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診率
」性早熟長腋毛 7成「聞腋青年」恐引起心理社交障礙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近期皮膚科腋下清新門診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就診人數大幅增加,恐讓轉大人開心的喜悅,變成人格自信發展的阻礙。荷爾蒙激發汗腺成熟 腋下問題女多於男不少青少年因腋味問題落入「少年狐臭的煩惱」。廖怡華表示,腋下問題提早到來與「荷爾蒙」激發汗腺有關,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近一半有腋下問題者,同時有多汗以及異味困擾。臨床經驗發現,近年皮膚科腋下門診有3成為爸媽陪同看診的青少年,年齡最小的個案為9歲女童,因腋下狐臭困擾求診除味。汗水-小汗腺開口於皮膚表面,皮膚遍佈全身水狀分泌物水狀分泌物並無特殊異味,但與皮膚上細菌作用,加上表皮角質分解,會發出汗臭味主要由乙醯膽鹼支配味道-大汗腺(頂漿汗腺)開口於毛囊,主要分布於腋下及泌尿生殖區 蛋白質分泌物分泌物的豐富蛋白質與表皮上細菌作用後,會發出強烈異味 由腎上腺素支配根據2024年1月一項針對全球社交媒體討論議題統計數據[i]資料顯示,醫美療程中,腋下問題討論度高度成長,腋下止汗居冠高達363%,非侵入式永久性的微波熱能治療方案成長高達280%,顯示Z世代青少年,活在社群媒體世代,於當中展現高度社交與認同需求,腋下多汗、異味問題成為社群媒體中重要的求助議題。7成青少年曾察覺同學有腋下問題廖怡華公布一項波仕特市調公司與教學醫院合作針對「2024年青少年及家長腋下多汗及異味觀念」的線上市調,12至18歲青少年自身或身邊有腋下問題困擾的人比想像中更多。高達7成的青少年曾察覺自身或身邊的同學有腋下問題,然而因為不知如何適當表達,多會選擇與對方保持距離,甚至用開玩笑甚至嘲笑的方式來讓對方知道,恐造成孩子潛在社交障礙及心裡焦慮憂鬱。狐臭4大警訊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是否有濕耳垢。青少年腋下問題忽略不得,廖怡華表示,高達8成家長曾擔心孩子腋下問題影響在校交友狀況,但多數家長不了解腋下問題在青春期就有可能會出現,且腋下問題會遺傳,檢測濕耳垢與提前發現孩子狐臭問題有著高度的關聯性。父母親中有一人有腋下問題,子女有50%機率會遺傳到,若父母親雙方皆有腋下問題,則子女有高達7至8成機率會遺傳到。5大攻略擺脫「聞腋青年」香水止汗劑、除臭劑肉毒桿菌素手術清新微波面對腋下問題,多數家長僅幫孩子準備替換衣服、用毛巾或濕紙巾擦拭,或是使用止汗劑與體香膏,但治標不治本,僅少數人帶會孩子就醫,原因多為擔心恆久改善需要接受手術,且術後會有汗水代償、效果不佳,也不希望孩子承受手術恢復期,可能留下永久疤痕造成的內心陰影。廖怡華解說,現今有微波熱能新科技免動刀,利用微波技術精準破壞汗腺,不會讓皮膚表面留疤。即使異味嚴重,術後半年至1年也可再次治療。至於不少民眾擔心汗水代償的副作用,主要是在神經外科針對多汗症進行交感神經切除術,但現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家長不用過度擔心。術後保養只要注意少吃蔥、薑、蒜與咖哩等味道濃厚的食材,並注重日常清潔,便能保養清爽腋下環境。[i] Meltwater media report January 2024
11歲少女患狐臭遭排擠霸凌! 5大治療攻略一次看
購物專家「張維尼」是4寶媽,大女兒體育課下課後總飄出濃厚異味,不僅同學敬而遠之,還被哥哥取笑,讓壓抑已久的大女兒生氣大哭:「可以不要再這樣罷凌我了嗎?腋下問題不會自己好,也不是我願意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分析目前台灣「止汗除臭」有5大方式,並為維尼家大女兒進行微波熱能止汗術治療,讓少女順利擺脫腋下問題,重拾自信,站上C位熱舞青春。狐臭會遺傳 家中一半人有腋下問題維尼家大女兒坦言,自己在學校不僅沒朋友,而且因為害怕異樣眼光,不想去上學。張維尼嘆:「感覺大女兒自信的光芒正在消失,連最愛的舞蹈課都要放棄!」曾嘗試噴香水、止汗劑卻發現味道更難聞,又因手術需要開刀,擔心造成孩子內心陰影,更不願意孩子需承受攏長恢復期以及可能留下疤痕而卻步,「沒有想到青春期孩子身上特殊的味道竟是狐臭!」。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因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黃耀立表示,在台灣,每10人就有4人有腋下多汗與異味問題。想提前覺察腋下問題可透過「聞、望、問、切(check)」口訣,若出現下述情況,就應及早就診。狐臭4大警訊聞: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望: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問: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切(check):檢查是否有濕耳垢。用「微波」免動刀擺脫異味目前市面上針對腋下問題的處理方式分為暫時與永久性兩種。黃耀立表示,暫時性如止汗劑,利用鋁鹽擦劑滲入以減少汗腺排出;肉毒桿菌素作用原理僅針對多汗,處理味道效果有限,且需要4到6個月再重新注射。永久性方案傳統做法為手術一,若需解決多汗及異味問題,需兩種不同的手術;針對多汗為交感神經切除術,普遍認為會有汗水代償不可逆的副作用,因此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針對味道為旋轉刀手術,需鑽孔將皮瓣與肌肉組織剝離,用旋轉刮刀刮除大汗腺,效果恆久,但術後會有血腫及感染風險,且術後恢復期較長。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現在已有無須手術開刀的方案,透過微波熱能科技讓水分子自旋產生熱能的原理,能量可精準聚集於真皮與皮下脂肪交界處,一次性的破壞大小汗腺,達到除汗、除臭以及附帶除毛三合一的效果。清新微波經長庚醫院臨床實驗,證實效果可以媲美手術,對於改善多汗以及異味,平均皆有8成左右的效果。經美國雷射醫學會官方A級的國際醫學期刊證實,24名有腋下多汗困擾的青少年,在接受一次微波熱能治療,顯著改善出汗嚴重程度,及心理廣泛性焦慮、社交迴避症狀。黃耀立呼籲,腋下問題雖不是病,但父母需協助孩子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及早發現問題。清新微波能解決家長擔憂疑慮,不需動刀,經美國FDA及衛福部安全有效功效認證,可以放心讓孩子接受治療!現在全台已經有專業的清新門診,民眾可直接上網搜尋查詢就近院所,接受專業醫師諮詢及協助。
