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監
」7旬翁走沒幾步腿痠麻又痛!檢查竟是「周邊動脈阻塞」作怪 延誤治療恐截肢
70歲陳伯伯近年來兩腳走路時又痠又麻,走到菜市場就要休息2、3次,每走一小段路就會腳痠,甚至嚴重會小腿腹疼痛,此外還有腳趾腳背冰冷、傷口不易癒合,困擾不已。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則影響行走,重則須截肢。陳伯伯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整型介入術」,終於不再痠麻痛,能夠陪太太走到市場買菜了。陳伯伯到國泰醫院就診,進行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及下肢動脈血管攝影,發現大腿動脈近端有嚴重的血管阻塞狹窄。他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整型介入術,把阻塞部分打通,傷口小恢復快,當天即可下床,隔天就能出院回家。陳伯伯腳痛症狀明顯改善,同時經由醫師勸導戒除抽菸習慣並規則服藥及定期門診追蹤,現在已無腳痠麻痛情形,重要的是可以陪太太走路到市場買菜。下肢動脈阻塞 可怕的隱形殺手張釗監表示,下肢動脈阻塞是個發生率不低,但常常被忽略的疾病。這些病患的腿部症狀往往被當成神經或骨關節的病症而延誤治療。下肢動脈阻塞輕則影響行走,重則會讓雙腳肢體壞死而截肢。雖不會立即致命,但會讓人行動不便甚至殘廢,是可怕的隱形殺手。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簡稱PAOD)是指供應雙腳動脈血管產生狹窄進而造成阻塞,血液無法充分供給兩腳,以至於肢體缺氧發紺,嚴重甚至壞死,必須要截肢。他提醒,如果有以上的症狀,懷疑是下肢動脈阻塞的話,要儘速求助於專業的心血管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下肢分段壓力檢查及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嚴重度及範圍。三大治療方式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外科繞道手術治療張釗監表示,PAOD治療方式可大致分為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俗稱通血管)以及外科繞道手術治療。近年來由於器材及技術的進步,血管腔內手術逐漸成為處理下肢動脈阻塞的首選治療方式,其好處為傷口小(微創),危險性低,術後疼痛度低,且可根據需要分段/重複執行。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能用此方法處理,有些病灶仍須依靠傳統的外科繞道手術才能有效的重建血流循環。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法,通常都建議合併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血管擴張藥物或血栓溶解藥物,視病情而定),以達到較佳的長期治療效果。醫師提醒,血管的保養是全身性的,除了飲食習慣的調整,包括少油、少鹽及高纖飲食之外,矯正危險因子也很重要。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病患需要按照醫師指示好好控制,而戒菸更是避免血管繼續受到傷害的重點!其他包括末端肢體的保暖、運動訓練、 控制體重等等,也對下肢動脈的保養有正面的幫助。
男子以網咖為家 他50小時沒起來過「店員查看竟往生了」
隨著家裡擁有電競電腦、家用遊戲機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普遍,網咖的客群也正逐漸縮小,業者紛紛將原來的網咖轉型成住宿網咖等複合式的經營型態,來應對時代變遷,不過久坐不只易堆積脂肪發胖,還可能影響心臟、糖尿病或使罹癌率大增,嚴重的話甚至可能猝死。醫師指出,大量血塊堵到肺臟真的會發生猝死。(圖/截自《醫師好辣》YouTube)心臟科醫師甘宗本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50歲男子以網咖為家,連續數日泡網咖,50個小時「都沒有站起來過」,當店員發現不對勁上前查看時,發現男子沒了氣息「往生了」,對此,甘宗本就直指,久坐的下場嚴重,當大量血塊堵到肺臟真的會發生猝死情況「你連呼救的力氣都沒有」,推測這名男子應為長時間坐著,導致「深部靜脈血栓」堵住心臟或肺臟而猝死。甘宗本也提醒國人要正視久坐所帶來的危害並藉此呼籲,假日別久坐,要起身走動,另外多補充水分、稀釋血液,也能避免血栓形成。另外,《今健康》也引述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的說法,血栓可分為靜脈血栓及動脈血栓,無論哪一種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血管塞到哪,身體就有可能壞到哪。」其中長時間久坐、久站,又沒喝水、處於不動狀態的族群,即容易出現血流異常而引發血栓的風險。中山附醫心臟內科醫師蕭文智也該院網站發布衛教資訊,「深層靜脈栓塞」除了造成患肢腫脹不適,最可怕的是肢端的靜脈血栓可能經由血液匯流至右心,進而導致肺部血栓形成,而大塊且急性的肺栓塞恐引起呼吸衰竭及心因性休克,甚至會致命。蕭文智還表示,若深層靜脈栓塞一旦發生,恐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也潛藏致命危機,呼籲務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應避免久坐、要多喝水,才能降低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
7旬婦長期頭暈!吃止暈藥2年仍未改善 一查竟是「狹心症」惹禍
