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界
」 經濟部 台積電 長興 高國倫經濟部高層人事大地震! 常務次長連錦漳驚爆明年3月閃退
經濟部人事又有大地震了!繼主管貿易的政次陳正祺月底閃退後,據悉,主管產業和能源的常務次長連錦漳上任不到一年,也申請明年3月提早退休獲准,經濟部政次和常次在短期內一前一後退休,這是近20年罕見現象,產業界深感震撼且議論紛紛。對於經濟部即將出缺政次及常次二位高層官員,據了解,督導貿易政策的次長有望由國貿署署長江文若升任,但陳正祺雖是政次,但江文若有可能升任常次,另一席政次人選,不排除優先從內部尋找,不致空降。52年次的連錦漳,在工業界及風電圈,都是業者津津樂道的好長官,勇於任事,且協助產業在合理範疇內解決問題,遇事不拖推,因此擁有好名聲。連錦漳基層公務員出身,年資加年齡雖達可退休門檻,但尚未到非退不可年紀,上任不及一年突然閃退,產業界聞言都相當「震驚」,憂心未來在經濟部找不到像他這樣支持產業、願意和業界溝通的好長官。連錦漳在今年甫獲行政院頒發模範公務人員獎,獲獎事蹟提及他積極溝通為問題找出路,發揮個人專業、敬業人格特質,充分展現領導能力,相當契合產業界對他的評價。外傳連錦漳獲經長徵詢接次長一職時,曾表達有意在明年退休,一度婉拒接任。但6月甫接任次長的連錦漳,毅然決定閃退,箇中原因,頗令業界玩味。據悉,原本卓揆不同意連請退,但上周終於批核。而政次陳正祺也即將於12月底退休,如無意外,貿易署署長江文若被視為升任督導貿易次長不二人選,她是商務人員出身,早年派駐過美國、加拿大,也在貿易署前身的貿易局、國合處、商業司都歷練過一級主管,這次升任次長,並不令人意外。由於二位次長遺缺待補實,恐會牽動一連串一級主管連動,加上外界盛傳經長郭智輝有意調整或輪動一級主管,經部人事恐面臨一番大搬風,目前確定產業園區管理局長楊伯耕1月中將屆齡退休,也會引發一級主管不小變動。產業界憂心,經濟部人事的浮動恐會讓產業發展政策產生變數或延宕,因此議論紛紛。
綠電自救隊1/最大用電戶台積電苦惱「水很深」 科技廠下海自建光電廠自用
「最近很多中小企業問我,要去哪裡買綠電?」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去年上路,台灣8月底開始收碳費,科技大廠被歐美客戶要求的RE100追著跑,「碳焦慮」全面襲來,大亞電線電纜電通事業群總經理莊博貴5日在一場能源論壇上透露,「我都說『自救』!建議大家自發自用,自己的屋頂先蓋光電板吧。」能源政策讓政府燒腦不已,在民進黨「非核家園」、產業缺電、2050要淨零碳排等拉扯中,急向產官學及民團尋求共識及解方,8月8日總統賴清德親自主持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後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淳涵轉述挺核科技大老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話,因深刻了解企業購買綠電面臨的挑戰才發言挺核電,「不該被誤解為反對綠電。」「核電不是再生能源,不能算在RE100,大家困擾的是『綠電』嚴重不夠用!」一位半導體業者向CTWANT記者說。依台電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發電2454.6億度,火力發電占81.8%,再生能源9.9%,抽蓄水力1.2%,核能為7.0%,同一時間,護國神山台積電用電約230億度,約當全國8%用電。台積電去年使用約25.9億度的再生能源,買下全台近7成的再生能源憑證。(圖/CTWANT資料照、取自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台積電用光台灣的綠電?依台電統計,去年太陽能、風力、水力與垃圾及沼氣等再生能源發電量242.9億度,占總發電量近一成,台積電2023年使用約25.9億度再生能源,占總用電約11.2%,這還是到處買來的,據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統計,每一張再生能源憑證(T-REC)等於1千度綠電,台積電去年購自T-REC的綠電為10.5億度,占全國T-REC 總量15.06億度約69.7%,將近七成。 隨先進製程與新廠不斷建置,台積電預估2030年總用電量會成長,占到全台用電的11到12%左右,尤其2040年要達成RE100「全球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就算把全台綠電通通給台積電也不夠。綠電大缺的窘境,審計部在7月30日公布的中央政府總決算報告全都露,「太陽光電未達成整體預期目標,且差額逐年擴大」,政府規畫2025年綠能要占總發電量之20%,目前才10%,太陽光電去年累計裝置容量目標1.4萬MW,但最後只有1.24萬。對出口企業來說,台積電用剩下的綠電,可說是杯水車薪,與其等著被重視ESG的歐美客戶萬箭穿心,有的業者選擇自救。台大化工系特聘教授藍崇文表示,「太陽能最快上手」,隨著中國大陸補貼和過度投資,太陽能目前設備相當便宜,加上技術進步,發電效率也在增加;大亞的莊博貴表示,用自家屋頂做光電,少了最大的「土地取得成本」,一度電成本不到3.5元,對於急著到處找綠電買的台廠,他通通建議不如先自發自用。「在台灣廠區,聯電的太陽能系統總裝置容量為台灣晶圓代工業界之冠!」晶圓代工二哥聯電,8月初得意地對外公布,除了跟外界購買綠電,自家工廠的屋頂已被太陽光電系統「極大化」全部鋪滿。集團安裝峰值發電容量超過13700瓩之太陽光電系統,預估每年發電量可達1.6萬MWh以上。聯電的太陽能系統總裝置容量為台灣晶圓代工業界之冠。(圖/聯電提供)。