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緩退化
」 失智症 延緩退化毛小孩也有肌少症! 這2招有效預防「惡病質」
狗狗也會有肌少症?「肌少症」過去大家可能只聽說老年人較常發生,但國外認為寵物的肌少症的比例也很高,因為寵物是隨著飼養環境變遷,人會罹患的文明病在寵物身上也愈來愈容易發生,狗狗在居家的空間其實很難獲得足夠的運動量,如果主人因為工作忙碌,很少帶狗狗出門活動,又沒有從小培養運動習慣,老了有肌少症的機率就會很高。狗狗肌少症有那些症狀?寵物的肌少症所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會使寵物身體慢慢衰退,有許多疾病跟肌少症有連帶關係,例如:心臟病、腎臟病、關節疾病、內分泌等。寵物運動愈少,心臟與關節功能愈差,不能運動就會加劇肌少症,惡性循環就會進入到所謂的「惡病質」,嚴重肌少症就是全身肌肉萎縮、脂肪肌肉全面性的退化,肌少症到一個嚴重程度以後就容易有生命危險,即便檢驗全部正常,身體卻持續衰弱,因此寵物肌少症是需要開始重視的疾病。狗狗肌少症該如何預防?一、食物中的蛋白質要足夠狗狗對於肉的需求是很高的,只要蛋白質一降低肌肉就會開始會被分解掉,應該需要的蛋白質不夠了,身體機能會導致心肌沒力,進而導致代謝功能如腎、肝功能變差,要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取量,例如:雞肉、魚肉才可以補足蛋白質不夠的地方。二、運動延緩退化一天至少要運動30分鐘至1小時,運動很重要,若只有吃蛋白質沒有運動,肌肉也不會長出來,所以需要配合蛋白質補充實施,以免導致狗狗的身體負擔,要常常去刺激狗狗養成運動的習慣,最好是能夠從小培養,時間到了就要去散步,可以跟狗狗培養感情,若狗狗死活不給遛,建議運動的種類可以增加,比較多元的運動可以給狗狗帶來一些動力,或者是使用食物利誘牠,每次運動散步都給予零食獎勵,獎勵機制會讓狗狗愈來愈配合運動,甚至牠們會很期待這件事情。有些難以外出的,例如肢體缺陷、老狗狗等,則可以利用一些寵物專用的平衡墊、讓狗狗站上面訓練前肢、後肢、核心肌群,或者家裡空間足夠可以玩一些丟球遊戲,在居家就可以訓練了,剛開始如果狗狗表現得很懶惰,建議用零食誘導,達成運動目標就適時獎勵牠,延緩肌少症也可以培養良好互動。
職能治療師法修正三讀通過 居家服務再添助力
《職能治療師法》今天三讀通過,本次修法重點第12條增修為「職能治療師執行,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但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者,不在此限。」並通過附帶決議,衛福部應於新法施行後3個月內,邀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復健醫學會、環境職業醫學會及相關團體共同研商「非以含職業病在內之疾病治療為目的」範圍,以保障民眾福祉。《職能治療師法》立法20多年未修正,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王珩生表示,立法當時的時空背景是以醫療院所做為執業地點考量,隨著時代演進,職能治療師服務的領域已從醫療院所逐步擴展到社區及居家服務,服務對象也從疾病患者擴及到健康、亞健康的個案,因此法令已不合時宜,需做修正。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吳菁宜表示,此次修法的過程中感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包括收到有超過4萬筆個人連署、225個團體連署,還有來自海外的國際職能治療師組織的聲明支持,並且感謝各黨團支持,促成此次修法三讀通過。王珩生指出,此次部分條文修正通過,為職能治療專業帶來了更廣闊的前景,這不僅是對職能治療專業的肯定,也為職能治療師提供了更多以專業能力服務社會的機會,為促進大眾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吳菁宜說,本次修法並無改變醫療團隊的分工關係,針對已有傷病的情形,仍需透過醫師來進行診斷,職能治療師須有診斷、照會、醫囑才能進行疾病治療,職能治療師仍須和醫師、其他醫事人員共同合作,照顧民眾恢復健康。而本次修法新增在「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情形下,職能治療師可以走入社區服務,適切衛教指導民眾或場域辨別可能危害、提供弱勢照護,及避免危害採取的預防措施等。吳菁宜表示,此次修法通過,讓職能治療師可以與醫師、各醫療專業進行更緊密多元的合作,無論在年長者的健康維護與延緩退化、職場安全與傷病預防、兒少的身心健康守護、親職教養上的發展評估與相關諮詢等,都可以讓職能治療師在醫療專業團隊裡一起盡心力,成為最強的臺灣健康守護隊。
