫治療。
徐乃麟溫情喊話楊繡惠不用道歉 事件到此為止「再來《衝衝衝》玩」
徐乃麟今(8日)出席電商活動,提到日前楊繡惠因錄影《天才衝衝衝》,在錄影過程中被徐乃麟罵「妳最賤」,兩人紛爭引發軒然大波,受訪時徐乃麟直言:「突如其來的事件讓我真的這一星期真的很辛苦,我跟楊繡惠的事情,希望今天做一個happy ending,到此為止。」徐乃麟說自己跟楊繡惠私交非常好,去年大兒子徐新洋婚宴,邀請不到10位藝人,楊繡惠也是座上賓,「她新家落成也邀我去,只是剛好沒空出席」。徐乃麟說當天錄影真的沒有對她飆罵,「當天錄了兩集,我從來沒有罵、或是猙獰的表情,我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在那天錄影,我絕對沒有,我又要講到唐從聖,那個才叫飆罵」。他說自己錄影有時候講話比較快,不經過大腦小腦,「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當然是說者無心,那有意就告訴我,說用鄙視的眼神看她,真的冤枉,我們看到每個來賓都是很熱情打招呼」。徐乃麟說:「大家都大人了,我65妳也快60,我都跟唐從聖道歉100次了,再跟妳道歉有什麼了不起。」徐乃麟最後不忘對楊繡惠溫情喊話:「人生短短幾十年,回頭一看進演藝圈這麼多年,再過幾年大家都要走,我個性心直口快,我從來不記恨,真的楊繡惠也不用道歉,過了就算了!我從來沒講過要封殺楊繡惠,繡惠再來《衝衝衝》玩,來鬥嘴鼓,要吃我豆腐很感謝,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討厭乃哥,乃哥很和藹可親。」
全鐘瑞首演古裝劇原因藏洋蔥 池昌旭棄絕世帥臉浴血奮戰
最新史詩級動作韓劇《于氏王后》池昌旭、全鐘瑞、李洙赫、金武烈與鄭柔美主演,昨(27)日在首爾舉辦記者會,全鐘瑞一出場就是全場焦點,這次她在劇中連嫁池昌旭、李洙赫兩男神,讓不少粉絲羨慕不已,第一次接演古裝劇的她也分享演出契機,「我父親罹患小腦萎縮症,去年二月過世,他過世前曾讀過劇本,之後就一直鼓勵我演出這部戲,我很自豪有聽他的忠告,他會引以為傲。」此外,她日前被指控是霸凌加害者,也坦蕩蕩地首度回應:「傳聞毫無根據,如果霸凌是事實,我無法堂堂正正站在這裡,但我仍很抱歉捲入這個糾紛。」第一次接演古裝劇的全鐘瑞分享演出契機。(圖/Hami Video)鄭柔美在劇中有過激半裸的演出,她在記者會上坦言是大膽突破,「我在演出時覺得壓力很大,但這是劇情中非常必要的安排,和製作團隊討論過很多次後,決定願意挑戰豁出去。」李洙赫因外型俊美,過去常扮演吸血鬼、陰間使者等角色,他幽默說:「這一次我終於是人類了!」但他也坦言在劇中的角色是個大反派,「雖然是王子但不夠資格坐上王位,為了奪權會不擇手段。」鄭柔美有過激半裸的演出,她坦言是大膽突破。(圖/Hami Video)全鐘瑞2018年參與名導李滄東執導的《燃燒烈愛》初試啼聲,便入圍包含坎城影展等國內外多項大獎,在年僅二十六歲時以《聲命線索》奪得百想影后,此後演紅影集《紙房子:韓國篇》的「東京」一角,在前作中善於耍槍的她這次首次挑戰史劇,預告中看到她不但拿刀揮舞,還有不少射箭戲碼,善於使用武器的帥勁堪稱新生代動作女星,網友也對她劇中的武打戲感到期待,紛紛留言:「罕見看到王后有動作戲」、「光看預告就覺得刺激」、「全鐘瑞武打戲散發的氣場就是帥」。特別的是,該劇開播前也釋出一段四分三十七秒長的搶先看,可以看見片中韓戰火一觸即發,在交戰前夕,飾演高句麗一國之君的池昌旭拋棄絕世帥臉,蓄著大鬍,臉上還有傷疤,在戰前騎乘馬上對千軍萬馬信心喊話,場面肅殺,他一句:「我們今日,一定要收復這塊土地再回到故鄉!」接著他眼神不變、嘶聲吶喊:「兄弟們!你們要隨我而來嗎!?」士兵們全都拔刀狂吼,打響了開戰前的氣勢,隨後兩軍交戰,他浴血奮戰以一擋百,就算殺到最後敵人求饒,仍沒有心軟朝對手刺去,精彩片段讓網友紛紛叫好:「瘋了吧池昌旭」、「不愧是池昌旭,演技天才」、「不只變臉,連聲線都改變的池昌旭」,讓粉絲更期待全劇播出。池昌旭飾演高句麗一國之君。(圖/Hami Video)劇情罕見描述韓國歷史上真實的繼承制度,若君王過世,王后則可與丈夫的弟弟再婚,因橫掃戰場的君王高男武(池昌旭 飾)意外死亡,高句麗宮內外立刻陷入混亂,于氏王后(全鐘瑞 飾)來不及哀悼丈夫的死亡,就要解決面臨的廢位危機,高句麗宰相「乙巴素」(金武烈 飾)、王后的姊姊于順(鄭柔美 飾)、高句麗三王子高發岐(李洙赫 飾)全都對王位虎視眈眈,權利鬥爭一觸即發。《于氏王后》將於30日在Hami Video全台獨家首播。
唐治平不認屍挨轟不孝!前女友丁寧暗示「創傷症候群」:相信他最愛媽媽
男星唐治平自3日以來始終不認母親已死,拒絕領回遺體。對此,前女友丁寧今(21日)凌晨也發聲,坦承唐治平的行為應該是典型創傷症候群的反應,並感嘆:「唐治平的事情,我們都很難過,也很心疼阿姨選擇這樣子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我相信,唐治平是最愛他媽媽的。」同時也喊話外界:「任何咒罵批評孝或不孝都無濟於事,但很有可能造成另一場悲劇,所以懇請大家給唐治平多一點空間時間好嗎?」女星丁寧與唐治平分手後仍維持朋友關係,近期看到他的相關新聞也感到非常不捨,因此今凌晨在臉書發文稱:「真相,大部分不會是肉眼可以看到的那種。」她也指出,有時候人發現自己做錯了,或是無法接受、無法面對事實時,就會創造出另外一件事,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好過一點,這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意識。她也暗示對方,可能有典型創傷症候群的反應,也就是「否認反擊、逃避躲起來,跟關閉感受。」