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鳥
」 孵化外牆整修竟移除鳥巢!33小雨燕雛鳥僅救活5隻 桃園療養院道歉了
部立桃園療養院因建物老舊、外牆磁磚剝落,13日趁假日整修外牆,竟遭民眾發現,施工罔顧生命,逕自拆除鳥巢,導致33隻剛出生的小雨燕雛鳥命危,熱心民眾雖立即送至野動診所,但僅5隻存活,桃療致歉,未來會加強跟施工單位橫向聯繫,並避免繁殖期施工,農業局則喊嚴查。桃市野鳥學會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13日傍晚接獲一箱裝著33隻剛出生的小雨燕雛鳥,熱心民眾表示是看到部立桃園療養院拆除小雨燕巢的過程中,不忍見雛鳥受難,主動送至野動診所。獸醫師觀察這些雛鳥的狀況非常不理想,大部分過於年幼,可能剛孵化,體重僅1、2克,加上不當餵食豆漿,導致牠們虛弱且失溫。初步評估存活機率極低,截至昨早僅有5隻雛鳥存活。桃療道歉並感謝民眾協助救治,桃療解釋,因建物老舊、外牆磁磚剝落有安全疑慮,加上鳥類長期在院內產生排泄物,影響身心較弱勢的住院病患健康,因此選定假日修補外牆磁磚,未來會加強相關宣導教育,避免在繁殖期進行工程,以善盡保護野生動物並與自然生態和平共存之責。野鳥學會質疑,桃療預先訂購適合7樓屋簷大小的網子,拆除鳥巢後立即封網,明顯就是為了移除小雨燕的預謀行為。對此,農業局表示,野生動物保育法以有無故意為原則,若是不知道而過失,一般以輔導為原則,已現場會勘,並請桃療提供相關資料,釐清有無故意之嫌,同時要求院方加強相關生命教育。野鳥學會呼籲民眾,清理冷氣時可能會發現一窩雛幼鳥,修剪樹木時可能會誤傷整窩小鳥,建議民眾盡量選擇冬季進行,以避開到動物繁殖季節。
日行一善要注意!幼鳥掉落路邊「別急著救」 動保處籲:先觀察、再動作
目前至8月是野生鳥類的繁殖期,新北市動保處陸續接獲野鳥救援案例,大多是發現幼鳥掉落路邊,飛行能力不佳而被拾獲。動保處呼籲民眾,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先不急著將鳥帶走,要先判斷是學飛的幼鳥還是沒有行動能力的落巢雛鳥,外觀是否有明顯的外傷,然後再採取相應的援助措施,這才是對野鳥最好的幫助方式。民眾拾獲台灣藍鵲雛鳥。(圖/新北市動保處提供)動保處表示,每年4月起,幼鳥救援案件逐漸增多,每周都會收到超過100件的野鳥救援案。許多幼鳥需要每兩小時餵食1次,這使得動保員必須繁忙地照顧大量的幼鳥。新北市動保處呼籲民眾應先確認是雛鳥還是幼鳥,再決定下一步的救援行動。雛鳥通常全身無毛或僅有絨毛,主要在巢內活動,活動能力差且無法飛行,因此可以在拾獲雛鳥處周圍尋找是否有鳥巢,並嘗試將其送回巢中。幼鳥特徵為羽翼已發育完全,飛行能力不佳但已離開鳥巢,正在跟隨親鳥學習覓食和飛行技巧。對於這類幼鳥,建議將其放置在周邊的灌木叢、高枝或高牆等安全高處,然後離開以免嚇跑親鳥;可選在遠處觀察,如超過30分鐘未有親鳥出現,可通報動保處救援。學飛的領角鴞幼鳥時常被民眾拾獲。(圖/新北市動保處提供)動保處表示,對於健康且正在學習飛行的幼鳥,通常建議應迅速放回原本的巢位或是區域。即使無法找到巢,只要將牠們放在發現地附近相對安全的高處即可。如果發現幼雛鳥健康狀況不佳,無法送回巢中,或是沒辦法分辨幼雛鳥,可通報動保處派員處理。
壽山動物園救治2領角鴞寶寶 復原萌樣曝光
