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率
」 川普 台股 財政部 金控 AI![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96756/sm-0de57541880c7054ca1244f07beecb30.jpg)
建商避風頭! 開工量創5年來最低 專家曝:仍有大批餘屋等去化
房市凍、買盤冷,建商以靜制動,暫緩開工度過這波房市寒冬。根據內政部資料,2024年全台建案開工數達12.7萬宅,為近5年以來最低,六都中又以新北市下滑62.9%最多。專家指出,建商手頭仍有大批餘屋待去化,加上央行動作仍頻,開發商延緩開工暫避風頭。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全台住宅類開工宅數為12萬7883宅,為近5年新低,亦是連2年衰退。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去年歷經多年的房市多頭,建商手頭仍有大批餘屋有待去化,加上去年央行動作頻頻,開發商延緩開工暫避風頭,致使開工量回歸平靜。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分析,觀察去年開工數據,7月全台開工量達1萬7331宅,創下歷史單月最高紀錄,主因是當時央行限貸、銀行限縮土建融情況逐漸嚴峻,加上政府當時尚未出重手打房,未來景氣仍備受看好,致使當時建商不管是迫於資金壓力或看好房市熱潮,皆加緊開工腳步,惟該年9月後央行推出第7波信用管制,重挫開發商信心,此後月份房市表現冷淡,致使2024年開工量較顯平靜。去年全台住宅開工數創5年最低。(圖/住商機構提供)全台開工量連2年下滑 新北大減6成最劇進一步看六都2024年住宅類開工宅數,台北市達1萬1164宅,較2023年同期成長17.5%;新北市僅8528宅,較2023年同期大減62.9%;桃園市則約2萬6,466宅,較2023年同期成長48.4%;台中市高達3萬3185宅,為全台各縣市最高,年增率達16.5%;台南市2024年共有8367宅開工,較2023年減少37.7%;高雄市2024年住宅類開工量達2萬437宅,年增率約36%。六都開工數以新北市銳減最多。(圖/住商機構提供)賴志昶指出,台中市、桃園市不管是軌道經濟、重劃區等議題,皆炒熱地方房市,已成為建商發展重鎮,磁吸各大品牌插旗,因此開工量持續高漲其來有自;至於新北市開工量大減,主因是過去推案集中部分重劃區,有頗多餘屋待去化,且適逢央行打炒房,市場買氣趨冷,亦讓建商有意延緩開工避避風頭。徐佳馨提醒,開工量多寡可視為房市風向球之一,惟去年不管是土建融限縮、央行限貸及第7波信用管制等衝擊,就算2024年寫下7月歷史天量,但全年度開工量仍處偏低。過往適逢政府打房會使得建商採取先建後售模式,但又必須考量自身財務與外在市場環境,是否會改變建商心態,有待時間觀察。 大賣壓時代?29年最大交屋潮來了 去年完工13.8萬宅 大S遺產2/3淪汪小菲掌握? 地政士揭「1情況」:最多400萬 荒廢近20年 高雄觀音山地標「鬼樓」1.8億拍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96490/sm-875218d38ea65de1670dce007a6aa031.jpg)
財政部去年超徵稅收5283億「全民普發1萬」? 賴清德這麼說
財政部公布1月賦稅收入初步統計與2024年全年稅收,去年加計遞延入帳後的稅收實徵淨額為3兆7619億元,超過預算數、俗稱超徵5283億元,寫下史上最大超徵數,國民黨先前就主張還稅於民,全民普發1萬元,對此,總統賴清德14日回應,將會擴大用於對社會投資,以因應台灣社會挑戰。國民黨立院黨團稍早舉行記者會,黨團書記長王鴻薇宣布,新會期將推動「還稅於民2.0」,每人普發1萬元,列為重大民生提案之一。(圖/報系資料照)根據《Yahoo》14日報導,總統賴清德出席工商團體春節聯誼時表示,將擴大對社會投資,包括持續推動0至6歲國家一起養、高中職免學費和私立大學學費補助、長照3.0和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等政策,以因應台灣社會高齡化等挑戰。國民黨立委12日舉行記者會時表示,稅收連4年超徵,超徵金額合計1兆8707億元,不論從財政紀律的角度或是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的方向,要求政府應比照2023年,立刻啟動「還錢於民2.0」,全台灣每人發1萬元現金。包括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支持立院黨團提出的普發現金,希望賴政府能夠將部分還稅於民,每人發一萬塊是2300多億,只佔超收的四成,事實上很少。據財政部公布1月賦稅收入初步統計與2024年全年稅收,達成率為116.3%、年增率8.8%,連續4年正成長。其中,中央政府超徵3757億元、地方政府超徵802億元,皆創歷史次高。另據財政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的說法,2024年課稅收入挹注較多者有證交稅,日均成交量都有4000億元以上,使全年證交稅收約2881億元,年增幅度46%,超徵金額794億元,再來是綜所稅收8291億元,年增率9.8%,超徵金額1696億元,達成率125.7%。營業稅6237億元,年增9%,超徵金額約616億元。營所稅收約1兆1220億元,年增率3.9%,超徵1505億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95759/sm-b7d2aea21ce50dcd4f9727caefd24260.jpg)
川普上任恐引通膨再起 房市將會死灰復燃?專家曝:一定跌
川普2.0上任以來雷厲風行大展身手,大打關稅戰、退出國際組織、出手戰爭的停火談判協議等,在美國利益優先、以商治國的理念下,對全球經濟及金融都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甚至讓人憂心影響台灣房市,引發台積宅崩潰、房市將雪上加霜。房市趨勢專家認為,川普政策不致影響台灣房市的下行趨勢,頂多間接影響下跌幅度。要判斷川普2.0對台灣房市帶來什麼影響,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指出,關鍵只有2個,第一是對台灣經濟是否有不利影響?第二是對兩岸地緣政治風險是否增高?有人認為川普二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且鬆綁國內油氣開採與減碳限制,加上大增進口關稅恐引發全球通膨再起,因此主張台灣房市會死灰復燃;但也有人認為,川普將取消或修改晶片法,針對台灣半導體AI產品大增關稅至100%,恐引發台積宅崩潰,房市將雪上加霜。李同榮則認為,川普政策2.0已經曝露川普以戰逼和與利益交換為目的治國模式,川普上任立即對哈瑪斯施壓,放話威脅哈瑪斯若不妥協停火,就會讓加蕯走廊成為人間地獄;對烏蘇之戰,私底下也暗示烏克蘭要妥協停火,否則美國軍援將會降低;另為貫徹移民政策,揚言對墨西哥加徵25%關稅,墨西哥也曾揚言報復性抵制,但最後墨西哥妥協將派一萬名士兵至邊境制止非法移民,美國也同時宣布加徵關稅延後一個月施行。