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 帕金森氏症巴金森接力動起來:411世界巴金森日系列活動
4月11日是國際世界巴金森日,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R基金會、帕促會、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研究中心、臺中榮民總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攜手推動「Move up Parkinson's 巴金森接力動起來」系列活動與講座,一同為戰勝巴金森氏症發聲!今年巴金森氏症相關團體首度在將巴金森日擴大為巴金森月,呼籲大眾關心這神經系統疾病,同時鼓勵患者透過運動和不同復健策略延緩病情,包括:瑜珈、桌球比賽、太極拳、國際標準舞、音樂治療、語言治療等。首場活動將於3月23日在台中愛心家園舉辦「巴金森氏症深腦刺激術DBS分享QA」及桌球體驗,而且,參加本場活動,還有好書送給你:《帕金森病,病友與家人該知道的事 》。鬱金香創會理事長陳新源醫師分享,雖然目前尚無法根治巴金森氏症,但透過合理藥物治療、持續性運動,能夠有效延緩病程。當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改善動作併發症時,深腦刺激術(DBS)成為一項極為有效的手術選擇,為巴金森氏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此外,陳醫師強調運動對巴金森患者具有卓越效果,改善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根據日本Ken-ichi Inoue醫師的研究,每週打1次乒乓球,3至6個月後,能有效提昇巴友的自我照顧能力,改善生活品質。全球各地的巴友早已發現,打乒乓球不僅使身體更靈活,還因增進人際互動而讓人心情開朗,遠離焦慮、憂鬱的情緒。今年是「Move up Parkinson's 巴金森接力動起來」首屆,盼活動匯聚各地區的能量,號召更多的患者、家屬、醫療專業人士和社會大眾共同關注巴金森氏症,鼓勵巴友們持續動起來,活動訊息歡迎追蹤R基金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FB或搜尋#巴金森接力動起來。巴金森接力動起來活動時程:3/23「戰勝巴金森氏症講座暨桌球體驗」4/10「過暮不忘 動智森友會:戶外瑜珈」4/11「2024巴友動起來,作伙來帕球」桌球比賽4/25-7/11每週四「12周線上靜心瑜珈」5/10-5/31每周五「給巴金森氏症的音樂和語言治療工作坊」活動相關歡迎洽詢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04-22601983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 /0963586585
中風後出現巴金森病? 3步驟判別是否罹病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巴金森病88問》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免費閱讀>>>https://bit.ly/3QG0hIQ圖文來源:udn聯合新聞網
1溫和運動「延年益壽」 醫列10大好處:還能改善帕金森氏症
運動不一定要上健身房!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其實看似不太需要激烈運動的太極拳也頗具延年益壽的效果,例如一項針對6萬名男性的跟蹤研究就顯示,經常練習太極拳的人比不做太極拳的人壽命更長。黃軒今(8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援引BBC News的報導指出,太極拳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武術運動,根據2022年上海一項針對6萬名男性的跟蹤研究顯示,經常練習太極拳的人比不做太極拳的人壽命更長。黃軒也深入分析太極拳的各種好處,包括:改善平衡與協調:太極拳的動作涉及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能夠增強肌肉力量和靈活性,從而有助於預防跌倒,這對老年人特別重要。心血管健康:一些研究顯示,練太極拳可以有助於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並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心肺功能:太極拳的練習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這對於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心肺功能的提高可以增強心臟的泵血能力,使血液更有效地流向全身,為身體的各個部位提供充足的氧氣和營養。降低血壓:太極拳的練習可以降低血壓。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因此降低血壓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改善血液循環:太極拳的動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周邊造血功能。良好的血液循環可以將氧氣和營養物質有效地運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並將廢物和二氧化碳從身體中排出,這對於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改善血脂:太極拳的練習可以改善血脂等體內機能指標。