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導管治療
」 心肌梗塞疫情遺毒3/婦人確診後突發心肌梗塞! 醫:肺栓塞更需注意「死亡率逾5成」
54歲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於是動手術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支架,出院後江小姐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最後撿回一命。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吳靜如表示,新冠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不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肺栓塞的風險比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都高出許多,根據國內外發表數據,新冠疫情3年來,肺栓塞患者比之前增加3成以上。徐中和表示,肺栓塞是繼心肌梗塞、腦中風之後,排名第三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急性肺栓塞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肺動脈遭到血塊堵塞後,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的打入肺臟,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缺氧的現象,死亡率超過50%,甚至高於心肌梗塞。」「根據美國醫界研究報告顯示,約3成肺栓塞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其中高齡長者、長期臥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肥胖、抽煙、罹癌、心肺或是腎臟疾病等人,都屬於肺栓塞的高風險族群。」中研院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因而引發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進而造成嚴重血栓。(圖/報系資料照)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研究團隊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受體CLEC5A和TLR2是新冠病毒引發肺栓塞的關鍵,這項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於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期刊。謝世良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以放大發炎反應,進而產生血栓,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宋佩珊指出,收集新冠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檢體時發現,血小板被活化後會產生大量的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Ts)及自殺式的細胞死亡(NETosis)。宋佩珊說,近期許多研究顯示,病人體內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會引起免疫血栓,甚至是嚴重的血管內栓塞,這些肺部微血管阻塞導致肺部及其他器官缺氧,進而造成全身性損害。吳靜如則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54歲女染新冠爆發急性心肌梗塞! 搶在黃金期治療「1周後出院」
54歲的江小姐,長期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並於數年前因末期腎疾病開始接受規則的血液透析治療。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兩冠狀動脈有嚴重狹窄,其中右冠狀動脈為長期慢性完全阻塞,花費數小時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金屬支架。手術順利完成的江小姐,出院後幾天開始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心導管檢查顯示,原先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尚未處理的冠狀動脈左迴旋枝,竟在短時間內轉變為急性完全阻塞,造成此次的急性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團隊搶救,順利將阻塞的左迴旋枝冠狀動脈打通,並置放塗藥金屬支架治療。江小姐術後恢復良好,此次心肌梗塞因搶救即時,未造成心臟功能衰退或影響,治療後順利解除隔離,並於一週後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靜如說明,新型冠狀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吳靜如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不只上吐下瀉「大腸桿菌害婦人心肌梗塞」 菌血入侵心臟險喪命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8日起驚傳有上百里民上吐下瀉,釀禍的元兇是水中的大腸桿菌,其實感染大腸桿菌不只有上吐下瀉等腸胃症狀,大腸桿菌也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甚至導致一位60歲婦人爆發心肌梗塞,差點喪命。60歲屈姓婦人無三高與慢性病,卻突然畏寒,嚴重嘔吐,緊急前往醫院急診,心電圖檢查結果疑似急性心肌梗塞,啟動搶救性心導管治療,卻發現婦人心臟血管無阻塞,完全不可能造成重度急性心梗。血液培養報告三天後出爐,才知道兇手原來是大腸桿菌感染,原來婦人是因為尿道感染大腸桿菌,菌血刺激心臟,因此引發類似心肌梗塞現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副主任施宏謀表示,尿道感染的患者約3成會引發菌血感染,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高於10%;屈婦是非常罕見的情況,若未能在急診當天被發現菌血,根據臨床經驗,引發敗血症的機率恐超過5成。幸好婦人透過AI平台分析血液血球,一分鐘檢測便警示婦人疑似罹患菌血症(高風險),需立即啟動感染症相關檢查評估、兩套血液細菌培養,並同時給予菌血症抗生素治療。婦人獲得即時且妥善的治療,在一週後健康出院。施宏謀表示,大腸桿菌存在於腸道,免疫力不佳時容易感染,是泌尿道感染常見的致病菌,一旦延遲治療導致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更是大於40%,且每延遲1小時抗生素治療,病人的死亡風險就會增加7-9%,民眾不可輕忽。
七旬翁急性心衰休克! 北慈「微型心室輔助器」成功救回
76歲的許先生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併嚴重心臟衰竭與休克,緊急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救治,醫護團隊給予抗凝血劑,並第一時間入心導管室診斷為三條血管阻塞的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經裝置主動脈內氣球幫浦輔助心臟跳動並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預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然而,嚴重的急性心肌缺血使許先生心臟收縮功能非常差,考量緊急手術風險極高且加重心臟負擔,徐展陽醫師帶領團隊在術中一併裝置「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提供急性心臟衰竭心室輔助 微型心室輔助器新選擇徐展陽醫師說明,微型心室輔助器(以下簡稱Impella)是新型也是目前體積最小的心臟幫浦,可提供急性心臟衰竭患者的心室輔助。徐展陽醫師說明,目前臨床運用在心因性休克患者的機械輔助灌流裝置,耳熟能詳的包括短期的主動脈幫浦、葉克膜體外心肺支持系統以及中長期置入體內的心室輔助器等。葉克膜常用於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急性心衰休克患者,可在最危急時迅速裝機並建立體外支持心肺循環;而當心臟功能無法恢復,則進一步銜接至中長期的體內心室輔助器,用於等待心臟移植。而Impella是種嶄新的微型輔助器,為一軸型微小驅動馬達,可由經皮穿刺股動脈或透過右鎖骨下的微小切口,由右鎖骨下動脈植入,提供高風險心導管治療、心臟手術後的短暫心臟衰竭穩定的血液循環支持。Impella系統 避免併發症產生徐展陽醫師解釋,醫師可利用Impella其微小、軸型的特性,在複合式手術室透過X光以及經食道超音波導引之下,直接穿過主動脈瓣,深入左心室進行血液抽吸減壓,再由馬達遠端灌流入升主動脈直至全身;而傳統葉克膜系統是經由鼠蹊部逆向灌流,若病人心臟功能非常差,會與心臟原有血流對抗產生阻力,很可能造成心臟腫大、嚴重肺水腫、產生泡沫血痰、下肢缺血壞死等全身併發症。非所有病人都能使Impella 留意身體保健是關鍵Impella的角色仍和葉克膜一樣,定位為暫時的心室輔助系統,若因心臟衰竭嚴重、心肌無法恢復,仍需考慮進一步裝置中長期體內心室輔助器,邁向移植之路。徐展陽醫師補充,並非所有病人都能使用Impella,凡心臟換過金屬瓣膜、存在心室內血栓、或同時併有呼吸窘迫、缺氧的患者均不宜使用。徐展陽醫師提醒,民眾仍須注重日常身體保養,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防患未然。
中年男心臟支架裝20年 突胸痛竟是「二次心肌梗塞」惹禍險喪命!