丁寧續稱:「他現在已經完全不是他,也就是說,他面對這件事情所承受的震驚、痛苦跟壓力,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大家一直逼一直追,我們這一群朋友其實膽戰心驚,我們也很怕他會傷害自己。很多極大的痛苦所呈現的方式,不是只有哭天搶地,人類內在的複雜,不是我們平常人這種小腦袋能夠理解的。」她也為唐治平平反:「大家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他是一個不好的人,他沒錢沒名也沒勢,但是為什麼他一出事,身邊一群朋友馬上過去幫忙,持續想要協助他?甚至已經有好幾位朋友跟我們說阿姨的喪葬費要算他們一份。因為他是個好人,是個善良的人,他雖然窮,但不會因為一毛錢去傷害別人。」文末,丁寧更向外界喊話:「我們知道他現在的狀況非常的不好也不穩定,但是我們現在唯一能夠努力的,只是想替阿姨好好處理後事,讓長輩入土為安。任何咒罵批評孝或不孝都無濟於事,但很有可能造成另一場悲劇,所以懇請大家給唐治平多一點空間時間好嗎?如果你也贊同我們的說法,請幫我們一起祝福唐治平,希望他能早點恢復起來,也希望我們能夠有這個機會,替阿姨處理後事,送阿姨最後一程。」
多發性硬化症不易確診 「大腦被蠶食鯨吞」萎縮速度增5倍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讓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反應,偏偏疾病症狀表現差異性極大,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哪一處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對應的症狀,造成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也因為容易被認定為其他疾病、不易確診,患者往往會歷經較長的診斷期,有時甚至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是沒有症狀未及時就診,而因反覆發作,「蠶食鯨吞」持續讓大腦內耗,一點一滴破壞神經讓腦部受損。每年5月30日是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指出:「今年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主軸為『診斷』,期盼提升社會大眾對多發性硬化症的認知,能夠及早診斷且穩定、持續地接受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醫師說明,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引起相關發炎反應、並展開自我攻擊。不同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情況差異大,若病灶發生於視神經可能造成視力喪失、發生在小腦可能會平衡失調、發生在脊髓則會四肢無力、麻木、發生於大腦會影響認知功能,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感覺異常、對冷熱異常敏感、疲倦、運動失常等,導致許多患者在確診前皆有在不同科別反覆求診的經驗,加上疾病會不定期反覆發作,病灶也不侷限於一處,面對疾病未知的發展,長期下來對病友產生極大身心壓力。病友卓小姐分享,自己在不到30歲就出現症狀,初期僅是在不同時間點會出現手腳、肚皮不同部位的麻木感,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後隨即展開治療,後來右眼出現模糊狀況,沒想到也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僅僅一週的延誤輾轉,就錯過治療黃金時機,使得右眼視神經遭破壞、視力僅剩0.1,幾乎看不見,也讓她深切認知到及早控制、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多發性硬化症使大腦加速萎縮影響認知功能 腦容積流失速度是一般成人的5倍,多發性硬化症因應疾病進程、症狀出現頻率、嚴重程度,分為四個分型,包含復發緩解型、首發漸進型、續發漸進型及漸進復發型。羅榮昇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病友當中最常見型別為『復發緩解型』佔了85%,疾病表現輕重因人而異,疾病會反覆發作,然而發作後會復原好轉,甚至有症狀完全復原的感覺,因為看似恢復正常,因此病患很容易掉以輕心,甚至自行停藥,卻不知大腦可能仍在持續損傷、產生新病變中。」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醫師坦言:「約有40%-70%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大腦會加速萎縮,研究指出,復發緩解型的患者大腦容積流失速度每年約為0.5%-1.35%,約是一般30歲左右正常人的5倍!甚至影響認知、心智功能,可能會出現閱讀時找不到字、無法同時處理多項工作,甚至記不得長相或名字,影響日常生活,因此持續用藥治療,才是穩定控制疾病、減緩腦損傷與復發率的關鍵。」徐榮隆醫師表示:「有調查指出進行的前兩年內,約有七成患者經歷復發,其中半數復發次數達2次,除了緩解症狀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是要降低復發次數,並延緩失能惡化,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早期治療常以干擾素為主,必須藉由注射的方式進行,但如今也有越來越多口服藥可以選擇,免除針劑的恐懼,且第一線口服藥僅需一天服用一次,對於患者降低年復發及大腦病灶數有成效,可幫助減少腦容積損失,改善認知功能評分分數(SDMT符號數字模態測試)。」羅榮昇醫師強調:「持續穩定用藥才能保護患者大腦,若能早期用藥不僅有效改善預後,降低神經細胞突觸損傷,避免免疫系統及中樞神經產生重大不良影響,此外病友日常除規律用藥,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運動均缺一不可。」