70歲A女士,因為頭暈症狀前往耳鼻喉科就診,但並未查出眩暈症等相關病因,持續服用止暈藥長達2年,症狀仍未改善,改往神經內科就診也查不出有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最後前往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就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其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頭暈症狀竟是「狹心症」所引起的。狹心症不一定只會胸悶痛 少數患者會以頭暈表現狹心症為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阻塞時,會導致心臟血流不順引發各種症狀。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常見症狀包括胸悶痛(約占80%)、腹痛(約佔10%)等,不過約有5%的少數患者會出現頭暈症狀,甚至沒有症狀表現。張釗監主任推測,這名A女士應該是因為停經後心血管缺少了荷爾蒙這層保護,再加上病人本身就有體重過重、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平時又未良好控制,飲食油膩、缺少運動,因此導致冠狀動脈硬化、狹窄,出現頭暈等少見的非典型症狀。所幸有及時發現A女士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在經由氣球擴張術,撐起狹窄的血管內壁重建血流後,也改善了頭暈症狀,並避免頭暈跌倒腦出血、組織壞死、心肌梗塞猝死等憾事發生。「這些」都是狹心症高危險群 如何減少疾病風險?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不含高血壓性疾病)仍高居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每年奪走2萬多人性命。因此,民眾應特別留意,尤其是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女性、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等,都是容易引發狹心症的高危險群。高危險群應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情緒起伏大,以免引發狹心症。張釗監主任也提到,民眾平日應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作息正常、控制三高、維持理想體重、勿抽菸,以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尤其最近季節交替,天氣變冷血管容易收縮,張釗監主任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若有胸悶痛等症狀,建議就醫檢查,另外如果出現頭暈症狀,經檢查排除耳鼻喉、神經內科問題後,應考慮至心臟科檢查是否為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所引起的,及早就醫以免延誤就醫,導致猝死等憾事發生。
大熱天突心肌梗塞! 5旬男靠緊急手術撿回一命
55歲陳先生近期感到呼吸喘、胸悶,有時拍拍胸休息稍有改善,沒想到某日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心肺功能一度停止!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提醒,天冷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夏日也不容掉以輕心,因為天熱汗水流失多、蒸發快,同時水與電解質如鉀、鈉補充不足,使得血液變得黏稠,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恐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實施緊急心導管治療與支架置放術陳先生是標準上班族,最近一陣子天氣炎熱,他有時會感到呼吸喘,有時胸悶,但稍稍拍拍胸脯、休息約一分鐘就有改善,因此自覺體健的他不以為意,只以為是過胖造成的。不料,日前陳先生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近暈厥!同事急忙打119,救護人員抵達現場時,陳先生已心肺功能停止,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立即現場發揮專業以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施予電擊。經過現場2次電擊恢復心跳呼吸,送往醫院途中,救護車上再度電擊2次。經過一連串急診室專業醫療處置後,陳先生順利恢復心跳呼吸。急診醫師從心電圖判斷陳先生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刻會診心血管中心醫師,馬上啟動心臟心導管小組,立即為陳先生實施緊急心導管治療與支架置放術,術後經過冠心症救護團隊的適當醫療處置,陳先生也康復回職場繼續工作。透過醫師團隊說明,陳先生才知道,原來陣陣的呼吸喘、胸悶就是心絞痛,更是心肌梗塞的前兆,而長年以來的菸癮,以及平日三高未注意,都是傷害心血管的關鍵因素。