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拖網
」有緣人花12萬買來放生 龍宮貝可以回家了
宜蘭縣頭城鎮漁民林天明日前出海作業時,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龍宮翁戎螺,林天明以12萬元賣給願意放生的買家,24日清晨依約放生,不過,外界有人質疑林天明違法捕魚,但縣府表示,龍宮貝並非保育類,初步了解林天明的作業方式也無違法。林天明21日以拖網漁法,在龜山島海域捕撈到直徑約20公分的活體龍宮貝,林天明想要售出的訊息傳開後,國立台灣博物館透過臉書指出,早在1968年台灣漁民在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貝,後來也引起台灣貝類研究的熱潮。國立台灣博物館在臉書喊話說,喜愛貝類生物的朋友,不同的物種各有適合的環境,建議不要私藏,不僅可能造成傷害,也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影響。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回歸自然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資源。住台北的游姓民眾前天以12萬元要購買龍宮貝,並請林天明野放,過程需要錄影佐證,林天明表示,聽到對方是要放生,就決定不要賣那麼貴,後來有人出價16萬元,但他已經答應出售,其他人「就算出到100萬元也不賣」。林天明昨凌晨2時從頭城烏石港出海,清晨4時許抵達當初捕撈到龍宮貝的海域後放生,也將拍攝的影音傳給買家,以證明龍宮貝已回歸大海。對於外界質疑林天明作業方式可能違法,縣府表示,林天明的漁船並未超過50噸,在3海浬外作業,也不是採用已經禁止的底拖網捕魚,龍宮貝並非保育類,初步了解無違法問題,如接獲檢舉會請林天明陳述。
活體龍宮貝12萬賣出!他揪「這疑點」檢舉漁民 宜蘭縣府回應了
宜蘭1名林姓漁民近日在龜山島外海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活體「龍宮翁戎螺」,引起外界關注。據悉,該龍宮貝最後以12萬元賣出,買家要求漁民到捕獲龍宮貝的海域放生,後者今(24日)一早已依約野放。不過,前議員王浩宇質疑漁民疑似違法使用底拖網,已向相關單位檢舉。對此,宜蘭縣政府回應了。林姓漁民原先受訪時表示,如果自己抓到綠蠵龜等保育類動物,一定馬上放生,但龍宮貝並非保育類,他以前也賣過1次,當時以6萬元售出,再說出海一趟來回要6、7個小時,光油錢就是不小的開銷,所以不可能把龍宮貝捐出或放生,會持續在網路上出售,希望價格不低於6萬元。林姓漁民釋出販售龍宮貝的消息後,陸續有5位買家喊價,分別出價6萬、8萬、11萬6千元、12萬跟16萬元。最後,林男選擇將龍宮貝賣給出價12萬元的買家,並透露對方很有愛心,是打算將其買下放生的,並要求他到捕撈到龍宮貝的海域放生,雙方昨晚完成交易,他也於今天一早出海,依約將龍宮貝放生。不過,王浩宇在臉書發文質疑,「貝類屬於底棲生物,已經檢舉漁民疑似使用底拖網,希望檢調徹查,是否違法捕魚」。對此,宜蘭縣政府回應,漁業署1977年起公告禁止拖網漁船於3海浬內作業;50噸以上之拖網漁船不得進入距岸12浬作業,縣府積極配合中央政策,輔導拖網漁船轉型,減少拖捕對海床造成破壞。據悉,林姓漁民的船隻未超過50噸,因此只要離岸超過3海浬就沒有違法。據了解,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臺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有俗稱為龍宮貝。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
澎湖漁船遭陸扣押 國台辦:正常執法
