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冠
」 新冠肺炎 新冠疫情 WHO演唱會操盤手3/堅持零裁員疫後營收大爆發創25億新高 五月天的「洋公」一度不想做
今年滿50歲的必應創造董座周佑洋,可說是看著成軍25年的台灣天團「五月天」長大的。五月天從地下樂團搖身為主流樂團的首場巡迴演唱會,西進大陸為BenQ代言跑巡迴,到五月天自組「相信音樂」公司,周佑洋無役不與,直到客戶憂心「洩露商機」,他才跳出來整合5家公司,十年前成立「必應」,如今已是300名員工、年營收25億元的台灣演唱會製作公司龍頭。以「洋公」行走江湖的周佑洋,這名號還是五月天取的。待過多家唱片公司的周佑洋,在與前東家分道揚鑣後,在東森公關部門待2年,輾轉到音樂人姚謙成立的(大熊星)唱片經紀公司,「他叫我去管理北京公司,那時人不多、活動少,我卻學到不少內地人的生活方式,也會看到他們電視台是怎麼運作。」周佑洋在北京時,他昔日服務過的客戶五月天已翻身為創作天團,被當時的手機大廠明碁簽下為BenQ代言,要跑很多巡迴演唱,周佑洋透過接案方式參與。隔年,也就是2006年,五月天、陳勇志和謝芝芬成立「相信音樂」,謝芝芬更將五月天首席演唱會製作人「洋公」請來,打理自家的演唱會製作部門。「我從北京帶2個人一起去,一位台灣人,現在是『必應創造』創意長的老婆;另一位是北京人,現在是『必應創造』北京的頭。」五月天2007年首場世界巡迴演唱會「離開地球表面」就是出自這3位之手。這3人組很快成長為15人團隊,「那時候演出量很大,不只做『相信音樂』,也做其他公司的演唱會。」「為要做好演出,我們需要先聽到歌手還沒發表的歌,或是了解他們還沒發表的新專輯,才能抓出演唱會重點,不過其他公司會覺得『為什麼我要把準備發行的產品給另外一家唱片公司聽?』」周佑洋解釋。面對越來越多客戶的疑慮,周佑洋在老東家五月天的「相信音樂」等股東支持下,2014年1月一口氣將5家公司垂直整合,包括合作多年的技術服務公司「創昕製作有限公司」、舞台設計公司「FREE'S」,及燈光、音響、視訊設備租賃公司「聯立」、「神翼」、「神樺」合併。「我們成立初期就以上市上櫃為目標,4年完成。」必應成軍3年後上興櫃,2018年轉上市,看似順利,其實困難少不了。周佑洋苦笑說,「公司從14、15人一下子變成一間有220人左右的公司,在溝通上真的變得很不容易。」必應創造成立初期以上市上櫃為目標,在成軍3年後達成。(圖/翻攝自必應創造臉書)「以前小公司單打獨鬥,為要推動上市,管理上得調整為合規合法,工作人員、業務人員會問『為什麼要這樣』、『以前不是這樣』;法務、財務人員則反問『你們這一行是怎麼回事?』、『怎麼那麼free?』,連加班費要多少,每個公司都不一樣。」由於沒有同業上市經歷,沒有前例可參考或比對,周佑洋說,每項都要討論很久,有一度累到不想做,「大家只能在裡面一直磨,磨出一個平衡。」沒想到,上市一年後新冠疫情無預警爆發,「第一年大家以為一下就過去,那時手上有非常多案子正在設計中,想說忍一下就過了。」周佑洋回憶道,「剛好前一年公司員工積假很嚴重,大家忙著做演出沒時間休息,就趁疫情間趕快放假休息。」「到了第二年,就覺得不太妙,疫情好像沒那麼快結束,我們開始朝線上演唱會形式走,研發XR技術。」他坦言,營收當然很不好,但也沒裁員,「因為這個行業『人』很重要,就算有再多設備、再好的軟體設計,沒有人安裝或執行,就沒有用,我們保留公司所有人。」慶幸的是,周佑洋堅持上市,即便在疫情危機下,仍有足夠資本讓公司正常營運。疫情走到第3年,周佑洋改變策略,所有案子來者不拒。「我有7個製作組,通常如果已籌備1個劉若英、1個周華健就不會再接,因為沒有空做其他人。但疫情持續3年不知何時開放大型活動,所以我們先接案先籌備設計,才能收到費用,疫情後期7個組設計量都超載。」周佑洋的「來者不拒」及「不裁員」,讓必應營收在2020年年減4成,撐到2021年8月解封後,2022年第3季才重返成長軌道,並迎來全年營收13.02億的優異表現;除了演唱會以外,必應也接下許多大型活動,包含台中跨年夜、台灣燈會、台灣設計展開幕典禮等,在2023年更創下25.6億元營收,刷新歷史新高,股價也從2020年的32元到2023年飆破99元,可說是苦盡甘來。五月天「回到那一天」25週年巡迴演唱會的舞台設計獲得K-Design Awards 2024大獎。(圖/翻攝自必應創造臉書)
稱數量過剩、需求下降 AZ全球回收新冠疫苗
新冠疫情逐漸平息,各國幾乎都已恢復正常生活。英瑞製藥大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證實,大流行後新冠疫苗過剩,將開始回收旗下新冠疫苗Vaxzevria。路透社報導,阿斯特捷利康表示,由於自大流行以來可用的新冠疫苗過剩,目前公司已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撤回其疫苗,此外也將著手撤銷Vaxzevria新冠疫苗在歐洲的營銷授權。阿斯特捷利康提到,隨著多種變異的新冠疫苗陸續開發,可用的疫苗過剩,導致Vaxzevria的需求下降,該疫苗已不再生產或供應。在倫敦掛牌上市的阿斯特捷利康公司去年因COVID-19藥品銷售下降,導致成長放緩,透過數筆交易,開始進軍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和治療肥胖症藥物領域。媒體報導,阿斯特捷利康先前在法庭文件中承認,該疫苗會導致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等副作用。根據率先報導這項資訊的《每日電訊報》報導,阿斯特捷利康於3月5日提出撤回疫苗的申請,並於5月7日生效。