一名65歲林先生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20年前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經心臟血管科緊急在心臟冠狀動脈放置了一支支架,病情控制穩定,但日前的凌晨突然感到一陣胸痛,大冒冷汗,趕緊至急診就醫,經安排檢查後,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情況危急,當下啟動緊急心導管治療,透過血栓抽吸及支架放置術,順利打通阻塞的血管,成功搶救生命,病人也在兩天後順利出院。典型急性心肌梗塞 突發胸悶痛、 疼痛感延伸至左肩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指出,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便是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長逸(目前支援部立南投醫院)說明,急性心肌梗塞典型的症狀為突發的胸悶、胸痛,有重物壓在胸口的感覺,疼痛感延伸至左肩、脖子和上臂。治療分秒必爭 降低缺氧對心臟損傷率部分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可能出現心絞痛,但也有沒有任何症狀表現的患者,當供應心臟的血管發生阻塞,使心臟肌肉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進而壞死,因此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可說是分秒必爭。林長逸表示,上述患者半夜感覺不適選擇直接就醫,而心導管團隊緊急啟動介入,把握黃金時間打通血管,降低因缺氧對心臟造成的損傷。有復發可能 需穩定控制三高、戒菸、減重及運動林長逸提醒,心肌梗塞的患者千萬別誤以為裝置心臟支架後就一勞永逸,患者還是有復發的可能,尤其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在治療後,生活上需比一般民眾更加的謹慎。如果三高沒有穩定控制、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不佳、沒有戒菸、未做好保暖措施等狀況,仍有可能使冠狀動脈再次堵塞而危害到寶貴性命。曾罹患心肌梗塞的患者,就算在裝置支架後,仍不可大意,穩定控制三高、戒菸、減重、適當的運動、規律返診追蹤等都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
溫差大凍未條…急診1夜收3心肌梗塞病患 醫曝6症狀籲注意
近日日夜溫差大,是心血管疾病發作旺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昨(13日)夜間到今(14日)凌晨收治3名心肌梗塞病患,其中還有2人分別從東勢、和平區轉診過來,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治療預估病患預後良好,醫師也呼籲胸悶、胸痛不要忍,最好到醫院接受心電圖檢查。2024年春節長假,中部地區一度溫度降到攝氏10度以下,這兩三天雖然天氣回暖,但日夜溫差也有10度,天冷加上溫差大往往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中國附醫急診室主任陳維恭指昨13日深夜到14日早上,該院連續收治3名心肌梗塞病患,有住在都會區的,也有東勢病號,還有1例更是從和平衛生所轉送而來。陳維恭說3名病號都是年約60多歲,原本就有慢性病史,一出現胸悶、胸痛症狀立即就醫,從山區轉診的病患在救護車就已做了心電圖診斷是急性心肌梗塞,因即時診斷,到院也立即做了心導管治療,可以預期3名病患預後應無大礙。陳維恭說,心血管疾病最容易受到氣溫影響,又被稱為「沉默殺手」,其中「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病患者是高危險群,他也呼籲這些患者應控制好慢性病,在天冷或溫差過大時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他也呼籲民眾一旦出現疑似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時,應迅速撥打119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看牙醫突昏倒!一檢查竟是「這疾病」 醫揭6招:遠離沉默殺手
桃園市日前一名56歲男子在看牙醫時,突然昏倒在地,送醫救治後診斷為心肌梗塞,醫師緊急替男子施作心導管治療,事後詢問家屬才得知,原來男子牙痛的症狀已好幾天了。對此,醫護也提醒,民眾平時可以做好6大預防,避免心肌梗塞找上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吳學明表示,心肌梗塞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是急性心臟問題,通常因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吳學明指出,心肌梗塞容易發生在冷天氣、凌晨、情緒起伏大或飽餐過後,其中有心臟病史的人需更加注意。此外,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為胸痛,但也可能轉移到下巴、背部等處,因此經常有病患會主訴「上腹痛」、「胸口有東西壓著」、「牙齒痛」等。吳學明進一步說明,由於現代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罹患心肌梗塞的年齡層逐漸下降,其中有高血壓、心臟病家族史、缺乏運動、抽菸、肥胖、高脂血症等患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據衛生署統計,2022年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為第2名,統計結果顯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其中心臟病死亡人數為2萬3668人,相較於2021年增加8.3%。那要如何預防心肌梗塞找上門呢?