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 巴金森氏症 失智症 手抖 失能![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88886/sm-9a1d225e7631b0a1a1add3eaaa7e4304.jpg)
「美食天王」陳鴻母親患失智症 感嘆道「要給她滿滿的安全感」
台灣美食天王陳鴻過去主持美食節目深受婆媽喜愛,憑藉帥氣外型而有師奶殺手的稱號,儘管已經邁入60歲依舊保養得宜、令人稱羨,近期陳鴻在《聚焦2.0》首度提及母親罹患失智症的心路歷程,當天媽媽也現身攝影棚陪伴錄影,陳鴻透露母親確診失智症後經常感到嗜睡,常常一睡就廢寢忘食,為專心照料母親,陳鴻時時刻刻陪伴,並在節目中感性的說:「我要學著轉念,現在是多一天賺一天,我要給她滿滿的安全感!」一番孝心讓眾人聽了為之動容。陳鴻(左)的外婆與媽媽都罹患失智症。(圖/年代提供)陳鴻媽媽今年83歲,去年麻醉動完手術後發現有健忘、情緒不穩的情況,陳鴻初期以為是麻醉後遺症,未料經過醫師診斷竟是罹患中重度失智症,這消息讓陳鴻大受打擊,這些日子他感受到失智的母親像是個小女孩,需要耐心理解她的情緒和需求。神經科鄔定宇醫師現場簡易檢測,發現陳鴻媽媽沒有日期概念、短期記憶能力較弱,陳鴻說跨年夜當天媽媽竟然梳妝打扮說要去拜天公,顯然對時間概念已經混亂,種種跡象讓陳鴻自覺必須勇敢面對生命課題。陳鴻提及他有家族病史,外婆曾罹患巴金森氏症,過去親眼看著媽媽細心照料,如今換媽媽確診失智症,陳鴻決定轉念要好好陪伴媽媽度過每一天。家醫科王姿允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均衡攝取營養素相當重要,若營養攝取不足當心罹患「營養失衡型失智症」,所以平時可以多吃豆類、乳製品、菇類或木耳等健康食材,補充體內蛋白質、維生素和鐵質等營養素來維持身體機能,以防失智症上門,更多節目內容請鎖定本週六晚間8點,於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的《聚焦2.0》。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87509/sm-2f2cba613c6bcbd479e7a1a8f6cd5ee6.jpg)
台電工程師騎車被17歲無照屁孩撞癱 爸媽要連帶賠718萬
高雄一名17歲吳姓高中生無照開友人的車,在路口撞上騎車的蘇姓男子,讓對方癱瘓一年多,不能從事台電工程師的工作,蘇男求償800萬,法院最後判吳男與父母賠718萬。判決書指出,吳男在2022年4月3日無照駕駛友人的小客車,沿高雄市小港區沿海一路北往南方向行駛,於行經沿海一路及漢民路交岔路口時,右轉漢民路行駛,右後方有蘇男的機車沿同向行駛。吳男本應注意轉彎車應禮讓直行車先行規定,竟疏未注意,未禮讓直行的車輛先右轉,蘇男見狀閃避不及,吳男的車輛和機車發生碰撞蘇男人車倒地,並受有右側硬腦膜下血腫伴蜘蛛膜下腔出血、顱骨骨折、顏面右足擦挫傷、水腦症、左側第三腦神經損傷、疑似腦損傷引起類巴金森氏症等傷害。蘇男主張,友人明知吳男未成年無照不得駕駛車輛,竟仍出借小客車,其就此事故之發生有過失;吳男事發當時尚為未滿20歲未成年人,其法定代理人應負連帶賠償責任,他要提告求償向3人求償800萬。蘇男表示,事故時他當台電公司工程師,依據其2019年至2022年度平均薪資,計算損失金額,應為每日=2586元,他有514日不能工作,合計132萬元。友人稱,他不認識吳男,將小客車借給其他朋友,不知道吳男為何會開他的車。吳男跟其父母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庭,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法院認為,有人不是直接借車給吳男,不用負擔賠償責任,蘇男年薪約93萬,加上勞動能力減損400萬和醫藥費等,求償800萬,判吳男跟爸媽要賠718萬元。可上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年輕時被主管罵 7旬翁不爽竟「失眠32年」:不是我的錯
假如有睡眠方面的困擾,不僅會造成生理和心理負擔,也會影響全身健康。中國鄭州有一名70歲老翁,年輕時常因為工作原因被老闆責罵,為此鬱鬱寡歡,長達32年都失眠,只能依靠藥物入睡。據《民生頻道》報導,老翁回想年輕時工作,明明錯不在他,但主管卻連他也一起挨罵,讓他相當不滿,心中一顆石頭懸在那,結果失眠32年,無法好好睡覺,記憶力也一直在減退。老翁必須依靠藥物才能睡著,期間去多家醫院看病,但失眠的問題都沒有解決,甚至出現巴金森氏症,有醫師建議他在治療的同時放寬心態,尤其是入睡前盡量避免情緒波動。最後老翁決定放過自己,積極配合治療,為的就是可以好好睡上一覺。老翁決定積極治療。(圖/翻攝自微博)經歷曝光後,引發一陣討論,網友都認為生氣不值得,紛紛建議:「大爺,去看看心理醫生吧,一直失眠也挺難受的」、「老闆一點損失沒有,你失眠32年,何必呢」、「那我天天被領導罵的,我豈不是睡不了一個好覺了」、「老闆可能都不在了,你還氣著呢」。據悉,巴金森氏症從生病到死亡會經過5階段,起初症狀輕微,不會干擾生活品質,但漸漸會影響到活動,最後無法走路或臥床,幾乎只能依靠輪椅及他人照顧,雖然不會直接導致死亡,但病患到後期多會因臥床後尿道、褥瘡、肺炎感染,併發造成死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61359/sm-5638f8df3ab4be3adfca2ef7a7f3c4db.jpg)
健保給付心律去顫、肌張力不全醫材 助病人省近百萬
中央健康保險署為提升更完善的醫療照護品質,自113年9月起納入給付「皮下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及「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健保挹注預算共約7,650萬點。心律去顫器是預防心因性猝死的重要醫材,健保自92年起已將用於心臟除顫療法,治療危及生命的心室頻脈,經靜脈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納入給付。有靜脈血管通路異常或小於35公斤的孩童,則無法裝置,需透過皮下植入式心律去顫器進行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後,每組支付點數95萬點,每年約有30名病人受惠,一年健保支出約2,850萬點。另外,因藥物或肉毒桿菌治療無效的肌張力不全病人,深層腦部刺激術(DBS)經實證醫學為最有效治療方式,因治療時所需電量較大,若能透過使用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對病情改善度較佳。由於考量肌張力不全病人以年輕人居多,當病患動作出現困難障礙,常造成家庭照顧及經濟沉重負擔。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健保署過去已將非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術納入給付,用於巴金森氏症患者。今年9月起,健保署與與神經科臨床專家及各醫材許可證持有者共同合作,將肌張力不全患者所需要的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術納入給付,能提供較大充電量。每組支付點數為83萬4310點,每年約有58名病人受惠,一年健保支出約4800萬點。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為確保國民基本醫療需求和健康利益,健保署將持續爭取健保預算,努力將具有實證效益且臨床治療需求的新醫材納入健保,以減少民眾經濟負擔,並增進醫療價值與民眾健康。未來若有醫材給付之建議,亦請各界提供寶貴意見,健保署將持續精進醫療照護品質及守護全民健康福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358928/sm-51fe781d234d1fa9cacb5e182fed69c1.jpg)
