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膜炎
」 BNT 疫苗 心肌炎 莫德納 副作用流感重症死亡創10年同期新高 重症死亡率飆5倍
今年台灣流感疫情嚴峻,自10月以來已累積250例流感重症病例及41例死亡病例,創下近十年同期新高。疾管署指出,隨著冷氣團接連來襲,疫情恐在12月進一步升溫進入流行期。微創手術重症醫師黃軒警告,流感一旦變成重症,其死亡率是一般人的4到5倍以上。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許多看似健康的年輕人,由於抽菸、熬夜、飲酒及失眠等不良生活習慣,健康狀況惡化,更容易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流感病情加重。他感嘆「大家都認為季節性流感不會致命,但每年都有那些看似健康的年輕人,卻提早結束了生命」。黃軒還提醒,社區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患者在社區中感染的肺炎,約5%至10%的患者病情會惡化,ICU患者死亡率更高達20%至50%。他指出,加護病房的肺炎重症個案,通常具以下共同特徵,包括未注射疫苗、慢性病、過度肥胖、孕婦、小於5歲的兒童以及大於65歲的老人。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肺炎鏈球菌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主要包括敗血症、肺炎、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等。黃軒表示,肥胖年輕人及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成人(19至64歲),罹患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風險可能是一般人的3到17倍,且感染肺炎鏈球菌後,這些患者原有的慢性病也可能因併發症加重。隨著流感疫情不斷升溫,黃軒強調「肺炎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的致命疾病」,免於重症和死亡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肺炎鏈球菌與流感這兩種疫苗。他呼籲高風險族群,包括幼童、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應及早接種疫苗,減少感染風險。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提醒,感染者是以「沒有打疫苗」為主,特別呼籲盡速接種流感疫苗,以免有更多的重症跟死亡的發生。
國中女生得流感「邊哭邊爬進診間」 醫示警3症狀要特別警惕
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近日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近期門診經驗,提到一名國中女生因感染A型流感前來就診,當時病患她邊哭邊爬進診間,癱在椅子上無法動彈,經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陳木榮強調,流感不僅帶來經濟負擔,身體的不適更是極為嚴重,並存在重症風險,提醒家長們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以減少感染風險。陳木榮回憶,這名國中生因感染A型流感,哭著爬進診間,癱坐在看診椅上,完全無法動彈,「看門診的時候,一個國中的女生,邊哭邊走邊爬進門診,癱在看診椅完全不動」。該名國中生經過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後,他隨即開立抗病毒藥物,並提醒患者如症狀加劇,應立即前往醫院急診,避免發展成重症。陳木榮還分享了流感與普通感冒的區分方法,他指出,若是輕微發燒伴隨咳嗽與流鼻水,可能是感冒;但如果出現高燒和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就可能是流感;特別是病患看起來精神不振,甚至像「被卡車撞過一樣」時,須特別警惕。陳木榮提醒家長,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得了流感,金錢的花費之外,身體的不舒服真的超級嚴重,還要承擔重症的風險」。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雖然在臨床診斷上,流感不容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例如一般感冒(common cold)、喉炎、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與自2019年底爆發大流行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等;但一般而言,流感的症狀較一般感冒來得嚴重,病程持續時間也較長,且其他流行病學特徵仍有差異。流感除了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等特色之外,還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及死亡。衛福部提醒,65歲以上長者、幼童、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流感,可引起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腦炎或腦病變、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在使用aspirin之兒童病人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等併發症。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腸病毒流行期!小心絨毛玩具成傳染媒介 6大QA一次看
疾管署於7日提醒民眾,國內腸病毒正處流行期,疫情持續上升,預計6月中會達到高峰。由於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與教托育機構(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處最容易傳播,其中以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疾管署也請家長要保持警覺,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疾管署也整理了相關Q&A。●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及教托機構育機構等處最容易傳播,可經由接觸或以飛沫方式感染幼兒而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腸病毒何時流行?潛伏期與可傳染期各是多久?腸病毒流行期為每年4至9月,夏季為高峰期,但在亞熱帶國家全年都可能發生。腸病毒潛伏期約2至10天,病人大多可在一週左右痊癒,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痊癒後,腸病毒還會隨著糞便排出達 8 到 12 週之久,表示都還有傳染力。所以痊癒之後還是要繼續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才可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感染腸病毒會出現什麼症狀?感染病毒後一般3至5天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如何預防腸病毒?