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協定
」 川普 拜登 美國 巴黎氣候協定 氣候變遷
受到川普關稅戰衝擊!業界呼籲免徵碳費 環境部長:說什麼還太早
美國川普政府25日解散氣候外交辦公室,這可能意味著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將不會出席今年11月,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峰會。與此同時,川普關稅戰恐重創我出口產業,業界呼籲免徵或緩衝碳費以協助業者因應,環境部長彭啟明26日則未鬆口,表示碳費明年5月31日才要繳交,「說什麼還太早」。美國國務院發言人25日證實,表示「我們不會參與不反映美國價值觀的國際協議和倡議。因此,這個辦公室,它支持前幾屆政府通過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和其他旨在限制或防止氣候變遷的協議來阻礙美國的努力,如今已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法新社》指出,川普作為一位氣候懷疑論者,作出這樣的決定並不令人意外。川普政府早在1月20日上任後,就立即讓美國第2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面對美國2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解散氣候外交辦公室,產業界也針對川普關稅戰恐重創我出口產業,呼籲給予業者免徵或緩衝碳費以協助業者因應,不過彭啟明26日參與「台灣永續環境特展」會後受訪表示,包括新加坡、日本、韓國或歐洲等徵收碳定價國家,到目前為止並未有因關稅暫停跡象,「大家認為還是要繼續走。」至於部分遇到困難的廠商,則會透經濟部輔導或優惠方式協助。彭啟明強調,企業盈虧與環境衝擊,原本就是兩回事,縱使虧錢,也要做環保,就像虧錢的企業也要繳營業稅,保護地球原本就是大家的責任。彭啟明指出,目前碳費僅占各公司的營收比率不到0.1%,不能說企業感受到風吹草動、一些壓力,就做出決定,「說什麼還太早」,可能要等到對等關稅決定後再來討論。

對等關稅衝擊國內產業!碳費是否延1年收 環境部長:會如期徵收
美國課徵對等關稅衝擊國內多個產業,面對外界關注碳費是否延後1年徵收,環境部長彭啟明今天指出,碳費制度好不容易才在台灣推動,也對產業影響小,仍會如期徵收。環境部長彭啟明14日表示,中鋼去年營收3600億,依照2022年排碳量1790萬噸、碳費每公噸100元試算,預計要繳3.6億碳費,占營收比例非常低,而目前僅1家扣件業者需要繳納碳費,其排碳量高出起徵門檻2.5萬噸一些,初估需繳納18萬左右的碳費,建議業者先著手節電。他強調,碳費制度對產業經營影響小,且好不容易才在台灣推動,仍會如期徵收,減碳也是長期趨勢,現在掌握機會轉型,在美國關稅過後才會更強大,環境部會基於此一想法輔導產業加速減碳腳步,並爭取相關預算,而不是讓業者規避所有費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預計17日邀請環境部、經濟部、外交部針對「因應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提出對等關稅,對國內產業淨零轉型造成衝擊」進行專題報告,彭啟明表示,目前仍在評估關稅對淨零影響,不過目前尚未看見其他國家的淨零政策顯著調整或轉彎,僅英國將油電混合車禁售期程從2030年延後至2035年,台灣則維持2040年。他也提到,因應美國提出對等關稅,24日舉辦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2大主軸為綠色轉型及綠色金融,前者由環境部在美國課徵對等關稅情況下,報告如何抓住綠色轉型契機,也會盤點各部會淨零路徑。