急性心肌梗塞治療3大方針1藥物治療2經皮穿刺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及血管支架置放術3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天熱血液變黏稠 恐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醫師提醒,天冷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炎炎夏日也不容掉以輕心,因為天熱汗水流失多、蒸發快,同時水與電解質如鉀、鈉補充不足,使得血液變得黏稠,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另外,脫水現象也會加速心跳,可能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不少青壯年男性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原因。有三高的民眾應作好健康管理,戒菸,夏日在外須注意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品,尿液顏色若為深黃色,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都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
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遺傳率高 得冠心病的風險增加2至12倍
研究指出,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為冠心病的風險因子,一等親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得冠心病的風險增加2至12倍。國泰綜合醫院一般醫學科主任張釗監表示,近年精準醫療概念成為趨勢,只要進行「冠心病風險基因檢測」,抽血5c.c.輔以電腦斷層掃描,就能對照基因庫預測風險、超前部屬預防疾病。依據衛福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心臟疾病為第二大死因,奪走2萬餘人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其中冠心病好發於中壯年族群。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冠心病,也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冠狀動脈主要供給心肌血液,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失去原有的彈性,管壁變厚、變硬,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造成血液不易流通,會讓心臟肌肉因為缺血而壞死。 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可分成急性與慢性,慢性冠心症大多為心絞痛,而急性冠心症主要為心肌梗塞。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基因、年紀(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有家族史者等。典型症狀包括左胸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胸痛會擴散到肩部、頸部、上臂等處,甚至出現冷汗,噁心,嘔吐或呼吸困難。基因檢測預估風險 斷層掃描檢查動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指出,父母雙親都有心臟病,孩子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一般人 82 %。張釗監進一步表示,只要父母其中一人患有早發型心臟病(父母在50歲前發生猝死或心肌梗塞),子女罹患風險更是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想要預防冠心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相當重要。近年精準醫療概念成為趨勢,「冠心病風險基因檢測」原理為「基因檢測+斷層掃描」,參照國外發表的基因,人體有44個基因與冠心病有高度關聯,可從相關基因標出來預測風險。加上640切心臟電腦斷層,即可了解冠狀動脈堵塞狀況。且基因檢測只要抽5 c.c.血,事前不須空腹,檢測後2周即可拿到報告。張釗監表示,若本身屬高風險族群,加上冠狀動脈有阻塞狀況,建議立即進行手術放入支架維持血管暢通;若狀況沒嚴重到需要動手術,平時也應嚴格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狀況。目前冠心病風險檢測已經累積50位患者,其中有位個案年僅25歲就有超高風險,雖尚未發病,但個管師會協助個案控制三高、搭配AI推播提醒定期回診,超前部署精準管理健康,避免憾事。
護爸安康1/單親父心肌梗塞「仍掛念兒子沒飯吃」 醫嘆「2大壞習慣易猝死」
資深藝人余天驚爆中風,右半邊身體麻痺、左腦血管阻塞,幸好恢復狀況不錯,堵塞的血管已經清掉一半。事實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許多爸爸們最害怕的疾病,主要原因是身為家中經濟支柱,若是驟然離世或造成失能,恐怕會拖垮一家子,醫師也提醒,若患有三高卻不按時服藥、又是癮君子,這2大壞習慣恐怕會增加猝死風險。一名40多歲的男性因胸悶、胸痛至急診就醫,檢查之後發現竟是心肌梗塞,而且有3條血管堵塞不通,明明人還躺在病床上,男子卻著急地對醫護人員說:「怎麼辦?我沒辦法回家,誰來做飯給兒子吃?」原來這位男子是一位單親爸爸,一直和就讀國中的兒子相依為命,後來兒子趕赴醫院探望爸爸,青少年的他雖然沒有多說什麼,但神情顯得無助又緊張。「當時我跟男孩說:『放心,我一定會幫你把爸爸救回來!』」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說,這位爸爸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可能因此導致血管堵塞,因而爆發心肌梗塞。