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1.正確的洗手方法為: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兩手心互相磨擦、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用乾淨的紙巾或烘手機將手烘乾。2.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特別是準媽媽、幼童和新生兒,盡量避免接觸腸病毒病人。3.家有嬰幼兒的成人工作或外出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4.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5.平時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增強個人之免疫力。也要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腸病毒如何治療?重症前兆是什麼?除了小兒麻痺病毒有疫苗預防之外,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症狀治療等方式,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 7-10 天內自行痊癒。少數患者會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至大醫院就醫。●吃冰或是冰的東西可以治療腸病毒嗎?坊間有傳言吃冰或冰的東西可以治療腸病毒,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請民眾不要誤信;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來治療,吃冰(含冰涼食品)只可以緩解小朋友嘴巴破的不舒服症狀,也可以幫小朋友補充一些水分,但是大量吃冰並無法治療腸病毒。疾管署也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山豬罹「紅斑性狼瘡」14年 11大症狀一次看!符合4項快就醫
藝人山豬(陳俊甫)今(15日)驚傳離世,享年38歲,稍早家屬證實山豬感冒未癒,經醫師診斷為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病逝。事實上,山豬過去曾自爆罹患多種疾病,包括心肌梗塞、高血壓、心悸、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且20多歲時就發現自己得了「紅斑性狼瘡」,多年來都靠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控制病情。根據奇美醫院衛教資訊網文章,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或稱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英文名稱為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或稱思樂醫,是取其音近似。Systemic的意思是全身或系統,Lupus的意思是狼,Erythematosus的意思是紅斑。這個病名是在1851有醫師認為病人臉部的紅斑是被狼咬到造成。在正常情形下,身體會製造抗體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物質。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病人,因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己的跟外來的,而把自己的細胞當成外來的攻擊,造成全身器官組織,包括皮膚、關節、血液、腎臟及神經系統的發炎。狼瘡便是一種可侵犯全身之自體免疫性疾病;它非傳染性疾病,非惡性腫瘤。病程常具不可預期性,個體差別大。疾病之嚴重性變化極大,疾病嚴重程度(活性高低)起起伏伏,症狀嚴重時稱活性發作,症狀輕微時稱活性緩解。狼瘡好發於育齡期女性(14歲至44歲),男女比約1比10,但是男性比女性嚴重,年紀輕的病人症狀較嚴重。盛行率方面,每185個美國人,有一個狼瘡病人,黃種人多於白人。狼瘡病人子女得病機率約5%,同卵雙胞胎得病機率約30%,近親(含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狼瘡病人,則罹病率約10%。發病的原因,據研究與基因及環境均有關係。狼瘡的表現具多樣性,幾乎每一個器官系統皆有被侵犯的可能,比較重要的有下列幾項:1、全身性體質表現(95%):疲倦、發燒、體重減輕。2、肌肉骨骼系統(95%):關節酸痛、關節炎、肌炎、缺血性骨壞死。3、皮膚(80%):臉部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掉髮、血管炎。4、血液系統(85%):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脾腫大、淋巴節腫大。5、神經系統(60%):認知障礙、情緒異常、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6、心血管系統(60%):心包膜炎、心內膜炎、肺出血、肺炎、肺動脈高壓。7、呼吸系統(60%):肋膜炎、肋膜積液、肺出血、間質性肺炎、肺出血。8、腎臟(50%):蛋白尿、腎病症候群、腎衰竭。9、腸胃系統(45%):腸出血、穿孔、噁心、腹瀉、腹水。10、血栓(15%)。11、眼睛(15%):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至於如何診斷紅斑性狼瘡?一般依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診斷標準11項中符合4項:1、蝴蝶斑。2、圓盤性紅斑。3、光敏感。4、口腔潰瘍。5、關節炎。6、漿膜炎、肋膜、心包膜。7、腎臟病變:蛋白尿或細胞柱體。8、神經病變:癲癇、精神異常。9、血液學病變:溶血性貧血、白色球血小板減少。10、免疫學檢查異常:指抗史密斯抗體(Anti-Sm),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sDNA),以及抗磷脂抗體三種。11、抗核抗體:ANA。
健康亮紅燈2/健身網紅Peeta葛格後空翻失敗頸椎重摔 關關心臟抽痛吸不到氣罹心包膜炎
美妝youtuber何心蒂(Cindy)近日突宣布自己視網膜剝離,緊急開刀動手術,男友朱軒洋雖未陪著女友回診,但開刀當天還是貼心陪伴。不過網紅健康出問題屢見不鮮,日前健身網紅Peeta葛格練習後空翻,沒想到沒跳好直接頸椎重摔在地,無法動彈,幸好送醫後無大礙。健身YouTuber「Peeta葛格」日前不慎摔傷頸椎,緊急送醫治療。(圖/取自peeta.gege的IG)健身網紅Peeta葛格擁有76萬名粉絲,日前他在家練習後空翻,沒想到意外失敗,導致頭直接撞擊地板,他當場身體動不了,失去知覺,緊急送醫後發現頸椎骨裂,幸好沒造成重大傷害,帶著護頸休養3個月就好,也讓他直呼真的是不幸中的大幸。關韶文兩年前曾因心包膜炎住院。(圖/取自關韶文臉書)網紅「關關」關韶文從記者轉戰Youtuber跟主持人,工作代言不斷,但2年前健康也一度亮起紅燈,疫情期間他接種疫苗後,出現胸悶、心悸,心臟抽痛到吸不到氣,緊急掛急診檢差,發現心臟酵素指數從正常的25,一路飆到6000,診斷過後確定罹患心包膜炎,住院6天才恢復健康。阿滴曾重度憂鬱,靠著就醫吃藥諮商及家人陪伴而慢慢改善。(圖/取自阿滴YouTube)百萬YouTuber阿滴2021年罹患嚴重憂鬱症,無法工作只能躺在床上,就連洗澡也需要花一整天的氣力,開窗也要請家人幫忙,之後他靠著就醫、吃藥、諮商以及家人陪伴慢慢復原,並出書分享經歷,希望幫助到有相同經驗的人。
周海媚病逝/「千面女郎」狼瘡症狀多變…血液系統問題佔逾8成 不易早期發現
