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重症
」 疫苗 腸病毒 新冠肺炎 免疫力 流感腸病毒反常冬季流行!上週急診達2.6萬人次 台大醫曝原因:免疫負債
雖然時序已經入冬,腸病毒疫情卻仍在流行期,疾病管制署昨(3)日表示,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近10年同期高點。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今(2024)年感染腸病毒的國中小學生較往年多,情況特殊,可能是因2020年到2022年間新冠疫情影響,當時幾乎沒有腸病毒侵害,許多孩子小時候沒得過,長大後也無免疫力,才出現「免疫負債」的狀況。疾管署3日公布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24日至3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約2.6萬人次,和前一週持平,疫情處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4歲幼兒為主(45.8%)但惟5~9歲(37.3%)及10~14歲(10.4%)占比近期呈增加趨勢。疾管署也說,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而今年已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上週全台停班課數有420班,分別為國小32班、幼兒園307班、其他81班,再創5年最高;目前預估腸病毒疫情會在12月中旬達到高峰,單週就診可能上看3萬人次,直到明年1月中下旬才有機會脫離流行期。呂俊毅則說明,以往腸病毒多是夏季到初秋流行,因此常有「夏季才會流行」的迷思,實際上腸病毒全年都可能感染,但今年較特殊,冬季疫情高峰比起夏天時的高峰還高,且個案數更是10年來最高。呂俊毅解釋,腸病毒並非腸胃炎病毒,該名稱主要是因為它是於腸道複製的病毒,但通常腸道症狀不明顯,切勿以為沒有腸道症狀就不是腸病毒。他說,今年腸病毒的重症個案數偏少,大小孩感染在過去經驗也比較不會引發重症,但當個案數增加時,重症仍有可能增加。對此,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赴日旅遊8歲女童染腸病毒 醫示警「日韓感染人數皆創10年新高」
1名8歲女童與家人到日本大阪旅遊,卻突然出現口腔潰瘍、四肢水泡,還發燒、吃不下,家長著急拍照跨海求助台灣醫師,證實就是腸病毒手足口症。小兒科醫師施勝桓提醒,日本、韓國腸病毒疫情已創下10年新高,腸病毒潛伏期只有3天,帶幼童出國的家長不要輕忽。這一家人8月3日出國前往日本大阪家族旅遊共7天,第4天時8歲女兒腿部先是出現紅疹,第一時間媽媽誤認為蚊蟲咬傷,沒想到隔天症狀加劇,手腳逐漸冒出水泡加上嘴破,家屬擔心傳染病問題,10日緊急拍照打電話向台灣熟識醫師詢問,醫師根據照片判斷為腸病毒症狀,加上潛伏期1至3天,研判可能是在日本感染。施勝桓表示,根據日本厚生省公布資料,該國腸病毒感染人數創下10年新高,單周(7月22日到7月28日)有3.7萬兒童確診,累計2024年已有26萬3000人感染,41個行政區都發布腸病毒警報,且出現11例腸病毒71型個案。另,韓國腸病毒也創下10年新高,大陸今年也累計超過79.5萬例。施勝桓提醒腸病毒潛伏期只有3天,家長帶幼童出國旅遊,除了落實勤洗手、戴口罩以外,可考量出國前先施打腸病毒71型的疫苗,以免玩到一半孩子發病,或在國外感染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鄰近國家日本、韓國、泰國及新加坡的疫情持續呈上升趨勢,近期病例數皆高於近年同期;其中日本的腸病毒疫情每年高峰都落在7、8月之間,約晚台灣兩個月。依據監測資料顯,日本這波腸病毒自5月開始呈現上升趨勢,從7月下旬到8月到達最高峰,感染人數創下日本近10年最高。至於台灣部分,羅一鈞指出,腸病毒在今年6月底達最高峰,門急診就診人次突破2萬人,創下8年來同期最高,接著連續6周下降,預估到8月下旬才會脫離流行期,但不排除9月開學後又會有一波疫情。
小兒科醫示警多名小孩「高燒、猛咳」 5族群要特別小心
小孩子的免疫系統在出生時並不成熟,需要時間來發展和強化,因此他們更容易受到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感染。日前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就提醒,在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醫師也提醒家長們,有5種族群的孩童要特別注意。小兒科醫師林智葳近日在臉書粉專「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表示,自己最近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他也提醒家長,「雖然hMPV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也不容易引發重症,可是它容易讓孩子高燒數日,有些甚至到第7天才退燒、可能引發嚴重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的特性還是不容忽視,對於父母而言,知道孩子發燒的原因也會相對安心許多」。衛福部也曾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自2001年被發現以來,已對全球造成相當的疾病負擔,尤其是在兒童、老年人和免疫不全族群的感染率和嚴重度相對其他族群高。衛福部的說明中也指出,hMPV是一種RNA病毒,hMPV感染可出現一系列呼吸道症狀,從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導致住院和死亡。目前對hMPV感染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輕度感染建議症狀治療,至於嚴重病例,則需要提供積極的重症支持治療,可能需要氧氣治療、呼吸支持和機械通氣等。此外,衛福部也提醒大家,hMPV的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症狀有咳嗽、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發燒(2至3天或6至7天都有可能),且過敏體質可能被誘發哮喘、氣喘發作。因此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尤其1歲以下嬰兒、擁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慢性呼吸道疾病(包含氣喘、慢性阻塞肺疾病)、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等五個族群,都需要特別小心。
腸病毒已進入流行期! 醫叮嚀「這樣做」防感染、避免重症