除了屋頂的太陽能板,「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們有自己的太陽能電廠!」宏碁董事長陳俊聖跟CTWANT記者說。嗅到歐美減碳的野心,宏碁早在2017年就在旗下桃園市的龍潭渴望園區,建置龍顯太陽能發電站,這個地面式太陽能光電量達2400瓩,是當時北台灣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總計宏碁集團自設發電廠並發電售回當地電網的綠色電力為352.6萬度,營運使用的再生電力達到1333.4萬度,佔資訊產品事業相關營運達65%,佔全集團範疇二用電的44%。台達電研發超高能源轉換率的變流器,成為自建太陽能利器。(圖/黃鵬杰攝)「我們是做電源解決方案的,『節能』就是我們的主業嘛!」今年8月第一次以台達電董事長身分主持法說會的鄭平,在被法人問到缺電議題時信心滿滿,畢竟台達電在全球廠區使用再生能源比率已76%,台灣則高達80%,可說是全台灣最接近RE100目標的第一名。以台達電在加州的美洲區總部為例,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再加上自家研發的超高能源轉換率的變流器,每年可產生超過140萬度再生電力,已能滿足建物百分百需求。至於「吃電怪獸」台積電,一直有環保團體點名該多裝太陽能板自發自用,但台積電表示,他們有裝在辦公室的車道上,但考量廠區安全,無法在廠房屋頂全面設置太陽能板;畢竟日賺斗金、關乎全球晶片供應命脈的台積電,實在不敢在頭頂上「增加風險」。而去年股東會時,就被股東問到是否該自蓋電廠,當時董事長劉德音坦承,「綠電不足,確實會影響競爭力」,過去確實評估過蓋電廠,但「光是土地徵收碰到很多抗爭,就很麻煩了」,不蓋是因「太複雜了」,網友聞訊紛紛笑稱,「畢竟光電『水很深』,連台積電都不敢碰」,這也可看出在台灣做綠電的複雜度。
節能正夯! 台積電去年用25.9億度再生能源 聯電屋頂蓋滿「這個」
身為用電大戶的晶圓廠,近來陸續宣布自家的節能成果,台積電(2330)7月31日公布最新的《永續報告書》提到,除了自家減碳,也與關鍵排放源供應商合作、提出90萬公噸減碳方案;聯電(2303)8月2日表示,集團2023年總裝置容量已超過1萬3700峰瓩,能滿足約4500戶家庭一年用電量,台灣廠區的太陽能系統總裝置容量更為台灣晶圓代工業界之冠台積電統計,在2023年使用約25.9億度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升至11.2%,預計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達60%、2040年達到100%目標,將持續購買再生能源及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且因應先進製程技術演進可能增加的能源消耗,台積電新成立綠色製造部。台積電表示,將藉由整合節能減碳、資源循環與水回收再利用等各項永續行動,協助節能團隊落實各項節能專案。台積電中科「零廢製造中心」於2023年12月正式運轉,攜手5家供應商啟動廢溶劑回收、污泥再利用、電子級化學品回用等多項資源再生專案,並規劃於南科及竹科建置零廢製造中心。聯電則表示,2023年集團再生能源使用占比達11.1%,較2022年5.1%翻倍成長,並在台灣簽訂181MWp的再生能源採購合約,自今年起供電。除向第三方採購能源外,聯電能源轉型策略還包括評估投資可再生能源、導入新興發電技術及自建綠電案場,2010年陸續於各廠區建置再生能源系統並躉售給台電,在2021年宣告RE100承諾以來,聯電將廠區屋頂太陽光電系統極大化,除了新設太陽光電系統全部採自發自用,亦規畫今年底將所有躉售契約轉為自發自用。聯電表示,台灣廠區的太陽能系統總裝置容量為台灣晶圓代工業界之冠,並將此成功經驗拓展至海外,包括新加坡、中國大陸及日本等地廠區皆已陸續建置太陽能系統,並納入新建廠房的標準設計項目,擴大集團綠電使用量,這些經驗也會透過節能服務隊出團,分享給中華大學及清華大學,協助評估設置太陽光電方式。
材料界傳奇1/存股族追捧長興 董座高國倫親曝翻身500億大廠靠「這關鍵」
春節開工後,AI帶動科技股漲不停,合成樹脂、乾膜光阻大廠長興材料(1717)也傳佳音,元月營收告捷成長逾56%,股價更是默默放量跟漲,從28元衝破33元,單日交易量從千餘張暴增近2萬,投資人靜候8日配發股利決議。長興連續33年穩定配息,殖利率不時優於金融股,成了存股族最愛。此外,長興材料不只是「合成樹脂」亞洲主要供應大廠,特殊UV光固化原材料(一種經日光照射提高效能的黏著劑)做到全球前三大廠,台灣化學工業界的隱形冠軍,更是電子業電路基板PCB廠「乾膜光阻」材料全球第一大供應商。今年成軍邁向60年的長興材料,早已非當年的塗料樹脂小廠。CTWANT記者日前專訪68歲董事長高國倫,他道出關鍵,「我和爸爸有一個共同點,就都不是學化學、材料專業的理工人。」但是,「我們肯花研發費,創新力強,轉型全方位材料供應商,定位正確。」「父親學法律原本擔任公職,當年他40歲買下一家油漆公司創業,就是做公司管理。」高國倫告訴記者。高國倫父親、今年101歲的高英士,1965年以80萬元在高雄創立「長興化學」(長興材料前身),生產建築塗料用等的合成樹脂。長興材料原名為長興化學,創辦人高英士(圖中)在40歲那年辭去公職創業。(圖/長興材料提供)一年後,長興即損益兩平,並開始外銷到越南,接著擴大生產各種工業用樹脂,還在大陸、日本、美國、泰國、義大利、馬來西亞等地區擴廠,疫情間又切入生醫,2021年成為首家取得疾管署新冠肺炎快篩試劑授權量產企業。三十七年前進入長興的高國倫說,「長興一開始就專注在特用化學品,強調各種產品配方,與同業區隔競爭市場。」「與同業相較不同的是,長興重視研發,每年投入營收3%研發費用,在高雄、蘇州成立的長興研究所,人才就快600位。」