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宏銘
」 康宏銘 熱感冒 中暑 喝水 冷氣疫情症候群1/溽暑導致體溫失調 熱感冒民眾增2成
疫情減緩降級後,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醫師發現,門診因為冷氣房待太久,導致出現感冒症狀就醫者大約增加兩成。醫師提醒,熱感冒原因主要是因為體內熱氣無法排出而導致,食衣住行都要注意,才能避免熱感冒上身!小陳前一陣子因為疫情關係幾乎都待在家辦公,每天都在家裡吹著冷氣沒有出門,身體也沒甚麼不舒服。沒想到解封後回到辦公室上班,才沒有幾天就開始出現類感冒症狀。頭暈不舒服,身體微微發熱又沒超過三十八度,甚至還有點食慾不振。降至2級警戒後,民眾外出遇高溫,又進入冷氣房裡,溫差太大,讓身體難以適應。(圖/報系資料庫)小陳以為自己是感冒了,到醫院就醫才知道可能是得了熱感冒。醫師要他回家多喝水,進行一點快走運動讓自己微微出汗;並提醒他要讓身體有適應時間,不要一下子就進到冷氣房,也不要覺得熱就大口灌冰水。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解釋,醫學上並沒有熱感冒這樣的疾病分類,主要是可讓民眾淺顯易懂才逐漸成為通用語。基本上引起熱感冒主要原因為環境溫差大,造成體溫調節功能失調,病患多半會出現體力精神不佳、頭暈想吐等類似感冒症狀。醫師康宏銘表示,幼兒的皮膚調適能力比較差,較容易罹患熱感冒。(圖/康宏銘醫師提供)康宏銘指出,大腦有體溫控制中樞,一旦感受到外界溫度變化,就會透過流汗或是微血管擴張打開毛孔散熱,皮膚就是人體體溫最大的調節器官,調節能力會因為環境變化、年齡、免疫力等狀況而有所不同。康宏銘表示,近來發現有些民眾因為頻繁吹冷氣、喝涼飲等行為,導致皮膚微血管呈現收縮狀態,汗腺毛孔也變成閉合,讓體內原本應散出的熱氣無法排出體外,最後影響循環與代謝系統,產生熱感冒現象。康宏銘說,銀髮族與嬰幼兒身體調適能力會較差,特別是慢性病患更是熱感冒的大宗;當然門診中也會有因為工作關係,需頻繁進出冷氣房的年輕人;或者是一些作息不正常導致免疫力下降而罹患熱感冒的案例。若罹患熱感冒,可透過快走運動,打開毛細孔散熱,並調整排汗機制。(圖/123RF)康宏銘建議,若是出現熱感冒症狀應當以休息為主,同時補充水分;若身體狀況允許,可以讓自己稍微動一下,例如快走等,讓身體毛細孔打開散熱,並透過流汗調整身體排汗機制,才能逐漸將體溫調控機能回歸正軌。(圖/123RF)
疫情症候群2/中醫教授簡易刮痧法 5種狀況刮了更糟
熱感冒發生時,在身體狀況允許下中醫多半會輔以刮痧將暑氣帶出體外。「其實痧在中醫上來講,比較像是血管內造成通透度比較不好,或是流通不好的地方,利用刮痧的方式把這些東西引到表面來。」康華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這麼解釋。頭暈微熱、食慾不振等,都是常見的熱感冒症狀(圖/123RF)甚麼時候是刮痧的時機點呢?張家蓓說,如果感覺體溫輕微上升,或是突然的頭痛,都可能與暑氣排不出體外有關;或是沒有感冒症狀卻出現腹脹、食慾不佳等等,也可以考慮用刮痧來緩解不適。中醫師張家蓓指出,過於頻繁地刮痧,易造成角質層變厚,反而不容易刮出痧來。(圖/翻攝自人蔘保健知識庫網站)「現在其實多半都會自己刮痧,但我發現,除了刮的深度不夠外,很多人還因為太常刮痧了,反倒造成角質層變厚,反而更不容易刮出痧來。」張家蓓建議,應等痧退了之後或是間隔一到兩週再進行是比較恰當的;此外,若刮完痧兩三天後症狀又出現,代表沒有刮到位,張家蓓提醒,正統刮痧要刮頸部到腰部的膀胱經,但一般民眾在家中較無法做到,建議只要先做肩頸部即可,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建議應該請專業的中醫師進行。(圖/翻攝自醫師easy網站)
疫情症候群3/預防陰暑最忌水分不足 口渴才喝為時已晚
中醫對於熱感冒也有一翻見解。康華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說,即使躲在冷氣房一樣會罹患熱感冒。因為冷氣也是一種外在的風邪,一旦身體的氣不足時,風邪就容易入侵,造成所謂的熱感冒,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中了「陰暑」。鰻魚飯或少量人蔘片都是補氣的好食材,有助於疏散體內暑熱。(圖/于魯光攝、翻攝自人蔘保健知識庫網站)張家蓓分析,比較容易得到熱感冒體質多為氣虛或是陰虛體質,通常免疫功能、抵抗力都不佳,才容易受到風邪入侵。容易罹患熱感冒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氣虛身熱」,如何補氣就最重要,像是可以多吃一些補氣的食材,像是鰻魚或是少量的人蔘片。「因為氣要足了才能把暑氣帶出身體外面。」不論中西醫都認為,補充水分是預防熱感冒最重要的工作。「水分不夠的話,就像煮開水的時候乾燒一樣,這樣只會更容易中暑而已。」,張家蓓強調,很多人會等到覺得口渴了才喝水,其實這樣都已經太慢了,建議一定是要出門前就補充足夠,這樣才有足夠的水分可以讓身體不怕大太陽一直加熱。中西醫都認為,正確補充水分,是預防或緩解熱感冒症狀的好方法之一。