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遺址
」花蓮崇德遺址「千年玻璃珠」赴美研究!驚人身世之謎終解開
一顆自花蓮縣秀林鄉崇德考古遺址出土且具千年歷史紅色玻璃珠,去年10月到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實驗室「探尋自我」,歷經1年研究,終於歸國並揭開身世之謎。文化局表示,鑑定結果指出,玻璃珠來自南亞印度一帶,可謂花蓮史前貿易版圖新發現,將以主題策展方式呈現其身份來源。花蓮縣文化局2016年先後在崇德遺址進行考古試掘及搶救發掘,出土千年前完整且精美紋飾的陶罐、獸骨、各式石器及玻璃珠,其中,一顆長度5.87毫米、直徑7.5毫米、穿孔直徑3.34毫米的紅色玻璃珠,外觀玲瓏精巧,吸引眾人目光,年代經判定約為距今1000多年前的鐵器時代中期,目前典藏在考古博物館。自花蓮縣秀林鄉崇德考古遺址出土且具千年歷史紅色玻璃珠,經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實驗室進行1年研究,發現來源為南亞印度一帶,可謂花蓮史前貿易版圖新發現。(圖/報系資料照)考古博物館為探索這顆紅色玻璃珠身世,去年10月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將玻璃珠送往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實驗室,進行為期1年的成分分析及研究,今年10月已回到館內。文化局長吳勁毅指出,鑑定結果指出,這顆玻璃珠來源為南亞印度一帶,代表當時史前貿易途徑幅度相當廣闊,能從印度南方依循海路一路到台灣;本來以為它應來自東南亞,但依其材質、化學成分及燒製技術在目前考古學相關研究,有類似相同成分出土的物品大多來自印度南方,此次結果可謂花蓮史前貿易途徑新發現。他研判紅色玻璃珠使用目的應為裝飾,且價格昂貴,才能從南亞一路海運到台灣販售,以後若遇到類似的玻璃珠,將持續爭取經費送往鑑定,慢慢將花蓮史前貿易帝國版圖拼湊起來。吳勁毅還說,玻璃珠已回到考古博物館,將以主題策展方式,呈現其身份來源跟其他蒐集的相關資料,讓更多人認識它的身世。另外,文化局未來也會將陸續出土的遺骨,送往國內或國外的實驗室進行碳14鑑定,判定其年代。
花蓮崇德考古遺址重要出土!挖出史前玻璃環殘件、宋朝銅幣
花蓮崇德考古遺址曾出土獸骨、陶器及石器等大量珍貴史前文物,近日發掘出土台灣史前未生產的玻璃環殘件、瑪瑙珠,甚至還有900年前的宋朝銅幣等物,縣府文化局研判該地在史前至宋朝期間與海外交流頻繁,未來將整理典藏、研究,拼湊崇德遺址的歷史樣貌。崇德遺址位在秀林鄉崇德村立霧溪河口左岸河階台地,面積約8公頃,距今1300年,屬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由於遺址被列冊為考古遺址,若居民有土地開發需求,需經調查、試掘評估,文化局2016年起先後在3筆土地考古試掘及搶救發掘,陸續出土獸骨、魚骨、具精美紋飾的陶罐及各式石器等珍貴文物。文化局上月委託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在村民欲建蓋房舍的土地考古試掘及搶救發掘,除發現地基一角疑似為墓葬遺跡,還出土罕見玻璃環殘件、瑪瑙珠及宋朝銅錢「熙寧元寶」等文物,令考古團隊相當驚訝。文化局長吳勁毅指出,台灣當時並未生產玻璃、瑪瑙,都是透過海外交流取得,宋朝銅幣則是首次出土,過去雖曾在壽豐鹽寮嶺頂遺址地面拾得,不確定是否為出土文物,沒想到這次竟從遺址挖出,可推測崇德地區在宋朝期間與大陸貿易頻繁,不過宋朝錢幣從未在遺址出土,目前尚未有清楚的研究。他表示,出土文物內容豐富,可研判崇德立霧溪口在史前時代各階段貿易活動比預期活絡與複雜,經屋主同意,未來還會利用2個月時間在該處試掘,同時也會清理出土文物,由考古博物館整理、典藏及研究,如有需要則會送請國外學者協助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