高雄壽山動物園每年協助近百隻保育類野生動物救傷,其中鳥禽比例約占3分之1,近日正值春季為鳥類繁殖期,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觀光局長高閔琳指出,壽山動物園動物收容中心肩負保護野生動物使命,協助高市府農業局承接林保署計畫,執行野生動物的收容或救傷,而為避免傳染人畜共通疾病,收容中心並未對外開放,但加上近年民間企業團體診療儀器的捐贈,更強化整體醫療設備量能。高閔琳透露,每年有近百隻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被救援後,送到收容中心由獸醫師進行醫療及收容,以爬蟲類動物、台灣獼猴及鳥類為主;其中鳥禽的救傷比例約占3分之1,包括保育類猛禽及一般鳥禽。近日農業局轉送來落巢的領角鴞幼鳥,動物園收容中心協助收容並診治,檢查發現雙眼皆有不同程度的角膜破損,經X光檢查後判斷應是頭部撞擊所致,目前已給予相關藥物治療中。收容的離巢領角鴞雛鳥呆萌樣。(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壽山動物園說明,領角鴞是台灣常見的小型貓頭鷹,體型卻為為角鴞屬中體型最大,冬末初春為領角鴞繁殖高峰,幼鳥寶寶在親鳥陪伴下,至少需要經過2至3個月才能學會在野外生存所需具備的各種能力。而幼鳥在練習飛行時,有時會掉落在鳥巢附近;若民眾發現疑似落巢的領角鴞幼鳥,應先觀察是否有親鳥在旁照顧。若幼鳥看起來健康,且親鳥在附近,請勿干擾。園方補充說,收容中心接獲的領角鴞救傷案例中,大多屬於撞擊造成的傷害,常見原因是車輛撞擊、撞到窗戶等,動物個體症狀多為癲癇、眼球震顫、失明或視力模糊、肢體不協調、骨折等。動物園也呼籲,請民眾尊重野生動物,勿干擾其自然生態。如發現受傷或落巢需要幫助的鳥禽,可撥打1999市民專線或通報農業局前往協助,勿擅自撿拾飼養。
臭青公大戰台灣藍鵲 偷吃蛋「被巴到頭暈」掛巢外任5鳥宰割
台灣藍鵲「一言不合就巴頭」強悍個性讓許多人敬而遠之,但素有「老王」之稱的王錦蛇卻膽敢鑽巢挑戰,最後落得氣力放盡、任鳥宰割下場,整個蛇鳥衝突過程全被一旁民眾拍下。該名拍攝者在臉書社團「野生蛇相」曬出別名臭青公(母)的王錦蛇攀樹強闖鳥巢遭5隻台灣藍鵲攻擊畫面,儘管王錦蛇戰力不俗,甚至會獵捕毒蛇,但爬蟲類體力條短不耐久戰特性,加上戰場處於半空中,王錦蛇很快就落入下風。台灣藍鵲面對體型大許多的王錦蛇採取圍攻戰術,不斷輪番猛巴臭青公頭部,即使遭王錦蛇還擊也都能輕巧躲過。最後王錦蛇似乎氣力放盡,無力垂掛在鳥巢箱外。這段位於奧萬大森林的蛇鳥大戰影片曝光後,有網友猜測衝突緣由是王錦蛇企圖捕食幼鳥,遭台灣藍鵲攻擊,另有人指出鳥巢箱是奧萬大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研究使用,應是藍鵲在圍捕蛇。臉書社團「FrontBird 正面鳥圖貼圖區」也曾有網友曬出台灣藍鵲享用王錦蛇的照片,這次在奧萬大森林遭圍攻的老王,若無法逃離現場恐怕也難躲盤中飧下場。南投分署則指出,奧萬大森林遊樂園區生態豐富,任何驚奇都可能隨時上演,研判王錦蛇潛入鳥巢箱吃鳥蛋,卻遭有集體禦敵習性的台灣藍鵲圍攻。
半夜狂叫「追伊、追伊」擾人清夢 真面目影片曝光!
有時候夜深人靜除了會聽到壁虎的叫聲之外,還會聽到1種清脆的鳥叫聲響徹夜空!有網友近日便分享,這位在深夜裡擾人清夢,或是陪伴夜貓子一起失眠的好朋友,其實就是「台灣夜鷹」。引發網友熱議,直呼「就是這個聲音」、「原來聲音的主人是他。」有網友25日在臉書社團《爆廢1公社》貼出一段37秒的影片,畫面中一隻台灣夜鷹窩在鐵皮屋頂上,每3秒就張大嘴發出「追伊、追伊」的叫聲,下巴處還有兩搓白毛,圓鼓鼓毛茸茸的模樣萌翻眾人,「深夜陪你一起失眠的好朋友本人。」影片曝光不到2天,便吸引逾1.3萬名網友按讚、2500多則留言,「這是成鳥,幼鳥更毛茸茸」、「很棒很棒~拍到我一直想捕捉的畫面了」、「萌萌的好可愛」、「大夜班的好朋友」、「就是這個聲音~原來是長這樣!」「聽到這聲音春天到了」、「第一次見到廬山真面目!」另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資訊顯示,台灣夜鷹為夜行性中型鳥,體長20至25厘米,頭大,頸短,腳短,翼、尾皆長,張開面大,基部有剛毛。每年1月底到8月為繁殖期,雄鳥在求偶鳴叫期會表現出很強的領域行為,所以天黑後和黎明前鳴叫頻率最高,尤其「追伊、追伊」是繁殖期公夜鷹發出的求偶聲或警示威嚇聲,當母鳥正在孵蛋或育雛時,雄夜鷹就在一旁擔任巡守護衛的角色。