川普上任恐引通膨再起 房市將會死灰復燃?專家曝:一定跌
川普2.0上任以來雷厲風行大展身手,大打關稅戰、退出國際組織、出手戰爭的停火談判協議等,在美國利益優先、以商治國的理念下,對全球經濟及金融都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甚至讓人憂心影響台灣房市,引發台積宅崩潰、房市將雪上加霜。房市趨勢專家認為,川普政策不致影響台灣房市的下行趨勢,頂多間接影響下跌幅度。要判斷川普2.0對台灣房市帶來什麼影響,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指出,關鍵只有2個,第一是對台灣經濟是否有不利影響?第二是對兩岸地緣政治風險是否增高?有人認為川普二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且鬆綁國內油氣開採與減碳限制,加上大增進口關稅恐引發全球通膨再起,因此主張台灣房市會死灰復燃;但也有人認為,川普將取消或修改晶片法,針對台灣半導體AI產品大增關稅至100%,恐引發台積宅崩潰,房市將雪上加霜。李同榮則認為,川普政策2.0已經曝露川普以戰逼和與利益交換為目的治國模式,川普上任立即對哈瑪斯施壓,放話威脅哈瑪斯若不妥協停火,就會讓加蕯走廊成為人間地獄;對烏蘇之戰,私底下也暗示烏克蘭要妥協停火,否則美國軍援將會降低;另為貫徹移民政策,揚言對墨西哥加徵25%關稅,墨西哥也曾揚言報復性抵制,但最後墨西哥妥協將派一萬名士兵至邊境制止非法移民,美國也同時宣布加徵關稅延後一個月施行。這些行為都證明川普利用商用兵法達到「以戰逼和」、「利益交換」的政策目的,李同榮認為,未來在全世界地緣政治包括兩岸地緣,「美援」兩個字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就是利益交換,要「美援」就須支付保護費。 回到川普對台灣的影響,李同榮認為,川普揚言對台灣進口半導體與AI晶片加徵百分百關稅,同樣是「以戰逼和」,主要是想達到「利益交換」目的,也就是要逼迫台積電將最先進製程移往美國設廠,最後也不會取消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的補助,藉以達到貿易利益與降低地緣政治產生晶圓風暴的風險,也可謂一舉兩得。因此李同榮認為,川普加徵台灣關稅危機,短期沒有想像中的嚴重,但長期而言,若台灣核心技術外移,優勢降低,保衛台灣靠美國的風險也增大,「善用Al優勢」、「以戰止戰」不輕易妥協,也是因應川普的良好對策。李同榮進一步分析,台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去年對美出超648.8億美元,年增率達83.5%,恐會涉及「201條款」而遭受制裁,台灣政府若能了解川普以商治國利益優先的個性,應善用美中台三角關係,應用自己優勢籌碼對應美國要求,才不會受制單邊壓力傾斜,導致將來優勢喪失時就會任人予取予求,尤其兩岸地缘政治緊張局勢不減反增。我國對美出進口統計圖。(圖/財政部關務署、吉家網不動產提供)另一方面,台灣的AI與半導體產業鏈等於是護國神山,美國對台晶片依賴度不容被稀釋與分解,否則對台灣經濟前景不大樂觀,至於中美商戰2.0也不可能再有中美商戰1.0對台灣製造業與資金大舉回流的紅利,何況台灣目前經濟AI與半導體一枝獨秀,傳統產業在中美商戰中節節敗退,就台灣未來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非常不利,加上川普2.0政策引發全球保護主義盛行,台灣經濟增長趨緩已是預期之中。最後李同榮指出,川普2.0政策不會扭轉台灣房市下跌趨勢,只會間接影響下跌幅度,從兩岸地緣政治來看,在川普2.0政策下短線將維持恐怖平衡,長線則是不定時炸彈危機,不過暫時不會衝擊台灣房市;從經濟成長率來看,今年GDP表現不如去年,但短線美元維持強勢對出口匯差有利,對經濟發展維持溫和成長,因此也對台灣房市沒太大影響。「房市下跌趨勢不變」,李同榮強調,川普2.0新政上路,短期金融市場震盪,降息腳步趨緩,美元持續走強,也引發通膨隱憂,惟通膨因素會引發短期保值心態,對下跌趨勢的房市有利縮小跌幅,至於影響下跌幅度多少?則決定於台灣經濟與兩岸地緣政治的影響層面多寡而定。川普2.0新政上路,李同榮認為不影響房市下跌趨勢。(圖/吉家網不動產提供) 大S遺產2/3淪汪小菲掌握? 地政士揭「1情況」:最多400萬 汪小菲監護權復活 律師一句勸:守護所愛不能拋棄繼承 大賣壓時代?29年最大交屋潮來了 去年完工13.8萬宅

2024創高溫紀錄 2研究警告:地球正突破全球暖化1.5°C門檻
超過190個國家在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會控制全球平均氣溫在攝氏1.5度內,如今根據兩項全球研究表明,地球正在跨越全球暖化1.5°C的門檻。據The Conversation報導,2015年《巴黎氣候變遷協定》表示,人類正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將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1.5°C範圍內。兩項研究採用了不同的衡量標準,都研究了歷史氣候數據,確定極熱年分是否預示未來長期暖化閾值將被突破。自1990年第一份報告以來,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增加約50%。研究人員說,去年創紀錄的高溫,顯示地球正在突破1.5°C的極限,如果真的超過,地球生物依靠的自然系統將受災難性的破壞。全球各地的氣候組織一致認為,去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大規模燃燒化石燃料之前的19世紀末還高約1.6°C。研究表示,即使只有1個月或1年的全球暖化達到1.5°C,也可能意味地球正長期突破這一重要門檻。報導稱,這幾十年來,氣候科學家一直警告,燃燒化石燃料會釋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導致地球變暖,不過溫室氣體排放量卻續增,自1990年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發布第一份報告以來,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增加約50%。報導說,如果地球確實已突破1.5°C大關,人類想要再次降溫到該門檻以下,需要透過實現「淨負排放」(Net negative emissions),這將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阿根廷川普跟進!他宣布退出WHO 聲稱存在「嚴重分歧」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月簽署行政命令,率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後,阿根廷5日也宣布將退出世衛,而決定退出世衛的主因在於「新冠疫情期間的深度分歧」。阿多尼。(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路透社和法新社》報導,阿根廷總統米雷伊(Javier Milei)的發言人阿多尼(Manuel Adorni)表示,阿根廷和WHO在新冠疫情期間存在深度分歧,「阿根廷人不會允許國際組織干涉國家主權」,阿多尼也強調,阿根廷並未從世衛組織獲得衛生管理資金,退出WHO並不代表國家資金損失,也不會影響服務品質。阿根廷總統辦公室也表示,指控世衛組織在新冠疫情期間「推行無休止的隔離」,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圖/達志/美聯社)就在阿多尼發布聲明後,阿根廷總統辦公室也表示,指控世衛組織在新冠疫情期間「推行無休止的隔離」,造成經濟上的損失,米雷伊政府認為,「退出將會對阿根廷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來實施政策』以及『更大的資源可用性』,也更加證明了阿根廷在衛生管理擁有自己的主權」。米雷伊(中)有「阿根廷川普」之稱。(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報導,米雷伊先前就批評世衛,當時下達疫情隔離措施「毫無科學根據」,痛批造成當地孩童無法上學、勞工沒有收入、企業破產等問題,米雷伊更痛批WHO「釀成史上最大規模經濟慘案」,並指責隔離措施違反人道主義。報導稱,川普上個月剛就職,隨即簽署行政命令,宣布退出世衛,聯合國也證實,美國將於2026年1月22日退出世衛。就在川普宣布退出世衛後,這位阿根廷總統也跟著喊退出WHO。這位極右派的阿根廷總統,有「阿根廷川普」之稱,據傳,他也考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而川普接連退出國際組織,會不會引發更多國家效法,還有待觀察。