讚「清冠一號」聞名全球 蔡英文盼藥用自產自足完善中醫體系
總統蔡英文10日出席「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94屆國醫節」慶祝大會,總統除了感謝所有中醫藥界對台灣的付出與貢獻之外,也鼓勵本土中藥藥用植物種植,建立自產自用的能力,讓中醫藥在台灣能夠永續發展。 國醫節慶祝大會10日上午在新北市政府舉辦,總統蔡英文、衛福部長薛瑞元、新北市中醫公會理事長陳建輝、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蔡英文、榮譽理事長柯富揚、榮譽理事長陳旺全、新北市中醫公會理事長陳建輝、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等皆與會歡慶。蔡英文除了感謝所有中醫藥界對台灣的付出與貢獻,在第一線守護民眾健康及長期耕耘中醫藥研究,也特別提及疫情期間,聞名全球的的「清冠一號」,期待未來政府與中醫藥界繼續密切合作,建構更完善的中醫藥服務,讓台灣的中醫藥學持續進步,更保有國際競爭力。蔡英文指出,政府過去通過了中醫藥發展法,以國家級的發展計畫鼓勵並且輔導台灣的中醫藥創新跟研發。另外,隨著中醫的就診率提高,政府於去年也建置了中藥供應資訊平台,穩定了台灣藥品的供應情形,確保國人的用藥權益。蔡英文也不忘鼓勵本土中藥藥用植物種植,建立自產自用的能力,除了降低對中藥材進口的依賴,也可以讓中醫藥在台灣能夠永續發展。最後,蔡英文指出,這幾年台灣走過新冠疫情的挑戰,相信許多人都會記得中醫藥界研發、聞名全球的的「清冠一號」,這對患者的幫助非常大,期待未來政府與中醫藥界繼續密切合作,建構更完善的中醫藥服務。
陸呼吸道疾病趨緩…機場明解除「定點監測、鼓勵採檢」措施 快篩免費發放延至3月底
大陸自去(2023)年10月以來,因爆發流感與「肺炎黴漿菌」等多重呼吸道感染疫情,從當年11月26日起,台灣便在台北、桃園、台中、高雄這4個機場,啟動了「定點監測、鼓勵採檢」措施。而疾病管制署於今(15)日表示,由於呼吸道病原體逐漸呈低度流行,疫情開始趨緩,明(16日)起將取消該措施,而鄰近國家新冠疫情仍處高點,將延長免費發放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予入(出)境旅客至3月底。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於今日指出,依據中國衛生部門發布資料顯示,大陸南、北方類流感就診率,於今(2024)年1月初達高峰後已連續四週下降,流感以外之呼吸道病原體則呈低度流行,因此,原先為加強監測大陸呼吸道疾病疫情,自去年11月26日起啟動了「定點監測、鼓勵採檢」措施,評估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將在今年2月16日起取消該項措施。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去年啟動之措施,是針對台灣4處國際機場(台北、桃園、台中及高雄),從大陸、香港及澳門地區入境之有症狀(類流感)旅客,可主動洽機場檢疫人員評估「自願性配合」採集鼻咽檢體;而截至今年2月13日止共採檢了586人,檢體檢出以流感病毒(64%)、新冠病毒(18%)為主,均無偵測出大陸新興或異常病原體。對此,疾管署感謝眾多旅客配合此一監測措施,明起會正式解除,回歸例行發燒篩檢及各項例行檢疫措施。另外,雖目前大陸COVID-19疫情處低點,由於亞太及東南亞地區近期COVID-19陽性率仍處高點,鄰近國家如日本之病例數持續上升,因此今年原本自1月3日起於桃園國際機場、1月17日起在高雄國際機場及金門小三通港埠、2月1日起於馬祖小三通港埠,免費提供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予入(出)境旅客自由領取之措施,將會延長執行至3月31日為止。截至2月14日,旅客領取試劑總量已達114萬人次,顯示民眾接受度高。最後,疾管署提醒,國際間呼吸道傳染病疫情仍處流行,民眾旅途中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入境時若有發燒或類似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進行發燒篩檢及健康評估,入境後如有類流感等症狀持續或加劇等情形,應佩戴口罩並儘速就醫,主動告知旅遊史、接觸史等供醫師評估及診斷,除了能保護自己外,亦是保護同住親友健康安全。
每10人約有1人「老人憂鬱」 基金會、趙樹海籲提早規劃退休生活減少憂鬱
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71-80歲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有憂鬱情緒,需要專業協助。不過,多數年長者卻未接受專業治療與協助,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提到,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老年人口罹患憂鬱症比例約為7%,然而就診率只有1.3%。因此,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推廣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方案,出版書籍並邀請資深藝人趙樹海參與拍攝老年憂鬱症防治宣導片。另外,也在11月1日舉辦記者會發表新書、宣導影片,呼籲民眾預先規劃退休生活,提前做好準備,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實踐樂齡生活、減少憂鬱。