睡覺睡到流口水 醫曝4大可能問題!小心腦中風
不少人都有睡覺睡到流口水的經驗,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如果你的睡姿正確,並且沒有太累,但還是發現自己莫名其妙一直流口水,這時要小心4個問題。醫師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趴睡和側睡會壓迫到耳根附近的腮腺(負責分泌唾液的腺體),這會使唾液分泌大量增加,再加上你的臉頰被緊緊壓著,這樣你就不容易進行吞咽動作,口水不容易清理,當你睡得嘴巴開開時,當然口水就容易流出來了。此外,太累了也會一直流口水,黃軒指出,有時候,你過度疲勞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當你太累時,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階段,在這個階段,你整個人都很放鬆,控制唾液吞咽的面部和喉嚨神經肌肉也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因此你的口水不太受控制,容易流出來了。黃軒說,如果你的睡姿正確,並且沒有太累,但還是發現自己莫名其妙一直流口水,這時要小心4個問題:1.口腔衛生問題當你口腔有潰瘍,牙齦發炎,或你戴著牙套、剛戴上活動假牙,這些都會刺激口腔,導致口水分泌增多。2.上呼吸道問題當你常常有鼻炎、鼻竇炎、咽喉炎,這些都容易使你的鼻腔和咽喉不通,你就會容易常常打開嘴巴呼吸,尤其是睡覺的時候。那些打鼾的人,常常醒來時枕頭都是口水的痕跡,大家有注意到嗎?只要上呼吸道阻塞,你就會張大嘴巴呼吸,口水就會容易外流。3.腦神經問題一些腦神經疾病,例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這些會影響臉部肌肉的協調,舌咽動作失調,會導致口水到處流。4.胃食道逆流那些有食道癌、食道潰瘍、胃潰瘍及火燒心的病人,在睡夢中也會過度刺激口腔,導致口水分泌過多,不過上述這些問題,除了在睡覺時容易流口水,還會伴隨其他主要疾病的症狀,例如,如果是巴金森氏症,他們除了睡覺流了一堆口水在枕頭,平常還會有手抖、行動不便等症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351143/sm-ef9953f56de05fb1d7eaaa7adbb36e10.jpg)
心靈枷鎖1/《精神衛生法》上路在即 扶養問責與無限期安置爭議未解
近年來公眾交通運輸上頻傳持刀傷人事件,而究其原因多數是行凶者有精神疾患或處於不穩定狀態,類似暴走的公共危險話題備受矚目。2022年修訂的《精神衛生法》即將在今年底上路,然而其中攸關新增「扶養義務」與延長「緊急安置」,被外界視為含歧視與浪費醫療資源之嫌,而政府強打著成立專責心衛中心聯結社區支持,也被質疑服務只做半套。本刊調查,2年前《精神衛生法》完成修法,歷經公告期即將在今12月14日正式施行,而民團和第一線從業人員仍有不少質疑。首先是新法明定「扶養義務」的排序,未盡義務者將面臨受罰,引發外界質疑徒增家屬負擔;其二是原本醫院五天的「緊急安置期」評估,將延長為14天由法院裁定安置期;其三是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責處置精神病友;最後則是規定病友出院後三天內要製作「專屬報告」,民團認為時間上緊迫,難免淪為「複製貼上」的公版產物。身為病患家屬的美鶴(化名)無奈地表示,台灣近9成精神病友都是由家屬照顧,而且《民法》在親權權利已有法條規範扶養排序,修法增列扶養問責,針對性太強,「這是對家屬貼上污名標籤」她說。另名精神病友姊姊則說,新法把緊急安置的天數拉長到 14 日,代表不管病人最終是否要長期留院,一住院就是兩個禮拜起跳,比起原本5天評估期費時更長,等於與醫療有效利用背道而馳。她呼籲有關單位,新法放寬勢在必行,現況要趕緊補足醫療量能。立法院2022年11月29日三讀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公告2年後2024年底將正式上路。圖為時任立委張育美(右起)、林為洲、蘇巧慧、吳玉琴、范雲與王婉諭等人在立院議場內手持標語合影。(圖/報系資料庫)對此,知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憂心地說,現在工商社會以小家庭型態為主,親友之間的關係趨薄弱,但新修的《精神衛生法》有關扶養人卻依循《民法》上規定排序,表定最遠可及於女婿和媳婦等姻親,難怪被質疑的聲浪不小。「現實中不少兄弟姊妹間情誼存在嫌隙,關係已經夠脆弱了,怎麼可能仰賴媳婦或女婿這類姻親扶養?」他直言法律中這樣的規範實在強人所難,執行上有一定難度。楊聰財說,「緊急安置」時間也從5天延長至14天起算,並將決定權從醫院手中交給法院,可以預期這段時間將增加病人與家屬的焦慮和不安,且若初步評估需要加重藥劑或違背患者意願固定等緊急深度處理,而案子在法官還沒拍板處置前,醫師根本不敢進一步動作,一旦患者暴走,恐怕很難避免遺憾發生;遑論評估不需安置的人,延長評估時限更造成其身心折磨,也浪費醫療資源。一名社工便向本刊直言,日前自己處理過一名老翁,縱使幾名專業醫師觀察,皆評估屬於移動變慢、失去平衡的巴金森氏症的中期,同住的次子卻堅持住院「緊急安置」,直到5天評估期走完,才側面了解是二代爭產,次子一家在老翁住院期過戶不少不動產,老翁淪斂財標的,「緊急安置」更莫名成了不肖人士幫兇,未來延長為14天起跳,「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怪事」。衛福部規劃2026年「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置達71處,能替在生活上遇到情緒與精神疾病照護問題的民眾,提供有效援助。圖為台南市鹽水區2022年底,率先成立全市首座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圖/台南市政府提供)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楊添圍也憂心,法律修正對於精神疾病患判定程序正義要求越加嚴格,形成精神醫療工作迫害了病人權利的氛圍,與立法意旨實在搭不上。