2025看台灣/陳冲:只押一邊可惜了! 川普2.0「陸委海基兩會應多些經濟人才」
美中台關係詭譎多變,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又會帶來哪些新變局,台灣當如何因應?CTWANT採訪到前行政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他以烏克蘭二錯失簽訂自貿協議陷入戰禍為鑑,提醒台灣「只押一邊,可惜了!」台商擁有彈性優勢,「建議陸委會、海基會可以多一些經濟人才,應有利於兩岸政策研究與發展。」1月20日,記者來到台北市內湖區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辦公室,陳冲一見到記者就謙稱自己不是總經專家,可單純分享觀察國際情勢的一些看法。其實,陳冲不時為文警世,對國際時事、金融科技FinTech等提出分析及洞見。採訪當日,他以金融界老兵,寫了一篇《不正上樑 金融醜聞》,就去年底過世的美國第39屆總統卡特,提出與美媒「最正直的總統」迥異的觀察,文中引述1991年7月5日爆發的「有史以來最大銀行詐欺」BCCI(國際信貸銀行,成立19年成金融巨獸,因涉及販毒軍火走私販賣人口洗錢重罪停業,金額逾200億美元)醜聞,在美國國會794頁報告中多次指向「喬治亞幫」,而核心人物自然就是卡特。陳冲說,「寫文章是當做復健,讓腦部轉一轉。」(編按:陳冲2018年在台大演講時腦溢血昏倒,送醫治療住院一個多月。)「世界這一個貿易戰,遠超過二個國與國之間貿易戰的影響深遠。」美國為防止被他國超越,長期施行貿易戰,陳冲快速地講一輪,70年代石油危機,美國為了石油資源,將貿易重心擺在中東關係,歐巴馬當總統時赫然發現中國崛起,將貿易政策拉回到亞洲,此外,吹薩克斯風的柯林頓及布希等執政時,貿易政策或細緻或粗糙,但多不會大聲講低調地做 現今的川普則風格迥異,「拜登說不會赦免兒子還是做了,說一套做一套;川普則是說很多套做很多套,從他言詞推敲常見許多矛盾,觀察他著作《交易的藝術》內容,其實是變來變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陳冲進一步解釋,「川普第一任時說德國總理梅克爾操縱馬克匯率,其實德國早已是歐盟成員,使用歐元,不用馬克很久。」川普2017年1月第一任就職首日,即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可見他是個狂人。而2025年1月川普重返白宮,上任第一天就忙著簽署行政命令,廢除拜登任期內的78項行政命令,還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世界衛生組織等。「我們基金會有統計,川普說要做的事情多達50多項,媒體統計是超過100項,對台灣來說,現在就是做好自己。」川普2.0開啟美中新局之際,台灣要如何做好自己?陳冲以男女朋友交往比喻,「最得意就是好多人追!」在國際關係上也是如此,他特別舉烏克蘭為警惕,2013年烏克蘭本可與歐盟簽訂FTA,簽署前一周說不簽,半年後,蘇俄主導的歐亞關稅聯盟成立,邀烏克蘭當觀察員,烏克蘭選擇放棄,兩度錯失「左右逢源」良機,最後惹上「戰禍」,俄烏戰爭打了兩年還沒停。美國總統2025年1月重返白宮,上任首日即廢除拜登任期內78項行政命令,還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世界衛生組織等。(圖/新華社)以烏克蘭為借鏡,「這就是最壞的情況兩邊都不簽,次壞的是只押一邊,最好的是兩邊都談,遊走各國要靠智慧運用微妙關係互利得利。」不時倡議雙邊與多邊自貿協定重要性的陳冲,對於台灣2013年未能完成服貿及貨貿(《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議』),甚覺可惜。「現在只押一邊,可惜了!」他話鋒一轉,雖在半導體、AI產業有競爭優勢,但傳產業發展需要關稅優勢,台灣需多花腦筋思考走出一條路。此外,陳冲再度倡議穩定幣。俄烏戰爭開打後,陳冲以IMF在2023年初發布的一份報告<地緣經濟的崩裂及多邊主義的未來>,全球經濟面臨分裂恐衝擊國際貨幣體系及全球金融安全網,提醒美元霸權可能被「雙極貨幣」取代前,央行應研發數位貨幣(CBDC)。去年尼克森逝世卅十周年時,陳冲再度為文,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美元協議」(原油美元報價,美國向沙國買油,沙國拿油款買美債)五十年約定去年到期,提醒今非昔比,「美元作為準備貨幣以逐步式微」。川普上任後,直接廢除數位美元轉而擁抱比特幣,確立數位貨幣政策。此前,陳冲曾為文提醒,「對央行這是鬧劇?還是該布局?」這次受訪,他再度呼籲,「日本、新加坡都已公布穩定幣辦法。」至於衡量通貨膨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指數,「常讓外界覺得未充分表達人民生活痛苦」,陳冲說,「英國CPI構成項目曾做修改(2022年,新增抗菌擦、小可愛等19項,刪除煤、字典地圖等15項),以真實反映現今人民生活水準;反觀台灣CPI,主計處使用的調查項目用了三四十年,應該可以適度調整。」(編按,經此建議後,蔬菜方面40項目、水果23項目已改採按月變動權數。)