67歲翁耳朵「嗡嗡聲」以為退化! 就醫檢查竟是「聽神經瘤」險危及生命
67歲的李先生兩年前開始有左耳聽力下降的情況,時常聽不清楚家人說話的聲音,原以為是年紀漸長所導致的老化性聽力障礙,因此並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前情況越發加重,甚至時常聽見「嗡嗡嗡」的雜音,加上四肢出現麻刺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才就醫。透過小腦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罹患的是「聽神經瘤」。罹患「聽神經瘤」 嚴重恐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解釋,「聽神經瘤」指的是負責平衡神經形成的腫瘤,其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年齡增長、遺傳因素、基因突變、輻射暴露、罕見血管增生疾病VHL症候群有關。聽神經瘤屬於常見良性腦瘤,根據不同地區和研究,聽神經瘤的盛行率大約在十萬分之一到二左右,多數發生在單側,且生長速度很慢,容易被誤以為是聽力退化。但當腫瘤生長大於2公分且壓迫到聽神經或顏面神經時,就可能會有聽力損失、耳鳴、耳朵有壓力感等症狀,嚴重可能導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若是沒有及時處置,使腫瘤進一步成長壓迫至腦幹,就會有危及生命的風險。「耳朵後入路手術」移除腫瘤 手術監測避免傷害重要神經一般而言,聽神經瘤的治療策略通常是抑制腫瘤變大或手術切除腫瘤。抑制腫瘤變大的方法為直線加速刀,是一種利用高劑量的輻射線照射腫瘤的放射線治療,但卻有造成聽神經遲發性聽力喪失的可能。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耳朵後入路手術、耳朵上入路手術以及中耳入路手術。術式選擇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聽力狀況。大部分患者的術式選擇會是後入路手術。過程中需要隨時注意監測,避免傷害周圍重要神經,造成病患不可逆的傷害。初期症狀不明顯 出現聽力下降、雜音應儘速就醫聽神經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與退化性聽力障礙相似,因此徐賢達主任提醒,若民眾自覺有聽力下降、雜音干擾等狀況時,建議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疾病初期治療。
地表最強晶片2/「鋼鐵擂台」成真!輝達能模仿機器人對戰首富特斯拉台廠要選邊站
「真沒想到老黃的壓軸戲居然是機器人!」看到一排機器人從舞台上浮現,當時正在美國加州參加GTC 2024開發者大會的業內人士大呼驚訝。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美國時間18日的GTC 2024開發者大會上,長達兩個小時的個人秀後,邀請兩隻搖頭晃腦、個性不同的小機器人一起做演講總結,被許多媒體稱為「無預警的小彩蛋」,以此宣傳自家的全新專案GR00T,這是一個專為人形機器人設計的通用基礎模型。「黃仁勳不但是AI教父,也象徵著AI發展的風向球,如果輝達要認真做,就能跟特斯拉打對台了。」業內人士向CTWANT記者表示,中國目前也在積極從事這一行,未來台灣業者勢必要開始看風向、選邊站。2011年的電影《鋼鐵擂台》(Real Steel),故事中的格鬥機器人「亞當」模仿著男主角的揮拳姿勢,重拳擊敗了另一台聲控操作的「宙斯」;科幻電影可說是科技時代的夢想家,而今,隨著AI技術的快速堆疊,機器人不再只是侷限於程式設計後的行為,會模仿、可創造,輝達正在用AI重新定義機器人市場。「為通用人型機器人建立基礎模型,是當今AI領域最令人振奮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黃仁勳的高聲一呼,各項關鍵技術正在匯集。高盛最新的《人形機器人專題報告》提到,隨著技術進步、成本降低與潛在需求增加,預計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出貨量可達140萬台、市場規模380億美元;雖然西方公司擁有先進的AI軟體模型,但亞洲可能成為製造中心,因為亞洲擁有廣泛的供應鏈基礎和較低的製造成本。機器人已經使用在醫療領域,加上AI勢必會研發出更多新應用。(圖/報系資料照)高盛報告表示,「端到端」的學習能力和多模態AI大模型的賦能,大幅提高了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可行性,帶來了產品性能的顯著提升和快速反覆運算;成熟的零件供應鏈也讓高規格的機器人原料成本,從2022年的約25萬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15萬美元,加速了應用的可行性。