據疾病管制署近期資料指出,國內腸病毒已進入流行期,且疫情快速上升。由於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一旦感染,可能引發重症,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不能輕忽腸病毒的威力。腸病毒種類多 嬰幼兒易感染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小兒感染科丁佩如醫師指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當中小兒麻痺病毒、腸病毒71型、D68型克沙奇病毒及伊科病毒皆可導致重症。腸病毒適合在溼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而台灣地處亞熱帶,以4-9月為流行期。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分泌物或皮膚水泡的液體受到感染。發病前即具有傳染力 成人症狀類似感冒丁佩如醫師提醒,腸病毒在發病之前幾天即具有傳染力,而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大部分民眾是無症狀感染或只有發燒等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5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系統不如成人完備,抵抗力較弱,若遭到感染的相對危險程度很高。注射預防疫苗 注意個人衛生丁佩如醫師建議,應勤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可定期清潔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家中嬰幼兒如果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當發現重症前兆病徵,例如嗜睡、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意識改變、肢體無力等病徵時,應盡速轉診到大醫院接受治療,掌握黃金時間。目前市面上有幾款針對腸病毒71型的自費疫苗,依廠牌及嬰幼兒年紀施打2或3劑,預防腸病毒71型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滿2個月即可施打,有需求的家長可以在門診與醫師進行討論。
打這款流感疫苗升級免疫力 醫:抗體提升1.6倍、保護力更久
秋冬時節病毒來襲,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持續攀升!中南部早晚溫差變化大,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暨灣橋分院呼籲,65歲以上長者為流感重症的高危險族群,可自費選擇保護時間較長的佐劑四價流感疫苗,提升抗體濃度,加強抵抗流感威脅。家醫部主任陳怡成表示,根據研究顯示,佐劑型流感疫苗抗體可提升1.4-1.6倍,保護力可由6個月延長至1年。公費流感疫苗差在哪? 對雞蛋過敏避打這種嘉榮呼籲,民眾可依政府公布的公費接種對象施打疫苗,目前為50至65歲成年人、孕婦、高中職以下學童,及具潛在疾病高風險慢性病患者等。符合上述施打資格的民眾,儘速到醫院評估接種,增加保護力。「醫師,各廠牌公費疫苗差別在哪?」陳怡成表示,目前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雞蛋胚胎所培養的疫苗;一類是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的流感疫苗;前者因在禽類上培養,所以抗原與哺乳類不同,後者的抗原較接近人類,也曾由臨床實驗證實,細胞培養疫苗與流感病毒株吻合度較高,相較之下會高出一些保護力。若對雞蛋過敏,可在看診時先行告知醫生,並盡量避免施打雞蛋培養的疫苗。自費佐劑流感疫苗 抗體提升、時效更久陳怡成進一步說明, 65歲以上老年人免疫系統衰老,抵抗力不足,更需要持久強大疫苗保護力,目前提升疫苗保護力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增加疫苗抗原劑量,但因顧慮提高劑量會產生更多副作用等問題,台灣並未引進。第二種使用基因工程,但因價格高昂,國內目前尚未採用。第三種提升免疫力的方式,即是施打佐劑四價流感疫苗。疫苗中加入佐劑強化免疫反應,對於長輩的保護力更高,研究顯示,佐劑型流感疫苗抗體可提升1.4-1.6倍,保護力可由6個月延長至1年。陳怡成表示,佐劑四價流感疫苗與傳統流感疫苗相比,保護力約高出4成,對於罹患流感易引發重症的年長者來說,有加強免疫力的效果,英、美、澳洲等國的疫苗接種委員,也推薦65歲以上年長者可優先接種佐劑四價流感疫苗,提升保護程度。副作用部分,除了局部疼痛增加,其他症狀與傳統疫苗差別不大,因此建議65歲以上年長者,可先向醫師諮詢評估,選擇抗體濃度較高、保護時間較長的佐劑流感疫苗,讓免疫力大升級。
2寶媽以為感冒…狂冒「百顆紅疹水泡」畫面曝 醫示警:大人也會染腸病毒
彰化一名27歲蕭姓女子日前雙手及雙腳布滿密密麻麻的紅疹,模樣看起來怵目驚心,就醫之後確診為腸病毒。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指出,腸病毒至今還在大流行,不少幼兒園因而停課,不只孩童感染,連大人也無法倖免,也有併發重症的可能,不要輕忽。蕭女表示,幾天前先出現喉嚨痛的症狀,接著發燒,就診被診斷為咽喉炎,自己也以為只是小感冒,吃個藥應該2天就會好了,不料,2天後雙手雙腳開始出現紅疹,越冒越多,連嘴角及口腔也出現水泡及潰瘍,全身超過百顆的紅疹及水泡,嚇得她去看急診。她直言,結果轉診到彰化醫院小兒科,確診為腸病毒,「這顛覆了我的想像,因為過去一直覺得腸病毒應該是孩童的病症,怎麼自己也會中彈。6歲的女兒及5歲的兒子在2周前曾染上腸病毒,我照顧兒女時都有洗手,可能是不小心感染了。」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蕭女出現的手足口症,很明顯是感染腸病毒,雖然大人因免疫力較強,感染腸病毒的機率較低,或是感染之後病症輕微,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家中孩童因腸病毒在家休養時千萬不要共食,環境要消毒,父母在餵食孩童、清理口鼻分泌物、嘔吐物及糞便前後一定要用肥皂洗手,也應該要戴口罩。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圖/彰化醫院提供)馬瑞杉說,大人感染腸病毒的症狀通常不嚴重,但也有大人因感染腸病毒引發重症及心肌炎,有死亡風險,所以,一旦家中孩童感染腸病毒,大人也要隨之警戒。馬瑞杉指出,腸病毒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染,接觸傳染及飛沫傳染也有可能,而且腸病毒傳染力很強。腸病毒以基因分型大約有100種,會引發重症的並不多,不管是孩童或大人感染,通常經過症狀治療,可以在7至10天內痊癒,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出現可能轉成重症的徵兆時,包括昏睡、持續嘔吐、抽搐、肢體無力、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等,一定要馬上就醫,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2個颱風走了…登革熱疫情持續升溫 不到兩個月破千例