而雌鳥雖然也會叫,但聲音很小。此外,不像一般鳥類會在樹上築巢,台灣夜鷹偏好在沙地上產卵育雛,近年則經常在都市中寬廣的民宅頂樓下蛋。研究人員發現,民眾明顯感受到台灣夜鷹逐漸在住宅區出沒,大約是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主要是肇因於自然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的開發行為。至於如何避免夜鷹高分貝的「追伊、追伊」聲擾人清夢,民眾其實可在屋頂放置盆栽,減少夜鷹停棲的機會,如此便可讓人鳥衝突降低,彼此都能在城市裡安居。
雲林濁水溪出海口貓頭鷹落難獲救 竟是瀕危「草鴞」
雲林縣麥寮鄉民代表吳明宜接獲鳥友通報,指濁水溪出海口有1隻受傷貓頭鷹落難,經送往野生動物急救站醫治,確認是列為瀕危等級的「草鴞」。吳明宜表示,19日中午1名鳥友送來1隻虛弱草鴞,因草鴞是極珍貴瀕臨絕種動物,即刻通野生動物急救站救治。她還說,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臉部遠看像猴子又被稱為「猴面鷹」,草鴞的棲地與人類開發土地的重疊性高,棲地持續喪失、破碎化、劣化,影響草鴞生存,目前已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農業部生物多樣所組指出,濁水溪出海口兩岸都是適合草鴞棲息的草原,幾年前就有草鴞紀錄,這幾年也監測、錄音、錄影到,但並未真正目睹,民眾拾獲的這隻幼鳥,推測應有在當地繁殖。鑑於草鴞幼鳥受困太久顯得虛弱,經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救治後,將視狀況原地野放。農業部生物多樣所組還說,草鴞不是在樹上活動,主要是在平原草生地活動;由於濁水溪南、北岸都有廣大草生地,只是不知道族群數量有多少,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系統性調查。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表示,此次發現草鴞的地點,位於彰雲海岸溼地保育軸帶內濁水溪口南岸,該區一直有穩定的草鴞族群分布,南投分署已透過國土綠網計畫與在地協會合作,共同辦理草鴞族群監測調查,並於平台會議與河川治理機關討論保留其可利用的棲地。南投分署說,目前草鴞出現及棲地預測分布區域,以嘉義、台南、高雄、屏東4縣市的淺山與平原草生地為主要分布熱點,主要棲地類型為草生地,包含休耕的農耕地、都會區廢耕草地、河流演替頻繁的草生地都可能發現草鴞的蹤跡,濁水溪出海口過去亦有監測紀錄。
海廢又惹禍?黑尾鷗台東現蹤 脖套橡皮圈等待救援
1隻頸部套著黑色橡皮圈的冬候鳥黑尾鷗近日出現在台東富岡漁港,因無法掙脫讓人心酸,野灣野生動物醫院表示將到場救援。2年前澎湖也出現有「黑頸圈」的黑尾鷗,台東野鳥學會呼籲各界應重視海洋廢棄物問題。黑尾鷗是冬候鳥,每年都有一定的數量來到台灣,台東富岡漁港因有許多食物及釣客,常吸引鷗科鳥類停留覓食。陳姓釣客說,這隻海鷗已在港區待了將近1星期,通常在堤防邊撿拾小魚或釣餌來吃。林姓資深鳥友表示,2022年春節前,同樣有1隻掛有黑色橡皮圈的黑尾鷗現身在澎湖西嶼竹灣箱網養殖區,許多人認為可能是同1隻,不過富岡港這隻是1齡幼鳥,而澎湖的現在已是3齡的成鳥,應該是不同的個體。台東縣野鳥學會解說員許宸指出,鳥類身上本來就不應該出現這類人為垃圾,這隻宛如囚犯戴著頭銬的黑尾鷗,顯示海廢問題日益嚴重,過去每年在台東度冬的黑尾鷗,總有幾隻在覓食過程被釣線纏到、身上卡著垃圾,嚴重可能致死。野灣動物醫院公益勸募課長王時瑋說明,在鳥類無法掙脫的情況,橡皮圈將伴隨牠長大,不斷壓迫頸動脈、氣管、食道,長期恐導致牠進食困難、影響血液循環,院方將盡快到場誘捕救援。
停路邊出事了!2機車遭「鳥群潑糞」炸成一片白 網傻眼:集體食物中毒?