面對這一新興領域的巨大潛力,高盛表示,「供應鏈元件股是明智的早期投資方向。」中國廠商包括傅利葉智能、優必選、達闥、小米、小鵬、華為、科大訊飛、智元等,早就開始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的市場。中國主管工業發展的工信部去年11月推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表示到 2025 年,要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元件安全有效供給,且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製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範應用,培育 2到3 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以及2到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中國官方已將機器人產業列為重點扶植項目,連小米都有佈局。(圖/翻攝自小米YouTube頻道)北京今年3月開始建立相關產業聚落,可見來勢洶洶,世界首富馬斯克 (Elon Musk) 所主導的特斯拉Tesla,也在去年7月就將旗下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搬到上海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展覽,可見多麼重視中國市場;第二代的Optimus Gen 2也在12月亮相,型態更輕速度更快。不過這次輝達推出的是機器人大腦,包含驅動機器人與AI的電腦系統「Jetson Thor」,以及一組包含生成式AI和其他工具的軟體套組「Isaac」,讓機器人能根據語言、影像、以及最重要的「人類示範」,也就是模仿去做動作。其他公司可根據需求購買並安裝進機器中,不用從工程師寫軟體開始,大大降低進入門檻,引發不少中國企業關注。「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年,沒有比這更通用的機器人硬體了。」輝達AI高級研究科學家Jim Fan在其社交軟體上表示,GR00T專案是為人形機器人學習創建通用基礎模型的新舉措。「我們相信,未來每一台移動的機器都將是自動化的,機器人和模擬智能體會像iPhone一樣無處不在。」
他高血壓忘「1事」致腦出血險沒命 醫提醒日常注意事宜
50多歲有高血壓病史的老洪,因工作繁忙,經常不按醫囑服藥,導致血壓數值一直在160~180mmHg之間居高不下,有一次在工作中突然發生手腳無力,身體失去平衡,同事趕緊送他到急診室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洪先生右側小腦有血塊,即俗稱的「腦溢血」,推測是高血壓未獲適當控制造成,在外科團隊緊急開刀取出血塊後於加護病房觀察,後來病況穩定轉至普通病房,經按時服藥控制血壓,狀況穩定後出院。腦出血常見這些原因所致 死亡率是44%中榮嘉義分院神經外科醫師鍾凱丞表示,腦出血是出血直接進入腦組織,形成一個逐漸擴大的血腫,常發生在小動脈,常見病因是高血壓、頭部外傷、出血疾病、藥物濫用和血管畸形。三分之一的顱內出血發生於大腦的右半側,腦出血30天之後死亡率是44%,高於缺血性中風,甚至高於非常致命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而高血壓是預防腦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依據「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將高血壓標準由140/90mmHg下修為130/80 mmHg,預估能夠降低26-30%的心血管疾病。具高血壓病史 應規律監測血壓、注意保暖鍾凱丞醫師呼籲,若本身有高血壓的病史,在天氣氣溫驟降時務必注意保暖,避免溫差造成不適感,且需按時服藥,並自主早晚規律監測血壓,避免高血壓相關急症的發生,若發現疑似中風發作的親友,應協助盡速送至急診,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仲恩生醫35元登興櫃漲逾51% 董座:幹細胞藥今年將申請日本藥證
仲恩生醫(7729)上周五(8日)召開興櫃前法人說明會,於今(11日)以每股35元登錄興櫃,今早開盤股價上衝至53元,漲幅逾51%,隨後漲幅收斂至7.5%。董事長暨總經理王玲美表示,仲恩長期專注神經罕見疾病藥物研發,目前進展最快的是治療小腦萎縮症(SCA)的Stemchymal幹細胞藥物,預估將在2024至2025年提出日本藥證申請。仲恩生醫創立於2007年,致力於脂肪間質幹細胞投入罕見疾病療法藥物研發,期望為罕病病友提供有效治療方案,研發至今已累積多項創新幹細胞技術平台開發、前臨床及臨床試驗,開發適應症涵蓋小腦萎縮症、亨丁頓舞蹈症兩項罕病,以及急性發炎性疾病包含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急性肝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等。仲恩生醫副總柯景懷進一步指出,經由動物實驗及離體細胞實驗證實,Stemchymal治療機制可透過特定的分泌因子,經由自體吞噬的路徑,達到減少異常蛋白質堆疊、調節發炎反應、抗氧化能力、支持神經細胞修復、生長;從動物行為實驗上可看到顯著的改善。目前市面上研發藥物多為單一靶點,柯景懷表示,而Stemchymal可多靶點全方位達到保護神經細胞及抑制突變蛋白質的堆積,明顯優於其他競爭對手。目前仲恩已與日本Reprocell、韓國SCM Lifescience 兩家公司達成Stemchymal技術授權,同時,仲恩也持續積極拓展其他國際市場如美國及歐洲等,爭取技轉授權到海外的機會。在藥證取得方面,仲恩生醫除日本市場預計在2024、2025年提出藥證申請外,台灣方面則可望在「再生醫療製劑條例」通過後,依「有附款許可」取得暫時性許可。搭配衛福部已於今年1月施行「已於醫藥先進國核准之罕見疾病藥品認定併查驗登記審查試辦方案」,兩種途徑都可能縮短Stemchymal在台上市時程,為台灣罕病病友提供治療方案,未來也將繼續專注臨床需求,以孤兒藥為目標,持續開發其他適應症。
