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燕
」外牆整修竟移除鳥巢!33小雨燕雛鳥僅救活5隻 桃園療養院道歉了
部立桃園療養院因建物老舊、外牆磁磚剝落,13日趁假日整修外牆,竟遭民眾發現,施工罔顧生命,逕自拆除鳥巢,導致33隻剛出生的小雨燕雛鳥命危,熱心民眾雖立即送至野動診所,但僅5隻存活,桃療致歉,未來會加強跟施工單位橫向聯繫,並避免繁殖期施工,農業局則喊嚴查。桃市野鳥學會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13日傍晚接獲一箱裝著33隻剛出生的小雨燕雛鳥,熱心民眾表示是看到部立桃園療養院拆除小雨燕巢的過程中,不忍見雛鳥受難,主動送至野動診所。獸醫師觀察這些雛鳥的狀況非常不理想,大部分過於年幼,可能剛孵化,體重僅1、2克,加上不當餵食豆漿,導致牠們虛弱且失溫。初步評估存活機率極低,截至昨早僅有5隻雛鳥存活。桃療道歉並感謝民眾協助救治,桃療解釋,因建物老舊、外牆磁磚剝落有安全疑慮,加上鳥類長期在院內產生排泄物,影響身心較弱勢的住院病患健康,因此選定假日修補外牆磁磚,未來會加強相關宣導教育,避免在繁殖期進行工程,以善盡保護野生動物並與自然生態和平共存之責。野鳥學會質疑,桃療預先訂購適合7樓屋簷大小的網子,拆除鳥巢後立即封網,明顯就是為了移除小雨燕的預謀行為。對此,農業局表示,野生動物保育法以有無故意為原則,若是不知道而過失,一般以輔導為原則,已現場會勘,並請桃療提供相關資料,釐清有無故意之嫌,同時要求院方加強相關生命教育。野鳥學會呼籲民眾,清理冷氣時可能會發現一窩雛幼鳥,修剪樹木時可能會誤傷整窩小鳥,建議民眾盡量選擇冬季進行,以避開到動物繁殖季節。
雲林口湖 人文社區 訴說在地情
雲林縣口湖鄉的「梧北社區」,2020年推動景觀再造後成為網路旅遊話題,社區內多添了十多面有故事的鐵花窗,與鄰近同在口湖的「成龍村」自然人文景點連成一氣,值得一同走訪。「椬梧水塔」底部不只是小雨燕棲息地,還以「家」的意涵進行瓦片拼貼的藝術改造。(圖/林士傑攝)「阿嬤,咁ㄟ凍請您佮阮講窗仔的故事?(阿嬤,能不能請妳跟我說這個窗仔的故事?)」經營雜貨店的九十二歲阿嬤李林選,在梧北社區的鐵花窗完成後,不只雜貨店成為遊客的問路站,連她本人都變成宣傳活招牌。梧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春生提到,社區因被選中進行「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用「跟著小雨燕趣旅行」的可愛意象做主軸,貫串社區人文景點與生態,散落在社區中、訴說十個在地故事的十三面鐵花窗,因此一炮而紅。梧北社區的鐵花窗作品《廟前柑仔店》,細緻地做出了糖果罐的造型,也刻畫出李林選阿嬤的人生。(圖/林士傑攝)尋鐵花窗 聽村民故事想造訪鐵花窗,可從社區信仰中心「調天宮」為起點,循著小雨燕的標示一路前進。每扇窗中以不同的「雙手」圖案,帶遊客看到雜貨店阿嬤從事農耕的過往、素人畫家為照顧妹妹返回口湖的情誼,認識從台南北門嫁來口湖的「玫瑰姐」、自創詩詞寫滿家牆的詩人陳山派,以及致力民主運動的「民主先聲」李萬居,也能看到設計鐵花窗的「芃芓藝術工作室」和「鐵作職人」曾文昌團隊,牽引出居民人生故事的用心。《陳山派詩人厝》有陳山派嘻笑以對洗腎心情,與描述農村生活的創作。(圖/林士傑攝)《椬梧地、產、景》呈現在地養殖文蛤、白蝦等產業面貌。(圖/林士傑攝)正午時分,「口湖遊客中心」內有間「甘苦人餐廳」,以農民辛勤栽種的食材、養殖的魚蝦做成美味佳餚,可依預算、人數配菜,也有以花枝排、煎虱目魚為主菜的個人套餐,還有超值划算的海鮮麵,成為遊客造訪口湖常選擇的用餐地點。口湖遊客中心的廣場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將傳統信仰中的海洋守護神「媽祖」轉化為海將軍,提醒大家珍惜環境。