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值
」 痛風 尿酸 富貴病 痛風石 余光輝尾牙痛風祭3/歲末聚餐「哪些食物最危險」 營養師列名單一次看
為什麼體內尿酸濃度會過高?雖然台灣患者大多是因為天生體質,但若不想頻繁發作痛風,勢必得調整飲食。首先,營養師建議要「完全禁酒」,研究顯示,就算是只有酒精殘留的薑母鴨、燒酒雞,都可能引爆痛風;另外要避免的還有含糖飲料,尤其是高果糖糖漿的手搖飲,更是造成痛風年輕化的主因,所以在尾牙聚餐時一定要盡量避開這些地雷食物。痛風擁有「富貴病」的封號,土城醫院風濕過敏科蔡秉翰主任表示,尾牙聚會幾乎餐餐大魚大肉,因此痛風發作的人數增加2~3成。「有些患者平時不吃藥,但考慮到之後要吃大餐,所以會自以為聰明地先服用降尿酸藥物,希望藉此讓尿酸不超標,卻可能造成反效果。」蔡秉翰說,尿酸濃度的波動起伏也是痛風發作的原因,突然讓尿酸一下子降、一下子升,反而可能誘發痛風發作,因此不建議患者擅自在餐前服用藥物,不如好好選擇聚餐時的食物,才是比較重要的事。營養師程涵予說,多數人認為只有啤酒較容易誘發痛風,但研究顯示,任何酒類都可能導致痛風發作,而且風險增加4成。「喝酒雖然只會微微增加尿酸數值,但其實卻會大大的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程涵予說,研究發現在24小時內喝超過1-2 份酒精飲料(一份酒精大約等於一罐5%酒精濃度的啤酒350ml),與沒有喝酒相比,痛風發作的風險高出4成,而且喝越多、痛風發作風險越高。另外,2015年的美國醫學雜誌針對724名參與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研究發現,喝任何種類的酒都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因此程涵予建議痛風患者最好完全禁酒,甚至連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都避吃。「因為就算煮再久,都無法使這些料理中的酒精完全揮發,研究發現煮15分鐘後,酒精殘留約40%;就算煮到2小時,酒精仍殘留10%,而這一點點殘留的酒精,就可能使你的痛風發作。」營養師程涵予表示,並非只有啤酒較容易引發痛發發作,研究顯示,任何酒精都可能增加4成發作風險。合成圖聚餐時要避免吃過多紅肉、海鮮、高脂肪食物,否則吃完後恐怕會導致痛風發作,也會使體內尿酸濃度升高。(圖/CTWANT合成)同時也要避喝含糖飲料,所以尾牙聚餐時最好別碰芭樂汁、柳橙汁等飲料。「研究發現,攝取1公克的果糖,會在之後的2小時內使每公升血液中的尿酸增加1~2毫克,而且喝較多的含糖碳酸飲料的人,尿酸濃度也較高,尤其是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攝取量,與痛風發病風險明顯正相關,由於許多年輕人愛喝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手搖飲,可能也是痛風年輕化的原因之一。」另外,也要少吃一些高普林食物,包括紅肉、內臟和海鮮,以免身體代謝出更多的尿酸。「所有的紅肉例如牛肉、牛排、豬肉、豬排、羊肉、羊肉爐都是高普林食物,另外內臟類如豬肝、腰子、牛舌,及海鮮類包含貝類、干貝、牡蠣、龍蝦、蝦子、螃蟹、魚全部都是高普林食物,記得避免或減少食用。」程涵予提醒,聚餐時經常會出現的酸菜白肉鍋、佛跳牆,由於濃郁高湯含有高普林,因此也要少吃。還有高脂肪食物如培根、香腸、五花肉等食物會抑制尿酸排泄,在急性痛風發作期時也要避免大量食用。亞大醫院腎臟科醫師林軒任在臉書PO文表示,一般來說蔬菜都屬於痛風族的安全食物,但還是有些例外,例如豆芽菜、紫菜、筍子都屬於高普林食物,建議少吃,但也不是說高普林就一定會引發痛風,例如香菇、金針菇、杏鮑菇雖然普林高,卻不會誘發痛風。蔡秉翰則提醒痛風族要多喝水,因為痛風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喝水量不足」。「導致體內尿酸偏高的原因,除了體質、飲食之外,還有代謝,如果體內尿酸無法排出,尿酸值自然就會偏高,建議每天至少要攝取2000c.c.的水分,才能幫助體內尿酸排出。」◎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尾牙痛風祭2/痛風不治療!40歲男竟領殘障手冊 「符合3條件」醫師:一定要吃藥