血脂異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因此改善血脂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輕焦慮與壓力:太極拳強調呼吸和身心的和諧,這可以帶來心靈的放鬆,有助於減輕焦慮和壓力。帕金森病的緩解:有些研究顯示,太極拳能夠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能力和平衡,並有助於緩解部分症狀。而太極拳中的流暢動作和深呼吸對於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經肌肉控制方面有正向影響。增強免疫系統:一些研究還發現太極拳能夠提升免疫功能,使身體更能夠抵抗疾病。改善睡眠質量:定期練習太極拳的人通常在睡眠質量上獲得改善。黃軒也補充,雖然太極拳並不是治療所有疾病的萬靈丹,但它作為一種低強度的運動形式,對於許多人的整體健康和福祉都有積極正面的影響,「當然,在開始任何運動計劃之前,最好先咨詢醫師的意見。」
全台近8萬人罹帕金森氏症 新療法!免開刀阻斷顫抖神經迴路
60歲的邱先生6年前發現自己開始出現手抖症狀,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門診,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緩解症狀;最近2年多,邱先生手部顫抖特別嚴重與僵硬,無法完成喝水等簡單動作,生活多難以靠雙手自理,也無法好好入睡,情緒大受打擊痛不欲生。經部帕金森暨動作障礙科呂明桂主任建議,邱先生與家人討論後,今年七月接受「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以下簡稱神波刀)治療:運用非侵入性的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束,找到病灶處即定位,就僅約0.4公分大小的神經組織進行熱消融,阻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治療過程病人不需要接受開刀與麻醉,對於原來有糖尿病史的邱先生更多安全保護,術後,邱先生的手部顫抖消失,能順利拿起湯匙喝湯,拿水杯也很平穩。帕金森氏症僅次於失智症,為國內第二常見之神經退化疾病,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臺灣癌症防治網文獻顯示,此疾病影響65歲以上的疾病人口盛行率約1%,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增加,80歲以上的人口可達4%。主要症狀包括動作遲緩、肢體顫抖、僵硬、步行及平衡障礙等,許多病人同時也有非動作障礙問題如便秘、失眠等。呂明桂指出,許多受帕金森病症狀困擾的病友,藥物控制在疾病初期或許有效,但服藥的頻率及藥效的波動對許多病人仍是令人困擾,也有為數不少的病友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衛福部去年核准神波刀治療可使用於帕金森病人,無異是一大福音。呂明桂主任表示,神波刀治療不需開刀,即使病人有糖尿病等多重慢性病,也不必因顧慮有傷口感染風險而放棄治療。惟須注意的是目前神波刀治療仍以單側症狀為主,且接受治療者頭骨密度不能太低,否則超音波能量將無法有效傳遞到腦內治療標的。中醫大附醫神波刀治療團隊已累積豐富經驗,能以標準化的治療流程為病患改善常見的帕金森病症狀,幫助病友重拾生活品質和自信心。
你會經常自言自語嗎? 醫籲恐是「5疾病」前兆
一個人的時候,你會經常自言自語嗎?醫師表示,自言自語可以提高認知能力、自我反思等,但也可能是精神分裂、躁鬱症等前兆,少部分的人會有負面影響,要盡快就醫尋求協助。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說,有病人問他會不會自言自語,「自言自語,是指一個人在沒有與他人交談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思想、感受或情緒以口頭的形式表達出來。」一個人多多少少會自言自語,特別是在思考整理,感到孤獨和自我安慰下,長期自言自語可以提高認知能力,或是自我反思,也可以解決問題,更是一種心理治療。不過,黃軒說,自言自語也可能是5疾病的徵兆:1.精神分裂症:自言自語,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患者可能聽到內心的聲音或對話,並以自言自語的形式回應。2.躁鬱症:在躁狂或重度抑鬱時,患者可能會出現自言自語的行為,包括內心對話、自我指令或情緒的表達。3.自閉症譜系障礙:自閉症患者,可能表現出內心對話的行為,他們可能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時自言自語。4.大腦損傷或腦退化性疾病:某些大腦損傷或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病或帕金森病,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自言自語症狀。5.焦慮症:某些焦慮症狀,如強迫症,可能導致患者在內心進行反覆的對話或自我確認的自言自語。黃軒提醒,「自言自語的頻率、形式和目的因人而異。如果自言自語,對個人生活和功能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一個人自言自語的在罵人、在作人身語言攻擊、在破壞家庭、破壞工作和人際關係,或者產生更多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相關、例如失眠、體重下降、噁心嘔吐,反覆的整晚不睡覺的在自言自語、每日妄想或幻聽,有人在危害自己、這些都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幫助。」
60歲婦人長期憂鬱「卻無手抖」 竟是帕金森病前兆!