此外,在要求權益保障還得兼顧時效之餘,唯一解方只有更多人力物力投入,但現有精神醫療人力與資源的限制,根本不容樂觀。對於諸多質疑,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官員強調,現行常有家屬把病人丟在醫院不理,只好從反面入法來提醒扶養者善盡扶養義務,若有正當理由,扶養義務人可以進一步向政府與社福單位求助,輔導仍優先於問責;至於社區心衛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個案管理」,例如精神疾病合併性侵、家暴等牽涉甚廣的議題,才由心衛社工負責,未來也會訂定其中「心理師」、「個案管理師」、「衛教師」與「巡迴醫師」的工作分配指引;有關3天內須完成出院準備報告,是目前各醫院的共識,屬合理要求,暫無調整計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350718/sm-288fa2cdf870db8c431c1f5ddc2ede2c.jpg)
華夫人逝世/武打女星鄭佩佩逝世!捐遺體「大腦供研究」留愛人間原因曝
曾出演《唐伯虎點秋香》、《臥虎藏龍》、《楊門女將》等多部知名戲劇的香港資深女演員鄭佩佩,驚傳已於本月17日逝世,享壽78歲,消息一出震驚外界。據悉,鄭佩佩曾公開表示,撒手人寰後要將大體捐出遺愛人間,傳出兒女也將依照母親生前的宏願,讓這份大愛得以延續。被封為「武俠影后」的香港資深武打女星鄭佩佩,近年來鮮少在鏡頭前露面,身體健康狀況頻頻亮紅燈,就連走路都需要旁人攙扶,甚至一度傳出罹癌病危的消息,怎料如今竟爆出不幸噩耗。對此,鄭佩佩的經紀公司「凱藝娛樂」今(19日)發布聲明證實,鄭佩佩已於美國時間7月17日離世,「感謝大家多年來對佩佩姐的愛護,佩佩姐近年來身體抱恙,她選擇不把消息公開,一來是努力處理自己的病情,亦希望把光陰留給跟家人共處,佩佩姐安詳平靜地離開時,亦如願獲子女們及摯親陪伴在側。」事實上,不避諱談論生死議題的她,過去曾在節目上公開透露身後事,自爆早已簽好遺體捐贈卡,「我雖然老了,但我還有眼角、還有遺體,呼籲大家一定要有愛,讓愛活下去,才能得到更多重生。」另外,有外媒報導揭露,鄭佩佩之所以選擇「捐贈大腦」供醫學研究,這是因為她於2019年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症非典型巴金森氏症」,目前並無藥物或治療方法可以延緩病情發展,希望藉由捐贈遺體能讓飽受疾病所苦的病患,看見更多生命的希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44431/sm-87a79311c3dcc619a5a319ead8d93a6a.jpg)
男子退休常「睡不好、關節痛」 擔心得重病!檢查竟是憂鬱症惹禍
67歲徐先生2年前退休後,因睡不好服用安眠藥,之後又因肩膀關節疼痛吃了許多止痛藥、做復健,但都沒有明顯改善。且相較以前經常跟同事親人外出活動,徐先生退休後逐漸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更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重大疾病。他到家庭醫學科求診,確定身體沒大礙,轉診到身心醫學科門診,發現原來是憂鬱症。在規律服藥下,徐先生的疼痛敏感度降低,生活品質明顯改善。10%長者有憂鬱症 6%有自殺傾向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增加,退休的老年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之一。根據國外統計,每100個長者會有10個有憂鬱症狀,其中1至2個會符合憂鬱症診斷。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張芳瑜表示,一般10到20個有自殺企圖的成年人中會有1個自殺死亡,但在65歲以上的長者中,4個有自殺企圖者中就有1個死亡,且一般高齡族群中約有6%長者有自殺的想法,因此長者的情緒不可忽視。女性患者數是男性2倍 7種人要當心張芳瑜指出,65歲以上老年人因為屆齡退休,失去生活重心,身體疾病增加,身邊親友陸續離世等多重原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此外,憂鬱症無論發生在哪個年齡層,女性的發生率都較男性高出1倍,且除了遺傳原因外,致病原因也與中風、巴金森氏症、紅斑性狼瘡和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有關。另外,對自己要求高、情緒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社會家庭支持度不足的人也是好發族群。而老年人跟一般成年人憂鬱症狀的不同,在於老人不會表達內心的鬱悶情緒,所以會將身體的不舒服放大,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最常見的是疼痛。因此當相關檢查都正常或與他感覺痛苦的程度不成比例時,就會進一步評估是否為心理作用造成。憂鬱是失智前兆 及早檢查、規律治療張芳瑜提醒,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遲遲未治療,不僅病情會加重,更可能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演變成失智症;若病人本身就有失智情況而又未治療憂鬱症,就會加速退化程度。由於失智症與憂鬱症有許多症狀重疊,因此老年人憂鬱症評估必須更完整,要涵蓋抽血檢查排除內外科疾病、藥物、營養的影響,還要有醫師的會談評估。治療則以血清素藥物為主,原則上若是病人這輩子第1次發病,建議至少維持1年的治療,直到病情穩定;但若是反覆發病3次以上就會建議拉長時間,至少治療3年。照顧身心健康 5撇步遠離憂鬱症張芳瑜最後呼籲,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延誤治療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認知能力和身體狀況,必須盡快就醫。長者要預防憂鬱症,可以在退休前預先規劃好未來的生活,藉由規律的社團活動轉移生活重心,而維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並戒除菸酒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憂鬱症有一定程度的預防。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生命線專線:199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335663/sm-c7f05ea600268c9de4cb049e83e95c69.jpg)
了解維生素B!為什麼吃B群可以提神? 睡前吃B群真的會影響睡眠嗎?