一位40歲男子罹患痛風卻始終不治療,全身關節處陸續長出痛風石,最後竟導致無法行走,只能領殘障手冊。醫師透露,若一年發作2次以上痛風,或已長出痛風石、或尿酸過高導致腎結石,就建議要穩定服用降尿酸藥物,否則不只關節變形,甚至會導致洗腎、心肌梗塞猝死。「30歲左右我第一次痛風發作!」陳先生今年已經50多歲,這10多年來他從未找醫師好好治療痛風,只要一發作就吃止痛藥,之後再控制飲食,直到有一天發現左腳趾似乎有些變形,才趕緊就醫,結果發現關節中已經有結晶,再嚴重就會有痛風石了。土城醫院風濕過敏科蔡秉翰主任表示,多數痛風患者都跟陳先生一樣自行吃止痛藥,或是痛風發作才來求診,大約僅有2~3成患者穩定服用降尿酸藥物治療。「因為很多人都是久久才發作一次痛風,如果要他們因此天天服藥,當然多數人都不願意!」蔡秉翰建議,如果2年左右才發作過1次痛風,可先從調整飲食著手,但如果一年發作2次以上,或已有痛風石、或因尿酸過高導致腎結石,那就務必要服用降尿酸藥物。「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關節時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蔡秉翰透露,曾有一位40多歲的男患者坐著輪椅就醫,原來他全身上下都長滿痛風石,因此導致他無法走路、也難以生活自理,甚至領了殘障手冊。「後來他服用降尿酸藥物之後,隨著尿酸濃度降低,全身的痛風石也逐漸縮小,雖然部分骨頭已壞死無法恢復,但最終他可以自己『走』出醫院了。」另外,如果已經發生腎結石,不僅會阻塞尿路影響生活品質,而且也會損傷腎臟功能,所以建議要趕緊服藥控制。過去認為長出痛風石才代表病況嚴重,但近年研究顯示,透過超音波檢查體內有結晶沉積時,尿酸就已經影響身體健康。(圖/報系資料照)腎功能差會影響代謝,所以容易罹患痛風,而痛風不好好治療,也會讓腎功能變差,如此惡性循環之下,非常容易演變成洗腎的惡果。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高尿酸通常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合併稱為「四高」,除了會影響腎臟功能,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洗腎、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5~3倍,這與發作頻率無關,而是一有痛風就有風險。余光輝說,過去醫界認為出現結晶、痛風石才顯示病況嚴重,但近年來研究發現,當尿酸值偏高、尚未罹患痛風時,透過超音波就能檢查出體內已有結晶沉積,也就是高尿酸早已影響身體健康。蔡秉翰建議痛風患者要定期就醫檢查,急性發作時服用止痛藥如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等,也要多加注意,若劑量過大,腎功能不佳者、B肝患者都可能因此病況惡化,建議還是諮詢醫師意見較有保障。
痛風者吃火鍋必閃食材出爐 乾香菇、納豆、蟹黃上榜
近期氣溫驟降、天寒地凍,相信火鍋、羊肉爐等熱騰騰的鍋類美食已經成為許多人聚餐的首選。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就臨床經驗而言,在冬天10個發作痛風的病人,有4個就是因為吃火鍋造成的。林軒任也分享了許多食材的普林值排行,其中乾香菇、納豆、蟹黃都被歸類在高普林值的食物中。林軒任在臉書專頁發文表示,民眾不知道痛風發作到底有多痛,他曾聽聞病人解釋,那種痛的程度,連一陣風吹過都會痛!「所以痛風發作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啊!」林軒任醫師也提到,痛風好發於大拇指近端指節、膝蓋、腳踝、手肘,發作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且痛到幾乎無法活動。至於為何會造成痛風,林軒任解釋,主要是水分突然減少,或是體內的尿酸值突然升高。