不少機車族都會將愛車停放在路邊的停車格,除了擔憂會被亂移車、刮傷外,還可能因此面臨「洗車悲劇」,近日一名女網友分享,2輛停放在路邊的機車被「鳥屎轟炸」,車頭全白的景象極為悽慘。照片曝光後,網友忍不住吐槽,「那隻鳥是喝了早餐店的大冰奶嗎?」該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分享一張慘照,只見1黑1藍的兩輛機車好好地停在車格內,沒想到竟遭鳥屎進犯,龍頭、車身、把手及輪胎都被排泄物滴滿,讓原PO忍不住感慨,「這兩台機車到底哪裡惹到鳥了?」機車慘遭「鳥屎鍍膜」的畫面曝光後,引起網友紛紛留言笑虧,「肯定是早餐店大冰奶的功勞」、「這是吃了瀉藥吧」、「這鳥是腸胃炎喔」、「集體食物中毒」、「這是潑糞等級了欸」、「感覺全村的鳥都來朝聖了。」另外,也有內行人指出,肇事者就是「黑冠麻鷺」,研判機車應該是停在鳥巢所在的路樹下方,且該種鳥類十分容易受到驚嚇,排泄量更是驚人,「我親眼看過,一隻幼鳥就可以達到這種程度~跟瀑布差不多!」
罕見!基隆新山水庫 驚見黑鳶群飛
黑鳶是基隆市的市鳥,在海洋廣場常常能見到其飛翔的身影,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日前在新山水庫觀察鳥類時,恰好目擊75隻黑鳶同時間出現,沈表示,這是學會成立以來,同一時間在基隆記錄到的最大量情形,相當罕見,且族群與基隆港的不同,群體來自何方需再觀察。沈錦豐表示,25日上午11時20分許,他在新山水庫看到先有幾隻黑鳶飛往對面,後續又有許多黑鳶跟著一起齊飛、在山谷中盤旋,事後根據影像估計,至少有75隻黑鳶,大多是幼鳥,數量相當多。沈錦豐說,這群黑鳶與常盤旋在基隆港上空的族群不同,十分罕見,能拍到黑鳶大量群飛畫面也相當珍貴;由於現場大多是幼鳥,從飛行姿勢、季節與地緣關係研判,很有可能大部分是遷移性的候鳥,也讓他想起黑鳶「小茄子」的故事。他解釋,小茄子是黑鳶幼鳥,2020年在屏東某處茄子園墜落,被農民發現後送屏科大救治,臨床判斷為老鼠藥中毒,救傷成功後裝了衛星追蹤器放飛,後來也驗證成為台灣第一筆度冬黑鳶的紀錄。因此沈研判,在新山水庫出現的這批黑鳶,可能是許許多多過冬遷徙的「小茄子們」,不過這只是初步推論,還要深入調查才能確認。沈錦豐指出,每年冬季過後,黑鳶數量有減少的情況,研判有一部分族群,可能是為了過冬,屬遷移性的候鳥,來台度冬後遷移離開,但繁殖區在何處還不確定;新山水庫這群黑鳶並未在水庫夜棲,懷疑是在別處與原有的在地黑鳶族群夜棲,至於會有多少群體離開或留下,還再觀察。
少女買超市鵪鶉蛋「竟孵出2隻鳥」 爸傻眼:家裡已養7隻寵物
跌破眼鏡!英國一名13歲少女因為想要多想寵物,聽說超市賣的鵪鶉蛋會孵出鳥,原本媽媽不以為意,認為不可能發生,萬萬沒想到,最後真的孵出來,也意味著家中的寵物又增加了。根據《鏡報》報導,札菈(Zara Sutcliffe)幾個月來,不斷詢問身為寵物護理員的媽媽克萊兒(Claire Sutcliffe),希望可以購買超市裡ClarenceCourt「自由飛翔」鵪鶉蛋,因為聽說會孵化出鵪鶉。其實,他們家寵物很多,已經養了1隻狗、3隻貓、2隻紅腿象龜以及1隻螳螂,雖然如此,克萊兒覺得孵化不太可能,於是答應買了一盒鵪鶉蛋。鵪鶉破殼而出。(圖/翻攝自Claire Sutcliffe臉書)札菈拿到蛋後,立刻做了很多研究,每天小心地轉動4次,以防止蛋黃沉澱而影響到孵化,一開始克萊兒告訴女兒,期待的結果可能不會發生,但讓札菈仍然充滿信心,定時秤重並用手電筒檢查,後來發現重量變重,這才意識到鵪鶉蛋正在孵化。由於丈夫曾表明家裡不准再養寵物,克萊兒必須告知這個事實,「看起來這些幼鳥正在發育」,丈夫果然不同意,不過她嘗試說服,可以養在屋外的兔子大小籠子裡,「他只是看了我,翻了個白眼」。直到9月1日,第1隻鵪鶉破殼而出,他們將牠取名為「Pebbles」(卵石),隔天孵化出第2隻「Speckles」(斑點),2隻新成員在札菈的耐心照顧下成長,加入了這個家庭。