B群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維生素之一,許多人會在早上吃B群保健食品,覺得這樣可以提振精神,好面對接下來的日程。也因為如此,B群保健食品常有睡前不可以吃的說法,不過真的是這樣嗎?食藥署在臉書「藥博士 正藥說」上為民眾解答。缺B會有能量枯竭感 補B群可改善但仍要適度休息疲勞可分為「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食藥署表示,「生理疲勞」指的是運動或勞動後的肌肉無力或疲勞感;「心理疲勞」則包含記憶力衰退、易怒、憂鬱、嗜睡等,不過事實上2者很難區分,也常常會同時一起伴隨出現。許多人想吃B群來改善疲勞的問題,但它真的有提神的效果嗎?食藥署說明,B群是幫助人體正常運作的重要維生素,可協助糖類、蛋白質與脂質轉化為生活所需的能量,同時也是維持神經結構與傳導的重要成分。因此,若缺乏維生素B可能會導致能量無法滿足大腦、肌肉的持續需求,就會感到「能量枯竭感」。這時補充維生素B可以維持人體的能量轉換效率,進而有精力充沛的感覺。不過,食藥署強調,若民眾感到疲勞的話,適度的休息仍是很重要的。睡前吃B群會影響睡眠? 食藥署:可改善睡眠障礙而許多人也相當好奇,B群可以在睡前補充嗎?會不會因此影響到睡眠呢?對此,食藥署表示,由於維生素B並非透過刺激中樞來提神,因此理論上並不會影響睡眠,而且它甚至還可以改善因維生素B缺乏所造成的睡眠障礙。維生素B有「這些」幫助 巴金森藥交互作用也減少另外,食藥署提到,有研究指出,補充部分維生素B可改善運動後的疲勞感,也可降低酒精濫用者的失智風險、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睡眠結構紊亂、改善一般人的注意力和情緒等。不過,許多B群保健食品有較高劑量的維他命B6。過去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病人所使用的左多巴藥品會與維生素B6產生交互作用,減少左多巴在體內的濃度。但食藥署表示,現今的左多巴大多會與多巴去羧酶抑制劑併用,多巴去羧酶抑制劑可以減少左多巴在身體周邊組織的代謝,增加進入到神經系統的左多巴劑量,同時多巴去羧酶抑制劑也可以抑制維他命B6與左多巴的交互作用,因此這類交互作用目前已很少影響到實際的藥品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308563/sm-dbd77d95e02f1d676580662d24df81ab.jpg)
吃藥後頭暈易跌倒!尿不出來 長輩用藥注意3重點
65歲以上的長者,每6人就有一個人曾經發生跌倒。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跌倒是造成64歲以上長者住院跟急診的最主要原因。食品藥物管理署在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提醒,服用特定藥物可能會導致姿勢性低血壓、跌倒機率增加、排尿困難,可事先向藥師諮詢藥品風險,若感到不適請醫師評估是否更換處方,讓用藥更安心。這些藥物會增加跌倒風險 先諮詢醫師或藥師▲鎮定安眠類藥物,可能會增加如廁頻率、暈眩。(擷取自「藥博士 正藥說」)長者的跌倒風險會因為藥物的作用、副作用或是藥物交互作用而增加。「藥博士 正藥說」表示,這些藥物可能因為具有鎮靜安眠、增加如廁頻率、姿勢性低血壓、低血糖造成的暈眩、或是視力模糊等等的作用,所以會增加病人跌倒的風險。常見會增加跌倒風險的藥物有:中樞神經藥物苯二氮卓(Benzodiazepines)類藥物、抗精神性藥物、抗憂鬱藥物等等心血管用藥包括降血壓藥物以及利尿劑降血糖藥物緩瀉劑抗癲癇藥物青光眼藥水造成跌倒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除了藥物以外,也需要評估正在服用的其他中草藥或保健食品。此外,長者也可能因為肌力不足、視力不良、失智、外在環境或是不合適的服裝而增加跌倒風險。如果發現是因為藥物造成的跌倒,可以請醫師或是藥師協助評估並更換藥品,以減少再次跌倒的風險。服藥發生「姿勢性低血壓」 3步驟自我管理▲降血壓藥物、血管擴張劑、抗巴金森氏等藥物,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擷取自「藥博士 正藥說」)至於「姿勢性低血壓」,指的是改變姿勢站起來的時候,血壓突然明顯下降,常見症狀包含頭暈、輕微頭痛、視力模糊等等。年紀大的人常因身體機能退化,導致調節血壓的能力下降,加上糖尿病、飲酒、神經受損都有可能導致姿勢性低血壓。但藥物也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常見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的藥物如下:降血壓藥物特別是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與甲型受體阻斷劑血管擴張劑包括心絞痛藥物、勃起功能障礙藥物抗心律不整用藥抗憂鬱藥精神科用藥抗巴金森氏症用藥麻醉劑、鎮靜劑藥物引起的姿勢性低血壓,其原因可能包含藥物本身降血壓作用、擴張血管導致相對血壓降低、引響中樞神經的血壓調節等等。如果有懷疑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可以先透過下列步驟進行初步管理:1確認高風險藥物以及調整藥物處方2評估液體、鹽、營養的攝取狀況3接受預防跌倒、暈眩的衛教防範藥物引起的姿勢性低血壓對於老人的跌倒管理非常重要,這個問題有可能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需要特別留意。「藥博士 正藥說」強調,藥物引起的姿勢性低血壓通常在服藥初期就會發生,如果持續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情形,就需要諮詢醫師是否需要對藥物處方進行更改。如果不清楚是不是因為藥物造成的姿勢性低血壓,也可以先諮詢社區藥局的藥師,評估藥物的風險。吃藥竟導致尿不出來 2患者當心「抗膽鹼效果」「藥師,我最近去看感冒,結果發現尿尿都尿不出來欸!你幫我看一下跟我吃的藥有沒有關係好嗎?」你知道藥物也可能導致排尿困難嗎?▲具有「抗膽鹼效果」的藥物常見的作用包含:尿滯留、口乾、視力模糊、便秘等。(擷取自「藥博士 正藥說」)「藥博士 正藥說」解說,具有「抗膽鹼效果」的藥物是常見的老人潛在不適當用藥,抗膽鹼效果常見的作用包含:尿滯留、口乾、視力模糊、便秘、精神錯亂、記憶障礙等等。患有某些疾病的長者會因為抗膽鹼作用而會加重疾病,因此這些患者在用藥時需要特別注意。1前列腺(攝護腺)肥大患者會導致尿滯留,難以排尿2狹角型青光眼患者可能會導致急性青光眼發作至於常見具有強力抗膽鹼作用的藥物有第一代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抗蕈毒鹼類藥物例如膀胱過動症用藥、解痙攣藥物抗精神用藥三環類抗憂鬱藥根據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老化,人體內的膽鹼生成的數量會減少,膽鹼受體的敏感性增加,這些因素都會使老年人對於抗膽鹼藥物的敏感度增加。因此,如果因為服用藥物而導致身體不舒服的話,都可以諮詢身邊的社區藥局藥師協助,趕快發現問題的所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6/302976/sm-1d103f5a7d412a3216f2ec22f8672a90.jpg)
