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麻疹
」 麻疹 疫苗 疾管署 武漢肺炎北部男赴越南富國島染麻疹!疾管署匡列154人 即起提升旅遊疫情警示
疾病管制署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9月14日至18日赴越南富國島旅遊,9月23日至29日間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多次就醫,9月29日出現紅疹,再次至醫院急診,當日即安排住院隔離治療,經通報檢驗確診,並已於10月5日出院返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接觸者追蹤管理,目前掌握接觸者共計154人,為同住家人3人、非同住家人6人、就醫接觸者145人;接觸者中1人曾出現咳嗽症狀已檢驗陰性排除,其餘均無疑似症狀,預計監測至10月17日。疾管署說明,我國今年累計1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至2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其中以歐洲區累計報告逾9萬例病例最為嚴峻,東地中海區及非洲區分別報告7萬及6萬餘例次之,西太平洋區及美洲區病例數較低,惟仍達去年同期之4至10倍;整體疫情於1至3月間達高峰,而後逐月緩降,自7月起多已下降至往年同期水準。我國鄰近國家今年疫情亦較往年為高,近期馬來西亞、泰國每月達數百例,馬來西亞已趨緩,而泰國疫情仍呈上升趨勢;惟越南多地傳出疫情上升,胡志明市今年截至9/3累計644例,相較於過去三年僅1例明顯增加,已有至少3名兒童死亡;鑑於該國移入病例至我國,本署於今日提升越南麻疹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麻疹可1傳18人!沒疫苗前「幾乎人人確診」 專業醫曝光5大典型症狀
由於麻疹可以透過空氣、飛沫傳播的特性,再加上其強大的傳染性,平均1名麻疹患者可以傳染給周圍12至18人,在疫苗尚未普及之前,幾乎人人都會有確診的經驗,這也讓麻疹成為最強人類病毒傳染病之一。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感染科主任賴新豪也表示,麻疹的典型症狀就是「發燒、皮疹、鼻炎、結膜炎和咳嗽」,民眾日常生活中須多加留意。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賴新豪醫師表示,麻疹的潛伏期約為7至18天,患者在發燒3至4天後,口腔內會出現柯氏斑點。而麻疹最大的特性就是會在耳後、臉部出現皮疹,嚴重時會蔓延至身體與四肢。而在出疹的前後4天,就是麻疹的傳染期。賴新豪醫師提到,目前最好防治麻疹的方式,就是接種接種MMR(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疫苗,該款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而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顯示,MMR疫苗應於兒童1歲時、入學前接種,尤其在前往麻疹流行國家前,務必要有完整接種再行前往。賴新豪醫師表示,如民眾不幸感染麻疹,目前主要是進行症狀治療,諸如降低發燒、緩解咳嗽、緩解疼痛等等。如民眾懷疑自己或或周圍的人感染麻疹,應即刻就醫並接受隔離。
疫後國外旅遊大爆發!看「動物大遷徙」超夯 疫苗清單高達8針
新冠疫情解封後國外旅遊大爆發,其中被列為即將消失的生態遊程「動物大遷徙」夯到團團爆滿,遊客也提早在出發前2到3個月展開防疫大作戰,預約接種黃熱病、A肝、小兒麻痺等疫苗,最多達7至8針,自費約2萬元。醫師提醒,目前非洲除黃熱病,還有霍亂、炭疽病、茲卡病毒等多種傳染病,計畫出遊的民眾要做好防疫準備,不要讓生態獵遊變成終生遺憾。非洲動物大遷徙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遷徙奇景,成千上萬動物每年6月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出發,向北遷徙至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晴天旅遊總經理蕭世華指出,動物遷徙的數量之多,讓人深刻體驗數大便是美,而不同物種在遷徙過程狹路相逢、甚至上演殺戮景象就在遊客眼前震撼上演。曾帶兒子參加「動物大遷徙」10日遊的林洺鍒說,她把這場遊程當成兒子國小的畢業禮物,遊程中母子倆住在國家公園的豪華營帳,四周就是動物的家,而搭熱氣球鳥瞰多樣的生物遷徙動態更是此生難忘,此行也開啟兒子對生物、生態學習的熱情。衛福部台中醫院旅遊門診醫師蕭誌毅說,近年許多民眾為參與動物遷徙遊程,會提早在3月到旅遊門診諮詢並預約接種疫苗,除了黃熱病疫苗是入境必備,不少民眾接種包括黃熱病、A型肝炎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小兒麻痺疫苗及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等。感染科權威、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則提醒,瘧疾預防用藥也不能漏掉,非洲蚊蟲和台灣大不同,一旦被叮咬不能等閒視之。蕭誌毅說,在旅遊門診中除預先了解當地各種傳染病,如回國後出現症狀也應回診或就醫時告知醫師旅遊史。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一網打盡 三合一MMR疫苗助長期免疫