這些行為都證明川普利用商用兵法達到「以戰逼和」、「利益交換」的政策目的,李同榮認為,未來在全世界地緣政治包括兩岸地緣,「美援」兩個字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就是利益交換,要「美援」就須支付保護費。 回到川普對台灣的影響,李同榮認為,川普揚言對台灣進口半導體與AI晶片加徵百分百關稅,同樣是「以戰逼和」,主要是想達到「利益交換」目的,也就是要逼迫台積電將最先進製程移往美國設廠,最後也不會取消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的補助,藉以達到貿易利益與降低地緣政治產生晶圓風暴的風險,也可謂一舉兩得。因此李同榮認為,川普加徵台灣關稅危機,短期沒有想像中的嚴重,但長期而言,若台灣核心技術外移,優勢降低,保衛台灣靠美國的風險也增大,「善用Al優勢」、「以戰止戰」不輕易妥協,也是因應川普的良好對策。李同榮進一步分析,台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去年對美出超648.8億美元,年增率達83.5%,恐會涉及「201條款」而遭受制裁,台灣政府若能了解川普以商治國利益優先的個性,應善用美中台三角關係,應用自己優勢籌碼對應美國要求,才不會受制單邊壓力傾斜,導致將來優勢喪失時就會任人予取予求,尤其兩岸地缘政治緊張局勢不減反增。我國對美出進口統計圖。(圖/財政部關務署、吉家網不動產提供)另一方面,台灣的AI與半導體產業鏈等於是護國神山,美國對台晶片依賴度不容被稀釋與分解,否則對台灣經濟前景不大樂觀,至於中美商戰2.0也不可能再有中美商戰1.0對台灣製造業與資金大舉回流的紅利,何況台灣目前經濟AI與半導體一枝獨秀,傳統產業在中美商戰中節節敗退,就台灣未來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非常不利,加上川普2.0政策引發全球保護主義盛行,台灣經濟增長趨緩已是預期之中。最後李同榮指出,川普2.0政策不會扭轉台灣房市下跌趨勢,只會間接影響下跌幅度,從兩岸地緣政治來看,在川普2.0政策下短線將維持恐怖平衡,長線則是不定時炸彈危機,不過暫時不會衝擊台灣房市;從經濟成長率來看,今年GDP表現不如去年,但短線美元維持強勢對出口匯差有利,對經濟發展維持溫和成長,因此也對台灣房市沒太大影響。「房市下跌趨勢不變」,李同榮強調,川普2.0新政上路,短期金融市場震盪,降息腳步趨緩,美元持續走強,也引發通膨隱憂,惟通膨因素會引發短期保值心態,對下跌趨勢的房市有利縮小跌幅,至於影響下跌幅度多少?則決定於台灣經濟與兩岸地緣政治的影響層面多寡而定。川普2.0新政上路,李同榮認為不影響房市下跌趨勢。(圖/吉家網不動產提供) 大S遺產2/3淪汪小菲掌握? 地政士揭「1情況」:最多400萬 汪小菲監護權復活 律師一句勸:守護所愛不能拋棄繼承 大賣壓時代?29年最大交屋潮來了 去年完工13.8萬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95697/sm-5a9374cf6abd3766941785eb4bfee5ba.jpg)
航空四雄1月營收再創新高! 星宇航新增美國航點股價跟漲
台股11日收盤23,384.05點,上漲了131.91點,漲幅達0.57%,航空四雄1月受到旅遊旺季營收大豐收,不過今天股價多跌,僅星宇航空上漲,盤後星宇並宣布6月2日起開闢台北-加州安大略航線,安大略為星宇航空北美航網的第四個航點。星宇航空(2646)今天以27.35元作收,上漲了0.15元,漲幅達0.55%,成交量5,438張。長榮航(2618)收在43.80元,下跌0.55元,跌幅達1.24%,成交35,215張;華航(2610)收在23.90元,下跌0.15元,跌幅達0.62%,成交24,864張;台灣虎航(6757)以83.6元作收,下跌5.00元,跌幅達5.64%。星宇航空美國航線目前每週十班往返台北-洛杉磯、每日一班往返台北-舊金山,西雅圖航線自3月1日起將增班為每日飛航。6月2日開航安大略後,旅客將能更便利經台北轉機,往返北美及越南、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各大亞洲主要城市。星宇航空第七及第八架A350已於去年底交機,機隊數達26架,包括13架A321neo、5架A330neo及8架A350。星宇航空(2646)2025年1月總營收為42.38億元,月增率20%,年增率71%,再創單月歷史新高。其中,1月客運營收37.84億元,月增25%,年增70%,受惠春節連假與寒假旺季,出國旅遊需求強勁帶動票價與載客率同步提升,挹注客運營收表現。貨運市場方面,受連續假期影響,整體貨運需求放緩,艙位使用率下降,1月貨運營收為2.92億元,年增101%。星宇航空積極拓展東北亞市場,將於4月18日正式開航台北–神戶與台中–神戶航線,目前已開放銷售。台北–神戶航線每週營運 3 班,台中–神戶航線每週營運 7 班,這兩條航線將可迎接大阪萬博大量的旅運需求,同時提供旅客前往關西地區的全新航點選擇。北美方面,繼洛杉磯航線自去年12月增為每週10班後,西雅圖航線亦將自3月1日起增為每日一班,進一步滿足旅客需求並強化北美轉機市場競爭力。此外,星宇航空持續優化東南亞航線,曼谷早班機 JX741/JX742 將放大機型改以 A350 執飛,為旅客帶來更舒適的搭乘體驗。貨運服務方面,星宇航空繼去年底為台灣首家獲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獨立驗證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Independent Validators, CEIV)頒發CEIV Lithium Batteries鋰電池運輸認證,近日再取得CEIV Pharma醫藥冷鏈運輸及CEIV Fresh生鮮貨物運輸雙認證,成為國內首家同時擁有三項IATA CEIV認證的航空公司,鞏固在特殊貨物運輸的領先地位,未來將持續把關並優化作業,提供高效專業的貨運服務。台灣虎航(6757)2025年1月自結單月營收16.92億元,年增加31.2%,創下歷史單月新高*。主要因1月適逢寒假與農曆春節9天連假,國人旅運於農曆春節期間及其前後均達高峰。台灣虎航2024年營收為164.23億元,年增率31.7%,前三季營業利益32.61億元,年增67.8%,營業毛利率和營業淨利率前三季分別達32%、26%,稅後純益為24.76億元,每股純益(EPS)5.52元。台灣虎航自去(2024)年11月29日掛牌以來股價表現持續亮眼,今年亦推出一系列全新產品與服務,包括導入AI智能推薦的全新官網功能,讓虎迷更容易規劃行程,率先推出的「低價航點地圖」,藉由自動化更新票價,可依個人預算、天數、出發時間等推薦符合需求的航班;「互動式航點地圖」在使用介面上更直觀且便捷;「首頁個人化管理」讓會員登入後,即可顯示最近出發之行程資訊;新增「月曆式時刻表」提供多樣化的查詢選擇。為虎迷省下更多票價查詢時間,且更能掌握行程資訊。並與台灣名店順成蛋糕和林聰明沙鍋魚頭合作,推出「順成綜合滷味套餐」和「林聰明沙鍋魚頭風味杯麵」等全新機上餐。台灣虎航下半年預計將迎接2架A320neo新型客機,持續將機隊進行汰舊換新,並透過延長6架租約飛機,靈活應變全球飛機製造商延遲交付影響。法人預估在第四季油價相對疲軟,客運需求持續強勁下,2024全年獲利成長超越2023年可期,農曆春節期間創下好成績,接下來的雪季及賞櫻旺季,市場普遍看好2025年客運收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95632/sm-8b648d4d81d84e2b59dea1e3c3a72553.jpg)