老人憂鬱就醫比例低 醫師籲注意警訊及時診斷治療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2023)年6月底,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人約有418萬8千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賴進祥表示,若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推算,台灣大約有219萬3千多人罹患程度不同的老人憂鬱症,但就醫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精神科醫師陳永興在記者會上提醒,情緒本來就會有變化,很多生活事件都會影響心情,不過在醫學上,情緒低落1個月就是警訊,此外如果情緒問題影響到工作、睡眠、社交等,都應尋求心理專業人員、醫師的協助與診斷。預先規劃退休生活 減少失落、孤獨感而老人憂鬱除了跟健康、疾病、退化等因素有關外,退休後無所適從或朋友一個個減少等造成的失落感、孤獨也是造成憂鬱的原因之一。因此,基金會也透過新書、宣導影片呼籲預先規劃退休的重要性。參與拍攝老年憂鬱症防治宣導片的趙樹海也建議,提早規劃老年生活,多聽、多看、多聞,人生真的有看不完的東西,尤其身邊的事物通常是人最容易忽略的,所以可以多用眼口鼻多嘗試一遍,把握每一次感受,人生就會活得很精采。另外,基金會出版的新書中受訪者楊家才也分享自身經驗,62歲那年突然中風的楊家才提到,中風出院後講話不清楚又無法自理生活,覺得挫折、無助,在太太、兒子鼓勵下才重新振作。楊家才在生病前就曾跟太太提過「之後時間很多,想要一起去環島」,因此醫生問他出院後想做什麼時,楊家才便立刻想到要和太太環島,在醫生鼓勵下這些年來兩人實踐到處旅行的退休夢想。楊家才以自身經驗鼓勵民眾,行動不便仍然可以安排很多事物,像是聆聽西洋老歌、上網吸收新知等都是不錯的。而楊家才的太太也將這些年旅遊的經歷分享到社群,希望鼓勵類似境遇的人能接納自己並重新出發。
呼吸錯誤恐導致牙齒歪斜! 醫傳授「鼻之呼吸」4招奧義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鼻子是正確的呼吸器官,但許多人卻是以消化器官-嘴巴進行呼吸。台灣鼻科醫學會前理事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葉德輝提醒,當民眾發現嘴巴呼吸阻力較小又輕鬆,自然會習慣用嘴巴呼吸,若孩童時期就養成嘴巴呼吸的習慣,發育期的鼻子減少刺激會導致發育變慢,臉型就會跟著改變,使得上顎及下顎骨失常,容易導致咬合不正。習慣用嘴巴呼吸的人,可以練習4個要訣,重新找回「鼻之呼吸」。呼吸學問大不同 用錯方式小心將污染直接吸進體內正確呼吸常被忽略,不少民眾使用錯誤方法呼吸卻不自覺,影響身體健康。台灣鼻科醫學會20日舉辦《鼻之呼吸 義診園遊日》衛教活動,由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蘇喨言醫師與趙君豪醫師現場為民眾義診。經口呼吸僅是暫時性替代鼻子呼吸的方式,並非正常的呼吸通道,而造成呼吸不通順的原因包括先天性或後天性:先天性:常見的例如鼻中隔彎曲或腺樣體肥大。後天性:常見的則是下鼻甲肥大,造成鼻子無法正常呼吸。雖然經口呼吸或以鼻呼吸都可以呼吸,但鼻子與嘴巴的功能不同,兩者對身體的影響也有很大的差異。經鼻呼吸空氣經鼻進入時,鼻腔內黏膜的微血管及黏液能有效過濾空氣中的灰塵、細菌和病毒,黏液層更能滋潤及加溫吸入的空氣,降低吸入空氣對肺部的傷害。經口呼吸容易使喉嚨變得乾燥,而且口腔並沒有呼吸粘膜可以對空氣進行過濾與調整,使這些空氣中的污染物直接吸入肺部,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長期用嘴巴呼吸 恐衍生3種狀況近年來工業發展迅速,導致空氣污染漸趨嚴重,而台灣的海島型氣候讓環境濕熱且溫差大。據健保申報資料分析,108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人數約355萬人,就診率為每十萬人口15,038人,男、女性就醫人數各約為163萬人(46.0%)以及192萬人(54.0%),顯示鼻子過敏在台灣相當普遍。非過敏性鼻炎也是一大問題,非過敏性原因引起的鼻炎好發於20歲以上成人。在慢性鼻炎的病人身上常發現腫脹的下鼻甲黏膜,不少病人也會同時合併有鼻中隔彎曲,導致許多病人覺得鼻子被塞住而想要用嘴巴呼吸;部分兒童更因腺樣體肥大,造成長期使用嘴巴呼吸,這些問題久了就有可能衍生出以下3個狀況:1 牙齒歪斜經口呼吸時舌頭須平貼在口腔底部,久而久之舌頭抬起力量不足,口腔內肌肉受力不均衡,長期下來會導致暴牙、戽斗、齒列不正、咬合不正等問題,而咬合不正甚至會造成其它器官疾病。2 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經口呼吸無法像鼻子呼吸那樣能有效過濾空氣中有害物質,因此較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特別是幼童容易造成扁桃腺增生的情況。3 減低呼吸效率鼻子有過濾、加溫、加濕、抗菌等功用,倘若改用嘴巴呼吸,就會失去鼻子保護的功能。並因為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慢性缺氧,產生慢性疲勞的症狀。經口呼吸如何治療?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張智惠分享,若長期習慣經口呼吸,會對睡眠、健康、情緒帶來影響,例如睡覺時若習慣使用經口呼吸,舌頭會更容易退到喉嚨裡、阻礙呼吸,也就容易出現呼吸暫停、打鼾、氧氣不足、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現象,進而打斷睡眠周期,降低睡眠品質;此外,舌頭位置也會影響到牙齒排列,導致下巴後縮臉型改變;若是支氣管較為敏感的病人,長期使用嘴巴呼吸,因空氣沒有經過鼻腔失去過濾功能,更容易讓病原體進入到身體裡影響身體健康。鼻子過敏在台灣發生率相當普遍情況,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今除了藥物治療,也有多種手術方式可進行治療。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徐英碩表示,鼻塞手術造成疼痛有3大原因:傷口太大、視野局限麻藥打不周全、術後鼻填塞止血導致無法用鼻子呼吸,但現在已有許多先進的手術治療方式及新式醫材可選擇,開完刀後能快速止血,讓病患可以馬上用鼻子呼吸,不會有脹痛感,也不用經歷移除鼻填塞的過程,術後觀察一下,隔日就能回歸日常生活,省去許多住院時間。成為「鼻之呼吸」傳人 4招練起來習慣經口呼吸的民眾,醫師建議可練習以下4個要訣,重新找回經鼻呼吸的習慣:1. 時刻提醒自己使用鼻子呼吸2. 呼吸要緊閉雙唇,並將舌頭頂住上顎3. 避免用力呼吸,穩定呼吸節奏4. 如果鼻塞,可使用溫熱毛巾敷蓋鼻孔,以短暫緩解鼻塞現象透過以上練習,並保持自在舒適的速度和力量,可逐漸養成經鼻呼吸的好習慣,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健康。醫師提醒,若長期受鼻塞所困擾,應盡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進行專業的評估,切勿因為經口呼吸的不良習慣而衍生其他問題。