桃園醫院護理師陳香綾建議,民眾可從日常生活的「6大預防措施」開始著手,第1點為飲食方面,平日可多選擇健康的食物,採取低熱量及低鈉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及魚類,避免食用油炸物、動物皮、內臟類及醃漬食物,也切記勿暴飲暴食。第2點為遠離菸品,陳香綾指出,菸中含有菸焦油,容易導致血管阻塞,建議吸菸者立即戒菸或前往醫療機關協助戒菸,沒有吸菸者也要盡量遠離二手菸。再來第3點要良好控制慢性病,如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需要定期測量,並遵照醫生指示規律服藥。第4點則為多運動,陳香綾指出,平時應維持每周3至5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可以採用漸進式開始,但若在運動期間出現上述心肌梗塞症狀時,必須立即停止運動。第5點為減重,可以透過計算BMI,確認自己是否需要體重控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成人最佳建議是介於18至24之間,若指數大於或等於24時,就應該要特別注意。最後第6點為定期健康檢查,陳香綾表示,定期去做健康檢查,可以提早發現異常現象及早治療,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婦女尿道染大腸桿菌! 菌血入侵心臟引「重度」心塞
台中一名60歲的屈姓婦人沒有三高、慢性病史,卻在9月時突然發生嚴重的嘔吐、發燒症狀,緊急送往急診室,檢測疑似是急性心肌梗塞,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屈女的尿道感染大腸桿菌,菌血刺激心臟,引發類似心肌梗塞的現象,所幸及時發現,經過治療後,屈女已順利出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表示,這名沒有三高及慢性病史的屈女,突然發生嘔吐、畏寒的現象,當時婦女心跳高達每分鐘158下,經心電圖分析疑似急性心肌梗塞,心肌酶檢驗高達13.91(正常值小於0.0875),顯示可能為重度急性心梗。急診部副主任立施宏謀即啟動搶救性心導管治療,並同步將常規抽血送往「智血檢」AI平台分析血液血球,經檢測後發現,屈女疑似罹患菌血症,需立即啟動感染症相關檢查評估,同時進行抗生素治療。根據報告初步顯示,屈女的血液有革蘭氏陰性桿菌,最終細菌鑑定為大腸桿菌感染,施宏謀指出,屈女的菌血症,是尿道感染導致,但菌血刺激心臟,引發類似心肌梗塞現象非常罕見,若未能在送醫急診當天被發現菌血,臨床經驗上以她特殊體質引發敗血症的機率將超過五成。施宏謀強調,菌血症是很常見的急性病症,尿道感染的病人約有三成引發菌血感染,如沒有及時給予處置,死亡率將大於10%;若因延遲治療導致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更是大於40%。每延遲1小時抗生素治療,病人的死亡風險就會線性增加7-9%。智血檢機器。(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尿道感染竟引發心肌梗塞?! AI僅1分鐘即揪出元凶
60歲屈女士無三高與慢性疾病,一向身體硬朗,於今年九月的午夜忽然發生嚴重嘔吐及畏寒,立即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急診室就醫,當時心跳高達每分鐘158下,經心電圖分析疑似急性心肌梗塞,心肌酶檢驗高達13.91(正常值小於0.0875),顯示可能為重度急性心梗。急診部施宏謀副主任立即啟動搶救性心導管治療,並同步將常規抽血送往「智血檢」AI平台分析血液血球,經過一分鐘檢測後,系統警示屈女士疑似罹患菌血症(高風險),需立即啟動感染症相關檢查評估、兩套血液細菌培養,並同時給予菌血症抗生素治療。在心導管治療中,施宏謀副主任發現,屈女士心臟血管無阻塞,完全不構成重度急性心梗。血液培養報告三天後出爐,初步顯示屈女士的血液有革蘭氏陰性桿菌,最終細菌鑑定為大腸桿菌感染。施宏謀醫師指出,屈女士的菌血症,是尿道感染導致,但菌血刺激心臟,引發類似心肌梗塞現象非常罕見,且屈女士若未能在送醫急診當天被發現菌血,臨床經驗上以她特殊體質引發敗血症的機率將超過五成。在醫師專業判斷及智血檢的輔助下,屈女士獲得即時且妥善的治療,在一週後健康出院。傳統菌血症診斷,往往需等候18到72小時才可得到血液培養報告,鑒於治療時效性,中醫大附醫團隊在周德陽院長帶領,開發人工智慧輔助工具-「智血檢」,是全球首創以AI提早偵測病人可能轉為敗血症的預警機制。相較於傳統血液細菌培養,不需額外的抽血檢驗及檢驗儀器操作。在提升感染症患者處置時效品質下,同時大幅降低醫療人力成本。施宏謀副主任強調,菌血症是很常見的急性病症,根據臨床診斷,尿道感染的病人約有三成引發菌血感染,住院病人也常出現感染菌血症,如沒有及時給予處置,死亡率將大於10%;若因延遲治療導致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更是大於40%。每延遲1小時抗生素治療,病人的死亡風險就會線性增加7-9%。透過人工智能模型,智血檢僅一分鐘內即能快速提早偵測「敗血症」及血液出現細菌的「菌血症」,協助臨床醫療人員提前發現菌血症高風險病人,讓病人能早期被介入抗生素治療,有效改善並幫助病患預後,能治療並避免惡化轉為敗血症。
抓老公偷吃「心碎」休克! 醫籲這類人要注意
新北市1名70歲的周姓婦人日前和朋友在家打麻將,沒想到因為聽牌太緊張導致休克。而高雄市阮綜合醫院也曾收治過1名病患,因為妻子抓到老公外遇,產生爭執後突然休克倒地,送到急診救治後發現是「心碎症候群」,所幸經救治後無大礙。心臟內科主任林韋承表示,只要病患在情緒激動下,交感神經過度反應,就會產生急性心肌病變,而這類症候群好發於更年期中及後的婦女,因此此族群應避免情緒過於激動。57歲的林姓婦人發現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小三,且經過多日跟監後罪證確鑿,於是選在某一天向老公攤牌,沒想到老公不僅死不承認,更怪罪是林婦更年期疑神疑鬼,2人爭執不休,沒想到林婦正準備走出家門時卻突然昏倒及休克,丈夫見到此狀以為是心肌梗塞,馬上開車送到阮綜合醫院急診。經林韋丞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林婦的心臟呈現章魚頭的壺型形狀,且血管檢查沒有異常,因此研判林婦非心肌梗塞,而是所謂的「心碎症候群」急性病變所引起的急性休克。林韋承表示,其實心碎症候群的案例不少見,只要病患在情緒激動下,交感神經過度反應,就會產生急性心肌病變,心臟會形成像章魚頭型的壺形形狀。而這種症候群好發在年紀為停經後的中年婦女或是更年期中、後的婦女。林韋丞說明,若是患者發現自己在情緒激動下有強烈的心臟疼痛、呼吸困難,就要盡速就醫,使用支持性療法治療,維持生命徵象、血壓、呼吸順暢等,避免因休克太久而回天乏術。林韋丞也說,由於「心碎症候群」的個案都會有急性胸痛、心電圖有變化等與心肌梗塞相同的症狀,因此臨床醫師常會誤以為是心肌梗塞,然後做心導管治療,但其實只要患者血管檢查沒有異狀,多數都是心碎症候群引起的。
