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可忠
」 崔可忠 張凱音 社區感染 口罩 洗手最髒家用品1/細菌比海綿少「卻最可能吃下肚」 專家提醒「這一塊別省著用」
台灣社會靜待疫情舒緩之際,日前一則「一塊海綿可以容納比地球上的人更多的細菌」訊息,再度挑起民眾敏感神經。多位醫生都表示,「其實海綿沒那麼可怕,砧板才是廚房中最危險的物品」,尤其是「一塊砧板打天下」。日前CNN報導,挪威食品研究所科學家特隆德(Trond Møretrø)指出,廚房海綿幾乎天天使用,所以幾乎不可能處於完全乾燥的狀態,而海綿內的潮濕環境,正是細菌生長的理想場所,雖然大多數細菌對人體無害,但使用海綿會增加沙門氏菌的傳播,從而導致人們生病。對此,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認為「沒有那麼可怕」,他認為海綿上有沾附清潔劑,並不利於各種細菌生存,只要注意使用後以清水沖洗,再擠乾水分晾乾就好。「但所有的餐盤最好都要經過高溫殺菌的程序!」崔可忠提醒,海綿是清洗餐具的輔助工具,就算細菌透過海綿沾附上餐具,只要經過高溫處理,所有病菌幾乎都無法存活。不過,家中最髒的區域的確是「廚房」沒錯,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曾在2011 年做過一項研究調查,針對22個志願者家庭進行採樣,最後發現「廚房」是藏有最多細菌的地方。根據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調查,廚房是家中藏最多細菌的地方,原因可能是溫暖、潮濕,十分適合細菌滋生。(示意圖/報系資料庫)研究發現,廚房中的海綿、抹布超過75%都含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而印象中較髒的浴廁,64%牙刷架藏有黴菌、葡萄球菌,比例較廚房略低一些,推測原因是細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而廚房剛好符合這兩個條件。崔可忠認為砧板是廚房最危險的物品,根據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調查,約18%的砧板上藏有大腸桿菌,相較於海綿與抹布75%、洗水槽45%、流理檯面32%,比例較低,「但廚房砧板卻是最接近嘴巴的!所以非常有可能吃下細菌。」崔可忠說。尤其許多人「一塊砧板打天下」,無論是處理生食、熟食、蔬菜、水果,通通都用同一塊砧板。崔可忠說,「這大大增加直接吃下各式細菌的機會,可能會導致食物中毒、腹痛拉肚子等,建議家中應該準備好幾個砧板,各自處理生食、蔬果、熟食等,清洗後盡量放至通風處,或高溫乾燥處理。」另外,砧板若是已經出現刀痕就該替換,否則很容易藏汙納垢,千萬別捨不得更換。至於抹布,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陳俊榮教授曾進行研究,以全新的抹布擦拭廚房檯面後,再用清水沖洗後放置室溫下,結果48小時後細菌量竟已高達6.3億CFU/g(每1公克中,含有6.3億個細菌),更何況是擦拭髒污的抹布,甚至「一條用到底」?陳俊榮建議,抹布使用後要煮沸消毒,如果嫌麻煩,建議1到2周更換抹布一次,或是選擇拋棄式抹布替代,功能介於抹布與廚房紙巾之間,具有吸水性又不像紙巾容易掉屑。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廚房抹布應該要準備2到3條,最好一周清洗1到2次,除了可以用沸水清洗以外,也可以將漂白水與水以1比1000的比例稀釋,將抹布浸泡一個晚上即可。不喜歡漂白水味道的民眾,可以改用小蘇打粉洗淨,放2湯匙的小蘇打粉至沸水中,煮抹布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最髒家用品2/每6支手機就有1支「沾屎」 感染「這細菌」恐釀敗血症
廚房、浴室廁所之外,家中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藏細菌?綜觀多位醫生意見後,結果頗令人意外,「手機的細菌量非常可怕」、「牙刷可能遭糞便攻擊」及「電子鍋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最髒家用品」。「我覺得手機上的細菌量肯定非常可怕!」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認為,手機已經成為現在人不可或缺的物品,吃飯、搭車、睡覺、甚至蹲馬桶時也不忘滑手機。