57歲港星周海媚病逝,消息震驚演藝圈,而據說她生前受「千面女郎」紅斑性狼瘡困擾。對此,林口長庚說,血液系統出問題的患者佔85%,「狼瘡症狀多變化,要早期發現相當不容易」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在臉書發文說,周海媚曾透漏有血小板低下問題,但否認有紅斑性狼瘡,「紅斑性狼瘡的表現非常多樣性,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又被醫界稱為『千面女郎』。其中發生血液系統方面的問題占了85%。」林口長庚強調,「狼瘡症狀多變化,要早期發現相當不容易。輕則影響皮膚、身體發炎,重則侵犯內臟各器官。若有疑似症狀長期未改善,務必盡早安排檢查」全身性表現(95%):疲倦、發燒、體重減輕肌肉骨骼系統(95%):關節酸痛、關節炎、肌炎皮膚(80%):臉部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落髮、血管炎血液系統(85%):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脾腫大、淋巴節腫大神經系統(60%):認知障礙、情緒異常、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心血管系統(60%):心包膜炎、肺出血、肺炎、肺動脈高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呼吸系統(60%):肋膜炎、肋膜積液、間質性肺炎、肺出血腎臟(50%):蛋白尿、血尿、腎病症候群、腎衰竭狼瘡腎炎腸胃系統(45%):腸出血、穿孔、噁心、嘔吐、腹瀉、腹水、腸壁增厚血栓(15%)眼睛(15%):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黃斑部病變、青光眼、飛蚊症林口長庚曝狼瘡多種症狀。(圖/翻攝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臉書)
打疫苗仍感染…兒童發燒恐是「這種菌」引發腦膜炎 醫示警:病程超快
「肺炎球菌」可引致多種疾病,常見的包括有中耳炎和肺炎,亦可引致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如入侵腦膜(引致腦膜炎)和血液(引致菌血症及敗血病),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小兒科醫師吳昌騰透露,儘管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普及率高,最近還是有兒童感染,出現發燒、嘔吐、抽搐等症狀,病程極快,提醒家長注意。吳昌騰醫師在臉書表示,「肺炎鏈球菌。它是3個月以上兒童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病原菌,也是兒童血液感染、社區型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膿胸、急性中耳炎、鼻竇炎的常見病原菌,偶爾也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心內膜炎、心包膜炎、腹膜炎等。」醫師提到,「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肺炎鏈球菌疾病分為非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non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NIPD)和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s,IPD)兩大類。NIPD指與外部相通部位的感染,如扁桃腺炎、軟組織感染、中耳炎、鼻竇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吳昌騰進一步說明,IPD指從正常無菌部位(血液、腦脊髓液、胸腹水或關節腔積液等)分離到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性疾病,常見的有菌血症性肺炎、胸肋膜炎和腦膜炎」,而典型的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多有發燒和腦膜炎的症狀,如頭痛、嘔吐、抽搐、意識狀態改變、頸部強直等,前期病人常有鼻竇、耳部、呼吸道感染症狀。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預後決定因素包括、早期發現及辨識、病童入院時的嚴重程度、適當與立即使用廣效抗生素。吳昌騰強調,「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即使疫苗接種普及率很高,但最近還是有小孩感染了!說真的,這個疾病病程變化真的相當快!還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圖/翻攝自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臉書)
感染腸病毒無特效藥! 見「四大重症前兆」應盡速就醫
最近腸病毒蠢蠢欲動,感染人數也持續增加,醫師提醒父母,若幼童感染腸病毒,並出現嗜睡、肌躍型抽蓄、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持續嘔吐等四大重症前兆病徵,務必立即致大型醫療院所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每年六月疫情高峰 主要由腸胃道、呼吸道傳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急診科醫師陳宥騰指出,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臺灣地處亞熱帶,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產道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多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 心衰竭嚴重恐致死陳宥騰說,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依照不同病原體類型會有不同症狀。1.A型克沙奇病毒:多有疱疹性咽峽炎。會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2.腸病毒71型: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3.B型克沙奇病毒: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無特效藥僅支持療法 應勤洗手、避免出入人多場合陳宥騰指出,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建議民眾需勤洗手、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同時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孕婦、新生兒及幼童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第3波高峰已結束!疫情將轉為「雙主流病毒」 王必勝:口罩年後有望再鬆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5,63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5,409例本土個案及22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確診數比上星期一下降約9%。