艾成墜樓亡/憂鬱症急遽「年輕化」 未接受治療原因曝
藝人艾成昨天(17日)於租屋處墜樓身亡,據了解,深受憂鬱症困擾的他,近期因餐廳副業受疫情影響有症狀加重的趨勢。而根據研究指出,近年來焦慮和憂鬱在美國和全球的發生率都有急遽上升的現象,特別在年輕族群中更是,且多數罹患憂鬱症的年輕人卻沒有接受治療。一篇2022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的研究顯示,費用問題、不知道向何處求助、與害怕承諾是罹患憂鬱症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不尋求心理健康照顧的主要原因。精神醫療治療 健保治療費給付低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丘彥南表示,上述研究結果與台灣的研究和臨床現象所見相同,在台灣,全民健保雖然可降低就醫負擔,但健保治療費在精神醫療治療項目的給付相對較低,導致精神醫療資源相對地發展不足,加上社會文化對精神疾患的負面標記仍強烈,建議可加強社群對精神疾患的去汙名化、系統性地改善健保對精神醫療資源分配。設計減輕就醫負擔 增醫療資源可近性丘彥南醫師指出,尤其初入社會的年輕成人,平均收入較低、休假較少,可思考如何為經濟能力相對弱勢者設計減輕就醫負擔的補助方案;另外兒童青少年是經濟依賴人口,身心仍在成長中,自覺與求助的經驗與能力不足,因此特別需要關懷,建議可朝著促進社區環境的友善關懷、增加心理諮商及精神醫療就醫資源的可近性及有效性來努力,有助於提升憂鬱症年輕族群的就診率。校園心理健康資源使用率低 心情頻道聊天室即時求助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6月於《自殺防治學》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校園心理健康資源使用率仍偏低,但相較於其他資源,其可近性與信任度是青少年重要的求助管道,學校應多結合心理健康單位提供的資源,有助於正確辨識有情緒困擾的學生,並幫助他們及時求助,如果他們不想向身邊親友分享壓力與情緒,建議可使用董氏基金會的線上諮詢平台「心情頻道聊天室」,由專業人員回應,以及相同困擾的網友一起傾聽,以從經驗分享中獲得同理、支持與建議。
2022提碁公益環台路跑 順利圓滿落幕 創辦人陳崇誠身體力行 艱辛完成1,046公里環台挑戰 全台近千位跑友響應累積15,100公里
提碁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發展臺灣美髮產業與教育,除了在美髮產業的20年堅持,也把這份力量傳遞到兒童癌症領域上。2019年迄今,與企業、民間多方力量經由不同形式為兒癌病友們募款也把這份堅持擴展於公益領域,繼2020年與「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合作共同舉辦「抗癌小勇士公益路跑活動」募得百萬善款外,有感於疫情肆虐的兩年讓各公益單位善款捐獻也影響甚深。因此,這位年過半百的提碁創辦人陳崇誠Walter,再次提起跑鞋,以「為愛『癌』而跑•跑出善動力」為主題,選在2/15(二)國際兒童癌症日發起,於3/11宣告順利挑戰1046公里環台公益旅程,同時活動期間吸引千位跑友累積15,100公里,共同為兒癌孩童募得170萬善款,成功將公益的溫度透過一步一步,傳遞至台灣需要幫助的各個角落,為台灣跑出「善動力」!跑出296座台北101 募得170萬善款新紀錄全台近千位跑者共同響應齊路跑 百位癌童受惠重拾笑容與自信提碁秉持著誠信、熱情、團隊、教育、樂活、分享六大精神,讓lifestyle傳達出提碁時尚樂活的美學精神,是提碁在國際時尚、美學品味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使命,並多角化品經營品牌,提供「友善環境」、「無毒」、「環保」髮妝品給予廣大消費者,為了打造更美好的社會與環境,提碁更長期關注社會公益議題,讓「善」能循環至每一處角落,給予更多的溫度,更善盡社會企業責任。「在2020年初次挑戰公益路跑環台的第二天,雙腳就已經紅腫的當下」,提碁創辦人陳崇誠抱著「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物,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的信念完成環台挑戰,雖然並非專業跑者,但最終並無辜負自己的期望與大家的期盼,將眾人對公益善心的溫度與愛心跑遍全台。 2022年即使在全球疫情持續肆虐下,對於公益善心捐款也有著甚深的影響,因此提碁創辦人陳崇誠覺得更應該再次提起跑鞋,連續25天每日完成一個全馬挑戰環台,雖然過程艱辛,但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號召對於公益有熱情的朋友們一同拋開兩年來疫情的陰霾,透過身體力行且健康的方式,讓雙腳跑過的每一步讓善舉可以環遍全台。雖然受到疫情引響,但是2022提碁「為愛『癌』而跑•跑出善動力」公益路跑透過提碁創辦人陳崇誠、華人美髮時尚教父Andy、正能量名模王麗雅、多位知名KOL、善心人士與企業的號召與協助,今年吸引近千位跑者參與(實體、線上),共累積跑出15,100公里,等同於296座台北101,募款金額更超越前兩年總得,共計新台幣$1,705,000元善款,可實質幫助超過百位兒癌病友,讓病友們面對未來的挑戰不再孤單,提碁也將帶著做善事腳步不停歇的精神,跑出更多的溫暖與善心,讓步伐持續傳承與延續愛的溫度。