國內連續2個颱風侵襲下,登革熱疫情持續升溫,本土病例數突破千例!衛福部疾管署公布,上周國內一口氣新增264例本土病例,創下單周以來新高;苗栗縣、嘉義縣更首度出現確診個案,全國已經有8個縣市淪陷。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現又有新的颱風接力來,傳播風險將持續上升。根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周新增264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個案居住地為台南市229例、雲林縣20例、高雄市6例、嘉義縣5例、屏東縣2例、台中市及苗栗縣各1例,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本土登革熱從6月13日出現首例以來,不到兩個月,全國至今累計1109例本土病例,其中以台南市最多,其次為雲林縣、高雄市。全國病例數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高,且疫情持續呈現上升趨勢。登革熱病例數,台南8日新增51例,再創下單日新高,累計已達971例,飆破千例在即,登革熱防治中心提醒,未來1周是觀察期,須努力孳清,防堵疫情再攀高峰。雲林縣則累計136例,縣府昨日展開古坑鄉荷苞村及水碓村包含住宅、農田共136公頃地毯式大清消,規模全台最大,引起友善農耕者反彈抗議,指藥性降轉要3年,要從事友善耕作的農友怎麼辦?消毒過的竹園、果園都封園1個月,雲林縣府會相對補助農民收成損失,希望農業部也能幫忙。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台灣歷年來疫情最嚴重發生在2015年,當時5月10日出現病例,歷經97天才破千,這次不到兩個月就已經破千,上升速度歷年最快。全國本土個案中,其中60歲以上個案占41%(459例),高於2014至2022年60歲以上累計個案數占比(26%),目前累計9例重症病例,其中3例住院中、1例死亡。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重症病例中有3人還在住院,台南有2人,分別為60多歲男性及80多歲女性,由於年齡稍長,且都有較多潛在慢性病,還在住院觀察。最嚴重的是雲林的70多歲女性,因引發重症,導致休克、呼吸窘迫、血小板低下,加上自主呼吸狀況不佳,血氧濃度較低,生命徵象並不穩定,還在插管救治中,且從7月底入住迄今已2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則說,往年經驗,每逢颱風過後第2周,病媒蚊指數都會上升,下周就可看到卡努的影響,但颱風的影響仍在持續進行,且現又有新的颱風,顯示登革熱仍會持續上升,不過目前重點縣市都有成立指揮中心,與中央進行跨部會合作,希望盡快清除孳生源。
夏天流感疫情還在!估持續2年才會恢復如常 醫師提醒「疫苗該打就去打」
疾管署通常在每年10月開打流感疫苗,等到了流感高峰期來臨,正好有充足保護力,呼籲民眾該打就去打!新冠疫情打亂流感流行季,儘管已經進入夏天,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全國上周仍有26例流感併發重症、6例死亡。專家表示,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措施讓流感病毒幾乎銷聲匿跡,卻也改變了病毒流行的生態;隨著新冠疫情解封,今年流感疫情更甚往年,甚至從冬春季延長到夏季,預估至少持續2年才會恢復如常。在高強度的防疫措施之下,原本常見的傳染病減少,人們接觸其他病原的機率變小,導致免疫力變差,就會形成「免疫負債」現象。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今年流感季延長至暑假,極大可能是免疫負債所致;正常的流感季是每年11月至隔年2月左右,今年卻相當反常,從4月一路延燒至今,恰好與國內口罩政策大鬆綁時機點吻合。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民眾在新冠疫情期間嚴格執行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改變了病毒流行的生態,隨著今年新冠疫情解封後,免疫負債導致流感等病毒大流行,他預估,這樣的影響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恢復,至少持續2年,也可能更久。黃立民提到,除了免疫負債之外,這波疫情流行較長的另一個原因是,今年剛 好都流行A型流感,尤其H3N2、H1N1均為傳染力極強的病毒株,等於是所有容易大流行的因素結合在一起,他預估,今年感染人數多,明年疫情可能「降溫」。兩位醫師都提醒,各式病毒流行之際,務必注意個人健康和公共衛生。黃立民建議,只要符合接種條件的民眾,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若是不符合疫苗接種的族群則要特別注意,當出現呼吸道症狀就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也要注意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防護。邱政洵則說,疾管署通常在每年10月開打流感疫苗,等到了流感高峰期來臨,正好有充足的保護力,因此呼籲民眾「該打就去打!」尤其是容易引發重症的65歲以上長者,務必配合政策完成接種,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快篩變不準了「3成偽陰性」 台大醫:年長者出現2大狀況應PCR
新冠第4波疫情仍在高原期,國內有將近8成的患者感染XBB變異株。對此,台大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也發現,國內的COVID-19快篩試劑近期出現「偽陰性」現象,準確率竟掉到僅剩7成左右,因此他也呼籲,當長者出現2大狀況,就要馬上安排PCR篩檢,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疾管署統計,國內近4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佔79%,已成為主流株。XBB在全球則已佔86.7%。當中以以XBB.1.5為多,佔了其分支將近30.0%。而併發症患者當中,又有77%是65歲以上的高危險族群。更糟的是,李建璋醫師又在近期發現國內的COVID-19快篩試劑出現「測不準」的「偽陰性」現象,有遇到很多長者,明明周遭家人都確診了,快篩卻怎樣也篩不出,更因此延誤治療引發重症。李建璋進一步指出,快篩產品在設計上,主要都是偵測新冠病毒上的N蛋白為主,因為過去認為比起不斷變異的是S蛋白,N蛋白較不會發生變異。然而,XBB變異株如今也累積了足夠的變異量。至於快篩準確度下降了多少?美國FDA曾針對家用快篩測試XBB.1.5的準確度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市售的新冠快篩試劑中仍有8成的準確度。但李建璋表示,由於台灣專案輸入或專案製造的新冠快篩產品,很多都沒有做定期的確效測試。以前流感快篩來說,若準確度低於8成就不能夠賣,而新冠快篩並沒有,因此推估目前的準確度是遠低於8成,近期也有文獻指出,目前的快篩試劑可能只有7成左右的準確度。李建璋強調,很多民眾都以為快篩可以替代PCR,但事實上已經不準了,臨床上看到很多年長患者,由於始終快篩不出陽性,因此僅能給予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但沒有辦法處理最根本的病毒感染問題,抗病毒藥在確診者的治療上是關鍵,但快篩不準恐讓長者延誤就醫。因此,李建璋也建議大家若出現2種情況,就得馬上做PCR檢查,第1種是近期快篩陰,但是有症狀,或是有明確接觸史、周邊家人都已經確診的長者。第2種則是已經沒有辦法檢視的老人,突然昏倒、休克、呼吸衰竭者,也應直接做PCR檢查。李建璋也認為,PCR篩檢是將來的必要武器,因為未來病毒只會持續不斷變異,快篩試劑的研發速度有可能跟不上。不過目前由於為避免浪費醫療資源,醫院對PCR檢驗的使用也較為保守,因此他也呼籲中央,應持續提供公費補助,守護染疫脆弱族群。