春節將近新冠疫情升溫!3日起桃機發放家用快篩 4處領取地點記起來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2023年12月26日-2024年1月1日)新增360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325例)上升。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是自8月中,約4個月以來的新高點,而死亡個案新增38例也是10週以來新高。然而,不只國內COVID-19疫情升溫,除了非洲外全球各區新冠陽性率也都呈現上升趨勢。羅一鈞表示,因應新冠變異株JN.1以及全球各地呼吸道疫情、新冠疫情都有上升,因此自1月3日起,桃園國際機場將會定時定點提供公費新冠快篩試劑給出入境民眾。新增38例新冠死亡個案 40多歲女住院第3天病逝疾管署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60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38例死亡病例。其中有位較年輕的新冠死亡個案為40多歲南部女性,疾管署防疫醫師林稜表示,這名個案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等慢性病史,尚未接種XBB疫苗,在12月下旬因為呼吸困難、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前往就醫。就醫後新冠快篩為陽性,胸部X光顯示有肺炎情形,當日便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不過,林稜防疫醫師提到,由於個案病情惡化快速,在住院第3天因為併發敗血性休克而病逝。春節出入境數增、傳播風險增 桃機4據點發放快篩COVID-19傳播風險、重症死亡風險仍持續,民眾千萬不可大意。另外,疾管署表示,因應近期全球呼吸道疾病發生率上升,且農曆春節將至,預期未來入出境旅客數將驟增,可能增加病毒傳播風險,為保障民眾健康,自1月3日起,於桃園國際機場定點定時提供每人1盒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羅一鈞強調,家用快篩是自由領取並非強制領取,不領沒有關係,如果拿了也沒有規定一定要做快篩,不做也不會怎麼樣,家用快篩提供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民眾在出國或是返家後有出現相關症狀時,身邊可以立即有快篩試劑能使用。疾管署表示,COVID-19家用快篩提供時間,為每日上午7時至晚間10時30分,共有4個據點,分別於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第二航廈的接機大廳及出境大廳。羅一鈞提到,由於回台灣後有比較多管道可以獲得快篩試劑,出國可能需要用比較多,因此出國民眾會發放每人1盒5劑,入境則是1盒4劑,另外選擇桃機主要是因為桃機在這段期間的出入境人數估計佔全國9成,為了資源能合理分配、避免增加人力及行政負擔,所以選擇在桃園機場。至於這項新措施會實施到什麼時候?羅一鈞表示,初步計畫是一定會執行到春節年假後,之後再視國際疫情、執行需求再往後延長,不過很有可能會往後延長,因為228連假就緊接在春節之後,不過還會再評估後公布。
大感染潮1/新冠再起?台灣確診人數「1個月增5成」 跨年後單日恐2萬人中鏢
根據疾管署資料,11/14~11/20單周確診新冠人數為210人,自此一路上升,直到12/19~12/25已達326人,相較之下增加5成以上。面對即將到來的2024年,全台北中南東十場以上萬人跨年晚會紛紛登場,由於今年無防疫措施,疾管署也發出警告,認為跨年後單日確診人數恐達2萬人!再加上新變異株JN1傳染力極強,醫師建議最好先接種新冠疫苗,同時戴上口罩,才能保護自身健康。疫情解封後,民眾迫不及待地渴望回歸正常生活,走在街頭,戴口罩的人明顯已愈來愈少,但病毒其實卻從不曾消失,當人們對它已失去耐心與無感時,病毒正慢慢一步步入侵。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期新冠的併發症跟死亡病例數都寫下近期新高,再加上聖誕節、跨年連假效應,預估在1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屆時每天可能有1.8萬至2萬人染疫。歐美疫情也升溫,根據英國《Daily Mail》報導,英國在12/13後新冠確診人數飆升,相較2周前翻倍成長,以重災區倫敦為例,平均每16人就有一人感染。