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氧
」 胸悶 心肌梗塞15歲少年背包搜出電子菸 尼古丁含量驚人!醫嘆:毒害青少年大腦
台北市內湖區15歲曾姓少年昨(17)日傍晚6點無照偷開外公的車,不料才離開停車場10分鐘左右,便在東湖市場附近發生重大車禍,連人帶車高速直衝臭豆腐攤位,造成3死2傷。少年今(18)日中午12點已被移送至士林地院少年法庭。15歲曾姓少年肇禍後表示因會車緊張「分不清煞車和油門」,因而失控高速撞進路旁臭豆腐攤,導致3人喪命。調查時,警方在少年的背包中發現電子煙彈。根據食藥署抽驗結果,市售1瓶電子煙油補充液的尼古丁含量,竟等同100包紙菸,尼古丁含量相當驚人。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上表示,發育中的青少年若過早接觸尼古丁,會影響腦部的發育,「尼古丁毒害青少年的腦子,造成衝動的人格,認知思考能力也會因為尼古丁而下降…」最後還hashtag「#青少年提早使用尼古丁」、「#電子煙真的不是好東西」。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已成國際性問題,以美國為例,2011年僅1.5%高中生使用電子煙,2018年暴增至20.8%,引起官方震驚。緊接著,美國便在2019年爆發多起疑似電子煙導致的嚴重肺部疾病。除了肺部疾病,更可怕的還有尼古丁! 與傳統紙煙相比,電子煙雖不含焦油,但其中的尼古丁仍有強烈的成癮性,並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不只如此,尼古丁也是一種興奮劑,會使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心臟血管收縮,造成心肌缺氧。尼古丁也會促進血小板凝集,造成血栓,若發生在心臟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造成中風。
司機日抽2、3包菸提神! 胸悶就醫竟是二次「血管阻塞」手術撿回一命
46歲廖姓司機,近年來每天工時長達10多小時,由於經常靠抽菸提神,最少每天都2-3包菸以上,導致半年前因胸悶、易喘症狀掛急診,檢查出多條血管嚴重阻塞,雖置放支架後解圍,但他還是難以戒菸,去年底再因血管全塞緊急就醫接受動脈繞道手術,經醫療團隊通力合作下總算撿回一命。首次血管阻塞「塗藥支架」解危 二次阻塞「動脈繞道」術救命主治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週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指出,患者去年中第一次到院時,就查出左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血管約有95%以上嚴重阻塞,有極高的猝死風險,當時即曾建議開刀治療,但患者頗為排斥,因此改置放塗藥支架暫時解圍,沒想到去年底患者第二次掛急診,檢查後赫然發現原本已經打通的血管「又塞住了」,由於擔心出現嚴重併發症,於是改由心臟外科團隊接手處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指出,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有逐年增加趨勢,主因多為三高患者加上缺乏規律運動、過重或肥胖以及吸菸、過量飲酒等問題,因而大幅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機率。冠狀動脈狹窄、阻塞 動脈繞道手術治療心臟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狹窄、阻塞症狀,心臟無法獲得足夠氧氣及養分,就是典型的「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必須藉透過外科手術,接手後先從患者腿上的大隱靜脈或內乳動脈、手臂動脈等處取出一段血管,再從主動脈弓繞過阻塞的部位接到狹窄阻塞的冠狀動脈上,藉此增加心臟血流供應、改善心肌缺氧,進而改善心臟功能,順利解決患者心頭大患。60~90分鐘黃金治療期 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劉殷佐、張育晟也提醒,治療心肌梗塞的關鍵因素就是跟時間賽跑,院內緊急心肌梗塞治療團隊會把握患者到院60~90分鐘內,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以達到搶救心肌梗塞的黃金治療時間,同時手術後也會安排心肺復健中心加強恢復心臟功能,盡快提升生活品質。
全台破百測站飆30°C高溫! 專家示警4類人: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
近日天氣炎熱,昨(19日)全台更有破百測站錄得超過30°C高溫,但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卻提醒,近日日夜溫差超過10°C以上,「溫差大、要人命」!醫師也直呼「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並示警4大族群必須多留意溫差過大的問題。林得恩今(20日)清晨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直呼「溫差大,要人命!」他表示,昨日受偏南風影響,全臺破百測站觀測到超過攝氏30度的高溫紀錄,彷彿是夏天提早報到,其中臺南玉井自動觀測站還觀測到攝氏35度的最高溫。林得恩也提醒,西半部日夜溫差特大,基隆、台北、嘉義、高雄及屏東等氣象觀測站,不到6至10小時內,同一站的溫差都在攝氏10度以上,著實讓人身體有點調適不過來。尤其今、明2天,環境還是偏南風,各地白天高溫依舊,北部、東半部地區高溫介於攝氏26至30度之間,中南部地區還可來到攝氏31、32度或以上。他也強調,一直要等到22日(週四),鋒面通過及後續的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天氣才會稍轉涼冷,其它地區早晚亦涼,「請多留意溫度變化,確保身體康健!」