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地震
」 地震 日本 南海海槽 宮崎縣 大地震
7/5預言倒數!日本1處短短9天逾555震 「吐噶喇法則」引熱議
日本漫畫家竜樹諒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曾成功預言311大地震,書中還提及作者夢見今年7月5日會發生大地震,日本列島太平洋沿岸將被巨型海嘯襲擊,讓不少民眾相當擔心。由於日本近期地震頻繁,加上吐噶喇列島自6月21日起已發生超過555次震度1以上地震,關於「吐噶喇法則」的都市傳說也再次掀起熱議,意指「吐噶喇列島地震頻繁後,日本其他地區將發生大地震」。作家張維中昨日(6月30日)在臉書粉專「張維中。東京模樣」撰文道,許多人都在謠傳7月5日預言的事,但畢竟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預言,只能說信不信由人,「不過,近來日本各地發生頻繁的小地震,這倒是事實」。張維中表示,日本多地近期地震活動頻繁,6月30日上午8時26分,鹿兒島縣十島村再次發生地震,最大震度3,地震震源位於吐噶喇列島近海,震源深度20公里,規模為芮氏4.1,未引發海嘯,而該區域從2021年以來即為地震活躍帶,目前地震活動仍明顯活躍。張維中提到,從6月21日開始至今,吐噶喇列島(靠近九州鹿兒島)在短短9天內已發生超過555次震度1以上地震,其中6月29日單日就出現23次,惡石島更出現震度4的中強震,雖然當地尚無災情回報,日本氣象廳仍提醒民眾保持警覺,而日本網友也開始討論起「吐噶喇法則」。張維中解釋,「吐噶喇法則」指的是「吐噶喇列島地震頻繁後,日本其他地區將發生大地震」,這個說法源於2016年熊本地震與2024年能登半島地震,皆發生在吐噶喇群島頻震後,但專家也強調,此為缺乏科學依據的都市傳說;海洋火山學者則指出,該海域是板塊交界帶,地震本來就頻繁,而這次地震規模皆屬小型,誘發巨大地震的可能性極低。張維中接著說到,北海道沿岸的千島海溝為太平洋板塊沈入北美板塊之處,30年內發生M8.8以上超巨大地震的機率高達40%,根據最新海底GPS觀測結果,板塊之間以每年8公分速度強力推擠,顯示已進入高度蓄積應力階段。而千島海溝目前已進入警戒狀態,5月中旬至6月中旬就觀測到了6次震度4地震。張維中也強調,氣象單位與專家都有呼籲民眾勿輕信謠言,但仍應強化防災意識、備妥避難包,以應對地震頻發的異常氣候期。

7/5預言倒數!鹿兒島群震逾500起 專家示警:恐有規模9地震
近期日本鹿兒島縣地震頻繁,自6月21日以來已發生逾500起地震,引發外界關注與不安,尤其隨著漫畫預言中所提及的「7月5日大災難」日期逼近,更讓人心惶惶。對此,地震專家指出,雖然相關預言缺乏科學依據,但日本及周邊地區確實存在強震潛勢,民眾仍應提高防災意識。根據《中時新聞網》的報導,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受訪時指出,鹿兒島的吐噶喇群島位處沖繩海槽北段,該區域在1911年曾發生規模8地震,並引發高達5米的海嘯。雖當時未波及台灣,但地質結構顯示沖繩海槽與琉球海溝均具高度活動性,須持續關注。郭鎧紋進一步表示,吐噶喇群島南方的喜界島,過去7000年間曾發生4次規模9的大地震,平均周期約1800年,最後一次發生距今已達1550年,因此推估琉球海溝目前已接近再次發震的可能周期,未來可能出現規模9的強震,並伴隨海嘯風險。此外,郭鎧紋提醒,台灣周邊的琉球海溝與沖繩海槽均為深海溝結構,一旦發生強震引發海嘯,這兩條地質構造就如「兩條高速公路」,可能將海嘯波引向台灣,相關單位應加強監測與應變準備。針對近日網路上流傳的「7月5日將發生巨大地震與海嘯」預言,起因於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該漫畫曾在1999年預言2011年3月發生大災難,被部分民眾視為命中東日本大地震,引發話題。2021年再版的《完全版》更直接指出「真正的大災難將在2025年7月到來」,並描述太平洋沿岸國家遭受巨大海嘯,甚至地殼隆起導致「香港、台灣、菲律賓連成一線」的場景,引發外界高度關注與恐慌。對此,日本氣象廳明確表示,該預言「毫無科學根據」,呼籲民眾勿輕信謠言。信州大學地域防災減災中心主任菊池聰指出,這類預言之所以容易傳播,是因為它迎合了人們「想知道災難何時發生」的潛在焦慮,尤其日本本身地震頻繁,只要稍微模糊預言時間與地點,就容易讓人誤以為「靈驗」。面對預言所引發的討論,龍樹諒本人也曾出面澄清,強調「做夢的日期不等於災難發生的日期」,並呼籲民眾以正向態度看待此事,重視防災準備。她表示,自己外出時也會格外小心,並已積極儲備防災物資,希望透過漫畫提升大眾防災意識。儘管專家與政府機構普遍認為預言不具科學性,但日本及台灣周邊確實位於地震活躍帶,未來發生強震並非不可能。民眾應理性看待傳言,並持續做好日常防災準備,以面對不可預測的天然災害。