要治療痛風的話,要判斷是否為急性,如果是急性痛風,主要是採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秋水仙素、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如果痛風沒有發作,這三類藥物不建議長期使用。而如果是慢性痛風保養,主要是透過降尿酸藥物,像是第一代 allopurinol、第二代 benzbromarone、第三代 feburic acid藥物,但如正處於痛風發作期,但沒吃過降尿酸藥物,不建議此時開始服用。林軒任也分享容易讓痛風發作的地雷食物,其中高普林值得食物有牛、豬、鳥禽、文 蛤、牡蠣、花枝、 蝦、章魚、鯖魚、鯛 魚、鮪魚、蟹黃、乾香菇、納豆、肉汁、雞精、湯底等,這些食物每100克都有100至1000mg,務必要特別留意。林軒任醫師也在文章中表示,民眾如果痛風發作時,應該吃消炎藥物、秋水仙素,或類固醇。而民眾如果是長期高尿酸,又伴隨三高、腎臟、結石,或痛風石等問題,應長期服用降尿酸的藥物。而如果長期吃降尿酸藥物的民眾,面對到痛風發作時,應該繼續吃降尿酸藥物,如果在此之前沒有吃過,則是等到痛風緩解後再服用。接著最重點的地方就是,平時都要避開容易誘發痛風的地雷食物。
13歲少女「奶茶成癮」不久腹瀉就醫 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
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歡以飲料代水,無形中造成了身體的負擔。大陸廣東省一名13歲少女小齊(化名)每天都會喝1至2杯的奶茶或其他含糖的飲料,沒想到卻因此罹患第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當地醫院的醫生對此表示,小齊恐怕在滿18歲之前,每日三餐飯前與睡前都需皮下注射胰島素(Insulin)。消息曝光後,引發討論。綜合陸媒報導,廣東省深圳市一名13歲少女小齊,日前因為腹瀉伴隨腹痛至深圳大學總醫院就醫,起初被醫師診斷出罹患腸胃炎;然而醫師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小齊不光血糖值、尿酸值過高,還患有脂肪肝,最終除了腸胃炎以外,她還被確診第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小齊透露,自己日常的飲食除了吃家裡媽媽做的飯菜以外,每天在學校還會買至少1杯的奶茶或其他的含糖飲料來喝;醫師表示,小齊的身高156公分,體重卻有130斤(65公斤),過重的體重也大大增加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所幸經過10多天的治療,她的身體各項指標已恢復正常。不過為了避免糖尿病復發,醫師建議,她在滿18歲之前,每日三餐飯前與睡前都需皮下注射胰島素(Insulin)。消息一出掀起熱議,有網友表示「不愛喝奶茶的飄過」、「害怕了,我好愛喝,那以後儘量一週只喝一杯吧」、「年紀大了,就會知道,再好喝的東西只要對身體不好都不會喝」、「天哪我一天好幾杯啊」、「第2型糖尿病這麼早發,不排除是基因所致」。
大學生體檢2/膽固醇超標已不妙「尿酸高更母湯」 心肌梗塞風險飆3倍
根據6000多位大一新生體檢報告,發現年輕人普遍體重過重、膽固醇偏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尿酸值異常也是常見的問題之一,專家提醒,膽固醇超標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風險,若再加上尿酸超標,還會增加3倍的心肌梗塞風險,層層風險加下來,相當可怕。為何年輕人膽固醇超標?台大家醫科醫師詹其峰表示,主要還是飲食西化跟肥胖。「根據台大新生的體檢報告顯示,大約有1-2成學生有過重或肥胖問題,可能跟高中三年長期久坐讀書、準備考試有關。」不只如此,飲食內容也是關鍵。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盧泰潤說,「很多人以為是吃太多肥肉或海鮮,事實上食物所含的膽固醇影響很小,反而是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影響較大。」