腸病毒71型高死亡率 疫苗開打減少感染風險
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門急診數自四月底已連續兩周突破萬人,疾管署更指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是2017年以來同期最高。腸病毒為幼兒常見傳染病,國內首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爆發於1998年,根據疾管署統計,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78例死亡,重症致死率達19.3%,家長無不聞聲色變。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博士指出,最近一次腸病毒流行已是新冠疫情之前;依照腸病毒每2-3 年流行的特性,加上防疫解封,今年恐怕是腸病毒重新流行的一年,因此提前預防更加重要。所幸,本土腸病毒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最快今年七月可供自費接種,預防最易引起重症和死亡的腸病毒71型,為嬰幼兒家長一大福音。腸病毒71型死亡第一名型別 出現四大前兆立即就醫腸病毒在全球呈大規模、週期性流行,各國流行型別也不盡相同。何美鄉博士指出,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可以再分為多種型別,共達一百多種。為什麼「腸病毒71型」值得關注?何美鄉博士表示,腸病毒71型為國內歷年腸病毒流行之主要病毒株,也是亞太國家最常見引發重症的型別,其可怕之處在於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幹腦炎、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致死率更超過三成,直接致死原因多為心肌炎與腦幹腦炎。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醫師進一步表示,九成的腸病毒71型重症皆為5歲以下嬰幼兒,除了發燒外,幼兒大多會出現手足口病或單純口腔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但高達八成的新生兒均為無症狀感染;而且腸病毒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三天內便可併發重症。何美鄉博士強調,新生兒免疫力較低,加上其血腦屏障尚未發育完全,腸病毒更容易鑽過血腦屏障、侵犯腦部造成重症。新生兒於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因此家長務必留意嬰幼兒重症4大徵兆,若發生須立即送醫。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心跳急促腸病毒恐釀神經性後遺症 肢體不協調恐影響終生腸病毒全年皆可感染,簡佳裕醫師觀察,由於前幾年新冠疫情高度防疫,少有腸病毒疫情傳出,導致許多家長警覺性降低,甚至有許多錯誤認知,簡佳裕醫師也一一解釋:腸病毒傳染力不高。錯,腸病毒傳染力強,超過五成來自家庭成員傳染(大孩子傳給小寶寶),且糞便內潛藏病毒傳染力可達12週。腸病毒只會得一次。錯,腸病毒型別多,得過一種也可能感染其他種。不知道腸病毒也有後遺症。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的幼兒,康復後仍可能留下神經性或心臟疾病後遺症,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肢體不協調,也可能有過敏性疾病與社會心理問題等長期影響。以為腸病毒就是腸胃炎,殊不知腸胃炎表現多以吐、拉、肚子痛為主,腸病毒則以口腔潰瘍或手腳水泡為主,較少出現腸胃症狀。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 呼籲爸媽主動出擊,制伏腸病毒「目前腸病毒沒有特效藥,重症患者多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因此具備完整認知、及早預防才是保護孩子的作法。」何美鄉博士指出,預防腸病毒須靠多方面介入,由於過去無疫苗可接種,家長大多只能透過勤洗手、注意環境衛生等方式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所幸現在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可提供孩子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降低重症發生風險。」簡佳裕醫師補充,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以台灣流行之B4亞基因型病毒株,配合高產能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製程,保護率高達98%,對亞洲流行的腸病毒71型主要亞型病毒具優異交叉保護力,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而且只須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是嬰幼兒與家長的一大福音。何美鄉博士與簡佳裕醫師提醒,新冠疫情讓民眾防疫意識抬頭,但可能忽視其他傳染病預防,尤其本月已進入腸病毒高峰期,腸病毒疫情逐漸升溫,鼓勵家長可與醫師討論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建構孩子保護力。
腸病毒疫情升溫 桃園地區已累積多例
全國腸病毒疫情再度升溫,桃園市至今檢出4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衛生局統計,近3周腸病毒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分別為530、621及626,可見腸病毒疫情呈攀升趨勢。新竹市衛生局則從19日起專案擴大稽查各場域,確保落實防治措施。依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目前社區流行的腸病毒型別以克沙奇A型病毒(76.8%)為主,其次則為腸病毒D68型(20.7%)、伊科病毒(2.4%),代表社區中已有多種型別的腸病毒。桃園市衛生局表示,5歲以下幼兒若感染腸病毒71型或D68型,有可能會侵犯神經系統,進而引發重症風險,呼籲家長外出返家應洗手更衣後再接觸幼童,避免將社區腸病毒帶回家中。衛生局並提醒,家中幼童如出現發燒、口腔潰瘍、手腳出現紅疹及水泡等相關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新竹市衛生局從19日開始,專案擴大稽查各場域,包括托嬰中心、產後護理之家、親子館、大型公共遊戲場所、幼兒園以及醫療院所等,確保各場域落實防治措施,並輔導業者嚴格執行每日定時消毒,各項設備都要有消毒紀錄。另外,衛生局也會持續加強疫情監控及宣導,防範疫情擴大並維持孩童健康,呼籲正確勤洗手是降低腸病毒重症風險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衛生局表示,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依醫師指示治療,讓幼童在家休息至少1星期,或直至無發燒現象為止,一旦幼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或是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病徵,應立即送到大醫院治療。