失智症更名「神經認知障礙症」!飲食預防效果有限 醫教你如何延緩
72歲的簡奶奶因腿部痼疾,不常出門社交或運動,但最近家人發現簡奶奶時而脾氣不好,時而陷入憂鬱情緒中,生活中還出現許多妄想行為,由家人帶至身心醫學科就診,經醫師問診、抽血及神經學檢查後,診斷簡奶奶有輕度神經認知障礙症(退化性失智症),幸好此階段能藉著調整作息及生活習慣來延緩退化速度。神經認知障礙症 常見這些症狀中榮嘉義分院身心醫學科醫師王登五表示,根據統計數據,65歲以上老年人約5%患有失智症,失智症近期更名為「神經認知障礙症」。神經認知障礙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主要影響了大腦功能,特別是記憶、學習、思考和判斷能力等認知功能,初期症狀可能很輕微,例如:忘記鑰匙放在哪裡、忘記跟別人約定的時間等,然而隨著病情的惡化,患者可能會漸漸忘記更重要的事情,如:自己現在的身分、熟人的名字,或者如何完成基本的日常任務等。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自測風險因此,王登五醫師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可透過「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初步篩檢,若檢測得分小於2,表示目前沒有明顯失智症狀,建議每年都進行至少1次篩檢追蹤;若得分在2以上,或日常生活中出現對於發生過的事完全忘記、表達或理解能力明顯變差、情緒持續低落、性情改變或失去原有興趣,對空間時間混淆不清等症狀,建議至身心科進一步檢查,早期發現治療,以有效降低失智程度並延緩症狀惡化。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出現症狀可至這些科別評估王登五醫師提醒,根據目前的研究證據,維他命B、E、銀杏及不飽和脂肪酸等補充品對於預防失智症效果相當有限,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飲食、運動、保持身體健康等,才是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家中長輩有任何疑問或需進一步資訊,建議諮詢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透由醫療專業評估為個別情況制定合適的預防措施或改善對策。
失智新對策3/家屬必做3件事「資源不漏失」 無病識感勿逼迫!情緒穩定更重要
當失智患者確診的那一刻,許多家屬腦中都是一片空白,緊接著便會問:「接下來怎麼辦?」專家建議一定要做3件事,包括所有家屬一起認識失智、尋求穩定諮詢管道、加入民間支持團體,才能在慌亂時及時獲得支援,且善用各種社福資源。另外,若患者出現疑似失智症狀、但無病識感,其實不必硬逼患者承認失病,情緒穩定更加重要,同時搭配藥物治療、運動、增加社交機會,就能延緩病況惡化。藝人林青霞過去曾透露婆婆生前罹患失智症,而丈夫邢李㷧知道自己母親節儉又怕生,因此便請傭人佯裝是母親的「朋友」,若病況需要住院時,這位「朋友」便會跟婆婆說這是送她的禮物,藉此安撫婆婆的情緒,讓婆婆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多了幾分安全感。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維持失智症患者的情緒穩定、自尊非常重要,除了能延緩退化速度,家庭支持力量也會更強。「例如患者出現失智症狀,卻沒有病識感,可與患者長期看診的慢性病醫師溝通,由他進一步建議患者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千萬不要用硬逼的方式。」陳筠靜說,就算患者不願去醫院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讓患者在接納的情緒下去接受生活中的安排,例如去日照中心或失智據點等。「第一次很關鍵,如果患者有被遺棄的感覺、或感到害怕,未來就很高機率不肯踏出去。」因此,照顧患者的技巧就相當重要,這些需要經驗累積,此時若有穩定的諮詢對象就能獲得幫助。「失智患者確診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所有家人一起認識失智,如果患者已有病識感,也可以一起參與討論,全家人一起準備未來的生活,最好不要只有一位主要照顧者了解病況,否則就容易出現失智患者誤指偷錢、餓肚子等事件。」陳筠靜說,「天邊孝子」的情節屢見不鮮,照顧者已經身心俱疲,若又得不到其他家人支持與理解,恐怕會提早崩潰。林青霞曾經透露老公邢李㷧照顧失智婆婆相當貼心,一切只為了讓母親更有安全感,情緒能夠平穩。