衛福部公布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癌症,而高血壓性疾病在十大死因排名也由第7名升至第6名、死亡人數年增 17.6%,心血管疾病儼然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國病,而男性不像女性有雌激素保護血管,所以相較之下風險更高。資深藝人余天日前左腦血管阻塞爆發小中風,幸好經過及時治療,血管幾乎已經全部疏通。(圖/CTWANT資料照)張釗監說,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好好控制三高疾病,只要按時服藥、定期回診就能穩定各項數值。「雖然道理很簡單,但很多患者都做不到!例如明明開5顆藥,就只吃其中一顆藥;或是3個月的藥吃半年以上。」由於「多吃藥不好」的觀念深植人心,所以許多患者只要自認疾病控制得很好,就覺得不必再吃藥,例如血壓量測的結果正常,就再也不吃血壓藥,殊不知自行停藥非常危險,一旦危險因子突然出現,情緒激動、睡眠不足等,很容易就導致血壓突然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最近天氣炎熱,流汗量變多之後,如果又沒有適時補充水分,血液變得濃稠就容易使血管堵塞,近年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夏天爆發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愈來愈高,比起往年至少增加2~3成。」張釗監說。另一個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則是吸菸。「我遇過最年輕的心肌梗塞患者,是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身材標準、沒有慢性病,只是他從10多歲就開始吸菸。」張釗監說,研究顯示,戒菸4年之後,罹患肺癌的風險才與未曾吸菸的人相同,但無論戒菸多久,一旦曾經吸菸,就永遠破壞血管的健康,因為香菸中的發炎物質已經鑽進你的血液之中,永遠不會消失,所以如果繼續吸菸,就像是捧著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引爆。(《CTWANT》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且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護爸安康3/高達8成男性都有脂肪肝 無藥可醫「悄悄奪走性命」
根據永越健康管理中心2020年健檢分析報告,脂肪肝首次登上健檢紅字冠軍,取代過去長年居冠的維生素D不足,報告顯示,77.8%健檢民眾都有脂肪肝的問題,其中高達81.9%的男性都有脂肪肝問題。若進一步分析高膽固醇比例,發現2018年僅45%,但到了2021年已攀升至59.1%,上升幅度驚人。根據衛福部2020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2,035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癌為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肝癌的致病因子除了B、C型肝炎之外,另有2成是由脂肪肝所引起,且罹患人數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尤其脂肪性肝炎目前仍然無藥可醫,一旦病況嚴重就只能仰賴換肝。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由於脂肪肝沒有症狀,難以察覺對身體的影響,伴隨著肝癌致病機轉,即從脂肪肝轉變成肝炎,再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肥胖是所有疾病的源頭!」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說,除了脂肪肝之外,心血管疾病過去多半好發45歲以上的男性,但現在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推測原因就是肥胖。「只要你的體重超標,血壓、血脂、糖尿病都會陸續發生,心血管疾病就會跟著一起來!」根據國健署資料,40歲以上民眾高達3成7有代謝症候群;而十大死因中,代謝症候群衍生之三高疾病加總為31.9%,超越癌症28.0%。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表示,代謝症候群是三高慢性病源頭,由腹部的內臟脂肪造成身體慢性發炎、三高異常,只要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就屬於代謝症候群。其中,衡量內臟脂肪的腰圍是最重要關鍵。無論脂肪肝多輕微,依舊可能導致肝臟發炎,建議定期健檢、抽血追蹤,才能確保健康狀況。(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詹鼎正醫師表示,根據歐洲心臟期刊研究,腰圍每增加1公分,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增加2%;另一篇歐洲研究也發現,每當腰圍增加5公分,男女死亡風險就分別增加17%及13%。無論是脂肪肝或代謝症候群,都是可以逆轉的,若體重過重,減少5%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減少7~10%體重就能改善肝臟發炎狀況;另外,建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取過多糖分、澱粉,同時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就能除去多餘脂肪,找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