惡性腦瘤新希望!抑制特定基因表現 可望「延長2倍存活期」
惡性腦瘤治療出現新武器!長庚醫院攜手成大醫工跨領域合作,成功開發創新的類病毒奈米載體,可攜帶治療用核酸片段,抑制腫瘤特定基因表現,增強放射治療效果,動物實驗顯示能延長腦瘤小鼠2倍的存活期,治療效果顯著。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6月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頂尖期刊,創新概念更獲選為期刊封面故事,並榮獲2023年國家新創獎肯定,未來極具高度臨床應用潛力,有望克服現腦瘤治療的困境。台灣每年約有600名新的惡性腦瘤病人,發生率雖不在十大癌症之內,然而死亡率卻名列前茅。一旦確診後存活期間極短,僅約1~2年的餘命。其致病機轉至今未明,難以預防且治療困難。惡性腦瘤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腫瘤壓迫周邊正常組織可引起抽搐或癲癇、肢體無力、偏癱、視力模糊和感覺障礙等症狀。腫瘤侵犯小腦則會損害運動功能或平衡感,造成步態不穩或運動失調。患者的心智狀態也可能出現變化,表現為失語、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或人格改變等症狀。患者罹病後發生殘障、失能的機率極高,是國人健康的重大威脅。惡性腦瘤治療困難的主因是其具有迅速增生惡化的特性,腫瘤結構複雜有如八爪章魚般的浸潤生長在正常的腦組織之間,而且沒有明確清楚的界限區分,導致手術難以完全清除造成大多數的惡性腦瘤預後很差,即使術後經積極的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後仍會復發。因此,開發新穎惡性腦瘤療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由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也是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魏國珍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成功大學醫工系楊閎蔚教授攜手合作,長期致力開發新穎材料及藥物載體以治療惡性腦瘤。魏國珍教授表示,目前對腦瘤的治療始終效果不好,病人存活期平均只有約14到16個月,主要原因是腦瘤細胞具有詭譎多變的異質特性,其強大基因自我修復能力造成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因此,團隊以人工智慧開發類病毒奈米載體來有效傳遞治療用干擾核酸,以抑制腫瘤細胞基因表現,大幅提升惡性腦瘤的治療效率。這種藉基因表現調控機制抑制某一基因表現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基因靜默。魏國珍教授指出,長庚醫院與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腦瘤小鼠做為測試模型,利用增強對流傳輸法,直接將類病毒藥物載體精準注射傳遞到腦瘤區域;結果顯示腦瘤細胞中負責DNA修復的基因表現成功被抑制,阻斷腦瘤細胞自我修復能力,使腫瘤顯著縮小。而將此基因載體與低劑量放射治療同步施用,可以使腦瘤小鼠的存活期增加兩倍,不但提升了放射線治療效果,同時也降低放射治療劑量以減少其副作用。在動物實驗極具潛力的研究成果,揭露其未來臨床應用的高度可能性。更特別的是,研究團隊應用特殊模組化的治療用核酸骨架設計,針對不同種類的疾病或是病人特殊的基因選擇接上應對的干擾核酸,可完美應用於個人化精準醫療。此特殊設計的基因工程技術更可大幅簡化類病毒載體的合成過程,提升製作效率及降低成本。此極富新創性的製備流程榮獲美國國家化學學會官方期刊,也是奈米、奈米製造技術與奈米科學領域頂尖期刊《ACS Nano》的青睞,選作封面故事以彰顯其重要性。長庚醫院與成功大學團隊研究成果亦獲國科會化學圖書服務計畫電子報報導,以宣傳台灣醫學與工程跨領域合作之創新發現,並榮獲2023年國家新創獎,充份展現其未來應用於產業的高度價值。目前已獲醫藥產業洽談合作技轉事宜,未來將有機會改善目前腦瘤治療的困境。
張誌家逝世/猝逝元凶疑是高血壓 室內未保暖恐致心肌梗塞