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一項英國研究針對12個城市中的390位民眾與他們的手機進行調查,雖然95%的人上廁所時都宣稱自己有用肥皂洗手,但82%的人手指充滿細菌,而手機上有細菌的比例更高達92%,不只如此,每6支手機中,就有1支手機(16%)表面上沾滿了糞便。黃軒說,沖馬桶時糞便上的細菌會四散噴出,最遠的距離可以擴散到1.8公尺,而隨著每次不同人的糞便噴散後,細菌量也逐漸增加,例如馬桶旁邊的衛生紙、牆壁、手把,當然還有你一直滑個不停的手機。即使只把手機拿出來一下子,也可能瞬間被糞便細菌污染,這些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導致敗血症,以及會引發食物中毒的大腸桿菌,只要你滑手機後再觸碰食物,就可能影響健康,建議沖馬桶前先蓋上馬桶蓋,同時不要將手機帶進廁所裡。牙刷則是另一個可能遭受糞便噴濺攻擊的家用品,不只如此,浴廁潮濕的環境也很容易孳生細菌、黴菌,建議每3個月就更換牙刷,使用後也要豎立擺放,以便快速晾乾。每天幾乎都會使用的電子鍋,若沒有經常清洗,可能成為細菌們的「糧倉」,養出可怕的細菌數量,增加食物中毒風險。(圖/報系資料庫)另外,電子鍋也是許多人容易忽略的最髒家用品,食藥署表示,電子鍋除了內鍋以外,還有上層的保溫片,電子鍋在烹煮米飯時,水會沸騰,米飯很可能就會噴濺到電子鍋內部的上層,有些設計會將蒸氣引導到小盒子中,長期不清容易積水。尤其米飯屬於澱粉食物,對細菌、黴菌而言,是非常營養的東西,一旦不清理,就很容易孳生黴菌,就算挑選的米,是精選的米飯,或是要價不斐的進口米,電鍋若是沒有清理乾淨,一樣會吃進病菌,因此建議每次使用後都要清洗內鍋或倒掉積水等。另外,黃軒表示,錢包上的細菌量也相當可觀,一項英國研究發現,若以比例來看,95.2%的人錢包充滿細菌,其中有49.3%存在一種細菌,50.7%存在2種以上的細菌。該研究進一步分析錢包,不論材質為何,有紋路、刻紋的錢包更容易藏匿細菌,黃軒建議民眾錢包盡量避免放置在潮濕陰暗處,並定期噴酒精消毒清潔。若不方便清潔,至少別把一些會觸碰臉部或黏膜組織的物品放置錢包旁,例如口罩、眼鏡、隱形眼鏡等,最好都另外區隔放置。
最髒家用品3/細菌無處不在!3類人一碰恐喪命 洗澡超重要「竟能一次殲滅」
細菌無處不在,但為何有些人沒事、有些人卻可能因此喪命?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表示,細菌多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為人體天生就會有自我防禦機制,去消滅這些外來的細菌侵入體內,但65歲以上銀髮族、糖尿病患、洗腎患者要特別當心,因為免疫力較差,一旦感染恐怕危及性命。「細菌要進入人體有3大途徑,分別是皮膚、腸胃道、呼吸道。」崔可忠說,以皮膚為例,就算觸碰到非常多的細菌,但只要皮膚本身乾淨、沒有傷口,細菌便沒有機會作怪。崔可忠說,每天看似平常的洗澡,其實對於維護皮膚的健康非常重要,只要經常清潔、保濕,皮膚上的細菌量就會大幅減少,保水度也會提高,較能抵禦細菌入侵,相反來說,常常不洗澡就會讓皮膚陷於細菌危機之中。細菌第二個入侵途徑是腸胃道,也是夏天食物中毒最常發生的原因,但其實身體天生就內建防守模式。「細菌進入嘴巴後,陸續會遇到唾液、膽汁、胃酸等,這些都不利細菌存活,但如果你的腸胃道健康不佳、或是免疫力較差,防守功力就會大減,此時就會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第三個途徑是呼吸道,透過這幾年新冠疫情的「衛教」,多數民眾都清楚病菌會透過鼻腔黏膜進入肺部,「人體的肺部有許多纖毛,一旦病菌侵入就會將其包圍排出,形成我們常看到的痰,但如果本來肺部、呼吸道狀況不佳,自然無法好好防守。」崔可忠說。炎熱的夏天,許多人喜愛吃清爽的生菜沙拉,但如果是糖尿病患、洗腎患者等免疫力不佳者,生食恐怕會增加細菌感染機率。(圖/林士傑攝)比較具有危險性的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沙門氏菌等等,但如果本身健康狀況良好,就算感染這些危險細菌,也不至於到喪命,但如果免疫力過低,一旦感染就會如土石流一般發生連鎖效應,最糟會危及性命。崔可忠表示,65歲以上銀髮族、糖尿病患、洗腎患者都是危險族群,例如就曾有洗腎患者大啖火鍋料理時,因為接觸沒有清洗過的雞蛋,沾附雞蛋殼上的沙門氏菌,因而引發敗血症差點喪命,提醒這類免疫力較差的人,出入公共場所建議要配戴口罩,除了選洗乾淨的雞蛋,同時要多洗手,避免吃生菜沙拉這類生食,降低接觸細菌的機率。
開學備戰1/暑假出遊付代價?下周成關鍵 醫揭「校園染疫最危險時刻」