聽過MMR疫苗嗎?MMR疫苗指得是可同時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三種疾病的活性減毒疫苗。麻疹症狀: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說明,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會造成發燒、咳嗽及皮疹等,嚴重可能引發中耳炎、腦炎、肺炎,甚至死亡。腮腺炎症狀:常會造成發燒、頭痛及耳下腺腫大,嚴重時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力受損,如果在青春期感染,有影響生育能力的可能性。德國麻疹症狀:通常症狀比較輕微,如發燒及耳後淋巴結腫大,但若是孕婦感染,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嚴重影響。MMR疫苗三合一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一網打盡接種MMR疫苗可以預防這三種疾病達95%以上,接種後可長期免疫,減少感染他人機率和被感染風險。對「蛋」過敏務必排除施打 在製程上,MMR疫苗是由三種減毒病毒株製成,其中,麻疹與腮腺炎病毒是在雞胚胎細胞中進行培養增殖,德國麻疹病毒是由人類雙套染色體細胞中培養增殖而來。最後再將此三種減毒株經純化、混合等步驟製成疫苗,必須要留意的是孕婦、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以及已知對「蛋」的蛋白質或疫苗某些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MMR疫苗。婦幼族群是公費施打首要對象在臺灣,MMR疫苗公費接種對象包括出生滿12個月的幼兒、滿5歲至入國小前的幼兒、未能於滿1歲後完成2劑MMR疫苗接種的國小學童、本國籍育齡婦女以及外籍配偶育齡婦女。
高雄首例麻疹「隱匿足跡」遭重罰20萬 衛生局急匡列171人
高雄市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德國麻疹病例,該名1日自柬埔寨返國20多歲男性,確診期間在高雄及台南留下多處足跡,卻隱匿活動史直到第3次疫調才坦承。衛生局今(16日)除公布男子足跡、匡列171名接觸者,也依法對男子開罰20萬元。該名男子4月1日入境桃園機場,再搭乘高鐵0675車次第6節車廂到左營;4月2日到海底撈高雄大遠百店;4月3日到漢神本館可瑞安韓式料理;4月4日到王氏魚皮、同記安平豆花安平總店。衛生局表示,男子疫調時未如實告知可傳染期間活動史,只說除回到高雄後因身體不適就醫外,期間都未出家門,直到11日第3度疫調才坦承傳染期間出入多處公共場所。衛生局呼籲與男子有活動足跡重疊民眾,在4月19日到22日自主健康監測結束前,如有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症狀,應佩戴口罩並儘速聯絡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同時主動告知接觸史及旅遊史。另衛生局也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43條對男子裁處20萬元罰鍰。請民眾進行傳染病疫調時,務請詳實提供疫調資訊,切勿隱匿或提供不實資訊,以免誤導疫情而致風險擴散及裁罰。衛生局指出,台灣50歲以上民眾大多曾自然感染麻疹,染後即終身免疫。台灣自1981年全面實施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後,目前20歲至40歲民眾雖有抗體,但抗體可能隨年齡減少。
新北再增1例本土麻疹 31歲中和男足跡曝光