童子賢:川普關稅政策是「生鏽屠龍刀」 美國最大籌碼其實是「這個」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本周上任,新政與關稅問題引發關注,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林伯豐22日表示,台灣政府應成立特別小組來應對美國的變化,看如何配合美國、友好日本,並與中國大陸恢復實體經濟及交流互動等。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關稅僅占美國政府財政收入1.6%,沒有辦法讓美國再度偉大,要關注的是美國的能源政策,才是企業投資的重心。童子賢22日在三三會演講,他會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川普就職演說並未超出原先預期,反而是往好的地方稍微修正,「第一天沒有擺出馬上對抗貿易夥伴的姿態」,顯示川普2.0比先前更有經驗、更成熟,當然對於高聲、恫嚇,以及討價還價的手法會越來越熟練,用來推動美國經濟再次偉大。至於企業是否會因此擴大投資美國,童子賢認為,企業發展會看5年、10年、20年的規劃,不適合因為一道行政命令,或一個人的政策主張就馬上改變。像是川普禁止電動車的補貼,但全球電動車最大的消費市場不在美國,而是中國和歐盟,如果這兩地政策不改,川普僅能影響美國,而不會撼動整體發展,頂多是「帶來困擾」。就像是對貿易夥伴增加關稅這件事,童子賢開玩笑表示,這完全不是個好主意,「像一把生鏽的屠龍刀,那把刀根本就很鈍,大概砍不死人,但可能會破傷風」,其實是把它當作一個談判的槓桿。但也不可忽略它的威力,童子賢表示,像是電動車、鋼鐵、化工、造船等,目前都是中國衝擊到美國的產業,這些美國就可能用高關稅來對付、保護自己的產業。他也開玩笑說,台積電的晶片其實在世界上已不可或缺,如果美國要多徵25%的關稅,我們政府也該多課他25%的出口稅。不過童子賢也說,美國稱霸的本錢來自於能源跟糧食是自給自足的,川普能讓美國通膨降低、經濟成長,關鍵就在能源,這也是為什麼川普第一天上任就簽署了70幾項的行政命令、主要在能源政策,還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象徵著綠色經濟到了一個「拐點」。童子賢說,川普表現政績最好的方式就是大量開採石油,讓美國的能源價格下降,可以吸引製造業回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財富,以及消弱中東跟俄羅斯在能源上的影響力,這的確會成為2025年的困擾之一,到底要走綠色、還是石化經濟,影響國際經濟板塊的移動,以及產業鏈在世界各地的布局。

川普宣布退出WHO!多項超狂行政命令一次看!
「川普震撼」(Trump Shock)來襲!美國狂人總統川普20日宣誓就職後,隨即簽署多項行政命令,包括赦免1月6日國會山莊暴動的騷亂者;廢除78項拜登政府的行政措施;凍結軍隊以外的聯邦招聘;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及世界衞生組織(WHO);要求聯邦政府雇員返回辦公室工作;推遲TikTok禁令;授權向南部邊境部署軍隊;要求國務院執行「美國優先」外交政策等。首先,川普在華盛頓特區的「第一資本體育館」(Capital One Arena)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包括廢除拜登時代的78項行政命令;凍結軍事招聘以外的所有聯邦招聘,包括國稅局;再度退出《巴黎氣候條約》;向各部門和機構發出指示,要求其解決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停止執法部門和政府的武器化,川普表示,該命令將要求保存與「政治迫害」有關的所有記錄。川普還在國務院簽署了1項實施「美國優先外交政策」的行政命令。該行政命令要求國務卿發布指導意見,「使國務院的政策、計劃、人員和運作符合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即把美國及其利益放在第一位」,內文寫道:「從今天起,美國的外交政策將捍衛美國的核心利益,並始終將美國及美國公民放在首位。」此外,川普更宣布美墨邊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並簽署行政命令授權向南部邊境部署軍隊。該命令指示11個聯合作戰司令部之一的「美國北方司令部」(NORTHCOM)向邊境部署部隊,以擊退「各種形式的入侵,包括非法大規模移民、毒品販運、人口走私以及其他犯罪活動」。該命令指示川普必須在10天內收到NORTHCOM修訂後的任務計劃,並表示國防部長必須在30天內收到規劃要求或詳細計劃。與此同時,參議院已批准了1項移民拘留法案,預估將成為川普2.0的首個法案。川普甚至簽署行政命令撤銷了50名前官員的安全許可,因為這些官員曾連署公開信,聲稱拜登兒子亨特·拜登的筆電醜聞是虛假的。這50名官員包括前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James Clapper)、前中央情報局長海登(Michael Hayden)、前國防部長潘內達(Leon Panetta)、前中央情報局長布倫南(John Brennan),以及川普1.0的國家安全顧問、新保守主義者波頓(John Bolton)。川普在踏入橢圓形辦公室後也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包括全面赦免1月6日國會山莊暴動的1500名騷亂者,其中已被判處監禁的6人將獲得減刑;破天荒地宣布美國將在12個月內正式退出WHO,並停止所有資金支持;將墨西哥販毒集團指定為外國恐怖組織;確保績效是聯邦政府招募的唯一理由,「我們的國家將再次以功績為基礎」,並在隨後宣布啟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所共同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另一方面,川普已宣布國家進入能源緊急狀態,他的團隊表示,這將釋放額外的權力來啟動及促進能源生產,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該命令賦予了哪些權力。川普還放話,他可能從2月1日開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不過他尚未透露對中國徵收關稅的具體日期。針對TikTok禁令,川普簽署行政命令,指示司法部長將原定於19日開始的禁令,推遲執行75天。他還表示,希望美國獲得該應用程式50%的所有權,且不能保證TikTok能在75天後存活,此外他有權決定後續是否強制出售或禁止TikTok。