以2022年來說,研發費用即達14.7億元。長興在1990年代透過工研院技轉,開始研發乾膜光阻,1997年正式成立「長興研究所」,現任長興總經理毛惠寬即是從長興研究員做起,服務資歷35年,他曾說到長興產品能做到領先品牌,主因鎖焦在「材料」開拓策略獨到,而利基點不僅著重研發,還要能搭上客戶產品趨勢切入市場。「一路走來,感謝許多人專注研發技術創新與生產團隊完成。」高國倫如數家珍地告訴記者,他們很多是來自化工化學等領域科學人,包括長興前董事長楊文雄、研究所第一、二任所長黃梧桐、黃舜仁(現為長興董事)。1967年長興化學的合成樹脂首度外銷到越南,左起為協理邱憲臣、同仁柳世猛、陳順雄。(圖/長興材料提供)其中,楊文雄曾為了提升研發能力向公司請假一年,自費到日本神戶大學高分子化學研究室繼續進修,返國後,不僅敏銳掌握工業趨勢創新研發,還善長原料成本控管,「他同時兼具化工人專業與財務管理,從研發創新到出任總經理、董事長,是帶領長興一路起飛的重要幹部。」一名長興主管跟記者說,他是深受長興員工尊敬的科學人。「黃舜仁所長則就像是一位夢想家,每每聽同仁暢談未來科技研發可能性,總是帶著微笑說『好啊!』給予鼓勵,不澆冷水。」一名研究員說。長興材料團隊研發力強,其中PCB廠必備的「乾膜光阻」,已拿下全球市佔率第一。(圖/長興材料提供)有了材料研發能力作後盾,高國倫接手董事長後的四年,也就是2014年,將長興化學更名為「長興材料」,讓長興「從化學原料為基礎,延伸到電子業、特用、生醫界的材料供應商」,期許成為世界材料大廠。如今,長興材料在全球生產基地25廠,海內外員工五千人,年營收從1998年破百億,一路翻倍到2021年破五百億。儘管去年景氣逆風,遇上升息、全球通膨、原物料成本增、電子業消化庫存等挑戰,長興材料全年營收滑落到425億元,但今年開春元月營收回到38.51億元、年增56.2%,加上今年順利出售蘇州長興光學材料100%股權,處分利益3.6億元進帳,去年低迷的股價也開始活蹦亂跳。問起對今年展望,高國倫笑呵呵地說,「審慎樂觀。」
材料界傳奇3/長興101歲創辦人高英士「不把錢全給孩子」 高國倫比照辦理為自己添購偵察機
與長興材料(1717)連結的關鍵字是合成樹脂、乾膜光阻大廠,而與68歲董事長高國倫連結的,則是「開飛機、騎重機」。日前CTWANT記者專訪時,高國倫自曝父親高英士的富人學:「不把錢全部給孩子」,他也比照辦理,最近還新添購了一架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偵察機「Piper Cub」。高國倫生活的豐富與精采,不輸給長興材料的表現。他騎重機壯遊世界,是國內少數擁有輕航機飛行執照企業家,曾親自到俄羅斯駕駛飛機,並善長射擊,演講分享他在非洲Tanzania TZ涉獵時看到的野生動物生態管理,會滑雪,還定期參加世界童軍活動。「我從小喜歡飛機模型,嚮往遨遊天空,念大學時是國內第一批滑翔翼飛行者,到中國大陸學習輕航機,能拿到自駕飛行執照實現夢想,但這是一項高風險活動,需有紀律費時研讀書籍,建立邏輯力,認真思考每一決定與動作,因為是我獨自在空中面對各種情況。」高國倫說。他在自己的飛行基地把昔日迫降人為疏失標記在顯眼處,隨時提醒自己勿犯,他淘淘不絕地說,「相對經營公司與團體溝通,我覺得那比飛行更困難。」長興高家位於台南佳里祖厝翻修完成,高英士(右中)祖孫三代返鄉憶祖,親自題字「飲水思源」,右一為高國倫。(圖/高國倫提供,CTWANT合成)記者採訪高國倫的這天,高國倫的父親、101歲高英士如往常般進入長興辦公室閱讀書報,中午用餐過後,下午外出拜訪親友。高國倫提起,四年前母親過世後,曾邀請父親一起同住,但父親考量各自家庭生活習慣不同,「經過家人評估,我父親健朗,行走自如,可以獨立生活。」因此迄今父子沒有同住,但每日仍進長興公司,當作例行性行程。「我父親那一代有七男一女,爸爸排名第二,只有一個姑姑。」「他是上海震旦大學法律系畢業,回來台灣在稅務機構任公職做到40歲時,覺得繼續下去發展有限制,才決定辭職創業。」高國倫說,「他聽朋友說可以收購一家高雄油漆公司,他雖不懂研發,不懂財務,但他覺得自己可以做管理。」這間油漆公司後來成了合成樹脂廠「長興化學」(長興材料的前身)。「父親喜好藝術,在長興廠區內設立一間『長興美術館』,提供同仁與團體參觀之外,祖厝裡擺設他蒐集來的農耕器具,很有使命感地著手整理祖譜到第11代……」高國倫提起,今年一月與父親、小兒子祖孫三代返鄉回到台南佳里,高家祖厝剛翻修好,入口處的石碑上,高英士題字「飲水思源」,述說高家源自山東河南一帶,康熙時期再到福建、台灣的遷移史。「我父親也非常獨特,有一天他問我,有沒有給小孩錢?」高國倫提起多年前一段話,「父親說,『我的錢沒有全部給你』,一個人要有自主能力,華人就想錢全部給小孩,但我們要有意志,把錢看成是資源,要有支配能力、主導權,自己賺的錢是自己努力,全部給你,不是社會公益。」長興材料董事長高國倫說他裸視1.2(矯正視力也1.2),在海軍陸戰隊服役時「射擊」表現還不錯。圖為參加非洲Tanzania TZ涉獵活動。(圖/高國倫提供)一名長興人跟記者說,長興團隊除了三節禮金等公司福利之外,「創辦人非常愛護大家,常為我們加菜,看到不錯的禮盒,一次購買幾千盒廣發給廠區同仁,還常鼓勵同仁們可以買長興股票,不要賣,長興會代代永續發展的。」「我佩服父親有一番論述。」笑談中,他不忘補充,「我也跟進父親,沒有把全部的錢給小孩。」高國倫開心地透露,新購的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陸軍航空軍偵察機WW II U.S. Army Air Corps「Piper Cub」,最近進了他位在屏東飛行基地,連同在泰國、美國機庫共有五架輕航機。這位另類的化學材料工業界二代,藉著飛行訓練決策力與風險抗壓,自我考驗與挑戰,就看他如何領航長興團隊飛入下個60年。
材料界傳奇2/董事長兒子被記過! 長興二代西進立功藏著父親沒說的秘密