新北市新增1例本土麻疹確診病例,中和區31歲男,於2月18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喉龍痛等症狀,經就醫未改善,於2月28日出現紅疹,再度就醫後經檢驗確診,目前狀況穩定,住院治療中。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170人,包括同住非親友3人及醫院、活動地等接觸者167人,將持續監測至3月16日。新北衛生局說明,新北市累計3例本土麻疹個案,皆居住於中和區。經疫調個案於2月24日至2月26日可傳染期間(出疹前後4天)曾至中和區「大華虱目魚肚、郭魚湯」活動,提醒曾於相該場所出入的民眾,請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至3月16日。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請留意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紅疹、發燒,或出現咳嗽、流鼻水、畏光、流淚、紅眼等鼻炎與結膜炎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佩戴口罩,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衛生局呼籲,麻疹好發於冬、春季節,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幼童,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另建議1981年後出生未曾感染麻疹或德國麻疹者,如即將準備懷孕的婦女、醫護人員、預計前往高風險國家的民眾,可評估補接種1劑MMR疫苗。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新增1例麻疹「30多歲北部醫護」 遭首例個案傳染!醫院緊急疫調中
疾病管制署今(28)日公布新增1例30多歲男性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某醫院醫護人員,先前入院員工體檢時發現無麻疹抗體,為該院列為須補種MMR疫苗者但尚未完成補接種。2月13日於醫院工作時接觸2月19日發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餘歲男性,指標個案),因指標個案確診麻疹已被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由醫院追蹤,後續於2月24日開始出現頭暈、並於26日出現咳嗽、紅疹但無發燒,27日由醫院通報確診,目前居家隔離中。疾管署表示,針對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接觸之醫護相關工作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06人,包括非同住親友4人及醫院、活動地等接觸者302人,將持續監測至3月15日;由於個案可傳染期間有公共場所活動史(如附表),提醒曾於附表時段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就醫並告知接觸史,另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配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本案接觸者目前須監測最晚至3月15日。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醫護接觸感染麻疹…北部30多歲男成「今年首起群聚」 去過2地方急匡306人
麻疹疫情來了!北部某醫院的30多歲男醫護人員,先前入院員工體檢時發現無麻疹抗體,為該院列為須補種MMR疫苗者但尚未完成補接種,成為今年首例本土麻疹病例,而匡列的1名接觸者發病確診,是醫院接觸的醫護人員,成為今年首起麻疹群聚,也是今年第2例本土。疾管署今(28日)公布新增1例30多歲男性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某醫院醫護人員,先前入院員工體檢時發現無麻疹抗體,為該院列為須補種MMR疫苗者但尚未完成補接種。2月13日於醫院工作時接觸2月19日發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因個案確診麻疹已被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由醫院追蹤,後續於2月24日開始出現頭暈,並於26日出現咳嗽、紅疹但無發燒,27日由醫院通報確診,目前居家隔離中。針對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接觸之醫護相關工作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06人,包括非同住親友4人及醫院、活動地等接觸者302人,將持續監測至3月15日。據了解,國內今年累計3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30多歲,其中2例為本土病例屬同一群聚事件,另1例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而今年的病例數也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的0例,本土傳播風險增加。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個案足跡。(圖/翻攝自疾管署)