川普上任首日簽百項行政命令 各項政策民眾支持度曝光
美國總統川普於20日正式展開其第二任總統任期。在上任首日,他就頒布多項政策,其中包含邊境安全、能源政策和赦免1月6日國會暴亂參與者等內容,但這些內容在民眾眼中可以說是好壞參半,《美聯社》就為此進行一次民調,發現多數美國民眾對這些政策的接受程度真的出現很高的分歧。邊境安全與移民政策川普再次加強美墨邊境安全,他宣布一系列強硬政策,包括終止庇護申請、派遣軍隊至邊境和終止出生公民權。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增強邊境安全應該是聯邦政府的重點,但具體措施的支持度存在明顯差異。驅逐犯罪移民的政策有著較高支持度較高,約八成民眾贊成驅逐非法居住且被判暴力罪的移民,甚至有七成支持驅逐合法居住但犯下暴力罪的移民。但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的政策則出現明顯分歧,僅約四成民眾支持,反對者略占優勢。而針對出生公民權的修改提案中,僅約三成美國人支持修憲終止出生公民權,但是在共和黨內部的支持率達五成,民主黨則僅一成左右。赦免國會暴亂參與者川普在上任首日就宣布赦免1,500名參與2021年1月6日國會暴亂的被告,此舉引發廣泛反對,僅約兩成民眾表示支持,超過六成明確反對,其中一半為強烈反對。共和黨內部也對此存在明顯分歧,約四成支持,另有三成表示反對。此政策被批評為向暴力事件妥協,可能加劇美國民眾的對立。環保、能源政策川普宣布美國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計劃降低石油與天然氣生產的監管要求,以實現「能源主導地位」。然而,這些舉措僅獲得少數支持。約半數民眾反對退出《巴黎協定》,支持率僅達兩成。在能源生產策略上,民眾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存在分歧。只有三成美國人支持增加聯邦土地上的石油和天然氣鑽探,反對者比例接近四成。共和黨人對此多持支持態度,但民主黨和獨立人士則傾向於反對。根據AP VoteCast的數據,約55%的選民認為美國能源政策應專注於可再生能源的擴展,而非化石燃料。電動車政策川普終止拜登政府推動的電動車補貼政策,引起廣泛爭議。民調顯示,高達八成的共和黨人反對2032年電動車占新車銷量一半以上的目標。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約六成民眾也反對電動車要在2032年成為主流一事,外界推估,電動車的高價格與充電基礎設施不足是民眾對電動車採取謹慎態度的主因。聯邦員工返辦公政策川普要求聯邦員工恢復每週五天的辦公室工作,該政策在45歲以上的成年人和共和黨人中獲得較高支持。相較於裁減聯邦工作或取消機構,這項措施在推動政府效率方面更受青睞。但部分民主黨人批評此舉忽視了疫情後工作方式的變化趨勢,可能對某些群體構成不便。

川普走馬上任 首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COP29)11日將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登場,然而美媒8日報導,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政權交接團隊已準備好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包括再次讓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與此同時,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透露她與川普的通話內容,指歐盟考慮進口美國天然氣,以避免川普對歐洲貨品加徵關稅。美國現任拜登政府一直強調綠色政策,並在可再生能源項目上投入數十億美元。他在上任首日,即簽署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的命令,以扭轉川普在2017年任內退出協定的決策。《紐約時報》報導,在川普勝選後,其團隊已備好一系列行政命令,好讓美國退出這項要求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條約。不僅如此,其他行政命令包括,縮小《古蹟法》給予永久保護的一些土地或歷史古蹟的規模,以允許更多的鑽探和採礦活動。川普預計還將結束向亞洲和歐洲龐大市場出口新的液化天然氣禁令,並撤銷一項允許加州和其他州實施更嚴格汙染標準的豁免。紐時援引匿名消息指出,政權交接團隊部分成員正討論將環境保護署總部遷出華盛頓。這些舉措在在顯示,川普意圖推翻拜登的環保政策。川普政權交接團隊發言人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回應路透稱,川普會「履行競選中的承諾」。值得注意的是,范德賴恩8日在歐盟領袖非正式會議後說,歐盟目前仍從俄羅斯進口大量液化天然氣,「我們為何不以價格更低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取而代之呢?這將降低我們的能源價格。」川普在競選期間,曾揚言美國應就進口產品加徵20%關稅。范德賴恩7日致電川普,認為若要免徵關稅,必須進行多項舉措,「首先是接觸,再討論共同利益,然後談判」。她表示,進口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是歐盟在明年1月川普宣誓就職後,有可能採取的貿易策略,也是她與川普通話時,提到的話題之一。法國廣播電台指出,美國已是歐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但從俄羅斯進口的液化天然氣仍穩居第二。隨著俄烏戰爭持續,歐盟官員正想方設法遏制莫斯科,但俄羅斯的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不在制裁範圍內。