本周三(9月1日)就要開學了!最長的暑假終於結束,家長們在鬆口氣之餘,卻也陷入校園群聚感染的恐懼之中,尤其隨著疫情降溫,開學前最後一周末全台景點都擠爆了,墾丁飯店、民宿住房率幾乎都是滿房,海灘甚至出現猶如沙丁魚頭滿滿的人潮。隨著防疫措施鬆綁,小琉球的飯店住房率也衝至8成,知名景點如阿里山、合歡山、清境、日月潭、溪頭也都可見出遊旅客,創下5月疫情爆發後的最大人潮。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說,「暑假最後一周出遊到底殺傷力多大?開學後一周就見分曉了!」算算時間就落在9/8過後,崔可忠提醒家長們要多注意孩子是否有相關症狀。如果躲過這一波,避免校園群聚感染的重點就是如何落實各項防疫措施,教育部針對開學做出許多相關規定,「但重點是小孩子真的會做到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質疑,她認為一個班級至少20多個學生,但老師卻只有1人,不可能隨時注意狀況。張凱音認為午餐時間最危險!「吃飯一定要拿下口罩,雖然指引上規定要有隔板、不可交談,但能確實做到嗎?」例如A同學開口講話,老師前去制止時,又有另一位B同學講話,老師難免就分身乏術。用餐時一定要取下口罩,是專家認為在學校最危險的時刻,尤其老師一人分身乏術,很難隨時盯著每位學童。(示意圖/非當事人 報系資料照(圖/報系資料庫)此外,隔板真能發揮作用嗎?國外有研究顯示,隔板對於咳嗽等較大的飛沫微粒確實能發揮效果,但若是說話交談時的細小微粒,反而可能因為隔板阻礙空氣流通,而懸浮在空氣更久,國內也有醫師進行相關研究證實。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此則認為,研究並沒有指出「隔板會直接增加染疫風險」,他認為控管環境才是重點,教室除了需要打開門窗之外,教育部也規定就算是冷氣房,也要在對角處各開啟一扇窗,每扇至少開啟15公分,就是要避免空氣傳播的可能。張凱音認為要降低午餐時的染疫風險,需要讓學生的動線交錯,「這就是一種分艙分流的概念,建議讓學生分組打菜、盛飯,盡量讓所有人的動線不要重疊。」其實要做到面面俱到實在很困難,張凱音認為「生病不到校」才能大幅降低群聚感染的機率,不過太多家長有必須上班的壓力,所以過去常常會有隱匿孩子發燒、咳嗽的事件,她建議政府若能繼續給予家長防疫照顧假,或許能稍微解決家長兩難的狀況,也能降低校園染疫風險。
開學備戰3/德國學童快篩陰性才上課 挫咧等!台灣唾液試劑還不見蹤影
雖然台灣近來再次出現久違的「嘉玲」,但國外疫情持續拉警報,疫情指揮中心近2周公布的境外移入基因定序,全是滿滿的Delta變種病毒,而且無論是施打何種品牌疫苗,都出現「突破性感染」的案例,就連混打也不例外。「比起目前台灣流傳的Alpha變種病毒,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多出5~6倍,以病毒量來說,更比最早的武漢株多出1000倍,相當驚人!」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舉例,當初英國在今年3月發現第一例Delta病毒,結果短短1個月就迅速蔓延開,單日確診人數皆為2萬以上,目前更已有30多萬人感染。由於12歲以下孩童無疫苗可打,再加上Delta的高傳染力,全球兒童確診人數不斷增加,美國兒科醫學會最新數據指出,8月初美國兒童新冠案例增加約9.4萬例,死亡率也不斷上升,雖然有種種疑慮,但多數國家仍然如期開學,不過也研議出許多相關規定。例如德國政府曾規定學校分流上課,輪到上課的學生,當天要提早15分鐘到校快篩,確定大家都是陰性才開始上課,而快篩費用則由政府支付。台灣方面,教育部要求教職員工需接種新冠疫苗至少一劑且須滿14日,否則入校須提供3日內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之後每7日檢驗一次。家庭主流化聯盟曾提出質疑,認為不能接種疫苗的學生也該定期篩檢。對此,陳時中回覆會與教育部、專家討論,相關費用也要評估。崔可忠認為費用將是最大的問題,他以醫院為例,目前高風險醫護人員仍然每周定期篩檢,大約400~500人,篩檢費用就已經是一筆不小的金額,何況是全台各大中小學所有的學生?目前台灣僅有鼻腔採檢的快篩試劑,就算開放學童免費篩檢,恐怕接受度也不高,醫師驚訝台灣竟未有唾液快篩試劑。(圖/報系資料庫)篩檢方式也是一個問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日前曾建議,開學後家庭可考慮每周做一次快篩,由於鼻腔採檢很不舒服,為增加兒童接受度,黃立民建議最好用唾液快篩,但目前台灣卻無唾液快篩,這也讓黃立民感到相當驚訝,陳時中日前被問到,則表示會盡快請食藥署了解。
開學備戰4/擴大社區監測從根本解決 避免校園感染6大措施一次看