全球一半以上國家面臨麻疹危機 專家籲各國政府盡快施打疫苗填補免疫缺口
世界衛生組織20日發出警告指出,若不盡快採取緊急預防措施,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到2024年底,將面臨麻診爆發的高風險或極高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的麻疹與德國麻疹高級技術顧問娜塔莎克勞克羅夫特(Natasha Crowcroft),呼籲各國政府盡快開始施打疫苗,以提升各國人民的免疫力。根據《路透社》報導,麻疹是1種具高度傳染性的空氣傳染病毒,主要影響對象是5歲以下的兒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接種2劑疫苗,即可預防麻疹。全球民眾自2000年以來,因接種疫苗避免了5000萬人的死亡。然而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指出,2023年麻疹的病例數增加了79%,人數達到30萬人,不過真正的感染人數比實際登錄在案的還要多更多。除了美洲以外,其他地區也都有麻疹疫情,世界衛生組織的麻疹與德國麻疹高級技術顧問娜塔莎克勞克羅夫特(Natasha Crowcroft)指出,大多數地區麻疹病例不斷增加的原因,是因為在過去幾年的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麻疹疫苗接種工作。娜塔莎克勞克羅夫特在日內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我們擔心的是,在2024年我們的免疫計畫存在巨大缺口,如果我們不盡快用疫苗填補這些缺口,麻疹就會趁虛而入。」娜塔莎克勞克羅夫特指出「我們可以從CDC(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根據 WHO數據得出的結果來看,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在今年年底,將面臨麻疹爆發的高風險或極高風險。」娜塔莎呼籲各國政府採取緊急行動以保護兒童,不過娜塔莎也了解礙於經濟危機和戰爭衝突等問題,各國政府對此缺乏承諾。娜塔莎坦言,由於基礎衛生系統較弱,貧窮國家的死亡率比較高,不過中高收入國家依然面臨疫情和死亡的危機。娜塔莎也擔心2024年會遇上和2019年同樣的情況。
今年首例!北部30多歲男確診麻疹 「傳染性高」目前已監測199人
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今(19)日公布今年國內首例麻疹本土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2月12日發燒,次日因發燒未退至醫院急診,返家後持續發燒並伴隨咳嗽、喉嚨痛等症狀,2月15日因發燒且出現紅疹,再次至醫院急診後,經通報檢驗確診,當日即安排入住隔離病房,目前續於隔離病房住院中。因個案於暴露期間無出國史,故研判為今年首例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調查中。衛生單位已立即展開各項調查與防治工作,將持續追蹤接觸者健康情形、調查個案於醫院就醫及其他公共場所之接觸者,並積極進行相關防治工作。疾管署表示,目前掌握接觸者為同住家人4人、非同住家人2人、就醫接觸者193人,共計199人,最晚監測至3月4日。另個案可傳染期間有公共場所活動史,提醒曾於2月11日下午2點至3點半於藏壽司竹北文興店出入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至2月29日),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戴口罩就醫並告知接觸史,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說明,我國自2020年迄今,累計共4例麻疹病例,年齡為20至30多歲,2例為本土病例,2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泰國及土耳其各1例),最近一例本土病例為2022年9月確診。依據WHO監測資料顯示,全球麻疹疫情於去(2023)年明顯上升,多數病例發生於葉門、印度和衣索比亞。此外,歐洲區報告逾5.8萬例,為前年之62倍;東地中海區報告近8.9萬例病例,為前年之1.6倍;東南亞區報告近8.5萬例,為前年之1.7倍;西太平洋區報告逾5千例,為前年之3.7倍,整體疫情以歐洲區增幅最為嚴峻,且以不滿5歲的孩童最為嚴重(佔報告病例約40%)。歐洲區署評估,麻疹疫情暴增主要是因為疫苗接種覆蓋率下降所致,預估疫情將持續至今年,並影響所有年齡層的民眾。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民眾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民眾出國期間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媽媽懷孕生產風險高! 北市提供各類「夫妻孕前健檢」補助