(圖/林士傑攝)口湖遊客中心的廣場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將傳統信仰中的海洋守護神「媽祖」轉化為海將軍,提醒大家珍惜環境。(圖/林士傑攝)矗立在遊客中心外頭的大型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接連獲得二○二○年義大利「國際A'設計大獎」(A' DesignAward & Competition)銅牌、二○二○「巴黎DNA設計獎」(DNA Paris Design Awards)。作品外型取材自台灣養殖魚類「龍膽石斑」,表面以低溫釉窯燒的陶片、磁磚,搭配鏡面玻璃等構成,魚肚位置還闢有座位可入內休憩。「甘苦人餐廳」的「虱目魚腹套餐」,能嘗到無刺虱目魚腹與加了蝦仁的花枝排,還有鮮甜的當令時蔬。(350元/套餐)(圖/林士傑攝)老屋新生 問路吃茶點當車拐入成龍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荺紾帶我們走進宮廟旁的「成龍‧捌貳」。這是去年八月村子終於成立的問路站,屋內略矮的天花板亦可看出是頗有年份的老屋所改建。而做為工作人員的返鄉青年們,正忙著烤熱「黑豆司康」與「烏魚子司康」,以及現泡由在地農民栽培的「有機黑豆茶」,同時回答旅人們對成龍村景點的各種疑問。手工低溫烘焙的「有機黑豆茶」香氣淡雅,口感綿密的「黑豆司康」與濃郁的有機地瓜抹醬滋味絕配。(有機黑豆茶80元;黑豆司康55元)(圖/林士傑攝)「成龍‧捌貳」不只提供茶點,還不時舉辦產地生態導覽活動。(圖/林士傑攝)緊鄰著的「成龍集會所」,門神圖案是以Q版鳥類形象繪製,象徵成龍村每年有許多冬候鳥停留。成龍集會所在六十多年前曾是金湖國小成龍分校,民國七十二年才改成集會所,一度因管理不易而閒置幾十年,在村民與藝術團隊共同合作下,才變成現在以馬賽克磁磚拼貼的繽紛空間。遊客拍攝網美照時,也不妨仔細瞧瞧,還能在磁磚間看見居民生活影像。「成龍集會所」以磁磚拼貼得相當繽紛,可以在此稍作休息與自由閱覽。(圖/林士傑攝)認識溼地 訪藝術作品成龍村最初被外界所認識的起因,是十年前開始舉辦的「成龍溼地國際藝術節」,成龍溼地原是大片耕地,卻在民國七十五年及民國八十五年間分別遭受「韋恩」颱風與「賀伯」颱風侵襲,引發海水倒灌與土地鹽化,農民失去良田,只好轉型從事養殖漁業。然而溼地雖不再適合農耕,卻成了鳥類最佳棲息地,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都有大批候鳥來此過冬。成龍村民在2016年首次創建自己的藝術作品《連結》,以橋梁形態象徵與自然和諧共存。(圖/林士傑攝)林荺紾提到,由觀樹教育基金會主辦、在地居民參與合作的藝術節,讓溼地與居民生活更加緊密,融入生態意象的創作不只部分來自村民設計與搭建,也由於多採用木、竹等自然材料,時間久了難免損壞,因此村民甚至會自發巡視、重新修補。想多了解成龍村,用雙腳走訪一圈溼地創作、和在地居民聊聊天,絕對是最佳方式。藝術家李蕢至以漂流木創作的《海螺》是2020年新作,用以表達溼地生物的多樣性。(圖/林士傑攝)烏金飄香 日曬好滋味豔陽下,木板上平躺著一塊塊烏魚子,閃耀著美麗的光澤,包著頭巾的阿姨們穿梭其間忙著幫烏魚子翻面,是成龍村另一道冬季美好風景。直到農曆年前,都有機會在「豐樺水產」看見曬烏魚子的景象。(圖/林士傑攝)加工技術承襲自爺爺的「豐樺水產」老闆林豐樟表示,每片烏魚子得歷經採卵、綁線、清洗、去血等至少十道工序,才能精製完成端上桌。因應現代養生觀念,還得縮短鹽漬的時間,從而增加了加工過程的變數。即便挑戰重重,他們仍致力保留烏魚子鹹香好滋味,製作「一口吃隨身包」,以人工把關、分切包裝,來到口湖時,可別忘了帶點美味烏魚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