災難性繁殖失敗!暖化加劇南極海冰崩裂「企鵝幼崽全淹死」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引發的災害越加頻繁,南極洲海冰不斷消融,海冰面積創下歷史新低,連帶威脅南極最具代表性物種之一的「皇帝企鵝」(Emperor Penguin),研究人員監測該地區企鵝的繁衍情況,發現去年多達10000隻企鵝寶寶被淹死或凍死,這場生態浩劫堪稱「災難性繁殖失敗」。綜合《CNN》、《BBC》報導,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自然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中,內容揭露科學家們追踪「皇帝企鵝」的5個繁殖地,觀察發現其中4個群體徹底繁殖失敗,只有南極洲最北端的羅斯柴爾德島(Rothschild Island)的幼鳥成功換羽。換句話說,企鵝寶寶在換羽之前絨毛無法防水,在冰天雪地裡「換羽失敗」意味著將被淹死或凍死,而這一切都要歸咎於海冰快速消融、崩解,導致幼鳥掉入水中淹死,或是漂流在浮冰上活活餓死。研究示警,如此大規模的「災難性繁殖失敗」是有記錄以來首起慘案,也是敲響生態浩劫的「早期警鐘」,如若目前的暖化速度持續推進,直至2100年將有超過90%的皇帝企鵝面臨滅亡命運。
幼雛受困水溝深山竹雞夫妻急壞 雪管處掀蓋救出助團圓
一對深山竹雞(台灣山鷓鴣)夫妻檔端午節一早帶著2隻幼雛,在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中心附近林道漫步,幼雛不慎受困路旁排水溝內,竹雞父母在附近焦急尋找孩子未獲徘徊不去,雪管處雪見工作站人員發現竹雞父母行為反常,經仔細搜尋在排水溝發現幼雛,立即會同雪警隊雪見小隊員警打開水溝蓋,救出雛鳥送回父母身邊。深山竹雞幼雛不慎受困路旁排水溝內,深山竹雞父母在附近焦急徘徊不去,雪管處雪見工作站及雪警隊人員發現後共同救援,成功從排水溝中救出雛鳥。(圖/雪管處提供、謝明俊苗栗傳真)一對深山竹雞(台灣山鷓鴣)夫妻檔端午節一早帶著2隻幼雛,在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中心附近林道漫步,幼雛不慎受困路旁排水溝內,竹雞父母在附近焦急尋找孩子未獲徘徊不去,雪管處雪見工作站人員發現竹雞父母行為反常,經仔細搜尋在排水溝發現幼雛,立即會同雪警隊雪見小隊員警打開水溝蓋,救出雛鳥送回父母身邊。竹雞一家4口歡心重聚,重回雪見密林家園。雪管處副處長陳俊山指出,台灣山鷓鴣又名深山竹雞,是台灣特有種,列為保育等級第3級保育類動物,生性非常害羞內向。22日端午節一早,雪霸國家公園雪見管理站技正傅國銘在雪見遊憩中心附近林道,遇到2隻深山竹雞成鳥,在林道旁徘徊不去,傅國銘了解深山竹雞是一種非常害羞的雉科鳥類,常常只聽到聲音而不見蹤影,這對深山竹雞行為反常,幾乎不是很怕人,而且一直重覆似乎在找尋什麼,引起傅國銘特別注意。隨後,陳姓雪見巡守隊隊員前來指出,好像看見有深山竹雞幼鳥掉進路旁水溝下,傅國銘與雪見站工作人員會同保七第五大隊雪見小隊蔡姓員警等,開始在周邊展開地毯式搜尋,終於在一處排水溝下方發現保護色良好的2隻幼鳥。由於水溝蓋是用螺絲鎖住的,雪見站所有假日值勤人員一起出動,用機具將水溝蓋打開後救出2隻可愛幼鳥,並安全放回林地裡。稍晚雪見巡守隊員在附近發現到2隻幼雛已安全與父母會合,重回森林深處的安樂家園。
貓咪綁架幼鳥! 遭鳥群瘋狂圍攻長達1週
中國遼寧瀋陽一名網友,近日在網路上發布一則影片表示,他發現有一群小鳥不斷圍攻一隻流浪貓。後來他上前查看才發現,原來是那隻貓將小鳥寶寶「綁架」,才會遭鳥群不斷攻擊。中國遼寧瀋陽一名網友,日前在網路上發出一則影片表示,他在當地看見一隻流浪貓,不斷被鳥群攻擊,上前查看才發現,原來是貓咪將從樹上掉落下來的小鳥寶寶「綁架」。而該網友見狀後便立即將那隻鳥寶寶放回鳥巢,希望平息鳥群們的怒火。不過接下來的一週,當他經過那個路口發現,只要貓咪出現在樹下,鳥群就會不斷發起攻擊。即使後來貓咪不在了,鳥群們仍會時不時到此處查看,直到後來貓咪因為太害怕了,就再也沒有出現,鳥群才慢慢消散。影片一出也引起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天啊!鳥是怎麼達成共識的」、「這個好像是灰喜鵲,他們的報復心真的很強」、「被鳥記得真的很慘,我記得有個人被鳥攻擊了5年,不管穿什麼衣服都會被認出來」、「前幾天也有一隻黑喜鵲攻擊我家的貓,貓跑回家裡,鳥還在家門外徘徊」。看原始影片請點這
燕鷗群繁殖季到來台育下一代 神話之鳥現蹤「這地方」