寶寶頭好壯壯健康成長,是父母最大滿足。目前國人晚婚、遲育可能出現早產、流產、高血壓、姙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姙娠合併症,而隨著孕婦年齡的增高,胎兒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症候群)的發生率也隨之升高。台北市「婚後孕前」健檢 一方設籍即可獲補助北市衛生局表示,除了配合中央優生保健措施,提供遺傳性疾病高危險群孕婦產前遺傳診斷檢查、14次免費產檢、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疾病篩檢服務補助。婚後孕前健康檢查分別對於男、女性檢查項目略有不同。女性的檢查重點著重於是否存在可能影響懷孕之相關疾病;男性則透過精液分析,初步評估是否有導致不孕的因素,檢查項目包含尿液檢查、血液常規(含海洋性貧血篩檢)、梅毒篩檢、愛滋病篩檢、德國麻疹抗體檢查、水痘抗體檢查、甲狀腺刺激素檢查及披衣菌抗體檢查及精蟲分析檢查等,夫妻同時至特約醫療機構受檢,補助金額高達新臺幣2,250元;只要婚後配偶一方設籍臺北市,至特約醫療院所進行篩檢,即可享有「婚後孕前」多項健康檢查補助,孕婦唐氏症篩檢補助 掌握孩子健康唐氏症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是導致智能障礙最主要病因,提醒孕婦們按時接受產檢,及早接受篩檢,做好孕期準備,以掌握胎兒健康。衛生局提供設籍臺北市懷孕9至20週孕婦,補助1次「唐氏症篩檢」服務,懷孕初期(9至13週)補助孕婦血清檢驗及胎兒後頸部透明區超音波檢測,每胎次新臺幣2,200元;中期(15至20週)則補助甲型胎兒蛋白(AFP)及β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2指標血清檢驗,每胎次新臺幣1,000元。另年齡34歲以上的孕婦為孕育高風險染色體異常胎兒之族群,應接受羊膜穿刺檢查,以確認胎兒染色體是否正常,此項檢查亦享有每胎次新臺幣5,000元之補助。定期接受產檢 產程順利降低併發症風險提醒懷孕媽咪,記得按照孕婦健康手冊上建議檢查週數進行14次產檢、3次超音波檢查、2次產前健康衛教指導服務、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與貧血檢驗及及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以降低妊娠與生產併發症風險,掌握孕期每階段狀況,讓產程更順利。
6個月至5歲「常規疫苗超多」 醫:莫德納可「同時間不同部位」施打
為避免兒童感染COVID-19後造成的重症傷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配發兒童莫德納疫苗,並自7月21日起提供給滿6個月至5歲的孩童施打,但不少家長觀望之餘,也出現孩子常規預防接種與新冠疫苗施打時程上的顧慮;對此,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紀鑫表示,任何疫苗都有固定的施打時程,打完2周之後就會產生保護力,在醫師評估可以施打的情況下,新冠病毒疫苗與其他預防注射的時間不必刻意分開,可以在「同一時間不同部位」施打,不但可避免延誤施打時程,也可以節省家長往返的時間。紀鑫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建議,兒童莫德納疫苗一次劑量為0.2ml,2 歲以下施打部位為大腿前外側,2歲以上為非慣用手的上臂三角肌,接種後不需按揉,疫苗不良反應與成人差異不大,與其他疫苗多為接種部位產生紅腫、疼痛的情況類似,可以在紅腫處予以冰敷改善。馬偕兒童醫院針對6個月以上至5歲孩童的莫德納疫苗施打,已由預約疫苗平台轉至醫院掛號系統,符合施打條件及完成注射者均贈送小禮物以安撫小朋友們的情緒;此外,為考慮家長及陪伴者之方便性,另增加7月30日及8月6日,連續兩個周六上午8點半到11點半,在臺北市建成國中設置院外施打站,提供民眾更多元性的服務,可先上網預約掛號。紀鑫說明,常規疫苗與COVID-19疫苗可同時間不同部位接種,亦可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根據兒童健康手冊,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為增強對疾病的保護力,有許多常規的預防注射時程,以6個月至5歲這個階段為例,正是常規疫苗接種較密集的期間,預定施打的疫苗,除了每年秋冬季節的流感疫苗外,包括以下7個時間點的常規疫苗:滿6個月的五合一、B型肝炎疫苗;滿1歲的水痘、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滿1歲至1歲3個月的13價肺炎鏈球菌、A型肝炎;滿1歲3個月的日本腦炎疫苗;滿1歲6個月的五合一疫苗;滿1歲6個月至1歲9個月的A型肝炎;滿2歲3個月的日本腦炎疫苗。