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結石
」 尿酸結石上泌尿道結石復發當心是「副甲狀腺亢進」所致! 這樣做降低發生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根據臺灣2013年的研究發現(1 J Urol. 2013 Jun;189(6):2158-63.),上泌尿道結石的盛行率高達7.4%,其中男性9%,女性5.8%,並隨著年齡而增加,最常見於60至69歲。上泌尿道結石一年內及五年內復發機率為6.12%及34.71%。上泌尿道結石 形成原因多樣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李高漢說明,上泌尿道結石的成因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年齡性別、職業、飲食習慣等,因此建議上泌尿道結石病人如沒有限制喝水量的情況下,每天可攝取2至3公升的水分,以增加尿量來稀釋尿中形成結石物質的濃度,減少結石晶體沉積,也有利結石排出。另外,適量補充高纖維食品及定時規律的運動避免發胖,更可降低結石復發機率。4種不同結石應調整生活型態 可降低復發機率李高漢主治醫師指出,飲食上的調整以維持營養的綜合平衡也很重要,根據病人的結石種類調整飲食。1、草酸鈣結石病人:應該少吃草酸含量高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青椒、豆類等),少喝生啤酒、咖啡、紅茶、可可、阿華田及巧克力。2、尿酸結石病人:應減少嘌呤攝取如動物內臟、豆類食物、海鮮、紅肉、酒精飲品等高嘌呤食物。3、磷酸鈣結石病人:應避免碳酸飲料、高磷酸食物如酵母、小麥胚芽、蝦、香菇、全穀類、麥片、內臟、蛋黃、牛奶、豆類、堅果類等。4、感染性結石病人:除了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之外,也需要將結石清除乾淨。高風險上泌尿道結石族群 反覆復發恐傷腎李高漢主治醫師提及,對於高風險上泌尿道結石病人(如:兒童泌尿道結石、反覆泌尿道結石發作病人、感染結石、孤立腎),為了避免上泌尿道結石反覆復發影響腎臟功能,可進行24小時的尿液代謝檢查及抽血檢查,以了解結石的成因,然後根據病人的狀況給予藥物及飲食上的建議。值得注意的是,含鈣結石常見的代謝異常為高尿鈣(hypercalciuria),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同時有高血鈣,如果也有高血鈣就有可能是副甲狀腺亢進引起的。
工作忙沒時間喝水…中年男「左腹劇痛」臉刷白送醫 醫照X光驚:石頭卡住了
一位40歲男性上班族,經常一忙起來就是3-4小時,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雖然他偶爾感到腰背痠痛,只認為是工作姿勢不良,就不以為意,直到有天左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伴隨噁心感,臉色蒼白又痛得動彈不得的他,緊急被同事送到急診,經X光及超音波檢查,發現原來是之前1.5公分大的腎結石滑落到輸尿管裡卡住了。(圖/翻攝自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臉書)泌尿科醫師陳偉傑及羅詩修在臉書粉專表示,「尿路結石是泌尿科常見的疾病,結石形成的原因很多,水分攝取不足就是最常見的成因,水分過少導致尿液中草酸鹽、磷酸鹽、鈣鹽濃縮而析出成小結晶,日積月累之下就形成較大顆粒的結石。結石在腎臟形成,就可能隨著尿液移動至輸尿管、膀胱或尿道,而輸尿管和尿道比較細小,阻塞的現象和症狀就更明顯。」(圖/翻攝自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臉書)除了水分攝取過少的因素外,以下情形也是好發的高危險族群:年齡:好發於30-50歲正值事業衝刺的青壯年,其中以男性居多遺傳:約有30%的家族遺傳因素飲食:經常食用太鹹、太甜、鈣含量過高者其他疾病:尿路異常、前列腺肥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痛風者(圖/翻攝自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臉書)醫師指出,結石依照成分大致分為4種,首先是草酸鈣結石,草酸鈣結石是尿路結石中佔比最高約80%,形成於酸性尿液中;磷酸鈣結石,常形成於鹼性尿液中,好發於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尿酸結石,常見於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症);胱胺酸結石,多為遺傳因素,常見於胱胺酸尿症患者。(圖/翻攝自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臉書)據了解,尿路結石的症狀有時候不明顯甚至沒感覺,一旦發作痛起來,有人形容「比生產還痛」;至於治療方式,醫師提到,一般是根據結石的位置、大小、影響尿路或腎臟功能,以及結石大小來判斷,目前有體外震波、開孔取石、微創內視鏡碎石手術等療法,提醒民眾若有腹部悶痛、腰酸背痛、排尿不順或血尿等情形,應盡速就醫。
每日飲料當水喝!12歲男童「全身扭動、血尿」送醫結果驚人