2024年4月史上最熱! 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破紀錄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在月度報告中表示,剛結束的4月均溫高達攝氏15.03度,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4月。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2023年6月至今連續11個月均溫刷新紀錄,東亞地區的韓國與日本也都面臨高溫衝擊,台灣今年4月平均溫達25.7度,是歷年同期最高溫。報告指出,1991至2020年4月均溫為14.36度,較今年4月均溫低0.67度;第二炎熱的4月則出現於2016年,月均溫為14.89度。最近12個月均溫已較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平均高出1.61度。除了北歐5國,全球各地氣溫大多高於往年平均。赤道東太平洋聖嬰現象持續減弱,趨於中性,但海洋氣溫整體仍處於異常高水準。全球195國2015年所簽《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度之內。該目標雖採用連續數十年數據進行平均,現階段暫時不能稱作失敗,但路透報導稱,許多科學家認為實現目標可能性早已微乎其微,各國政府應盡速減少排放量,限縮升溫幅度。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元凶,而最近數月聖嬰現象導致表層海水變暖,也導致氣溫升高。科學家證實,4月部分極端天氣事件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包括非洲撒赫爾地區導致數千人身亡的熱浪。氣候變遷造成的蝴蝶效應擴及各行各業。以日本為例,2023年國產米因高溫枯萎而欠收,仙貝製造商只得轉向採購外國米。1家製造商社長就指出,採購米價幾乎上漲1倍,去年末至今利潤因此下降5%至6%。

G7聲明「2035前逐步淘汰煤電」 台電回應了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部長會議預定4月30日通過聯合聲明,同意「在2030年代前半期」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廠,向擺脫化石燃料的能源轉型邁出重大一步。對此,經濟部能源署長神隱不願回應;台電則表示,本就正在執行「增氣減煤」,2035年後,燃煤發電將僅剩林口電廠;至於會不會提前退役,須看到時候的政策而定。G7氣候、能源及環境部長會議4月29至30日在義大利杜林舉行。路透引據會後聯合聲明說,G7承諾致力於「在2030年代前半期」逐步淘汰各國能源系統中現有燃煤發電方式,或者是「制定一個有望達成攝氏1.5度控溫目標、也符合各國實現淨零排放路徑的時間表」。有關何時棄用煤電?G7聲明中提及的「2030年代前半期」是具體時間表,先前報導指有一國家表示反對。聲明中因此列出另一選項,亦即符合《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1.5度之內。外交消息人士向路透表示,G7聲明中提出另一表述,是為了給德國和日本留下迴旋餘地,因為這2國對煤電依賴度較高。去年全球燃煤電廠發電量成長了2%,主要是受大陸新建電廠的推動,而歐盟國家和美國關廠速度亦有所放緩。關於可再生能源,G7提出,為了到2030年將全球發電裝機容量提升2倍,將蓄電池等儲能規模設定為1500吉瓦(GW),為現有規模的6倍。另聲明中也首度點名紡織業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承諾正視「快時尚」(fast fashion)對環境和氣候造成的嚴重影響。3月14日,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遏止快時尚發展的法案,主要措施包括禁止為最廉價的紡織品做廣告,以及對低價商品徵收環保費。

全球連10月破高溫紀錄 專家揭「化石燃料」是元兇
全球氣溫連續10月破紀錄,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最新報告指出,其中今年3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3月,海面溫度也創下新高,氣候科學家指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圖為1940年1月至2024年3月與1850年至1900年每月全球表面氣溫比較。(圖/翻攝自climate.copernicus.eu)根據《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該機構統計,從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時期(1850-1900)高出1.58°C。從非洲部分地區到格陵蘭(Greenland)、南美和南極洲,全球今年3月都出現高於平均的氣溫,該機構並指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造成異常高溫的主因,據C3S副主任勃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這種異常高溫紀錄成為長期趨勢,「每月高溫紀錄清楚向我們表明,我們的氣候正在迅速變化」,令人擔憂。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圖/達志/美聯社)按照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以內,而新的高溫紀錄不代表協定所設限制已遭突破,因為協定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不過勃吉斯表示,「現實是我們極為接近(上限),而且時間已經不多」。另外,英國倫敦帝國學院(GICCE)氣候科學家奧圖(Friederike Otto)表示,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若不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地球暖化將導致更嚴重的乾旱、火災、熱浪和暴雨。除此之外,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儘管聖嬰現象3月後已趨緩,但平均海面溫度和海洋氣溫仍呈現不尋常高溫,海洋溫度上升意味著大氣含水量更多,導致天氣更不穩定,例如強風和豪雨。