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2023年第二週確診數較第一週減少15.7%,目前看起來第三波疫情已經過了高峰。而王必勝也鬆口,若疫情穩定,口罩第二階段鬆綁預計春節過後實施。本土+15,409 1青少年打3劑確診還MIS-C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5,409例本土病例,為7,318例男性、8,076例女性、1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指揮中心公布,自1月12日到16日,新增7例MIS-C個案,2例為青少年、5例為兒童,目前有6例病況好轉出院,1例仍在加護病房持續治療中。其中較特別的是1位14歲青少年個案,本身沒有慢性病史,接種過3劑疫苗,在11月10日曾確診COVID-19,1月4日開始出現頭暈、頭痛、喉嚨痛等症狀,隔天又出現胸悶、胸痛、呼吸不順症狀,前往急診檢查診斷為MIS-C、心肌炎、心包膜炎,在1月6日收住加護病房治療,經過治療之後病況好轉,1月13日已順利出院。境外+223例 春節預計「雙主流病毒」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2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3例男性、6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入境日期介於去年12月16日至今年1月15日。指揮中心也公布上週境外移入及本土Omicron變異株監測結果,新增221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69例本土個案(31例BA.5、28例BA.2.75、4例BQ.1、3例BF.7、2例XBB、1例BA.2)及152例境外移入(82例BA.5、48例BF.7、9例BA.2.75、8例BQ.1、4例XBB、1例BA.2)。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管是本土還是境外,BA.5的主流優勢都慢慢被BA.2.75趕上,目前兩種病毒株都算是台灣主流病毒株,預期在春節連假期間仍然會是「雙主流病毒」的情況。民眾較關心的BQ.1、XBB在本土佔比都沒有超過10%,而XBB.1.5不論是境外或本土也尚未有第一例檢出,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擔心的還是BA.5、BA.2.75,不過目前這兩種主流病毒株免疫逃脫的優勢,不如其他新興變異株高,所以目前這兩種主流病毒株對疫情影響還是有限,後續指揮中心會持續監測。第三波高峰已過 口罩第二段鬆綁?根據指揮中心資料顯示,2023年第二週確診數是15萬1838,跟第一週18萬0134相比,減少了15.7%。指揮官王必勝指出,下降幅度蠻大的,目前看起來第三波疫情已經過了高峰,正逐漸往下降,但確診數目前每日還是有1萬到2萬人,所以民眾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目前國內疫情再次呈現下降趨勢,民眾相當關心什麼時候口罩令可以進行第二階段鬆綁?王必勝回應,關於第二階段口罩開放措施,指揮中心都有在積極討論,如果春節後台灣、國際疫情都穩定的話,就有可能會在春節後公布第二階段口罩令的鬆綁措施。
疫情稍降MIS-C增7例 17歲男發病釀心肌炎送加護病房搶救
國內疫情連七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國內新增15409例本土病例,另增223例境外移入、40例死亡個案,與上周一相比疫情下降8.8%,不過仍新增7例MIS-C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新增中重症個案共52例,其中有19例中症、33例重症,而上周也新增7例兒童青少年MIS-C個案,目前共有6人出院,年齡介於3至17歲,5名兒童共有4男1女,只有1人接種3劑疫苗,其餘都未接種疫苗。青少年部分,有一名14歲男生曾接種3劑疫苗,11月10日曾確診,無慢性病史,1月4日出現頭痛、頭暈、喉嚨痛等症狀,1月5日開始胸悶胸痛,躺下時呼吸不順,被送至急診,抽血檢查後發現心臟指數偏高,診斷為MIS-C合併心肌炎與心包膜炎,但在經藥物治療後,目前已出院。另一名17歲少年,則未接種疫苗,1月1日發病,1月2日至急診,檢查有心肌炎,合併急性心衰竭,且新冠N抗體陽性,懷疑是MIS-C引起心肌炎,目前仍收治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截至目前,國內兒童重症共302例,其中MIS-C累計200例,死亡則有41例,13至18歲青少年則有31例重症,MIS-C累計10例、肺炎14例、共病6例、心肌炎1例,死亡共8例,其中包含7例肺炎、1例心肌炎。
揭秘「mRNA疫苗」有害人類免疫系統? 專家:沒足夠證據
近期一份論文指出,mRNA疫苗竟會侵害人類先天免疫系統與免疫記憶功能,這意味著人體保護力將大幅下降,病毒更容易找上門。不過,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詢問包括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症專家邱政洵,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等專家,均指出這份論文在mRNA疫苗及免疫力間「無法確立因果關係」,證據也相當不足,而過去mRNA技術也曾用在其他疫苗或藥物開發,但截至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受試者罹癌率增加。人體存在先天免疫系統、後天免疫系統兩種防禦機制,且2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後天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與B細胞扮演抗敵要角,當病毒入侵體內並遭到感染後,細胞隨後會產生「免疫記憶」預防重複感染,免疫系統也可以在下次行動中更快速啟動。另外,先天免疫系統的機制非常簡單,就像是一道可以阻止病毒進入體內的屏障,是人類的最佳守門員。然而,當人體遭到病毒入侵時,受到感染的細胞會分泌干擾素,進一步「觸發」免疫系統開始工作,發揮對抗病毒的作用。干擾素分為3大類別,其中I型干擾素是最重要的干擾素,可防止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癌症。據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研究發現,mRNA疫苗會破壞「I型干擾素」訊號傳遞。科學家表示,施打疫苗之所以可以減輕病狀,很可能是因為干擾素作用減少,以至於沒有「觸發」抵抗訊號,長期已往恐會導致更嚴重疾病的發生。不僅如此,科學家擔憂,先天免疫系統屏障變得脆弱,也間接導致後天性免疫T細胞、B細胞跟著減弱。此外,荷蘭科學家表示,在接種疫苗過後的幾週內,T細胞活性降低、發炎反應增加,代表著人們的免疫系統可能面臨「故障」的危機。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林靖麒向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明,MIT這篇論文主要整理了各文獻中所報告的疫苗副作用,再利用美國的VAERS(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文獻中的副作用與美國通報的VAERS吻合。這篇研究同時引用其他基礎免疫學研究,試圖說明這些副作用都是mRNA疫苗影響免疫系統造成。