澎湖漁船大進滿88號2日晚間在金門東北外海作業時,遭2艘大陸海警船強行登檢後帶回福建圍頭港。大陸國台辦強調,該船違反伏季休漁規定,大陸海警是正常執法,有關部門將依法依規予以處置。澎湖漁船76.68噸的「大進滿88號」2日晚間在金門北碇島附近海域作業時,遭陸方7艘海警船靠近蒐證,同時將船帶回大陸福建偵辦,儘管海巡署派出2艘巡防艇馳援仍未果。海巡署稱,後續將由陸委會、漁業署透過兩岸管道協調陸方盡速釋放「大」船人船。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3日晚間以「答記者問」形式表示,日前,福建海警在泉州近海依法登檢查扣一艘涉嫌非法捕撈的台灣漁船。該船違反伏季休漁規定,違規進行拖網作業。此係大陸海警正常執法,旨在維護相關海域漁業生產秩序、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有關部門將依法依規予以處置。央視軍事3日下午報導,大陸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指出,福建海警2日位泉州近海依法登檢查扣一艘涉嫌「非法捕撈」的台籍漁船。他稱,該漁船違反伏季休漁規定,在底拖網禁漁區線內違規拖網作業,且使用的網具遠小於大陸規定的最小網目尺寸,破壞了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
大進滿88號遭扣押 中國海警局發聲:涉非法捕撈「禁漁區違規拖網」
我國澎湖籍「大進滿88」漁船昨(2日)晚間8時14分,在金門料羅港東北東方23.7浬(限制水域外17.5浬、中線以西25浬),遭中國海警14521、14607等2艘登檢扣押,隨後被陸方帶回福建圍頭港。對此,中國海警局今(3)日下午發布正式通報,稱該「台灣省籍漁船」漁船涉嫌非法捕撈,海警依法登檢並查扣。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表示,福建海警2日於泉州近海依法登檢查扣一艘涉嫌非法捕撈的「台灣省籍漁船」,該漁船違反伏季休漁規定,在底拖網禁漁區線內違規拖網作業,且使用的網具遠小於「國家規定」的最小網目尺寸,破壞了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劉德軍提到,福建海警執法期間,台灣有關船隻試圖干擾「正常執法」,福建海警依法予以警告驅離。回顧案發經過,海巡署昨晚8時14分接獲澎湖籍「大進滿88」漁船船主報案,其於金門料羅港東北東方23.7浬(限制水域外17.5浬、中線以西25浬),遭中國海警14521、14607等2艘登檢扣押,立即調派線上10081艇(距案發現場14.3浬)、3505艇(距案發現場31.4浬)急速馳援,採攔截航線深入船隊中,試圖救援我國漁船,並增派10039艇緊急出勤前往協處。晚間9時14分,海巡署10081艇遭3艘中國海警船攔阻(距「大」船1.6浬、距晉江岸際5.4浬、中方領海基線內2.9、距金門北碇13浬),我方立即向海警船廣播,要求立即釋放本國籍漁船,對方亦向我方廣播喊話,要求勿干擾,另海巡偵獲周邊尚有4艘中國海警船前往現場集結,經持續廣播要求釋放「大」船未果,為避免升高衝突,停止緊追。晚間10時30分,「大」船已遭中國海警船帶返圍頭港。海巡署表示,經查「大」船被登檢位置距中國晉江深滬鎮11.2浬,位於陸方領海內,且目前為中國伏季休漁期間,後續將由陸委會、漁業署透過兩岸管道協洽中方。海巡署呼籲,陸方不要用政治因素處理這起事件,並應儘速說明理由、依程序放船放人。
1.25億年歷史活化石從海中浮現 宜蘭南方澳捕獲800公斤「哥布林鯊」
13日有漁民在宜蘭縣南方澳漁港捕獲1條800公斤的「哥布林鯊」,該鯊魚是漁民使用底拖網漁船捕魚時意外捕獲,是台灣目前捕獲最大的「哥布林鯊」。台灣海洋藝術館向漁民收購該鯊魚作為海洋教育的教材,未來將會在台灣海洋藝術館內展出。台灣海洋藝術館表示,這次在宜蘭南方澳漁港捕獲的罕見史前深海鯊魚「哥布林鯊」(歐氏尖吻鮫Mitsukurina owstoni)重達800公斤,是台灣目前捕獲最大的哥布林鯊。這隻鯊魚是漁民使用托底網捕魚時,意外將此鯊魚拖吊上岸,此鯊魚被捕撈上岸時,肚子裡還有鯊魚寶寶。墨西哥也曾捕獲過2隻哥布林鯊,這種鯊魚有半透明的皮膚,身體呈粉紅色,還有尖尖的邪惡尖牙。牠們頭部形似哥布林,因此被稱為哥布林鯊,也作「惡魔鯊」,有大約1.25億年的歷史,是相當珍貴的活化石。漁民本來要將該鯊魚賣給餐廳當食材,台灣海洋藝術館經過一番爭取之後將其收購作為海洋教育教材,未來將會在館內展出。
不如去吃蝦?全台首批「大王具足蟲試吃團」內行曝真實口感