南海海槽地震「半邊斷裂」災情加倍 1次連2巨震防震建築也撐不住
日本2011年的311大地震(日本稱東日本大地震)過後,曾開始估算南海海槽可能發生的最大級別地震帶來的災損。日本政府在3月31日公布最新地震預測,數據顯示,若「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發生,恐導致29.8萬人死亡,並首度把南海海槽東西兩半先後發生大地震的「半斷裂」情況納入災情計算,意指海槽兩側若出現強震、海嘯災情不僅有時間差,災情可能倍增且延長。日本政府首度把南海海槽「半斷裂」型地震納入災害預估考量。(圖/翻攝自X)根據日本《產經新聞》、《每日新聞》等日媒報導,日本政府的工作小組會議公布最新的估計指出,若發生規模9的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罹難者恐達29.8萬人,並首度試算間接死於災難者最多將達5.2萬人。專家在會議上推估「半斷裂」大地震是東側規模8.7,西側規模9.0,均超過日本史上規模最大的1707年規模8.6寶永地震,也都超出觀測史上南海海槽東、西兩側的最大規模地震。在上述模擬規模情況,南海東側死亡人數最多將達7.3萬人,123.8萬棟建物毀壞;南海西側估最多10.3萬人喪生,96.8萬棟建物毀壞,推估兩側合計17.6萬人罹難。會議上也提到,若規模9的強震發生在冬季,且多數民眾深夜會在家中,大規模海嘯襲擊日本東海地區,估計死亡人數恐達29.8萬人,其中7成死於海嘯。不過,這次的推估比起2012年估計32.3萬人死亡少了10%,原因是日本建物防震和海嘯疏散建設等避災層面已有進步;專家也強調,這顯示民眾收到警報後迅速確實避災的重要。去年7月宮崎縣發生規模7.1強震後,日本氣象廳首度發布「巨大地震注意報」。日本政府首度把南海海槽「半斷裂」型地震納入災害預估考量。(圖/翻攝自X)該項報告中還有一個重點,新預測首度將「半斷裂」的情形納入試算,據專家指出,南海海槽大地震的震源可能從靜岡縣外海一路延伸至宮崎縣外海,若全部同時發生錯動稱為「全斷裂」,將造成極大災情,若東、西兩側先後發生芮氏規模8以上地震,則稱為「半斷裂」,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會經歷兩次劇烈地震搖晃及大海嘯,就算建築物有抗震等功能,鋼筋也會因為第二次地震而受損,造成災情倍增。另據《每日新聞》引述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測地學教授西村卓說法,歷史上南海海槽地震多由東往西發生,「但西側先發生地震也不意外」,確切成因仍有待釐清,在「半斷裂」情況下,第一次地震發生後,建築倒塌、海嘯來襲等重大災害,恐影響救災物資運送及復原工程,而位於東、西側交界處的地區,更可能再度遭受強震侵襲,加劇災情、延長復原時程。回顧日本過去發生南海海槽地震大多為「半斷裂」,時間差從數小時到數年不等,像是1944年規模8.2昭和東南海地震,以及1946年規模8.4的昭和南海地震就相隔兩年;1854年規模8.6的安政東海地震和規模8.7的安政南海地震則僅差32小時,而最近一次南海海槽的「全斷裂」地震則要追溯至1707年的規模8.6的寶永地震。日本過去發生南海海槽地震大多為「半斷裂」,時間差從數小時到數年不等。(圖/翻攝自X)

北海道25年內恐爆規模9巨震!海溝型地震若襲日 死傷恐比311慘重
日本處於板塊交界處,周邊有4條海溝,地震頻繁。在311大地震後,當局就針對海溝型地震研究,近日政府專家小組警告,在北海道東方的千島海溝觀測到與311大地震時相似的異動,預估不到25年,極度有可能發生規模遠超過311的9級超大地震和海嘯,造成將近20萬人死亡。日本政府與學術機構合作,監控外海的地殼活動變化發現,北海道外海的千島海溝,累積了巨大的能量,可能隨時再次發生9級大地震與巨型海嘯!(示意圖/達志/美聯社)311東日本大震災將滿14年,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這場大地震發生之後,多份報告陸續指出東北地區的地震活動曾出現異常,可能是預示大地震出現的線索。根據報導,日本政府和學術機構合作,負責監控外海的地殼活動變化;如今研究團隊發現,北海道外海的千島海溝已累積了巨大的能量。日本政府與學術機構合作,監控外海的地殼活動變化發現,北海道外海的千島海溝,累積了巨大的能量,可能隨時再次發生9級大地震與巨型海嘯!(示意圖/達志/美聯社)報導稱,這個由東北大學、北海道大學和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等學術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觀測到,千島海溝海洋其中一側板塊,每年以約8公分的速度向陸地一側板塊擠壓;也就是板塊之間的應力不斷在累積。從維基百科資料顯示,千島海溝(俄語:Курило-Камчатский жёлоб),又稱庫里爾堪察加海溝或千島堪察加海溝,是在太平洋千島群島東南側的一個海溝,最深處深達1萬0542公尺,太平洋板塊潛沒於鄂霍次克海板塊之下,千島海溝便於潛沒帶形成。日本政府與學術機構合作,監控外海的地殼活動變化發現,北海道外海的千島海溝,累積了巨大的能量,可能隨時再次發生9級大地震與巨型海嘯!(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據了解,千島海溝上次發生巨大地震是17世紀時;據學者研究加上目前太平洋板塊移動方向顯示,也假設過去400年來,千島海溝板塊都以一年8公分速度朝陸地推擠,這也顯示目前海溝底部「極可能」累積了足以掀起9級地震的恐怖能量,且震央有可能會在千島海溝或阿留申海溝附近海域。日本政府地震委員會推估,在2048年前,千島海溝發生規模8.8以上巨大地震的機率,約為7%至40%之間,面對破壞力未知的天災,日本政府必須加緊為民眾作好準備,避免311慘劇再次上演。日本政府與學術機構合作,監控外海的地殼活動變化發現,北海道外海的千島海溝,累積了巨大的能量,可能隨時再次發生9級大地震與巨型海嘯!(圖/翻攝自X)