14家金控獲利出爐!國泰金年增54%奪冠 「這四家」11日價量齊揚
台股11日收在23,384.05點,上漲了131.91點,漲幅達0.57%,開盤半個多小時漲到今日最高點23,485.51點,漲逾233點;其中,14家金控2025年1月自結損益獲利全部出爐,國泰金、富邦金、台新金、新光金股價皆漲且成交出量。根據Yahoo!股市的成交量前100名排行榜統計資料顯示,在入榜金控股部分以國泰金(2882)收盤股價漲幅最高,以68.5元作收,上漲1.10元,漲幅達1.63%,成交量為20,841張。其次為富邦金(2881),以93.8元作收,上漲了0.40元,漲幅達0.43%,成交14,183張。台新金(2887)股價收在17.35元,上漲了0.05元,漲幅達0.29%,成交量達27,520張;新光金(2888)收在12.20元,上漲了0.05元,漲幅達0.41%,成交量達26,218張。富邦金控2025年1月自結合併稅前淨利187.3億元、稅後淨利152.1億元,年增率8%為14家金控之第四名,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11元,各子公司1月獲利表現亮眼,台北富邦銀行創歷史單月新高紀錄。富邦人壽2025年1月稅後淨利為86.8億元,本月主要投資收益來源係利息收入、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基金配息收入。台北富邦銀行2025年1月稅後淨利38.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創歷年新高。1月份存放款動能穩健,餘額分別較去年同期成長9%及11%,推升利息淨收益較同期成長11%,財富管理銷售動能持續成長,帶動整體淨手續費收入較同期成長14%,整體營收突破歷年新高,較同期成長13%。截至1月底逾放比率為0.12%,備抵呆帳覆蓋率為1093%,維持良好資產品質。富邦產險2025年1月稅後淨利7.3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3%,主要來自穩健承保利潤表現及投資收益貢獻。在業務表現方面,1月整體簽單保費76.3億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佳績,年成長10%,其中工程險因積極參與綠能保險業務,單月簽單保費成長61%表現最為亮眼;個人綜合險及新種險業務成長亦優於市場1%~3%。整體簽單市佔率25.4%,較去年同期增加0.3%,續居市場龍頭。國泰金控2025年1月稅後淨利達144.9億元,年成長54%為14家金控之冠,EPS達0.99元。各子公司核心業務動能強健,獲利表現優異,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及國泰投信稅後淨利皆創同期新高。國泰人壽1月稅後淨利94.3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一倍。單月獲利強勁,主要反映資本利得、經常性收益貢獻及避險操作優異。國泰世華銀行1月稅後淨利42.5億元,年成長7%,受惠放款動能強勁,降息使外幣資金成本下降,推升淨利息收入達雙位數成長;保險與基金等財富管理商品銷量亮眼,信用卡簽帳金額穩定成長,淨手續費收入表現優異。主力信用卡產品CUBE卡新戶增加,累計流通卡數逾600萬張,動卡率亦表現良好。國泰產險1月稅後淨利5.3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17%。國泰投信1月稅後淨利2.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8%,總管理資產規模達新台幣2.26兆元,年成長36%。中信金稅後盈餘68.2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的0.35元;永豐EPS為0.23元居次,凱基、兆豐與元大金控緊跟在後;新光金則是單月虧損,新光人壽1月虧損25.77億元。永豐金(2890)1月自結單月稅後盈餘29.0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23元,較去年同期的25.37億元、0.20元,成長14%;其中主要子公司永豐銀行1月稅後盈餘25.3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0.24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2%;永豐金證券1月稅後盈餘2.55億元。凱基金稅後獲利36.56億元,每股盈餘0.22元;兆豐金稅後獲利32.17億元,EPS為0.22元;元大金稅後盈餘26.06億元,每股盈餘0.20元。玉山金稅後獲利30.24億元,每股盈餘0.19元;第一金稅後獲利25.45億元,EPS為0.18元;華南金合併稅後淨利為19.7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4元。台新金(2887)8日公布1月自結稅後淨利15.9億元,每股稅後淨利EPS為0.11元。台新銀行1月稅後淨利16億元,核心業務獲利動能強健,惟投資收益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故整體損益較去年同期衰退。台新證券1月稅後淨利1.5億元,較上月下滑,主係本月營業天數較上月減少,致公司經紀手續費收入下降;1月稅後淨利較去年同期上升,主係證券市場指數上漲,致公司營業證券評價利益增加。台新人壽114年1月稅後淨利0.8億元,主係因股票資本利得影響;而較去年同期減少,主係因股票資本利得減少,以及今年台幣升值而去年同期則為貶值,致有兌換損失。新光金(2888)1月稅後盈餘則虧損18.6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1元;其中,新光人壽單月虧損25.77億元,新光銀行獲利5.65億元,元富證券獲利1.61億元。中信金控(2891)則於7日公布稅後盈餘68.2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0.35元;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1月份單月稅後獲利40.24億元;台灣人壽保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業務動能成長,股票及基金等投資處分利得佳,當月份稅後淨利24.66億元,惟因2024年趁勢掌握美股上揚機會,認列私募股權基金處分利益致資本利得基期較高,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凱基金(2883)今年一月份自結稅後獲利36.5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約30%;每股盈餘為0.22元。子公司凱基人壽一月份保單銷售動能強勁,新契約保費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5成;投資方面亦掌握市場趨勢並實現獲利,整體投資操作表現良好,一月稅後獲利達23.40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48%。