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安寧
」二水殯儀館變「夜店」引熱議! 前妻砸350萬送別前夫幫圓夢
日前有網友在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發文並附上二水殯儀館牌樓變成夜店的照片,疑惑「送花來二水殯儀館,怎變成夜店了」,引發網友熱議。而背後原因暗藏洋蔥,這場喪禮的主辦者是逝者林姓男子的前妻蔡姓女子,她砸下350萬元為他舉辦這場告別派對,只為了圓他生前的心願,希望大家在送別他時能不要難過,而是能像去夜店一樣開開心心的送他離開。據悉,蔡女18歲時與林男相識結婚,之後林男赴越南從事博弈工作,在當地另組家庭,因此兩人在她24歲時離婚。離婚後,蔡女獨自撫養孩子,曾因經濟壓力而借貸,後來當上美甲師賺錢償還債務。儘管過去對前夫有怨恨,但隨著時間過去,蔡女受到在神明的指引下,她逐漸釋懷並轉化心境,後來前夫「用不認識的號碼」主動聯絡她,兩人才漸漸恢復朋友般的互動。蔡女回憶,前夫生前曾告訴她如果有天自己離世了,他不希望蔡女難過,希望蔡女能帶著他的份,辦一個熱鬧的告別式,喝酒放鬆,歡樂的送他最後一程。因此林男4月初在越南因故過世後,蔡女決定以歡樂的夜店風為他舉行告別式,讓親友笑著送別,圓了他的心願。林男是雲林縣林內人,而蔡女則是雲林縣虎尾人。但蔡女選擇在彰化二水殯儀館做為前夫的長眠地,認為該處清幽且乾淨,符合他的個性,雙方家人也同意這樣的安排。在殯儀館辦派對,有人認為這樣舉辦會影響其他人,但也有人主張應尊重死者遺願。對此,二水鄉公所表示,喪家承租殯儀館戶外場地,將外觀布置成夜店風格,屬於喪家個人行為,公所並未特別規範,但已要求不得影響其他喪家以及周邊住戶的居家安寧。
崔佩儀演戲後性情大變 改掉壞脾氣連兒子都訝異
大愛《你好,我是誰》探討失智症話題,引發社會關注,《你好,我是誰2》也將在8月8日播出,演員崔佩儀、林玟誼、傅小芸今(13日)出席記者會,三人都是在第一季就有演出,角色延續到第二季,其中崔佩儀飾演寇世勳的太太,有一場戲是先生都沒在聽太太講話,「導演叫我把水龍頭打開,眼睛不要有淚水,水龍頭嘩啦啦的聲音,是我內心澎湃,一些我道不清的委屈。」崔佩儀演出《你好,我是誰》後個性改變很多。(圖/焦正德攝)崔佩儀說自己以前有大小姐脾氣,也比較自私,演出這個角色後修正了很多,「我覺得夫妻之間就是互相尊重包容體貼,連先生都說妳好像變了!」她開始把家裡變得很溫馨,個性不再有稜有角,兒子貝克宇出國讀書後,她每天都會跟兒子視訊,兒子也覺得她以前隨時會發脾氣,現在則比較會替人著想,互動非常好。林玟誼在劇中飾演個案管理師,承接失智友善社區業務,是寇世勳的得力助手,能很快完成所有的工作與任務。林玟誼說跟原型人物見面後覺得「個管師這個工作很偉大,還需要很多耐心」。當初接拍第一季只有最後三集,笑說:「因為非常非常想要跟寇哥合作,太難得了,一定要接!」到了第二季兩人有更多對手戲,還透露拍戲現場的氛圍每天都很開心。林玟誼與傅小芸在第一季都飾演個管師。(圖/焦正德攝)傅小芸從第一季的個管師,到了第二季往外拓展,著重在如何陪伴老人居家安寧終老,一場陪伴長者往生的戲,在現場就算沒有血緣關係,心情還是很難過,她說以前會害怕生死議題,拍完戲後「學到與失智共舞,用正向方式傳達」,這個劇情主軸也影響了她自己,也會想到「在可以的時候,就多陪伴家人」。
不是一群人等死、沒有消極治療! 「安寧病房」跟你想的不一樣