台灣化學工業界的傳奇故事中,有間位在高雄市路竹區的合成樹脂廠,成軍33年營收破百億,23年後翻倍再翻倍,直接衝上500億,業界人士一提起這間從「長興化學」更名為「長興材料」(1717)的飛躍故事,就會說「他帶隊到大陸設廠,讓長興變得更大更快,二代接班很不一樣」。這個「他」,就是今年68歲的長興材料董事長高國倫。「我不會研發,就去開創業務,沒人要去大陸闢廠,我去!」高國倫豪氣干雲地告訴CTWANT記者,除了立足台灣,還要積極向外開拓產能與區域市場,才能擴展營收規模與獲利空間,1995年江蘇昆山第一家子公司設立,到2021年不斷投資調整策略,華東、華南、華北、華中、東北與西南都有長興生產基地。高國倫說的豪邁,其實這位「不一樣」的二代,領軍西進立功前,曾被公司記過、被董事會刁難,一路衝撞與顛簸沒少過,背後更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父愛。長興創辦人高英士今年101歲,原擔任公職,育有一子三女。「父親曾跟我說過,公部門從局處室、稽核、會計、政風等分工分責,對經營公司來說,是最佳的管理設計,做得好壞差異是在於『人』,制度是好的,既有品質又有效率。」高國倫說。高國倫從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後,赴美南加州大學讀企管碩士,「我身為獨子,很早就體認要參與父親事業這個宿命。」「我是跟進父親的理念,學習做好一個管理者。」長興合成樹脂在市場上競爭力強,成立20多年後,競牌荷蘭DSM邀請強強合作共同在台灣、大陸成立帝興樹脂。右圖左二為創辦人高英士,右為高國倫。(圖/帝興樹脂提供)學成後,高國倫1987年返台進入長興,當時31歲的他從企管室研究員做起。據CTWANT調查,高國倫在長興初期,因他是「創辦人、董事長兒子身分」「這個不用你做,那樣也不需你做……」同事們客氣反而讓他覺得在公司學不到甚麼。就在高國倫進到長興第三年,一件大事發生。「好多人圍在布告欄前面瞪大著眼睛看貼著一張公告,『高國倫被記過了』。」一名長興人轉述同仁們聊起當年長興這件重大新聞。長興向來獎罰分明,「公司裡有一名主管素來公事公辦,那時他交派給營業管理部副理(指高國倫)去海外收帳,結果他返台只交回總帳款的八成。」「因為他看到廠商面臨財務吃緊,想說老客戶就給對方融通。雖然情有可原,但並沒有先通報總公司。」這名主管依規定公告對高國倫的記過處分,「大家看了就明白,原來創辦人兒子跟員工一樣,沒做好工作也是要受罰。」自此,長興員工對高國倫更加「沒有隔閡」。高國倫證實這件往事說,「我知道自己沒做好,被罰很自然,父親也沒說甚麼。」「其實沒那麼誇張,我在同事面前也是會批評公司這樣那樣的……,我的個性挺好相處的,很快與大家打成一片。」2000年的高屏溪汙水昇利化工事件,波及到長興路竹廠停工三個月。(圖/報系資料)提起當年,高國倫還告訴記者,「父親在三十多年前的作風與觀念,前進又大膽,公司成立了一個企管室新部門,十多名成員都是企管碩士畢業新鮮人,包括我。」「我們沒有實戰經驗,看研究分析數據資料寫報告,很多想法對公司幹部來看,常被打槍說不實際、沒有具體建議。」後來這部門也裁撤掉。被記過同一年,同業荷蘭DSM上門談合作,邀請長興在台合資並攜手進大陸設廠。「DSM評估雖和長興都是市場競爭者,但DSM更善長行銷,長興生產管理品質佳,大陸市場由我們來做,比他們更容易打入地方,迄今超過三十多年,後來德商買進DSM股權,成為我們新夥伴。」高國倫說。這樁合作案讓高國倫深受啟發,「競爭的對手不會永遠是敵人!」1988年在屏東成立帝興樹脂,不過,西進大陸一事卻受挫。高國倫眼見長興客戶一家家到大陸,便主動向董事會提案,一開始未被採納。「創辦人高英士董事長與董事們站在同陣線,在會議中屢屢對自己兒子提出許多問題。」一名長興人轉述給記者當年內部情況。「創辦人一視同仁,甚至有些嚴苛地找兒子麻煩,提出許多質疑、反對意見」「但會後,他會一位一位地去請教各個董事,了解他們有哪些疑惑,再逐一說明,化解大家憂慮。」該人士透露出這段秘辛,創辦人都是默默地做,沒有跟兒子說。1994年長興掛牌上市,隔年起,西進大陸設廠案逐漸完成,從江蘇、廣東、上海、日本到美國,他也一路從副理升任副總,而就在他2000年接掌總經理時,長興遇上成軍以來最大的危機。長興材料董事長高國倫接受CTWANT專訪時,提到長興展望,除了繼續在合成樹脂、電子、特用與生醫材料研發新技術,布局東南亞設廠案對長興的助益。(圖/趙世勳攝)千禧年這一年,高雄爆發「高屏溪汙水昇利化工事件」,長興路竹廠遭波及停工三個月。當時人在美國忙著新公司開幕的高國倫立刻返國,與時任董事長楊文雄一起面對調查,「我們知道與廠區同仁無關,因此堅持停工期間照發薪資且是全薪,讓同仁生活安心,這也是我與路竹廠有革命情感的所在。」所幸,市府同意復工,這也讓長興加速轉型ESG、環保材料供應商轉捩點。這事讓長興老臣們看到高國倫負責態度,也成了他日後接班的墊腳石,2010年升任董事長。記者問起三代何時接班?高國倫有三個兒子,40歲長子已進入長興日本子公司歷練,「在國外,比較不會有人在意他的身分背景,會學到的比較多。」「我現在更專注公司治理,讓專業經理人分責分治,未來第三代也不一定要當接班人。」走過37年接班路的高國倫,此刻輕鬆幽默地道出他為父的心機。
蔡政府減碳目標已跳票! 科學環團:中研院「去碳燃氫」根本吹牛