前職棒球星張誌家今(2)日驚傳在中國猝逝,享年43歲,外界猜測死因可能是心肌梗塞。張誌家去年9月中旬曾PO文透露自己後腦兩側經常莫名頭痛,尤其是曬太陽的時候,張誌家姊姊今天受訪時則說,當時張誌家曾就醫,醫師表示沒什麼大問題,就是血壓有些高,曾開藥給張誌家,但有沒有按時服用就不得而知。據了解,張誌家是倒在家中猝逝,醫師懷疑可能是近來天氣寒冷,再加上血壓容易因溫差飆升,多數人外出時可能對於溫差較有警覺,而室內反而容易忽略保暖,常常會穿著輕薄,輕便的家居服,一旦溫差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血壓收縮,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就會發生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曾建議三高患者一定要規則服用藥物,特別是高血壓族群,要定時量測血壓 ,一旦發現血壓失控應儘速就醫。張誌家的後腦疼痛,也有醫師認為可能是偏頭痛,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受訪表示,若頭痛型態出現「3個月內連續發作」或「瞬間爆裂型頭痛」兩大異常改變,就有可能暗藏其他腦病變。陳韋達提醒,有偏頭痛的患者平常仍要注意,留心觀察發作的型態跟頻率,如果狀態改變,譬如以前只痛固定一邊,現在左右不定,或是持續的痛,躺平更痛,就得擔心腦壓有改變的症狀,可能有其他大腦、小腦或腫瘤病變,務必要就醫進一步詳細檢查。
快訊/小腦萎縮「阿港伯」驚傳病逝家中!網湧入悼念:永遠的不倒農夫
花蓮吉安鄉一名從國小就罹患小腦萎縮症、人稱「阿港伯」的楊文港,儘管身體不便卻仍跪爬種百合花,甚至每月固定捐款幫助弱勢,引起外界大讚生命鬥士,不過如今卻傳來噩耗,阿港伯已於周三(13日)病逝家中,享壽70歲。臉書粉專「吉安楊文港」證實死訊,發文哀悼「阿港伯13日早上6點,在花蓮吉安鄉慶豐村民宿自宅過世,享壽70歲;並訂於12月18日早上8點,在花蓮殯儀館思行廳舉行追思禮拜。」消息曝光後,大批網友紛紛湧入致哀,「祝願阿港伯一路好走沒有病痛了,往生極樂,跟菩薩修行」、「阿港伯沒有病痛了,你樂觀不願意被現實生活打敗的草根精神會永遠活在我們港粉的心中,永遠的不倒農夫一路好走」、「願阿港伯一路好走,在天堂無病無痛,這樣的大善人,來生一定要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
「走路」需三大系統完整 長輩走不穩原因多
隨著年紀增長,長者如何走穩每一步並預防跌倒,是年長者照護的一大關鍵。醫師建議,可就醫請神經內外科、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骨科、復健科及中醫傷科來協助全面評估。「走路」需三大系統完整 肢體運動、小腦平衡及感覺系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林志遠說明,一般而言,要能夠走路需要具備三要素,第一為肢體運動系統、第二為小腦平衡系統,以及第三部份為感覺系統的完整。身體結構性病變 中風、脊椎、神經病變與心臟疾病林志遠進一步說明,涉及走路的身體結構性病變的一些常見原因如下。1.在大腦方面,若病患有腦中風導致肢體乏力,腦脊髓液造成水腦症影響腳的運動神經元及運動皮質脊髓束,大腦因為長期高血壓、多次小中風、或一些大腦髓鞘因感染、營養維生素B12缺乏、甲狀線疾病代謝異常而白質病變,造成運動皮質脊髓束訊號傳導不佳。2.基底神經核退化所產生的巴金森氐症及相關症狀所導致的運動障礙。3.小腦中風或退化、甚至癌症引起的副腫瘤症候群(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產生抗體攻擊小腦等因素,導致平衡協調出現問題。4.脊椎部份常見的有頸部退化由外側壓迫到運動皮質脊髓束,脊椎嚴重側彎,脊椎狹窄及退化,另外因長期使用胃藥或吃素所引發的維生素B12缺乏,引發腳部無力或本體感覺不良,而走路不穩。5.骨骼肌肉相關的疾病則包括髖關節及膝關節等,另外肌少症或糖尿病所引起的肌肉肌萎縮。6.神經部份則有嚴重的本體感覺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造成走路不穩。7.心臟血管方面則包括了喝水不夠,瓣膜性心臟病及心律不整,心跳長時間暫停停頓超過3秒,或頸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狹窄等因素導致心臟輸出及大腦灌流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走路不穩。步態不穩也恐與藥物相關 就醫務必攜帶藥單!除了身體結構性病變外,不適當的藥物使用如安眠藥,利尿劑、心血管肌肉放鬆的鈣通道阻滯劑,泌尿科攝護腺α受體拮抗劑可以放鬆血管和前列腺的平滑肌,進而導致姿勢性低血壓或頭暈,一些抗精神用藥也可能導致類巴金森氐症狀,進而引發步態不穩。林志遠建議,就醫務必平常使用的藥物實體或藥單、藥袋給醫師參考,雲端系統雖然也可以查到病人用藥,但這些資訊字體很小,缺乏劑量等訊息,若有實體藥物及清單,則可以加速醫師找出走路不穩的原因,並立即給予調整藥物建議及衛教。
終於跟上國際!台大成立第一個「台灣腦庫」 有助研發新藥和治療方式
全世界已經有150個腦庫,台灣大學歷經6年,終於成立國內第一個「台灣腦庫」,未來希望針對小腦萎縮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漸凍症等捐贈者所捐贈的腦做研究,找到更準確的治療方式,研發藥物救治病人。衛福部長薛瑞元則承諾,每年將會編列預算,撥款支援外,也會透過科技計畫等管道給予更多協助。台灣首座腦庫「台大醫學院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5日舉行揭牌,幕後推手之一,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直言,「台灣有自己的腦庫,才能回答我們自己的問題」,建立台灣專屬腦庫有必要性。謝松蒼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1980年代透過腦庫,發現失智症患者腦部乙醯膽鹼神經元減少,提供失智症治療指標。