天氣炎熱,許多人人手一杯冰涼飲料,既解渴又舒暢,但若將飲料代替白開水喝,小心身體出問題!一名12歲就讀小學6年級的男童每天都以「飲料取代水」,某天突然坐不住,身體不停扭動,竟還尿出血尿,送醫檢查後讓眾人感到相當震驚。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曾收治過的一名年紀最小病例,是一名12歲就讀小6的男童,男童母親告訴他平常男童不愛喝水,都以碳酸飲料或茶飲代替。某天他在寫作業時,全身像蟲一樣扭動,下一秒衝到廁所去竟尿出「血尿」,把家人都嚇壞了。男童長了一顆0.9公分的腎結石,才會因腰痛全身扭動坐不住。(圖/截自《醫師好辣》Youtube)洪永祥推測,男童扭動身體可能是腰痛坐不住,加上後續出現血尿,「媽媽雖然沒什麼醫學常識,但也驚覺不對勁,送到小兒科急診,發現他的腎臟跟輸尿管位置有個0.9公分的腎結石,後來轉到泌尿外科把結石打掉。」醫師表示,腎結石多與遺傳有關,如果屬於天生不易代謝尿酸的體質,水分又攝取的少就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另一種罹患腎結石風險較高者,則是愛吃動物性蛋白和肉類的人。建議平常應多攝取足夠水分,多吃含鹼的清淡食物,包含蔬菜、含有檸檬酸的柑橘水果。尿路結石泛指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處產生結石,疼痛的部位可能從後腰側、前腰側、下腹部,一路延伸至鼠蹊處與生殖器部位等處,除了疼痛的徵兆外,若是發現有血尿,或在健檢時發現未引發疼痛的結石,都應求助泌尿科治療。
【痛風恐奪命1】發作就吃止痛藥 洗腎心臟病機率增3倍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讓俗稱「富貴病」的痛風發作人數激增3成,許多人以為痛過就算了,不曉得身體猶如埋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有致命危機。「30歲左右我第一次痛風發作!」陳先生說,那天早上起床突然覺得左腳大拇指關節疼痛,本來以為是運動扭到,後來才知道自己竟然罹患痛風。「我就吃止痛藥啊,之後再控制飲食就好了。」陳先生罹患痛風10多年卻始終不願積極治療,直到發現自己左腳趾關節變形,才趕緊就醫,現在也按時回診服藥。(圖/張雅淳攝)已經50多歲的陳先生,這10多年來從未找醫師好好治療痛風,每次發作就吃止痛藥,直到有一天發現左腳趾似乎有些變形,才趕緊就醫。「醫師檢查發現我的尿酸值超標,再嚴重就會有痛風石了。」不只如此,體重標準的陳先生還發現自己竟然也有糖尿病,這下子讓他嚇出一身冷汗,終於願意乖乖回診、服藥。醫師余光輝表示,多數痛風患者輕忽疾病嚴重性,往往病況相當嚴重才願意服藥治療。(圖/張雅淳攝)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中,就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高尿酸通常會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合併稱為「四高」,也容易影響腎臟功能。「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人,痛風患者的洗腎、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5~3倍,這與發作頻率無關,而是一有痛風就有風險。」
【痛風恐奪命2】年僅12歲就罹病 高果糖是最大關鍵
7~8成患者痛風初次發作在腳趾關節,這是因為人體血液循環主要集中在心臟、大動脈,而肢體末梢如手指、腳趾血流較少,因此溫度較低易使尿酸沉積,而發生在腳趾關節的機率又更高。痛風初次發作位置,以腳趾關節居多。(圖/許文偉繪)「我曾收治一位12歲的痛風小病人,這位小朋友體型圓滾滾的,第一次發作部位就是腳趾關節,因為他年紀還小,所以先控制他的飲食,少吃高熱量食物、減重,就沒有再發作了。」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透露,痛風的發生原因主要是飲食與先天體質,所以有些患者減重、調整飲食就能改善。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張婷惠表示,隨著肥胖人口增加,世界各國的痛風患者都持續增加,但台灣情況又更加嚴重。「醫界推測原因出在高果糖!又以手搖飲影響最大,這種糖分容易在體內轉化成脂肪,影響身體代謝功能。」對於痛風族群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醫師推測攝取高果糖是其中關鍵因素,而手搖飲料是頭號元凶。(圖/黃耀徵攝)許多孩童從小就嗜喝手搖飲、含糖飲料,也被推測是痛風年輕化的主因。「現在18、19歲的患者非常多,但又不肯配合調整飲食,每次回診病況就更嚴重,甚至有年紀輕輕就猝死的例子。」余光輝感嘆。張婷惠說,除了高果糖之外,酒精、紅肉、海鮮等食物也是痛風的危險因子,這也是痛風擁有「富貴病」封號的原因。余光輝說,過年期間餐餐大魚大肉,因此年後痛風發作的人數也增加約3成。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張婷惠表示,各國的痛風患者都持續增加,但台灣情況更加嚴重,而且患者平均更年輕。(圖/亞東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