金馬影帝被判殘廢險輕生! 頸部歪痛、顫抖恐是「斜頸症」
脖子一轉就痛、只能歪頭駝背,小心斜頸症纏身!金馬影帝李康生20歲時發現罹患斜頸症,後來雖症狀好轉,卻在45歲時中風後舊疾復發,10年來飽受疾病之苦,不僅工作深受影響,更患有憂鬱症,前後看了至少50位國內外醫師、遠赴國外求醫未果,還被醫師宣判「終生殘廢」,一度想放棄生命。幸好近年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症狀好轉、頸部疼痛也獲得緩解。脖子歪歪的不正常? 40歲後女性當心斜頸風險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說明,斜頸症好發於40歲後,除了脖子「歪歪的」,還會伴隨痙攣、顫抖、及中重度疼痛,日常行動因而受阻,對於情緒、社交能力亦有嚴重影響。陳智光指出,斜頸症是一種肌張力不全症,肌張力不全症僅次於原發性顫抖症、巴金森氏症,是第3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斜頸症是由於頸部肌肉攣縮,導致患者的脖子歪斜、頭部偏移至特定方向。大多數個案屬於特發性、找不到病因,研究顯示患者通常多於40歲後發病,且女性發生斜頸症的機率是男性的2倍之高。疼痛→焦慮→症狀惡化 患者深陷惡性循環然而,許多患者一開始常以為只是落枕或姿勢不對而忽視,反而延誤就醫或被誤診。據統計,斜頸症患者從發作到確診平均竟需花上4至6年,這段期間內症狀恐愈發嚴重、影響生活!陳智光進一步說明,脖子歪歪的、不能任意轉動,可能影響視線跟平衡感,例如無法準確拿捏與物品的距離感、走路容易跌倒,部分患者更因擔心旁人眼光,不願出門與人社交。呼籲民眾一旦發現脖子歪斜、疼痛或顫抖應及早就醫,若確認為斜頸症後盡早接受正確治療。▲斜頸症是由於頸部肌肉攣縮,導致患者的脖子歪斜、頭部偏移至特定方向。(陳智光醫師提供)藥物+復健更有效 減緩疼痛重拾治療希望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斜頸症通常多伴隨痙攣、顫抖、抽動,且嚴重時可導致中重度疼痛與不適感,患者飽受病痛之下易衍生心理疾病,國外研究顯示,近6成斜頸症患者有焦慮症,逾4成有憂鬱症,然而焦慮、疲憊、壓力過大,又會使斜頸症加劇,形成惡性循環。將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會進展為節段性肌張力不全症, 影響到頸部的相鄰部位。由於斜頸症為終生疾病,目前治療多以緩解症狀為主。吳逸如說明,斜頸症治療藥物選擇多元,肉毒桿菌素可直接作用於神經與肌肉的交接處,精準放鬆受到影響的頸部肌肉。臨床研究顯示,通常注射肉毒桿菌素後6週即可看到明顯改善,能矯正頭部歪斜位置、大幅減少患者的疼痛程度,現在健保已有條件給付,鼓勵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口服藥物多為肌肉鬆弛劑,作用於全身,劑量調整不易,也無法精準放鬆受影響肌肉,易造成全身無力等副作用。手術侵入性治療,破壞性較高,多應用於其他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且效果不長。肉毒桿菌素肉毒桿菌素為神經肌肉阻斷劑,直接作用於神經與肌肉的交接處,抑制肌肉收縮。腦深層刺激術藉電流來調節腦內不正常活動,而達到症狀的控制,通常建議作為肉毒桿菌素治療無效的替代療法影帝李康生分享抗病經歷 鼓勵病友穩定治療深受斜頸症所苦的李康生分享,自己曾求助過至少50名醫師,試過各式中、西醫療法、甚至偏方,卻還是無法緩解頸部的緊繃疼痛感,有次治療時痛到崩潰痛哭,一度想放棄生命。直到求診於復健診所的王薏茜院長,嘗試注射肉毒桿菌素後,總算感受到症狀明顯改善。王薏茜醫師分享,許多斜頸症患者一開始找不到病因時,會自行嘗試針灸、拔罐、推拿或民俗療法,但效果都不彰,鼓勵患者有疑似症狀,要至復健科、或神經內科求診進行鑑別診斷,確認為斜頸症後,則建議應同時採用藥物及復健方式,才能讓治療效果最大化。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生命線專線:199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02847/sm-a247fcd91040c0186985cbe4f6673df0.jpg)
「脖子一轉就痛」恐罹斜頸症 看遍50位醫師無果!金馬影帝深陷憂鬱症
脖子一轉就痛、只能歪頭,小心是斜頸症惹禍!金馬影帝李康生在20歲時即發現自己罹患斜頸症,後來雖症狀好轉,卻在45歲時中風後舊疾復發,十年來飽受斜頸症之苦,不僅吃飯、騎車不便,甚至連走路還一度習慣手扶著頭部,希望矯正頸部歪斜,拍戲也深受斜頸影響,更因此而患有憂鬱症,前後看了至少50位醫師、甚至遠赴國外求醫卻未果,幸好近年在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後,症狀好轉、脖子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緊繃疼痛。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醫師說明,斜頸症多好發於40歲後,除了脖子「歪歪的」,還會伴隨痙攣、顫抖、及中重度疼痛,日常行動因而受阻,對於情緒、社交能力亦有嚴重影響。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及早治療可避免症狀惡化至失能,其中注射肉毒桿菌素可矯正頸部歪斜、大幅降低疼痛感。陳智光醫師指出,斜頸症是一種肌張力不全症,肌張力不全症僅次於原發性顫抖症、巴金森氏症,是第三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斜頸症是由於頸部肌肉攣縮,導致患者的脖子歪斜、頭部偏移至特定方向。大多數個案屬於特發性、找不到病因,不過研究顯示,患者通常多於40歲後發病,且女性發生斜頸症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之高!