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智穎
」93歲老翁飽受疼痛之苦 「高頻熱凝手術」15分鐘緩解
一名93歲的病患,因為脖子到肩膀非常疼痛,痛到一年來都只能坐著睡覺,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考量到病患年事比較高且心臟衰竭,開刀風險高,因此,建議可採用高頻熱凝手術,經過約15分鐘手術,打了兩針 ,病患表示,一周後疼痛指數減少幾乎一半,兩周後回診,疼痛指數大幅降低,終於可以躺著睡覺了。另一名68歲病患,右邊後頸到手臂很痛,尤其轉動起來頭部更是劇烈疼痛,經過檢查是高位頸椎第一第二頸椎疼痛,由於該病患之前做過腰椎手術效果不滿意,對手術猶豫,因此接受高頻熱凝手術,由於病患痛點圍繞重要神經血管腦幹,屬於高危險和複雜性手術,醫師手過程定位要非常清楚,目前恢復良好。巫智穎醫師表示,高頻熱凝手術的原理是將導針置入所需治療的神經周圍利用高頻電波傳遞能量達到止痛效果,分為「傳統式」及「脈衝式」,傳統式是將產生疼痛的感覺神經破壞,脈衝式是經由改變神經傳遞,讓神經「暈倒」,「睡著」達到止痛效果。整個治療過程是在局部麻醉或靜脈麻醉之下進行,經由術中X光或超音波導引將導針置入適當位置,治療時間約15至50分鐘,治療後無需住院,即可返家,無手術傷口,治療後當天可能會有腫脹痠麻無力,一到兩周後即可恢復生活品質。高頻熱凝手術可以適用於三叉神經痛、頸腰椎疼痛、肩關節、膝關節疼痛、癌症疼痛等,止痛效果因人而異,通常為數月至一年以上。有些病患可能一年就會來打一次,跟醫美治療黑斑一樣,打掉黑斑如果再長出來,就再打掉。巫智穎醫師指出,醫師下正確診斷是最重要,才能做正確判斷,治療起來才事半功倍,例如有些病患頸椎脊椎腰椎退化,側彎疼痛很厲害,如果開刀可能要打十多根釘子,不見得一定好,但經過x光,超音波或核磁共振,可以找出特定痛點來治療,舒緩疼痛也可以少吃止痛藥。巫智穎醫師強調,疼痛是人體在出現問題,提醒自我保護的重要機制之一,疼痛介入性治療雖能有效降低疼痛但並非可以取代手術,不過,對於身體狀況不好不適合手術,或是對手術有疑慮病患,可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慢性疼痛在如今文明社會中比例日漸增加,好發年紀也有往下趨勢,舉凡30幾歲上班族、工程師長期久坐久站,60幾歲老人骨關節退化,頸腰椎骨刺,甚至手術後產生的沾黏、神經痛等等,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圖說
49歲男牙齦痛竟致休克 「深頸感染」5族群最危險
一名49歲設備工程師,過去有大腸癌病史,牙齦疼痛兩天,頸部及眼部腫脹,陸續出現脖子和眼睛腫脹,發燒,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等症狀,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經抽血及頭頸部電腦斷層檢查,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診斷為深頸感染併發牙齦及眼眶感染。由於病患病程進展快速,引發敗血性休克,顱內膿瘍,呼吸衰竭,於加護病房治療期間,施予經鼻氣管內管置入,後線抗生素及升壓劑治療,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以開顱併內膿瘍清除手術。經兩個月治療之後,患者不僅脫離呼吸器沒有插管,意識也恢復清醒,手腳活動無礙,眼睛及頸部腫脹消失,唯膿瘍跑到眼睛造成視力模糊的後遺症。巫智穎醫師表示,深頸感染發生在比較深層的感染,比較不好醫治,死亡率高達五成以上。一開始通常發生在口頸,例如蛀牙、牙齦感染、拔牙感染,中耳炎、鼻塞、上呼吸道感染等,如果服藥5-7天症狀都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痛,甚至合併高燒不退,呼吸窘迫等症狀,代表感染侵犯到深層的頸部肌肉層,造成細菌大量滋長,往上會延伸到眼睛甚至顱內,往下延伸至靠近心肺的縱膈腔。感染過程中,如果以為只是小病不去治療,會造成呼吸道壓迫、敗血性休克,甚至會有馬上致命的危險。 巫智穎醫師強調,深頸感染好發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特別是老人、幼童、癌症、糖尿病、腎衰竭的患者,因為本身防護力不夠,往往認為的小病都可能蔓延成致命性的疾病。治療方面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如果感染控制不良或者侵犯腦部造成腫塊效應,就要加以手術清創治療,不可不慎。
48歲科技業老闆無症狀 意外發現動脈瘤救一命
一名48歲的科技業劉姓病患,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的問題,因突發右半身與臉部感覺異常,所以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住院期間經磁共振造影檢查顯示右側小腦急性中風,也意外揪出左側內頸動脈遠端一個約3.7公釐大小的動脈瘤。康復出院後,患者因擔心動脈瘤恐有破裂的後遺症,經門診諮詢過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與醫學影像科李喬華醫師後,決定接受「血流導向裝置」置放手術處理動脈瘤,手術時間約半小時,術後經過一天觀察,隔天順利出院,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李喬華醫師表示,動脈瘤栓塞手術屬於微創手術,目前常見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的使用線圈填塞動脈瘤,另一種是比較新式的「血流導向裝置」置放,兩者皆能達到治癒動脈瘤的效果。一般若是破裂動脈瘤則建議使用線圈填塞的方式治療達到立即止血的效果,「血流導向裝置」適合未破裂的動脈瘤,置放不需要觸碰動脈瘤本身,風險相對低,手術時間相對短,「血流導向裝置」動脈瘤癒合的程度經統計,三個月後約七成,一年後提升到八成五,五年後高達九成五且無動脈瘤復發的跡象。