許多人認為接受「安寧療法」就是放棄治療,並將入住安寧病房與「等死」畫上等號。不過,柳營奇美醫院安寧緩和病房護理長楊雪玲表示,安寧病房並不是放棄治療,反而是積極的做症狀控制,希望病人能走出醫院回到家中。什麼是「安寧療法」? 哪些病人適用?民眾對於「安寧療法」常有很多誤解,首先「名稱」就是需要先行釐清的部分。楊雪玲護理長提到,現在其實沒有「安寧療法」這樣的稱呼,而是「安寧療護」,它關係到所謂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法》。由於醫療有其限制,即使用了最新的治療方法,患者也有可能無法獲得治療效果只徒增痛苦,因此安寧療護就是以這群病患所設立的。衛福部公告的適用對象包含:癌症末期病人末期運動神經元病人主要診斷為下列疾病,且已進入末期狀態者: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其他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他處未歸類者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MDS)末期衰弱老人符合《病人自主權利法》第14條第1項第2款至第5款所列臨床條件者罕見疾病或其他預估生命受限者安寧病房≠安養機構 積極急性控制、返家居家安寧另外,許多人會以為安寧病房就和安養機構一樣,但楊雪玲護理長強調,安寧病房並不是單純的養護機構,它和安養機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安養機構主要是「慢性」長期照顧,但安寧病房其實是做「急性」症狀處理,和入住其他病房一樣是處於住院的狀態。因此和其他病房一樣,病人有可能會病逝離去,但讓病患出院返家也是安寧病房的目標之一。楊雪玲護理長強調,安寧療護在家其實也可以做,這也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所以安寧療護中會有居家安寧團隊加入,當病人症狀控制後,可以返家做居家安寧,依團隊教導的知識、技能,急性症狀在家也能進行控制。楊雪玲護理長再次強調,安寧並不是等死、放棄治療,其實入住安寧病房前都會填「安寧住院療護同意書」,裡面就有明確表示所有的身心靈治療都會在安寧病房中發生,唯一不會發生的只有「化學治療」,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消極治療,所有的治療都是積極治療,積極控制患者的疼痛、急性症狀讓他們能夠返家。一般病房VS.安寧病房 照顧、治療有哪些不同?不過,楊雪玲護理長表示,一般病房的醫療團隊跟安寧團隊之間,在照顧、治療上確實會有點不一樣,第一,在安寧團隊照護中,不再是以藥物為主,反而會多一層「輔助性療法」的介入,以水腫為例,團隊會教導家屬如何透過精油、按摩等來消除。第二,安寧療護會希望家屬一起參與照顧。楊雪玲護理長提到,家屬的陪伴很重要,不過臨床上常常說要陪伴,但要怎麼做家屬並不清楚,在這部分安寧療護的護理師、社工、心理師及靈性關懷者等,會帶領家人一起照顧、參與,營造一個能與家人互動、彼此感謝的氛圍,促進生活品質、提升身心靈安適。第三,安寧療護不只是照顧病人,整個家庭都涵蓋在照護核心中。楊雪玲護理長表示,像病人病逝離去後,雖然家屬離開了安寧病房,但在死亡這件事的處理上其實還是帶著失落、哀傷,病房會有所謂的「哀傷撫慰」,在病人住院期間會先找出高哀傷族群,團隊會延續照顧家屬直到病人離開後一年。安寧療護是致力於幫助末期病人,提供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和關懷的專業醫療領域。在這個過程中,哀傷撫慰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團隊對病人提供支持、減輕痛苦與焦慮,使病人在此階段感受愛與被愛,同時也對其家人和照護者提供情感支持與安慰,持續不斷傾聽、溝通,並適時轉介及追蹤高哀傷族群。團隊不只會在病人住院期間給予家屬支持、關懷,在患者病逝後也會持續關懷、追蹤情緒反應,或透過追思活動讓家屬能互相連結、陪伴、鼓勵。楊雪玲護理長提到,許多醫院都持續努力在做「哀傷撫慰」,不希望家屬無法走出憂鬱、哀傷,或是因為對死亡的無助、害怕、不捨到後來變成長照悲歌。雖然過去常常會有「安寧就是等死」的汙名化標籤,但現在民風已經漸漸打開,也漸漸有更多人了解其實安寧療護在做的是不要延長受苦的時間,增進病人的生活品質,以全人的角度來照顧有末期照護需求的病人。希望民眾能更了解安寧療護、拋開誤解,選擇對自己、家人最適合的方式走完最後一哩路。