人氣拉麵店「拉麵公子」日前推出衝擊性的「大王具足蟲濃厚魚介雞白湯拉麵」,掀起全台熱議,並好奇大王具足蟲的口感。台灣第一批大王具足蟲料理試吃團的臺灣永續鱻漁發展理事長白尚儒,則透露其口感雖似蝦蟹,但食用價值不高。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白尚儒2019年與其他水產專家在因緣際會下,成為全台首批大王具足蟲試吃團成員,當時試吃料理為燒烤大王具足蟲和鹽酥道氏具足蟲,但「滋味普普而已」,且取肉率其實非常低。白尚儒指出,大王具足蟲多是底拖網意外混獲,最初主要送交研究、標本戶,「其餘殘肢破損較多才拿來試吃」,但不是以鼓勵食用為目的,且從漁業角度看,大王具足蟲保留研究價值就已經足夠,他以日本為例,指出日本也回歸海洋科學教育、出大量周邊,讓更多民眾認識這種海洋生物,而不是吃。另名參加試吃的水產專家林憲坤則表示,燒烤大王具足蟲有股淡淡海鮮甘味,至於鹽酥道氏具足蟲,其肉和膏蘊含爆炸般海鮮甜味,兩者吃起來像蝦蟹風味食材,但肉少鬆散難取出,「蝦蟹類CP值比較高」,比大王具足蟲更甜的海鮮選擇不少。白尚儒也直言,「瞭解牠的生態系後就不會想食用」,且「台灣人一頭熱風潮過後應該就過去了」,不至於讓大王具足蟲被炒作成高價、稀有食材而被大量捕撈,因為大王具足蟲並非能針對性捕捉的物種,都是意外混獲。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 「海底蝗蟲」仍有謎團未解
7月6日,大陸青島膠州營海碼頭漁民胡大山在自家養殖區里捕撈出1200多斤海星、「白泥螞」等敵害生物。他家5000多畝蛤蜊苗被這些敵害生物吞噬掉三分之二,這意味著數百萬元的損失。《新京報》報導,青島海域的「海星之患」,最早引發關注是在2006年。當時,青島僅膠南地區因海星災害導致的鮑魚養殖損失就達到4000餘萬元。去年,青島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再次爆發海星,平均密度達到50個/平方米。此次,與海星一同出現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白泥螞」的軟體動物。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因對貝類養殖生產造成危害,青島市決定暫時在一定區域允許養殖戶採用地籠網、底拖網對海星和「白泥螞」進行全面清理。白泥螞成規模出現,這在青島是首次,而對於這個新對手,人類還知之甚少。43歲的胡大山自小在膠州灣長大,從事海洋水產養殖已經15年,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那麽多白泥螞。“它們就像軍團一樣,密密麻麻衝進養殖區,將成片的蛤蜊苗吞掉。胡大山說,潛水員5月底發現,養殖區裡已經出現了海星,還有少許白泥螞,但因為當時數量較少,大家並沒過多在意。一個月後,養殖區5000餘畝蛤蜊苗遭受滅頂之災。「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白泥螞學名為「經氏殼蛞蝓」,為殼蛞蝓科殼蛞蝓屬動物,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一般體長在40-42mm左右。其生長速度較快,腹腔內牙齒發達,能夠捕食蛤蜊、牡蠣等養殖貝類,長相酷似蝸牛,外邊有一層薄殼。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成林表示,比起不起眼的白泥螞,海星已經在北方海域泛濫了十餘年,人們把這樣的敵害生物稱為「海底蝗蟲」。作為一種兇猛的肉食動物,海星主要掠食鮑魚、蛤蜊、扇貝、貽貝等經濟貝類,有時也攝食蠕蟲類、海鞘以及海膽等其他棘皮動物。據了解,海星進食時,首先用腕和管足抓住食物,將胃從口中翻出包住食物,然後分泌各種消化酶消化食物,因此,海星對貝類養殖的危害很大。相關數據顯示,一個剛滿月的小海星,6天內能吃掉50多個小海螂,一個成年海星1天內可以攝食5至6個海蛤。相比之下,人們對於白泥螞知之甚少。截至2022年7月8日,以白泥螞、經氏殼蛞蝓為篇名的知網學術論文為零篇。據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目前可以確定,海星和白泥螞都能夠捕食蛤蜊等,是養殖貝類的敵害生物。但白泥螞為何會成規模出現在膠州灣、它們從哪里來、是否與海星存在捕食等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