對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也提醒,「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雖然冬天氣溫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但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所引發的心血管危機,更容易被忽視,引發猝死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尤其若出現胸痛、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就極有可能是因氣溫驟降,血管劇烈收縮,若是血管原本就有硬化或狹窄,就有可能導致心肌缺氧,產生胸口不適的諸多症狀。潘泓智也叮嚀,民眾常誤會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病發前,有可能完全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更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此外,《康健雜誌》日前也示警4大族群必須提防早晚溫差過大,包括:年長者、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氣喘病人、精神病人。也建議採洋蔥式穿著,且天冷泡湯也必須留意起身後溫度下降太快的問題,另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則包括三高、抽菸、肥胖、慢性腎衰竭等,平時也應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習慣,並務必戒菸,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真「笑死」!退休教授車上講笑話 下秒心肌梗塞亡
許多人開口閉口都是笑死,彷彿成了口頭禪。而大陸一位退休教授參加旅遊,在車上講笑話,不料他心肌梗塞死亡,活生生真的「笑死」。醫師表示,人其實不會真的笑死。一名網友在推特發文說,「上海一退休教授63歲,旅遊途中在大巴車上講笑話,講到一半笑死了。退休金近1萬2000多,心肌梗塞,樂極生悲!」從影片中可見,男子站巴士前頭拿麥克風講話,大家有說有笑,氣氛非常熱鬧,而男子也笑了出來,下秒突然情況不對勁,男子白眼一翻倒地,大家連忙向前攙扶。影片曝光後,觀看次數已破42萬,許多人紛紛留言「蘇北話吧?我上海市區表示聽不太懂」、「下支角本地土話,上海人都聽的彆扭的上海郊區方言」、「這種事情是一下就死沒有救的機會了嗎」、「只能遺憾的說,樂死人了」、「這是最好的死法,何悲之有,還有哪種死法更沒痛苦短暫」。教授突然心肌梗塞,真的「笑死」。此外,近年貴州也有一名男子被鄰居逗到笑,結果最後也是笑死。而英國利物浦修道院醫療中心醫師考沙爾(Sapphira Kaushal)表示,其實以醫學角度,人不會真的笑死,但可能會導致窒息、心臟驟停、癲癇等最後死亡。健保署曾在健保資訊公開網指出,「心肌梗塞」定義是心臟肌肉細胞因其供給營養及氧氣的血管,突發幾近完全或完全阻塞,使得供給心肌的血流中斷;若持續阻塞,則會導致心肌缺氧受損或壞死,進而使得心臟功能減低,若短時間內無法打開血流受阻的血管,將造成心臟肌肉細胞的永久損傷甚至死亡,並產生後續併發症,更可能造成死亡或不可逆的傷害。
誤會感染新冠 老翁胸悶原凶是心血管阻塞
78歲退休老翁因胸悶不適長達一週,一直不願就醫,後因老翁誤以為自己可能染新冠肺炎才就醫,經醫師診斷老翁胸悶非新冠引起,而是冠狀動脈因狹窄或阻塞,導致血流供應不足引起輕微阻塞,建議儘快接受心導管治療。高齡的老翁因害怕開刀不願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僵持不下,經評估情形後改採非侵入式輔助治療搭配藥物進行治療,陸續進行3個月,老翁胸悶漸緩解得以控制。類似年事已高的長輩身體不適,但不願意就醫檢查、或不願進一步接受侵入式手術開刀治療的情形成為許多子女擔心的問題。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表示:由於長輩較缺乏病識感,認為身體不適是正常老化現象,因害怕不想面對身體疾病真正問題,常延誤就醫或誤信偏方。文中老翁因心肌梗塞導致心臟缺血引發胸悶,一般建議民眾有類似情形應盡快就醫請專業醫師評估,將過於狹窄的血管擴張舒通,維持血液充足順暢的流動,否則氣溫驟降或情緒激動導致心臟無法負荷,可能會造成急性心臟衰竭症狀。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指出,民眾因害怕手術而不願接受心血管手術治療,是非常危險的,但也有部份病患的冠狀動脈病變不合適接受侵入式的手術治療,過去只能以傳統藥物治療,所幸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治療方式,以心臟震波治療搭配藥物控制,這樣的方式在歐洲臨床上應用比較多,由專業醫師評估為期3個月9次,每次30~60分的體外心臟震波治療,患者7成以上陸續都有舒緩改善。輔助性心臟震波治療為非侵入式的體外治療模式,林恆旭醫師表示是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震波刺激心臟使得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及心臟功能,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願或不適合心導管治療者,或是已藥物治療及心導管手術後仍心絞痛者可經過醫師專業評估過搭配藥物治療。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心血管疾病平均病發年齡為52歲,心血管疾病患也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建議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須從日常作息改善,控制好三高數值的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不可忽視,以及避免菸酒與長期熬夜。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的民眾三年一次的免費將康檢查,65歲以上的民眾更有每年一次的免費健檢額度。一般民眾則可以定期安排一年一次健康檢查,以提升及早發現病症的機率。民眾若有胸悶、揪心、心悸…等等異狀,一定要儘快就醫。