安寧療護分3種…衛福部將擴大居家安寧 管制藥品可帶到家中使用
在家善終是許多台灣人的期盼,但有高達8成病患最後人生都是在醫院度過,僅2成病患在家或機構死亡。面對少子化趨勢,衛福部規畫逐步將重心轉至居家,9月起擴大居家整合照顧計畫。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希望推動「Hospital at home(在宅住院)」,讓原需在醫院使用的管制藥品、抗生素帶回家使用。安寧療護分3種,包括醫院的住院安寧、安寧共照,以及社區的在宅安寧居家、機構安寧居家。據健保署統計,目前絕大多數病患在醫院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住院安寧占70%,安寧共照10%,兩者共占8成;在宅16%、機構4%。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人口老化趨勢下,老人增加,醫療需求就會增加,未來不能把臨終病患都往醫院送,而應將重心轉移至居家。2015年台灣15至64歲工作人員達高峰,此後就一直往下,人力短缺將成定局,政府不能一味蓋醫院、加病床,居家安寧將是一大重點。有鑑於此,健保署預計今年9月擴大居家整合照顧計畫,力拚讓居家安寧的給付與醫院相同,做到「Hospital at home」。薛瑞元昨也透露,居家醫療過去適用對象除了就醫不便的長者之外,還有使用呼吸器的病患,有很多人都屬於末期病患,因管制藥品的管理非常嚴格,導致推動不順利。薛瑞元說,診所居家醫療團隊的醫師沒辦法開立管制藥品,或診所對管制藥品的管理未達可儲存的資格,健保署都在盡力克服。目前國際都希望推動在宅住院,讓原需在醫院施打的管制藥品、抗生素,帶回家使用。石崇良也表示,健保署正與食藥署合作,將管制藥品的開立納入會議,研議如何提高可近性,原則是醫院安寧病房能做的事,在家也能做到,預計明年上半年試辦。
協助有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健保署翻轉臨終醫療 提升居家安寧
近6年安寧療護服務比率「不一定每位病患都要在醫院往生!」健保署統計,國人臨終有8成都在醫院接受安寧療護,在家裡與機構僅2成,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接受本報專訪表示,9月將提出「擴大居家醫療計畫」草案,「翻轉」醫院與居家臨終「8:2」比例,讓醫療團隊到府注射抗生素、開立死亡診斷,並提高社區嗎啡可近性,減少臨終病患來回送醫的折騰,最快明年試辦,盼居家安寧能做到「Hospital at home」。國人臨終的安寧場所大致分為醫院和居家等2大類,前者包括安寧病房及一般病房,兩者相加約占80%,醫院為國人最終死亡的主要場所。醫療送進家中 不必奔波就醫國際研究指出,癌末病人在自宅死亡較安詳,但在國內,家屬往往想盡辦法要把病患留在醫院。如病人若感染疾病,醫護雖不採取侵入性治療,而是供氧、注射抗生素等緩解不舒服,但這些服務只能在醫院進行,甚至死亡診斷的開立也須在醫院端執行,如果病患在宅靜養,一旦有事,家屬就急著往醫院送,人生最後一哩路在醫院和家中疲奔波,病患與家屬都很辛苦。因此,選擇在自宅或安寧機構死亡者,占比僅2成。石崇良透露,健保署9月將提出擴大居家醫療計畫草案,包含給付內容、額度都將調高,設法讓居家安寧的給付與醫院相同,做到「Hospital at home」,實現「在宅住院」讓病患在家中就能接受醫療服務。