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腫瘤學
」 癌症壓力找不到出口?別擔心!心理師分享5大諮商重點一次看懂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與癌同行的道路上,許多癌友都會發現難以面對情緒與壓力,過去很少有人會想到要找心理師求助,也不知如何找資源。該如何開啟第一步?要尋找心理師對一般人來說確實不太容易。畢竟大部分的人從小到大接觸的主要是醫院、診所,而諮商費用目前也多無健保給付,並不便宜,因此在選擇上需要考量更多因素。那我們該怎麼選擇心理師?建議可以先瞭解諮商的類型、諮商流程、費用與補助資源,以及自己的需求:一、心理諮商哪些有健保給付?哪些自費?諮商一般分為「自費心理諮商」與「健保心理諮商」。對於癌症病人,現在醫院通常會提供的心理腫瘤照護服務,包括門診心理諮商、病床旁的心理諮商會談服務。若參與居家安寧計劃,團隊內的心理師也可能提供居家訪視服務。身心科醫師或身心科醫師指定的臨床心理師提供的健保給付諮商,在身心科門診或心理所統一提供服務窗口。至於自費心理諮商,在一般身心科與心理的診所、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都可以提供,有時也會配合政府的補助方案。二、個人諮商與團體諮商,如何評估適合哪一種?◎ 個人諮商:一對一,由一位心理師陪伴你深入探討某個困擾你的議題。心理師會根據你的需求選擇適合的諮商方法來協助你。若本身有許多的情緒困擾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比較建議尋求個人諮商幫忙。◎ 團體諮商:參與的人數通常是6至8人,這樣的環境使參與者有機會碰到有相似罹癌經驗的朋友,從中體會到「我也不孤單」的感受。也可以從團體諮商中,獲得一些額外的資訊,好比不同的話題、情感交流與人際支持。若對團體諮商中的活動有興趣,可在參加前確認團體諮商的主題、進行方式以及活動內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或許有人會擔心團體諮商可能有隱私方面的問題,其實不論是個人心理諮商或是團體治療皆是保密的。三、一般進行的流程與運作方式跟一般看病掛號不同,心理諮商一定需要事前預約。在預約之後,心理師會與個案確認時間,並且清楚說明諮商費用、討論諮商時間、請假與取消的規定,以及暫停心理諮商的相關事項。諮商前,為了保障雙方的權益,尤其是保密原則,一定會請個案跟心理師雙方簽署《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會明確寫明心理師承諾的會談保密原則及保密範園、會談規定、收費原則、請假原則、何時結束會談等。雙方各持一份,內容依照各醫療院所而有些微的差異。至於團體諮商,也會依照場域或活動形式等,擬定不同的保密協議書。建議在參與團體諮商前,先瞭解團體諮商目的、是否屬於研究的一部分,以及活動中的團體紀錄(如影像、錄音)要如何保密等。四、心理諮商的收費方式自費的心理諮商流程與費用,依照心理師的經驗而有所不同。◎ 個人諮商:每次50分鐘到60分鐘,平均收費在新台幣1600至3000元的範圍。◎ 伴侶諮商:每次80分鐘到90分鐘,平均新台幣3000至5000元的範圍內。不過,上述僅供參考,實際仍會因各心理所及心理師領域背景、資歷等,而有不同差異。五、如何找到適合我的心理師?◎能讓你感到自在的,就是最適合的人選每個心理師的個人特質都不太一樣,而每個人適合的類型也不同,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讓你感到自在的心理師。就好比有些人喜歡溫暖型的心理師,有些人則偏好理性分析型;有些人對性別較敏感;有些人想要聽聽不同性別的觀點,這些選擇沒有好壞之分,因為在諮商的過程中,是以個案的感受為中心。但是,若對方的回應方式,常讓你感到不自在、不安全,甚至有些威脅,就會建議更換心理師。◎瞭解心理師的訓練背景即便都是心理師,也會因學派不同而有專長上的差異。在預約諮商時,先稍微瞭解心理師的學派及其代表的意義,對接下來的諮商過程會更有幫助。具備心理腫瘤學訓練(亦即癌症心理專業領域的訓練)的心理師,則可以更快理解個案在醫療場域所面臨的情緒困擾,與罹癌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癌症心理腫瘤學的訓練涵蓋罹癌中常見的情緒困擾,憂鬱、焦慮、睡眠困擾以及因失去人生意義等多重失落感受之心理諮商暨心理治療,故此方面領域的心理師能較有效掌握個案罹癌的心理調適議題。若過去沒有諮商經驗,對於心理師的專業訓練背景較為陌生。