但是,一來數據來源未經過醫師診察,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狀況,再來,此研究的研究方法無法確立疫苗與通報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林靖麒直言,目前接種疫苗已知的風險,短期風險包括過敏、青少年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長期風險則有待五年、十年後的研究與觀察,才有證據討論。目前的證據看來,大部份民眾是適合且應該施打疫苗的。如果民眾不知道如何評估風險,可以請教家庭醫師。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顧正崙也指出,現階段並無任何證據支持該研究的論述「接種mRNA疫苗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干擾癌症免疫」。尤其目前全球已有數億人接種疫苗,國際也沒有觀察到接種新冠疫苗增加其他感染症發生率或接種者罹癌率提升的證據。mRNA疫苗也是相對較新的疫苗,需要更多時間觀察,科學必須講求實證,或許在若干年後會有更嚴謹、更新的研究結果可證明其可能性,但這份論文現階段就直接說mRNA疫苗可能長期破壞癌症免疫力,結論下得太快,也無法說服目前的主流科學領域。關於這份MIT論文內容,可參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此文: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8174或是香港事實查核實驗室此文:https://www.factchecklab.org/20220921/
病毒再起2/確診後「4天到2個月」都可能喪命 家長膽戰心驚!但解方只有這一帖
兒童染疫格外令人揪心,有1歲女童發病短短4天就猝逝,卻也有3歲男童確診2個多月後才發生MIS-C,同樣有性命危險。專家表示,面對難以預料的病毒攻擊與免疫反應,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的確能降低9成以上重症風險,建議開學前趕緊接種疫苗,較能確保孩子健康。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8/22,12歲以下兒童重症已累計184例,包含112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27例腦炎、22例肺炎、10例哮吼、敗血症與共病各3例、1例心肌炎,其中28例死亡。8/22更有一位1歲女童從出現感冒症狀到昏迷猝死,僅短短4天,檢驗後才發現陽性確診,而更多的重症案例是MIS-C,曾有一名3歲男童5月中確診,8月初才發生MIS-C,間隔時間長達80天!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顏培如表示,目前推測MIS-C是一種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會造成身體多個器官的損傷,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甚至會導致低血壓或休克,最常發生在感染後2~6周,但也有時間拉得相當長的例子,就如同上述男童。顏培如提醒,如果孩子曾經確診,又再度發燒3天以上,且有出疹、眼睛紅、腹瀉、嘔吐、腹痛、頭暈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評估,以釐清是否發生MIS-C。MIS-C幾乎無法預防,但研究顯示打過疫苗的孩童發生率明顯較低,因此不少專家都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示意圖/非當事人,黃耀徵攝)根據指揮中心資料,112名發生MIS-C的孩童,不到半數有接種疫苗,因此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表示,根據丹麥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可降低9成以上MIS-C的發生率。邱政洵說,丹麥的一份報告顯示,在Delta變異株疫情期間,有接種疫苗的孩童染疫後,每1萬人僅1人併發MIS-C,沒接種疫苗者則是每3400人就有1人。Omicron變異株期間,丹麥再次調查,每100萬名確診兒童中,有打疫苗者僅3.7人併發MIS-C、沒打疫苗者多達35人,證實疫苗保護力高達90%。截至8/20,我國滿6個月至4歲幼兒第1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18.9%,第2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0.2%。5-11歲兒童第1劑疫苗接種率為77.7%,第2劑疫苗為76.6%。
宋達民夫妻帶4歲兒打疫苗 身體竟出現「2種奇怪症狀」
幼兒莫德納第一劑近日開打,不少家長帶小孩去接種提升保護力。藝人宋達民夫妻日前也帶4歲兒子接種,打完後出現2種奇怪反應,讓媽媽看了翻白眼。宋達民和洪百榕近日在《宋達民和洪百榕愛的粉園》發文說,「今天乖寶來打幼兒莫德納,雖然心理建設已經做得很紮實,他知道若想要出去玩就要來打疫苗,但臨陣還是想要脫逃。」幸好宋達民把他抱很緊,才讓護理人員好接種。夫妻倆表示,兒子打完後手突然不能使用,「後來連腳也不能用了,十分離奇,還要爸爸抱著走。」洪百榕看了直翻白眼,而他們也祝福每一位小孩打完疫苗後身體健康、平安快樂。他們在留言區回說,「手腳都廢、癱軟,這到底是哪一招?」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應「秀秀,終於可以看到乖寶了」、「哈哈哈哈,太爆笑了」、「我家兒子收到通知書,禮拜日要打疫苗,還在考慮要不要讓他打莫德納」、「只聽過手不能動,第一次聽到連腳也無法動,這是哪招啊」、「乖寶太可愛了」宋達民留言說,「其實我看到他癱軟的手,都想頒獎給他了!最佳男主角。」疫情指揮中心呼籲,由於幼兒,尤其嬰幼兒尚未能表達自身感受,請家長於接種後持續留意,常見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其中發燒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活動力持續不佳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另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發生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務必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
兒童莫德納疫苗將開打 醫揭5項副作用要注意
國內已通過6個月到5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來莫德納幼兒疫苗預計明天上午抵台,但因為有文件上的問題而延遲,確定上機時間就會和大家說,開打日程尚未底定;將請各地方政府安排或指定醫療院所,並規劃設立接種站,也考慮安排幼兒園或托嬰中心接種。李秉穎表示,目前雖然有些國家還不建議兒童接種疫苗,但根據研究,新冠肺炎對於幼兒的危害高於流感,目前為止有很多MIS-C和腦炎病人,發生率都高於流感。他指出,雖然可以預期5歲以下幼兒仍有心肌炎風險,但發生率低於青少年;根據疫苗上市後安全監測資料,幼兒接種疫苗的效益仍大於發生副作用的風險。李秉穎提醒,接種mRNA疫苗後可能出現極罕見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如28天內出現胸痛、胸口壓迫感、心悸、呼吸急促、暈厥、容易喘等症狀,需立即就醫;尤其幼兒不會表達,家長應注意如出現嘔吐、哭鬧躁動、臉色蒼白、冒冷汗、倦怠嗜睡等症狀,不一定是心肌炎,但請家長多加留意,及早送醫檢查。李秉穎指出,根據各國的接種經驗,莫德納疫苗可減量接種在未滿5歲兒童,大人是100微克,兒童是25微克,間隔4到8周可接種2劑;由於小孩子手臂皮膚比較薄,2歲以下建議打在大腿,2歲以上由於手臂三角肌比較肥厚,即可打在手臂。
食藥署一日兩准 「6個月到5歲」幼兒莫德納疫苗、成人Novavax都過了!