史上首次!COP28達成「終結化石燃料」協議 產油國退讓背後藏隱患
全球近200個國家今(13日)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達成「史上首次」的歷史性協議,宣示為避免最嚴重的氣候變遷,將逐步減少使用與淘汰化石燃料,明確但也象徵性的表明石油時代終於走向結束。據《路透社》報導,該使用「逐步淘汰石油」強硬措詞協議,在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OPEC組織反對下,進入馬拉松式延長討論,並以「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形式,踏出終結人類石油時代第一步。會議主席賈比爾(Sultan Al Jaber)告訴各國代表,「一起為我們的歷史成就自豪,我也為我的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推動進程的作用感到驕傲」;科學家則盛讚,這是阻止氣候災難最後與最好的希望。協議在OPEC反對下一度卡關。(圖/達志/美聯社)協議呼籲各國以「公正、有序、公平方式讓能源系統逐漸擺脫化石燃料,俾使於符合科學情況下,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與在2030年完成全球再生能源增產2倍、加快減少煤炭使用程度、加快碳捕捉及碳儲存技術,以協助「清理」難以脫碳的產業。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小島嶼國家,共同推出代表。(圖/達志/美聯社)不過,雖然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約根森(Dan Jorgensen )驚訝道:「我們在周圍都是石油國家的會議上,完成遠離石油與天然氣的協議。」、沙烏地阿拉伯代表歡迎協議的誕生,並稱協議將幫助完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的「控制升溫攝氏1.5度」目標。但這項協議背後其實暗藏洶湧與存在隱患。代表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劇烈的小島嶼國家首席代表拉斯穆森(Anne Rasmussen),在認同協議同時也批評,「我們要的是指數級,不是漸進式的進步」。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主要產油國,也主張「專注碳排放與碳捕捉,而非化石燃料」,暗示OPEC拒絕為氣候變遷大幅減產石油而影響國家收入,也為結束石油時代投下變數。批評者認為,產油國的主張無法實現真正的減碳。(圖/達志/美聯社)批評者表示,碳捕捉是極其昂貴又未經過大規模驗證技術,產油國的主張是為證明「人類還是需要石油」的伏筆;美國前總統高爾(Al Gore)更直言,「最終協議在產油國家影響下半途而廢,並存在明顯漏洞」,且協議既然達成,各國就有責任透過政策與投資實現協議的目標。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科學家克萊斯特(RachelCleetus)也指,該協議未讓富裕國家提供發展中國家相對應的應對資金,恐使窮國難以履行協議與無法縮小能源貧富差距。

全球暖化影響首當其衝!未來恐無法生存 小島國家聯盟籲淘汰化石燃料
作為全球暖化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由39個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的島國組成「小島國家聯盟」(AOSIS)聯合起來為生存而戰,敦促各國恪守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的關鍵承諾,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主要推手。據法國電視台和《法新社》報導,小島嶼國家因海平面上升面臨滅絕威脅,再加上颶風和龍捲風的破壞,這些島國往往是氣候變遷災難性影響的最早見證者。AOSIS主席舒斯特(Cedric Schuster)4日表示,「對我們發展中的小島嶼而言,核心目標是將全球均溫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以下。」他敦促各國恪守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的關鍵承諾,也就是將全球均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5度以內。馬紹爾群島氣候代表史提格(Tina Stege)說,「現在每個人都感受到火災、乾旱和颶風,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比其他國家更快感受到它們,且影響會更快地衝擊我們。當你意識到你的鄰居、你的家人、你的阿姨正處於危險之中時,你必須採取行動。」 這些受全球暖化影響的小島國也有使用化石燃料的需求,但島國希望美國或沙烏地阿拉伯等富裕生產國首先作出表態,他國再跟進。斐濟的COP28首席談判代表堯沃里說,「我們必須努力消除(化石),否則這個世界就無法生存,包括它們(富國)。」

聯合國氣候大會11月底杜拜登場 聚焦重點一次看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預計30日在杜拜登場,美國等富裕國家能否為窮國擠出氣候災損重建基金、大陸是否應該為基金出資,還有能否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等議題為本屆大會重點。本屆氣候大會將有將近200個國家、超過7萬人與會。美國總統拜登今年不會出席,將由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與會。美國的目標是推動包括大陸在內的所有國家,立即終止新的燃煤發電許可,也希望更多國家解決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問題,並將此納入下一屆氣候目標。不過美國對化石燃料的整體立場不明確。在國際氣候融資方面,美國本月雖同意一份為氣候災損國家提供新基金的臨時協議大綱,但前提是闡明富國沒有必得出資的責任。COP28由產油大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辦引來側目,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執行長賈比爾(Sultan al-Jaber)擔任峰會主席更是引來抨擊。賈比爾期望會中對2015年簽定巴黎氣候協定以來的進展與挫敗做出強力回應、減碳的結果、突破性的氣候融資協議,以及讓災損基金上路。深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小島國家聯盟(AOSIS)39個成員,多年來亟力向外界證明氣候暖化對島國的威脅。AOSIS要求由已開發國家為首,讓全球排碳量在2025年觸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並要求增加再生能源,最終汰除化石燃料。AOSIS一直是推動氣候災損重建基金的主要聲浪,呼籲富國兌現2009年的承諾,在2020年前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但到現在仍未達標。大陸雖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持續主張美國等富裕國家應該貢獻更多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這點與美國的看法分歧,美國堅持北京應該為氣候基金出資,並加快減碳速度。歐盟出席本屆COP28即是為了兩大目標:增加再生能源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均溫首次超過攝氏2度!11月成最熱月份 科學家警告:恐帶來不可逆災害
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副主任莎曼沙分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較工業化前首次突破攝氏2度。先前科學家就一再提醒,如果溫度超過標準,將為地球帶來不可逆的傷害。根據外媒報導,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副主任莎曼沙(Samantha Burgess),日前在X(前推特)發文,表示17日的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了攝氏2.06度。另外,17日全球均溫比1991年至2020年的水準高出攝氏1.17度,創下11月最熱的一天。在一天內就超出均溫攝氏2度,不僅意味著超出「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的標準,也代表地球暖化速度正在加速,恐怕在未來會帶來更極端的氣候變化。根據專家分析及數據顯示,今年預計將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2022年9月更是由史以來最熱的9月;自同年5月以來,隨著熱浪席捲世界部分區,包括美國南部至非洲、南美洲、大陸及日本,隨後的每個月都創下全球溫度的月紀錄。2022年夏天,全球平均溫度首次達創紀錄水平,並超過巴黎氣候協定1.5度的標準。不過科學家就警告,2023年11月將可能成為由史以來最熱的月份,如果全球暖化急速加劇,將可能發生毀滅性,甚至不可逆的氣候災害。