林百里的第一步1/心電圖AI判讀技轉廣達QOCA 千億美元醫療商機電子五哥都想吃
AI股市行情告段落,AI應用才要上演。這波AI浪潮誕生的新首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在8月1日廣達、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的「心電圖AI判讀平台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上現身,他搬出自己的烏龜哲學,「智慧醫療有無限可能,我們一步一步往前走。今天是廣達QOCA的主力產品之一、是第一步,我相信有更多題目擴大合作。」一位公衛專家告訴CTWANT記者,林百里口中的這「一步」對台灣社會很重要,依美國心臟學會建議,心肌梗塞患者在到院後的90分鐘內應接受心導管治療,若加上突如其來的症狀,救治時間更短,「能正確判讀心電圖的心臟內科醫師需要至少17年專業醫學訓練加上實際經驗,以AI協助心電圖判讀,能夠在5秒內快速運算、分辨原因,在1分鐘內將病情以手機簡訊同時通知臨床醫師、主治醫師、護理師,對病患進行救治。」林百里心心念念的AI醫療雲平台QOCA系統,是一個基於AI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的醫療品質管理系統,自2013年開發迄今,由廣達技術長張嘉淵主持,其中AI醫療雲平台 (QOCA aim)以醫療影像與結構化資料分析,提供最佳臨床決策輔助及精準預測;同時有遠距醫療與居家照護等平台。廣達子公司「宇心生醫」,創辦人為美國UCLA小兒心臟科主任張瑞康(左),發明十二導程心電圖儀器,重量僅67g,搭配雲端系統,方便醫師判讀、個案管理與遠距監測。臨床實驗可大幅縮短操作時間近7成,不僅醫療專業人員能使用,一般人也能完成量測。(圖/宇心官網)三軍總醫院AIoT中心技術長林嶔負責訓練此AI影像辨識模型,指出三軍總醫院自2010年開始升級心電圖儀器與資訊系統,2019年進一步成立「人工智慧暨物聯網(AloT)發展中心」,使用廣達QOCA醫療雲管理,今年將成果正式技轉廣達。「已經累積超過150萬張心電圖資料,每年還以50萬張持續增加。」接下來交棒廣達工程師演算法開發軟體介面,進一步開發出穩定的商用服務。專家表示,「這個理想要能夠實現,從標註影像、對準時序、加入鉀離子數據、把病人情況納入、反覆訓練模型提升精準度,到成功申請醫材認證,要花費3年以上。」林百里坦言,「我們跟很多醫院有合作關係,國防醫學院、三總有特別的文化跟團結精神,讓我們合作更加順利有效率」。國防醫學院表示,不方便透露簽約年限,但此期間廣達有獨家使用心電圖AI判讀模型權利。要將AI影像辨識模型技轉廣達,中間還需要一個「翻譯官」穿梭溝通,國科會生科處生醫商品化中心擔綱這個重要的橋樑,該中心主任王麗茹指出,「因工程師與醫護人員對同一件事的理解有所不同、還要協調專利等,ICT語言與醫療語言也有所差異,我們轉譯並找出共識,讓AI協助判讀心電圖這個生醫研發成果朝商品化發展、讓成果落地。」許銀雄時任宏碁智醫總經理,說明VeriSee DR視網膜診斷軟體。(圖/報系資料照)「(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成果,很有信心」,林百里說。心電圖AI判讀除了搭配醫院的精密心臟監測儀器使用,也可搭配廣達子公司「宇心生醫」僅67公克輕巧型簡易的操作儀器「十二導程心電圖」,甚至在救護車上就可將心電數據傳輸到醫療雲,透過AI判讀協助醫治、篩檢及預防,進一步商品化成軟體+硬體系統,便可走進偏鄉、踏出國門,甚至避免中風等憾事發生。智慧醫療的無限可能,也是市場及商機所在,市調公司Markets &Markets指出,AI在醫療領域商機將從今年146億美元、2028年成長至1027億美元。和廣達一樣對醫療商機積極的台灣科技業者不在少數,例如宏碁智醫(6857)人工智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輔助診斷系統VeriSee DR,分析糖尿病病患的眼底圖來預測其視網膜病變狀況、偵測腎功能障礙,已打入台灣8成醫療院所,這家電子五哥中唯一登錄興櫃的醫療子公司,2021年掛牌至今仍虧損,累計至去年虧損9591.8萬元,但仍在這條從醫路上堅持。緯創醫學的下肢外骨骼系統。(圖/報系資料照)緯創(3231)旗下緯創醫學智慧醫院解決方案以及外骨骼等,可主動偵測穿戴者的關節動作變化,配合使用者的行動能力,在適當時機給予輔助。仁寶(2324)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可遠距為偏鄉民眾進行檢查,自製開發應用於治療腫瘤的「消融寶」(AblatePal)射頻消融系統更納入健保給付。華碩(2357)「We AreFamily」由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團隊開發,利用華碩健康資料銀行中健康存摺檔案提供加值服務,OmniCare醫療物聯網平台串聯保險、醫療等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並與研華(2395)、光寶(2301)等合作參與聯合醫院智慧病房。英業達(2356)旗下英華達「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利用抽血檢測進行早期癌症篩檢及治療後續追蹤。
夏日「這些戶外活動」要當心! 急診醫曝:恐加重病況