元大金(2885)1月自結損益單月稅後淨利26.06億元,EPS為0.2元。1月台股交易天數僅15天,證券稅後淨利為12.8億元,經紀手收仍為主要獲利來源;銀行1月迎來開門紅,在財管手收挹注下 ,稅後淨利為9.3億元。元大人壽1月新契約保費收入大幅成長,致保單相關成本增加,但由於經常性收益穩定成長,使本月產生稅後淨利0.19億元。華南金(2880)1月合併稅前淨利為24.72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19.7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4元,每股淨值為16.20元。主要子公司華南銀行本月合併稅前淨利為23.90億元、合併稅後淨利為19.24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為0.18元,每股淨值為23.29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95501/sm-606daef15cbd6ea92080e150201ef697.jpg)
2024年超徵5283億 創歷年新高!財政部分析是「這些原因」
財政部公布1月賦稅收入初步統計與2024年全年稅收,去年加計遞延入帳後的稅收實徵淨額為3兆7619億元,超過預算數、俗稱超徵5283億元,寫歷史最大超徵數,達成率為116.3%、年增率8.8%,連續4年正成長。其中,中央政府超徵3757億元、地方政府超徵802億元,皆創歷史次高。另財政部公布2024年我國賦稅負擔率(稅收占GDP比率)14.7%,創26年新高,但低於美國19.1%、南韓20.4%、日本21.2%等主要國家。換算平均每人稅負為15萬9348元、續創歷年新高,較2023年增加1萬1478元。財政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表示,2024年課稅收入挹注較多者有證交稅,受惠於AI運用商機、高息ETF買氣熱絡,推動上半年交易動能,雖然下半年台股震盪,但日均成交量都有4000億元以上,使全年證交稅收約2881億元,年增幅度46%,超徵金額794億元。其次綜所稅收8291億元,年增率9.8%,超徵金額1696億元,達成率125.7%,主要是結算申報自繳稅額、利息薪資扣繳稅款和房地合一稅等貢獻;營業稅6237億元,年增9%,則是受惠國內需求穩健、進口稅額增加,超徵金額約616億元。營所稅收約1兆1220億元,年增率3.9%,超徵1505億元,除2024年停止免辦暫繳,上市櫃公司獲利雖較前一年減少,但經濟成長率仍優於預期,使營所稅超徵數相當可觀,惟隨著規模擴大,近年營所稅超徵比率已較過往收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6/395226/sm-098a9cda41bb3c3b980c930894a499fe.jpg)
12家金控元月獲利出爐! 春節假期衝擊年減7.73%
合庫金、台新金、新光金8日公告元月獲利。新光金單月虧損18.68億元,但較去年元月虧損22.49億元幅度縮小,合庫金、台新金獲利則較去年元月下滑,現在僅餘國泰金、富邦金,預計10日公布獲利。目前已公布獲利的12家金控,共計280.81億元,較去年元月的304.35億元下滑7.73%。觀察金控元月獲利,目前共五家金控正成長,凱基金獲利年增率高達30.15%。至於獲利金額,則以中信金68.27億最高。新光金控單月虧損,主要因旗下子公司新光人壽1月虧損25.77億元。新壽表示,1月採用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新制,強制提存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較舊制相對高,仍須負擔傳統避險成本,加上年初著重於投資部位布局、1月台股交易天數少,並未積極實現資本利得。台新金指出,台新銀行1月稅後純益16億元,核心業務獲利動能強健,惟投資收益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整體損益較去年同期衰退。台新證券1月稅後純益1.5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主因證券市場指數上漲,致營業證券評價利益增加。合庫金單月稅後純益14.49億元,較去年12月成長70%;若與去年1月相比,衰退31%。合庫銀行1月獲利回升,稅後純益14.66億元,月增52%、年減27%,去年1月因高鐵聯貸案補償金8.45億元挹注手續費收入,排除該因素1月稅後純益仍成長24%。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395114/sm-39585c9dd231163c63e89436028f4aa2.jpg)
12家金控1月獲利出爐! 「這六家」表現比去年同月好
九家金控元月獲利7日出爐後,合庫金、台新金、新光金8日公告獲利,新光金單月虧損18.68億元,但較去年元月虧損22.49億元幅度縮小,合庫金、台新金獲利都較去年元月下滑,目前已有12家金控的元月獲利公布,僅餘壽險金控雙雄國泰金、富邦金預計10日公布獲利。觀察12家金控元月獲利,共有五家金控獲利正成長,凱基金獲利年增率高達30.15%、永豐金14.43%,玉山金、第一金、華南金為個位數成長,新光金則是虧損金額縮小,共六家金控獲利比去年元月還要好。目前12家金控獲利,共計280.81億元,較去年元月的304.35億元下滑7.73%,接下來國泰金、富邦金將是關鍵,觀察能否追上2024年元月14家金控獲利的539.15億元。金控主管分析,去年年假為2月8日至14日,整體落於2月,今年年假為1月25日至2月2日,相較之下,1月營業天數減少,短期獲利動能勢必稍受影響,可觀察前二月獲利更為準確。元月獲利以中信金68.27億元最高,其次為凱基金的36.56億元、兆豐金32.17億元、玉山金30.24億元,永豐金、元大金、第一金獲利超過20億元,華南金以19.77億元緊追在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94968/sm-200fa330ed8756244c53278461c02eb3.jpg)
表現超乎預期!1月出口「連15紅」 財政部估這些因素影響