盼居家安寧 從2成提升到8成石崇良表示,只要草案通過,未來「在醫院可以做的,在家中都可以做」,包括可在家中施打抗生素、開立死亡診斷,病患不必到醫院折騰,協助他們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至於安寧機構也視同「居家」的延伸,由醫療團隊上門,「把醫療送進去」。在新冠疫情期間,已有長照機構與醫院建立「責任機構」的合作模式,由後援醫院協助開藥、與社區診所合作,石崇良說,可精進此模式,提高社區診所申請輸血、抗生素、嗎啡等可近性。另外,現行居家安寧的24小時緊急訪視的給付,費用、次數、時段都受限,石崇良坦言,目前服務是講一講電話,就讓病人送醫,「未來會讓醫護人員透過電話協助家屬照護」,減少不必要就醫。待爭取預算後 最快明年試辦「你沒辦法選擇怎麼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但絕對有權利選擇怎麼走」,石崇良說,擴大居家醫療後,健保署希望逐步翻轉臨終的場所,讓「居家多於在醫院」,有一天,讓8成病人採居家安寧、2成採醫院安寧,在熟悉的地方安度最後時光。待爭取預算後,年底將召集醫界討論細節,預計明年開始試辦。擔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的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程劭儀表示,礙於健保給付制度,1位醫生1個上午可看1、2百位病人,「出去跑,頂多1、2個地方,怎麼算都不合」,加上居家安寧挑戰高,沒有儀器設備、沒有嗎啡等止痛藥,光是抽血就很難,醫護怎會有意願?程劭儀說,台灣的臨終病人雖希望在家度過最後日子,但居家能善終者並不多,然而社區安寧是安寧療護的最後一塊拼圖,健保給付必須拿出誘因鼓勵、提高社區診所醫師取得藥物便利性,尤其應加強醫護訓練,才能讓病人好好的回家善終。
《斯卡羅》查馬克「停打嗎啡」撐到兒子領獎才辭世!父子感人對話曝光
在史詩旗艦戲劇《斯卡羅》中飾演琅𤩝十八社大股頭「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16日傳出罹患淋巴癌末期病重,於19日晚間11時05分過世,享年42歲。立法委員伍麗華在臉書發出新聞稿透露,查馬克在停止嗎啡、營養劑的狀況下,支撐到孩子樂可艾8月19日北上參加20日的總統教育獎頒獎典禮,才安然辭世,父子倆對話曝光更是讓眾人紅了眼眶。查馬克2020年受邀參與公視史詩戲劇《斯卡羅》,劇中飾演琅𤩝十八社大股頭「卓杞篤」一角,他極富感情與生命力的演出,令曹瑞原導演及劇組印象深刻。不過,就在《斯卡羅》殺青後,去年8月14日查馬克被診斷罹癌第四期,低調請假治療。抗癌期間,查馬克仍然每日帶孩子上學,古謠隊的指導不間斷,並指導足球隊參賽。查馬克主任原本於今年7月1日返校上班,不料隔天病情復發入院治療,8月16日晚間,查馬克決定返家與至親好友共度最後時刻。居家安寧照顧期間,蔡英文總統透過幕僚前來致意,蘇貞昌院長親自致電為查馬克加油,潘孟安縣長也親自到病榻前為他打氣。在停止嗎啡、營養劑的狀況下,查馬克仍然支撐到孩子樂可艾8月19日北上參加20日的總統教育獎頒獎典禮才安然辭世。查馬克長子樂可艾‧法拉屋樂,今日在台北圓山飯店獲頒總統教育獎,前一天學校老師有詢問他要不要跟承辦學校說無法參加,樂可艾回答老師,他一定要去領獎帶回來給爸爸看,並且要「全副武裝」脱下鞋子用「最排灣最查馬克」的方式上台領獎,把榮耀獻給父親。出發前一晚,睡前跟查馬克說:「把鼻!我明天去台北領總統教育獎給你哈!」查馬克看著他點點頭,家人也希望樂可艾用最美好的心情,把父親最期待的這個獎接到手中。查馬克·法拉屋樂是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排灣族人,畢業於台東師範學院,2003年分發至泰武國小任教,允文允武,除了在體育指導有傑出的表現,更是致力於文化復振,對保存傳統文化以及推動民族教育不遺餘力,於35歲的年紀拿下2014年《第21屆東元獎》,成為歷年最年輕的得主,並於2017年榮獲教育界最高榮譽《師鐸獎》的肯定。