最近天氣屢破高溫,就在這個炎炎夏日的上午,劉男滿腔熱血地去參加遶境活動,並且擔任扛轎的重責大任,走著走著覺得頭暈不適,原以為是天熱造成的不舒服,下一秒他竟然失去意識,倒在地上臉色慘白。一旁的友人發現他怎麼突然倒地不醒,趕緊打119。結果這並不是一般的中暑頭暈,幸好病人倒下的地點就在田尾分隊前300公尺路口,119兩分鐘內即抵達現場。OHCA沒有心跳 CPR+AED救回一命高級救護技術員余尚諺表示,當天出勤到現場立即評估患者為OHCA沒有心跳,開始實施高品質CPR,並搭配AED電擊乙次,再建立進階呼吸道、使用自動心外復甦機及自動給氧機持續急救,建立輸液管路,就在急救5分鐘後恢復心跳。救護車監測生命跡象 到院立即心導管治療患者立即送往員林基督教醫院,救護車途中持續監測患者生命徵象,給氧並使用潮氣末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儀監測患者呼吸狀況,到院後由醫院接手後續急救治療;經過員基心臟內科李文成醫師的緊急心導管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並順利打通血管。彰化縣消防局救護科科長周雍華表示,所屬救護車在108年全國首創全面配置12導程心電圖機,更在今年配置自動給氧機、潮氣末二氧化碳監測儀(ETCO2)及電動骨針機,加上早已全面配置的自動心肺復甦機,提供OHCA病患最完善的救護處置。夏天頻繁中暑案例 戶外活動須當心急診室主任李旭雲醫師表示,夏日繞境活動馬拉松、單車等戶外活動,對於平常有潛在危險的病人可能加重病情,除了要注意中暑的症狀,突發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也時有所聞。美國心臟醫學會研究曾發現,完成一場馬拉松比賽,有證據顯示會造成心臟受損,尤其是那些較少訓練的跑者。此外,夏天中暑案件頻繁,中暑是一種常見的夏季健康問題,特別在高溫天氣下容易發生;中暑可能表現為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肌肉痙攣、虛弱和意識喪失等。在高溫天氣中,盡量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特別是在中午時段;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避免過度體力活動,防曬措施要做好,穿著透氣性好的衣物和戴上帽子。
大熱天突心肌梗塞! 5旬男靠緊急手術撿回一命
55歲陳先生近期感到呼吸喘、胸悶,有時拍拍胸休息稍有改善,沒想到某日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心肺功能一度停止!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提醒,天冷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夏日也不容掉以輕心,因為天熱汗水流失多、蒸發快,同時水與電解質如鉀、鈉補充不足,使得血液變得黏稠,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恐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實施緊急心導管治療與支架置放術陳先生是標準上班族,最近一陣子天氣炎熱,他有時會感到呼吸喘,有時胸悶,但稍稍拍拍胸脯、休息約一分鐘就有改善,因此自覺體健的他不以為意,只以為是過胖造成的。不料,日前陳先生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近暈厥!同事急忙打119,救護人員抵達現場時,陳先生已心肺功能停止,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立即現場發揮專業以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施予電擊。經過現場2次電擊恢復心跳呼吸,送往醫院途中,救護車上再度電擊2次。經過一連串急診室專業醫療處置後,陳先生順利恢復心跳呼吸。急診醫師從心電圖判斷陳先生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刻會診心血管中心醫師,馬上啟動心臟心導管小組,立即為陳先生實施緊急心導管治療與支架置放術,術後經過冠心症救護團隊的適當醫療處置,陳先生也康復回職場繼續工作。透過醫師團隊說明,陳先生才知道,原來陣陣的呼吸喘、胸悶就是心絞痛,更是心肌梗塞的前兆,而長年以來的菸癮,以及平日三高未注意,都是傷害心血管的關鍵因素。急性心肌梗塞治療3大方針1藥物治療2經皮穿刺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及血管支架置放術3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天熱血液變黏稠 恐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醫師提醒,天冷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炎炎夏日也不容掉以輕心,因為天熱汗水流失多、蒸發快,同時水與電解質如鉀、鈉補充不足,使得血液變得黏稠,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另外,脫水現象也會加速心跳,可能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不少青壯年男性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原因。有三高的民眾應作好健康管理,戒菸,夏日在外須注意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品,尿液顏色若為深黃色,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都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
誤會感染新冠 老翁胸悶原凶是心血管阻塞