提碁創辦人陳崇誠表示「過去以為做公益是要很大型的公司或組織才能夠為弱勢族群付出,但是透過這幾次舉辦公益路跑活動後,發現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弱勢族群做一些事情,同時保持一顆熱情的心,才更能感染周遭的人一同參與,提碁一直以來將企業社會責任視為公司經營重要的核心價值,在未來日子將持續不間斷作投入,讓社會的善動力不斷延續下去!」2022提碁公益路跑環台挑戰,沿途走訪紅葉國小為少棒隊提供獎學金及運動活力乳霜提碁創辦人陳崇誠以25天挑戰1046公里環台,宣告「2022提碁公益路跑」圓滿成功協力兒癌基金會 跑出善動力、創造新健康積極提高癌童就診率 成功提升癌童治癒率至8-9成根據「自然」(Nature) 期刊的研究,全球民眾平均每天走4,961步,相當於4公里,當我們每天在喝下一杯珍奶享受口服之慾的同時,在臺灣有許多的兒童因資源的短缺無法接受妥善治療,因此,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角色就此孕育而生。基金會成立四十週年,從民國七十年由國科會資助,從當年全員僅不到五人的單位,發展至今已有北中南三地辦公室,為全台癌童提供服務。在團隊的努力下,將兒癌的治癒率在這40年來提升至8-9成,除了「新個案關懷金」、免費的「止吐藥」、「維他命A酸」、「喪葬費用」的補助外,另也有其他多種資源服務、補助與團體活動等。特別在這兩年兒癌基金會針對TPOG(臺灣兒童治療群)制定的多項標準治療方案、非健保給付等抗癌化療藥物、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給予全額或部分費用的補助,另也特別因應疫情推行的「防疫安心補助專案」,希望能協助更多癌童渡過難關與困境。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陳博文表示「感謝提碁公司從2019年起,就逐年舉辦各項公益活動,結合社會上下之力,共同為癌童福祉發聲。因在後疫情時代的艱困環境下,小勇士更需要社會整體一心,再次感謝提碁創辦人陳崇誠以身體力行方式,透過馬拉松耐久、堅持的精神,將這份愛心延續下去。」健康樂活過日子 善盡社會企業之責任愛人、愛社會、愛環境 植樹永續地球更乾淨提碁為了倡導「健康樂活」之品牌經營理念,除了針對兒童癌症福祉的發展與推動,在全球暖化日劇之下,更堅信與人為本的建立是人與環境的永續,希望透過企業的力量影響和知識傳遞給更多人在環境保護上的概念,讓地球環境與人類能夠並存和經營,也因此提碁於2011年開始投入植樹造林的計劃活動,創辦人陳崇誠帶領公司每位同仁透過身體力行方式,一同從林地環境的考察與場勘不斷學習植樹的每個作業過程,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傳遞給更多人了解其目的與造林的辛勞所在,感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更能同理心去維護地球上的每一吋土地。2022年提碁也正式與林務局承租苗栗1公頃的林地,特別選在「世界地球日」正式開啟「提碁減碳增綠造林永續計畫」,帶領所有公司同仁與業界美髮設計師,共同為台灣種下1,200株肖楠樹秧苗,用行動守護台灣這片綠地,讓愛延續與環境永續!世界地球日啟動『提碁減碳增綠造林永續計畫』 種植1,200株肖楠樹● 2022提碁「為愛而跑•跑出善動力」公益路跑-成果影片:
【公投情報】反三接遷離學者秀証據,指藻礁盟以偏概全,不同意三接遷離公投
公投倒數計時,近日藻礁公投聯盟與政府之間的戰火猛烈,原本低調不願露面、默默替大潭藻礁及三接再外推案進行科學調查的學者專家,今天(12日)公開現身召開記者會,並發表共同聲明指出,因為藻礁盟許多論述以偏概全、誤導社會大眾,決定挺身而出說明科學調查成果,綜整目前二十多個專業領域,三接工程對於大潭藻礁的影響實屬輕微,如果三接遷離大潭,因大自然的力量,藻礁也未必能零損失保存,但供電與減碳減空污,勢必因時程延宕,呼籲大家對於三接遷離公投能投「不同意」。三接遷離公投反方辦事處今日舉辦「留下三接,讓科學証據說話」記者會,還特地協調中油公司搬來在深海鑽探的地質岩芯,首度公開在媒體前現身;離岸較近、水深較淺的岩芯,礁體結構完整,屬原生藻礁;離岸愈遠,礁體愈簿愈破碎,是原生藻礁經水流作用掉落「漂流碎礁」,到了外廓堤防,岩芯中便沒有礁石出現。中研院前動物所所長、國內魚類研究權威邵廣昭直言,環團在藻礁捕到一尾丫髻鮫,就説大潭藻礁是它的育幼場所;說三接工業港港會讓丫髻鮫迷航,完全是出於想像、沒有科學依據,目前因為大潭藻礁受到全國注目,政府投入許多研究和保育資源,自然會發現比較多的物種,所以判斷生物多樣性是否豐富,應和其他區去比較才客觀。曾經做過藻礁調查的濕地學會研究員黃守忠指出,觀新藻礁生態豐富度高於大潭,藻礁公投聯盟屢次用觀新藻礁的照片,魚目混珠來推銷大潭藻礁,先射箭再畫靶,還指責攻擊說出事實的其他人,實在不應該。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前研究員謝蕙蓮表示,藻礁時而沙埋時而露出,藻礁生態系很有韌性、能夠自己回復,三接外推後,即使有小範圍積沙,但與季風、颱風相比,都屬輕微,三接已經最大迴避,縱使橋墩傷害到藻礁的面積,亦很微小。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說明,藻礁的發展需要礫石層作為基底,就像蓋房子需要地基,中油在桃園外海鑽探上百個點,觀察到礫石層大概分佈到18-20公尺深,提案方的「藻礁延伸至外海五公里」的說法,與鑽探岩芯的証據不符,學理上也沒有根據,三接再外推後,已經超過礁石層的範圍,當然不會有藻礁,反對三接的朋友可能沒有看過相關的資料,才不了解情形,今天就是要出來說明讓大家知道真相。成大水工所研究員黃國書指出,三接是離岸港,潮流通透,不會出現「三接海鮮鍋」的情況,甚至在棧橋附近,因水道略微束縮,退潮流速還會比現況增加一些,令淤沙獲得緩解,成大水工所只因為實驗模擬的結果和護礁盟的主張不同,就遭到攻擊,令人難以接受。中央大學水海所所長黃志誠說,中央大學長期關心桃園在地議題,自己帶領學生投入長期研究桃園海岸,可以證明三接絕對不是突堤,棧橋每個橋墩跨距大,不會阻斷水流,也不會造成藻礁被活埋,他希望研究結論應該要幫助社會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不要被聳動的語言誤導。船長公會理事長黃玉輝則表示,我在台中港做了22年領港,藻礁盟用一句「放寬標準、美化天數」,就抹殺了海洋大學與眾多引水人的努力,安全標準需要上百次操船模擬來設定,實在令他很痛心。前台大生物產業機電系教授謝志誠則質疑,藻礁盟所提出的台北港海管鋪設,不是要毀掉大潭電廠的進水口,就是要穿越觀新藻礁,就算用HDD工法,拉管線失敗率極高,反而會破壞藻礁更多,而且三接外推工程預算不到1,000億元,護礁盟卻聲稱台北港方案可以省下1,300億元,根本邏輯不通。台大助理教授趙家緯則表示,這幾天許多環保團體也陸續表態不支持三接遷離公投,因為環保是諸多不同價值的權衡,不是無限上綱單一目標,此外,在淨零碳排的過程中,國際認證天然氣是不可或缺的橋接能源,像是德國新政府也決定增加燃氣發電占比,所以短時間內台灣增加天然氣發電合理且必要。