住院期間,可以先詢問醫院的醫療團隊內,是否擁有具有心理腫瘤背景的心理師能夠安排進行諮商;若已經返家休養,或僅需定期返回醫療機構治療,也可以考慮交通方便的社區型心理諮商所,或是聯繫台灣癌症基金會的專業心理師,他們同樣具備心理腫瘤背景及臨床經驗,可以協助。◎共同訂下合適您當前狀態的諮商目標諮商前,建議將當前的身心困擾告知與你進行諮商的心理師,如此一來,心理師可以與你共同決定當前適合、有機會達成的諮商目標。每個人對諮商的期望和方向都不相同,例如有些人希望獲得心理師同理、溫暖的支持;有人希望探索自我的生命意義,因此找到一位能尊重你的需求,也能夠從專業角度討論當前合適諮商方向與目標的心理師非常重要。如果期待心理師在有限的會談中,協助解決某個情緒問題,但對方始終未能幫助你,那就代表這位心理師不適合你。本文來源:《找到風雨中的寧靜》,博思智庫。
癌症患者自殺率高出一般人10倍! 「心理諮商」年補助7200元擴大辦理
60多歲詹姓國文老師,透過一次偶然的乳癌篩檢,發現罹患乳癌,癌症治療過程辛苦,也讓她終日鬱鬱寡歡,甚至出現輕生念頭,讓家人擔心不已。自殺率高於一般人10倍 罹癌者怕痛苦也憂連累家人台大公衛學院利用全國癌症登記檔案資料庫分析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統計1987至2007年資料發現,台灣每年每10萬人中約有110名癌症病人自殺,一般人口的自殺率則約是每10萬人中10多人,癌症患者自殺率竟高出一般人10倍之多。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方俊凱解釋,「台灣的癌症自殺率居高不下,起因於華人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罹癌必死無疑,害怕痛苦也怕連累家人。」相較國外研究全球癌症患者自殺風險較一般人僅高出0.85倍,台灣癌症患者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細探癌症患者自殺樣貌,罹癌頭三年、尤其前半年到一年間是自殺高峰期;以癌症種類而言,與生理需求有關的癌症,如胰臟癌、肺癌、胃癌、口腔癌、食道癌的患者有相對較高的自殺身亡率。不到十分之一患者接受協助 諮商費用高是關鍵 隨著國內癌症醫療品質提升,越來越多病患治療後回歸正常生活,而標靶、免疫等療法持續進展,許多晚期癌症患者也有機會長期帶癌生存。目前台灣心理支持系統相對著重安寧療護,方俊凱指出,只關注最後一哩路的心理照顧並不足夠,正在療程中或進入追蹤期的癌症病人,他們的身心壓力也都需要抒發管道。然而即使患者想尋求專業幫助,又容易因單次動輒2、3,000元起跳的自費諮商退縮,導致不到十分之一的患者真正接受相關醫療資源。「自費諮商門診補助」 每年最高可申請7,200元心理腫瘤基金會2022年主動推出「自費諮商門診補助」,提供經費補貼,幫助癌症病患安心就醫,今年更獲得全國各級醫療院所力挺擴大辦理,癌友只要至包括台北馬偕、淡水馬偕、國泰總院、北醫附醫、新光、三總、和信、振興醫院、汐止國泰、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和美家醫科診所、新竹馬偕、新竹國泰、台中榮總、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童綜合醫院、彰化秀傳醫院、竹山秀傳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大林慈濟、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台南奇美、高雄榮總、羅東博愛醫院、花蓮慈濟、花蓮門諾等院自費諮商就醫,每年最高可申請7,200元門診醫療費用補助。
抗癌飽受身心煎熬 出現11症狀恐患「心理腫瘤」
65歲的王先生在公家機關服務30餘年,屆齡退休準備含飴弄孫時,卻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意外確診攝護腺癌,雖然手術成功切除腫瘤,後續的放射治療也沒有太嚴重的副作用,但王先生卻始終提不起勁,一點都開心不起來,身體更是一天天地消瘦,終日以淚洗面不願出門。王先生的好友懷疑他得了憂鬱症,建議他去看精神科,但王先生一開始無法接受,認為自己不是「神經病」,為何要去看精神科?在好友多方勸說,分享精神病患其實很常見,許多國內外名人,甚至是英國皇室,也與媒體分享自己與憂鬱症奮鬥的心路歷程,王先生才放下心中的成見,到精神科門診接受評估。經醫師診斷,雖然王先生確實罹患憂鬱症,但在抗憂鬱劑的治療與家人的陪伴下,得以重拾笑容,開始享受退休生活。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威禎表示,患者的抗癌之路往往十分艱苦,在極大的生理痛苦與心理壓力下,最常見的困擾便是「憂鬱」。