國內如小腦退化疾病、漸凍人等大腦神經罕見疾病,這些都是無解的病,若經過研究,有機會了解新的致病機制,就有研發新藥的機會。他指出,以往台灣沒有自己的腦庫,需進行人類腦組織研究時,往往須向美國等其他有腦庫的國家申請,拿到的組織非常有限,且基因型、疾病樣態存在差異。至於國內樣本,則礙於法規,只能用病人術後的「剩餘檢體」,因此30年前,病友團體就不斷奔走呼籲希望有自己的腦庫。「台灣腦庫是個大愛的計畫」,謝松蒼有感而發表示,有位病人每次回診都會告訴他:「我走了,但我希望我的腦神經組織可以留下來,提供醫學研究,開發新的治療」,讓他印象深刻。謝松蒼強調,腦庫是搜集捐贈者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藥物之用,也是國家研究強弱的指標之一,目前全世界包括美國、澳洲日本、中國大陸等有150多個腦庫,並多有政府經費支持,希望政府也能支持這樣的計畫。薛瑞元表示,支持腦庫有兩大方向,第一要維持腦庫運作,衛福部每年編列一定預算,加以支持;第二、對學界提出有意義的大腦研究,政府於科技計畫都會給予支援。至於經費來源,需視科技預算分配,經國科會、立法院通過預算。
10歲女童被誤診 罹「罕見腦癌」無法治癒…只剩幾個月生命
比悲傷更悲傷的真相!澳洲一名10歲女童今年初因為眼睛問題就醫檢查,但醫生診斷認為是常見的兒童視力障礙,怎料病情急轉直下,才發現罹患的是具侵襲性的腦腫瘤,被宣告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女童伊薇(Evie Whipps)在家人眼中非常善良,富有愛心和同情心,今年2月因為眼睛從左向右快速移動,到醫院檢查,診斷為眼球震顫,是兒童視力障礙常見的類型,隨後便回家休養。萬萬沒想到醫師誤診,1周後對大腦做了磁振造影,驚覺是「瀰漫性內生性腦幹膠質瘤」(DIPG)。醫師遺憾表示,位於伊薇大腦底部的腫瘤無法動手術,存活機率接近0%,即使不能治癒,仍進行為期6周的放射治療,試圖縮小腫瘤並緩解症狀。不幸的是,腫瘤會導致健康狀況和恢復功能衰退,8月份時侵襲小腦,使得她失去說話的能力。媽媽皮雅(Pia Whipps)向《每日郵報》透露,家人試圖在伊薇情緒低落、努力面對日益衰退的能力時,和她一起活在當下,享受珍貴的快樂童年,雖然接下來的幾個月,可能是伊薇生命的最後時刻,但友人幫忙建立募款活動,希望能籌到資金,讓一家人待在一起,度過每一刻,不錯過任何事情。
台灣神經罕病權威宋秉文離世 享壽70歲
國內神經罕病權威、醫師宋秉文離世,享壽70歲。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昨(2日)證實,宋秉文於1日下午,在家人的陪伴下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過程平靜安詳。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全文:各位會員及臉書好友我們最敬愛的老師、溫暖的同事、卓越的科學家-- 宋秉文教授於民國112年11月1日下午,在家人的陪伴下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過程平靜安詳。宋教授投身神經科學研究領域數十年,嘉惠照護無數病友與家屬,也培育眾多後繼神經科優秀人才。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謹祝福宋教授遠離身體苦痛,安息主懷。宋教授一生投入於神經醫學及罕見疾病之研究,為此領域國際學術巨擘他於民國77年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設置全國第一個「神經基因實驗室」,開啟台灣小腦萎縮症及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基因診斷與研究。宋教授為台灣神經學學會「神經基因學組」的創始主委,一生致力於推動台灣神經遺傳疾病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 ,民國107年宋教授促成世界小腦與運動失調研究學會大會(SRCA)於台北舉辦,讓台灣小腦萎縮症各界研究者與國際接軌。他於病中仍心心念念學術,主持編纂「小腦萎縮症的臨床試驗」專書,彙集當代學者研究精華並於今年付梓出版。除臨床服務與學術研究之外,宋教授更積極投入社會公益,在他多方奔走之下,結合醫、病、產、學各界的「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於民國105年創立,並由其擔任創會理事長。亦推動「台灣腦庫」的創建,為無數神經罕見疾病研究者與病患權益發聲。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 敬緬
中西醫共識:巴金森氏症可能與腸胃健康有關 中藥調理搭配針灸按摩扶正根本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腦內多巴胺低於正常人的80%,運動功能會逐漸出現動作緩慢、靜止性顫抖、僵硬和姿勢不穩等動作障礙。除了運動功能障礙外,還經常伴隨姿態性低血壓、睡眠障礙、頻尿、便秘、性功能障礙、憂鬱症、智能減退或失智、疼痛、嗅覺異常。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對於治療巴金森氏症之助益,受到廣泛的關注。中醫看巴金森氏症:肝腎陰虛、氣血兩虛 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中醫)吳奐昀醫師分享,巴金森氏症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雖指出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但遺傳性的情況相當罕見。