依據CDC建議,兒童於確診COVID-19後,除3個月內無法施打新冠疫苗外,在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並不會影響接種其他常規疫苗,請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何時重啟兩岸小三通? 陳時中:疫苗覆蓋率超過6成時才考慮
新冠肺炎持續全球延燒,我國疫苗採購進度受關注,國民黨立委陳玉珍今質疑,疫苗採購是否以國安考量排除中資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當然沒有,採購疫苗以安全、效果為考量。陳玉珍也關切兩岸小三通何時可以重新開放,陳時中說,要考慮台灣疫苗覆蓋率,大概要超過6成才會開始考慮。行政院長蘇貞昌今率領各部會官員赴立法院備質詢,陳玉珍關切疫苗採購進度,疫苗採購是否以價格、中資、國安等因素考量。陳時中說,這段時間很少把價格納入考量,主要是考慮疫苗數量跟時程考慮。陳玉珍進一步詢問,疫苗施打是否有中資顧慮,陳時中說,當然沒有,因為不知道每家代理情況,疫苗採購無關是否中資,而是只有是否安全及效果的問題。至於兩岸小三通何時考慮開放,陳時中強調,這是科學問題,不是政治問題,必須考慮台灣覆蓋率,至少要達到6成以上會開始考慮。陳玉珍追問,如果今夏開放小三通,民眾到大陸打疫苗是否被認可?陳時中說,會做最好的認證,包括抗體、疫苗施打紀錄等,以掌握一手資訊為標準。此外,蘇貞昌至今仍堅稱「武漢肺炎」,陳玉珍今再次詢問是否會改變稱呼?蘇貞昌重申,這是辨識問題,不是善意或惡意的問題,人類有史以來公共防疫的做法,發生在哪裡就以哪裡命名,像是日本腦炎、德國麻疹等。
宴請綠委曝「台灣無打疫苗迫切性」 蘇揆重申是與他國相比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22)晚邀請民進黨立委餐敘,針對目前疫苗採購進度,據與會立委轉述,蘇貞昌在餐敘中指出,台灣防疫有成,比起其他國家較無施打疫苗的迫切性。蘇貞昌今(23)日出席活動時再次重申,這是相對外國的疫情狀況,但政府仍一方面採購疫苗,一方面研發,希望給第一線的醫護與防疫人員做最好的保護。蘇貞昌強調,世界很多國家因為疫情嚴重,急著要搶打疫苗,希望能夠做到防止確診病例、能夠恢復正常生活,然而這兩點台灣都做到了,也都做得很好。「不過,我們對於疫苗還是很認真,一方面採購,一方面研發,希望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防疫人員做最好的保護。」此外,外界解讀蘇貞昌對外堅稱「武漢肺炎」一詞,是為角逐2024總統大選而刻意操作反中的意識型態,對此,蘇貞昌表示「這是歪樓歪得很遠」。他解釋,之所以稱「武漢肺炎」是因為起源於武漢,武漢也是第一個封城,這是有利於辨識;後來發生病毒變種,也稱英國變種病毒。「這就好像講德國麻疹、日本腦炎、香港腳是同一個道理,連經濟學都講荷蘭病,這不涉及到任何評價,只是有利於辨識」。他強調,勿為此進行政治操作。
獨家/孩子我想你了!逾期印女帶走1歲兒消失人間 台男懸賞50萬尋子
首波寒流來襲,但對於梨山的曾姓菜農來說,此刻卻是他人生中的寒冬!曾男和交往近3年的印尼籍女友,生下1歲兒子,原本今年要回印尼結婚,卻因新冠肺炎疫情的攪局,不僅中斷了他的異國婚姻夢,上個月28日,女友還將兒子硬生生帶走,不告而別,今天12月29日就是兒子打預防針的日子,曾男心急如焚,擔心兒子遭遇不測,急向本刊表示「將重金懸賞50萬,希望有人幫他找回兒子」。本刊調查,今年39歲的曾男老家在宜蘭,但一家人長年在梨山租五甲田地耕種而居,曾男當農夫已有20多年,21歲時有了第一段婚姻,維持3年,生下一子,如今長子已18歲;多年來未再婚的他,3年前在友人介紹下,認識來台當看護的印尼女子(27歲),因為不喜歡讀書,連國中都未念畢業的他,不識英文,他以女方的中間英文名字RARA,暱稱女方「拉拉」,2 人後來順利交往,進而同居。曾男和女友拉拉生下的1歲兒子,有著一雙雙溜溜大眼,白白胖胖,人見人愛。(圖/曾男提供)去年12月23日,拉拉產下和曾男的愛情結晶,讓多年後又喜獲麟兒的曾男,喜出望外,兒子一雙雙溜溜的大眼,白白胖胖,更是人見人愛,父母以及18歲長子對母子倆愛護有加;未料,拉拉卻在兒子未滿月時,帶著兒子演出第一場失蹤記。今年1月,拉拉帶走兒子,將未滿月的兒子託人照料,自己則跑去桃園工作,當時找不到兒子的曾男,像發了瘋似的找兒子,遍尋不著,後來在山上接獲巡回賣麵包的麵包車老闆告知,曾在離4、50分鐘車程的地方賣麵包時,看到他的兒子,果真讓曾男找回兒子,拉拉後來被迫返家,但曾男不計較,每月給她近3萬元花用,讓她可將錢寄回印尼老家。曾男和印尼女子拉拉交往近3年,有了愛的結晶,原本想今年回印尼結婚,卻因疫情中段異國婚姻夢。