開學即將來臨,校園的團體生活實在難以預防群聚感染,到底該不該上學?甚麼狀況下該停課?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認為關鍵在「社區監測系統」。「國外的社區監測系統相當完備,在各州、各區域廣設篩檢站,就能了解當地的感染狀況,再進而決定該地區的防疫強度,能不能上學?一切都有數據參考,也沒有爭議。」張凱音說,台灣若能將強社區監測的密度,就能依照數據去決定該不該實體上學,如果感染數據增加,也能適時停課,不讓校園群聚擴大疫情。「不過,這實在有難度!」關鍵竟在於健保制度。台灣全民健保制度造福許多弱勢族群,但在疫情中,卻因為各項篩檢、檢查節果都必須登錄進健保系統,繁瑣的行政程序讓一切變得相當複雜緩慢,除此之外,也變成醫院才能執行篩檢,一般診所無從幫忙起。「這也是之前會發生校正回歸的原因,如過未來疫情又變得嚴重,確診人數一多,一定會再次發生校正回歸的情況,因為人手不足以應付增加的行政作業。」除此之外,張凱音認為台灣應該多多推廣居家篩檢,讓有疑慮的人、或是需要篩檢的人,都可以先在家初步篩檢。上學、放學時也是人潮聚集最多的時刻,醫師建議避開熱門時段,或學校應規畫動線錯開。(圖/報系資料庫)「但現在大家普遍還沒有這個觀念!」若民眾能有居家篩檢的習慣,也能更及時發現病毒蹤跡,降低社區感染的範圍,張凱音也建議,孩子上學、放學時最好避開人潮洶湧的時段,降低感染病毒的機率,放學後回家則要立刻洗澡、換衣服,才能避免病毒「侵門踏戶」。 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則提醒,由於新冠病毒具有空氣傳播的能力,戴口罩時維持1.5公尺的社交距離尚可,若脫下口罩,就要間隔更遠的距離比較安全,家長也要時時提醒孩子「別碰他人物品」,減少接觸感染的機會。
出遊踩毒窟2/醫:逛菜市場比度假危險! 唯獨飯店「這地點」要提高警覺
接近暑假尾聲,看準消費者想抓住最後的放假時光,各大飯店都使出渾身解數吸客,許多五星級飯店房價紛紛下修,例如台北福華飯店在各家訂房網的房價,過去平日一晚至少4000~5000元,現在幾乎都是2字頭,其中一家訂房網還下殺到1900多元。台北晶華酒店更丟出震撼彈,祭出6000元房費可全額抵6000元餐費,相抵後等於「零房費」,就是希望消費者來捧場。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說,「雖然我自己還不打算出去度假,但我可以理解大家想去住飯店的心情,畢竟悶太久了,這也是人之常情。」崔可忠認為,出遊雖然一定會增加風險,但還是可以依狀況來判斷,沒有說一定不能去度假,「不然飯店業者太慘了!」崔可忠舉例,目前本土疫情趨緩,確診者的密度並不高,回想去年春假時也有類似情況,當時幾乎沒有本土確診者,但大家卻很擔心春假出遊會導致疫情升溫,「但最後沒事啊!」所以崔可忠認為確診密度才是重點。出遊住飯店一定比較危險嗎?醫師認為應該視疫情、人潮而定,否則難以保持社交距離的菜市場反而比較有風險。(示意圖)(圖/張文玠攝)「所以我不覺得住飯店有多恐怖,如果要比較,我還覺得逛菜市場更加危險!」崔可忠說,菜市場攤販密集、人潮眾多,每個人彼此之間的距離都很近,感染病毒的機會比住飯店高多了,那難道就因此不去菜市場了嗎?崔可忠認為,應該視疫情狀況、現場人數多寡來決定風險高低,而不是斷然認定甚麼樣的狀況一定比較危險,可以先選擇疫情較為穩定區域,同時再做功課,比較一下各家飯店或民宿相關的防疫措施,然後從中選擇較值得信任的店家,就能降低染疫風險。「不過,廁所是一定要特別小心的地方,因為在這裡,我們會張口刷牙、洗臉,萬一沾附病毒就很容易從眼口鼻的黏膜鑽入身體,所以要格外注意,建議先仔細清洗與消毒水龍頭、漱口杯等公共用品,只要別人可能會碰過的東西,最好都先消毒一下。」崔可忠提醒。
出遊踩毒窟3/高檔飯店也要當沒消毒過 5大「眾人摸物品」必須再噴酒精
今年5月中全台疫情爆發後,隨著三級警戒啟動,旅宿業進入史上最慘的夏天,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月份觀光旅館住房率為38.11%,2月為42.61%、3月38.07%、4月45.62%。5月中旬全國防疫警戒升三級,當月住房率驟降為21.37%,6月更是直線下降至7.63%,堪稱近20年來最慘。好不容易盼到降級,住房率好不容易略有提升,隨著泳池、室內遊樂園、海釣場、海泳/浮潛泳池也逐漸鬆綁,飯店諸多設施終於能使用,也帶動許多觀光景點的飯店住房率,除了一般促銷,飯店也推出許多「疫苗小黃卡」相關優惠,只要房客證明已經接種過疫苗,就能享有優惠房價、免費升等服務。想要安心度假,可能要等台灣的疫苗涵蓋率更高一些,否則目前還看不到時間點。(圖/林士傑攝)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說,雖然接種過疫苗就有一定的保護力,但不代表不會感染病毒。此外,「許多人認為飯店一定會消毒得很徹底,所以就會失去警戒心,我建議若是去住飯店,就算再高級,也應該抱著防範的態度,把所有物品當作沒有消毒過,只要需要接觸,就一定要用酒精消毒過,才能放心!」張凱音說。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則認為,許多人都會觸碰、卻容易忽略的5大飯店物品,最需要仔細消毒,包括電視遙控器、房間門把、桌椅、門卡、水杯等,建議使用前先清潔消毒,比較有保障。何時才能放鬆度假?張凱音認為這沒有一定的答案,起碼目前還看不到時間點,關鍵有3點,包括疫苗涵蓋率仍不夠高、篩檢不夠多、治療尚未能對症下藥,若台灣能至少做到前兩點,才可說有放鬆的本錢。 5大眾人摸飯店物品1. 電視遙控器2. 門卡3. 房間門把4. 桌椅5. 水杯