腸病毒大流行1/創3年新高紀錄「新殺手更可怕」 難預防!3大族群最危險
疫情解封,腸病毒也即將大反撲!除了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之外,今年更要提防新殺手D68型,初期症狀和感冒一樣難以預防,且病情會急遽惡化,再加上無疫苗、無藥物,甚至連青少年都會感染,因此專家認為比71型更恐怖,也點名「氣喘病史」、「曾發生喘鳴」、「肥胖」3族群要嚴陣以待,一有疑似症狀就要趕緊就醫。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今年3/26至4/1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4,113人次,較前一週(3,177人次)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除了創3年新高紀錄,專家也示警6~7月恐造成大流行。不只如此,今年3月中旬疾管署監測到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2位個案,這也是國內時隔一年半,再度監測到這種病毒型,而且緊接著在4/6再公布監測到2例,目前累計共4例,所幸皆為輕症。腸病毒71型是大眾較為熟知的危險病毒型,但今年許多專家紛紛擔憂另一種病毒型D68,且根據疾管署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內除了常見的克沙奇A型、腸病毒71型之外,D68型也蠢蠢欲動,而且今年唯一的重症個案就是D68型,去年唯一的死亡案例也是D68型。腸病毒並非單一病毒,例如引起疱疹性咽峽炎的克沙奇病毒或71型、D68型腸病毒都屬於這個大家族,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是手足口症及咽峽炎,少數如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案例,病毒甚至影響到腦部,會頻繁肌抽躍、嗜睡、手腳無力、持續嘔等。腸病毒71型重症雖進展快速,但疾病變化仍有跡可循,而腸病毒D68型走的卻不是這個路線。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D68前期症狀是咳嗽、發燒,和一般感冒非常相似,所以臨床上難以辨別,一旦出現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或呼吸衰竭,後續恢復狀況就不佳。第一個腸病毒D68型出現在1962年的加州,從那之後,美國一直有零星的個案,但沒有受到重視。直到2014年美國爆發大流行,那年的8~11月共有1121個確診案例,遍佈47州,幾乎讓整個美國本土全部淪陷,也讓全世界首次見識到D68型的可怕,台灣也從這一年開始監測D68。腸病毒D68型初期症狀跟感冒一樣,也無手足口症及咽峽炎,難以及早確診,又可能急遽惡化,因此讓許多專家相當頭疼。(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在美國2014年的大流行中,有107例兒童的急性肢體無力痲痺個案,張凱音說,「急性肢體無力痲痺」是指四肢突然發生無力性麻痺,負責呼吸與吞嚥的肌肉也可能受到影響,患者可能會四肢癱瘓,甚至連呼吸肌肉群都受到影響而必須仰賴呼吸器的支持。這107位受影響的兒童,其年齡中位數為7歲,絕大多數都有脖子僵硬、畏光等腦膜炎的症狀。受影響的肢體主要是在末端,且為不對稱分佈。肌肉力量可能會降到0分,發生肢體無力前幾乎都有發燒症狀,平均間隔距離為7天。楊為傑說,這些病童恢復狀況不佳,幾乎所有孩子都留下了神經學的後遺症。那該如何預防?D68症狀與一般感冒無法區分,但會表現得較為嚴重,根據美國2014 年流行的統計數據,32%以上的個案會演變成肺炎、肢體無力等重症,且絕大部分的D68個案都需住院治療,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不只如此,D68的恐怖之處是就連青少年都難逃脫魔掌,雖然所有年齡層都可能感染腸病毒,但5歲以下的孩童較容易引發重症,不過,根據法國2014年的D68流行年齡層分布,除了5歲以下的幼童之外,6~15歲與16歲以下竟也有不少案例。不同於腸病毒71型已有疫苗可打,D68目前既無疫苗、也無治療藥物,「預防重於治療」更加重要,尤其是根據美國2014年的數據顯示,若有氣喘病史、過去曾出現「喘鳴聲」、肥胖這3大危險因子,就要格外提高警覺。有氣喘病史者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控制病況,若有感冒症狀,且產生呼吸困難、喘;或有肢體無力之現象,如突然走路不穩、一隻手突然變得無力、不靈活、肢體酸麻痛等,都要立刻就醫,以免病況急遽惡化。
腸病毒大流行2/該來的擋不住!10年循環期已到 上波重症患者仍插管「這種家庭最危險」
今年3月中旬,腸病毒71型睽違一年半再度在台灣現蹤,感染科醫師表示,腸病毒本來就是每5~10年一次循環,前一次大流行已是10多年前,雖然因疫情拖延2~3年,但「該來的擋不住」,也提醒要勤洗手,上一波許多重症患者至今仍有後遺症,部分甚至臥床插管,尤其是同時有學齡前、學齡後孩童的家庭要特別小心,避免腸病毒「大傳小」鑽入家中。而腸病毒71型疫苗也可望於今年7~8月開打,將為2個月~6歲嬰幼童提供更多保護力。 腸病毒疫情創3年新高紀錄,且一連3、4月,台灣總計已出現4例腸病毒71型,台安醫院小兒科醫師陳萬德表示,疫情這2~3年,一年中的腸病毒案例大概只有個位數,但目前是每周都有案例。感染科醫師黃立民預測,如果持續出現腸病毒71型案例,今年6~7月將出現腸病毒流行高峰,且腸病毒71型就會比較嚴重,可能會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案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則表示,國內已經有一年半沒有偵測到腸病毒71型,回顧過去,腸病毒71型最後一次大流行是2008年,而上一次中度流行已經是2019年,當時有69例腸病毒重症,71型占52例,4例死亡個案中有3人是感染71型。「腸病毒原本就大約每5~10年會有一次大流行!」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上一波腸病毒71型大流行發生在10多年前,由於疫情的緣故,所以這幾年腸病毒案例較少,但如今隨著防疫鬆綁,腸病毒案例也逐漸增加,若真的發生大流行也很正常,「因為循環是必然的」。但做好預防工作是必要的,張凱音說,腸病毒71型的神經傷害性高,除了會造成急性下肢無力、影響自律神經,還會導致腦炎。「若是引發成重症,由於肌肉無力也會影響呼吸,就可能導致終生必須配戴呼吸器,上一波大流行的許多重症患者至今仍插管躺在照護中心。」針對最致命的腸病毒71型,台灣終於即將有疫苗誕生,預計今年7~8月開打,讓許多家長相當期待。國光生技提供(圖/國光生技提供)腸病毒感染並不分年齡層,成人或青少年一樣也會中鏢,只是多半沒有症狀,但一樣的病毒若傳染給5歲以下的孩童就不同了,不僅症狀明顯,重症率也大為提升。「所以如果家中同時有學齡孩童、嬰幼兒最危險,因為腸病毒非常容易在校園傳布,但大孩子不一定有症狀,如果不小心將病毒帶回家中,再傳染給嬰幼兒,那就會變得危險。」過去家長們最害怕腸病毒,因為不像流感有疫苗可接種、也有抗病毒藥物治療,一旦孩子感染腸病毒,輕則忍受嘴破、咽峽炎的疼痛,重則可能造成神經系統傷害、甚至致命,且家長們往往時時緊繃神經注意是否有重症症狀,身心壓力之大難以言喻。如今除了勤洗手、做好環境衛生,腸病毒71型疫苗也終於誕生,目前預計7~8月開打,每一劑自費價格落在3,600~4,000元,需完整施打2劑,目標族群為2個月到6歲的幼兒高危險群,希望能盡量減少腸病毒大流行所帶來的傷害。