日南海海槽「規模8↑」地震機率增至82% 港天文台:日沿岸恐現10公尺海嘯
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今年1月公布的南海海槽地震最新預測模型,表示發生規模8至9大地震的機率,已提高至「75%~82%」。香港天文台2月在官網發表文章,談及南海海槽地震的影響,其中就提到「日本關東至九州一帶的太平洋沿岸,有可能面臨超過10公尺的大海嘯」。香港天文台今年2月中發表2月14日發表「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風險及其對香港的潛在影響」一文。文中提及根據全球統計數據,平均每年發生約20次規模7或以上的大地震。其中,日本「南海海槽」地區依長期關測,平均88.2年有機會出現規模8至9巨大地震。而當地上一次發生大地震的紀錄,是1946年規模8.0的昭和南海地震,距今已79年。因此,根據日本政府2025年發布的最今評估數據。南海海槽在未來30年內恐發生規模8至9地震的概率,由2024年的「74%~81%」,提升至2025年的「75%~82%」。香港天文台還指出,如果南海海槽發生地震,日本關東至九州一帶的太平洋沿岸有可能面臨超過10公尺的大海嘯。海嘯波約會在地震發生約6小時後抵達香港東南部海域。不過根據海嘯模擬結果,若南海海槽上發生規模9.1淺層地震,香港部分沿岸區域就有機會受顯著海嘯影響,高度可能比正常潮位高出0.5公尺或以上;若是發生規模8.0地震,則僅會對香港帶來輕微水位異常,不一定能察看得到。

《119緊急呼叫》首播遇強震中斷 清野菜名為劇前往消防局見習
由清野菜名主演的冬季檔日劇《119緊急呼叫》,在日本播出第一集的當下(1月13日晚間9點19分),竟遇到宮崎縣發生最大震度5弱的地震,突如其來的緊急地震速報,導致電視台緊急中斷節目,讓本劇的緊張感意外與現實結合。《119緊急呼叫》播出後備受矚目,日本民放官方電視串流服務「TVer」上線首集即突破300萬次播放,展現強大吸引力。本劇以消防局的通信指令中心為舞台,透過指令管制員的視角,描寫緊急救援的最前線。第一集播出時,九州地區發生最大震度5弱的地震,除了宮崎縣受到強烈搖晃,日本氣象廳甚至還開始是否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有關的緊急調查。突如其來的地震,讓《119緊急呼叫》播出約1小時後一度因緊急速報而中斷,直至22時16分才恢復播放。《119緊急呼叫》由清野菜名(左)與瀬戸康史(右)主演。(圖/friDay影音提供提供)為求真實呈現指令管制員的工作,清野菜名特地前往橫濱消防局見習,「拍攝前我對這個職業了解不多,但透過實際參訪橫濱消防局,發現指令管制員24小時與生死搏鬥,僅憑聲音拯救生命,真的非常偉大。」她更希望透過本劇,讓觀眾對「指令管制員」這一職業有更深入的了解。《119緊急呼叫》除了主演群清野菜名與瀬戸康史、見上愛、一之瀬颯、前原滉、中村友里、佐藤浩市之外,每集還特別邀請聲優重現報案人聲音的安排,更增添了戲劇的真實感。《119緊急呼叫》每週二於friDay影音同期跟播,更多冬季檔夯日劇情報,請鎖定friDay影音官方網站、臉書專頁或APP。

日本宮崎6.9地震掀20公分海嘯 專家:「4地」旅遊提高警覺
日本九州地區宮崎縣外海13日8點19分發生規模6.9強震,宮崎港也出現20公分的海嘯。對此,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日本可能再發「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包括4個地區,有去旅遊或出差要提高警覺。據《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郭鎧紋表示,去年8月8日日本宮崎縣發生規模7.1地震,和本次地震原因相同,震源位於「日向灘」,在規模6.9主震過後的幾分鐘內,也有數個餘震,而本次地震深度36公里,如果深度越深代表餘震越少。郭鎧紋說,南海海槽細分為4段是「東海海槽」、「東南海海槽」、「南海海槽」、「日向灘」,東海、東南海、南海地震是連動的,只有日向灘走向不同。據悉,在宮崎發生6.9地震,日本也召開「南海海槽會議」。郭鎧紋說,按照去年經驗,這次應該會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提醒民眾未來一周要留意大型地震。郭鎧紋指出,南海海槽大地震在未來30年發生的機率是70到80%,當初現規模8到9的強震,會伴隨30公尺的海嘯,死亡人數估可達30萬人,所以只要有可能牽動南海海槽的地震,日本當局都十分關注。郭鎧紋解釋,如果發生南海海槽大地震,海嘯2分鐘內會到靜岡縣, 3分鐘和歌山, 4分鐘三重,5分鐘高知縣,時間依地震發生位置而不同,但都是來不及逃,九州的「大分至宮崎沿岸」、四國的「高知縣沿岸」、紀伊半島等也是易淹水區域。