今夜跨年隨身攜帶「這些」 防疫、保暖一次滿足
今天(31日)是2022年的最後一天,大家開心跨年的同時!請記得還是要在聚會場合或大型活動時配戴口罩,並隨身攜帶酒精等清潔用品,同時還須注意補充水分,並最好戴上帽子、頭巾、圍巾保暖,心血管疾病患者則應服藥後再出門,高血壓患者也要記得帶到「舌下錠」,對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很有幫助,但醫師也提醒,「舌下錠」不適用於心律不整的患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已呼籲,近期第3波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升溫,因此大型活動最好全程配戴口罩,長者和幼童也盡量避免去參加人多的活動。此外,年末尾牙、聚餐多,未進食時最好還是戴上口罩。不過家醫科教授、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也表示,不用因此放棄參加活動,民眾除打疫苗、戴口罩之外,隨時準備酒精等隨身防疫清潔用品即可。另外,也別忘了做好保暖工作,年輕人雖然比較不會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問題,但還是要避免著涼、感冒,因此可戴上頭巾、帽子、圍巾。另參加跨年活動也建議攜帶暖暖包,可以放在衣服外套的口袋保溫,另專供足部使用的暖暖包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腳暖了全身暖」,因為腳離心臟最遠所以溫度最低,足部溫暖也可使血液循環加熱。黃國晉也補充,記得避免淋雨,才不會失溫太嚴重。如果穿輕便雨衣的話,裡面的衣服就要夠保暖,材質上建議挑防風、防潑水材質,不建議容易濕掉的毛線或絨毛衣物,不過如果穿有保暖功能的雨衣,應該就可以不用穿那麼厚重。除了注意保暖,黃國晉也呼籲民眾要記得多補充水分,不要因為覺得去上廁所麻煩就不喝水,建議每天還是要喝到2000毫升以上,參加晚會時則帶個200至300毫升的小水瓶即可。黃國晉也特別提醒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吃完藥再出門參加活動,尤其是高血壓用藥,且要記得帶著「舌下錠」,萬一心肌缺氧造成胸悶胸痛症狀,現場音量又太大,旁人可能聽不到求救聲,才能趕快自己救自己。不過台北榮總醫院心臟內科陳嬰華醫師也補充:「最主要是舌下錠的功用是擴張心臟血管,另外有個藥效會讓靜脈回流到心臟的血液減少,進而會讓血壓變得比較低。」因此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服用舌下錠,特別是以下族群:血壓太低的患者不適合、收縮壓低於90以下,以及正在運動的民眾。
男子以為胃食道逆流 AI及時判斷「血管堵塞72%」逃過猝死
75歲陳伯伯平日生活習慣良好,有高血壓病史,有一天起床時陳伯伯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尋求協助,經消化內科再轉介到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吳宏彬醫師建議陳伯伯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血管狀態,運動心電圖顯示陳伯伯運動最大心跳每分鐘139下,ST段輕度下降呈現缺氧,依傳統人工判讀與風險因子評估僅為冠狀動脈中度風險(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程度50%),屬於後續追蹤觀察,無需介入檢查。為幫助精準評估陳伯伯的心血管健康狀態,吳宏彬醫師採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年五月起推行的「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同步判讀,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心電圖的資訊,AI報告顯示:陳伯伯的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阻塞機率已高達72%。於是吳宏彬醫師進一步建議,應進行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作內部精密檢查,結果顯示,陳伯伯左前降支狹窄竟已高達99%,吳宏彬醫師當下立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並緊急置入心臟支架於冠狀動脈治療,陳伯伯萬幸逃過心肌梗塞一劫。陳伯伯出院後,胸悶狀況明顯改善,且配合飲食調整、運動養成及藥物控制,目前心臟狀況良好,持續在門診穩定追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液系吳宏彬醫師指出,心臟本身所需的氧氣主要透過三條分枝的冠狀動脈供給,讓心臟保持完整的功能;當供給心肌血氧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肌缺氧,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血液量,嚴重者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一般而言,心絞痛、心肌梗塞是中高齡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更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吳醫師分析,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多重因素,例如抽菸、年紀大、糖尿病、高血酯等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瘢塊而限縮血管的管徑。