(圖/123RF)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則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必須補充30cc水分,若體重為60公斤每天水分攝取量至少需1800cc。而且盡量不要以自我感覺來評斷水分夠不夠,因為水分隨時都在微蒸發,人體通常無法感受,若等到感覺口渴已為時已晚。康宏銘提醒,可以從尿液評斷水分補充,他說,若尿液顏色偏黃過多,代表體內水分不足;同時最好是每一到兩個小時排尿一次,才代表體內水分是足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醒自己定時喝水,最能避免身體缺水狀況發生。民眾若戶外運動大量流汗後,馬上進入室內吹冷氣,易使汗腺毛孔閉合,進而讓體內累積熱氣,因此專家建議,室內溫度應維持約攝氏26度。(圖/周志龍攝、報系資料庫)康宏銘強調,容易熱感冒的人對周遭環境變化更應該特別注意,例如進入冷的環境就要多加件輕薄衣物,爭取體溫調控反應時間;若是進入熱的環境則要提前補充水分增加代循環,當身體有點小警訊時就要特別注意,千萬別等到熱感冒發作再來解決,反而是事倍功半。
開工好鬱卒1/年假症候群纏身 飲食失調、慢性發炎是主因
「好累喔!明明已經上班好幾天了,怎麼都還是懶洋洋提不起勁上班!」每每春節假期一過,不論家醫科或是身心科的門診人數都上升約兩成。但其中可能有五成以上其實沒有真正生病症狀,而是以感覺疲累、腸胃道消化不良等為大宗。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指出,所謂的年假症候群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諸多病徵綜合症狀,最常見的有疲倦、精神不濟、感冒、腹痛、便秘、嘔吐、腹瀉、痛風及肩頸下背疼痛等症狀,經常好發於年節前到年節後,所以才會被稱之為年假症候群。醫師康宏銘表示,年假症候群成因複雜,但主因是飲食不當與生活節律紊亂。(圖/醫師康宏銘提供)「年假症候群的原因跟症狀一樣複雜,不過基本上可以區分成飲食生活作息不當與心理兩大類。」康宏銘指出,現代人雖然比較養生,但過年期間難免還是會吃吃喝喝,攝取比平常更大量的食物,整個年假累積下來,自然就比較容易增加腸胃道負擔。康宏銘表示,臨床上疾病以胃食道逆流、腸胃道發炎最常見,不過,還有更多是只有感覺單純腸胃不舒服、疲倦等。「其實這就是一個警訊,身體已經在告訴你,腸胃道負擔已經過重,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代謝甚至是修復。」年期間,親友聚會場合多,在大吃大喝之下,容易讓腸胃負擔過重。(圖/報系資料庫)康宏銘解釋,人體有七成的免疫細胞都是來自腸胃道,又有人說,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這些都說明了腸胃道健康的重要性。過年期間如果大吃大喝沒有節制,即使沒有發炎生病症狀,腸胃道過度負擔不僅會減緩代謝速度,甚至也會造成體內慢性發炎,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會讓人覺得懶洋洋的,甚至容易感染疾病。「腸胃道還是人體重要免疫系統,飲食不當影響腸道菌叢生態,免疫功能容易低下。」康宏銘說,人體免疫細胞有七成來自腸胃道,一旦受影響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細菌病毒就容易入侵。腸胃道除了與免疫系統相關外,也與自律神經運作有關。康宏銘說,人體自律神經系統與腸胃道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過年期間如果生活作息比較不規律,交感神經就會比較活躍,時間拖得一久,交感神經就會變得比較疲乏;相對的,副交感神經調節能力就會變得比較差。「這就是年假症候群後容易讓人覺得疲倦的主因。」康宏銘醫師強調,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就像是彈簧一樣,如果長時間劇烈變化,就容易造成彈性疲乏,當身體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下,疲倦感就會變得更為明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正常。咖啡雖有提神效果,但長時間依賴,恐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圖/宋岱融攝)康宏銘在門診中曾經遇過,為了解決問題使用提神飲料或是猛灌咖啡。他說,提神飲料只能發揮短時間的效用,如果過量使用還可能造成交感神經過於於活躍,因此,還是應該回歸正常的作法,而不能只依賴咖啡或是提神飲料。春節過後若還是出現疲累,康宏銘建議,可以找一些自己有興趣或是可以專心投入的事物,這樣可以提升身心的專注程度,協助更快速拉回一些生理節律。生理節律恢復正常,包括自律神經、內分泌代謝等,也會慢慢恢復功能,可以較為全面的改善身心狀況。