78歲退休老翁因胸悶不適長達一週,一直不願就醫,後因老翁誤以為自己可能染新冠肺炎才就醫,經醫師診斷老翁胸悶非新冠引起,而是冠狀動脈因狹窄或阻塞,導致血流供應不足引起輕微阻塞,建議儘快接受心導管治療。高齡的老翁因害怕開刀不願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僵持不下,經評估情形後改採非侵入式輔助治療搭配藥物進行治療,陸續進行3個月,老翁胸悶漸緩解得以控制。類似年事已高的長輩身體不適,但不願意就醫檢查、或不願進一步接受侵入式手術開刀治療的情形成為許多子女擔心的問題。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表示:由於長輩較缺乏病識感,認為身體不適是正常老化現象,因害怕不想面對身體疾病真正問題,常延誤就醫或誤信偏方。文中老翁因心肌梗塞導致心臟缺血引發胸悶,一般建議民眾有類似情形應盡快就醫請專業醫師評估,將過於狹窄的血管擴張舒通,維持血液充足順暢的流動,否則氣溫驟降或情緒激動導致心臟無法負荷,可能會造成急性心臟衰竭症狀。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指出,民眾因害怕手術而不願接受心血管手術治療,是非常危險的,但也有部份病患的冠狀動脈病變不合適接受侵入式的手術治療,過去只能以傳統藥物治療,所幸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治療方式,以心臟震波治療搭配藥物控制,這樣的方式在歐洲臨床上應用比較多,由專業醫師評估為期3個月9次,每次30~60分的體外心臟震波治療,患者7成以上陸續都有舒緩改善。輔助性心臟震波治療為非侵入式的體外治療模式,林恆旭醫師表示是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震波刺激心臟使得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及心臟功能,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願或不適合心導管治療者,或是已藥物治療及心導管手術後仍心絞痛者可經過醫師專業評估過搭配藥物治療。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心血管疾病平均病發年齡為52歲,心血管疾病患也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建議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須從日常作息改善,控制好三高數值的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不可忽視,以及避免菸酒與長期熬夜。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的民眾三年一次的免費將康檢查,65歲以上的民眾更有每年一次的免費健檢額度。一般民眾則可以定期安排一年一次健康檢查,以提升及早發現病症的機率。民眾若有胸悶、揪心、心悸…等等異狀,一定要儘快就醫。
不一定有典型症狀! 高危險族群應盡快就醫
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心肌梗塞病人明顯增多,日前一名49歲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因胸悶、胸痛、冒冷汗,經嘉義民雄消防隊救護車緊急送至大林慈濟醫院急診室,檢查發現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並快速送入24小時待命的導管室,由心臟內科醫師為其打通血管,消防隊與院方合力建構完整的搶救系統,把握秒關搶救生命救護車配備到院前心電圖機 爭取存活率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李宜恭指出,今年4月1日起,全嘉義縣24輛消防局救護車均配備有到院前的心電圖機,如果有類似心肌梗塞症狀如胸悶、胸痛、喘的病人,就能在到院前先做十二導程心電圖,上傳到群組中,24小時均有急診專科醫師判讀,若是懷疑有心肌梗塞,就會就近送至有24小時心導管治療的醫院進行搶救。李宜恭說明,在接到病人即將來院的訊息後,院方立即啟動團隊,包括急診室、心臟內科、心導管室、放射科、心臟外科及加護病房等,在病人抵達後便可立即展開治療。因為從病人發作到打通血管的時間越短,病人的存活率越高,心臟功能保存也越多;雖然只能爭取到短短10至20分鐘的時間,但對病人的預後有很大的幫助。急性心肌梗塞 發作常見這些症狀急性心肌梗塞發生時的症狀,可能如衛教單張上所描述,如胸悶、胸痛、胸骨下重壓感、合併冒冷汗、疼痛輻射到下巴、脖子、肩膀、左上臂內側,或因為運動、搬重物、爬樓梯等負荷增加,或情緒起伏而誘發症狀,並持續2-10分鐘,在休息或舌下含俗稱「救心」的硝化甘油錠後獲得緩解,是典型穩定性心絞痛的表現。非典型表現一次看 高危險族群應盡快就醫不過,也要特別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塞不見得會出現所有的典型症狀,可能以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喘,吃飯後合併胸悶上腹痛等,只要是出現從來沒有發生過的胸痛,特別是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抽菸、冠狀動脈疾病、過去曾發生心肌梗塞或家族史有心肌梗塞等危險因子,就應該警覺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並立刻至急診就醫評估。
臺大以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 先天性心臟病患免二次開刀
在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當中,有許多疾病會合併肺動脈瓣膜的異常,因此,許多開心手術或是心導管治療就是為了改善瓣膜的功能。以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為例,手術矯正時會盡可能把瓣膜狹窄解除,但也常常在術後併發瓣膜逆流的問題。嚴重肺動脈瓣膜逆流初期不太會有症狀,但經歷數十年逆流對右心室負擔的衝擊,心臟就會逐漸擴大,部分患者最後就會導致心臟衰竭。國外和臺大的資料都顯示,約有2~3成的法洛氏四重症的病人術後追蹤時會需要置換肺動脈瓣膜。過去傳統的治療方式是以外科開心手術置換肺動脈瓣,但考量有些病人過去已接受過2~3次開心手術,再一次打開心臟進行換置瓣膜手術除了風險較大,更無可避免地會造成諸多不便與痛楚。3位患者小時候接受了法洛氏四重症的完全矯正,進入成年之後,卻因為日益惡化的肺動脈瓣逆流,導致右心持續擴大,收縮力下降,甚至體力和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因此臺大醫療團隊決定實施心導管手術植入人工肺動脈瓣膜,可以降低病人再度開刀的風險。