「長期咬指甲」恐引發4大健康問題 專家:「這類人」比例最高
長期咬指甲對健康有害!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習慣,兒童和成人都有例子,這可能與心理壓力、焦慮、寂寞有關,且研究發現「醫學生」咬指甲的比例最高,但黃軒也提醒,長期咬指甲可能會造成指甲受損、口腔感染,牙齒問題及皮膚潰瘍,最慘還可能感染疾病引發重症。黃軒22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上,以《咬指甲,是可治癒的》為題發文指出,咬指甲(Onychophagia)通常始於兒童時期,大多數人長大後會停止,但有些不會,不同人群中咬指甲的流行比例從3%到46.9%不等,其中醫學生咬指甲的比例最高。黃軒進一步解釋,根據Williams et al.(2020)的研究,咬指甲可能與心理壓力、焦慮、無聊和寂寞等情緒有關,其中36.8%至63%的病例有家族史。另外,咬指甲其實並不是強迫症,而是被歸類為神經精神(neuropsychiatric)疾病「妥瑞氏症」症狀「tics」的一種。黃軒也引用Pacan et al.(2014)的研究提醒,長期咬指甲可能導致4種健康問題,分別為:指甲受損:指甲變形、斷裂和脆弱。牙齒問題:牙齒磨損、錯位和敏感。口腔感染:病菌通過口腔進入身體,可能引發感染。皮膚問題:指尖皮膚炎症,感染或潰瘍。不過黃軒表示,「咬指甲,是可治癒的」,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生活習慣療法(HRT),被認為是治療咬指(onychophagia)的第一線治療方法。但有26.4%的家長不會帶孩子去看醫生,甚至有高達70.2%的家長認為懲罰孩子,是打破孩子習慣的有效方法,結果反而是讓小孩更焦慮。想停止咬指甲,黃軒建議,可以從自己主動停止咬指甲、或將咬指甲替代成其他無害的行為,像是擺弄小物件,也可以尋求上述CBT或HRT等療法,改變不良行為,並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
病毒來討債2/疫情世代「免疫力如白紙」 一生病曝2大症狀「嚇壞爸媽」
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已3年多,自去年10/13國境解封起,各項防疫措施逐漸開放,但各種病毒也陸續「回歸」,專家警告「免疫負債」已經開始反撲,尤其5~6歲以下的孩童最危險,免疫力猶如一張白紙,一旦生病往往又急又猛,發燒溫度特別高、時間拉得又久,讓爸媽操碎了心。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本流感季自去年10/1起截至今年2/6,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37例,其中31例A型H3N2、2例A型H1N1、4例B型,其中5例死亡,光是春節連假期間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就超過1萬9,400人次,較過去數周明顯上升。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流感重症人數仍處低點,以疫情爆發前2019至2020年流感季為例,重症通報人數就有900多例,但受到春節連假影響,流感疫情正在上升,依據實驗室通報檢測顯示,年節期間通報570例,較年節前297例約增加1倍,建議醫師遇到有類流感症狀的患者,即可開立抗病毒藥物治療。隨著出國民眾陸續回國,流感疫情恐怕會持續加溫,因為日本東京都政府2/2發布3年來首次的「流感警報」,目前東京都超過3成民眾都感染流感,顯見東京也正在上演免疫負債的反撲。新冠疫情爆發已逾3年,在這期間出生的40多萬名寶寶幾乎沒有接觸過太多病毒,解封後恐怕會面臨「免疫負債」。(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表示,免疫負債是指在防疫措施齊全時,人體較少接觸其他病毒,因此身體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不幸接觸到病毒後,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會更為明顯,甚至會引發重症。沈仲敏說,尤其是這2~3年出生的幼童更為明顯,因為他們出生後沒有機會訓練免疫系統,所以一生病往往會顯得較為嚴重,以發燒為例,不但溫度會更高,發燒的時間也拉得更久,往往讓爸媽擔心不已。沈仲敏建議若幼童出現高燒,就可以盡快篩檢是否感染流感,因為若能在48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就能大幅降低重症機率。此外,由於新冠疫情仍在持續中,也要當心流感、新冠雙重感染的狀況發生。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發文分享,日前一位女童發燒,在家進行COVID-19快篩為陰性,後來就醫確診A型流感。女童服用克流感藥物後,症狀卻沒有改善,還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的現象,所以家長趕緊帶女童來急診,女童再做一次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竟是陽性。吳昌騰說,這是雙重病毒感染,也就是同時感染流感和新冠肺炎,當它們同時流行時,這類雙重病毒感染有可能會比想像的更常見。吳昌騰表示,最近較為寒冷,會讓更多人選擇待在室內活動,因此病毒更容易傳染,建議要多加強個人衛生、洗手及環境清潔。
RSV大流行…女童發燒5天「支氣管肺炎」住院 兒科醫示警:2症狀快就醫