食品藥物管理署今(17)召開專家會議審核「幼兒莫德納EUA」,隨後核准莫德納疫苗「可適用6個月至5歲兒童」的2劑基礎接種,並將在之後的ACIP專家會議中對此提出討論;此外,食藥署也同意成人接種2劑Novavax疫苗。隨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專家小組於15日一致同意BNT或莫德納疫苗,可用於6個月至5歲嬰幼兒,與白宮宣布最快下周開放幼兒施打。食藥署在今天的專家會議中,評估疫苗有效性及安全性,與考量國內緊急公共衛生需求後,核准以每劑0.25ml(含25微克的mRNA)、2劑相隔28天的莫德納疫苗供6個月至5歲嬰幼兒接種。食藥署強調,經審查莫德納在該年齡層的臨床試驗,確認兒童所誘發的中和抗體免疫原性結果,不劣於青少年及成人試驗組的免疫原性結果,且沒有新的安全性疑慮。食藥署表示,6個月至5歲兒童的臨床試驗中,不良反應多屬輕微和暫時性,大多是躁動或哭鬧、注射部位疼痛、嗜睡、食欲不振、發燒、注射部位腫脹、注射部位紅斑、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且與其他年齡層一樣,第2劑不良反應高於第1劑,而臨床試驗中也沒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或死亡案例。另外,美國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上月向台灣申請EUV後,食藥署也於今天核准該疫苗專案輸入,屆時18歲以上成人可施打2劑,每劑0.5毫升(含5毫克的SARS-CoV-2棘蛋白)、間隔為3週的Novavax疫苗。Novavax疫苗的成人臨床試驗中,最常見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壓痛或疼痛、疲勞、肌肉痠痛、頭痛、全身無力、關節痛和噁心或嘔吐,不良反應程度多為輕度至中度。食藥署表示,不論是幼兒莫德納疫苗或是Novavax疫苗,都會持續監控國內外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警訊,與分析評估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資料,確實執行安全監視機制,保障民眾接種疫苗安全。
台灣傳首例MIS-C…10歲童高燒休克 症狀、診斷要件一次看
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近日發文表示,有名10歲男童在4月底確診痊癒,在端午連假前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送加護病房緊急救治才撿回一命。「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之致病機轉至今不明,主要症狀包括出疹、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等。自2020年4月開始,世界各國專家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其致病機轉至今仍然不明。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累積有4,404位個案,其中有37位死亡(死亡率0.8%)。據了解,這群兒科病人的表現是發燒合併有多系統的炎性症狀,症狀發生的時間點為感染新冠後的2.6週,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瘤),另外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甚至有超過1/3的病童會併發休克。(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MIS-C的診斷要件如下:1.0~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且發燒超過3天2.以下5項情形符合2項(含)以上:皮疹、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皮膚粘膜發炎表現(口腔、手、足)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異常的表徵、心包膜炎、心瓣膜炎、冠狀動脈異常(包含超音波異常發現或troponin I/NT-proBNP上升)凝血功能異常(PT/APTT 異常、D-dimer上升)急性腸胃道症狀(腹瀉、嘔吐、腹痛)炎性指標上升(ESR、CRP、procalcitonin)沒有其他導致此炎性症狀的微生物因素,包含細菌性敗血症、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的毒性休克症候群有COVID-19感染的證據(核酸檢測、抗原檢測或血清學陽性)或有陽性個案接觸史針對MIS-C的治療,目前主要以「免疫球蛋白」注射為主,是否併用類固醇治療目前仍然沒有定論,因此目前各國的治療指引,都沒有將免疫球蛋白注射併用類固醇治療列入第一線,但建議可於免疫球蛋白治療後未改善、疾病嚴重度較高等情況下併用類固醇治療。