關心台灣能源困境及地球氣候變遷的科學環保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於12月5日召開記者會,痛斥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漏洞百出,而台電公司、經濟部、中研院等部門都是幫兇,例如:台電燈號繼續擦脂抹粉;中研院甚至宣稱「去碳燃氫」產出淨能量為投入能量的「6倍」,完全無視物理定律,竟然都沒人出面糾正,所以他們必須召開記者會,以正視聽。氣候先鋒者聯盟創辦人、電力從業人員的楊家法指出,台電與中研院最近正在提倡「去碳燃氫」,宣稱「從天然氣中提煉氫氣,分離出固體碳,再以氫氣做為發電燃料,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問題。」至於遺留下來的固體碳(碳黑),性質與石墨相似,可以做為工業原料,或是備用能源。楊家法認為,上述說法在理論上還說得通,但中研院在公開文宣上聲稱的「去碳燃氫,產生的能源增加了6倍」卻錯的離譜,痛批「天然氣經熱裂解轉換後的氫氣,總能量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哪有產物比原料的能量還高的道理?依照中研院的邏輯,那天然氣發電產生的能源,不就是無窮大了?要是中研院是對的,那愛因斯坦發現E=MC^2,根本就遜掉了,我很訝異國家級的科學研究機關,竟然會有這樣的論述。」那真相是什麼?「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究竟如何?楊家法解釋,以熱裂解天然氣來產氫,這樣生成的氫氣由於少了一部分的可燃物(碳),所以最多的熱值只有原本的55%,換言之,發同樣1度電,要用1.8倍的天然氣為材料來製作氫氣,經濟效益不足。而且碳黑的價格能否像中研院說的這麼高,也是個大問號。另根據台電、中研院的說法「去碳燃氫每年可減少7000噸碳排」,然而台灣核電廠每年的減碳效果卻是295萬6000噸!這意味著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根本只是核電廠的零頭。」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員陳中舜博士也補充,中研院提出的熱裂解法不是什麼先進的技術,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之所以在國際上未受重視,就是因為它的產氫效果普通。而且甲烷同樣是溫室氣體,若要減碳,該做的應該是減少使用量,而不是換個名目增加使用。至於碳黑,陳中舜則說明,要是用這種方法製氫,並做為發電主力,那麼每天生成的碳黑將會非常巨量,工業界要如何消耗?只能保存了,這種易燃物要是儲存不當,一把火就會快速的燒回二氧化碳,那麼原本碳封存的設想就會完全破功。再說近8年以來,蔡政府的再生能源電力鋪設,是否達到減碳效果?楊家法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表示「從2015年到2022年,台灣發電量增加了298億度電,但是增加的發電量,火力發電佔了98%,而低碳電力只佔2%」,會有這樣的數據,主因就是核電佔比在這段時間持續減少,那些新增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只能勉強補上失去核能而遺留的低碳電力空缺。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年核二廠在3月除役停機,所以今年前10個月的低碳電力(核能)減少了55億度,但再生能源只增加14億度,導致2023年的低碳電力,將比2015年的低碳電力還低!氣候先鋒者聯盟痛批,蔡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減碳,經濟部也曾在2022年3月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說,「以2005年(民國94年)為基準年,目標:一、2020年要達到減碳2%;二、2025年要減碳10%;三、 2030年減碳20%。」然而,根據環境部2023年最新出版的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最新統計到2021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297,007千噸co2e,跟2005基準年的290,552千噸co2e相比,增加了2%多,換言之,2020年減碳2%的目標根本就已經跳票,更不要說2025年「減碳10%的目標」了,在增加發電量皆是火力發電的情況下,鐵定也會跳票!氣候先鋒者聯盟也呼籲,明年新總統上任後應召開能源國是會議,同時順應COP28,全球22國的倡議,支持核能發電,「用科學來評斷,而非由政客評斷核能。你可以選擇支持或不支持核能,但我們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核能。」
CEO老學長挺大同2/這校「董總產出率」超高 董事長們遭爆大學最恨「這科」
北市老牌大同大學,創立至今有67個年頭,畢業生雖僅4萬多人,但CTWANT透過大同大學校友總會得知,畢業老校友擔任國內上市櫃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或國際大企業董事長,數得出的竟超過50位,遍及科技產業,具有超高的「CEO產出率」。大同大學除了校訓「工業報國」,更看重農家教育的實作精神,「只能說林挺生真的太厲害了!」大同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萬寶集團總裁朱成志說。大同大學前身為大同工業專科學校、大同工學院,由大同公司(2371)創辦人林尚志於1956年創立,首任校長為林尚志的兒子林挺生,至今畢業校友僅4萬多人,但根據2020《哈佛商業評論》台灣CEO 100強公司,就有5位是大同校友,讓校長何明果喊出「我們是真的隱形冠軍!」「研華(2395)何春盛和和碩(4938)總經理廖賜政,以前年輕時一個做業務,一個採購,還嫌對方產品沒前途、罵到走路,在大同公司100周年餐會上才發現都是大同畢業,何春盛說『學長指教的是,才會換工作變成研華總經理』。」