日本宮崎6.9強震! 氣象廳「南海海槽大地震」緊急會議結果出爐
日本宮崎縣在當地時間13日9時19分(台灣時間8時19分),發生規模6.9強震,觀測到最大震度5弱,日本氣象廳緊急召開「南海海槽大地震」會議,結論為「調查終了」,意即未達發布「南海海槽大地震臨時資訊」標準,目前不需採取特別災害措施,相關地區居民可維持日常生活。此外,海嘯警報也在當地時間凌晨0時左右全面解除。綜合日媒報導,日本當地時間晚間接近8時半開始,宮崎縣東側海域的日向灘陸續發生多起地震,其中規模最大的地震為6.9,地震深度30公里,最大震度5弱。由於此次震央地點在去年8月,曾發生過規模7.1強震,加上震央位置在「南海海槽」(南海トラフ),日本氣象廳隨即針對高知縣和宮崎縣發布海嘯警報,同時緊急召開專家組成的「評估研究小組」檢討會,評估這起地震是否與南海海槽地震有關。當時,受到地震影響,高知縣和宮崎縣外海均觀測到20公分高的海嘯,日本氣象廳也呼籲,實際上發生的海嘯高度,可能會比觀測到的高度還高,提醒民眾不要靠近已被發布「海嘯注意報」地區的海岸、河川。後來,日本氣象廳組織的「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資訊)」會議結束,結論為「調查終了」,調查結果顯示,南海海槽發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並沒有增加,民眾可維持日常生活,海嘯警報也在凌晨0時左右解除。然而,日本氣象廳也指出,未來幾天該區域仍要注意地震發生的可能,部分地區最大震度仍有機會達到5級或5級以下。日本氣象廳緊急召開「南海海槽大地震」會議,結論為「調查終了」。(圖/翻攝自X)根據日本氣象廳「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流程,如果在南海海槽沿線發生規模6.8以上的地震,或是觀測設備檢測出地殼異常變形,便會被視為與南海海槽地震有關聯,此時氣象廳就會先啟動「調查」過程。報導指出,日本氣象廳最早是在2019年開始實施這套流程,並於去年8月宮崎縣發生規模7.1地震後首次公布。值得注意的是,「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資訊」有分成幾種類別,若是帶有「巨大地震警報」的關鍵字,代表發生規模8或以上的地震,且需針對下一次大地震發出警報,同時讓住家容易遭遇海嘯威脅的居民提前一週撤離;如果關鍵字為「巨大地震注意」,則是發生規模7以上到8以下地震;「調查終了」則意味著氣象廳評估地震與南海海槽無關。另外,「南海海槽大地震」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互相推擠造成的大型地震,週期大約在100至150年,過去曾於1944年與1946年發生。在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專家學者曾預測日本在2030至2040年間,有70到80%的機率發生規模9.1的南海海槽大地震。

日本恐發生百年一遇大地震 專家示警「這5地」先別去
美國加州於5日發生規模7.0的地震,就有專家示警「全球可能進入規模8以上強震」的週期。由於近期也是日本昭和東南海地震(M8.2)80周年紀念,這場地震曾造成超過1200人死亡。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主任郭鎧紋表示,南海海槽發生規模8至9的巨大地震機率高達70%至80%,而地震後引發的大海嘯最快在5分鐘內就會侵襲靜岡、和歌山、三重及高知等地區,19分鐘內抵達宮崎縣。他也呼籲民眾近期應避免前往這些高風險地區。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郭鎧紋分析,南海海槽的地震特性通常表現為東側先發生強震,接著西側可能會有更大的地震。在歷史上,1854年的安政東海地震規模達8.6。32小時後,安政南海地震便以8.7的規模發生。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1944年,規模8.2的昭和東南海地震發生後,1946年後昭和南海地震再度以8.2規模重創日本。這些地震引發的海嘯高度達8到10公尺,造成了近3000人死傷或失蹤。2023年8月8日,日本宮崎縣發生規模7.1的強震,震央位於南海海槽西側。日本氣象廳隨即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警告未來一周內可能發生更大的地震。雖然實際上,後來並沒有發生更大地震,相關警報也在5天後解除,但郭鎧紋提醒,無法排除地震先在南海海槽西側發生,然後蔓延至東側的可能性。郭鎧紋表示,地震後周圍50公里內的地區,大地震發生的機率會提高5倍。通常規模8以上地震在一周內的機率為0.1%,但若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該機率會升至0.5%。此外,與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不同,南海海槽地震引發的海嘯速度極快,僅5分鐘便可抵達岸邊,幾乎沒有預警時間。先前日本政府因應如此威脅,制定「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提醒國民提高警覺。南海海槽地震被視為「百年一遇」的災難,其影響範圍廣泛,最壞情況下可能導致超過30萬人死亡,30米高的海嘯衝擊太平洋沿岸。郭鎧紋建議,近期若計畫前往日本旅遊,應特別關注是否有南海海槽地震的相關訊息,並盡量避開靜岡、和歌山、三重及高知等地區,以降低可能的風險。