此次治療在全身麻醉下經由心導管植入肺動脈瓣,手術約2個小時,在成功置放瓣膜後,肺動脈瓣嚴重逆流的情形當場就完全消失,病人傍晚就可以下床走路。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團隊在2015年,決定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瓣膜支架置換術,免去病人再接受開心手術的風險。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近年來不斷有突破性的發展,目前已經進步到所謂的自膨性 (self-expandable) 瓣膜,而臺大醫院也持續引進這些新一代自膨性瓣膜,與世界同步。在完成前30例自膨性瓣膜之後,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團隊在2021年8月被瓣膜原廠指定為台灣唯一的種子教育和指導團隊,負責協助台灣其他團隊心導管肺瓣膜置放術的施行。 過去,這種免開刀的肺動脈瓣膜置換沒有健保給付,自費約需百萬元,對家屬來說是沉重的負擔,所幸,健保署於2021年12月1日以後,核准了2款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的健保給付。最後,呼籲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仍存有肺動脈狹窄或是逆流的病友們,在兒童時期接受手術矯正後,一定要記得保持定期追蹤。部分病人右心室的功能在經過數十年承受肺動脈瓣膜功能異常後,會逐漸浮現心臟功能減退的情形。透過詳細的影像與運動功能評估,適時的接受再介入治療,可以讓心臟功能有最完整的恢復。
死神搶命!北榮設「急性心肌梗塞快速通關」 轉院僅需10分鐘
為搶救更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協助解決基層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臺北榮總結合金門離島及大台北基層醫療不足地區的醫院,共同建置「綠色心通道」。整合二院急診、心臟科、心導管室及加護病房等各相關環節,將轉院聯繫協調時間由原來30分鐘至1小時大幅縮短至10分鐘,北榮團隊立即待命,免去繁瑣的就醫流程,讓病人以快速通關方式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51歲心肌梗塞患者陳先生,因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症狀,經「綠色心通道」由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緊急轉至臺北榮總,成功挽救生命;另一名無症狀患者陳先生,因家人曾有心肌梗塞及心臟疾病病史,於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嚴重堵塞,經「綠色心通道」轉介至臺北榮總,後續進行二次心導管治療後恢復良好。目前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每月已有超過10位因急性心肌梗塞,複雜性冠狀動脈病灶及心臟重症病人轉送至臺北榮總,自107年11月起至目前為止,共轉送超過200位患者,成功搶救無數病人生命,成果斐然。臺北榮總心臟內科林彥璋主任表示,自104年起,臺北榮總心血管團隊積極遴派年輕優秀的主治醫師進駐北北基桃、金門離島等基層醫院心導管室,訓練醫師,培養及時搶救、在地治療及處置後送的能力,並建置完整心肌梗塞患者治療綠色通道,藉由醫學中心與基層醫療院所緊密合作,充分實踐醫療在地化的目標,讓所有民眾都能享有醫學中心等級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臺北榮總心臟內科黃偉杰醫師表示,在大台北或金門離島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因基層醫療院所設備、訓練或專科醫師不足,需緊急轉送鄰近醫學中心,時間長路途遠且風險較高,常因此錯失黃金搶救時間,造成無法挽救的遺憾!因此在支援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重院區二年期間,積極推動建置「綠色心通道」。臺北榮總心臟內科心血管團隊104年起支援部立金門醫院、基隆醫院、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及桃園分院。其中部立金門醫院心導管室於104年啟用,在臺北榮總全力支援下,近3年累計治療超過600位急性冠心症患者,執行超過400例心導管手術,充份達成醫療在地化、服務偏鄉民眾的信念,並於106年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為肩負三重蘆洲地區60萬人健康的中重度級醫院,雖位處全台人口密度第六高的新北市,卻因心臟科醫師不足,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常需要轉送至鄰近臺北市各醫學中心治療。107年起臺北榮總心導管團隊提供支援,服務量能大幅提升。108年7月起,每月心導管檢查服務已超過100人次,108年10月起已可提供每週四、五小夜班急性心導管手術,心血管中心臨床業績及業務量更大幅成長7成,搶救每個等待救援的「心」,成效卓著。
誤信「年紀愈大血壓愈高」正常 82歲奶奶爆發心肌梗塞