從中醫角度來看,可能與肝腎陰虛及氣血兩虛有關。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紀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有 "震顫" 之意,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因「肝」病變引起。 另《華氏中藏經‧ 論筋痹第三十七》說:「行步奔急,. 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 所謂行走奔急,不能舒緩,恰如巴金森病的慌張步態。不過,中醫與西醫所指的肝不同,西醫的肝指的是消化系統中的肝臟器官,而中醫所指的肝則是範圍更廣泛的,除了西醫所指的消化和自主神經功能外,還包括有調節情志等功能。中醫辨證巴金森氏症的診斷歷代中醫典籍中都有對巴金森氏症的辨證記載。清朝《張氏醫通》指出,巴金森氏症主要是風、火、痰、虛等因素所引起的。另一部典籍《醫宗己任編.顫振》也提出,氣血虧虛會導致巴金森氏症的動作遲緩和不協調:「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近代中醫的辨證承接歷代醫家大成,主張巴金森氏症的根本病理基礎肇因於肝腎陰虛和氣血不足,形成內風、火、痰、瘀的病理改變。而且,可歸納為四大証型:肝腎陰虛証、肝風內動証、風痰阻絡証、氣血兩虛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可能同時具有不同的證型,但其中有一個証型是主要的。中西醫皆認為:巴金森氏症與腸胃健康有關從中醫的觀點,巴金森氏症者除了由風、火、痰、虛所引起,與腸胃健康也有關係,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提示了陽明經入絡於腦,陽明經包含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顯示腸胃系統與腦部經絡相聯繫。西醫研究指出,巴金森氏症者約有60-80%會伴隨便秘問題,且在症狀出現的10-20年前就已經存在。發表於《細胞》(Cell)的研究亦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台大醫院研究也指出,患有便秘的人日後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相對較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族群。中藥調理 對症下藥 扶正固本中醫對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採中藥調理和針灸療並行。根據中醫的觀點,巴金森氏症多由肝腎陰虛、氣血兩虛所致,治療上著重於扶正固本。具體的中藥處方根據患者的體質和証型進行調配。肝腎陰虛以地黃飲子加減;氣血兩虛以八珍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活血養血以當歸、赤芍、白芍、丹參、川芎、紅花、牛膝、桃仁;如果抖動嚴重,可加入全蠍、地龍、蜈蚣、僵蠶等昆蟲類藥物,熄風通絡改善之。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巴金森氏症者痰瘀特別明顯,可能與台灣氣候潮溼及飲食油膩有關。痰瘀是代謝廢物傳導阻滯到神經細胞的死亡,最後演變成中腦黑質部的萎縮,黑質區的許多細胞空泡變性反而成為神經傳導及萎縮退化的根本,即所謂的痰瘀互結,變成主要的問題,故無論任何證型,都需要加入和血化瘀除痰的治則。針灸及穴道按摩針灸和穴道按摩也是一種中醫療法,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有助於改善肝氣、調理氣血運行。對於巴金森氏症,針灸主要集中在頭皮針和體針上,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相應的針灸穴位,若是手部較嚴重則靠額顳葉部分的運動前區多下針;足部較嚴重則靠頂葉多下針;平衡問題也可在小腦部分多下針。經常會針灸的穴道為百會穴、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足三里、太衝、太谿等,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動作遲緩等問題。巴金森氏症的腸胃問題,可常常按壓足三里、豐隆穴、大腸經合谷穴、足陽明經的胃經,促進上循腦部的經絡氣血運行更佳。此外,敲打膽經及按壓太衝穴可調理肝氣, 改善動作遲緩以及減少不自主震顫發生。吳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治療可採西醫為主;中醫為輔。西醫主要著重於恢復多巴胺的活性,藥物治療上,左多巴胺是治療巴金森氏症最主要且有效的藥,可提升腦部多巴胺濃度,改善病人的動作,但用藥會有蜜月期,中後期經醫師評估許可,就會建議進行DBS深腦刺激手術。而中醫則著眼於以中藥調理和針灸活絡腦部,幫助改善症狀。中西醫學的結合是現代醫學的趨勢,但需注意在服用不同藥物時,至少間隔一個小時。▲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中醫)吳奐昀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