(圖/報系資料照)第二,確診後到附近醫院的失智共照中心就醫與諮詢,失智症個管師會與家屬聯絡,開始引介相關的資源,包括長照2.0的照顧資源,共照中心安排的照護課程等。確診後半年,家屬可請醫生開診斷證明申請「身心障礙證明」,以利申請更多相關資源。「全台共有100多家醫院設有失智共照中心,可至衛福部長照專區https://1966.gov.tw/LTC/cp-6456-70024-207.html查詢附近據點。」陳筠靜說,目前的失智症患者可使用的服務資源包括日照中心、失智據點、居家服務、長照機構失智症專區等,都可諮詢共照中心獲取資訊。 第三,可加入民間相關組織,進而獲得支持與協助。「例如失智症協會設有家屬必修班,讓家屬能快速了解失智;此外也有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因為失智患者的問題千變萬化,透過諮詢可以獲得個人化的解答。」其他民間組織還有失智者照顧協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立心慈善基金會等。陳筠靜說,失智症協會還在台北市民生社區設有瑞智互助家庭,因為有些失智症患者不願到日照中心等據點,但踏出家門口,其實對患者相當重要,除了能學習新事物,也會增加社交能力,更能延緩退化。瑞智互助家庭就把環境布置得居家、但又設有各種課程,讓患者覺得彷彿在家一般有安全感,除了患者受益,家屬也能彼此分享、扶持,獲得更多支持力量。「舉例來說,如果你為失智家人不洗澡而苦惱,和其他家屬分享後會發現『喔,原來大家都一樣!』,同時也獲得更多解決不洗澡的答案。」陳筠靜說,失智是漸進又漫長的退化過程,照顧者要學習與失智者的相處之道,更為重要。
接受老去1/無法接受變老「周迅一起床就哭泣」 專家:焦慮,是因為失去掌控力
綜藝教父王偉忠領到「敬老卡」時,突然意識到自己已成銀髮族;藝人周迅自爆自己曾害怕變老,天天起床就哭泣。當第一根白髮出現時怎麼辦?急著拔掉假裝一切沒發生,或染髮遮蓋留住青春尾巴?「多數人面對年老都會感到焦慮,因為我們對生命的流逝無從掌握。」專家提醒,唯有「接受這樣的自己」,慢慢練習走向人生下個階段,才能優雅老去。根據內政部人口資料,2003年全台65歲以上人口佔比9.24%,2013年提升至11.53%,2023年4月再攀升至17.8%,已達415萬人。國發會也預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20%),2070年時將近一半的台灣人民年齡都超過65歲,首當其衝便是長照問題,除了社會福利之外,如何面對年老更變成全民議題。現年75歲的滾石音樂董事長段鍾沂,曾受訪透露面對老去的心路歷程,「大約65歲,食量下降、經常打翻杯子、東西拿不穩,老的跡象逐漸蔓延到各個器官,最嚴重的就是記憶力衰退。」「有一次我騎腳踏車去淡水,那天忙到下午才出門,所以直接開車到河濱車道。當時心裡有點急,停好車,腳踏車一卸下來就開始騎,結果回來找不到車子,加上天色暗了,我找了一個多鐘頭,非常沮喪,甚至一度坐著發呆,因為沒體力了,最後只好打電話叫兒子來接我。」段鍾沂說,以前一群打球的朋友,這二、三年間,有的心臟開了二次刀;也有人心肌梗塞往生,突然間,你會發現生活周遭都是老病和死亡。這有點像是,當你開BMW時,你會覺得滿街跑的都是BMW;當你開Honda時,你會發現街上都是Honda;當你65歲時,你眼裡看到的也都是老人。生理的退化,會立刻帶來很多生活上的挫折,接著心理的挫折也跟著浮現,衰老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過程,正因為完全無法掌控,所以容易使人感到焦慮。(圖/123RF)49歲的周迅曾自爆,5年前在電視劇《如懿傳》演出18歲少女,遭批滿臉皺紋,讓她陷入變老的焦慮,天天起床就開始哭,無法正視容貌隨歲月自然變化一事,持續好幾年後才坦然釋懷,「你可以鄙視某個人的人品,但鄙視衰老是不客觀的。」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多數人都不想變老,除了身體機能、容貌退化之外,可能也顯示生產力下降,甚至與社會逐漸脫節。「但最大的焦慮感在於,變老這件事,完全無法掌控!你無法控制自己要以多快的速度變老,也不是今天跑步50分鐘,明天就會變年輕一些。」黃宜靜說,許多人是在發現第一根白髮時,驚覺自己不知不覺變老了,而當下的反應,也正代表你對衰老的態度。「有些人會立刻拔掉白髮,對變老還處於否認狀態;有些則選擇染髮,希能保有青春外表;少部分處之泰然,接受自己目前的模樣。」白髮是無法隱藏的,正如同衰老,同樣不被掌控,但可以在能力範圍內盡量掌控部分事物,例如維持穩定的生活作息,好讓睡眠、體力變得比較好,而對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記憶力變差,可做些記憶力訓練延緩退化之外,也要試著接納這樣的自己,不必看低、也不要看高,了解自身確切的位置,就是最棒的狀態。日前王偉忠推新書《欸!我坐到哪裡了!?》,敘述他去年65歲領到「敬老卡」時,想起自己從20歲工作一路到合法退休年紀,突然覺得悲壯又微妙,於是決定邀約其他同樣滿65歲的好友,一起刷敬老卡免費搭公車,享受「嗶嗶嗶」三聲的尊榮服務,還免費騎YouBike,搭5折高鐵回老家,把「敬老」發揮到淋漓盡致。「人的衰老不可避免,但是可以『超越』衰老,而且還是可以哈哈大笑。」王偉忠做了「敬自己年老」的示範。