美總統川普就任前狂拉貨,我出口表現超乎預期!財政部7日公布1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雖比去年同期少了5個工作天,擔心川普上任關稅開戰預期,廠商拉貨效應,出口額387.1億美元,年增率4.4%,連續15個月正成長,不僅超過原本負成長預期,同時創歷年同月次佳水準。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人工智慧基本面穩健、1月下旬年節長假、川普關稅戰預期,帶動客戶端提前拉貨;今年1月前24日與去年同期比,年增率達31.4%,強度是近年難見,顯示貿易戰預期、廠商提前拉貨,對出口有相當影響。主要貨類方面,11項貨類中有3項正成長、8項下降;資通與視聽產品獨撐大局,尤其顯示卡出貨爆量,出口金額125億美元創歷年同月最高,年增率32.6%,是總出口上升主要來源,占出口比重32.3%,創歷年單月次高;其次,美國拉貨強勁,電子零組件逐漸趨穩,占出口比重也大約3分之1強,年增率3.1%。資通訊產品與電子零組件合計占出口68.4%,創歷年單月新高。1月對美出口84.6億美元,歷年同月最高,不過,基期已經墊高,年增率僅0.7%,逐漸進入高原期。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107.1億美元,年減11.7%,除資通與視聽產品外,其他貨類是一片慘澹。對美出超達55.42億美元、對陸港出超45.55億美元,去年以來第4個月美國出超超越陸港,是否將來會成為趨勢?蔡美娜認為,出超變數多,仍要進一步觀察;值得注意的是,受供應鏈移轉,對墨西哥出口達27億美元,年增率約4.8倍,不論規模值或年增率都創歷史新高,足以看出供應鏈的移轉效應。展望2月表現,因增加4個工作天,出口金額預估365到377億美元,年增率16到20%,預料連續16個月正成長,1、2月合計年增率約9.7到11.5%。蔡美娜表示,美國1月消費電子展顯示,AI還是今年科技業的主旋律,台積電法說也看好AI,國內半導體業有先進製程和產能優勢,因此今年出口可正面看待,各季可望維持中高個位數成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7/394967/sm-815bdde397b63d2d6e9b61461ae021f9.jpg)
創近11個月新高!1月CPI飆至2.66% 主計總處估2月將收斂
春節效益、物價飆漲!主計總處7日公布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飆至2.66%,不僅連3個月超過通膨警戒線,更創近11個月新高;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表示,今年農曆春節落在1月,不僅比較基期低,娛樂、機票、計程車費等,又因年節循例加價,導致物價漲勢擴大。屋漏偏逢連夜雨,美總統川普制裁伊朗石油輸出,國際油價起伏波動,國內油價下周將再調升,中油10日預計漲汽油價每公升0.2元、柴油更達0.7元,不但年後首漲,也是今年第三漲,汽油價將創5個月來新高;下周調整後,主力95無鉛汽油牌價估掛31.3元。主計總處統計七大類物價變動,雜項類漲幅4.16%最顯著,主因是個人照顧服務(保母費)、理容服務費等,因春節饋贈禮金、循例加價等影響,分別漲14.98%及4.97%;食物類上漲3.72%,主因蔬菜受低基數及年前需求增加影響,上漲20.3%,水果也同步上漲10.46%,食用油、水產品、外食費亦分別上漲5.66%、5.2%及3.17%,惟蛋類因雞蛋供過於求,價格下跌19.87%,抵銷部分漲幅。曹志弘坦言,蔬菜、水果、外食等,因民眾購買頻率高,房租居高不下,讓民眾對物價上漲感受深刻。值得注意的是,1月外食費漲3.17% ,創近10個月最大漲幅,曹志弘表示,先前外食費漲勢收斂至3%以下,若接下來幾個月維持3%以上,新一波漲勢可能來到;國際油價上漲,主計總處認為,美關稅戰開打、需求減少,油價之後可能下降。隨農曆年節結束,今年2月對比去年2月農曆年節的高基期,主計總處預測,2月CPI將會收斂,甚至有降至2%以下機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94366/sm-797739f272d089deb2a25580cf272753.jpg)
DeepSeek低成本AI模型催生需求 集邦估「這一模組」今年出貨看增56.5%
調研機構集邦科技今(5)日發布統計稱,DeepSeek模型雖降低AI訓練成本,AI模型的低成本化可望擴大應用場景,增加全球資料中心建置量,光收發模組作為資料中心互連的關鍵元件,將受惠於高速數據傳輸的需求。2023年400G以上的光收發模組全球出貨量為640萬個,2024年約2040萬個,預估至2025年將超過3190萬個,年增率56.5%。集邦表示,未來AI伺服器之間的資料傳輸,都需要大量的高速光收發模組,這些模組負責將電訊號轉換為光訊號,並透過光纖傳輸,及將接收到的光訊號轉換回電訊號。集邦指出,DeepSeek與CSP,AI軟體業者將共同推動AI應用普及,特別是未來的大量數據將會在邊緣端生成,意味著工廠、無線基地台等場域需佈建大量微型資料中心。並透過密集部署光收發模組,預期將使每座工廠的光通訊節點數量較傳統架構增加3到5倍。集邦認為,相較於傳統的電訊號傳輸,光纖通訊具有更高的頻寬、更低的延遲和更低的訊號衰減,能夠滿足AI伺服器對高效能資料傳輸的嚴苛要求,這使得光通訊技術成為AI伺服器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AI伺服器的需求持續推升800Gbps以及1.6Tbps的增長動力。傳統伺服器也隨著規格升級,帶動400Gbps光收發模組的需求。集邦指出,光收發模組由雷射光源(Laser Diode)、光調變器(Modulator)、光感測器(Photo Detector)等關鍵元件組成,其中,雷射光源負責產生光訊號,光調變器負責將電訊號調變到光訊號上,光感測器負責將接收到的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至於矽光子模組當中的CW雷射(連續波雷射),集邦分析,由於雷射的光調變與分波等功能被矽光子製程整合了,因此僅需要提供光源,台廠因而進入CW雷射的代工供應鏈當中,如聯亞(3081)透過幫國際資料中心大廠製作CW雷射、華星光(4979)與光環(3234)等廠商則結合雷射晶片製程進行代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94294/sm-792144c27be399ef004129b7cad46b47.jpg)
去年12月製造業景氣亮「綠燈」 台經院:川普關稅+Deepseek添變數
台經院今(5)日公布12月製造業景氣概況,製造業景氣信號值由2024年11月的12.10分,提升至12月的14.87分,燈號由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轉為持平的「綠燈」。台經院表示,主要是外銷訂單及生產指數年漲幅皆逾2成,加上進口也有超過三成的漲幅,帶動需求面及原物料投入面指標表現。台經院表示,去年底,受惠於美國消費及庫存回補需求暢旺,且服務業持續活絡,美國再度躍升為我國第一大出口國,加上對東協出口創歷年單月新高,出口及生產指數年增率續增,另外,積體電路、資通產品進口續強及半導體設備購置大幅成長,使得12月進口年增率超過3成,推升需求及原物料投入等面向指標表現。至於經營環境指標方面,台經院指出,國內股市雖因美國降息速度減緩而承壓,所幸台股基本面穩健而呈小揚,但製造業廠商對12月景氣看壞比重增加,影響經營環境面指標表現。就個別產業分析,在電子零組件業方面,受到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需求持續攀升,帶動12吋晶圓代工、IC封測及主機板增產,外銷訂單年增逾3成,促使進出口與生產指數年增率續呈成長,推升需求面與原物料投入面指標表現,景氣燈號由代表揚升的「黃紅燈」轉為繁榮的「紅燈」。在化學製品方面,受海外同業生產過剩低價競爭,石化產品訂單減少,僅電子用化學材料接單成長,加上國內外流感、麻疹等疾病盛行,防疫相關清潔用品需求增加,化學品外銷訂單及生產指數年減幅皆呈現縮小,轉為持平的「綠燈」。展望未來,台經院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於今年2月初針對中國、加拿大及墨西哥等國商品實施加徵10%至25%進口關稅,並表示肯定會對歐盟施加新關稅稅率,2月4日又將墨加兩國調高關稅執行日期延後1個月,但隨著貿易戰陸續引爆,各國反制措施恐加大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台經院分析,美國雖然可透過提高進口關稅,加速與各國進行貿易談判,減緩與各國間貿易逆差情形,對美國境內的企業勢必將進口增加的成本部分或全部轉嫁給消費者,恐導致通膨壓力再度升溫,直接衝擊美國經濟,甚至影響全球經濟的未來發展。此外,台經院表示,中國新創公司Deepseek崛起,意味著AI模型效率提升,目前已衝擊到美國科技股及台灣相關供應鏈廠商股價表現,未來包括高階AI晶片生產、AI產業鏈發展,以及美國對中國技術限制等勢必有所調整。我國製造業因AI、高效能運算等應用商機帶動進出口及生產等表現,是否能維持目前榮景以及AI產業後續發展等都會影響製造業未來表現,是未來關注的重點。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394217/sm-3b920b65030f6c650701c4aafce1aa62.jpg)