憂鬱從輕微的非病理性低落,到伴隨憂鬱情緒的適應障礙症,到最嚴重的重鬱症都有可能發生,且會出現在診斷到復原或復發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黃威禎醫師指出,憂鬱症的症狀表現包含幾乎整天及每天心情憂鬱、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失眠或嗜眠、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疲倦或無精打采、自我感到無價值感或有不恰當的罪惡感、思考能力或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反覆想到死亡,有自殺意念或是計畫自殺與舉動等。建議當有類似上述11項症狀出現時,宜儘早到精神科就醫治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憂鬱症是造成患者失能的疾病排行中第二名,但由於癌症與心理健康關係十分複雜,「心理腫瘤學」這門專業應運而生,透過腫瘤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心理師、營養師等各專業人員的協作照護,全面評估、治療患者的身心靈。黃威禎醫師說,臨床上常用「困擾溫度計」做篩檢,如果分數達到五分以上,就可以與治療團隊討論,是否轉介到精神科接受評估與協助,讓患者在抗癌之路尋求曙光時,心理也能放晴。
癌症教的愛更動人 圖文徵稿盼病友走出憂鬱
「腫瘤侵蝕你的身體,無所不用其極的提醒它的存在,讓人不得不對它敬畏三 分......」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江戴圓,每天看盡生離死別,深刻明白「生、老、病、死」,如同醫院窗外的四季交替一樣,是人生必經之路。不過大多數病人一旦被宣告罹癌,難免感到震驚、心生怨懟,因此對於能處之泰然的病人,在她的心裡烙下了深刻的印記。對於江戴圓來說,許先生就是這樣特別的病人。許先生因為罹患癌症的關係, 臉頰上有著術後的傷口,並包裹著一層層厚重的繃帶,不難想像,傷口會不停的抽痛,讓他無法好好休息。就在江戴圓思索如何給予情緒支持、加油打氣時,卻不見許先生有一絲愁容,而是揚起嘴角和治療犬互動,一會兒輕撫牠下巴、一會兒摸摸其身軀,讓病房少了些哀愁,反倒傳出陣陣歡笑聲。江戴圓透過照片回憶當時景象,有著滿滿的感動,她傾訴著「我們知道有一天生命會離去,但美好會留在彼此心中」,謝謝他用生命教會她的事。在醫院,不只是病患,癌症家屬也可能會有憂鬱、不捨的情緒。鐘奕帆透過影像訴說著原本身體硬朗、愛高歌一曲,還堅持騎車送他上學的外公,卻在得知罹患肺癌後變了樣,變得沉默寡言、想法負面。鐘奕帆回想在外公罹癌後,某次陪伴他展開尋根之旅,「看著他在老街的背景,越走越遠,好像要離開我們,但卻好像要走到一個更美好的地方......」,鐘奕帆用簡單的影像與文字,精準描繪內心當下的複雜情緒,令人為之動容。鐘奕帆用影像記錄外公的身影,當時他陪伴外公展開尋根之旅,望著外公在老街越走越遠,一方面覺得似乎要離開大家,但又好像要到另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圖/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提供)自1982年起,癌症居10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發佈的 「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前1年增加5852人。因感受到病友的無助及國際上的需要,於2013年成立「財團法人亞太心裡腫瘤學交流基金會」(簡稱「心理腫瘤基金會」),以降低癌友與照顧者的情緒困擾,維護醫病關係的品質為宗旨,整合心理腫瘤醫學於癌症醫療中,期待讓治療過程更順利。「心理腫瘤基金會」為宣導「情緒支持和癌症治療一樣重要」的創會理念,去年舉辦第一屆「『愛‧述說』圖文徵稿活動」,期盼參與者透過影像、文字開啟 自我療癒空間,並用「愛」的共通語言,傳遞給其他癌友和其家屬一起走出憂鬱漩渦。「心理腫瘤基金會」今年第二屆「『愛‧述說』圖文徵稿活動」在本月起跑,同樣以「象徵癌友與照顧者的愛」為主題,分為「癌友與家屬組」及「專業醫療人員組」,投稿的影像內容可以是人物、物件或是景物,再加上200至500 字的說明文字。本活動上傳時間至12月4日止,首獎最高可獲得新台幣1萬元整,活動詳情請上「心理腫瘤基金會」網站(https://www.appoef.org.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