其中新變異株JN.1最令人擔憂,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12/13 將JN.1列為需留意變異株,迄已超過40個國家檢出「JN.1」。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目前美國44%的新冠肺炎患者都是被JN.1病毒感染,比率比2周前高1倍,新加坡JN.1病毒比例更高達6成,丹麥也達5成。而台灣在10/20就有自日本境外移入的JN.1病毒個案,10/30也檢出本土案例,目前仍是零星檢出,本土占比低於5%。羅一鈞說,JN.1是Omicron次病毒BA.2.86的子代,依現有證據顯示,JN.1可能具有較高免疫逃脫性及傳播力,所以會快速傳播,以台灣為例,預估1月中旬將成主流病毒株。研究顯示,XBB疫苗對新變異株JN.1仍具有一定的保護力,醫師建議65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盡快接種。(圖/報系資料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臨床上已看到JN.1病毒案例逐漸增加,但目前規模還不大,不過65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要特別小心!」依據疾管署資料,新冠重症患者65歲以上長者占78%;死亡個案中更占90%。邱政洵因此建議「盡早接種XBB疫苗!」根據WHO在12/15公布最新疫苗建議,新冠疫苗不須更換疫苗株,繼續沿用XBB.1.5即可,最近何大一團隊發表的研究,由人類血清中和試驗顯示,XBB.1.5疫苗對XBB品系子代(EG.5,、HK.3、HV.1)及新興變異株(BA.2.86、JN.1)都有保護力。羅一鈞則提醒,年末聚餐及跨年活動參與人數眾多,今年已無嚴格防疫管制措施,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戴上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安全。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建議,如果本身健康狀況沒那麼好,跨年大型聚集活動還是少參加,如果要前往,就要做好2大保險措施,分別是完成新冠XBB疫苗接種、戴好口罩。
當心「後新冠」找上門 專家揭1族群需注意
45歲陳女士,過去有氣喘的病史,平常熱衷於登山健走,身強體壯,去年底確診新冠肺炎,康復至今已超過一個月以上,雖然症狀已改善,但偶爾還會乾咳,且感覺體力虛弱,經醫師診斷為後新冠病況,針對其症狀進行藥物治療,如今已順利康復。染疫康復「後新冠」病況約一成 兒童較少發生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內科醫師張庭嘉說明,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經過前面4週的急性期,大部份成人會從新冠肺炎的症狀中痊癒康復。根據英國2021年國家統計資料顯示,約二成的民眾症狀會持續或未完全恢復超過4週的時間,即為美國CDC(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定義的後新冠病況(Post-COVID conditions,或稱長新冠)。而後新冠病況延續超過三個月者只剩不到一成,兒童確診者則幾乎很少發生後新冠病況。後新冠免疫力低 須慎防病毒入侵引感染張庭嘉指出,後新冠病況的原因係因感染後產生急性發炎,身體從虛弱逐漸恢復的過程,由於免疫力、抵抗力較低的狀態下,體內潛在的病毒可能再活化或被外在環境的細菌黴菌趁虛而入,引起繼發性的感染,且身體免疫力要從免疫系統紊亂的狀態重新調整過來,需要比一般感冒更長的時間。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系統(咳嗽、呼吸困難、體力耐力下降)、神經系統(記憶力專注力減退、認知功能變差、嗅覺味覺喪失)、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胸痛、活動喘)、皮膚系統(紅斑、蕁痲疹、腳趾凍瘡)、其他(疲倦、肌肉痠痛);精神方面亦可見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焦慮,急性期嚴重發炎者甚至可能形成肺部纖維化等不可逆的傷害,影響到日常生活基本的肺活量。好發於中年女性 慢性共病者為高風險族群2021至2022年美國國家級的資料庫顯示,後新冠病況短短四個月內即有78,252位,女性佔了六成以上,其中六成的後新冠病況者,過去具有慢性病症病史,而少部分病人為相對健康的成年人。張庭嘉提醒,後新冠病況好發於中年女性,尤其以40至60歲者居多,另慢性共病症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抽菸、氣喘、肺阻塞、慢性腎衰竭、肥胖)及新冠肺炎急性期即具多重症狀者,亦都為潛在高發生風險族群,應特別當心!