然而,許多患者一開始常以為只是落枕或姿勢不對而忽視,反而延誤就醫或被誤診,據統計,斜頸症患者從發作到確診平均竟需花上4至6年,這段期間內症狀可能愈發嚴重、影響生活!陳智光醫師進一步說明,脖子歪歪的、不能任意轉動,可能影響到視線跟平衡感,例如無法準確拿捏與物品的距離感、走路容易跌倒,部分患者會因擔心旁人眼光,而不願出門與人社交,日常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阻礙。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斜頸症通常多伴隨痙攣、顫抖、抽動,且嚴重時可導致中重度疼痛與不適感,患者飽受病痛之下易衍生心理疾病,國外研究即顯示,高達半數的斜頸症患者因而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然而,焦慮、疲憊、壓力過大,反而又會使斜頸症加劇,形成惡性循環。由於斜頸症尚未能治癒,現在治療多以緩解症狀為主,吳逸如教授說明,目前斜頸症的藥物選擇多元,口服肌肉鬆弛劑雖有舒緩效果,因作用於全身,調整劑量困難,易造成全身無力等副作用,肉毒桿菌素則可直接作用於神經與肌肉的交接處,精準放鬆受到影響的頸部肌肉,臨床研究顯示,通常注射肉毒桿菌素後六週即可看到明顯改善,能矯正頭部歪斜位置、大幅減少患者的疼痛程度,現在健保已有條件給付,鼓勵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曾經深受斜頸症所苦的金馬影帝李康生分享,自己曾求助過至少50名醫師,試過各式中、西醫療法、甚至偏方,卻還是無法緩解頸部的緊繃疼痛感,直到求診於超越復健診所的王薏茜院長、嘗試注射肉毒桿菌素後,才總算感受到症狀明顯改善。王薏茜院長分享,許多斜頸症患者在一開始找不到病因時,會自行嘗試針灸、拔罐、推拿或民俗療法,但效果都不彰,鼓勵患者有疑似症狀,要至復健科、或神經內科求診進行鑑別診斷,確認為斜頸症後,則建議應同時採用藥物及復健方式,才能讓治療效果最大化。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2/302392/sm-fd87b9c0817e58d4babad4706d0a25d8.jpg)
巴金森氏症盛行率飆升! 4大醫院投入新藥臨床試驗
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表示,這項疾病不僅需要被重視,更需要盡速開發更好的醫藥,以造福患者。台灣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長庚,符合條件之「巴金森氏症失智」患者可以參加試驗。11月29日是世界動作障礙日,何應瑞教授提供轉譯「國際巴金森與動作障礙學會」(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IPMDS)所發表的一系列圖卡,協助說明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症狀與應注意事項,以供患者與家屬了解與注意。巴金森氏症盛行率持續飆升何應瑞表示,巴金森氏症(也稱為帕金森氏症、巴病或帕病)是目前增長最快速的腦部疾病,成長率超出預期。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快速飆升,從2002年的每10萬人中約有150人患病,飆升到2009年的每10萬人約有300人罹患此疾病。▲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提供)不僅巴金森氏症,還有眾多疾病也會出現動作障礙,包括路易氏體失智症、肌張力不全、亨丁頓氏症、多系統退化、肌陣攣、漸進性上核麻痺、不寧腿症候群、刻板行為、遲發性運動困難、妥瑞氏症、顫抖、威爾森病等。動作障礙疾病是神經功能異常,會干擾身體的運動功能,進一步干擾日常生活。動作障礙疾病多樣化,包含動作緩慢、不自主運動等,病理原因多樣化,有些病理原因還不清楚。當巴金森氏症患者出現身體無法協調與控制平衡,此為「共濟失調」,導致常常跌倒,病理原因多樣化,很難治療;另外還有「舞蹈症」,身體不自主、不規則且不預期地亂動,導致患者看起來很激躁或笨拙。除了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還包含了非運動症狀,例如便祕、睡眠障礙、幻覺,甚至記憶缺陷。需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 巴金森氏症治療複雜,大部分情況下僅能減緩症狀及降低惡化的程度,所以需要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由於這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一定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看診,以便正確診斷與治療這項特殊的疾病。何應瑞深耕巴金森氏症新藥開發,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這項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要檢測治療併發認知功能退化的巴金森氏症(稱為巴金森氏症失智;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之效果。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必須符合試驗條件,才可以參加臨床試驗。若患者有意願參加這項臨床試驗,可以就近掛號下列醫院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直接向醫師表達有意願參加臨床試驗,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若條件符合,就可以參加試驗。臨床試驗中心與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吳瑞美、戴春暉、郭明哲、范恬心、林汝甄台北榮總:蔣漢琳、陳俊宇、劉祐岑中國醫藥大學:蔡崇豪、呂明桂、楊玉婉、黃匯淳、蔡昇達、敖瑀高雄長庚:林祖功、張永義、陳盈發參考資料:國際帕金森氏症與運動障礙協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6/293236/sm-81226d66468ac1425d9b85d32def3929.jpg)
精明老翁變的溝通困難 AI僅1分鐘就揪出腦齡比實際老5歲!