遠在美國的莊秉潔也以視訊參加這場記者會,強調三接對於改善空污的重要性,彰化南部、雲林及嘉義沿海,無論癌症、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的就診率,都是全台最高的區域,尤其是癌症,又與燃煤電廠排放出的一級致癌物重金屬有關,若公投過關,連現在已經蓋好的儲槽都不能用,因此只能投「不同意」。中央大學水海所教授錢樺最後總結,科學研究需要接受挑戰,並作出回應,如果有新的科學事證發現,應該反省、公開修正自己的見解,所以莊秉潔教授是令人尊敬的學者,他對於三接選址的態度轉變,充分呈現了對於科學數據的尊重。蔡政府已經承諾透過支持擴大研究調查,經濟部也承諾,三接建設完成,只要中油在,藻礁就會在。這是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我們今天參與的諸位教授與專家,也會以此精神,監督開發單位追求海岸環境的永續發展,讓生態、生活與生產,三生不可或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20年老菸槍罹「這種肺病」 每年死300萬人!比新冠肺炎更索命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300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200萬人的死亡人數。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剛退休時原本希望可以享受運動休閒時光,但卻開始持續出現咳、痰、喘症狀近一個月,尤其遇到天氣變化時呼吸更急促,不僅難以運動,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起初認為是老化正常現象不以為意,甚至還當成一般感冒,直到症狀持續近一個月,才就醫接受肺功能檢查安排,最後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然而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9.5%,但就診率僅2.1%,顯示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王鶴健理事長也提到,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更應提高警覺,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 此外,因應疫情期間配戴口罩,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調查也發現,曾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症狀者,有超過九成(98%)戴口罩時特別感到無法呼吸、喘不過氣,相較未曾出現症狀者,「罩」不住比例高出2成,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接受醫療診治,確保肺部健康。
家長怕標籤化!過動兒就診率僅2% 實際患者竟是3倍
台灣最新ADHD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數被嚴重低估,實際患者人數可能為已就診人數之3倍。若無接受穩定治療,約有60%患者症狀將延續至成年,對認知學習、人際相處、職場表現等有重大影響!國內外ADHD專家-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醫師表示,數十年實證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症狀,並在課業、同儕相處、環境適應、家庭功能都能有更好的表現。然而,ADHD藥物副作用影響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今年8月納入健保給付的新劑型藥物,結合現有藥物優點,給予學童一整天的專注力且在某些副作用發生比例較少,為ADHD治療帶來新的曙光。台灣ADHD學童盛行率遠被低估,研究顯示平均每個班級就有2-3位患者放任患者未治療,根據國內全國性調查指出,台灣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達ADHD診斷標準比例高達8.7%,約為22萬人口。然對比健保資料庫針對9-13歲學童之統計數字,盛行率僅2.44%,顯見多數學童未接受相應的診斷與治療。高淑芬醫師表示,社會對於ADHD的迷思多,易給學童貼上標籤,使部分家長難以接受學童的失序行為,其實為疾病表徵,歸咎於學童性格或學校管教方式,因而延緩學童就醫的比例。「ADHD是腦部多巴胺或正腎上腺素分泌功能不足所導致的生理疾病,藥物治療自1955年起就是最有證據的治療方式。」高淑芬醫師指出,現行藥物皆已行之有年。然而,患者通常平均治療不到半年(約4~6個月)就未能持續,療效不彰、副作用明顯是患者停藥的主因。根據美國研究統計,若學童ADHD無妥善治療,後續造成的社會成本(就醫及教育費、犯罪、生產力低落)一年約介於美金36億元至52億元間,不僅對學童本身造成不良影響,更會造成整個社會的負擔。「學童在學校時間長,課後又有安親班、補習班等行程,一整天學習時數高達10小時,如何幫助學童發揮本來的學習能力就是治療的重點。」高淑芬醫師點出,學童放學後進行課輔寫作業已成現今常態,對ADHD學童來說,除了在學校的時間需要藥物治療來改善症狀,還必須要家長、校園、醫院三方配合,才能讓學童的照護更為全面。「從小我就因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效率低落,確診ADHD後開始使用藥物治療,媽媽也從不因為ADHD而忽略對我的教育及要求,用耐心與愛心來幫助我學習。明年我準備提交博士論文,完成與媽媽和高醫師的約定。」鄭先生分享到,父母、老師從不因他是ADHD患者、需每天吃藥而對他有偏見,反而給予更多的資源和包容,在家庭、校園、醫療三者搭配下,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障礙,成績優異,不僅成功考上建中,現在也正攻讀博士,進行有關ADHD的人工智慧研究,逆轉ADHD患者學習成效差的刻板印象。