無症狀感染代表免疫力好? 醫打臉揭真相:病毒殘留身體更久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3年多,各國已邁向和病毒共存「後新冠時代」,一般人通常認為,無症狀感染可能是身體免疫力比較好,不過醫師打臉指出,這類感染者身體的發炎時間更長,傳播病毒的時間也更長。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分享國外研究「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情況」,病毒排出的時間需要19天,相較於有症狀感染者,還要多5天,代表病毒殘留在身體內較久,傳播的風險也越多,而且無症狀感染者,IgG抗體濃度比較低。至於出院康復後8周的恢復期,無症狀感染者不像有症狀感染者快速會下降,因為仍然在發炎反應中。而無症狀感染者,對新冠的免疫力,在感染2~3個月內,可能還反覆不斷發炎,使其IgG抗體持續上升。新冠病毒有40~60%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引起。(示意圖/翻攝自pexels)這些結果就解釋了,病毒擴散40~60%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引起,無症狀不一定是代表免疫力很好,反而是免疫系統釋放太少激素(cytokines),使得發炎反應悶在體內持續好幾個,病毒清除率較久,能傳播的機會也越久;雖然無症狀感染者的抗體上升較慢、IgG抗體存在較久,但是預後通常也比有症狀患者要好,因為當有症狀中重度患者,釋放大量激素,也會使很多器官損傷。
APEC峰會領袖宣言 籲再度開放貿易
在曼谷為期2天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經濟領袖峰會,於19日落幕並發表宣言,誓言維護及進一步強化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21個成員經濟體的領袖呼籲再開放貿易,還強調決心實現後新冠疫情時代經濟復甦,將強化系統建設以應對未來危機。譴責俄烏戰爭加劇通膨泰國為本屆APEC輪值主席國,美國則是明年APEC主席國。19日上午,在曼谷峰會閉幕前,泰國總理帕拉育將一個象徵交棒的竹籃(Chalom)交給美國副總統賀錦麗,並公布曼谷APEC領袖宣言(Leaders’ Declaration)。根據宣言,APEC領袖誓言維護並進一步加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也對今年在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方面取得的進展,表示歡迎。APEC領袖並認識到,需要更加努力地應對當今的挑戰,例如通貨膨脹加劇、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及自然災害等。APEC領袖肯定成員們對促進強勁、平衡、安全、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的長期承諾。宣言同時設定多項目標,包括打擊非法、瞞報及無管制捕魚,對付非法盜伐,處理海洋廢棄物,改善公共衛生和疫苗取得管道等。此外,APEC領袖呼籲結束俄烏戰爭,稱「大多數成員強烈譴責俄烏戰爭,並強調它正造成巨大的人類苦難,以及加劇通膨、供應鏈問題、糧食(供應)不安全和金融風險。」APEC宣言稱「以最強烈措辭,譴責俄羅斯聯邦對烏克蘭的侵略,並要求其完全且無條件地撤出烏克蘭領土」。這與上周20國集團(G20)峇里島峰會聲明的措辭一樣,也呼應3月2日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宣言還載明,部分成員對局勢及制裁措施持不同觀點。宣言透過這番措辭打破僵局,最後APEC全體成員均同意發表,包括俄羅斯及中國。美國明年將輪值主席國賀錦麗19日宣布,美國將在舊金山主辦2023年APEC峰會,展示對印太地區的持久經濟承諾。她並稱,美國正努力加強在整個地區的經濟關係,包括增加雙向貿易和資本自由流動。舊金山峰會將於明年11月12日當周舉行,而舊金山是矽谷的所在地,在中美競爭日益激烈之際,這將讓拜登政府有機會凸顯美國的科技主導地位。賀錦麗還透露,美國將對泰國提供技術援助,開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開發技術。這項援助是美國「淨零世界倡議」的一部分,為因應氣候變遷計畫的一環。目前泰國並無核電。泰國力推重啟FTAAP對話在曼谷APEC峰會上,泰國力推重啟關於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對話,以促進區域經濟整合和多邊貿易體系。而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被視為邁向FTAAP的重要步驟之一,不過美國卻未加入CPTPP,而是另行推出「印太經濟架構」(IPEF),導致APEC推廣FTAAP的進度遲滯。18日,澳洲總理艾班尼斯稱台灣非「公認的國家」,不符CPTPP申請資格,此言一出也引發爭議。19日,艾班尼斯在APEC媒體吹風會上則強調,澳洲在台灣努力加入CPTPP問題上的立場沒有改變。他說,所有的申請都將「按其本身條件」(on their merits)來處理。針對艾班尼斯先前說法,我外交部18日晚間已表示,澳洲事後向台灣澄清,對台灣加入CPTPP立場並未改變,歡迎所有符合高標準規範經濟體加入。
