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辮鴴
」 小辮鴴![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90991/sm-494a8b1981ca6f9822388a3c43083ac6.jpg)
普查「土豆鳥」驚見大爆發!雲林小辮鴴破紀錄 全台數量再創新高
台灣中部平原農耕區是小辮鴴主要渡冬地,超過90%小辮鴴集中在雲林縣,雲林縣野鳥學會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共同推動小辮鴴全國普查活動,去年普查結果逾1萬3000隻,創歷年數量最多紀錄,今年普查活動19日在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生態館開跑,全台共1萬6029隻,其中雲林占1萬3829隻,雙雙再刷新紀錄。小辮鴴是冬候鳥,每年11月至隔年2、3月會來台渡冬,大量聚集在雲林縣的特殊情況,引起雲林縣野鳥學會注意,2009年推動「雲林縣小辮鴴普查」,2012年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加入普查,並廣邀其他縣市鳥友參與,2014年進一步將普查範圍擴及至全台,希望對小辮鴴在台灣的渡冬族群有更精確掌握。小辮鴴全國普查活動19日在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生態館開跑,普查結果全台共1萬6029隻,其中雲林占1萬3829隻,雙雙刷新紀錄。(圖/吳崇漢提供)去年小辮鴴全國普查總數為1萬3058隻,創普查16年來最多紀錄,包括雲林1萬720隻、彰化1777隻、台中462隻、宜蘭85隻、嘉義14隻。2025年「土豆鳥大集合-小辮鴴普查」公民活動19日開跑,全台206名志工於上午6點至11點同步普查,其中160餘名志工來到小辮鴴數量最多的雲林縣普查結果於下午1點左右出爐,全台共1萬6029隻,其中雲林有1萬3829隻、彰化1651隻、嘉義328隻、台中146隻、宜蘭71隻、花蓮4隻。素有「土頭鳥故鄉」之稱的雲林縣元長鄉,今年有多達6027隻。小辮鴴全國普查活動19日在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生態館開跑,普查結果全台共1萬6029隻,其中雲林占1萬3829隻,雙雙刷新紀錄。(圖/吳崇漢提供)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吳崇漢、黃金蝙生態館館長張恒嘉表示,小辮鴴常出沒在土豆田覓食,因此被稱為「土豆鳥」。小辮鴴已成為雲林指標鳥類,未來將與農民合作,以小辮鴴為元素,打造雲林農產品牌。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生態系經營組組長林瑞興提到,小辮鴴全國普查原本是公民活動,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後來加入普查行列,是希望透過科學規畫,讓活動能夠標準化,進一步了解小辮鴴的族群動態,再轉化成雲林農業發展的品牌或資源。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72741/sm-4f0710d41c6dbd0d7138d6febe166b33.jpg)
9成棲息在雲林元長鄉...「小辮鴴」台南善化現蹤 鳥友超驚喜
善化區胡姓鳥友27日在善化區東勢寮一處水田拍到2隻小辮鴴,為之驚豔,直呼不可思議。拍鳥俱樂部社長黃蜀婷表示,雲林元長是小辮鴴主要棲地,占總數量90%,台南地區很少看到,過去只在將軍等沿海地區零星發現,接近山區的善化未曾觀察到,十分難得。胡姓鳥友表示,日前他在東勢寮親水公園附近觀察、拍攝鳥類照片,經過一處收割後剛放水的稻田,意外發現2隻小辮鴴,連忙拿相機拍攝記錄,可惜當時是陰天,小辮鴴羽毛的亮綠光澤未能呈現出來,是美中不足之處。胡姓鳥友說,他在東勢寮觀察拍攝鳥類生態多年,從未看到小辮鴴,以往要拍小辮鴴都得到雲林縣元長鄉主棲地,台南地區過去也只有在沿海地區偶見蹤影,他把照片與定位上傳臉書網站後,附近恰好有另一名鳥友獲悉,連忙趕至拍照。這名鳥友的反應跟他一樣,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2人目前仍持續觀察,看看還會不會有其他小辮鴴會出現。拍鳥俱樂部社長黃蜀婷表示,小辮鴴是冬季候鳥,每年11月來台度冬,隔年2月飛回繁殖地,來台的小辮鴴90%聚集在雲林的農田,因頭上有小辮子、叫聲像貓,被農民稱為「田貓仔」,又因為在土豆田最容易發現,所以又被稱為「土豆鳥」。黃蜀婷說,小辮鴴分布於歐亞大陸與北非,台灣的小辮鴴從何而來,一直成謎。雲林野鳥學會今年2月間曾在幾隻北返的小辮鴴腳上綁衛星發報器追蹤,發現其中一隻小辮鴴,57天飛了6840公里遠,過程中原以為會從內蒙古自治區飛往西伯利亞,但卻往東北方飛,最後停在大陸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市,這項調查一解許多鳥友心中多年的疑團。黃蜀婷表示,胡姓鳥友在東勢寮拍到小辮鴴,應屬善化區首見,相當難得,也為小辮鴴的分布調查增添新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37930/sm-2d1ddd81cb085ad801afbd3ead54ab52.jpg)
小辮鴴身世揭密 飛6840公里返黑龍江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雲林野鳥學會普查冬候鳥小辮鴴長達16年,始終無法確認其來自何處,雲林野鳥學會理事吳崇漢為了解謎,今年1月在幾隻小辮鴴身上綁衛星發報器,編號20號的「小土豆」遷徙最遠,57天飛6840公里,落腳處是大陸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吳崇漢日前特地飛去黑龍江找牠,發現牠在玉米田、稻田裡覓食小蟲。小辮鴴是台灣冬季候鳥,每年10月下旬抵台,翌年2月下旬北返回到繁殖地,大部分小辮鴴在雲林度冬,但牠們從哪飛來,至今是謎。吳崇漢與雲科大學生池沛玲決定解謎,今年1月間在虎尾鎮、土庫鎮、莿桐鄉繫放小辮鴴,安裝衛星發報器以精準掌握飛行路線。「小土豆」2月27日夜晚從雲林縣二崙鄉啟程,從彰化芳苑鄉出海,隔日清晨著陸於大陸福建省福州,飛過安徽省、山東省、遼寧省、吉林省四平市、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最後停留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不再遷徙。吳崇漢表示,特殊的是牠歷經2次跨海,一次是2月27日跨台灣海峽,第二次是4月4日飛越更寬的渤海。吳崇漢、池沛玲好奇小土豆繁殖區環境,5月初啟程到黑龍江尋找「小土豆」,以衛星定位找到一處開闊田野,周邊種植玉米、稻米,氣溫介於4度到16度之間。師生找了2天,聽到熟悉鳴叫聲在寧靜田野中響起,驚喜看到「小土豆」與1隻母鳥降落田裡,兩人第一眼看到,激動得熱淚盈眶。吳崇漢說,在台度冬的小辮鴴多是群居,回到繁殖區黑龍江省卻是以個別活動為主,方圓6公里範圍僅小土豆這一對小辮鴴在活動,此次研究是台灣第1筆小辮鴴遷徙紀錄,也解答牠們來自大陸黑龍江,而非西伯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