決戰家門口2/外出隨時注意這件事!感染科醫師:這是我判斷危險的方法
台灣疫情持續三級警戒,由於每天仍有上百人以上的確診案例,讓人似乎看不到解除警戒的終點。「最主要就是英國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說,相較於疫情剛爆發的武漢株病毒,這次的傳染力增加近1倍。「從確診病人的病毒量也明顯看到,以前CT值大多20多,現在幾乎都是10多(CT值愈高代表病毒量愈少),隨便一個噴嚏就可以感染別人。所以,最大的防疫重點就是將病毒阻絕於家門外!」崔可忠說。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圖/國泰綜合醫院提供)許多民眾為了不帶病毒回家,外出時總做好許多防護措施,例如近來防護面罩就十分熱門。「防護面具是第一線醫療人員面對患者時才需要,避免患者的口沫會飛濺到醫護人員的眼口鼻,所以一般民眾其實不太需要防護面罩,除非進入密閉空間的賣場、會議室,可能會與人近距離接觸時才需要,而且還是必須配戴口罩。」崔可忠說,如果身處密閉空間,也可以考慮戴上雙層口罩。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在實驗室模擬研究,發現外層布口罩、內層醫療口罩,可以阻擋咳嗽中85%的微粒。4月時也有最新研究指出,改戴雙層口罩,保護力從66%大幅提升到81%,就連美國白宮病毒顧問佛奇博士也開始戴雙層口罩。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研究證實,以醫療口罩外搭布口罩,能降低感染率。(圖/李宗明攝)不過,台灣氣候溼熱,崔可忠認為正確的配戴單層口罩就好,「鼻樑、臉頰處都要密合,不露一點縫隙。」而且千萬不要戴口罩去人潮聚集處,「我外出會隨時注意周圍是否有人,這是我判斷危險的標準。」崔可忠說,如果發現身旁的人比較多,就算只是待一下下,回家後一定立刻丟掉口罩、換掉衣物、洗澡與洗手。而傳統市場正是崔可忠認為最恐怖的地點,不但沒有保持社交距離,夏天的汗水一旦浸潤口罩,防護力就會大為降低,更增加感染風險。
決戰家門口3/澳洲封城經驗參考 3步驟除汙!宅配包裹才能進家門
英國變種病毒不只傳染力相當強,家庭傳播力尤其驚人,一項挪威研究顯示,在同一個家戶之內,原來的新冠病毒每1.36次密切接觸,會發生0.36次的次發感染;英國變種病毒每1.45次密切接觸,會發生0.61次的次發感染,換算出來的家戶傳染率差異很大,英國變種病毒竟達42%,而原來的新冠病毒只有26.5%。所以,阻絕病毒於家門口之外,自然是最重要的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說,所有從外面帶進家裡的物品,包括購物或宅配包裹,最好按照以下步驟處理。「第一個步驟是將外包裝的塑膠袋、提袋丟棄,或是用酒精消毒。」張凱音說,許多人會以紫外線燈來消毒物品,但由於物品會有凹凸部分,難以照射到,所以只能消滅部分病毒,千萬不要過度信任紫外線燈的防護效果。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澳洲維多利亞州曾經歷2次封城,有一次甚至長達112天,有民眾分享阻絕病毒的經驗,外出購物返家後,他們會先噴灑酒精,所有物品如蔬菜在室外通風30~60分鐘後才會拿進門。張凱音認為這個方法的確有用,所以第二步驟可以將進家門的物品放置通風處30分鐘左右,如果不想花太多時間,她建議也可以將蔬菜、水果等食物趕快放入冰箱就好。」這樣做不是因為冰箱的低溫能殺死病毒,而是可以預防你再次觸碰,然後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定要洗淨雙手後再觸摸家中其他物品。不管是直接用手觸碰ATM,還是持布隔擋按鍵,使用後都應消毒雙手。崔可忠說,就算蔬菜上沾附病毒,只要經過清洗、烹調就很安全,更何況吃下肚之後病毒幾乎沒有機會存活,新冠病毒主要還是從眼、口、鼻進入體內。張凱音說,「最好的情況是不要觸碰公共物品,例如有些人會自備衛生筷去操作ATM,但每用完一次就丟掉嗎?還是先用塑膠袋裝著?沒有處理好會不會反而沾染病毒?」還有許多人使用塑膠袋裝購物時找回的零錢,但花錢時還是會觸碰到紙鈔、硬幣。「最終還是需要洗手。」張凱音認為洗手才是最重要的,道理雖然很簡單,但要持之以恆並不容易。
決戰家門口4/感染科醫師回家必做這些事 大嘆:隨時警覺最困難!