盧泰潤說,過度烹煮的食物大多含有反式脂肪,例如烘焙、油炸、鹹酥雞。飽和脂肪高的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常使用於製作餅乾、蛋糕中,動物性油脂如牛油、豬油,則常存在於麻辣鍋、吃到飽這類食物中。食物的影響,不僅讓年輕人的膽固醇偏高,尿酸超標的情況也不少。詹其峰表示,根據4000多位台大新生的體檢抽血報告,除了膽固醇超標之外,排名第二是蛋白尿,但多數是泌尿道感染引發的暫時現象,排名第三就是尿酸值偏高。台南市立醫院所進行的2000多人體檢顯示,排名一、二分別是高密度膽固醇與低密度膽固醇異常,排名第三同樣是尿酸值偏高。盧泰潤說,台灣人屬於南島語系基因人種,天生代謝尿酸的能力就比較差,如果飲食又攝取普林較多的食物,例如海鮮、濃湯、內臟、火鍋湯等,很容易導致尿酸值偏高。高中三年幾乎長時間坐著讀書、缺乏運動,讓許多大一新鮮人有過重問題,建議要調整飲食,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才能減去多餘贅肉。(示意圖/非當事人,林士傑攝)高尿酸通常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合併稱為「四高」,除了會影響腎臟功能,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洗腎、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5~3倍,這與發作頻率無關,而是一有痛風就有風險。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布國人三高盛行率可看出,台灣18歲以上成人有21.63%為高血脂族群,平均每5人之中就有一人的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超標,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治療。詹其峰說,中小學的例行體檢大多是檢視發育的狀況,相較之下,大一新生體檢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此時孩子們已經「登大人」,透過報告上的數值,可以了解整體的健康狀態,對於未來可能衍生的疾病,也能早一步開始預防,或許就能改善成人高血脂的高比例現象。
最痛男人病1/每到冬天頻發作「患者暴增10倍」 12歲學童竟也中鏢
冬天氣溫偏低,身體自然渴望攝取更多熱量,再加上歲末年終有許多聚會、活動,免不了有更多大啖美食的機會,但滿足口腹之慾後,卻往往需要付出代價,痛風就是冬天最常爆發的疾病之一。前籃球國手哈孝遠日前被媒體拍到在公園「遛小孩」,雖然親子天倫之樂相當動人,但哈孝遠似乎行動不方便,走路還一瘸一瘸,看來十分疼痛,他受訪表示是因為痛風發作,甚至追不上好動的兒子,讓他覺得自己很窩囊。曾是籃球國手的哈孝遠由於體型壯碩,再加上主持美食節目,因此年紀輕輕就罹患痛風,發作時甚至追不上孩子,讓他覺得很窩囊。(圖/翻攝自哈孝遠臉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劉俊良表示,相較於夏天,冬天的痛風求診患者會增加1~2成,最主要的關鍵就是飲食。「天氣冷,許多民眾因此更喜歡吃火鍋,而火鍋常見的高湯、肉片、海鮮,甚至搭配啤酒,都容易引發痛風發作,所以冬天患者特別多。」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中,就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劉俊良說,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尿酸偏高的民眾非常多,可能與天生體質有關,推估將近1/5男性的尿酸值都高於標準值6mg/dL以上,一旦飆到9mg/dL以上,就極有可能爆發痛風,而女性則受到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多數在更年期之後尿酸才會偏高。