81歲的張伯伯原本精明開朗,今年卻經常忘記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AI檢測,發現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罹患早期失智症,建議及早進行後續治療。患者腦部灰質大幅退化、腦脊髓液增加張伯伯先進行常規傳統檢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因此並非中風或腫瘤;醫師接著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醫學影像以及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罹患早期失智症。全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許凱程表示,失智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推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下列分型: 退化型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 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等▲許凱程表示,等候失智症檢查曠日費時,利AI系統可幫助醫師快速判別患者嚴重程度。(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幫助醫師快速診斷失智患者嚴重程度許凱程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包含疾病史、血液檢查、認知量表測驗、心理評估、影像學檢查、生理訊號檢查等,不過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且以院內為例,排隊等候檢測的人潮更常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且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院內近3千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百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而明顯增加。許凱程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曲線下面積)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刻不容緩,許凱程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291153/sm-a2c8f6aab33ae5c712c3549428d5c056.jpg)
精明老翁變得難以溝通 只花1分鐘!AI預測腦齡確認患失智症
81歲的張伯伯精明開朗,今年初開始,卻經常忘記他人交代的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經家人陪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由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先透過傳統檢查方式,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張伯伯的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而非中風或腫瘤)。接著再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張伯伯的醫學影像,以其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AI一分鐘即可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張伯伯已罹患早期失智症。許凱程主任說,從常規檢查到「智憶康」的AI檢測,都確認張伯伯符合早期失智症,需進行後續治療。失智症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許凱程主任說,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通常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並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而到了2030年,失智人口推估將成長超過50萬人。許凱程主任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排隊等候此檢測的人潮,以中醫大附醫為例,也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能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與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3000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許凱程主任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許凱程主任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290022/sm-78c36b3bc151f9db2d8f050639166830.jpg)
全台近8萬人罹帕金森氏症 新療法!免開刀阻斷顫抖神經迴路
60歲的邱先生6年前發現自己開始出現手抖症狀,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門診,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緩解症狀;最近2年多,邱先生手部顫抖特別嚴重與僵硬,無法完成喝水等簡單動作,生活多難以靠雙手自理,也無法好好入睡,情緒大受打擊痛不欲生。經部帕金森暨動作障礙科呂明桂主任建議,邱先生與家人討論後,今年七月接受「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以下簡稱神波刀)治療:運用非侵入性的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束,找到病灶處即定位,就僅約0.4公分大小的神經組織進行熱消融,阻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治療過程病人不需要接受開刀與麻醉,對於原來有糖尿病史的邱先生更多安全保護,術後,邱先生的手部顫抖消失,能順利拿起湯匙喝湯,拿水杯也很平穩。帕金森氏症僅次於失智症,為國內第二常見之神經退化疾病,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臺灣癌症防治網文獻顯示,此疾病影響65歲以上的疾病人口盛行率約1%,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增加,80歲以上的人口可達4%。主要症狀包括動作遲緩、肢體顫抖、僵硬、步行及平衡障礙等,許多病人同時也有非動作障礙問題如便秘、失眠等。呂明桂指出,許多受帕金森病症狀困擾的病友,藥物控制在疾病初期或許有效,但服藥的頻率及藥效的波動對許多病人仍是令人困擾,也有為數不少的病友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衛福部去年核准神波刀治療可使用於帕金森病人,無異是一大福音。呂明桂主任表示,神波刀治療不需開刀,即使病人有糖尿病等多重慢性病,也不必因顧慮有傷口感染風險而放棄治療。惟須注意的是目前神波刀治療仍以單側症狀為主,且接受治療者頭骨密度不能太低,否則超音波能量將無法有效傳遞到腦內治療標的。中醫大附醫神波刀治療團隊已累積豐富經驗,能以標準化的治療流程為病患改善常見的帕金森病症狀,幫助病友重拾生活品質和自信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1/289761/sm-826677a8a1ef7b19e34b58041ffe5a0f.jpg)
6旬翁患巴金森氏症痛苦難耐 「神波刀」治療成功擺平手抖!
60歲的邱先生,6年前出現手抖症狀,就醫確診罹患巴金森氏症,一開始以口服藥物緩解症狀,但近年手抖嚴重、僵硬,連喝水都無法完成,人生大受打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主任呂明桂,建議進行「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簡稱神波刀)治療,邱先生術後手部顫抖消失,能順利拿湯匙與水杯,讓他直呼:「很難想像,半天之內,原來的悲苦世界竟能翻轉」。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巴金森氏症僅次於失智症,為國內第二常見之神經退化疾病,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台灣癌症防治網文獻顯示,此疾病影響65歲以上的疾病人口盛行率約1%,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增加,80歲以上的人口可達4%。主要症狀包括動作遲緩、肢體顫抖、僵硬、步行及平衡障礙等,許多病人同時也有便秘、失眠等非動作障礙問題。動作遲緩肢體顫抖僵硬步行平衡障礙便秘失眠超音波熱消融 免開刀麻醉 呂明桂表示,許多病友初期使用藥物控制疾病或許有效,但服藥的頻率及藥效的波動,對許多病人仍造成困擾,也有為數不少的病友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衛福部去年111年核准神波刀治療可使用於巴金森病人,無異是一大福音。神波刀運用非侵入性的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束,找到病灶處定位,在僅約0.4公分大小的神經組織進行熱消融,阻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深入腦部核心治療位置。(圖/中醫大附醫提供)呂明桂說明,神波刀治療不需開刀與麻醉,即使病人有糖尿病等多重慢性病,也不必顧慮傷口感染風險而放棄治療。惟須注意的是,目前神波刀治療仍以單側症狀為主,且接受治療者頭骨密度不能太低,否則超音波能量將無法有效傳遞到腦內治療標的。中醫大附醫神波刀治療團隊已累積豐富經驗,能以標準化的治療流程為病患改善常見的巴金森病症狀,幫助病友重拾生活品質和自信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280717/sm-627ec2ede90d22bd804bfcaf22272650.jpg)