「廖賜政跟鴻海(2317)前副總裁戴正吳則是大同日本公司時的室友,睡了同一房間3年,戴正吳常開玩笑『我跟廖賜政比跟老婆還更早睡在一起』。」(右起)何明果、朱成志和大同大學前工程學院院長胡毅,3人為同班同學,他分享他大四畢業旅行的照片,當年國文老師幫他取綽號叫「吉利果」。(圖/大同大學提供)何明果繼續說,「美律(2439)董事長廖祿立及副董事長魏文傑同為59級,一個電機系一個機械系,以前在宿舍是室友,後來一起創業。博大(8109)廖本崇、百容電子(2483)廖本林也與廖祿立是親戚關係。」「我和萬寶朱成志是同班同學,以前都穿過工作服在工廠實習做翻砂鑄造,原本白襪子進工廠,後來發現容易髒根本洗不白,結果乾脆不穿襪子。」何明果信手拈來都能分享一票大老闆的年輕趣事,因為這些都是大同畢業校友,誰誰翻牆、作弊、考最後一名、為了分手而哭,誰從樓上用登山繩垂降,只是為了突破學校留校8小時的規定,還有冒險貼著2樓外牆只為從窗戶偷看助教女朋友長相,那些學生時的瘋狂搞笑趣事,在他腦中彷彿昨日。被何明果點名的萬寶集團總裁朱成志就回憶,他當年以第一志願、全校最高分考進大同,當時成績分數甚至能考上甲組台大的5個科系。老同學就是敢勇於吐槽,「他是第一名進來,我是第一名畢業。」何明果笑說。何明果說,以前學校規定每天都要寫日記,也可以用畫的,於是他以學生和附近圓山動物園裡的猴子對看,每天上午8點至下午5點,來惡搞形容學校軍事化管理的校風。(圖/何明果提供)入校首日的新生訓練,已故老校長林挺生訓話的畫面,則讓朱成志記憶猶新,「大家都知道『工業報國』是大同大學的校訓,但其實林挺生還特別提倡『農家教育』的精神。」他解釋,農家必須會耕作、養殖、紡織,均自給自足,什麼都要會,因此也要求大同學生,學習的面相要廣,要懂實務操作,還要能跟業界結合。而畢業校友們印象最深刻的應是「國富論」。「林挺生過世前都是親自教大同大學每個學生和大同公司的主管上亞當·史斯密的『國富論』,就算是工科學生,當年也列為必修。」朱成志說,當老闆要面對「產銷人發財」5大企管科目,「國富論」確實啟發許多校友,成功創業、成為企業領導者。在林挺生的嚴格要求下,必修科目還有「第二外語」,「不是英文唷!英文當作是你本來就會的,還要再選一個語言,例如日、德、西班牙文等,要唸4年。」朱成志說,這在當時對理工科學生而言,非常痛苦,但若非經歷這種訓練,就沒有戴正吳學長的成就。戴正吳先是為鴻海爭取到SONY遊戲機穩固的訂單,立下戰功,當上鴻海常董及鴻準董事長,後來又被派到夏普當社長去,帶著秘書兩人到日本,從夏普鉅額虧損,半年多的時間就宣告轉虧為盈。何明果說,戴正吳曾分享他化工系畢業,但化學工程完全沒用到,用最多是機械製圖、會計、日文,還有國富論,「他日文很強,所以被鴻海網羅,又懂機械製圖,會看圖就能發包請人代工。」「當年課業壓力很重,能活下來就不錯,進來350人,畢業只剩240人。」何明果說,大家雖以前最痛恨的就是國富論、會計、經營權、語文,但卻變成日後職場創業上的最佳利器,「沒讀通沒關係,但至少未來不排斥,很多人技術本位會排斥。」機械系畢業的美國Jamco航太公司總裁李英鑌就在《我們都是大同寶寶》一書中提到,「雖然大同大學不是外界口中的最高學府,卻是我心中最棒的學校。我很驕傲,我是大同畢業的!」不只李英鑌,增你強(3028)董事長周友義、大億交通工業製造公司總經理林謙、中美晶(5483)創辦人盧明光等校友,也在書中對母校過去的培育滿懷感激。金士頓科技創辦人孫大衛也是大同電機系校友,他曾分享當年讀大同大學嚴格要求穿制服上學、必修英日文,軍事化管理,讓他永生難忘,他開玩笑說,「因此,金士頓的管理才會充滿自由色彩。」(圖/報系資料庫)朱成志補充大同畢業的傑出校友還有,IC封測大廠矽格(6257)董事長黃興陽、AI一哥緯創(3231)副董事長黃柏漙、電源大廠全漢(3015)董事長鄭雅仁、工業用AI品牌所羅門(2358)創辦人陳健三。另外像是,第六位股價上千元的旭隼科技(6409)董事長謝卓明是事業經營學系畢業;American Plus Bank董事長楊炯和機械系畢業,及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是事業經營系畢業,「學商的人搞電子公司,機械系畢業美國開銀行,這些比較另類的,都是因為當初學校培育跨領域人才的成果。」事實上還有更多企業老闆無法一一列舉。而全球最大記憶體製造商金士頓科技創辦人孫大衛則是大同電機系校友,「他每年都捐200萬元回母校,超過10年了。」朱成志說,大同大學「工業報國」的宗旨造就了今日工業界無數菁英,引領台灣科技產業,「那時林挺生真的太厲害了!」
耗水費2月開徵 工業界怒批不公平
遲不上路,遭立委質疑圖利財團的耗水費,經濟部昨卻突然宣布今年2月起開徵!月用水9000度以上大戶枯水期每度水費加收3元,政府每年可進帳5到15億元,預估有電子業、傳統產業、大型旅館等1700家工商業受衝擊。對此工業界怒批不公平,觀光旅館業者更哀號才從疫情中復甦,不該墊高成本處罰他們。耗水費依法是去年7月就要上路,經濟部一直以通膨未解拖延,結果這次突然宣布年後推出。對此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解釋:「主要是水情考量」。他說這幾年遇到百年大旱、氣候變遷挑戰,水資源衝擊明顯,加以今年南部水情吃緊,嘉南灌區停灌休耕,政府必須要有調適措施,而最有效方式就是「節水」。因此政策已經跟產業完整溝通,決定從2月起開徵。 耗水費開徵內容表。依據公告的《耗水費徵收辦法》,2023年2月1日起,每年11月到隔年4月的枯水期間,對單月用水量超過9000度大用水戶開徵耗水費,每度3元,但前3年有緩衝期,減半徵收,2025年7月後恢復全額。預計每年5月底前發出繳費單,大戶須於8月底前繳納。水利署估計約1700家企業會被課徵,初期每年可收取5億元左右,之後可達15億元。這些錢依法須用在旱災用水補償、再生水開發與節水推動上面。但此引來去年才漲電價的產業用戶反彈,工總副理事長林明儒表示,電價只調大戶、耗水費也只對大戶徵收,讓企業感覺政府只敢「柿子挑軟的捏」,非常不公平。商總主席賴正鎰也表示,觀光旅館業好不容易才從疫情的難關中稍有復甦,不應該此時處罰「使用者」。不過經濟部認為,耗水費已給許多優惠,除前3年減半收取,還推出96個行業別用水回收率基準配套,例如半導體50%~85%、洗衣業10%~30%,公司總用水回收達該業低標,就優惠只繳2元,超過高標者更只要繳1元。其他包括採用再生水或海淡水、投資節水設備者、以及有繳納水汙費者,可獲最多6成折抵,相當再打4折。