除了遺傳因素之外,肥胖、飲食習慣不佳如愛喝飲料,都是導致痛風年輕化的原因。(圖/報系資料庫)除了天生體質之外,肥胖、飲食西化也會造成體內尿酸過高。余光輝說,近30年來台灣痛風患者暴增10倍,患者年齡層也愈來愈年輕,目前平均值約為38歲,都可能與肥胖、飲食習慣有關。劉俊良說,過去痛風患者多數都是40歲以上,但近年來卻出現很多20多歲的年輕患者。余光輝則透露,自己收治過最年輕的痛風患者,是一位12歲的小病人,這位小朋友體型圓滾滾的,所以先控制他的飲食,少吃高熱量食物、減重,就沒有再發作了。
最痛男人病2/醫示警「這習慣」猶如埋地雷 洗腎猝死風險多3倍
「30歲左右我第一次痛風發作!」陳先生今年已經50多歲,這10多年來他從未找醫師好好治療痛風,只要一發作就吃止痛藥,之後再控制飲食,直到有一天發現左腳趾似乎有些變形,才趕緊就醫,結果發現關節中已經有結晶,再嚴重就會有痛風石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劉俊良表示,多數痛風患者都跟陳先生一樣自行吃止痛藥,或是痛風發作才來求診,但平時完全不治療,這種行為猶如埋下地雷,隨時都可能被引爆。劉俊良說,隨著痛風發作的頻率增加,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的情況也愈來愈嚴重,除了會產生痛風石之外,也會讓關節提早退化,甚至導致變形,原本70~80歲才可能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長期尿酸偏高,可能提早到50歲就發生。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余光輝(右)表示,一旦痛風發作就可能導致洗腎、心肌梗塞,不積極治療恐讓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庫)除此之外,腎功能不好的人容易罹患痛風,而痛風不好好治療,也會讓腎功能變差,如此惡性循環之下,非常容易演變成洗腎的惡果。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高尿酸通常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合併稱為「四高」,除了會影響腎臟功能,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洗腎、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5~3倍,這與發作頻率無關,而是一有痛風就有風險。余光輝說,過去醫界認為出現結晶、痛風石才顯示病況嚴重,但近年來研究發現,當尿酸值偏高、尚未罹患痛風時,透過超音波就能檢查出體內已有結晶沉積,也就是高尿酸早已影響身體健康。就算尚未爆發痛風,只要尿酸值過高,都可能在體內形成結晶沉積,其中又以關節處最為常見。(圖/報系資料庫)但偏偏台灣痛風患者極少積極治療,余光輝坦言,台灣患者平均罹病6年就有痛風石,都是拖延治療的後果。「其實痛風是很好治療的疾病,但很多患者覺得偶爾才痛一次,何必天天吃藥?」余光輝說,一旦罹患痛風就有心血管風險,多數病人不清楚嚴重性,總是依賴止痛藥。不只如此,尿酸結晶也能沉積在身體任何部位,曾有患者突然下半身癱瘓,開刀治療才知道脊椎上有痛風石。余光輝說,其實這不算罕見,他個人就曾經收治過2個類似病患。
最痛男人病3/為何飲食控制沒用? 關鍵點曝光!醫:「別再猛喝咖啡啦!」