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數量稀少,被稱為「神話之鳥」,估計全球目前約僅有150隻。海洋委員會近來委託台灣大學森林系等單位到澎湖等地區蹲點,截至今年5月26日,研究人員已記錄上千隻鳳頭燕鷗,其中包含至少5隻黑嘴端鳳頭燕鷗,並發現編號A74、外號「馬妞」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再度回到出生地。隨著夏季來臨,許多燕鷗科鳥類紛紛來到台灣繁殖,包括7種保育類燕鷗。其中以小燕鷗數量較多,在台灣本島的分布從桃園到高屏溪口都可以看到。至於玄燕鷗、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多在澎湖離島,最為罕見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則較常在連江縣停留。今年五月,中央研究院、台大森林系與農委會林物局等陸續在鐵尖島觀察到黑嘴端鳳頭燕鷗停留、交配、孵卵。特別是看到編號A74的「馬妞」出現在群體中,令鳥友們爭相通報,並期待她能繁殖成功。生態攝影導演梁皆得於2000年首度於馬祖發現,隨後率領中央研究院、台大森林系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長期投入保育心力,過往曾在馬祖記錄2至16隻不等的成鳥。團隊陸續標記了數隻在馬祖出生的幼鳥,包括2015年6月出生的「馬妞」。「馬妞」自2015年離巢後,幾乎每年夏天都會回到馬祖。不過,自2020年以來,可能由於猛禽、颱風或其他人為因素影響,鐵尖島已經連續3年無成功繁殖紀錄,僅於2022年曾目擊馬妞短暫落腳澎湖。今年初春,連江縣政府提早開始了捕鼠、除草等工作。加上整地、鋪設碎石、安裝遠端監視設備、擺放假鳥模型及播放燕鷗叫聲引誘燕鷗,海巡署也搭配相關勤務,看守附近海域確保無非法作業漁船,這些動作都是確保燕鷗群可以不受干擾地繁殖,也希望民眾給予海鳥們空間,不去打擾牠們。
超珍稀!台南鬧區「湯姆熊」驚見罕見八色鳥
台南鳥會救傷志工昨天帶著這隻誤闖「湯姆熊」的八色鳥到六甲山區野放,助牠重返大自然。(台南鳥會提供/曹婷婷台南傳真)迷途在湯姆熊的八色鳥經台南鳥會救傷志工檢視,沒有外傷,身體也沒太大問題。(台南鳥會提供/曹婷婷台南傳真)有民眾日前在台南市中西區「湯姆熊」歡樂世界,發現地上躺著一隻顏色漂亮的鳥,熱心民眾趕緊通知台南鳥會,台南鳥會赫見居然是珍稀八色鳥,都很訝異,「八色鳥相當少見,竟然在市區現蹤!」由於鳥兒狀況不錯,昨天一早已將牠帶往六甲山區野放。台南鳥會總幹事林岱瑢表示,這隻八色鳥前天經由民眾以鳥籠送到鳥會,經詢問,是民眾在中西區的湯姆熊遇見躺在地上的牠,當時八色鳥一動也不動,擔心可能狀況堪憂,不過,經救傷志工檢視,這隻八色鳥並無外傷且被送來後,也恢復活力還能在鳥籠內跳躍,因此,29日一早就將牠帶到六甲山區野放,重返大自然。她指出,鳥會平均一天接獲10多起撿到鳥、發現鳥受傷的案件,經過線上評估後,1年實際接案量達2000件,其中多為幼鳥,至於被民眾撿獲、發現的情境不一,有的是因為都會區缺乏乾淨食物,幼鳥吃到不乾淨的食物而拉肚子,在地上奄奄一息,至於民眾通報送來鳥會的鳥類則以斑鳩居多。林岱瑢表示,八色鳥為夏候鳥,目前正值八色鳥來台繁殖的季節,研判這隻迷途到湯姆熊的八色鳥,可能是飛抵台灣就意外迷路或遇到什麼問題,才會在人來人往的都會區現蹤。
花蓮驚見罕見鳥類藍臉鰹鳥 疑中毒急送醫
花蓮市民6日在市區文創園區水池邊,發現一隻罕見的鳥類,待了一整晚沒離開,經鳥友一查才知是罕見的海鳥「藍臉鰹鳥」(Sula dactylatra )。送花蓮縣府動植物防疫所檢查,獸醫師研判是1歲幼鳥,無外傷但虛弱,頭部出現顫動,疑似為神經症狀,可能有中毒或感染,已先投藥,昨下午送往台東野灣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協助處理。6日晚間,有市民在文創園區散步,看見園區中庭水池邊,有一隻全身白羽毛、嘴巴尖尖的鳥,牠把頭疑似埋在水裡,顯得虛弱,於是打電話通報花蓮縣野鳥學會,初步研判是隻「藍臉鰹鳥」。昨早鳥會負責救傷工作的「黑手鳥爸」賴俊聰再度前往尋找,小心翼翼將牠帶往花蓮縣府動植物防疫所處理。動植物防疫所長周黃得榮與同獸醫仔細觀察,這隻「藍臉鰹鳥」體重約1750公克、頭尾長78公分、展翅長140公分,依照紀錄體長約86公分,由於牠翼下還有一些深色斑點尚未褪去,推測是1歲多的幼鳥。檢查發現,藍臉鰹鳥頭部顫動,似為神經症狀,懷疑牠可能中毒或遭疾病感染,先給予維生素B及輸液,也投與預防性抗黴菌藥,為了讓這隻鳥有機會復原,昨天將鳥送台東野灣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治療。賴俊聰說,藍臉鰹鳥是海鳥,因天氣不穩定才會進入島內,鳥會20年前曾有過藍臉鰹鳥救傷紀錄,他則是第一次碰到。
婦人全身奇癢無比「竟與後院曬衣有關」 醫師:這種蟲會吸人血!