82歲黃奶奶平常有三高問題,雖然在診所拿慢性三高的藥物,但時常有漏吃或忘記吃的問題,以前收到Line訊息說年紀愈大血壓可以容忍愈高,年齡加上80歲以為這是可容忍的血壓範圍便不以為意,平常血壓往往飆破160,某次半夜起床上廁所時忽然胸痛、冒冷汗幾近暈厥,被家人緊急送醫治療,檢查發現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經緊急心導管支架手術處理及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終於恢復穩定的生活,經過這次事件,黃奶奶再也不敢胡亂聽信網路謠言,因此遵從醫囑乖乖吃藥。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高血壓又稱作「隱形的殺手」,台灣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病人往往暴露在風險當中而不自知,正常人的血壓收縮壓應小於120毫米汞柱且舒張壓應小於80毫米汞柱(兩者皆須達標),若診間量測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若介於中間者則稱作血壓偏高或高血壓前期。若家中平日有量血壓的習慣,根據歐洲及美國最新的標準,居家平均血壓超過135/85毫米汞柱(歐洲)或130/80毫米汞柱(美國)亦即為高血壓。陳玠宇說,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建議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722原則」:1週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三次。另外,常常被民眾忽略的高血壓危機為:白袍性高血壓及隱匿性高血壓。民眾往往以為至醫院量測到高血壓即為白袍性高血壓,卻忽略了潛藏的動脈硬化危機,根據統計其心血管風險會增加約2至4成;隱匿性高血壓則為醫院量測血壓正常,但居家血壓卻偏高,其心血管風險更甚,增加約2倍。依據過往文獻統計,控制好高血壓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減少2成,腦中風風險減少4成,心臟衰竭風險減少5成,因此,控制好血壓成為當今刻不容緩的議題。在血壓控制標準的次級預防方面,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風險族群甚至必須更嚴格控制收縮壓在120毫米汞柱以下,除非是初級預防或近期發生中風病患則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之病患則維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陳玠宇表示,有些人不免會擔心在年紀較大的老人家是否血壓控制亦須如此嚴格,根據近期跨國多中心研究針對60-80歲華裔族群,若血壓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對比130-150毫米汞柱,發現嚴格控制血壓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然而有些民眾也常有高血壓需服用多種藥物或即便服藥也仍難以控制的困擾,這時便可考慮使用新一代的導管介入性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手術,俗稱高血壓導管治療,此治療模式類似一般心導管治療,鼠蹊部打針,隔天即可出院,除了適用於難治型高血壓患者外,也適合已併發器官受損患者(如心室肥厚、腎病變、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服藥順從性差、服藥有嚴重副作用、次發性高血壓治療但血壓仍未達標之患者(如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根據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光導管治療未服藥的情況下,患者診間血壓平均下降近10毫米汞柱,且可使日常血壓維持平穩、減少浮動,台灣目前已執行約300例的高血壓導管治療,成效良好,當中發現部分患者甚至血壓下降超過20至30毫米汞柱,擺脫藥物束縛,維持長期穩定的控壓效果。高血壓併發症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一旦當嚴重併發症產生時,往往病患已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甚至死亡。平常養成規律量血壓的習慣,一旦發現血壓上升無法在短時間內回復,需適時輔以藥物控制,並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若有需要亦可考慮使用新一代的高血壓導管治療,達到精準控壓的愜意人生。
高血壓免吃藥2/電燒腎臟動脈交感神經 1.5小時手術2天出院
很多人應該都只有聽過心導管治療,為什麼高血壓也可以透過導管治療呢?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說,兩個導管治療的概念是一樣的,但是高血壓導管治療,是透過微創導管由鼠蹊部進入到腎臟動脈血管內的數個位置進行加熱,以熱能燒灼,降低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血壓的效果。「其實門診中很多病人都會問,為什麼腎臟會跟高血壓有關係?其實我們的腎臟也有交感神經分布;人在面對外在環境變化時,會刺激交感神經開始作用,但過於活躍的交感神經會讓腎臟分泌過多的腎素,腎素就會造成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林柏霖這麼解釋。心臟血管內科不僅可以做「心導管治療」,新式的「高血壓導管治療」也是由該部門專科醫生操刀。(圖/馬景平攝)高血壓導管治療是經由鼠蹊部放入微創導管後,進入到腎臟動脈,利用電燒方式進行神經阻斷術,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病人需要全身麻醉、手術時間約1.5小時,住院約一到兩天即可出院。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理事長王宗道醫師說,依衛福部的規定,高血壓導管治療目前只限於收縮壓一六0以上的病患才可進行,手術費用約十三至十六萬元左右,台灣高血壓學會正積極尋求醫界共識,希望衛福部能放寛規定,造福更多高血壓患者。衛福部規定,目前僅收縮壓高於160毫米汞柱的患者,才能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且沒有健保給付。(圖/王永泰攝)高血壓學會建議符合下列狀況即可手術●服用1到3種或大於3種降壓藥至少3個月,血壓仍控制不良,超過140/90毫米汞柱者。●對於降壓藥耐受不良,有手腳冰冷、過敏、咳嗽等副作用者。●經常忘記吃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