除了發作才吃止痛藥之外,許多痛風患者總認為「控制飲食」就好,何必治療與吃藥?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劉俊良表示,雖然飲食習慣的確很重要,但若要控制痛風病況,藥物治療會比飲食控制更加重要。也就是說,光靠飲食控制是無法降低痛風發作機率的,許多患者也經常哀嘆:「明明已經吃得夠小心了,也都避開容易誘發痛風的食物,但不知為何還是常常發作?」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身體每天都有數十兆的細胞死去而形成尿酸,其中飲食所影響的細胞只占2成左右,但如果身體代謝能力不好,很容易就導致尿酸排不出去,這與基因息息相關,所以如果家族中有痛風疾病史,先天的代謝能力可能較差,更是痛風的高風險族群。劉俊良指出,另一個關鍵在於「喝水量不足」。導致體內尿酸偏高的原因,除了體質、飲食之外,還有代謝,如果體內尿酸無法排出,尿酸值自然就會偏高,建議每天至少要攝取2000c.c.的水分,才能幫助體內尿酸排出。劉俊良強調,2000c.c.的水分不能包含咖啡或飲料,依據門診經驗,許多痛風患者不只喝不到1000c.c.的水,甚至還以為喝咖啡也是補充水分的方式,但實際上咖啡或飲料反而會使身體更「脫水」,導致尿酸更高。余光輝說,很多患者覺得今天吃太多了,才導致痛風發作,以後只要少吃點就好,事實上如果體內尿酸值正常,暴飲暴食的影響只會稍高,不至於發作。換句話說,飲食的確有所影響,但不像大眾所想的那麼重要,癥結點還是尿酸值本身。別以為女性不會罹患痛風,尤其進入更年期之後,失去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尿酸值就容易升高。(圖/報系資料庫)劉俊良說,尿酸高完全沒有任何症狀,身體也不會有任何感覺,只能透過抽血檢查來知道尿酸值,發現尿酸值偏高時,可以先控制飲食,看看能否改善尿酸值,但如果已經痛風發作,就需要長期服藥治療與追蹤,只要尿酸值穩定,就能逐步減藥、甚至停藥。余光輝說,如果是第一次痛風發作,醫師會先初步排除致病原因,例如調整飲食、減重,或是停掉可能導致痛風的藥物如利尿劑。如果一年發作2次以上,或是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就希望患者積極治療。余光輝說,根據日本經驗看來,若尿酸值持續偏高,且合併有三高疾病,就建議提早進行藥物治療,研究顯示,就算最後罹患痛風,也能輕易控制病況,嚴重併發症機率更明顯降低。
每天喝3000cc水!健身男腰劇痛「尿酸型結石」 醫揭原因
不少人為了維持健美體態,因此攝入大量蛋白質,幾乎不碰澱粉,導致身體出現結石。一名40歲男性3個月內因腰劇烈疼痛,被送進急診2次,經檢查為「尿酸型結石」;但他每天喝3、4公升的水,為何還會結石呢?泌尿科醫師邱鴻傑解答。邱鴻傑在《醫師好辣》表示,夏天是泌尿科的結石旺季,因為水補充少、天氣熱或是患者本來就有家族遺傳等狀況;曾碰過一名40歲男性,身體強壯,看起來是運動員身材,體脂肪小於15,第一次送急診左側腰痛,突然的那種劇痛,經診斷是輸尿管結石,立即為他進行碎石治療。邱鴻傑透露,輸尿管結石是會在地上翻滾的那種痛,據說比生小孩還痛;結果不到3個月,病患又來了,這次換另一邊,進一步檢查是尿酸型結石。邱鴻傑說,尿酸型結石很特別,它在X光下不太顯影。病患則不解詢問,自己每天喝3、4公升的水,體檢尿酸值也都正常,怎麼會有結石。邱鴻傑說明,通常公司體檢的尿酸是血液裡面的尿酸值,大部分人不會去驗尿液裡的尿酸值,因為檢查比較麻煩,要收集24小時的尿液,而大部分人介於200-500毫克,小於700毫克還算正常,這名病患超過1300毫克。邱鴻傑詢問之後才知,病患因為要維持體態,所以蛋白質類攝取非常多,大部分吃肉、澱粉類很少,運動完又補充高蛋白,所幸開了降尿酸藥物,病患的狀況回歸平穩。
「狂吃20隻蝦」雙腳劇痛難起身 30歲男嗜食海鮮手搖杯染這一病
嗜吃海鮮的34歲楊男日前與友人聚餐,狂吃20隻蝦,雙腳突然劇痛無法站起,竟在原位坐到店家打烊,不得已才忍痛離開,他無奈地說:「我痛風!」。楊男隔天立刻掛急診,尿酸值超標確診為痛風,經藥物治療及調整飲食4個月後,才逐漸恢復健康。楊男最愛吃海鮮及手搖飲料,先前去購物時突然痛風發作,雙腳痛到寸步難行,從店家到停車場短短的百餘公尺距離,他竟走得痛不欲生,因自認34歲還相當年輕,「應該沒什麼要緊」,沒想到竟栽在嗑蝦,導致痛風再復發。楊男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尿酸值高達9.3mg/dl,遠高於男性正常值3.0至7.0mg/dl,醫師經透過腎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幾顆痛風結晶石,屬於高尿酸血症患者,經服用降尿酸藥物、調整飲食,每天喝至少3公升開水,他在4個月後,尿酸值順利降至4.3mg/dl。