日本「令和米荒」!外地客飛赴沖繩寄米回家 批發業籲冷靜消費
近日,日本正在經歷罕見的「令和米荒」(令和の米騒動),日本境內各式超市普遍出現白米缺貨現象,價格也居高不下。由於位於日本最南端的沖繩縣孤立於日本本島之外,傳出當地白米供應相對充足,甚至有不少外地人專程飛往沖繩買米郵寄回家,甚至幫助在其他縣市的親友代購。不過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報導,由於今年產出的新米即將開始在市場上流通,預估再一段時間供需就會回到穩定狀態,批發業者呼籲日本民眾冷靜消費。日本農林水產省日前表示,截至2024年6月底止,日本境內主食用米的民間庫存量為156萬噸,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2成,創史上新低紀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跟日本境內稻作面積減少及酷暑造成歉收有關。另外,也由於日本氣象廳日前呼籲民眾留意巨大地震,家家戶戶為此囤米在家以備不時之需,也加速了這種讓市場上缺米的狀況。不過在日本各地普遍缺米時,沖繩縣內超市並沒有發生架上白米被搶購一空,或是業者限購數量的情況。因此,近日在石垣市可以看到觀光客離開前購買白米的情景;在沖繩本島及宮古島市內,民眾委託業者將5公斤裝白米宅配縣外的貨運量也有增加。沖繩縣往年從9月起,對白米需求就會回穩,但今年銷量卻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坊間傳聞沖繩縣白米庫存穩定,所以出現不少外地人到沖繩買米的情況。據在石垣市經營餐飲店的84歲岩淵芳弘說,有來自千葉縣的顧客一口氣買了10公斤白米,再花2000日圓(約新台幣450元)運費寄回家裡,聽說運送時間要花上一週之久。更有另一位來自大阪的男性顧客,更直接買了米「自己提回家」,讓岩淵十分擔憂。沖繩宮古島市一處超市,可以許多看到觀光客買米後委託業者宅配到家,超市負責人吃驚地說「往年這種觀光客專程到島上買米的情況很少見」;沖繩一家大型超市負責人也說「有客戶宅配5公斤白米到沖繩縣外」,物流業者也驚訝地說:「不知何時才能平息」。不過日媒指出,日本北陸、新潟及東北地方已開始收成稻米,「請大家安心,再稍等一段時間白米就能在店家上架」。

日本陷米荒!民眾嘆「只能一直吃麵」 農林水產省分析3原因
日本旅遊業強勁,使稻米需求量增加,此外加上通膨嚴重及上周的「巨大地震警報」,都導致民眾開始瘋狂囤貨,造成全國米荒,目前米庫存處於歷史最低水平,甚至有民眾抱怨到處都找不到米,只能一直吃麵條。對此,農林水產省解釋說,目前大米的供需狀況並不緊張,秋季將會有新一批的米上市。據《NHK》報導,近日社群媒體X上有很多關於米荒的抱怨文,「我看了工作地點附近的超市,真的沒有米,他們只賣糯米,連糙米都沒有了。」、「當我去超市時,礦泉水和大米的貨架都空了」、「我一直在吃麵條,到處都找不到米。」此外,自8月份以來「大米短缺」和「無米」兩詞,在日本Google上的搜尋量逐漸增加,且在上周的「巨大地震警報」後,更是將「大米」、「大米短缺」等詞語推上搜尋高峰。對此,農林水產省稱,截至6月份作為主糧的大米需求量為702萬噸,比上年增加11萬噸,這是10年來首次大米需求量增加。農林水產省表示,需求增加可能是因為旅遊業強勁、通膨嚴重外,還要加上上周的「巨大地震警報」,導致民眾瘋狂囤貨。然而,農林水產省表示,作為主糧的大米供需狀況並不緊張,秋季將會有新一批的米上市,到時新米發放,部分短缺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地震冷知識!地震能「點水成金」 LINE已讀功能是源自於「這事件」
近日有網友在社群網站Dcard上發文,表示由於近期地震頻傳的關係,因此給他靈感,讓他決定整理一些「可以不知道」的地震冷知識。而透過該名網友的分享,這才知道,原來通訊軟體LINE的已讀功能,竟然是源自於日本311地震。一名網友在Dcard上發文,內容中表示,地震並不只發生在地球上,月球上也會發生所謂的「月震」。在1969年至1972年間,美國太空員在月球上放置了6台地震儀,記錄並傳回了月震的資料。與地震相比,月震有其獨特之處:它可能持續5至6個小時,而且發生的位置非常深,有時甚至在月球內部800至1150公里的深度,考慮到月球的半徑僅為1738公里,這是相當深的。除此之外,網友也提到,地球上不可能發生超過10級的巨大地震。這是因為地震的震級與斷層的長度有關,而目前地球上還沒有足夠長的斷層來引發如此巨大的地震。至於在談到地震時,我們常常會聽到「芮氏規模」和「地震強度」這兩個詞。網友解釋,它們其實是不同的概念。芮氏地震規模是由芮克特在1935年發明的,用來表示地震規模的大小,是根據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計算得出的。而地震強度則是根據災害程度來區分的,以級為單位。該名網友也解釋,通訊軟體LINE的「已讀」功能,最初是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開發的,其目的是為了在災害發生時,能夠確認對方的安全。網友也提到,地震並不總是突然而猛烈的。有些地震是緩慢發生的,被稱為慢滑地震或無聲地震。這種地震可以持續幾個月,但因為震動不明顯,所以很難被人類感知。慢滑地震的好處是可以釋放部分板塊能量,減少大型地震的風險。最後,網友也指出,地震竟然可以在地下產生金子。該名網友解釋,當地震發生時,岩石間的壓力突然增加,導致含有溶解礦物質的水被擠出並迅速蒸發。水中的礦物質就會沉積在岩石的裂縫中,形成微小的金粒。據估計,這個過程可以每噸水產生約10盎司的金子。不過,這些金子通常分散在很大的範圍內,很難被開採出來。