一位50多歲女性,因全身疹子奇癢無比就醫,經檢查發現大片紅疹密集分佈於腹部、腰部、大腿內側及肩頸等處,類似情形從前曾經發生過兩次,詢問病史發現該民眾固定於後院曬衣,該處經常會有八哥出沒。另一案例為60多歲男性,腹腰、腋下、肩頸出現散在性癢疹,本身有種菜養雞。再一案例為60多歲女性,腹部、腰部、肩頸、手臂,大腿內側等處出現相當多的群聚性癢疹,詢問得知房間窗型冷氣上方有鴿子築巢。第四例為60歲女性也有類似症狀,多處散在性癢疹,家中陽台有珠頸斑鳩築巢及哺育幼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禽蟎臨床案例每年4月底就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8月,以5月為高峰。這樣的時間分佈符合鳥類繁殖期,這時候求偶、築巢、覓食活動最為頻繁。禽蟎因環境而有不同種類,台灣見到的叫「熱帶禽蟎」。禽蟎寄生於各種鳥類及雞隻的皮膚表面吸血為食,也可闖進屋內吸食人血。蟲體肉眼可見,成蟲體長約0.7毫米8隻腳,灰白色,吸飽了血會變成紅棕色。爬行速度和螞蟻差不多,如果沒有繼續吸血可存活至少一周。顯微鏡觀察發現肢體末端有傘狀吸盤,推測便於吸附於飛行的鳥類。禽蟎的生命周期從孵化至成蟲約一周,期間必須吸食禽鳥雞隻的血液才可以完成生命周期。生活習性為白天躲藏,晚上出來活動及吸血。潘企岳說,禽蟎叮咬的疹子是丘疹樣蕁麻疹,通常成群地出現,也可能散在出現。最常見於腹、腰、肩頸、手臂、腋下及大腿內側,叮咬的軌跡會停在衣褲、胸罩、肩帶的邊緣是一大特徵。診斷禽蟎叮咬,除了臨床特徵,還要仔細詢問鳥禽類相關蹤跡,例如窗外、冷氣旁、陽台是否有鳥巢,建築物是否常有鳥類出沒停留,是否於戶外晾衣,是否養雞。如果病人抓到蟲子帶來當然就能立即辨認診斷。禽蟎叮咬經常和跳蚤、臭蟲叮咬及疥瘡混淆。該如何分辨呢?潘企岳解釋,雖然跳蚤、臭蟲叮咬反應也是丘疹樣蕁麻疹,不過疹子可能大一點,且不會像禽蟎叮咬這麼密集。病史詢問對鑑別診斷也很重要,譬如家中有老鼠出沒則可能是跳蚤叮咬,曾看到樣似蟑螂的小蟲則可能是臭蟲叮咬。疥瘡疹子相對小很多而非丘疹樣蕁麻疹,另外可能產生棕色節結,加上好犯的典型部位,與禽蟎叮咬分辨並不困難。至於如何擺脫及防範禽蟎的危害,首先要防止鳥類於房子外棲息築巢,特別是窗外、冷氣旁、陽台等處。若發現鳥巢可等小鳥成長離巢後盡速清除。暫時離開已入侵的房間或空間並使用殺蟲劑來清除禽蟎。儘量避免於戶外晾曬衣物,尤其是有鳥類出沒的處所。家中保持乾燥,使用空調及除濕機可加速禽蟎的死亡。
必要之惡?林鵰幼鳥裝衛星發報器 研究單位:完全合法
林鵰幼鳥被裝上衛星發報器,讓原發現巢位的鳥友氣炸,台灣猛禽研究會表示,該案已經過林務局核准,過程完全合法,執行時也有獸醫全程監控,國人過去對林鵰的生態所知非常少,為了達到保育目的,將來若有機會,仍會繼續主動執行。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表示,為這隻幼鵰裝衛星發報器前,已向林務局申請並經專家審核通過後給予執照,過程中有獸醫師監控,發報器重量僅幼鵰體重的3%以下,安裝時程為幼鵰身體長至9成左右,羽毛開始抽長時段,這是全球通用的追蹤野生動物方法。林思民指出,從保育生物學來講,要保護的不是單獨1、2隻鳥,而是這種鳥的整個族群,為了要了解這種鳥,可能就要去騷擾一下2、3隻鳥,通常2年後,衛星發報器隨著繫在猛禽身上的繩子斷掉後就會脫落,也就能取得許多珍貴的數據。他說,林鵰過去在台灣甚至全世界是陌生、神祕的物種,大家根本不認識牠,台灣在1935年才經由標本採集而被發現,台灣猛禽研究會創會元老林文宏從1990年代開始,帶著研究團隊在茂密的原始林中尋訪林鵰,近30年的研究過程,才逐漸揭開「山林魅影」的神祕面紗。他強調,全世界對林鵰的研究非常少,除了這次該會所做的幼鵰以外,屏科大在2020及2021年繫放2隻,目前全球總計只有3隻林鵰繫上衛星發報器,而且都在國內,台灣在研究林鵰方面,居於領先地位。要保育林鵰,就必須了解其活動範圍、生態需求、棲地分析等等,未來有任何機會,仍會主動去做研究。
史上最完整恐龍蛋出土 胚胎出現「現代鳥特徵」震驚科學家