家中長輩失智了嗎? 「1篩檢量表」可初步檢測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76歲獨居的何奶奶自從3年前老伴過世,頓失生活重心,每天坐在家中發呆,也幾乎不與朋友接觸,平時只有重口味食物可聊以慰藉,幾年下來血壓、血糖及血脂嚴重超標,對各種活動興趣缺缺,經常忘東忘西,言語表達也不流暢,鄰居察覺異樣帶何奶奶就醫,才發現原來何奶奶已有輕度退化性失智症,所幸藉著調整作息及生活習慣,能夠延緩退化速度。「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得分2以上應就醫臺中榮總嘉義分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沈正哲表示,根據統計數據,65歲以上老年人約有5%患有失智症。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然而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退化性疾病,至今仍無法完全預防,因此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可透過「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初步篩檢。若檢測得分小於2,表示目前沒有明顯失智症狀,建議每年都進行至少1次篩檢追蹤;若得分在2以上,或日常生活中出現對於發生過的事完全忘記、表達或理解能力明顯變差、情緒持續低落、性情改變或失去原有興趣,對空間時間混淆不清等症狀,建議至身心科進一步檢查,早期發現治療,以有效降低失智程度並延緩症狀惡化。糖尿病與失智症相關 應積極控制三高沈正哲建議,65歲以上的長輩做好血壓控制,將收縮壓維持在130mmHg以下避免心血管疾病誘發大腦病變;且糖尿病與失智症之間存在關聯,中老年人也要做好體重管控避免三高或引發糖尿病;此外,空污及香菸的有害物質會對大腦帶來負面影響,建議盡早戒菸並遠離二手菸,並減少聽損或跌倒等事故造成的外傷,以減緩大腦老化。充足睡眠、維持運動習慣 地中海飲食延緩失智沈正哲也提醒,每周酒精攝取量應小於21克,平日保持5至10小時良好充足的睡眠、維持運動習慣及終身學習,採取天然蔬菜水果,蛋豆白肉、天然乳製品的地中海飲食,都是能有效保健大腦,延緩失智的方法。
如何設計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退化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即每5人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隨著人口高齡化現象的加劇,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的罹病率也隨之攀升。面對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立基於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復健心理學,可提供高齡者健腦之心理照護模式。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蘇倍儀助理教授今年以「核心能力為導向教學模式於復健心理學之應用」課程主題,獲得中山醫學大學優良教材及創意教學媒體第一名,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的她表示健腦處方可被應用於協助失智症延緩退化、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然而,要設計出一個有效的健腦處方並不容易。健腦處方設計原則:個別化、生態化、維持生活能力和提供正向經驗蘇倍儀老師分享,首先,需要有效快速的評估和了解個案,作為設計貼近個人特性與生活的依據,即達到處方「個別化」與「生態化」。臨床心理師在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評估時,需考慮個案的疾病特性、教育程度、生活經驗和數位接受度,以選擇適合他們的素材和活動形式。