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迴輔導教師
」資源班師生比各縣市不一 教育部年砸26億入法整合
教育部長潘文忠3日宣布,針對分散式(抽離式)資源班、巡迴輔導班師生比,已公布辦法正式設置全國統一比例,預估至少增加2,550名教師,官員粗估每年增加預算大約新台幣26億,將逐年到位,至遲2031年8月全數達標。特教融入普通學生的課題一直是各方關注焦點,政府近年推動也融合教育,部分課程能讓障礙程度較輕的特教生到普通班一起上課。也因此種跑班式分散資源班、巡迴輔導班計算學生基準浮動,各縣市對「師生比」往往各行其是,引起教育與家長團體不小抨擊。據了解,分散式資源班主要安置掛學校普通班就讀的特殊教育學生,其大部分時間在普通班級上課學習,僅部分課程接受彈性化、個別化的課程教學及特殊教育資源,目的在協助學生能順利融合與學習。然而,若校內特殊學生分散且人數極少,學校無法設置特殊班或缺乏資源教室,則設置巡迴輔導班,由巡迴輔導教師提供巡迴輔導服務,如近期熱議的在家教育輔導與自閉症兒童輔導,就屬巡迴輔導制。有鑑於各縣市對此類教師員額規範不定,教育部3日宣布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明定分散式資源班及巡迴輔導班的班級學生人數。以學前教育(幼兒園)階段來說,師生比為1比15,而國小1比10、國中1比8、高中1比15。針對外界質疑學前教育師生比規定竟不如國中小,教育部官員解釋,學前教育的特教師是提供「間接服務」,擇定部分時間進入有安置身心障礙學童的班級,校內本來就有堅實的教保人員合作。以現況來說,普通班每班安置1到3名身障幼兒,當特教師入班時並不需要同時照顧15名幼兒。官員試算,若統一規範師生比後,全國學前教育階段約需增加約1,000名教師,國小階段約900名,國中階段約450名,高中階段約200名,合計至少需增2,550名教師,每年預算至少26億,採階段式補足,高、國中小有望於2028年暑假全數到位,幼兒園則因教保員、幼教師本身就需求孔急,此案至遲要到2031年才能全數到位。至於各縣市喊出經費不足,官員也強調,教育部已擬出配套措施,逐年增加特殊教育教師培育量、協助各縣市政府優先優化師生比較高的學校,並將辦理情形納入年度競爭型一般性補助款考核重要參考。
無聲之愛3/上學後更多挑戰!聽損兒連座位都有學問 資源分配不均「偏鄉恐陷困境」
聽損兒一出生就面臨許多考驗,不僅要適應輔具、積極早療,上學後更是挑戰不斷,就連座位的選擇都充滿學問,因為一旦身處在噪音環境,就會影響他們的聽覺,因此專家認為教室中央前排的座位最理想,較遠離走廊、馬路等處。此外,專家也認為聽覺設備資源分配不夠均衡,台北市的相關設備都非常充足,但聽損兒若身處偏鄉,恐怕就會天差地遠。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生兒的聽損率約為千分之三,這些一出生就聽不見聲音的孩子,不僅只影響聽覺,由於聽覺是接受訊息、發展認知能力的管道,喪失這個管道,除了會阻礙學習,大腦也會因缺乏刺激而導致發展遲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表示,「如果能夠盡早確診、盡早開始戴上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同時積極早療,其實聽損兒幾乎就與一般人一樣。」王堂權說,他曾到國外考察交流,當時看見戴著人工電子耳的孩子與朋友交談十分驚訝,因為說得又快又流暢,顯見這位聽損兒的聽、說能力都非常好,推估是早療、復健十分完善,才能有這樣的成果。「台灣近年雖然也做得愈來愈好,但相較之下仍有進步空間。」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張宇彤認為,聽損兒上學後將面臨更多挑戰,例如團體課程時,由於多人一起說話,聽損兒比較容易因無法分辨音源,而無法快速順暢溝通。「建議爸媽可以先跟學校或老師溝通協調,例如座位安排就很重要,教室中央的前排位置最為理想,因為能遠離走廊、教室外馬路的噪音,同時又比較靠近講台。」張宇彤說,如果老師了解聽損兒的狀況,會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包括授課時的語速可以放慢,安排一位小幫手同學坐在孩子旁邊協助,讓孩子盡量遠離電風扇降低噪音等,甚至採用遠端麥克風系統,透過麥克風收音,以無線傳輸的方式,將聲音傳至個人輔具或接收器,藉此幫助聽損兒克服距離的障礙。「更好的是能有巡迴輔導教師協助,若是能夠申請特教生的身分,學校就會分派一位巡迴輔導教師協助聽損兒,幫忙協調聽損兒在校學習的各種需求。」張宇彤說,可惜的是巡迴輔導教師有人力不足的問題,而且也並非都具有聽覺專業。當孩子確診聽損之後,父母除了積極安排治療、復健之外,也可諮詢相關基金會獲得更多資源,可幫助孩子學習與社交發展。(示意圖/報系資料庫)除此之外,台灣各縣市對於聽損的相關配套設施有極度資源不均,例如台北市學校幾乎都配有遠端麥克風系統,但走出大台北地區以外,恐怕情況就相差甚多。張宇彤建議聽損兒父母多多尋求相關基金會、協會的協助,除了可以一起討論孩子的治療方式,同時也可以媒合相關資源與補助,幫助聽損兒有更好的學習環境,更重要的是能撫慰家屬的心靈,讓他們感覺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