化石是人類研究物種演化的關鍵,但並非所有生物都能留下遺骸供人類解惑。來自中國大陸的「英良貝貝」(Baby Yingliang)恐龍蛋化石,不僅保存近乎完美的胚胎樣本,研究人員在這顆有6,600萬歲的恐龍蛋中,還發現胚胎呈蜷縮姿勢與現代鳥類胚胎類似,科學家表示從未在恐龍胚胎的化石中見到這情況。綜合外媒報導,由中國大陸、英國與加拿大組成的研究團隊,對館藏於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Yingliang Stone Nature History Museum)的「英良貝貝」進行研究,發現蛋內居然完整保存一隻待孵化的胚胎骨骼,且有現代鳥類胚胎在接近破殼前獨有的蜷縮(Tucking)行為,蜷縮被認為是現代鳥類成功孵化的關鍵,由發育中胚胎的中樞神經觸發的蜷縮,若未引導胚胎至破殼最佳位置,屆時幼鳥將因無法啄破蛋殼而死於蛋內。英良貝貝的胚胎骨骼化石。(圖∕翻攝自iScience)研究團隊還發現,「英良貝貝」頭部擠在雙腿間、全身蜷在一起,呈現與現代鳥類胚胎在發育第17天 (即孵化前幾天)的相同姿勢,似乎正要從殼中孵化,但某場未知意外導致蛋被掩埋,來不及讓「英良貝貝」誕生在世界上,卻也讓牠免於被食腐動物吃掉並幸運保存至今。此外,研究人員還在蛋內發現疑似「氣室」的縫隙,這點也與現代鳥類的胚胎一致。事實上,「英良貝貝」本身不是近幾年的發現,早在2000年,中國礦業公司英良集團(Yingliang Group)就在江西省贛州發現這顆恐龍蛋,但當時被當成普通的恐龍蛋化石處理,直到該公司在2015年準備籌建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時才重新注意到它。研究團隊推測,這顆長約17公分的恐龍蛋化石,若幼龍順利孵出,將是條長約27公分的「小傢伙」,其種類應為盜龍類的一種。科學家發現英良貝貝與現代鳥類的胚胎有許多相似之處。(圖∕翻攝自iScience)目前科學家認為,盜龍類恐龍通常長有羽毛,但目前仍不清楚牠們能否像現代鳥類一樣飛行,其中較小的物種與雞大小差不多,大型的巨盜龍則身長達8公尺,而盜龍類食性包括植食性、雜食性和肉食性。這份「英良貝貝」的研究在2021年12月22日發表於《iScience》雜誌。
最後回眸!珍稀小貓頭鷹汞中毒休養3個月 深情凝望照育員後回家了
新北市新店區8月有隻保育類黃魚鴞幼鳥,疑似汞中毒而無法飛翔,被民眾發現時倒在地上奄奄一息,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接獲通報後連忙將牠接回照顧,黃魚鴞經過3個月的休養現已恢復健康,近日已重回野外,起飛前更深情凝望照育員和獸醫最後一眼,最終帶著醫療團隊祝福起飛。據了解,黃魚鴞屬於保育類動物,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貓頭鷹,主要棲息在中、低海拔的溪流環境中,也是台灣唯一濱溪生活的貓頭鷹,而牠們的食物包括小型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到甲殼類,是溪流生態系食物鏈的最上層的消費者,牠們的存在可顯現溪流生態系的結構是否健全,也因其特殊的習性導致牠們目前面臨諸多威脅。今年8月,動保處接獲通報,指民眾在新店山區拾獲一隻大型貓頭鷹,工作人員到場檢視後發現牠有消瘦、汞中毒的狀況,立刻將牠帶回照顧,並由台灣猛禽研究會協助檢傷。醫療團隊推測牠為今年出生的幼鳥,約5到6個月大,由於黃魚鴞是食物鏈最上層,中毒原因可能與捕食中毒的獵物有關,也有可能是誤食非自然界物質或動物本身免疫力下降等。而在經歷3個多月的醫療後,黃魚鴞近日已恢復健康,並成功野放回到山林,牠起飛前還回眸凝望醫療團隊,最終帶著祝福回家,研究會後續將以衛星發報器持續追蹤其活動情形。動保處表示,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隨意騷擾、捕捉、虐待、或飼養保育類野生動物,違者最重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另外,民眾從事戶外踏青時如發現野生動物,應遵守不接觸、不餵食、不撿拾等3不原則,避免干擾野生動物生存。如發現有人違法獵捕、騷擾保育類野生動物之行為,可撥打新北市政府1999專線或撥打(02)2959-6353通報動保處派員進行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