(圖/曾男提供)原本今年曾男打算帶女友及兒子風光返回印尼家鄉辦婚禮,卻因新冠肺炎全球延燒,暫時打消念頭;沒想到,女友卻在11月28日晚間,再次帶著兒子不告而別,演出第二場失蹤記,這次拉拉切斷和他的聯繫,並關閉通訊軟體聯絡方式,從此無音訊。曾男透過友人協助下,向宜蘭警方報警,但因兒子出生證明被拉拉藏起來,未報戶口,警方無法註記失蹤人口協尋,至今母子倆仍無下落,讓想念孫子的曾男母親整日以淚洗面,盼愛孫能回來。印尼女子拉拉居留證日期只到今年4月,已逾期居留,卻帶兒子消失人間。(圖/曾男提供)女友離家後,曾男才想起原來女友在台居留證只到今年4月,他擔心拉拉為了要賺錢,會像上次一樣,將小孩寄養,但前往拉拉的桃園同鄉查探及新竹網購地方尋找,均無所獲。曾男深怕小孩會遭遇不測,由於今天12月29日正是小孩要打水痘和德國麻疹預防針的日子,曾男透過本刊獨家公布拉拉和兒子的照片,心急盼望外界能幫忙一起找兒子。
不滿「中國病毒」種族歧視亞洲人 林書豪怒回:用新冠肺炎很難嗎?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肆虐全球,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日前更以「中國病毒」形容新冠肺炎,許多媒體也都用「武漢病毒」形容報導。對此,效力於中國CBA的籃球球星林書豪感到相當不滿,認為這是種族歧視「用新冠肺炎或COVID-19有這麼困難嗎」?日前美國共和黨議員麥卡錫(Kevin McCarthy)在社群媒體推特上發文稱武漢肺炎是中國新冠肺炎,林書豪看到後隨即砲轟,他認為大家應該團結一致,如此言論是種族歧視,顯得相當無知。然而他此番言論未獲網友支持,反倒被嗆德國麻疹、西班牙流感也都是冠上國名,以病毒的發源地來命名並非種族歧視。林書豪反擊美國共和黨議員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言論。(圖/取自林書豪推特)林書豪則再回應,他自己也不願聽到德國麻疹、西班牙流感這樣的用法,但他知道現在有很多亞裔美國人的身心如今都飽受威脅。「我才不管那些用詞背後的歷史,只知道這樣的反華消息,只會增加外界對亞洲人的仇恨。」他今日再度回應反擊「外界對於病毒的描述,包括媒體和川普,難道沒有一點反華情緒嗎?亞洲人沒有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嗎?使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或COVID-19等名稱有很難嗎?為何人們在危機中還要互相推卸責任。」
【會走路的肺炎1】新冠好兄弟 染上恐纏終生
英國巨星艾爾頓強帶著沙啞的聲音在演唱會開始前,向台下的觀眾宣布自己不能唱了且完全失聲,後來才社群網路上發文指出,稍早被醫師診斷出感染俗稱「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正確的疾病名稱是黴漿菌感染,和近日大爆發的新冠肺炎都屬於非典型肺炎。為什麼黴漿菌肺炎會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呢?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解釋,一般感染肺炎時,會有比較明顯的症狀,像是發高燒、倦怠、吃不下、全身無力等等,但是感染黴漿菌症狀不會這麼嚴重,多數的病患都可以維持基本的正常作息,所以才會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康宏銘醫師表示,在捷運車廂等密閉式空間若未戴口罩,很容易因飛沫引起大規模感染黴漿菌肺炎。(圖/康宏銘醫師提供)可別小看黴漿菌肺炎的威力,因為統計顯示,在台灣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排名第一的是肺炎鏈球菌,23%,排名第二的就是黴漿菌,占了14%,而且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顯見黴漿菌的感染也是台灣必須正視的問題。「黴漿菌有一個特色,就是一旦感染過,就很容易再得到。」康宏銘說,一般人體的免疫系統在碰到病原菌時,會產生終身抗體而終身免疫,像是德國麻疹、水痘等等,而黴漿菌卻不是這樣。康宏銘說「主要的原因是黴漿菌沒有細胞壁,所以人體在感染後的症狀會比較像是病毒,症狀會一直遊走,像是鼻咽、下呼吸道、肺部等等,但幸好的是,它不像傳統細菌性的肺炎會有很明顯的膿痰、胸口痛、發燒等比較嚴重的毒性。」從黴漿菌肺炎患者的胸部X光片,可看出肺部呈現瀰漫性肺浸潤,即肺部局部發炎,造成肺間質組織水腫,沿著淋巴擴散。(圖/康宏銘醫師提供)
脫口「武漢肺炎」遭女網紅公審 鍾明軒回擊了