川普祭關稅重拳 北美區經濟損失恐綿延逾2年
儘管川普政府最新宣布延後一個月對加、墨啟動課徵關稅25%,全球經濟研究機構堅信關稅調整帶來的貿易戰已然啟動,加快推估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緊盯全球貿易戰破壞性的第一幕。牛津經濟研究院4日報告指出,美、加、墨原本為免稅的自由貿易區,一旦加上關稅門檻,三個國家都會同時發生GDP成長放緩、失業率上升、利率上升、通膨上升的四項總體經濟影響,即使三方都能重回談判桌,依據牛津的經濟模型推估,也需要2年的時間,也就是2027年經濟成長才可能逐步恢復到常軌。牛津研究團隊指出,加拿大經濟受創將最嚴重,今年第一季至第四季實質GDP將累計下降1.3%,失業率將會從6.7%上升至7.8%,CPI通膨率可能會從2024年12月的1.8%,今年出現一倍以上的年增率,估計達到5.1%。墨西哥部份,GDP基準將降低近3個百分點,今年第四季至2026年第二季之間會進入技術性衰退,2026年全年成長率將降至僅0.3%。川普關稅人出拳,以鄰國為目標,牛津研究團隊認為,以北美自由貿易區三個國家長期貿易互相依賴的程度,川普這一拳也勢必打傷自己,估計美國今年GDP成長將減少0.7個百分點,失業率從4.1%上升至4.5%,未能倖免於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93960/sm-f24c4f9a8b3069075e432ae99300ae8d.jpg)
2025看台灣/中經院院長連賢明「給4字」預測景氣 2個男人是最大變數
川普重返白宮,「川普風險」看似烏雲罩頂,台灣2025年將如何?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表示,「現在討論還言之尚早,但他確實是一個大變數。」不過,他給了一個重要提醒,「韓國三星在美國的遊說人力,是台積電的數倍甚至10倍以上。」分析台灣2025年的經濟走勢,連賢明以「震盪走高」四字,簡單做出總結,「震盪,是因為目前不確定性增加滿多;走高,則是半導體等優勢的產業還會持續。」連賢明原是政治大學財政系特聘教授,2024年8月借調擔任國家級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歲末年初,各大財經智庫多提出來年展望,中經院最新預測2025年GDP年增率3.22%,較2024年的3.96%走緩,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約1.93%。連賢明受訪時直言,「去年是比較好的一年」,因為前年基期比較低,今年GDP年增率不太可能像去年那麼多,但台灣在優勢產業向好的趨勢不變,AI還會扮演經濟神隊友,目前還看不到明顯的對手。至於今年CPI預估1.93%,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他解釋,「今年沒有辦法像過去十幾年來通膨那麼低(除疫情後2022年為2.95%,疫情前CPI年增率介於-0.31%到1.4%),原因是少子化越來越明顯,人力的供給越來越困難,會推升薪資水準。」連賢明表示,今年台灣半導體等優勢的產業還會持續。(圖/翻攝自Nvidia CES 2025 keynote)不同於過去,去年台灣貿易最大的變化是美國超越中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過去台商努力進軍中國,希望把中國消費市場變成『練兵』的地方,可是成果不理想」,現在台灣最強的產業半導體,則卡關「國家安全」上,「我們大概沒辦法『左右逢源』,選擇供應鏈『價值觀接近』的安全一些。」連賢明說。他解釋,過去全球化主宰全球經濟,地球是平的,哪裡便宜,就到哪裡採購、到哪裡生產,但近年美中貿易戰、COVID、熱戰⋯⋯,讓許多廠商吃盡苦頭,愈來愈多企業及國家開始思考「在地化」和「區域化」取代全球化的可能性。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全球化已死」論點不同,連賢明認為「全球化還在,只是慢下來了,甚至在逆轉。」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全球化「下降的速度快」,因為關鍵性產業背後有國家安全的考量,現在很難想像,「美國跟中國會在半導體產業上合作。據此,連賢明觀察,製造供應鏈「短鏈化」趨勢,越發明顯,長鏈變短鏈的重組過程中,政治力介入力度也越來越大,台積電赴美設廠就是一例。對於台灣社會憂心,台積電赴美設廠恐「去台化」,連賢明笑著說,「2002年台灣就經歷類似的討論,那時熱議半導體去中國設廠會不會完蛋。」20多年後的今天,台積電反而越來越壯,假設用這個方面來看赴美,現在很多討論都言之過早。連賢明2024年8月借調擔任國家級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圖/劉耿豪攝)不過,連賢明清楚指出,台灣2025年最大變數是這2個男人,「川普」和「習近平」,「這兩位都是不曉得會做什麼的個性,所以更要做好準備,因為要做時他們一定是非常快。」川普重返白宮前以昭告天下,將加徵關稅,這對台灣經濟殺傷力有多大?連賢明表示,川普1.0時也有課稅,但對台企影響不大,因為台企很大比例是做ICT(資訊及通訊技術或資訊通訊科技),ICT本身在國際上就是免稅,現在2.0到底怎麼課稅還不知,假如納入ICT,對台灣肯定影響很大,但即使成真也有程序作業時間,下半年才會比較清楚,落實可能要到明年,台灣還有時間準備。川普2.0供應鏈會否進一步洗牌?他認為仍要觀望,因為「不確定川普要做什麼」,趨勢確實存在,但對台灣未嘗不好。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台灣確實要提前做好準備。連賢明表示,台灣企業國際化的準備和國際大企業距離還很遠,舉例來說,韓國三星的遊說人力是台積電的數倍甚至10倍以上,「台灣企業目前沒有準備好迎接這部分,這才是比較大的挑戰。」他提醒,對川普可能出的招式,政府與民間可先沙盤推演,預做準備,比如軍售,過去有很多買不到,現在反而可以利用這種契機,「談判之前要準備好」,這才是重點,可替台灣爭取到比較好的待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93362/sm-a954b556aeb8d2753a95de68ca82bb2b.jpg)