9月異常高溫!極端氣候加劇 2023恐成最熱一年
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3S)表示,2023年9月的氣溫比2020創下的紀錄高溫要再高出攝氏0.5度。科學家警告,繼人類經歷史上最熱的夏季後,又再次出現異常高溫,今年恐怕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根據《CNN》報導,哥白尼表示今年1至9月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年~1900年工業化時期前高出攝氏1.4度,將可能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9月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6.38度,比1991年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93度,比2020年9月平均氣溫又高攝氏1.75度。9月異常的高溫遠高於《巴黎氣候協定》中縣至全球暖化的攝氏1.5度門檻。雖然協議重點是長期平均氣溫,但這也已經顯示極端氣候正因為氣溫飆升而加劇。另外,據報導指出,9月的海洋溫度也打破紀錄,海平面平均溫度達到攝氏20.92度,是9月有史以來最高溫度,更是繼8月紀錄以來的第二高溫度;南極海冰也達到一年中這時候的歷史最低點。即使已進入10月,炎熱的天氣也沒有減弱的現象,氣候學家兼天氣歷史學家馬克西米利亞諾(Maximiliano Herrera)指出,包括西班牙、波蘭、奧地利和法國皆已打破10月份的歷史氣溫紀錄。促使全球暖化危機的主因仍是化石燃料,根據聯合國9月發布的報告證實,目前全球距離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長期目標仍相當遙遠,這項協定盼能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1.5度內。

唐獎十周年8/1實體頒獎6位得主現身 創辦人尹衍樑率全家出席
東方諾貝爾獎「唐獎」在台灣成立,今年適逢10週年發表紀錄片,此外將在8月1日舉行疫後首次實體頒獎典禮,唐獎創辦人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預期攜全家出席,慎重迎接得獎的世界精英;唐獎進一步規劃未來設立博物館,展示永續發展獎、生技醫藥獎、漢學獎、法治獎等內容。每兩年頒佈一次的世界大獎唐獎,繼2018年於國父紀念館舉辦第三屆唐獎頒獎典禮後,2020年因疫情肆虐改採線上頒獎、2022年因台灣邊境管制延後舉辦。睽違5年的實體典禮,今年六位唐獎新科得主包括永續發展獎得主傑佛瑞•薩克斯、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卡塔林·卡里科、德魯·魏斯曼和彼得·庫利斯、漢學獎得主潔西卡‧羅森、法治獎得主雪柔.頌德絲等都將飛抵台灣領獎與參加唐獎週活動,預計他們的現身,並於在台期間與各單位的交流,將在台灣產官學界掀起一波波熱潮。唐獎教育基金會陳振川執行長表示,這次來台的得主都是國際頂尖學者,對世界有卓越貢獻,尹衍樑為設立這個大獎,已經努力30年,為跟諾貝爾奬所表彰的基礎科學有所區隔,唐獎除了設計不一樣,進一步強調創新與實際應用,對於人類文明發展有引領作用。曾任三屆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的薩克斯教授,在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制訂與倡導及「巴黎氣候協定」達成貢獻良多;卡里科等三位教授成功開發對抗COVID-19之mRNA疫苗,拯救無數性命;曾在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服務近30年的羅森教授,精研中國藝術文物,為無聲之物發聲,具體證明東西方物質文化的交互影響;頌德絲教授則對比較憲法有開創性貢獻,特別是推動亞太地區的立憲工程。唐獎藉由邀請得主來台領獎、與國人交流互動,不但能激勵四獎項領域的研究發展,也是將台灣介紹給國際的最佳模式。為迎接10年里程碑特別製作的「唐獎十年 志為典範」影片(今(11)日也在唐獎Youtube首播,十分難得地一次採訪尹衍樑創辦人、唐獎評選委員會總召集人錢煦院士、唐獎教育基金會陳振川執行長、中研院翁啟惠前院長、唐獎董事曾志朗院士、陳長文律師、永續發展獎評選委員會召集人劉兆漢院士等多位唐獎重要人士,帶領觀眾從設立目的、獨到之處、十年歷程、未來期許等面相來回顧唐獎。陳振川希望,正值全球動盪不安的當今,觀看來自台灣的唐獎透過四個獎項的頒發,致力帶動全世界各領域一起合作,朝尹衍樑期許的「以唐朝發展創造的精神,來重建人類的黃金時代」意義。

北極海要沒冰了! 國外研究稱北極海的冰最快2030年全部融化
科學家6日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報告表示,北極海的冰最快在2030年9月會完全消失,就算人們從現在開始遵守《巴黎氣候協定》,將全球暖化限定在攝氏1.5度的範圍內,最晚在2050年,北極海的冰也將全部融化。根據《法新社》報導,漢堡海洋大學教授諾茲(Dirk Notz)表示,現在將北極海以景觀及棲息地的標準來保護已經為時已晚。隨著冰層的減少,天氣、人類、生態系統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南韓浦項工科大學研究人員閔升基向法新社表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永凍土層融化,順勢加速全球暖化。厚達數公里的格陵蘭冰層若融化,其產生的海水量足已讓海平面升高6公尺之多。閔升基也指出,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最快在2030年9月北極海的冰會全部消失,這比先前的預測提早了10年。一般而言,若北極海冰層覆蓋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里,科學家將此狀態稱為「無冰」狀態,2012年北極海海冰面積為340萬名方公里,創下冰層面積最小的紀錄。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發表1則報告指出,在21世紀中葉,北極海將出現至少1次幾乎無冰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