知名YouTuber鍾明軒經常分享對時事的看法,日前他在上傳的影片中提及新冠肺炎使用「武漢肺炎」一詞,引發大陸女網紅不滿,特地拍片公審。對此,昨(8日)鍾明軒也拍片反擊,兩人在網路上隔空交火。影片開頭,女網紅先對網友致歉,並表示接下來要播放的影片會引起大家的不適,接著畫面出現鍾明軒提及「武漢肺炎」蔓延要少出門的話題,氣得女網紅痛批「這人是不是嘴特欠?」女網紅認為鍾明軒用「武漢肺炎」帶有歧視色彩的名詞講述疫情,態度還很無所謂,「明明疫情已經很嚴重了,你是斷網了嗎?接收不到消息了嗎!」女網紅不滿疫情已正名,鍾明軒卻使用武漢肺炎一詞。(圖/翻攝自鍾明軒YouTube)鍾明軒針對女網紅的指控也一一反駁,「武漢肺炎就是因為發生在武漢,所以我們稱他為武漢肺炎。」他解釋如同日本腦炎、香港腳、德國麻疹都是以國家命名,「但我們也不會討厭他們國家阿,他就是一個名稱。」鍾明軒也針對WHO將此次疫情正名為「新冠肺炎」表示:「台灣不在WHO裡面,我們管他幹嘛理他們啊?」被批評態度無所謂,鍾明軒則反嗆:「你以為你是誰啊?真的不要覺得說好像很多人都在欺負你們。」吸引許多網友熱烈討論。
台灣仍稱「武漢肺炎」 陸官媒不滿開嗆:冷血自私秀下限
WHO先前宣布,為避免某些地區被汙名化,因此將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正式稱為「COVID-19」,但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為方便民眾了解,還是簡稱「武漢肺炎」。此舉讓中國大陸官媒《新華社》非常不滿,怒批民進黨執政當局冷血、自私、狹隘,大搞政治操弄,抹黑大陸,煽動仇視!《新華社》發表一篇以「人心敗壞是真的絕症——民進黨當局以疫謀『獨』盡曝冷血自私狹隘」為題的文章,痛批台灣繼續以「武漢肺炎」簡稱「COVID-19」,文中寫道,這場疫情牽動著海峽兩岸同胞的心,沒想到「於此人命關天的當口,台灣民進黨當局卻大搞政治操弄,抹黑大陸,煽動仇視,借機謀『獨』,完全暴露其冷血、自私和狹隘」,認為台灣當局是在「秀道德下限」。新華社痛批民進黨當局操弄政治。(圖/翻攝自人民網)報導繼續指出,世衛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改名後,民進黨當局隨後竟宣稱仍以「武漢肺炎」為名,而「台獨」媒體配合叫囂「不甩WHO 」,根據世衛等國際組織的指導原則,疾病命名必須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避免使用不準確或污名化的名稱。《新華社》更痛批,在首批台灣同胞搭機回台後,「民進黨當局卻惡意抹黑,誤導輿論,推卸責任,百般刁難、阻撓、拖延後續台胞返鄉」,而且後來還關閉「小三通」,並拒絕台胞和大陸配偶的子女入境。文末更寫道,台灣在第一時間禁止口罩出口至中國大陸是落井下石,認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面對疫情的時刻,這些行為反襯出民進黨當局的自私與心術不正。更對現今的蔡政府喊話,希望放下仇恨與民粹、少一些心機與權謀,「心若敗壞,就是真的絕症,無藥可救。」《新華社》文章曝光後,引起網友熱議。(圖/翻攝自PTT)《新華社》文章曝光後,引起網友熱議。(圖/翻攝自PTT)該則新聞報導被轉發至PTT論壇,台灣網友紛紛砲轟「我們也不是WHO會員啊,幹嘛遵守笑死人」、「先檢討你們如何把病毒搞成這樣好嗎」、「冷血的是中國吧!隱瞞疫情罔顧自己人民」、「不讓台灣加入WHO還要台灣遵守WHO的命名是腦子進水嗎」、「怎麼沒人來幫日本腦炎、德國麻疹發聲」、「到底有多玻璃心才會糾結在名稱到這種地步」。
WHO命名去中國化 我國仍沿用簡稱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加溫,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在記者會上病毒威力甚於恐怖攻擊,呼籲各國將其視為頭號公敵,並宣布將起源自武漢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命名為COVID-19。不過,我國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指出,簡稱仍可為「武漢肺炎」,立委許智傑也說,雖然WHO有正式命名,但大家不必為了名稱糾結,更重要是對抗疫情。根據媒體報導,過去對於疾病或病毒的命名方式,可能以發現者的名字,或是所在地地名等相關元素來命名,但WHO考量被連結的國家或許感覺遭到污名化,例如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德國麻疹、日本腦炎、伊波拉病毒,因此1月公布此病毒名稱為2019-nCoV,此次則再次調整為COVID-19。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為與WHO公布之國際資訊接軌,並使民眾方便理解,由新型冠狀病毒所引起之肺炎正式稱呼為「COVID-19」,但簡稱仍為「武漢肺炎」。至於繼續稱「武漢肺炎」是不是跟中國有槓上的意味,許智傑認為,武漢肺炎只是簡稱,大家聽得懂就好,防患病疫才重要,希望大家別在名稱上打轉,一起團結對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