滑鼠手、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新利器 +RF超高脈衝射頻治療疼痛問題
現在人生活幾乎離不開電腦、手機,長期使用下來可能會產生俗稱的「滑鼠手」,也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此外,它也常好發在需做重覆性手腕活動的職業上(如:廚師、家庭主婦等)可說是一種職業病,而孕婦也可能在懷孕後期因為水腫的關係造成手腕神經壓迫。腕隧道症候群除了傳統的藥物、手術治療外,現在也有+RF超高脈衝射頻可以幫助舒緩疼痛。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林啟萬教授表示,透過研究發現超高頻電刺激,能穿透較厚的脂肪組織像髓鞘、細胞膜,電場會影響細胞內疼痛的感受、分子(如:發炎的生物分子)表達等,進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腕隧道症候群如何治療? 疼痛只能使用止痛藥嗎?手麻、手痛可能是因為神經壓迫導致的「腕隧道症候群」症狀。中國附醫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溫永銳醫師表示,手腕的「正中神經」可能會因為水腫,或是工作導致手腕中間的「橫韌帶」肥厚而被壓迫,進而產生手麻的症狀,嚴重可能會持續性疼痛,甚至影響到工作、生活,這時可能就需開刀治療。不過,如果只是初期輕微麻痛的話,可以先用消炎止痛藥、護具、習慣改變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有些人怕吃止痛藥會傷腎、傷胃,這時或許可以使用+RF超高脈衝射頻舒緩麻痛問題。溫永銳主任說明,+RF超高脈衝射頻是50萬赫茲的超高頻率,遠高於傳統幾百或幾千頻率的電刺激治療,研究發現它有神經阻斷的效果,使用時病人不會有麻的感覺,肌肉也不會因此有跳動的現象,目前建議1天使用1次,每次15分鐘,幾分鐘的刺激就可以產生幾小時到幾個禮拜的止痛效果。+RF超高脈衝射頻舒緩疼痛 未來有望多元發展+RF超高脈衝射頻疼痛舒緩系統透過經皮式電刺激器,以非侵入方式針對體表淺層神經進行治療,目前設定腕隧道症候群為第一適應症。溫永銳主任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病人經過刺激後, 2個禮拜麻的感覺仍可減少三分之一,這跟傳統藥物不一樣,因為傳統藥物對麻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差的。目前超高脈衝射頻經皮刺激器已通過食藥署(TFDA)核准,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未來有望更多元發展。國內生技公司張季衡總經理表示,這項治療去年就拿到FDA的許可,今年7月正好拿到臺灣TFDA,接著又拿到馬來西亞上市許可,目前用在神經外科、骨科、復健科等,未來預計往中醫診所去提供一些新的刺激技術等應用。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林啟萬教授也提到,其實包括巴金森氏症的震顫、膀胱過動症、皮蛇的疼痛等都可以有治療效果,但是這些在臨床上都需要再進一步的驗證。疼痛小心越拖越嚴重 應盡早就醫獲正確診斷、治療隨著科技進步疼痛治療方式也日新月異,溫永銳主任表示,希望藉由超高脈衝射頻等神經調控方式,讓患者不用吃藥,採用非侵入性的方式,就可以獲得有效的治療,而神經調控也是目前疼痛治療在推展的一個方向。而溫永銳主任也提醒,疼痛和其他疾病一樣應盡早治療,若早期沒有好好處理,後續處理、控制會越加困難,此外手麻、痛除了腕隧道症候群外,也有可能是頸椎問題導致,民眾應就醫透過檢查、診斷再獲得正確的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279639/sm-f21c933b35edcbfc514821609782fe9e.jpg)
醫院舉辦巴金森氏症講座 盼病友增加增加運動機會培養習慣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會引起動作障礙,使病人出現動作遲緩、動作啟動困難等情況。但運動對健康而言仍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為了協助病友獲得正確運動知識,並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新竹臺大分院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舉辦5場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新竹臺大分院表示,希望巴友在配合醫師治療以外,能同時培養每日運動的好習慣,醫病合力改善疾病。運動非藥物治療效果好 但病友大多無持續運動習慣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包含僵硬、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陳凱翔副主任表示,台灣的原發性巴金森氏症好發平均年齡約60歲,整體病程約10至15年,大部分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初期都有段數年不等的「蜜月期」,之後就會因為藥物副作用,難以維持日常活動。不過,陳凱翔副主任提到,運動除了能強化病人的身體機能,還能促進多巴胺分泌,對巴金森氏症病人而言,是非常好的非藥物治療。因此除了復健治療外,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還會依據每位病人不同的疾病分期,針對需要加強的部份,設計個別化運動處方。新竹臺大分院許瑞祈物理治療師說明,中心會透過運動班、遠距運動教學,增進病人運動機會與頻率,同時教導病人如何居家自我訓練,希望病人經由持之以恆的練習,改善動作障礙問題,不過追蹤發現,許多病人在結束治療後,大多沒有持續運動的習慣,而是把運動視為在醫院治療的一部分。新竹臺大分院5講座 盼增加運動機會、培養習慣為了增加病人運動機會,新竹臺大分院社工師呂雅珊規劃一系列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四位講師,將於8月26日至9月23日每週六上午,於新竹醫院舉辦5場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針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柔軟度、肌肉力量、平衡感進行運動教學,讓病人體驗多種運動並從中找尋適合的運動方式。8月26日、9月2日「正念瑜珈」將引領病人透過身心合一,找到身體與心理的內在力量;9月9日、16日「肌肉力量訓練」,有助於病人穩定肢體、減少跌倒發生;9月23日「太極拳」,有助於病人穩定下半身重心,促進平衡感及手眼協調性。呂雅珊社工師表示,這些運動都非常適合巴金森氏症病人練習,希望透過連續性課程,培養病人每日運動的習慣,邀請巴友一起動一動,喚醒身體的自控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270907/sm-97f4c90e0e331f6e589f4c863865c6e1.jpg)
6大腦神經疾病常造成失能! 「世界腦健康日」5點提倡籲重視腦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失能人口逐漸上升,其中高達6成為後天疾病所致。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林永煬指出,這些後天疾病當中,又以腦神經疾病為大宗,失能與腦神經疾病可說是息息相關。而7月22日是「世界腦健康日」,台灣神經學學會響應今年世界神經學聯盟訂定的主題「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 (Leave no one behind)」及5大倡議,呼籲民眾重視腦部健康,並關懷腦神經疾病失能者的權益。逾6成障礙與腦神經有關 常見6腦神經疾病致失能根據衛福部身心障礙統計,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6成以上都與腦神經疾病有關,其中有34%屬於「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障礙,有32%為「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障礙,而有4成屬於青中壯年(20-60歲)。因此不只有老年人,年輕族群也應重視腦健康。大腦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與人的心智、感知、運動、情緒等有關,因此若產生腦神經疾病,常常會造成失能等問題。台北榮民總醫院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醫師表示,常見造成失能的腦神經疾病包含: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腦外傷癲癇免疫性腦神經疾病鍾芷萍醫師指出,其中造成最多失能死亡的就是「腦中風」,根據統計,每年腦中風死亡人數約有1萬人,每年因腦中風增加失能人口約有4萬人。世界腦健康日5大倡議 疾病可預防、失能可減緩不過,這些腦神經疾病可以預防,而其造成的失能問題其實也可以經由復健減緩。因此,適逢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世界神經學聯盟與世界神經復健聯盟合作,並提出5大倡議,而台灣神經學學會也舉辦世界腦健康日記者會,希望將以下5大訊息傳達給個人、社會、國家,包含:認知(Awareness):提升全球對於腦健康的關注可減少腦神經疾病及可能的失能情形預防(Prevention):腦神經疾病造成失能的情形可被預防、治療與復健而復原倡議(Advocacy):大腦健康是全球人民享有的人權教育(Education):教育可弭平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的病友與一般人的資源落差獲取(Access):社會給予失能者的醫療照護、復健與輔助是不可或缺的台灣神經學學會呼籲,希望大眾主動關懷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的病友權益,並鼓勵患者透過完善的復健治療,回歸職能人生,更要與各界聯手提升大眾對腦健康的認識,促進全民腦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