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目前台灣僅有兩大類藥物受TFDA核准,最常見為中樞神經興奮劑(MPH),其中又可分為速效與緩釋兩種劑型。除副作用易影響學童食慾、睡眠外,藥效覆蓋時間難以與學童上課時間做配合,也是家長十分苦惱的一點。速效劑型藥效僅能維持3-4小時,學童在校用藥順從性降低;緩釋劑型藥物起始作用時間慢,消退時間也慢。不過,目前已有結合速效與緩釋優勢的全新劑型出現,透過新機轉將藥物多層次釋放,起始作用時間快速且藥效涵蓋學童學習時間,消退時間迅速不影響學童睡眠,已於今年8月納入健保給付。由高淑芬醫師、林口長庚黃玉書主任、三總葉啟斌主任三中心合作的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結果登上國際期刊,研究中納入了110位台灣ADHD學童,更符合本土環境需求。另一磁振造影結果也發現,服用新一代長效藥物可增加腦內活動,藉此達到提高及維持注意力、降低衝動性、抑制控制等行為改變。高醫師呼籲:「使用藥物治療ADHD能夠幫助學童改善大部分的行為,父母應跟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符合學童需求的藥物,才能避免副作用或療效不彰使得治療中斷,還孩子一個公平、身心健康、快樂成長的環境。」
公費流感疫苗供不應求 陳時中暫緩50至64歲民眾施打
受到新冠肺炎威脅,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打氣超乎預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暫緩50至64歲成人接種作業。疾病管制署表示,今(109)年公費流感疫苗民眾接種踴躍,自10月5日開打至10月14日止10天流感疫苗已施打273.6萬劑(疫苗使用率45.3%),經諮詢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建議依感染流感併發重症之風險,以65歲以上長者及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等主要流感高危險族群優先接種,暫緩無高風險慢性病之50至64歲成人接種作業;另接種地點不限戶籍地,可跨縣市接種。疾管署進一步表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民眾防疫意識普遍提升,於日常生活均可落實佩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的良好衛生習慣,預期本季流感疫情傳播有限。依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南半球流感季流感病毒活動度低,且目前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率、就診人次及流感併發重症確診人數仍為低點,疾管署提醒除接種疫苗外,配合落實「樂活防疫 健康生活」運動,也可有效降低流感感染與傳播風險。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共603萬劑,自費疫苗共115萬劑。陳時中表示,目前為止已經施打297萬劑,已經接近要打的一半,這段時間大家打得很急,預防接種組討論後,希望還是由相對風險高的族群先打,健康成年人暫緩施打。時中表示,今年大家衛生習慣較好,去年41周時,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過了一周就降到十萬一千九百人,今年的41周,僅三萬四千多人,今年疫情會比去年穩定。且從南半球的疫情來看,也都是處於低點,可以預測今年台灣疫情只要大家有把口罩配戴好就可以維持良好。不少地方傳出各種潛規則,例如公費流感限制戶籍地,陳時中表示,這樣是增加大家的麻煩,再次強調,不限制戶籍地大家都可以接種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指揮中心提供)陳時中表示,今天宣布,明天開始實施。何時恢復成年人接種?陳時中表示要看疫情狀況。至於影響人數,陳時中說,目前總人數有530萬人,相對接種率沒那麼高,相對施打率低,但今年打很多。首次暫緩施打,陳時中說,去年是分階段施打,其實也等於有控制。去年準備678萬劑疫苗,自費加上公費,今年有748萬劑,整個算起來可以打的人口涵蓋率有32.7%,去年一月底還有剩下30萬劑。若今天突然發生強打,陳時中呼籲,大家真的不用急,讓高風險的人先打。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流感疫苗公費接種對象有兩種理由,一個是高風險族群也就是得到流感後,會增加重症的風險。另一個是要阻止高傳播族群,也就是容易導致流感病毒的擴散族群,例如醫護人員就是後者。另外學生也是高傳播族群,小學生以上得流感變成重症比例不高,但容易傳播。至於50~64歲族群,不是那麼高風險,64歲以上是罹患流感後造成重症的比率較高。李秉穎表示,從今年年初新冠疫情開始,台灣流感疫情都很低,南半球新冠疫情很嚴重但流感疫情很低,因為都加強防疫生活,所以很低。今年台灣流行狀況也不會上升,台灣防疫體系做得很好,沒有大規模的本土感染,持續檢疫措施,新冠疫情就會得到控制,流感也不太會增加流行機會,因此打在高傳播族群的意義就較少了,台灣防疫工作的關係,所以著眼在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接種對象。今年幼兒施打率較低的原因?莊人祥表示,幼兒施打率六個月到入學前,比去年同期23.8%,今年是20.6%,施打部分,要帶小孩去施打要健康,大人有空才能帶去,社區如果有可以施打主要都是大人去排,接近性高,小孩要帶到特定場所施打,可能因此導致目前幼兒施打率偏低的原因。