1歲半的許姓女嬰日前高燒、多痰、呼吸快並有哮鳴聲,服藥仍未改善,確診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住院5天才回穩。衛福部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RSV正流行,接下來過年假期,2歲以下嬰幼兒儘量不要帶到人多處,大人要勤洗手,嬰幼兒除了感冒症狀之外,若出現痰多及喘鳴,一定要馬上就醫。馬瑞杉說,這起個案的小女嬰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喘的症狀,在診所服藥5天還是發燒,症狀沒改善,轉院就診時他發現女嬰已經引發支氣管肺炎,馬上安排女嬰住院並採樣進行呼吸道多病原聚合酶鏈反應分析,發現是RSV感染,住院隨時觀察並進行類固醇等相關治療後,5天後出院。RSV對成人而言就像感冒,但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相對嚴重許多。馬瑞杉表示,RSV是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入秋以來,各地的幼兒病例逐漸增加,病程通常快速猛烈,如果沒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呼吸衰竭,甚至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馬瑞杉指出,RSV感染症狀如同一般感冒,較大的差別是感冒常是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力或搭配支持性治療,通常幾天就會慢慢改善。RSV則常是下呼吸道感染,入侵支氣管,誘發哮喘,痰會很多,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尤其好發在2歲以下嬰幼兒,病況比較嚴重。女嬰媽媽表示,看到孩子那麼喘,又出現哮鳴聲,心裡就覺得很痛苦,好想幫孩子喘氣。一開始還以為是簡單的感冒,沒想到會那麼嚴重。馬瑞杉說,目前RSV疫苗由各大藥廠研發中,有可能很快問世,目前僅能事先使用單株抗體來進行預防,抗體費用相當高且必須每個月施打一次。健保已針對特殊條件的早產兒和心臟病童給付最多6劑,以防感染引發重症,其他嬰幼兒若要施打,目前還須自費。台灣兒科醫學會列出RSV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早產兒、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疾病、免疫不全疾病、神經肌肉疾病等孩童。馬瑞杉表示,這些高危險族群的2歲以下嬰幼兒,可以和兒科醫師討論是否施打單株抗體。馬瑞杉強調,在年節期間,2歲以下的嬰幼兒儘量不要帶到人多的公共場合;大人在外要戴口罩,回家後要馬上清潔雙手,避免將病毒帶入家門。
寒流來襲防範流感 呼籲民眾落實手部及呼吸道衛生
疾病管制署今(15)日表示,寒流即將來,預期各地氣溫偏低,提醒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儘速前往接種,並落實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若生病則在家休息,避免流感病毒傳播。並呼籲流感重症高危險群,若出現發燒、合併咳嗽等類流感症狀,請就近就醫,並留意是否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引發重症風險。(圖/指揮中心提供)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2月4日至2月10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37,964人次,較前一週略降2.2%,與2020年同期相當;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8.6%。近期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流感等多種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流行,依實驗室監測資料,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亞型為主。本季(111年10月起迄111年12月14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14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43%),13例(占93%)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10例(占71%)具慢性病史;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累計3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近期北半球溫帶國家流感活動度持續,多國疫情持續上升,加拿大、日本、韓國及歐洲上升,美國處高峰,且皆高於閾值或高於去年同期,中國大陸處流行期。世界衛生組織監測資料顯示,全球病毒型別仍以A型(97.9%)為主要流行株,並以A(H3N2)為多;B型病毒株中,則以維多利亞株為主。疾管署說明,目前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逾620萬劑,即將用罄,請學齡前幼兒、65歲以上長者等流感高風險族群儘速接種,以及時獲得保護力。民眾接種前可先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查詢,並電洽有提供接種服務的院所,確認有疫苗後再前往接種。另我國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已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有類流感症狀民眾可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用藥條件,倘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以把握用藥時機。疾管署提醒,由於本年流感可能與COVID-19共同流行,若民眾有發燒、咳嗽等疑似症狀,可先用COVID-19家用快篩輔助檢測,幫助醫師診斷及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免疫負債1/解封後病毒急竄「這年齡最危險」 醫建議「分期付款」較安全
10/13起國境解封,國外入境者不再需要居家隔離,只要7天自主健康防疫即可,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幾乎已恢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不過,許多專家都警告「免疫負債」恐怕即將反撲,尤其是5~6歲以下的孩童最危險,若是一下子「負債太多」,可能影響全身的免疫系統,最好「分期付款」慢慢欠債叫好。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已滿3年,從原始病毒株到變異株Alpha、Delta,再到去年底出現的Omicron,以及最新出現的BQ.1.1、BF.7和XBB。在這段時間內,大多數人外出都謹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的防疫守則,不僅預防新冠病毒,其他病毒也都沒有可趁之機。以秋冬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例,台灣自2021年起連續15個月沒有出現患者,如今隨著防疫政策鬆綁、疫情解封,首例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病例已在9月出現,依據疾管署傳染病監測顯示,截至10/13,呼吸道融合病毒患者近四周分別為12、49、88、118人,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要當心『免疫負債』反撲!」