新冠疫情持續爆發,台灣本土病例已經破萬人,死亡人數也已經突破450例!疫情指揮中心宣示防疫重點是「決戰家戶」,因為家庭傳播率高達40~45%,一人確診幾乎全家中獎,但許多患者大嘆防不勝防,明明幾乎都宅在家,病毒到底從哪裡鑽進來?感染科醫師整天與病毒搏鬥,自然風險更大,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說,「我們醫院有一個專屬清洗空間,讓負壓隔離病房的同仁下班前可以先洗澡、換衣服,進行第一次的除汙。」回到家之後還要進行第二次除汙,此時就會換掉全身衣物,直接去洗澡。在人潮聚集的傳統市場中,不易維持社交距離,若又流汗沾溼口罩,便會降低防護力。(示意圖/張文玠攝,非當事人)不只如此,難以立即清洗的日常用品,例如手提袋、背包等,則會固定放在一個獨立區域,與其他家人物品分開,也提醒家人不要觸碰。張凱音說,若因工作、採買物資需要外出,也可以固定使用同一個包包,然後比照辦理。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認為,洗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觸碰眼、口、鼻,尤其是當你沒有洗手的時候。崔可忠認為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是預防感染的關鍵,但有時百密仍不免有疏漏,再加上許多人根本沒有任何症狀,病毒就這麼悄悄地溜進家家戶戶之中,就連醫師也可能無法察覺。YouBike上的握把可能有許多凹痕與汙垢,因此會影響噴灑酒精的消毒效果, 不如騎乘之後消毒雙手更安全。(圖/李宗明攝)崔可忠透露,醫護人員都會定期篩檢,前陣子一位急診同事竟意外確診,但明明已經做好萬全的防護措施,為何還會染疫?「一定是某個時刻輕忽,不乾淨的雙手觸碰到眼口鼻!」隨時保持警戒,正是防疫最難的部分。
決戰家門口5/男子確診家人竟能逃過感染 醫師透露:他就靠這三招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雙北的家戶傳播率大約在40%~45%,台中也有三分之二的確診者是因為家庭群聚所感染。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建議,依照風險高低來決定家中環境的消毒頻率。「如果幾乎都沒出門,外出地點也沒有聚集人潮,可以大約每周消毒一次就好,將漂白水、清水以1比19的比例混合,擦拭家中地板、門把、以及家人經常碰觸的物品。」崔可忠說如果經常出入高風險地區如醫院,或是從傳統市場返家,若能每次返家就能全面消毒當然更好,或是改而針對重點區域如門口、玄關消毒。收到宅配包裹時,應先噴灑酒精消毒或更換外包裝,以避免讓病毒侵入家中。(圖/資料照)阻絕病毒於家門之外,家門之內也可以最好風險管控,尤其是其中一個家人出現症狀時。「只要提高警覺,絕對有機會阻止家戶傳播!」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分享一個成功案例。一位家住新竹的男子,有雙北活動史,為避免風險,返家後就先把隨身物品與家人分開擺放,後來他出現喉嚨痛等疑似症狀,除了在家也戴上口罩之外,也立即與家人分開飲食、與妻子分房睡覺。採買生鮮食物回家之後,建議更換外包裝,同時趕緊放入冰箱避免接觸,可以減少病毒傳播機會。(圖/資料照)後來男子果然確診,但醫護人員卻驚訝發現家人完全沒被傳染,就連公司同事也沒人中鏢,可見做好防護措施,絕對能發揮效果。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也建議家庭成員不要共餐、碗筷不要共用、浴廁分開始用、經常使用的物品多消毒,從這些細節做起,就能降低家戶傳播的機率。對於疫情未來走向,張凱音認為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以台灣目前來說,病毒已經太深入每個社區角落了,要清零已經相當困難!」依照過去對抗病毒的經驗看來,要做到三件事才可能終結疫情。許多店家推銷紫外線燈殺菌,但由於該類工具無法完整照射到物品凹槽處,因此最好還是以酒精擦拭物品較安全。(圖/資料照)第一是大規模篩檢,「疫情重災區要密集篩檢,低風險則要精準篩檢,主要是希望能搶先一步控制住感染範圍。」其次是藥物,但目前仍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藥物;最後則是盡速施打疫苗,目前日本捐贈近124萬劑AZ疫苗已陸續配送,開放疫苗接種順序1至7類族群施打,包括醫護、警察、防疫、社福人員,以及75歲以上長者,截至6/11為止,累計接種 79萬9129 人次,疫苗接種率約3.4%。
大賣場瘋搶物資好可怕 這個區域佈滿最多病毒!