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痛風屬急性疾病,尿酸一般會在血液中分解,經腎臟和腸胃道排出體外,但若攝取過多高普林的食物或腎臟功能變差等原因,導致尿酸不易排泄,累積形成尿酸鹽結晶堆集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發炎腫脹,甚至關節變形。周哲毅表示,痛風好發於30歲至50歲的男性或停經後女性,常在半夜或清晨時發作,造成尿酸偏高的原因包括遺傳、慢性腎臟病、大量食用含普林食物和服用利尿劑、抗排斥藥物者,患者平時應多喝水、減少食用含糖飲料,節制攝取紅肉、內臟、海鮮及酒精等高普林食物,注意控制體重並按時服藥。
【痛風恐奪命1】發作就吃止痛藥 洗腎心臟病機率增3倍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讓俗稱「富貴病」的痛風發作人數激增3成,許多人以為痛過就算了,不曉得身體猶如埋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有致命危機。「30歲左右我第一次痛風發作!」陳先生說,那天早上起床突然覺得左腳大拇指關節疼痛,本來以為是運動扭到,後來才知道自己竟然罹患痛風。「我就吃止痛藥啊,之後再控制飲食就好了。」陳先生罹患痛風10多年卻始終不願積極治療,直到發現自己左腳趾關節變形,才趕緊就醫,現在也按時回診服藥。(圖/張雅淳攝)已經50多歲的陳先生,這10多年來從未找醫師好好治療痛風,每次發作就吃止痛藥,直到有一天發現左腳趾似乎有些變形,才趕緊就醫。「醫師檢查發現我的尿酸值超標,再嚴重就會有痛風石了。」不只如此,體重標準的陳先生還發現自己竟然也有糖尿病,這下子讓他嚇出一身冷汗,終於願意乖乖回診、服藥。醫師余光輝表示,多數痛風患者輕忽疾病嚴重性,往往病況相當嚴重才願意服藥治療。(圖/張雅淳攝)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中,就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高尿酸通常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合併稱為「四高」,也容易影響腎臟功能。「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洗腎、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5~3倍,這與發作頻率無關,而是一有痛風就有風險。」
【痛風恐奪命3】尿酸結晶遊走全身 長在脊椎竟突然癱瘓
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過去醫界認為出現結晶、痛風石才顯示病況嚴重,但近年來研究發現,當尿酸值偏高、尚未罹患痛風時,透過超音波就能檢查出體內已有結晶沉積,也就是高尿酸早已影響身體健康。腳趾關節是痛風好發部位,若發炎反應持續嚴重,會使得尿酸結晶愈來愈大,形成痛風石。(圖/余光輝提供)「不只如此,尿酸結晶也能沉積在身體任何部位,曾有患者突然下半身癱瘓,開刀治療才知道脊椎上有痛風石。」余光輝說,其實這不算罕見,他個人就曾經收治過2個類似病患。有些脊椎上的痛風時還算小,經過治療還能恢復行動能力,但有些痛風石太大,壓迫脊椎嚴重就難以挽回。除此之外,痛風石還可能長在眼瞼、腎臟,有些患者會因為血尿而就醫,檢查發現是尿結石導致血尿,但過幾年就發現罹患痛風,因此也懷疑尿結石可能是結晶所致。痛風石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部分患者突然癱瘓,開刀後才發現脊椎竟然長出痛風石(紅圈處)。(圖/余光輝提供)以上這些都是不可逆的健康傷害,但偏偏台灣多數痛風患者一發作就吃止痛藥,直到有痛風石、甚至洗腎才來就醫,余光輝坦言,台灣患者平均罹病6年就有痛風石,都是拖延治療的後果。「現在18、19歲的患者非常多,但又不肯配合調整飲食,每次回診病況就更嚴重,甚至有年紀輕輕就猝死的例子。」余光輝感嘆。(圖/許文偉繪)
【痛風恐奪命4】飲食控制自欺欺人 患者人數暴增10倍