你知道嗎?除了手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等外顯動作障礙症狀,併發的「憂鬱情緒」也直接影響病患生活,甚至造成惡性循環!好發於50~60歲,與痴呆症並列為中老年人兩大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帕金森病,有高盛行率卻仍無法根治。此外,一般大眾對帕金森病仍停留於「手抖、僵硬、動作緩慢」的認知,卻不知帕金森病還會導致如「憂鬱、倦怠、疼痛、無欣慰感」等非動作症狀,甚至有「憂鬱傾向」的帕金森病患竟高達5成!然而憂鬱症與帕金森病的用藥需相輔相成,過去在治療帕金森病上,通常聚焦在動作障礙症狀為主;目前則對於憂鬱等非動作症狀更加重視。現有一款新型帕金森輔助用藥已被證實可同時解決手抖及憂鬱等非動作症狀,可謂帕金森病患的一大福音。被譽為台灣帕金森之父的陸清松醫師表示,曾有一位60歲婦人退休後出現撲克臉、悶悶不樂和動作慢的表徵,卻因無明顯手抖、身體僵硬,被誤認成單純的憂鬱症;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身心科治療仍無起色後,病患轉而諮詢陸醫師並接受診斷,才證實自己罹患的是帕金森病。陸清松醫師坦言,罹患帕金森病的年長者,憂鬱情況常會在「罹病前後」出現,屬生理層面居多:在動作症狀前一兩年就先發生憂鬱症,稱作「前兆」;動作症狀後發生的憂鬱症,也會是因帕金森病併發。以上兩者憂鬱狀況,會產生「憂鬱、焦慮、疲勞」等多種症狀,尤以「憂鬱傾向」占比最高;因為患病,會使能產生愉悅感的多巴胺減退,且麩胺酸會過度釋放,進而導致憂鬱。除了生理症狀之外,患者在心理層面也備感壓力,因此憂鬱也會伴隨帕金森病出現。病患除了手一直抖感到沒面子不敢出門外,也會因失能問題導致生活無法自理認為自己拖累子女而開始自責、焦慮,不論在生理、心理層面皆受到影響,難以紓解。雖有高達5成病患產生憂鬱傾向,使生活狀態受到影響,但過往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大多是針對左多巴為主之黃金治療用藥所產生的「藥效漸退」現象而設計,因此主要僅改善「顫抖、身體僵直」等顯性症狀,「憂鬱、焦慮、倦怠」等非動作症狀時常備受忽略。而目前已出現新一代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除了可解決藥效漸退問題,還可抑制過量的麩胺酸釋放,經研究證實對情緒與疼痛狀態皆具良好的長期作用。陸清松醫師對此進一步說明,診所有一罹病6年的58歲婦人,長年服用的左多巴胺開始出現藥效漸退的現象,而伴隨帕金森病所產生的憂鬱及焦慮情緒,也進而影響到病患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因此佐以新一代輔助用藥進行治療。陸醫師表示:「觀察該病患持續服用新一代輔助藥物一個月後,除了藥效變長外,心情也變得開朗、正向,憂鬱情緒獲得明顯紓解,而下背疼痛的問題也有所改善,身邊的家人終於鬆一口氣。」目前臨床研究與實際用藥皆有案例指向新一代輔助用藥可幫助病患緩解情緒,使生活品質獲得改善,而此用藥現已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能使更多帕金森病患早日笑顏逐開,回歸正常社交生活。 透過平時的定期自我量測也可及早發現病症。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簡易的「帕金森病自我檢測表」供民眾在家自行檢測,若有疑似症狀也可有所警覺並至醫院諮詢與提早接受治療;在左多巴胺出現藥效波動後選擇輔助用藥的搭配,不僅能使動作症狀得到控制,還能改善情緒和疼痛以持續舞動人生。
丈夫有點臭!婦聞出老伴罹患帕金森氏症 超強鼻子助開發最新檢測法
帕金森氏症與癡呆症、中風並列為老人3大疾病,對國人建康甚鉅,不過「帕金森氏症有味道嗎?」英國蘇格蘭一名72歲退休護士數年前突然聞到丈夫身上傳來一股不太好聞的氣味,多年後竟發現丈夫罹患帕金森氏症。在丈夫去世後,她決心要利用自己的能力為疾病研究做出貢獻,她的超級鼻子引起科學家注意,並在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皮脂確實含有特殊化合物,因此令患者散發出特殊氣味,專家還因此研發出帕金森氏症檢測方法。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這名居住於蘇格蘭珀斯的72歲老婦米爾恩(Joy Milne)患有一種罕見疾病,使她的嗅覺較一般人強上數倍,甚至可以透過嗅聞他人穿過的衣服,判斷對方是否生病。大約在他的丈夫33歲時,米爾恩突然從他身上聞到一股不好聞的「麝香氣味」,結果在12年後,丈夫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而他的大腦在這段期間內正在逐漸退化。米爾恩的丈夫最終於2015年因病離世,讓她立誓要貢獻自己的能力協助帕金森氏症研究,而她的發現也啟發許多專家,透過她的超級鼻子,專家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皮脂,確實含有與該疾病有關的化合物,因此會使患者散發獨特氣味,同時經過進一步研究,科學家們目前已經確定了約500種此類化和物。透過米爾恩的鼻子,專家們還發現,帕金森氏症氣味最強烈的地方不是腋窩,而是來自患者的脖子後方和肩胛骨之間,曼徹斯特大學近期便在此基礎上,開發了一種測試,只要用一種特殊的棉籤在脖子後方擦拭,便可以檢測是否罹患帕金森氏症。曼徹斯特大學研究負責人巴蘭(Perdita Barran)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雜誌》(AmericanChemical Society)上,雖然這項測試在初步階段,但科學家們對此測試前景仍感到興奮,巴蘭也稱「如果沒有喬伊,我認為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不只是因為她的鼻子,也是因為她堅持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幫助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