航空四雄旅遊旺季營收衝高!「航空股王」虎航全年漲逾160%股價逼近100元
航空四雄於龍年營收創新高,台股封關日皆上揚,又以「航空股王」台灣虎航(6757)漲幅3.34%最多,股價最高來到93元,全年漲逾160%;接下來新的一年展望,隨著賞櫻、滑雪等旺季持續活絡旅遊市場,高價機票回不來,以及兩岸旅遊陸續開放,法人看好觀光旅遊股的後勢看俏。台灣虎航封關日收盤股價為89.60元,上漲了2.90元,漲幅達3.34%。長榮航(2618)則收在47.70元,上漲了0.80元,漲幅為1.71%;華航(2610)以26.00元作收,上漲了0.45元,漲幅達1.76%;星宇航空(2646)收在27.75元,上漲了0.20元,漲幅達0.73%。航空四雄營運在2024年在客運、貨運需求齊升皆繳出好成績,除了旅遊潮持續增溫,電商網購、AI伺服器、半導體機台等需求持續成長,台灣虎航、長榮航、華航、星宇航空前三季每股稅後盈餘EPS分別為5.52元、3.98元、1.71元與0.64元。台灣虎航自2024年11月29日掛牌以來股價表現持續亮眼,法人預估在第四季油價相對疲軟,客運需求持續強勁下,2024全年獲利成長超越去年可期,且接續農曆春節長假及賞櫻旺季,普遍看好2025年客運收益。台灣虎航是飛航日本、韓國最多航點的國籍航空,2024年11月開航第20個日本航點宮崎,也將於1月21日將再開航高雄-新千歲航線。隨著滑雪及農曆新年傳統出遊旺季到來,從已售出及旅遊業成團情況觀察,旅遊熱度不減,整體旅遊市場需求暢旺。此外,台灣虎航於2025年預計將再迎接兩架A320neo新型客機,並透過延長6架租約飛機,持續將機隊進行汰舊換新,靈活應變全球飛機製造商延遲交付影響。台灣虎航2024年12月自結單月營收12.99億元,年增加14%,為同期單月新高。2024年自結總營收為164.23億元,相較於2023年的營收124.68億元,年增31.7%,為歷史新高。台灣虎航前三季營收為 126.36 億元,年增率 39.6%,營業利益 32.61 億元,年增 67.8%,營業毛利率和營業淨利率分別達 32%、26%,稅後純益為 24.76 億元,每股純益EPS為5.52 元,較去年同期漲幅73%。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92757/sm-c06a15ff90a2f704b1ef2b2134abae8c.jpg)
房貸年增1兆元!壞帳創2年半新高 專家曝:投資客周轉失靈
根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全年國銀承做房貸餘額11兆257億元,為史上新高,觀察房貸逾放餘額約74.5億元,則是近2年半來新高,逾放比率在近2個月微增至0.07%,月增3.6億元也是近5年來單月最多,顯示壞帳有逐漸惡化的情況。專家指出,是反映投資客資金周轉失靈的狀況,不過從整體逾放比來看,房市體質仍屬健全。根據最新公布的2024年12月本國銀行購置住宅貸款餘額,去年至12月底的全年國銀承做房貸餘額高達11兆257億元,年增1兆388億元,是史上增額最大量。不過若以單月份來看,12月的房貸餘額年增率10.40%已是近5個月來新低,顯示雖然年底交屋潮增加,加上新青安的政策加持,讓房貸餘額大增,但房貸戶清償及還款狀況也持續增加中。值得注意的還有象徵「壞帳」的「購置住宅貸款逾放餘額」,12月來到74.94億元,創下2年半來新高,已是連5個月走揚,且月增3.6億元也是近5年來單月最大。2024年國銀承做房貸餘額11兆257億元創史上新高。(圖/翻攝金管會官網)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解釋,過去一段時間房地產景氣大好,基本上真的有財務問題的屋主都能順利售屋還債,因此倒債狀況並不多,住宅貸款逾放比例已經長期在0.1%以下,整體房市體質相當健全,不過因為住宅貸款餘額已經達到10兆元,總金額高難免逾放的數字會增加一些,接下來就觀察是否持續攀高,以目前外在景氣狀況來看,失業率也未大幅增加,應該沒有大量壞帳然後出現在法拍市場的現象。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則指出,房貸餘額大增、壞帳率也提高,反映出過去仰賴寬限期賣屋套利或轉貸續命的投資客,如今遇到房市難轉手且難轉貸的情況,尤其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擴及全國,等於把操作七大都會區以外的投資客全面納管,導致資金周轉失靈。黃舒衛認為,今年房市交易量能如果持續低迷,央行又持續管制銀行的不動產放貸,金管會也加入金檢,包括假換屋的協處、舊屋增貸、周轉金、理財房貸等,都將使投資客更難續命,判斷2025年的房貸壞帳恐怕會繼續攀升。 鄰損戶為何多與「凶手建商合建」 專家曝3大理由:江湖現實 他賣繼承老公寓 慘課66萬房地稅 代書一招「稅變0」:免扒兩層皮 假遺囑詐孤獨死! 地政局曝「台版地面師」破案秘辛:快做這1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392583/sm-75da8432172440aa245cd491ae5d1208.jpg)
日銀再度宣布升息「1年調3次」 創2008年後最高利率
日本銀行(BOJ)於24日宣布政策利率上調至0.5%,這是自2024年3月解除負利率以來的第三次升息,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利率。日銀總裁植田和男強調,此舉旨在反映日本經濟與通膨的穩定增長趨勢,並進一步推動利率正常化。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植田表示,儘管升息,但目前實質利率依然為負,金融環境仍相對寬鬆,將持續支撐日本經濟。如果經濟與通膨預期如計劃實現,日銀可能繼續調高利率。報導中也提到,日銀幕前將重點關注2025年春季的勞資談判(春鬥),現行企業間的加薪趨勢已經從大企業擴展至中小企業和地方經濟。植田先前就曾在分行行長會議上表示,此趨勢將進一步推動物價穩定在2%以上,為日銀提供更多升息的基礎。而面對日銀決定升息的政策,日本政府明確表示支持,財務相加藤勝信、經濟財政再生相赤澤亮正均強調,貨幣政策的具體執行完全交由日銀判斷。而對於此次升息,市場反應相對平穩。野村基金經理人河野光成分析,升息預期已被市場消化,日股僅出現輕微震盪,日圓兌美元匯率則在154至155區間小幅升值。隨著日本貨幣政策的逐漸明朗化,日股有望重返基本面支撐的上升走勢,受益於經濟復甦、治理改革及內資信心回籠。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指出,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指出,日本當前通膨壓力顯著,CPI年增率達3.6%,核心CPI為2.4%,預計今明兩年將穩定在2.1%以上。此外,日圓匯率在155至160區間波動,導致輸入型通膨壓力增大。這些因素促使日銀認為進一步升息是必要的。林同時表示,短期內日圓可能會升至150以下,但美國聯準會的降息預期將對美元形成支撐,限制日圓的升值幅度。報導中也提到,川普的執政,也會對中國的經濟政策產生影響,進而間接影響了亞洲貨幣的走勢。川普減少對中國的關稅施壓,推動人民幣升值,緩解了亞洲貨幣競貶的壓力。包括新台幣在內的多個亞洲貨幣因此受惠,24日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至32.682元。然而,由於美元依然保持強勢,新台幣在過去一年內累計貶值了4.0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92332/sm-0db089f4f50bf632aa0466a3fc6ad5ce.jpg)