巫智穎醫師表示,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是病人在全身麻醉情況下,不論動脈瘤是否破裂,經開顱露出腦表面之後,深入腦部深處,分離腦組織及重要神經及血管,將動脈瘤的型態暴露出來,再用鈦合金金屬夾將動脈瘤夾閉,成功夾閉之後,復發機率非常的低。如果是破裂之動脈瘤,還可經由開顱手術清除顱內血塊及置放腦室外引流管。但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缺點就是可能對腦組織造成傷害及開刀傷口外觀問題,患者除了開顱手術治療,現在也多了動脈瘤栓塞及血流導向裝置的治療選擇。李喬華醫師表示,動脈瘤時常沒有症狀,像一顆隱藏的不定時炸彈存放在腦中,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也有高機率併發神經學的後遺症。動脈瘤容不容易破裂與動脈瘤的型態與位置有很大關係,比如說內頸動脈遠端,前交通動脈或中大腦動脈處等相對破裂機會高,不規則型態的動脈瘤也相對比較危險。李喬華醫師建議,有動脈瘤家族史,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粥狀動脈硬化的病人或是長期抽菸的人都是高危險群。一般的抽血檢查或X光無法早期發現動脈瘤,往往第一次知道的時候就已經破裂,建議可以透過健檢提供的高階影像檢查,比如說核磁共振(MRA)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最後治療過的病患,也需要定期追縱,預防動脈瘤再度復發。
男子腦瘤讓他無法開「機」 新治療免動大頭救「小頭」
65歲陳姓男性病患劇烈頭痛、左眼皮下垂、左眼視力模糊、走路不穩,甚至影響到性生活,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大約2.3公分,腫瘤內部出血壓迫腦神經和視神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進一步檢測,發現陳男性腦下垂體的泌乳激素高達21.38 ng/mL,正常為2.64-13.13 ng/mL,腦下垂體泌乳激素瘤合併腦下垂體腫瘤出血,必須緊急開刀,以「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當天開完就拔管,意識清楚,在加護病房觀察一天就轉到普通病房,術後第四天就出院,目前恢復狀況良好,3個月術後追蹤,經核磁共振追蹤,腫瘤清除,視神經也沒有壓迫,泌乳激素恢復正常7.87ng/mL,也重振雄風,恢復良好無後遺症。巫智穎表示,傳統腦瘤開刀必須開顱,醫師一邊比對病患的影像,一邊進行手術,手術的切口比較大,醫師能只能看到暴露在外的器官表面,究竟切多大切多深,必須依賴醫師的個人經驗。「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顯微器械及內視鏡鏡頭經由鼻孔到腦下垂體,透過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立體呈現 ,醫師清楚看到血管神經和器官,手術微創精準又安全。3D立體內視鏡可以延伸使用至脊椎內視鏡手術,同樣安全有效。巫智穎指出,腦下垂體在腦的最中央,不到一公分,掌管人體內分泌系統,前葉可分泌生長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催乳素、濾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激素。腦下垂體腫瘤分為功能性跟非功能性腫瘤。其中功能性腫瘤若導致泌乳激素升高會造成女性發生月經週期不正常,異常乳汁分泌,不孕等,男性發生性慾降低,性功能障礙,不孕等症狀。若是成長激素異常升高,則會造成肢端肥大或巨人症。非功能性腫瘤以壓迫腦部及顱神經為主,造成視力模糊,頭痛,腦積水等症狀。由於症狀眾多,宜於門診諮詢檢查為主。
33歲男突爆腦中風 4醫搶救奇蹟復原
年僅33歲的粘先生,去年11月底突然在家暈倒,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當時黏姓病患意識不清,昏迷指數只有10分,血壓高達250mmHg,檢查後發現黏先生是小腦出血,出血量高達30cc到40cc,壓迫腦幹造成急性腦積水。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施以「開顱併顱內血腫清除手術及腦室引流手術」,先將頭蓋骨鋸開6公分,再切開腦膜,依電腦斷層定位血塊位置,微創手術精準清除40cc的血塊,經過3個小時開刀搶救情況穩定,粘先生隔天就清醒並移除呼吸管,手腳可自由活動,五天後轉普通病房,約兩個禮拜出院,患者出院後也到中醫科黃詩偉醫師以及復健科何宇淳醫師作後續治療,目前恢復狀況非常良好。黃詩偉醫師指出,粘先生搭配中醫的頭皮針針灸,針對百會、四神聰等頭部穴位針灸,刺激頭部,可加強腦部血流循環也加速腦神經修復,另外也透過針灸手腳穴位,促進身體循環,加速手腳活動恢復。根據國內健保資料庫的分析研究指出,腦中風的病患搭配中醫治療,不僅可以加速復元,縮短住院天數,改善生活品質,更可以預防二次中風,降低6成中風再發率復健科何宇淳醫師強調,粘先生手術治療非常成功,留下的神經後遺症並不多,病人說話口齒不清的情形,已經完全復原。因為還有肢體活動的動作障礙目前進行平衡協調及眩暈復健,未來的功能復原可達到九成以上。急診室主任游俊豪提醒,腦中風不再只是老年人專利,年輕族群也有高危險群,高血壓是年輕型腦中風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覺得年輕就輕忽,沒有好好處理」,結果可能引發急性腦中風。年輕人常熬夜工作,例如科技業輪班、加班,自律神經功能受影響,連帶影響血壓。游主任建議要定期量血壓,不管多年輕,一旦健檢曾出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症狀,都該培養每天固定時間量2次血壓的習慣,也要維持正常作息,控制飲食、多運動、少熬夜,少抽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