此外,他還深入部落採集排灣族古謠,以口傳心授方式指導學童練唱,成立「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2006年以傳統音樂專輯《唱一首好聽的歌》入圍第18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音樂專輯獎;2011年《歌開始的地方》獲得第23屆金曲獎傳藝類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2014年,泰武古謠傳唱隊《歌·飛過群山》獲得第25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等殊榮。
【長照陷錢坑2】老父母陸續罹癌失智 一打三陷恐怖平衡
17年前老公突然腦中風變成重度身障,展開黃姐的照顧生活序曲,但全家只靠她一份薪水。「錢燒得很快啊,前半年燒存款,後來就靠生病的保險金給付。」最可怕的是一種恐怖平衡,「這個家再有一個人出狀況,我就慘了!」但偏偏這樣的失衡從沒少過。黃姐印象很深刻,那時老公剛失能,女兒沒考上理想高中每天哭泣,媽媽恰巧又摔斷腿,某天夜裡爸爸膀胱劇痛,她才發現老父親已經三天未排尿,幸好診所醫師願意半夜幫忙導尿,但警告她如果不成功就只能送大醫院。「幸好最後通了!不然老公在家中要怎麼辦?」。黃姐說,當時壓力好大,有一天她正在幫老公擦澡,突然全身感到莫名劇烈疼痛。「那個痛是由內而外出來的,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但又想到,如果自己走了,誰來照顧這一家老小?「只能扛了!」10年前,黃姐在報紙上看到「居家服務員」的長照政策,再加上老公二次跌倒抗拒走路,被逼到盡頭的她於是打電話申請。「現在回想,居服員真是我的貴人!」「每周有三天的居服時間,讓我可以稍微喘息。」黃姐的世界終於打開一扇門,開始走進人群,而這位居服員也陪伴黃姐至今年,彷彿家人一般。10年前,黃姐申請居服員照顧重度身障的老公,這位居服員陪伴黃姐一家至今,感情深厚。(圖/家總提供)「以前很自閉啊,後來開始接觸『家總(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等相關機構,可以暫時抽離照顧的情境,心境更開闊,也更懂得如何運用長照資源。」當時考驗正一波波湧來,黃姐每天忙得像陀螺一般打轉,最後逼不得已辭職。「媽媽開始嚴重暈眩,後來更出現『帕金森』症狀,也開始需要照顧。」黃姐的經濟壓力更大了,幸好已經懂得求援,透過各機構尋找適合申請的補助。「媽媽接下來又得了乳癌,雖然年紀大,我們還是做了手術、放電療等等,但後來又轉移成子宮內膜癌、淋巴癌。」不只如此,那年的除夕夜,一家人剛吃完年夜飯,突然「碰」的一聲,黃姐的爸爸跌坐廚房地上。「爸爸驚恐地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我知道他也中風了!」雖然肢體無礙,但卻傷了腦,黃姐的爸爸就這樣失智了。黃爸爸因為腦中風導致失智,雖然恢復狀況不錯,但是黃姐仍需盯著他吃藥。(圖/張文玠攝)黃姐就此「一打三」,卻開始懂得轉念。「媽媽的癌症轉移到最後,我就決定居家安寧,媽媽還是可以跟鄰居聊天,真正臥床只有最後2周。」老父親靠著老友每天來家中泡茶聊天,中風後遺症也大為好轉。17年過去了,黃姐仍在照顧之路上,而貼心的孩子也長大了。「女兒上班賺錢,兒子兼差外送工作,因為時間彈性才能分擔照顧。」黃姐說,還是擔心兒子的未來,但目前也只能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