新年要來了!民眾搶換新鈔、買年貨 新台幣最高發行額衝破4兆創新高
農曆年關將至,民眾採買年貨、領新鈔與發放紅包,鈔票及硬幣等通貨需求大增,資金需求旺盛,讓通貨衝上高點。中央銀行24日公布2025年農曆春節前最後一個營業日(1月24日)的新台幣最高發行額為4兆537億元,史上首度衝破4兆元大關,續寫歷史新高紀錄。所謂「通貨」是指,一國中央銀行所發行的紙鈔(紙幣)及硬幣(鑄幣)。每年農曆年前,企業發放年終、績效獎金,加上民眾提領新鈔、發紅包、採購年貨及各式用品,都會推升通貨發行額,而農曆春節前最後一個營業日,通常都是發行額高峰。2025年最高發行額4兆537億元,雖續創新高,但相較去年最高發行額3兆8,753億元,僅增加1,784億元或4.6%,增額創近五年新低,年增率則為近15年最低。央行發行局長鄧延達說明,增加金額、年增率都放緩,主要是現金的預防性需求下降,過去疫情時代民眾不想常常出門領錢,因此每次提領大量金額,但疫情後提領現鈔需求下降,民眾已不會一次提領大量現金放在身上。鄧延達進一步指出,疫情期間每年最高通貨發行額增加較多,尤其2022~2023年增幅均在3,000億元上下,但2024年起增額已放緩,今年增加1,784億元來看,已回歸疫情前水準。至於國內鈔券仍有一定需求,鄧延達指出,根據央行去年4月委外問卷調查,民眾消費日常支出,只使用現金約25%,同步使用現金及非現金者有73.8%,兩者合計達98.8%,僅有1.2%民眾只使用非現金交易,顯然大多數民眾仍有現金需求及習慣。鄧延達也提到,今年1月1日通貨發行額約3.7兆元,到1月24日已升破4兆元,農曆年前是通貨高峰,年後則因民眾將錢存入銀行,資金會陸續回籠,預計在過年後兩個月內,約7成資金將會回存到銀行體系。另,由於去年春節假期僅7天,今年則有9天,放假天數愈長,民眾提領現金放身上也會愈多,多少也會使今年最高發行額的年增率放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5/392155/sm-1beb40b6f702bab71345d9d6f7a092bf.jpg)
台經院上修2025年GDP成長預測3.42% 但產業要關注「這問題」
台灣經濟研究院24日發布國內總體經濟預測暨景氣動向調查,提到目前全球製造業表現仍呈二極化,台灣產業復甦不均,雖然半導體高階製程與伺服器需求強勁,但傳產需求回升有限,預期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仰賴投資與消費支撐,但外需表現優於預期,預測2025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為3.42%,較2024年11月預測上修0.27個百分點,預計CPI成長1.95%,也較前次上修0.08個百分點,經濟成長將呈現前低後高態勢。台經院表示,近期美國新訂單與生產指數重回擴張區間,顯示需求開始溫和復甦;歐元區因需求疲弱與政治不確定性加劇,仍陷於衰退區間;中國在官方刺激政策下連續三個月維持製造業擴張;日本雖已連續六個月處於緊縮,但惡化程度已有緩解;加上全球多國已開啟降息循環,2025年全球貿易量可望續增。在國內製造業方面,年底旺季需求湧現,加上農曆年前客戶備貨效應,讓去年12月的數據上揚;零售業與餐旅業看好景氣表現;營建業有年底公共工程趕工潮,加上半導體建廠與綠能建設需求,促使高科技業者持續推進建廠計畫,預估未來半年整體營造業景氣相對樂觀。但不動產業擔憂未來半年會受到資金控管與高房價基期,將使房市景氣趨緩。所以台經院預期,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仰賴內需支撐,外需亦重回經濟成長主力。在外需方面,隨著資通訊產品基期逐步墊高,出口增速可能趨緩,但新興科技需求強勁,加上全球多國已開啟降息循環,2025年全球貿易量可望續增,傳統產業也有望緩步復甦,推動台灣外需穩健成長。內需方面,零售及餐飲銷售額年增率持續穩定成長,但因比較基數已高,成長漸緩,所以在基期影響,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呈現前低後高。展望未來,要關注全球經濟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像是川普新政、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走向、中國經濟刺激政策,以及國內投資動能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91524/sm-5ec3fd5084e2123bece973ba5bc457c9.jpg)
AI發威連10紅!去年外銷訂單5895億美元創史上第三高
經濟部統計處21日發布2024年12月及全年外銷訂單金額統計,受惠於AI需求強勁,2024年全年外銷訂單金額達5895.4億美元,終止連二年負成長,年增5.1%,也創下史上第三高。數據顯示,去年12月外銷訂單529.2億美元,月增1.2%,年增率達20.8%,為連10紅。第4季外銷訂單1606.5億美元,季增4.3%、年增9.1%。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因全球經濟穩步成長,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產業等商機發酵,加上各國積極擴充半導體產能,農曆年前客戶備貨效應,讓去年12月外銷訂單529.2億美元,較上月增加1.2%、年增20.8%。以貨品類別來看,去年12月的電子產品接單199.2億美元最多,月增4.3%、年增33.5%;以接自美國增29.1億美元較多。去年全年接單2115.5億美元,年增11.5%。去年12月的資訊通信產品類則為152.5億美元,月減3.6%、年增24.3%;接自美國增10.3億美元、東協增9.3億美元較多。全年接單1720.2億美元,年增3.6%。 傳產方面,去年12月的基本金屬製品為20.5億美元,月增5.4%、年減4.5%,主因是鋼市需求低迷,加上海外同業低價搶單。塑橡膠製品15.9億美元,月增2.7%、年增5.5%,雖然石化產品持續受到海外同業產能過剩之低價競爭影響,導致訂單減少,但東協市場增加,化學品方面的電子用化學材料接單成長。目前主要訂單來源,外銷第一名為美國,以電子產品增加較多,去年接單1936.4億美元,年增8.6%。 第二名為中國大陸及香港,去年接單1266.8億美元,年增5.3%。 第三名為東協市場,以資訊通信產品增加較多,去年接單982.7億美元,年增15.9%。第四名為歐洲市場,也是以資訊通信產品增加較多,去年接單846.2億美元,年減9.9%。第五名的日本則為292.2億美元,年減4.2%,以其他產品,像是遊戲機等增加最多。展望未來,黃于玲表示,第1季為電子產業傳統淡季,加上全球經濟前景受川普新政經貿政策及地緣政治風險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恐抑制外銷接單成長動能,但半導體先進製程及伺服器等供應鏈需求熱絡,有助於延續外銷接單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