今天一口氣爆出181例本土確診,行政院長蘇貞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午召開記者會,宣布雙北地區5/15~5/28升級為三級警戒區,記者會召開的同時,民眾已經紛紛湧進各大賣場搶購物資,記者親至新北市中和區全聯門市,發現不但店內人滿為患,排隊從一樓排到二樓,繞一圈之後再排到一樓,等待結帳就需要耗時1~2小時。不過,大批民眾湧進賣場,恐怕反而增加感染風險。「大家忙著搶物資的時候,也要記得避開病毒!」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感染科醫師崔可忠提醒,包含手推車握把、冷凍櫃門把都是大眾會共同觸摸的地方,所以要特別小心。胸腔重症醫師黃軒也曾在個人臉書上表示,通常大賣場最髒的地方,就是溫度最低的地方,再加上冷凍櫃的門把,顧客會開開關關選購食材,所以研究發現冷凍冰箱的門把,其實比手推車更髒。「全民也要全程戴口罩!」崔可忠說,如果進入大規模社區感染階段,就要加強戴口罩的宣導,就算是無症狀感染者,飛濺出去的病毒也能被口罩攔截,如此就能降低公共區域沾附病毒的機率。另外,只要進出公共場合都要以肥皂徹底清洗雙手,身處公共環境時,只要看到公用的酒精消毒噴劑就盡量使用,「畢竟有太多容易忽略的細節可能會沾附病毒!」
【極危公共區1】病毒藏匿72小時 一屁股坐下就跟著你回家
新冠肺炎感染源不明的案例日益增加,社區感染已經近在咫尺,而無症狀感染者正潛伏在你我身邊,處處都是病毒危機,本刊特別訪問感染科醫師,整理出6大最危險公共區域。台灣雖然已經禁止外國人入境與轉機,但隨著大批留學生返台「避難」,讓境外移入案例大爆發,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直言「進入最關鍵時期」。境外移入成為防疫第二波的關鍵,隨著第三次的武漢包機,大批返台人潮也增加社區感染風險。(圖/報系資料庫)到底哪裡最危險?「絕對是密閉空間!再加上研究顯示病毒附著於塑膠的存活時間最長可達3天,所以捷運座椅自然要多加小心。」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認為,新冠病毒多少都會產生「氣溶膠傳播」,病毒會依附在患者噴出的懸浮液體中飄散,如果在陽光下就可能蒸發,若在密閉空間內就有極大機率附著於物體上。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認為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病毒若在密閉空間內就有極大機率附著於物體上,而捷運座椅是最明顯目標!(圖/翻攝自官網)「捷運座椅是最明顯的目標!」崔可忠說,捷運局目前應該都有定期消毒座椅,所以不必過度憂心,個人也可以在乘坐前先以酒精擦拭椅面。台北捷運局表示目前已經加強消毒頻率,捷運車站內包括廁所、手扶梯、售票機按鈕每隔4小時消毒一次,還添購了電動消毒噴霧器針對月台、大廳等大範圍區域快速進行消毒。至於民眾密集度最高的車廂,每小時都有清潔人員檢查環境,每8小時針對座椅、手拉環等部位進行消毒。台北捷運局表示,未來若政府要拉高消毒頻率,也會全力配合。(待續)台北捷運局表示,目前車廂每8小時消毒一次,但隨時會因應疫情需求增加頻率。(圖/王永泰攝)
【極危公共區2】密閉空間中它最毒 醫:「甚至會發生空氣傳播!」
隨著感染人數日益增加,也代表社區感染風險向上攀升。當這些病毒進入公共區域之中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機會感染,又找不出感染源頭,於是大規模社區感染就會一觸即發。中國傳染病專家鍾南山曾公開表示,電梯屬於狹小的密閉空間,一定要戴上口罩、並避免彼此交談,若觸摸按鍵之後也一定要消毒雙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認為電梯最危險,「新冠病毒到底會不會經由空氣傳播,目前還沒有很直接的證據,但如果是在電梯裡面,因為屬於密閉空間,而且又相當狹小,如果一起搭電梯的人感染新冠病毒,他咳嗽一下、或是打噴嚏,病毒就可能飄散在空氣中,萬一你又沒戴口罩,就可能因此感染。」密閉空間內的冷氣空調出風口也是危險位置,病毒有可能隨著空調傳送到其他空間。(圖/報系資料庫)不只如此,新冠病毒至少可以在空氣中存活3小時,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說,若在密閉空間內,冷氣空調出風口也是一個危險位置,病毒有可能隨著空調傳送到其他空間。「如果萬不得已一定要在會議室開會,最好不要選出風口的位置,而且一定要戴上口罩。」