「台灣痛風患者根本沒有延誤治療的本錢!」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近30年來台灣痛風患者暴增10倍,盛行率更是國外的3倍,不只如此,患者年齡層也比國外更年輕,目前平均值約為38歲。醫師余光輝表示,多數痛風患者輕忽疾病嚴重性,往往病況相當嚴重才願意服藥治療。(圖/張雅淳攝)「先天體質非常關鍵,也就是基因。」余光輝說,身體每天都有數十兆的細胞死去而形成尿酸,其中飲食所影響的細胞只占2成左右,但如果身體代謝能力不好,很容易就導致尿酸排不出去,這與基因息息相關。酒精、紅肉、海鮮、高熱量食物都是引發痛風的危險因子,這也是痛風被稱為「富貴病」的原因。(圖/黃耀徵攝)所以如果家族中有痛風疾病史,先天的代謝能力可能較差,更是痛風的高風險族群。「很多患者覺得今天吃太多了,才導致痛風發作,以後只要少吃點就好,事實上如果體內尿酸值正常,暴飲暴食的影響只會稍高,不至於發作。」30多歲罹患痛風的陳先生,體重標準、平時稍微愛吃肉,當時也沒有任何三高疾病,但家族中卻有很多痛風患者,除了媽媽也有痛風之外,哥哥更是20多歲時就發作痛風,由此可見遺傳基因影響甚大。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張婷惠說,痛風患者以男性居多,人數大約是女性的2倍,主要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具有幫助排出尿酸的功效,但一旦女性進入更年期之後,罹患痛風的機率就會開始上升。(禁止酒駕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痛風恐奪命5】痛風石免開刀 持續服藥慢慢溶解結晶
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中,就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其實痛風是很好治療的疾病,但很多患者覺得偶爾才痛一次,何必天天吃藥?」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如果是第一次痛風發作,醫師會先初步排除致病原因,例如調整飲食、減重,或是停掉可能導致痛風的藥物如利尿劑。如果一年發作2次以上,或是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就希望患者積極治療。余光輝說,一旦罹患痛風就有心血管風險,多數病人不清楚嚴重性,因此總是依賴止痛藥,不肯規律服用降尿酸藥物。事實上,痛風患者應積極將尿酸值維持在6mg/dL以下,若產生痛風石,去年底健保剛通過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的給付,只要按時服藥,研究顯示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心肌梗塞風險多出1.5至3倍。(圖/黃耀徵攝)「這類患者的尿酸值必須降到5mg/dL以下,而且至少需要持續半年至兩年時間,就能逐漸將沉積的結晶溶出體外,消除痛風石。」余光輝說,曾有患者的痛風石長在膝蓋,導致無法蹲下,原本要開刀除去痛風石,後來嘗試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之後,持續2年後,痛風石終於逐漸消失,不但免受開刀之苦,也恢復行動能力。「與其亡羊補牢,不如事前好好預防!」余光輝說,根據日本經驗看來,若尿酸值持續偏高,且合併有三高疾病,就建議提早進行藥物治療,研究顯示,就算最後罹患痛風,也能輕易控制病況,嚴重併發症機率更明顯降低。此外,除了規律服藥之外,運動能夠幫助減重,也可預防尿酸偏高,不過,運動時要注意多補充水份,否則大量流汗反而易使尿酸偏高,反而不利病情。如果一年痛風發作2次以上,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應服藥積極治療,可降低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圖/黃耀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