還有,活動設計需循序漸進且難度適中,避免讓個案感到疲倦和挫折,但也不能讓他們覺得過於容易,以便他們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增加正向經驗,使他們願意持續參與。持續帶來的微小進步是延緩退化的關鍵。此外,雖然學習新事物可以刺激大腦,但是應考量患者可能會感到挫折,因此,健腦活動設計比重上以維持能力為主,除了個別化和難度適中之外,可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元感官來刺激失智症者的感官體驗;可鼓勵合作解決問題或與人交談,促進情感連結和增加社交互動;可運用回憶或記憶喚起的活動,幫助失智症者保持記憶和認知功能,遊戲應該鼓勵參與者使用並維繫日常生活能力。蘇老師分享,要將上述元素實際運用,可謂知易行難,要培養新血更是不簡單,以這次得獎教案為例,課程規劃涵蓋下列歷程:(1)學生閱讀與整理文獻(2)設計適用於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病友神經心理功能優若是能力之生態化大腦認知運動處方(3)資深臨床心理師進行活動前與活動後的深度督導(4)實作。經過此四步驟,學生才能將生硬的知識轉化為實作技能,在實作結束後檢視成效,進一步省思及調整。 透過復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雖然可以開發出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的退化,提高生活品質。但是,蘇老師師提醒,無論是活動設計或與患者互動,理解和接受十分重要,增加對疾病的理解與接受,比較能帶著適切的期待,更友善地理解患者的反應,降低對他們的改變感到困惑和挫折 。除了理解與接受,與被照護者溝通和互動時,蘇老師建議多鼓勵、少責備,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這樣他們就能更能在穩定情緒下表達自己,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連結。 同時,照護者的支持系統、資源,和自我照顧也不可忽視,在面臨沉重的照護壓力時,照護者對自己的理解和接受同樣重要,承認與接納這些情緒,而不是責備自己或患者,以便騰出照護自己的空間,只有在保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之後,才能有能力去照顧家人。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資源不足?還是沒有給到需要的? 最後,蘇老師依研究資料與臨床觀察指出,失智症或大腦退化與生理-心理-社會多重因子息息相關,整合性醫療系統的建立,可以降低跨科就診導致藥物重複或交互影響等問題,為患者提供方便且有效的診療服務,減輕他們前往醫院和等待看診的負擔,提高儘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之動機。其次,雖然心理衡鑑有助於了解患者的大腦認知功能現況,但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在符合臨床標準前便已開始退化,提早介入才是延緩失能的關鍵。另外,平常就養成照顧大腦健康的習慣更是至關重要,預防失智從年輕時做起。蘇老師認為大腦健康知識與醫療整合之議題應獲重視,以減少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在金錢、時間和身心上的負荷,提升失智症預防與照護的成效。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專訪/蘇倍儀 中山醫心理系助理教授,整理/郭慈明)
消失的人生2/大老闆休克救回竟失智 誰都認得卻獨忘一生摯愛
「年輕失智者咖啡館」,一間常常忘記替客人送上咖啡的咖啡廳,卻以此為特色吸引客人上門,店員儘管外表與常人無異,但卻都是失智症患者。負責在外場招呼客人、遞送餐點的66歲邱大哥,個性爽朗好相處,他在確診前是人生勝利組,一手創建公司、娶得美嬌娘,更育有一雙兒女,卻在52歲那年經歷一場生死關頭,儘管幸運從鬼門關前走回,但人生也從此變調。採訪的當天,邱大哥和妻子素玫姐,一起出現在「記憶咖啡館」裡的地下室,2人才剛坐定,手就自然地搭在一起,相識一笑,不難看出夫妻間的好感情。邱大哥驕傲表示,他和老婆是大學同班同學,結婚至今已有40年,他語氣寵溺的說,「能娶到她是我的福氣」。而邱大哥儘管說話反應比常人稍微慢了一點,單單從外表上來看,幾乎看不出來他是失智症患者,更別說在失智症的治療路上,他已經走了14年。邱大哥,綽號「班長」,他原是經營國際貿易物流公司的老闆,卻在52歲的那年因心肌梗塞倒下,過程中一度休克、失去生命跡象,在加護病房住了20天。