保護幼童染疫避重症 5至11歲兒童BNT疫苗今開打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在昨天新增的死亡個案中,包含了先前因併發腦炎,而被列為重症的10歲男童;加上這波疫情累積至今,已累計14位未滿10歲的兒童重症個案,尤其國內幼童併發腦炎重症的比例不低,引發家長恐慌。指揮中心除了公布了腦炎警示的8大症狀外,在6至11歲莫德納兒童疫苗於月初開打後,今天起全台各縣市,陸續開放5至11歲兒童接種BNT兒童疫苗。今天全台多個縣市,開放讓家長帶孩子自行到合約的醫療院所,接種BNT兒童疫苗,而校園方面也提供集中接種,學校會發放「COVID-19 疫苗學生接種須知及評估暨意願書」, 並請家長(監護人/關係人)詳閱及勾選接種意願並簽名後,再依學校規劃、或由學生持健保卡等文件,前往合約院所接種疫苗。 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 (ACIP) 提醒,BNT屬於mRNA疫苗,可能副作用包括頭痛、腹瀉、關節痛、肌痛、注射部位疼痛、疲勞、畏寒、發燒、注射部位腫脹、噁心、嘔吐、淋巴結腫大、過敏反應(如皮疹、搔癢、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失眠、肢體疼痛、身體不適、注射部位搔癢、心肌炎、心包膜炎等。施打方面,兒童必須接種兩劑,兩劑接種間隔至少要4周(28天),但衡量接種間隔,拉長時間可能有助於疫苗免疫力,同時降低罕見心肌炎/心包膜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因此建議兒少2劑接種間隔,以12周為原則。不過在今天陸續開打第一劑後,第二劑目前考量疫苗配送時間,何時打第二劑還不確定。據《蘋果新聞網》報導,台大兒醫院長黃立民受訪時指出, BNT給兒童施打時,用的劑量會比莫德納少一點,因此如果說BNT的副作用少一點,確實是有可能的;但他強調,莫德納跟BNT都是很好的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提到,莫德納第一劑副作用比第二劑輕微,且兒童接種劑量又是標準劑量一半,因此兒童副作用發生率,整體比青少年低。但兒童若打了疫苗,就能避免染疫後併發腦炎等高致死率的重症嗎?黃立民指出,「理論上有可能,但實際上不知道」,提醒就算打了疫苗,家長還是要幫助孩子,減少曝露在高病毒量的環境。
兒童接種疫苗12QA一次看 3天疫苗假不夠還可請「防疫假」
台灣疫情嚴峻,北市5月5日至5月20日兒童接種疫苗正式上路,今為開打首日,兒童除可在校園或指定醫療院所施打莫德納半劑疫苗外,後續也有兒童BNT可供選擇。另外,接種疫苗校方應給予學童的3天疫苗假、且可不列入出缺席等資訊,也已公布在衛生資訊網。此外,關於兒童接種後的相關副作用及利弊,CTWANT也整理出12大QA一次看清楚。Q1.兒童疫苗誰可打?怎麼打?A:北市首批莫德納兒童疫苗提供6至12歲學童施打,用量為半劑0.25毫升,滿12歲則可打1劑,2劑間則要隔28天。另外,指揮中心建議兒童及青少年2劑可間隔12周,增強疫苗免疫力同時降低副作用。Q2.家長可入校陪同施打嗎?條件為何?A:考量國小學童年紀小,家長若想入校陪施打,需要打滿三劑,並事先向學校申請,對此北市教育局說,若校方覺得空間無法容納太多人,亦可告知家長無法開放入校,建議想陪同的家長可選擇帶去醫院施打。Q.3除校園外還能去哪裡接種兒童疫苗?A:學童可選擇「校園集中接種」或「合約醫療院所接種」,北市合約醫療院所共11家,包括台大、新光、台安、博仁、馬偕、萬芳、國泰、台北榮總、聯醫婦幼院區、聯醫中興院區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5/9起將陸續開放兒童疫苗接種特別門診。Q4.打完疫苗的注意事項為何?副作用有哪些?A:6至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最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另可能有肌肉痛、畏寒、噁心嘔吐、發燒、發紅、關節痛等症狀,或可能出現極罕見心肌炎、心包膜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建議,接種後1周盡量減少激烈運動,注意有無倦怠、無力、活動力變差、胸悶等症狀,有類似狀況就快找醫生。Q5.學生怎麼請假?家長照顧怎麼辦?A: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學童打完疫苗後,學校應給予3天疫苗假,且不能列入出缺席或成績;此外,北市教育局也提醒,學生按規定可請3天疫苗假,校方需啟動全校性遠距教學,若3天疫苗假不夠,學生後續還可請「防疫假」,家長在學童放疫苗假期間,也可向雇主請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Q6.兒童等6月的輝瑞BNT會比較好嗎?A:指揮中心表示,最快6月可讓5至11歲兒童施打BNT,而黃立民也說,從美國大量施打BNT的經驗來看,兒童心肌炎發生率沒有明顯增高,甚至比青少年低,這類mRNA給兒童接種,目前看來安全性較佳。Q7.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利弊為何?A:可預防重症、減少病毒在社區傳播、減少停課或中斷社團等活動,防止感染新冠病毒引發的併發症如「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為確診發病三個月後,可能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如疲勞、呼吸短促、認知障礙;「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則是罕見的發炎性疾病,通常在感染病毒後2至6周發生,一旦住院會有七成比例需送加護救治。Q8.兒童打新冠疫苗安全嗎?A:臨床試驗是安全的,兒童接種莫德納後可能出現的輕微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疲勞和頭痛、發燒。Q9.有潛在健康問題的兒童適合接種嗎?A:接種禁忌症包括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史,有潛在慢性病的兒童容易感染成重症,更應儘速接種,接種前可諮詢醫師。Q10.曾確診兒童是否不須要打疫苗?A:確診兒童仍需要施打疫苗,感染新冠病毒雖可自然免疫,但不確定可持續多久時間,建議曾染疫後3個月後接種。Q11.國外也有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嗎?A:莫德納在澳洲、英國、歐盟和加拿大已獲核准使用給兒童接種。Q12.