林耕仁請益教育界大老獲支持 承諾未來施政融入李家同理念
國民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林耕仁昨日下午拜訪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請益教育政策並交換意見;林耕仁今天(19日)表示,他提出「教育政策7主軸」,執行面將融入李家同校長的理念,非常感謝李校長對他的支持與協助,未來將持續向李校長請益。李家同曾任靜宜大學校長、暨南大學校長及清華大學代理校長及總統府資政,現為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林耕仁昨日請益之旅,兩人相談甚歡。李家同表示,「教育界要向工業界學習」,要重視「品質管理」及「紀律」,並以半導體廠為例,強調在晶圓生產的上百上千道流程中,有加入品質檢驗的站別,以確保品質。「關心學生,才能教好學生!」李家同也建議,林耕仁若就任市長施政時,要重視教育基本法提到的「因材施教」,要重視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成效及品質。林耕仁則以自身經營企業多年的體會,對李家同提出「教育界應學習工業界的優點」的理念深表認同。此外,李家同也對教育部提到的「為避免少子化產生太多超額教師」等說法,表示不以為然,並指出教師數量仍然不足,如果教育真的落實因材施教,「教師數量是遠遠不夠的」。他說,若因為少子化,教育部持續減少教師員額,而導致流浪教師,這是非常可惜,老師數量充足,對學生永遠是有好處的。林耕仁表示,已提出「教育政策7主軸」,包含發展實驗、科技及雙語教育,倡導人文教育與科技結合,輔導技職教育並增設產官學發展平台,發展區域性技術輔導中心,提升學生「帶得走」的技能等政策。他說,執行面將融入李家同校長的理念,非常感謝李校長對他的支持與協助,未來將持續向李校長請益。
「價格屠夫」馬斯克驚爆擎天柱2萬美元有找 2035年開賣
10月1日上午,在特斯拉2022 AI Day上,特斯拉CEO馬斯克如約帶來了人形機器人。以緩慢的速度揮手,做簡單的舞蹈動作,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原型機正式亮相。在會上,特斯拉展示了人形機器人擎天柱在汽車工廠搬運箱子、澆灌植物等的視頻。馬斯克透露,相比以前開發製造的機器人,擎天柱可能是最快實現規模化商用的機器人,售價預計不到2萬美元,比汽車還便宜,因汽車的複雜性和成本都高於類人機器人。他還提到,特斯拉未來有信心以較低的成本生產數百萬台人形機器人,三五年後大眾便可以訂購擎天柱。專業分析師提到,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本質上與特斯拉的智能電車相同,均是建立在「輸入——計算平臺——輸出」模型上的智能交互硬件。也就是説,不同於工業界逐漸普及的「機器臂」是一種生產力,擎天柱是新一代智能交互硬件,甚至可以把它看作獨立的個體,能獨立應付複雜的環境、消解較為含混的指令。業界認為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技術與價格不算是制約因素,是必然的發展階段。規模化生產之前價格必然是高的,隨時間推移有規模化的生產,價格勢必會下降。人形機器人在所有機器人的研發中,挑戰難度是業界公認最高的,目前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因此當前這條賽道上玩家不多,截至目前,業界僅有一些模型推出,並無規模商業應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技術領先的公司,大多集中在車企手上。本田ASIMO是純電機驅動的人形機器人鼻祖,於2000年推出,採用純電機驅動,自由度57個,之後十餘年不斷迭代升級,具備跑、跳、爬樓梯甚至跳舞等功能。售價250萬美元,此前主要應用領域為公司內部接待和表演,未進行商業化,目前已於2018年7月停止更新。馬斯克已經給出了規模化推廣及應用的節奏:一、第一批機器人服務於危險、無聊或人們不想做的工作;二、第二批為大規模使用的機器人,讓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導航,沒有明確的指令下做有用的事情;三、第三批是預計不到10年後,讓人們可以在家裡使用的機器人。特斯拉效應會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帶來新的活力,這不僅意味著增量的零部件訂單,也意味著更多人才和資金的進入,更意味著行業拐點的臨近。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發佈,攪動的還有一級股權投資市場。人形機器人未來前景可能十分廣闊,但鑑於其行業當前依然是一個長週期、慢爆發、高壁壘且巨頭林立的行業,提前佈局些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器件不失為一個相對穩健的投資思路。
工業用電大漲 王鴻薇憂台積電競爭力輸韓國