醫生拿著放棄急救同意書出來向家屬說明病情,表示依目前邱大哥的情況,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好,就算救回來也有高機率是植物人,建議家屬簽名,但老婆素玫姐儘管哭紅雙眼,卻始終拒絕簽名,弱小的身軀想的是怎麼樣都要跟閻王拚一回,最終奇蹟似的在鬼門關前把丈夫拉回。好不容易將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邱大哥拉回人世間,只是邱大哥睜眼的第一句話讓素玫姐心都碎了,邱大哥認得所有前來探視的親友、認得一雙兒女,就是不認得她,甚至直接告訴她:「我沒有結婚!」讓素玫姐再次淚崩。儘管崩潰,素玫姐仍然擦乾眼淚,每天跟邱大哥自我介紹:「我是你的太太,我叫什麼名字‧‧‧」,終於讓邱大哥記得了。邱大哥和素玫姐2人是大學班對,夫妻鶼鰈情深,邱大哥昏迷時曾被醫生宣判可能成為植物人,要家屬放棄,但素玫姐堅決不肯。(圖/當事人提供)邱大哥儘管記住了太太,但在後續復健的過程中,還是開始出現忘東忘西等情形,但素玫姐總想著,畢竟丈夫才剛從昏迷中醒來,可能只是心肌梗塞所造成的後遺症,或許再過一陣子就好了,只是丈夫的情況卻始終沒有改善,反而還有加劇情形。曾是大老闆的他,突然不會寫字、同樣的問題明明前一秒才剛回答過,卻仍不斷重複詢問,讓她驚覺有異,再次帶著丈夫前往就診。縱使已有心理準備,但一聽到醫生宣判丈夫確診失智症,素玫姐的眼淚還是不爭氣的掉下來,所幸在確診得當下,醫生便將他們轉介給失智症協會,接下來素玫姐便開始積極帶著丈夫參與協會的所有課程,試圖減緩丈夫的退化速度,而這一路走來就是14年。回想起那段蠟燭三頭燒的時光,一面要照顧先生和孩子,還要設法維持公司營運,讓素玫姐心力交瘁。在最困難的時候,素玫姐無數次在開車的路途中想過,「還是直接把油門踩下,一頭撞上前車,直接一了百了?」所幸最後找到情緒抒發管道,對著一雙兒女把長期積壓的負面情緒,一次宣洩出來,那彷彿長年被命運的大手勒住的脖子才得以稍稍舒緩。而全程在旁邊默默聽著妻子講述的邱大哥,也忍不住紅了眼眶。素玫姐說,丈夫從一家之主突然成為被照顧者,劇烈的角色轉變,是不少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心病,多數人在人生巔峰被宣布確診,誰都無法接受那些以往再簡單不過的小事,有一天卻突然無法完成,眼睜睜看著自己逐漸遺忘,卻又無能為力,因而陷入暴躁易怒等情緒狀態。多數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在人生巔峰被宣布確診,常常因無法完成生活上的小事而暴躁易怒。(圖/報系資料照)而邱大哥,儘管曾白手起家,一手創建國際貿易公司,卻在患病後影響了手腦協調,連咖啡機的卡榫都無法對好,常常讓他陷入憤怒的情緒中。面對丈夫的負面情緒,素玫姐笑著說,「不要看我們平常感情這麼好,我們還是常常吵架」,通常遇到類似情形,基本上就是看她的心情,如果她也在氣頭上,就對著丈夫也吼一吼,2人吼完就沒事了;如果心情不錯,就好好和他講道理,讓他從負面情緒中抽離。那麼一路走來,對現今的生活滿意嗎?素玫姐和邱大哥2人對視一眼,幾乎是下意識回答,「滿意啊」。素玫姐笑著說,「我還鼓勵他亂講話,他常常和大家說『沒關係,我請你!』但沒關係,我跟在後面收拾就好,畢竟亂講話也要思考,只要能減緩他退化速度的事情,我都讓他做。」或許,正因為經歷過生死關頭,才能讓2人真正實踐,那段聽了千百回的結婚誓詞─「無論生老病死、貧窮富有,我都將對你不離不棄、互相扶持至生命的盡頭。」
歌后罹帕金森1/旁人發現居多 動作障礙是確診關鍵
台語天后詹雅雯自己在臉書上自曝,自己罹患帕金森氏症,兩個月已經瘦了八公斤,檢查發現左腦已經呈現中度萎縮,罹病消息一出震驚各界。因為詹雅雯才五十四歲,也讓人好奇為何才五十歲就罹患帕金森氏症?台語天后詹雅雯日前自曝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萎縮,令粉絲震驚。(圖/莊立人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陳淑美指出,根據統計,帕金森氏病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好發年齡為50-60歲,65歲以上的人口約有1%罹患帕金森氏病,80歲以上人口約有2%-4%,全台近4萬人罹病。當然門診中也不乏四十幾歲就罹患此疾病的患者。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病是因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一旦多巴胺減少程度達50%-60%即出現帕金森氏病的症狀。