如果是上班時間覺得疲累,康宏銘說,可以趁著中午午休時間,讓自己吃得健康一些或是清淡一些,飯後搭配快走散步讓身體輕微的流汗,不僅有助消化,提升身體的代謝狀況,也會讓大腦感覺身體負擔少一點,比較不容易出現下午昏昏沉沉的狀況。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同時讓大腦紓壓,有利於提升專注力。(圖/林士傑攝)「適度的運動對於提升工作專注力其實非常有幫助!」康宏銘強調,運動不僅可以提升身體代謝機能,運動時也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感到愉悅,如果運動時曬太陽還能增加體內維他命D合成。所以年後一定要趕緊讓身體動起來,才能遠離年假症候群纏身的夢靨。康宏銘提醒,除了自我計畫解決年假症候群外,如果過年後超過一周,若年假症候群狀持續出現,就建議要找醫師協助,讓專業人員幫助你解決問題,而不要等到身心都出狀況了才能就醫,就浪費了黃金治療期。
【會走路的肺炎1】新冠好兄弟 染上恐纏終生
英國巨星艾爾頓強帶著沙啞的聲音在演唱會開始前,向台下的觀眾宣布自己不能唱了且完全失聲,後來才社群網路上發文指出,稍早被醫師診斷出感染俗稱「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正確的疾病名稱是黴漿菌感染,和近日大爆發的新冠肺炎都屬於非典型肺炎。為什麼黴漿菌肺炎會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呢?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解釋,一般感染肺炎時,會有比較明顯的症狀,像是發高燒、倦怠、吃不下、全身無力等等,但是感染黴漿菌症狀不會這麼嚴重,多數的病患都可以維持基本的正常作息,所以才會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康宏銘醫師表示,在捷運車廂等密閉式空間若未戴口罩,很容易因飛沫引起大規模感染黴漿菌肺炎。(圖/康宏銘醫師提供)可別小看黴漿菌肺炎的威力,因為統計顯示,在台灣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排名第一的是肺炎鏈球菌,23%,排名第二的就是黴漿菌,占了14%,而且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顯見黴漿菌的感染也是台灣必須正視的問題。「黴漿菌有一個特色,就是一旦感染過,就很容易再得到。」康宏銘說,一般人體的免疫系統在碰到病原菌時,會產生終身抗體而終身免疫,像是德國麻疹、水痘等等,而黴漿菌卻不是這樣。康宏銘說「主要的原因是黴漿菌沒有細胞壁,所以人體在感染後的症狀會比較像是病毒,症狀會一直遊走,像是鼻咽、下呼吸道、肺部等等,但幸好的是,它不像傳統細菌性的肺炎會有很明顯的膿痰、胸口痛、發燒等比較嚴重的毒性。」從黴漿菌肺炎患者的胸部X光片,可看出肺部呈現瀰漫性肺浸潤,即肺部局部發炎,造成肺間質組織水腫,沿著淋巴擴散。(圖/康宏銘醫師提供)
【會走路的肺炎2】傳染靠飛沫 老人小孩特易中標
黴漿菌肺炎的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民眾誤以為是一般感冒,醫師在診治時也可能被民眾自述的病情誤導,而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出病因,且此種肺炎常常找上免疫力不足的人,老人和小孩更是較易被感染的危險族群。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說,雖然黴漿菌引起的症狀不會特別嚴重,但由於傳播方式是飛沫傳播,所以很容易在人潮擁擠的密閉空間、校園等等,引起較大規模的感染。「特別是對一些年紀較大或年紀偏小的孩子,常會因為免疫力不足,特別容易感染。」老人和幼童因為免疫力不足,特別容易感染黴漿菌肺炎。(圖/報系資料庫)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指出,黴漿菌引起的肺炎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久咳不癒,較嚴重的肺炎黴漿菌更可能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或關節炎等等。一般醫師在臨床判斷上,如果發現吸急促、持續咳嗽有痰音,且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是抗發炎藥物後,病情沒有明顯改善,就會考慮是否為黴漿菌的感染。還好現在黴漿菌的治療有針對性的抗生素,特別是第二代的紅黴素,只要服用三到五天,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康宏銘提醒,如果發現自己多是乾咳、痰不多且症狀持續十天以上,但肺部覺得有痰音、有點氣喘的狀況,就要懷疑可能是黴漿菌作祟。潘俊伸醫師說,黴漿菌肺炎最常見的狀況是久咳不癒,應趕緊至醫院做檢查,及早治療。(圖/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