巨大地震警報!日本超市湧搶購潮 他見「水一箱箱搬」驚:進備戰狀態
日本宮崎縣8日發生芮氏規模7.1的強震,隨後日本氣象廳首次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注意巨大地震)資訊。對此,許多日本民眾擔心可能發生特大地震,當地超市紛紛出現一波搶購熱潮,包括糧食、罐頭、飲用水及防災用品等都成為搶手商品,不過日本當局也呼籲民眾,避免囤積物資。日本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注意警報」資訊發布後,有待在日本大阪的台灣人就發現,不少當地民眾前往超市補充生活用品,「日本人都進入備戰狀態,水一箱一箱的搬」,從原PO分享的照片中可見,有民眾一次就購買多箱瓶裝水,此外包括麵包、蛋糕、飲料及罐頭食物等,都成為民眾搶購的目標之一。此文一出,許多網友也在底下留言表示「願平安」、「希望只是虛驚一場」、「這幾天超市確實都蠻多人,大排長龍的等結帳」、「做最壞的打算和最好的準備」、「這幾天反而都沒去逛超市,真的需要準備到那麼多嗎?」、「我在福岡,沒看人搬水耶」。據了解,日本中央防災會議曾在2019年進行試算,若南海海槽發生大地震,預估罹難人數恐達23萬人,比2011年的311大地震多14倍;南海海槽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聚合處邊緣,每隔100年至200年會出現規模達8或9級的地震,日本政府先前曾預估,下一個大地震在未來30年發生的可能性約為70%至80%。有在日台人發文表示,日本人已經進入「備戰狀態」。(圖/翻攝自Threads)

強度超越311?南海海槽若大地震日本恐23萬人罹難 昔釀富士山噴發
日本宮崎縣8日發生芮氏規模7.1強震,隨後日本氣象廳發布南海海槽(南海トラフ)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警報」。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是每100年至150年會發生1次,據日本中央防災會議2019年的試算結果,南海海槽若發生大地震,恐造成23萬人罹難,死亡人數會比311大地震多14倍;在1707年的寶永地震49天後,還引起富士山大規模噴發。綜合日媒報導,日本宮崎縣8日下午突發芮氏規模7.1強震,造成全日本民眾恐慌,日本氣象廳也緊急分析這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地震關聯性,並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警報」,通知民眾日本今後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可能性提升,並呼籲做好防災應對措施。有不少網友也好奇南海海槽大地震有多可怕,據悉,南海海槽為水深4千公尺級的海溝,位於日本四國南方海域,水深約4000公尺,東側達靜岡縣外海、西側則到九州外海,平均每100年至150年就會引發芮氏規模8等級的大地震;日本有紀錄以來最大規模地震是1707年的寶永地震,芮氏規模達8.6,更在地震後49天,發生富士山大規模噴發的狀況。而日本政府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南海海槽大地震」,在2019年5月的中央防災會議中也公布試算結果,若南海海槽又發生大地震,罹難人數估計會有23.1萬人,比2011年3月11日規模9的東日本大地震多14倍。311大地震因地震和海嘯致死人數約1萬5900人。

日本急發布「巨大地震注意」警示 學者籲「5重點」保命:應注意海嘯
日本宮崎縣外海昨(8)日下午發生規模7.1強震,最大震度於宮崎縣日南市觀測到6弱的強烈搖晃,而日本氣象廳已對1都、2府、26縣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臨時訊息,若真的發生大地震,預估關東、關西到九州等大範圍地區將有強烈搖晃,關東到沖繩的太平洋沿岸則可能有大海嘯,因此呼籲民眾今後一周期間應特別注意。專業學者則提醒,濱海地區居民務必確認海嘯逃生路線。綜合日媒報導,日本當地時間8日下午4時42分,宮崎縣南部觀測到規模7.1地震,日本總務省消防廳指出,已知宮崎縣、鹿兒島縣共9人受傷;而日本氣象廳在地震發生過後,便發布了「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臨時警示。據了解,日本氣象廳召開由專家等組成的評估討論會,調查這起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關聯性,若在板塊交界發生規模7以上的強震,就會發布「注意巨大地震」資訊,如果發生規模8以上的強震,則是發布「警戒巨大地震」。長年投入建築安全、防災、減災等地震相關工作研究的日本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福和伸夫提到,氣象廳發布的「巨大地震注意」臨時訊息示警,並不代表一定會有大地震發生,但此次是「臨時訊息系統」自2019年正式推出以來,首度發布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注意」。福和伸夫說明,民眾應根據自身居住地來考量地震因應對策,例如事先了解周邊戶外有哪些地點比較危險,並思考是否有時間躲避海嘯,確認疏散去處與路線;他也強調,民眾可以先檢查並固定家具、確認家具是否貼上了防止玻璃破碎的薄膜,時刻為手機與簡易收音機充電或儲備電力,更要在備妥急難應變包的同時思考能如何聯繫家人親友。另外,福和伸夫表示,即使氣象廳發布臨時資訊,除沿海地區從業人員應特別注意自身安全外,其餘民眾都不必太過擔憂;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教授牧紀男則直言,社群平台有不少轉傳囤積生活必需品的資訊,但這些都已經是反應過度,只需在做好防災準備的同時維持正常生活即可。