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表示,戴口罩是預防無症狀感染者最好方法,另外,只要保持1公尺以上社交距離,多清洗雙手,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圖/報系資料庫)雖然新冠病毒難纏,張文宏認為不必過度恐慌,「我也認為戴口罩是預防無症狀感染者最好的方法,另外,只要手需要觸摸公共另外要保持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同時多清洗雙手,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待續)
【極危公共區3】病毒最愛冰涼滋味 賣場冷凍櫃門把眾人摸
「還有大賣場,大家忙著搶物資的時候,也要記得避開病毒!」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說,包含手推車握把、冷凍櫃門把都是大眾會共同觸摸的地方,所以要特別小心。胸腔重症醫師黃軒也在個人臉書上表示,通常大賣場最髒的地方,就是溫度最低的地方,再加上冷凍櫃的門把,顧客會開開關關選購食材,所以研究發現冷凍冰箱的門把,其實比手推車更髒。研究發現冷凍冰箱的門把,其實比手推車更髒。(圖/馬景平攝)「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在疫苗尚未出現之前,若能拉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盡量待在家減少外出,預防病毒的效果會比『封城』更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說,由於近期境外移入感染增加,許多民眾因此希望能「封城」。「如果做不到強力的防堵,封城之後民眾反而容易失去警覺,開始在城市中隨意移動,這時候萬一有破口讓病毒竄入,反而會一發不可收拾。」相較之下,讓每個人至少保持1公尺以上的距離、減少外出更有效。「全民也要全程戴口罩!」崔可忠說,如果進入大規模社區感染階段,就要加強戴口罩的宣導,就算是無症狀感染者,飛濺出去的病毒也能被口罩攔截,如此就能降低公共區域沾附病毒的機率。醫師建議出入公共場所時,看見公用酒精噴劑,就可拿來消毒雙手,降低沾染病毒的機會。(圖/報系資料庫)另外,只要進出公共場合都要以肥皂徹底清洗雙手,身處公共環境時,只要看到公用的酒精消毒噴劑就盡量使用,「畢竟有太多容易忽略的細節可能會沾附病毒!」(待續)
網友狂問「到底是北部哪個高級社區?」 醫師建議「這個方式」保平安
感染源不明確診案例再添一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新增10例確診,8例境外移入、2例本土感染,其中案335多日腹瀉不適,曾至診所及醫院就醫,由於曾與案291一起喝咖啡,因此研判由案291傳染,至於另一位本土案例為案336,是一位50多歲的北部社區女保全,近期無出國史,本月17日出現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症狀,26日發燒就醫,30日因症狀持續回診,經診斷有肺炎情形收治住院採檢,於今日確診,從發病到確診總共長達16天,期間到過2間診所、1家醫院。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案336服務的社區今日早上已進行消毒,目前也通知社區主委,請住戶在這段期間稍微自我隔離,並注意環境衛生。另外,指揮中心會調閱監視器,釐清女保全在這段期間的接觸者,特別會針對有出國史、有症狀的社區住戶進行採撿。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會後補充,確診保全工作的社區是屬於比較高級的社區,該社區位處北部,防疫師已經去過,展開疫調,目前初步匡列7位公司同事。到底是北部哪一個社區?指揮中心記者會公布之後,網友紛紛都在猜測,一聽到社區保全感染源不明,許多民眾直接留言「OMG」,同時希望指揮中心能盡量公布是哪個區域的社區,也有記者提問陳時中「是否考慮公布足跡?」陳時中僅保守回答現階段先進行疫調。社區感染似乎一觸即發?國泰醫院感染科醫師崔可忠表示,如果台灣真的發生大規模社區感染,「全程戴上口罩」是最好的自我保護方式,可以有效預防無症狀感染者到處散布的病毒,假若自己已經感染病毒卻不自知,也可以避免到處傳播病毒,除了自保、也能同時保護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