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疾病
」6大腦神經疾病常造成失能! 「世界腦健康日」5點提倡籲重視腦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失能人口逐漸上升,其中高達6成為後天疾病所致。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林永煬指出,這些後天疾病當中,又以腦神經疾病為大宗,失能與腦神經疾病可說是息息相關。而7月22日是「世界腦健康日」,台灣神經學學會響應今年世界神經學聯盟訂定的主題「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 (Leave no one behind)」及5大倡議,呼籲民眾重視腦部健康,並關懷腦神經疾病失能者的權益。逾6成障礙與腦神經有關 常見6腦神經疾病致失能根據衛福部身心障礙統計,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6成以上都與腦神經疾病有關,其中有34%屬於「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障礙,有32%為「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障礙,而有4成屬於青中壯年(20-60歲)。因此不只有老年人,年輕族群也應重視腦健康。大腦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與人的心智、感知、運動、情緒等有關,因此若產生腦神經疾病,常常會造成失能等問題。台北榮民總醫院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醫師表示,常見造成失能的腦神經疾病包含: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腦外傷癲癇免疫性腦神經疾病鍾芷萍醫師指出,其中造成最多失能死亡的就是「腦中風」,根據統計,每年腦中風死亡人數約有1萬人,每年因腦中風增加失能人口約有4萬人。世界腦健康日5大倡議 疾病可預防、失能可減緩不過,這些腦神經疾病可以預防,而其造成的失能問題其實也可以經由復健減緩。因此,適逢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世界神經學聯盟與世界神經復健聯盟合作,並提出5大倡議,而台灣神經學學會也舉辦世界腦健康日記者會,希望將以下5大訊息傳達給個人、社會、國家,包含:認知(Awareness):提升全球對於腦健康的關注可減少腦神經疾病及可能的失能情形預防(Prevention):腦神經疾病造成失能的情形可被預防、治療與復健而復原倡議(Advocacy):大腦健康是全球人民享有的人權教育(Education):教育可弭平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的病友與一般人的資源落差獲取(Access):社會給予失能者的醫療照護、復健與輔助是不可或缺的台灣神經學學會呼籲,希望大眾主動關懷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的病友權益,並鼓勵患者透過完善的復健治療,回歸職能人生,更要與各界聯手提升大眾對腦健康的認識,促進全民腦部健康。
外傭罹重病慘遭解雇 各方奔走!5歲妹抵台救姊一命
23歲的印尼移工莉娜自去年11月起出現數個月經血不止,每次長達20天,合併暈眩、疲憊、發燒等症狀,就醫檢查懷疑為再生不良性貧血,被雇主解雇,並自行尋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幫忙。該協會輾轉連繫向臺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顏秀如醫師尋求協助,確診為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急需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顏秀如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兒童或年輕人罹患此病,經由兄弟姊妹捐贈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其痊癒率高達8-9成;若經由非親屬之幹細胞移植成效較差,約7-8成。由於新冠疫情嚴竣,莉娜的家人遠在印尼鄉下、加上語言隔閡、印尼醫療不便,以及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家人於印尼配對一事遲遲未能進行。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莉娜只能依賴每周輸血,維持正常的血球數量;但白血球數量逐周下降,隨時有嚴重感染機會發生,隨輸血次數增加,移植成功的成效亦變差,能否盡速移植成為重要關鍵。在TIWA積極協助下,醫療團隊多次和病患本人,遠在印尼的雙親、翻譯視訊會談病情解釋,迅速的確立了治療方向:安排家人盡快至台灣進行配對檢測,同時配對慈濟骨髓庫尋求可能的移植備案。在各方奔走幫忙下,母親及二位妹妹於6/2日抵台,二日內迅速確認五歲的妹妹與莉娜的配對完全相符,再經由居家隔離21天後,莉娜住院開始移植前大檢查。五歲妹妹相對年幼,體重只有14公斤,莉娜為成人體型50公斤,如何順利安全捐贈且幹細胞足夠,會是一大難題。臺北榮總輸血醫學科及兒童加護病房醫護同仁收集體重小於15公斤之年幼兒童幹細胞作為幹細胞移植經驗十分豐富,在醫療團隊齊心照護下,妹妹的造血幹細胞收集圓滿順利。6月28日莉娜開始隔離,進行高劑量化療,7月8至10日輸注幹細胞,白血球及血小板亦順利植入,8月6日平安出院。移植後,莉娜曾短暫出現EB病毒以及巨細胞病毒的感染,但在經由藥物控制下,目前已痊癒。麗娜目前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已與正常人無異,然因二人血型不同,目前仍有輕微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罕見的後天疾病,其誘發原因眾多,藥物、毒物、感染、基因遺傳等都有可能導致再生不良性貧血,但是多數病人的疾病仍原因不明。以台灣而言,約莫每年每十萬人中有一人會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裡的造血細胞不正常死亡而導致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出現不足的現象。在臨床上,則觀察到病人出現貧血造成的倦怠、臉色蒼白、體力變差;血小板缺乏所導致的瘀青、出血點、紫斑或其他凝血問題;以及白血球缺乏導致的免疫低下,使得病人容易罹患各種感染,甚至因為嚴重的感染而引發敗血症。雖然一部分病情較為輕微的病人可以以輸血和藥物治療處理,但罹患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患可能就需要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或是高強度免疫抑制劑治療。整體而言,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再生不良性貧血的預後比起以前,已經有長足的進展。從1960年代高達80-90%的死亡率,直至今日,病人五年至十年的存活率已經可以達到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