初期症狀如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正常人腦部影像的中腦黑質緻密部,會出現燕子尾巴分岔狀特徵(右),帕金森氏症病患則因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燕子尾巴特徵會慢慢消失(左)。(圖/北醫提供)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表示,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以動作障礙為主,動作變慢是醫師考慮帕金森氏症的最基本診斷條件。但臨床發現多數病人都是由旁人發現病患的動作問題,例如臉部表情僵硬如撲克臉、眨眼次數變少等。通常都是由單邊開始,慢慢變成兩邊。林祖功指出,很多病人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後,就會像詹雅雯一樣,擔心自己的腦袋壞掉了。「事實上,統計顯示從診斷到生命結束,帕金森氏症平均歷程為十七到二十年。對平均壽命其實影響不大。因此,一旦確診要更注重後續治療,延緩退化時間。」(圖/鄭清元攝)林祖功解釋,現行治療就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藥物為主,如果是典型帕金森氏症,藥物改善效果可達五成到六成;雖然非典型藥物改善效果較差,但還是有效果;因此,如果一旦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千萬不可以中斷治療,一定要定期追蹤,才能協助醫師有效掌控病情變化。另外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病患多會擔心醫師調整藥物劑量而逃避治療。林祖功說,多巴胺細胞原本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這是屬於退化問題,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增加藥物劑量是必須的;這不是因為出現抗藥性問題,而是針對多巴胺逐漸降低必須採取的行為。這也是定期回診的重要性,讓醫師確認藥物是否需增加劑量,改善動作障礙。「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症狀主要發生在腳部,患者不會在沒有動作時抖動,但可能會雙腿無力。(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鄭清元攝)
「吃過飯也忘記」每12人就有1人失智 頭皮針灸證實可延緩退化
王伯伯近來常常反覆問相同問題,常常找不到東西,有時候連家人的名字都想不起來,甚至會忘記回家的路,家人懷疑王伯伯得了失智症。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吳宜蓁醫師表示,失智症患者短期記憶的喪失會特別明顯,遺忘的事經過提醒也完全想不起來,甚至連自己吃過飯也會忘記,因此可能會連續吃好幾次。除此之外,更可能會出現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的退化,甚至會出現幻覺和個性改變等。根據內政部107年的統計資料,台灣65歲以上老人患有失智症的共有26萬9725人,占全人口的7.86%,也就是65歲以上老人每12人即有1位有失智症,且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且失智症的人口也持續攀升中。太衝穴可安定焦躁的情緒,解除壓力。(圖/台南市立醫院提供)吳宜蓁醫師表示,頭皮針灸被證實可提升腦部血液灌流,促進細胞活性及維持認知功能並延緩退化,甚至可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精神症狀,減少憂鬱焦慮,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失智症常用的穴道「百會穴」,是全身氣血交匯之處,具有提升陽氣的作用。「四神聰穴」可提神醒腦,改善記憶力下降。「神門穴」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焦慮和憂鬱。「太衝穴」可安定焦躁的情緒,疏肝理氣、解除壓力。吳宜蓁醫師建議,除了針灸以外,平常也可按摩這些穴道,有預防大腦功能衰退和穩定情緒的作用,按摩時一次按壓15~20秒,再休息5秒,可反覆按摩10~15分鐘,按摩時須注意不要過度用力而造成組織傷害,不是越痛效果越好,必要時可搭配凡士林或乳液輔助。吳宜蓁表示,失智症目前無法治癒,治療目標在於「減緩退化」,中醫可以藉由內服藥與針灸,協助患者改善睡眠、穩定情緒、延緩認知功能惡化,幫患者爭取延長停留在輕度失智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