「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是什麼?A:6至11歲兒童基礎劑5/2起接種,除持續以全國「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進行監測外,「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自5月3日起將兒童及青少年納入追蹤監測對象,經由父母手機在疾管家介面申請加入,代為填寫接種後健康回報,以加強兒童及青少年COVID-19疫苗接種後安全性監測,並及時將國內該族群接種後常見不良反應發生情形,提供醫療端、公衛端向家長說明接種後常見副作用發生概況,及持續不適及時就醫提醒等。加入V-Watch的前6萬名註冊者,將會進行主動追蹤,如遇有民眾回復接種後出現嚴重身體不適或就醫等情況,將以LINE推播提醒民眾及時因應處置。須由父母或監護人於接種現場掃描QR code代未成年子女註冊並填寫健康回報,最晚於接種後3日內完成掃描及註冊。尚未接種者請勿加入,以免資料無法比對。
兒童疫苗開打2/接種前後避吃2食物 營養師:最推薦「一鍋到底」補充免疫力
兒童疫苗開打,如果距離接種日還有一段時間,營養師程涵宇建議多吃菇類、木耳、地瓜葉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透過飲食養出腸道好菌。打疫苗前一天,除了保持飲食均衡之外,程涵宇提醒,千萬別讓孩子喝含糖飲料,也不可吃油炸食物,因為這兩類食物會促進身體產生發炎反應,可能會增加副作用風險。打疫苗當天,同樣不能攝取含糖飲料與油炸食物,建議吃些抗發炎食物舒緩不適症狀,並補充足夠水分,程涵宇說,雞湯或魚湯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含有小分子胺基酸,好消化吸收與代謝,含有蛋白質修復受損細胞,同時幫助補充水分。或是選擇羅宋湯、蔬菜湯,因為豐富植化素可增強身體保護力,例如洋蔥及大蒜(蒜蔥素)抗氧化、高麗菜(硫配醣體)抗發炎、花椰菜(吲哚)減少身體發炎反應)、胡蘿蔔(維生素A促進第一道防線粘膜的健康),或是番茄(茄紅素)抗自由基、馬鈴薯高鉀助代謝,同時也能補充水分。其中洋蔥和大蒜都含大量益菌生,也就是好菌的食物,研究發現腸道環境健康,有助於合成足夠的血清素,能提升免疫力、幫助睡眠。程涵宇說,這類湯品,家長準備起來方便又快速,一鍋就是均衡完整營養的一餐,而且不油膩好消化,建議高麗菜、花椰菜可在起鍋前再放入,能保留最多抗氧化的植化素。打疫苗後需要修復細胞與補充水分,專家認為雞湯、魚湯或蔬菜湯都是不錯的選擇,家長也方便準備。(圖/焦正德攝)打完疫苗後2周,則要攝取足夠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打造身體健全的免疫環境。程涵宇說,最大的原則就是給孩子新鮮和未加工的食物,例如蔬菜就含有豐富植化素,可增強身體保護力;水果含有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效果。程涵宇提醒,如果孩子想喝果汁,首先要確保果汁是100%原汁,同時不可喝太多,以免攝取過多糖分,另外,果乾因為體積小,大約只有新鮮水果的1/2量,並且維生素C流失較多,所以應該優先攝取新鮮水果。全穀雜糧類如玉米、小米、燕麥、小麥、糙米或馬鈴薯、地瓜,都是很好的澱粉類來源,除了有孩子需要的基本熱量外,也同時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鉀離子等,尤其維生素B群更有助於增強身體抵抗力。圖/程涵宇提供維生素D、維生素E也能增強免疫力,程涵宇建議孩童每天喝2杯牛奶,每杯約240毫升,而堅果也是很好的防疫食物,除了含有維生素E、蛋白質,也有膳食纖維及礦物質,不過太小的孩子吃整顆堅果較危險,建議可打碎加入牛奶或果汁喝,而較大的孩子吃堅果時,也不可邊吃邊玩,以免卡住氣管造成危險。最後,由於孩子處於成長期,也要攝取豐富蛋白質幫助生長發育,程涵宇建議優先攝取白肉,例如雞肉、鴨肉、魚,因為其含有的脂肪量較低,屬於優質蛋白質,同時記得每周至少吃兩次魚,其中一次應該是高油脂的魚類,例如鮭魚、沙丁魚、鯖魚,以攝取好的油脂。
兒童疫苗今開放接種…心臟科名醫表態「莫德納與BNT都不打」 陳時中回應了
指揮中心今(2日)開放6到12歲兒童接種半劑莫德納疫苗,並由醫護到校園施打,其中桃園市、苗栗縣、雲林縣、嘉義縣、彰化縣、高雄市與屏東縣已率先施打,但日前有心臟外科醫師認為,mRNA疫苗技術太新,不建議兒童施打莫德納和BNT,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雖然專家對疫苗各有不同看法,但科學證明接種「都是利大於弊」。苗栗大千醫療體系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榮總前心臟血管外科總住院醫師楊智鈞日前指出,mRNA疫苗理論上不會改變人體細胞結構,但兒童不成熟的骨髓幹細胞很旺盛,「這些人造mRNA會不會進入幹細胞?會不會改變兒童的免疫系統呢?」表示:「當你糾結於廠牌、在這些數字上打轉的時候,是否曾經停下來想過『等等,我們該把mRNA疫苗打在孩子身上嗎?』」針對楊智鈞的看法,陳時中表示不同專家對新疫苗會有很多不同看法,「但在科學上證明這都是利大於弊,個人有個人見解,我們都尊重」。陳時中也提到,BNT兒童劑型數量一定會讓大家不用擔憂,儘管到時候一定會有浪費,但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幫小孩選擇,家長可以讓孩子在校園接種莫德納,也可以等下一波BNT,強調「不是簽了同意書就一定要打」,如果都不想打,也可以請老師把同意書收回,等想打再去打。此外,指揮中心目前規劃兒童莫德納需打2劑,2劑施打間隔為28天,預期能提升孩童的免疫力,與降低罕見心肌炎/心包膜炎發生風險,至於台北市長柯文哲建議的兒童疫苗混打部分,陳時中則表示之後會提到專家會議來討論,至於桃園等全台7縣市的第一波施打數據,將在接種2天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