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說,所謂的「免疫負債」是指在防疫措施齊全時,人體接觸其他病毒的機變少,因此身體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不幸接觸到病毒後,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會更為明顯,甚至會引發重症。「尤其是5~6歲以下的嬰幼童,這些孩子一出生、或出生沒多久就遇到疫情爆發,長時間處於防疫狀態,身上的免疫系統猶如一張白紙,沒機會受到訓練,所以當他們遇到病毒時,往往就會更加嚴重。」沈仲敏說。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收治了6名未滿月、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而住院的小嬰兒,年齡介於2~3週大;其中一位是出生35週的早產兒、2位是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低出生體重兒。他們當中有2位因呼吸窘迫,被收治到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治療。10/13邊境解封,入境旅客不必再居家隔離,也開放觀光團出入境,屆時將會有更多病毒傳播的機會,醫師建議民眾持續戴口罩、勤洗手,才能保護自己免於感染。(圖/報系資料庫)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醫師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單股的RNA病毒,此病毒主要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為2-8天,會在人類呼吸道細胞繁殖並破壞,造成發炎反應,使細支氣管水腫並發生黏液阻塞。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呼吸急促、餵食困難、肺部痰液增加,或是呼吸時會聽到「咻咻咻」的喘鳴聲。由於嬰幼兒的呼吸道相對狹小,因此易因為增多的痰液,造成小氣道阻塞,而發生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甚至導致呼吸暫停。沈仲敏說,呼吸道融合病毒尚無特效療法,通常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氧氣給予、化痰等,仍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才能痊癒,但對肺部發育未完全的早產兒來說,就相當危險,建議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降低感染風險。不過,若不屬早產兒等危險族群,幾乎不可能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因為一針就要自費2萬元,且效果維持一個月而已。」沈仲敏建議家長還是多叮嚀孩子洗手、戴口罩,若發現孩子生病就留在家裡休息,以免反覆感染不同病毒,形成惡性循環會重創全身免疫系統。小兒科醫師王韋力也在臉書粉絲團發文表示,門診時有孩子告訴他:「我們班同學都不見了!」原來一個班上總共有30多人,但幾乎全都在發燒、咳嗽,只剩下7位同學到校上課,老師都快變白雪公主。醫師王韋力說,兒童圈最近7大病毒齊發,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黴漿菌,且發燒、咳嗽等症狀都很嚴重,應小心輪流交替感染。沈仲敏說,「如果逃不過免疫負債,起碼分期付款還債,生病就留在家中休息,以免到校又感染其他病毒,若是一下子欠太多債,恐怕會影響未來健康。」
新冠疫情該降級只監測重症?專家:長新冠、腦炎將被忽視
隨著Omicron病毒輕症化,外界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降級呼聲也提高,但有專家提醒,指揮中心未來降級,不應比照流感只監測重症,應用報氣象的方式同步監測輕症疫情,否則長新冠、腦炎等併發症將無法受到關注。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今日在臉書發文,雖然Omicron病毒已輕症化,且國內BA.5疫情看似反轉往下,但新冠疫情仍然沒有結束,由於國門的開放,讓新型變種病毒如BA.1.1、BF.7、XXB等「流氓」都已準備好來台「大幹一場」,製造一波新疫情,將來影響人們生活的不是重症,而是輕症。李建璋說,若將來國內新冠疫情隨著降級不再通報輕症,而只通報重症會發生什麼事?他認為這些變種病毒就算不引發重症,仍然會帶來長新冠,讓小孩子得到腦炎,把老人搞死,若輕症不通報就是躺平。李建璋呼籲,新冠疫情的監測,就有如氣象報告一般,民眾透過氣象預報得知紫外線過高,出門就會注意防曬,預報下雨就會帶傘,預報颱風各地都會停班停課,因此新冠疫情的預報,同樣也能帶來效果,例如在中度流行期提醒民眾戴口罩,減少外食,大流行期實施停班停課,暫停社交等等。李建璋提到,過去新冠疫情通報需要花費大量人工,但現在電子病歷的通報系統都已建立,通報實在不用花多少力氣,不需再拘泥傳染病防治法,疾病可以降級,但資訊流通不需要關閉,民眾也不一定要每天看指揮中心制服組,可以改看新聞主播報全台各地疫情與流行情形。李建璋認為,台灣的資通實力堅強,既然有能力創造出紅綠燈的小綠人獲全世界稱讚,何不在後新冠時代發揮創新精神與優勢,將疫情當作每日的氣象播報成為全球的典範呢?
防疫太好也不行!「免疫負債」來襲 醫示警:各種呼吸道病毒將反撲
行政院長蘇貞昌29日表示,10月13日將再擴大國境開放,正式實施入境免居隔0+7。不過台大小兒部感染科醫師呂俊毅卻示警,雖然台灣在近3年的新冠疫情防疫中做得很好,但也造成「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的危機,也就是國民抵抗各種病毒的免疫力因為接觸變少而普遍下降,因此今年冬季,估計有9成以上的機率發生「各種呼吸道病毒的反撲」,最嚴重可能會造成新冠、流感,還有其他病毒的多重流行,其中抵抗力弱且容易變成重症的幼兒風險最高。疫情期間各種防疫措施和疫苗施打的普及,除了讓新冠疫情趨緩之外,也讓流感在過去2年幾乎絕跡,但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卻示警,由於人類抵抗流感病毒的免疫力正因減少接觸而普遍下降,因此一旦流感病毒大爆發,恐提高感染率,甚至更容易讓兒童、老人及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引發重症。對此呂俊毅指出,所謂「免疫負債」就是當防疫做得很好時,會減少人體暴露在流感或其他病毒下的機會,因此體內相對應的免疫力也會下降,一旦接觸到病毒後就更容易遭到感染,發病症狀也會更顯著,甚至提高引發重症的機率。呂俊毅提到了國內的隱憂,由於國人過去已累積了2年的免疫負債,加上近期邊境開放、防疫管制措施鬆綁,還有民眾心態放鬆,活動較不受疫情影響,導致今年冬季可謂具備各種病毒流行的條件,估計有9成以上會引發各種呼吸道病毒反撲。其中,新冠疫苗施打率不高,且抵抗力較弱的幼兒族群將成為最大受害者,屆時恐將面臨新冠及流感雙病毒夾擊的危機,建議家長應盡快帶幼兒接種疫苗,提高對抗病毒的保護力,避免發生重症。至於流感疫苗方面,呂俊毅也常遇到家長會擔心疫苗副作用,而不願讓幼兒施打流感疫苗,但其實年紀愈小的孩子代表抵抗力也愈弱,若不透過疫苗提高免疫力,感染病毒後反而更容易發展出肺炎、心肌炎、腦炎或續發性細菌感染等重症症狀,因此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