日本南海抗震3/「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是什麼 又是如何運作的?
台灣時間8日下午3時42分,日本宮崎縣南部觀測到規模7.1地震。日本氣象廳震後首次發布了「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資訊」,表示將審慎研究本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關聯性。並且在台灣時間晚上6時18分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訊息:巨大地震注意」,提醒日本民眾注意,在未來一週內鄰近地區大地震的可能性,比往常來得更高,請民眾小心戒備。令日本當局嚴陣以待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是什麼?若發生了又會有什麼影響?《CTWANT》為您進行整理報導。三、什麼是「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又是如何運作的據日本《NHK》說明,「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是日本氣象廳建立的「大地震事前警報」。專門用來警戒南海海槽周邊發生的異常活動。並且評估是否有可能引發「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到來。根據世界各地歷次大地震統計數據表明,每當發生7.0級以上地震後,一週內鄰近地區發生8級以上地震的機率,會上升到1%左右。因此,每當在南海海槽的假想震原區附近,發生規模6.8以上地震,或是有儀器觀測到異常的地殼變動,就會進入「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調查中)」階段,在30分鐘內集結專家學者召開「南海海槽地震評估研討會議」,評估該次地震是否與未來可能發生的特大地震有關。目前的「南海海槽地震評估研討委員會」由6名日本學界的地震和地殼運動專家組成。會長是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平田直,其他委員會成員包括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的小原一成教授、加藤尚之教授,古村孝志教授,以及名古屋大學山岡耕春榮譽教授,以及前東京地震研究所所長、現愛知工業大學橫田崇教授組成。「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各階段運作示意圖。(圖/翻攝NHK)根據會議結果,必須公布「南海海溝地震臨時情報」下一步資訊。資訊將分成3種等級:「巨大地震警戒」、「巨大地震注意」、「調查終了」。「巨大地震『警戒』」:當發布此項公告,意味著委員會認定,未來一週內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的「特大地震」。當發布此資訊後,民眾需要進行地震的日常準備工作,包含檢查發生地震時家具是否已經固定、確認地震發生時的緊急疏散地點、確認家人安危的聯絡方式。此外,在可能面臨海嘯襲擊時難以即時避難的地區,或是有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幼兒的家庭,都需要進行事前疏散。「巨大地震『注意』」:當發布此項公告,意味著委員會認定,未來一週內可能發生規模7以上,8以下的「大地震」。民眾需要再次確認日常的準備工作,並且做好必要時自行避難的準備。同樣要確認地震發生時的緊急疏散地點、確認家人安危的聯絡方式等,但是無須即刻疏散。「調查終了」:當發布此項公告,意味著委員會認定此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無關,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民眾可以回到一般的日常生活。由以上資料可得知,8日宮崎縣地震後,日本氣象廳於台灣時間晚上6時18分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訊息:巨大地震注意」資訊,也就是認為未來一週有機會出現規模7以上8以下的大地震,因此日本民眾未來一週內都必須做好日常準備並確認資訊。日本氣象廳指出,南海海溝地震潛在震源區域內,大規模地震發生的可能性比平時有所增加,呼籲民眾應遵照政府和地方自治體的指示,採取相應的防災措施。

日本南海抗震2/日本政府戒慎恐懼! 預估堪比311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
台灣時間8日下午3時42分,日本宮崎縣南部觀測到規模7.1地震。日本氣象廳震後首次發布了「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資訊」,表示將審慎研究本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關聯性。並且在台灣時間晚上6時18分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訊息:巨大地震注意」,提醒日本民眾注意,在未來一週內鄰近地區大地震的可能性,比往常來得更高,請民眾小心戒備。令日本當局嚴陣以待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是什麼?若發生了又會有什麼影響?《CTWANT》為您進行整理報導。二、什麼是令日本政府警戒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自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日本全國從上到下便針對地震進行了嚴謹的防災觀念教育與演練,希望能透過平時建立的應對機制,降低浩劫發生時造成的損害。其中最令日本當局憂心的,就是預估以百年為週期出現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假想發生震源,在日本東海海域到九州海域周邊的溝狀地形。因上一次此處發生大地震的時間為1940年代,目前已逐步接近發生週期,日本學界專家普遍預估未來30年內間,在此處再次發生規模8至9級(311地震規模為9.0)以上地震的機率,高達70%至80%。日本政府預估「南海海槽巨大地震」可能以百年為週期出現,如今時限已近。(圖/翻攝X/ウェザーニュース)根據日本政府2014年公布的損失推算,如果在此地發生最大規模的地震,日本東部和西部的大片地區將遭受劇烈震動侵襲,並推測可能會出現高度達30米的巨大海嘯襲擊沿海地區。屆時恐怕將有多達23萬人在強震中喪失生命,並有超過209萬棟建築物因此被摧毀。為此,日本氣象廳在2017年建立了「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制度。

日本南海抗震1/宮崎強震後召開研討會 預告未來一週「恐有7級以上大地震」
台灣時間8日下午3時42分,日本宮崎縣南部觀測到規模7.1地震。日本氣象廳震後首次發布了「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資訊」,表示將審慎研究本次地震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關聯性。並且在台灣時間晚上6時18分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訊息:巨大地震注意」,提醒日本民眾注意,在未來一週內鄰近地區大地震的可能性,比往常來得更高,請民眾小心戒備。令日本當局嚴陣以待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是什麼?若發生了又會有什麼影響?《CTWANT》為您進行整理報導。一、日本九州宮崎縣發生規模7.1強震根據日本氣象廳資訊,宮崎縣南部今天下午3時42分觀測到規模7.1地震,地震深度約30公里,震央位於宮崎縣東側海域的日向灘。宮崎縣日南市觀測到震度6弱的強烈搖晃。宮崎縣宮崎市、串間市、都城市及鹿兒島縣大崎町觀測到震度5強。這起地震發生後,宮崎縣、高知縣、鹿兒島縣東部以及四國的愛媛縣等地都發布了海嘯警報,警示民眾務必注意安全。日本氣象廳下午5時宣布,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資訊(調查中)」狀態,表示已經與立刻與地震專家、學者們召開「評估研究小組」會議,將審慎評估與預想中可能到來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關連。之後,日本氣象廳在台灣時間晚上6時18分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訊息:巨大地震注意」,提醒日本民眾注意,在未來一週內鄰近地區大地震的可能性,比往常來得更高,請民眾小心戒備。這也是日本自2017年11月建立「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制度以來,首度發布這項警報。