入冬後新冠疫情恐升溫? 美研究:將比2021年冬季樂觀許多
雖然公衛界一再示警今年入冬後將迎來新一波的新冠疫情高峰,但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最新研究卻指出,全球單日平均確診人數雖然受到北半球冬季的影響,會從目前的1670萬例逐漸攀升到2023年2月的1870萬例,但這樣的感染人數仍遠低於前一年冬季由Omicron大流行帶來的每日8000萬例高峰,且死亡率也不高,因此無須過於擔憂。據《路透社》的報導,華盛頓大學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IHME)的最新研究指出,由於北半球進入冬季,預計到2023年2月,全球單日平均確診數大概會從目前的1670萬微幅上升至1870萬,但這個數字仍遠低於2022年1月的8000萬例。另外IHME認為,確診數的增加並不會導致死亡人數激增。該報告預測2023年2月1日全球每日平均死亡人數為2748人,雖高於目前的1660人,但與2022年1月每日的1100萬死亡數相比,顯然驟減許多。IHME估計,由於學生返校群聚與天氣寒冷室內聚集且通風不良等原因,美國每天的確診人數將會增加1/3,達到100萬例以上。該報告還指出,德國的疫情已經到達高峰,預計到2023年2月確診數就會下降超過1/3,至19萬例左右。IHME也表明,德國最新的疫情高峰可能是由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BQ.1或BQ.1.1造成的,而此類變異株也可能在未來幾週蔓延到歐洲其他地區。不過德國近日的新冠住院人數急速飆升,為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仍然值得憂慮。IHME還補充,目前正在加劇新加坡染疫住院人數的新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具有更強的傳染性,但致死率較低。尤其曾經感染過BA.5的患者可能對該變異株免疫,因此XBB的影響預料將有所減弱。
兒童染新冠後73%有後遺症 中醫大曝這症狀最多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地染疫患者仍有持續身體不適症狀,目前醫界稱之為後「新冠或長新冠症候群」,且兒童患者在這方面的資料甚少,台灣4月期間才開始有新冠病毒在社區大幅度的流行,其中,大約有20%屬於青少年及兒童,這些染疫後的兒童有1至3成的機會,會出現後新冠或長新冠症候群,影響日常生活及課業學習,他們的長期照護值得國家與醫界長時間關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長王志堯表示,中醫大兒童醫院自7月1日率先啟動「兒童後新冠特別門診」,1個多月來累計至8月12日,已有154例以上的後的長新冠兒童及青少年因後遺症前來求診,性別以男孩59.7%高於女孩39.5%。副院長謝凱生說,感染新冠病毒後的恢復期,仍有高達73%出現後新冠症狀的染疫病童仍持續煩惱其身心症狀。後遺症第1名到第10名為咳嗽43.5%、喉嚨痛/喉嚨問題35.1%、耳朵痛/耳朵問題34.9%、體重減輕/增加33.1%、體力虛弱31.8%、缺乏動力25.3%、睡眠不順暢24.7%、胸痛23.4%、注意力不集中23.4%、心悸22.7%。王志堯指出,「兒童後/長新冠感染後症候群」除了引起身體器官系統的慢性發炎,也會影響心理的各個層面,統計分析顯示有22.7%會感到情緒低落、19.4%會感到沮喪、25.3%有缺乏動力的情形、22.7%比以前更焦慮擔心、11.7%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王志堯呼籲家長在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仍需留意是否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若有身體不適、活動力降低、易疲憊喘促、飲食睡眠習慣改變、學習落後、人際關係等困擾,尋求兒科醫師檢查評估,制訂治療與照護方案,以脫離後新冠症候群的糾纏。中醫大兒童醫院開設「兒童後新冠特別門診」及DISCOVER照護計畫,整合各個次專科專家與檢查評估,降低家屬跨科就醫的不便,不論家長帶著孩子從哪一科掛號,都能在「兒童後新冠特別門診」得到身心照護的協助,並長期追蹤症狀直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