【思覺失調症回歸社會1】每年增加近2千患者 人手不足恐疏漏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約有15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雖然初發生率始終不變,但隨著平均壽命延長、就診率增加,所以每年持續增加1至2000名患者,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說,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疾病,不是任何人的錯,但台灣社會普遍仍不夠認識這個疾病,「去汙名化」始終是努力目標。除此之外,台灣醫療資源也相當不足,賴德仁說,澳洲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治療採取分級制度,每位個案管理師大約照顧4至6人,但台灣沒有分級制度,竟是1比350人,差距甚大。賴德仁說,患者回歸社會,需要各方資源的協助,包含醫療機構及民間機構的相互配合協助、相關人員的訓練、個案的追蹤輔導、患者的醫療費用、社區照護、支持及復元制度的建立等等才能達成,如此複雜多樣的資源配合,對照衛福部公告的精神健康照護預算,平均1人的精神健康預算僅有22.08元,實在相當不足。林口長庚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就算發病,只要積極控制也不用害怕。「就算發病,只要積極控制也不用害怕。」林口長庚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過去曾有研究顯示,第一次發病到接受治療大約需要2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如果愈頻繁發病、大腦就傷害愈嚴重,若能在5年的黃金治療期內積極治療,思覺失調症患者也能走入人群、正常工作。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
10年內取代B肝 C肝作亂威脅75萬人
隨著台灣實施B肝疫苗施打後,近幾年C型肝炎開始竄起,目前估計全台約有七十五萬人飽受C肝之苦,其中有五十五萬人處於慢性C肝的威脅。所幸C肝可以「根治」,但統計顯示,竟有近一半的C肝患者渾然不知自己已經「中標」!醫師特別呼籲,C肝同樣會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罹癌三部曲,一定要主動篩檢與治療,才能真正與C肝分手。大家一定聽過一句話:「肝癌是台灣的國病!」的確,台灣早年B肝盛行,肝癌人數居高不下,幸好政府在一九八四年實施疫苗施打後,B肝患者大幅減少。只是,近幾年C肝來勢洶洶,而且患者愈來愈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過去二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台灣是C型肝炎高盛行區」! 抗毒挑戰 就診率太低「國內肝癌病患中,有三○%是C肝患者,比起B肝,很多人對於C肝認識不足!未來十年C肝將會取代B肝,成為國人肝病的主要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楊培銘表示,急性C肝病毒感染後,約有五至八成的患者,無法在六個月內清除病毒,漸漸演變為慢性C肝。罹患慢性C肝後的二十到三十年,約有五%到二○%會變成肝硬化,而這些肝硬化患者中,高達三成會在十年內演變成肝臟衰竭,甚至每年有一%到四%會產生肝細胞癌。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所進行的調查,「就診率低」是C肝防治最需要克服的挑戰。楊培銘說,大約只有五成C肝患者知道自己罹病,且其中僅有一半的人會去看診,「有持續接受治療的大約只占百分之十五。」血液傳染 盛行率低估在台灣,C肝存在很明顯的南北差異。長期在南部關注肝病的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余明隆表示,過去台灣對於C肝的研究並不多,調查範圍多集中在北部與都市,以為盛行率僅○˙九%至一%。實際上全台盛行率平均應為三˙二三%,西南沿海地區為五%,部分偏遠鄉鎮則高達一○%以上。高醫大副校長余明隆表示,C肝存在很明顯的南北差異,在南部偏鄉尤其盛行。(圖/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余明隆回憶,當年一名高醫同仁隨口向他提起,有許多台南將軍鄉(已改制為將軍區)的鄰居親友沒有罹患B肝,也很少喝酒,卻因為罹患肝癌過世,「我們聽了覺得事有蹊蹺,一九九三年高醫組成醫療團隊到當地篩檢七百名居民,發現C肝盛行率高達六成,當下還不敢發表,反覆驗證後才證實,這數字可說是全世界第一高。」由於C肝是經由血液傳染,因此包括不安全性行為、以不潔針具刺青或穿耳洞、共用針頭或牙刷、刮鬍刀、刮痧板等器具,都是造成感染C肝的重要關鍵。穿舌環或紋眉等可能見血的行為,都可能因共用器具感染C肝。(圖/肝基會提供) 除了會引起肝癌三部曲,C肝還會帶來慢性疲倦和肝外病變(包括神經、心血管、皮膚、免疫系統、內分泌等病變)。歐洲肝病研究學會研究發現,C肝患者不只罹患肝癌風險高,其他癌症風險也會增加;另有研究指出,C肝患者不只罹患糖尿病機率大,嚴重度也較高。遵守醫囑 有機會痊癒雖然C肝影響範圍大,所幸這幾年的醫藥發展已能明顯打擊C肝,特別是在二○一二年首款新藥上市後,讓原本棘手的C肝治療可以進入「治癒」階段。楊培銘解釋,C肝是RNA病毒,只存在細胞質裡,所以比較容易控制,靠著藥物就能發揮作用,「反觀B肝病毒是DNA病毒,會進入細胞核及染色體,藥物不易控制,只能把病毒量壓下,難以消滅。」楊培銘說,傳統以長效型干擾素加雷巴威林治療C肝,但療程較長,副作用較大。新的口服藥具有治癒率高、副作用小且少、療程短(八周到十二周)等優勢,目前台灣已有九種C肝藥物可使用。超音波掃描是目前最常見的肝病檢查。(圖/肝基會提供) 「藥物的治癒率是最讓人感到振奮的,一般來說都有九成五以上,而且如果有定時回診、沒有提早停藥,治癒率更可高達九成九。」楊培銘進一步指出,因為藥物的有效性,衛福部也訂出了二○二五年根除台灣C肝的旗艦型計畫;不過,即使藥物這麼有效,目前還是碰到一些治療的瓶頸,包括像是病人病識感低、不主動篩檢、就醫不方便等等。肝基會執行長楊培銘教授強調,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可以瓦解C肝威脅。 楊培銘最後提醒,C肝是經由血液傳染,目前尚無疫苗可以使用。C肝盛行區的高危險群,三十歲以上要接受一次C肝篩檢;若為一般民眾,四十五歲以上也應每兩、三年接受一次C肝篩檢,「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就一定可以瓦解C肝的威脅。」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9期《周刊王》和2165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8/14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