美東百年來最大地震!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專家示警:更怕「南海海槽巨大地震」
4月3日花蓮規模7.2強震後餘震不斷,沒想到就連很少發生地震的美國東部紐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也在美東時間5日遭遇該州240年來最強烈的芮氏規模4.8地震,嚇壞不少紐約人。對此有許多民眾擔心,全球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但地震專家們卻澄清,其實目前都還在平均值內,他們反而比較擔心日本百年週期快到的「南海海槽地震」,進入倒數階段。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表示,美國東岸這300年來也才發生過300次地震,反觀台灣則是1年就有400個規模4以上的有感地震。雖然紐約市並不是地震熱點,但5個行政區佈滿了斷層。根據統計,紐約每100年就會發生1次這樣的地震,而上一次地震發生在1884年,因此當地早該發生地震了。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其實大西洋的兩側是非常穩定的,就是被動的大陸邊緣,它的地殼非常的安定,它海洋地殼跟大陸的地殼交接得非常好,就是並沒有發生什麼斷裂或隱沒的情形。所以紐澤西州這一次的規模4.8地震,「其實是周期很長很長很久才碰到一次」,而且釋放能量跟台灣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根據USGS的調查,花蓮403強震,跟美東比起來差了8000倍。此外,由於東岸岩層較為堅固,震波可以傳遞的更遠,所以東西岸如果都發生類似的地震,東岸可以感受的範圍就會較廣。而且這回根據監測發生地震的是拉瑪波斷層,他貫穿整個美國東北部,上一次的較大挪移已經是1957年的事情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也發現類似規律,也就是紐約周邊約100年會發生一次規模5的地震,每670年會有規模6以上的,要更大的地震要長達3400年。不過台灣震完,換美國震,也不免讓民眾擔心全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對此,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吳逸民澄清,事實上美國的地震,雖然在紐澤西那邊比較少見,但地震規模都不到5,所以此類地震的發生事實上都是巧合,沒辦法說是整個地震比較活躍。那是因為像台灣有災害性的地震,所以大家比較注意地震的消息,就會覺得地震怎麼那麼頻繁,可是回頭來看,事實上整個全球目前的地震活動,並沒有比較頻繁,這幾年來都是在平均值,更不要論台灣和美國分屬在不同的板塊上,距離又遠。不過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卻認為,有可能發生在菲律賓海板塊與阿穆爾板塊邊界俯衝帶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真的不容忽視,「日本他們是很擔心,就是說南海海溝上一次是1949年已經80年了,因為他們地震也差不多是百年週期,他們就很擔心南海地震會來,一來規模甚至會到9。」若回顧歷史,南海海槽以約90至150年的周期發生特大地震,因此不久的未來,它必定會發生,即便現在立即發生,也一點都不意外。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就認為,未來30年內以南海海槽為震央的規模8至9級特大地震,發生機率高達70至80%;40年內則是90%。

學者預測10到20年間恐有大地震 災損是311大地震的10倍
日本311東日本大地震11日滿10年,這起日本地震觀測史上最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不僅摧毀民眾家園,也奪走許多寶貴性命,在過去10年間,311餘震至今未曾中斷,日本學者就預測,在2030到2040年間,可能還會發生規模上看9.1的大地震,若是發生在位於靜岡縣駿河灣到九州日向灘海底的板塊交界處,也就是所謂南海海槽區域,經濟損失恐將是311的10倍!(圖/達志/美聯社)(圖/達志/美聯社)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規模為9.0的大地震,這場地震也引發了巨大海嘯,讓許多的沿海城市與設施都遭到了摧毀,加上其引發的一系列災害,像是福島核災等,超過1.5萬人死亡,2500多人失蹤,這場震災也成為日本史上傷亡最慘重、經濟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圖/達志/美聯社)就在這場世紀大地震之後,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曾在2018年2月時公布一份報告顯示,南海海槽在30年內,有70%到80%的機率會發生震度8到9的大地震;包括日本財經雜誌《PRESIDENT》網頁版摘錄京都大學、人類暨環境學研究所教授鎌田浩毅的新書,「首都直下地震與南海海槽」中也分析到,沿著南海海槽震央地區,就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若發生巨大地震,將對日本的經濟造成直接衝擊!(圖/達志/美聯社)所謂的南海海槽,就是位於日本靜岡縣駿河灣到九州日向灘的海底,是海洋板塊沉入陸地板塊的區域, 由於板塊每年以數公分的速度下沉,隨著時間累積,一旦達到臨界點,可能就有大地震的發生可能。據日本氣象廳指出,這個區域約每100年到150年會發生大地震,上一次是1944年的昭和東南海地震,以及1946年的昭和南海地震,至今已超過70年,因此下一次的南海海槽地震時期恐將迫近。(圖/達志/美聯社)另外,《PRESIDENT》引述自鎌田就過去地震數據和模擬結果推算,下一次南海海槽地震可能會發生在2035年前後5年內,也就是2030年到2040年間,地震規模恐將達到9.1,也就是威力幾乎與311東日本大地震相匹敵的巨大地震發生在西日本。鎌田還指出,屆時經濟損失恐超過220兆日圓,將是311東日本大地震損失總額(約20兆日圓)的10倍以上;加上震央範圍廣大,預期從東京都首都圈到九州都會受到嚴重的損害,而日本政府所預想的災情,最壞的情況可能造成全日本約32萬3000人死亡、238萬多棟建物全倒或燒毀;災民人數一週內可能高達950萬人,且可能隨著災情的時間影響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