經濟部宣布工業用電大戶漲幅高達15%,工業界叫苦連天,台北市議員王鴻薇今(29)日指出,韓國新總統上任後改變能源政策,不但要延長舊核電機組使用壽命,還要新建核電機組,這使得韓國未來的電力基礎建設,不論在供電穩定和價格都比台灣有競爭力,台積電要再和三星半導體競爭,在供電穩定和價格的部分一定輸韓國!王鴻薇說,韓國近日宣布7月1日調高電價,包括工業用電,韓國KWH(一度電)調漲5韓元,韓國採取不一次大幅調價,韓國也調升了民生用電,以每戶4口之家,一個月電價增加折合新台幣35元,而調升電價之後,韓國工業用電價格和台灣是差不多的。她說,比較下來,韓國工業用電每度電約調漲新台幣0.11元,而對於像台積電這種高壓特高壓用電科技大戶每度電增加約新台幣0.39元。王鴻薇說,更重要的是,韓國對國際能源危機並不是「坐以待漲」,新總統上任後,決定全力發展核電,允許新韓蔚核能發電廠3號和4號機組恢復建設,並延長核電廠使用壽命,提高核電設施的利用率。王鴻薇指出,南韓新政府計劃到2030年,出口至少10座核電站,該計劃涵蓋運營和維護等服務,以及硬體和設備;韓國政府今年將在10至15個大使館成立海外工作小組,以幫助韓國核電廠建設商贏得海外合約。王鴻薇感嘆,韓國未來的能源政策讓發展半導體,不會完全受制於國際能源的短缺和價格漲跌。她說,反觀台積電,這次因為台電大幅虧損,一次漲到15%,更要命的是還不能保証不缺電,以及隨時可能有斷電危機,這樣的電力基礎如何讓護國神山確保競爭力?王鴻薇表示,「好想贏韓國」不是只有在球場上,而是在能源政策上,台灣的僵化絕對影響產業競爭力,目前台灣火力發電占比高達83.4%,使用的就是煤和天然氣,當國際的煤和天然氣大漲,台灣當然只能「坐以待漲」。她進一步指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多次表示,因應國際能源價格高漲,能源幾乎全部依賴國外供應的日本不會坐視,將重啟舊核電廠因應。王鴻薇說,日本的話,蔡英文有沒有聽到?沒有一個以發展高科技,以半導體為護國群山的國家會僵化到無視國際能源供應的挑戰,繼續死守反核神主牌,而讓台灣產業陷於缺電、電價大漲的困境。她認為,電價不是不能調漲,重點是漲了之後呢?可以提供更穩定的供電,可以降低對火力發電的依賴嗎?蔡政府是全然沒有答案的,悲哀的是台灣未來電力競爭完全輸韓國!
地表最搶手N95口罩 發明者竟是台灣人
N95口罩也許是現在地表上最搶手的產品,暴增的需求導致全球供應鏈陷入大混亂。具有強大過濾能力的N95口罩在SARS及新冠肺炎疫情中均發揮關鍵作用,成為捍衛醫護生命的重要發明,但鮮少有人知道,發明者竟是台灣人!N95口罩捍衛醫護生命,發明者竟是台灣人!(圖/台灣區不織布同業公會)根據台灣區不織布同業公會6日發文表示,N95口罩的發明者是一位優秀而低調的台灣工程師蔡秉燚(Peter Tsai)博士,卻被大家給遺忘了。文章表示,N95的「N」表示不防油,而「95」表示能過濾掉95%的流感病毒、灰塵、花粉、霧霾和煙塵等微小顆粒物。N95與醫用外科口罩類似,口罩的主體結構是由表層抗濕層、中間過濾吸附層以及內層貼膚層3部分組成,原材料均為高分子材料聚丙烯。中間的熔噴布就是口罩製造技術的核心,因此目前在市場上已經被炒到了30多萬元一噸。而熔噴布的過濾原理在於纖維(直徑為1到5μm)細密而錯雜地排列,可以說沒給粉塵、病毒與細菌微沫留任何進入的空檔,發揮著過濾與阻隔的核心作用。而蔡秉燚在材料方面涉獵廣泛,同時研究熔噴不織布工藝,及靜電處理。N95口罩捍衛醫護生命,發明者竟是台灣人!(圖/台灣區不織布同業公會)蔡博士利用電場使中性的空氣發生電離,產生帶相反電荷的離子和電子,然後通過電場和感應使不織布纖維帶電,便可以吸附各種穿過口罩的微小物體。而這種方法得到的靜電不織布過濾空氣中顆粒的能力,較無靜電者強了10倍,且不會阻礙空氣流通;這種技術也成了N95口罩的基礎。文章也說,蔡秉燚做為不織布纖維領域的先鋒,目前擁有12個美國發明專利,超過20個商業產品授權,技術被工業界廣泛使用30多年;除了用在N95和醫用口罩上,還有HVAC空氣篩檢程式等產品。蔡博士不只是N95口罩的發明人,日前台灣民眾轉傳的一篇關於口罩使用及消毒的建議的Q&A,也是由蔡博士提供的。蔡秉燚在田納西大學工作長達35年,去年才剛退休,去年12月又因新發明再度拿到田大惠利獎,取名為創新者名人獎,是田大惠利獎有史以來唯一第二次拿該奬的人。
蔡英文:預計本週台商資金回流達7000億
蔡英文總統今(11)日出席「第73屆工業節慶祝大會」時表示,20年來,受中國崛起影響,台灣很多的產業和資金,受到對岸低廉勞動力和廣大市場的吸引,出走西進,讓經濟體質受到影響;今年開始出現逆轉,經濟部預估在本週,台商回台的投資總金額,將會逼近7000億元。蔡英文並強調,已有超過150家企業,決定回來投資。而長期根留台灣的企業,以及最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也都陸續加碼投資台灣。「5加2產業創新計畫」,蔡英文認為,為台灣奠下很好的經濟基礎,將繼續向3大方向努力,包括:「強化產業聚落,塑造完整價值鏈」、「深化軟硬整合,走向智慧化,強化AI與5G應用」,及「打造綠色供應鏈,使台灣成為綠電生產和應用大國」,期盼工業界先進與政府攜手合作,打造台灣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蔡英文認為,美中貿易戰是當前國際經濟最大的變數,這個變數也讓台灣再次站上世界經濟舞台的重心。無論是國際媒體或是聯合國的報告,都注意到台灣成為貿易戰當中,非常重要的贏家;但是,這還不夠。台灣不只要化危機為轉機,還要把握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時刻,把投資大爆發的動能,轉化為升級轉型的堅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