當病人運動的時候,因為管徑縮小造成供應心臟的血流不足,病人因而會有胸悶、呼吸喘等癥狀,臨床上稱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心絞痛」。當動脈粥狀硬化瘢塊發生破裂與血管內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交互作用,快速形成血栓便完全塞住了血管,造成血管下游的心肌損傷甚至死亡,就是臨床上的急症「急性心肌梗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影像科梁馨月主任說,衛福部統計民國110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依然是高居國人第二大主要死因,僅次於癌症,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每年持續上升,顯示國人心血管健康議題,需要被重視,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分析,運動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傳統的人工判讀十多張心電圖不僅耗時,且往往難以區別細微的差異性,人工分析準確率臨床上只有40%-50%。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蒐集四年來近千筆冠狀動脈阻塞達70%以上的運動心電圖像,並與心導管資料結合,設計「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許凱程主任表示,「AI透過深度學習架構進行訓練,透過擷取運動心電圖3個時間點的訊號,使模型學習由靜態至動態運動心電圖訊號的變化;此外,AI模型也挑選10個量測特徵和2個衍生特徵訊號,如過去病史、最大做工等,一同輸入至模型中進行訓練,用以判別患者冠狀動脈是否嚴重狹窄超過70%。目前模型準確度約80%,敏感性為88%,分析後的數據可突破傳統人工判讀的限制」。梁馨月主任進一步建議,中高齡族群為了瞭解與維持自身心血管健康,每年健檢不妨增加運動心電圖,進一步分析心臟運作,若增加透過人工智慧輔助分析,更能精準地預測心血管疾病演變,及早給予治療,防範未然。
寒流索命3/防猝死!出現2警訊快就醫 臨時吃降血壓藥「恐更糟」
今年首波冷氣團讓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許多醫院都出現猝死案例,醫師提醒,挺過第一波冷氣團,並不代表一定能安然度過第二波寒流,尤其氣溫將一天比一天冷,提醒民眾要注意胸悶、一動就喘這2個警訊,若發現疑似症狀,且發生頻率愈來愈高,最好趕緊就醫。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因為怕天冷導致中風,有時會自己多吃一顆降血壓藥「預防」,但研究證明這樣恐怕適得其反。三高、肥胖、抽菸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等猝死疾病都是日積月累而成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心臟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三高、肥胖、抽菸等危險族群,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並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活動就喘的症狀。蘇彥伯說,胸悶、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狀,疼痛時會伴隨頭冒冷汗,並可能會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胸悶痛的感覺通常時間不會持續超過15分鐘,休息後便會緩解。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許多人會誤認是肺部出了問題,實際上這也是心肌缺氧的症狀,建議趕緊就醫。(示意圖/林士傑攝)至於活動就喘,則是比較不典型的症狀,所以往往較容易被忽略,或是被誤以為是肺部疾病,但檢查肺部又發現沒有問題,這種症狀經常發生在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身上,若是發現稍微動一下就喘不停,而以前並不會這樣,發生的頻率也愈來愈高,就建議趕緊就醫。蘇彥伯提醒,心臟持續的缺氧,不只會感到不適,也可能讓心臟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就會造成心肌梗塞,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30%以上。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擔心氣溫驟降讓血壓飆高,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所以有時會「自作聰明」,預防性地多吃一顆降血壓藥。對此,蘇彥伯解釋,秋冬的血壓值原本就容易變高一些,但觀察血壓值的原則是長期的平均值,因為一顆降血壓藥吃下肚之後,大概2~3周後才能看出效果。蘇彥伯說,根據研究顯示,臨時性地多服用降血壓藥物,反而可能有害,恐怕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可能導致姿勢性低血壓、跌倒等。如果發現血壓已飆高至190 mmHg以上,已達「惡性高血壓」定義,可能衍生出腎傷害等併發症時,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應該趕緊就醫,以免危及性命。
真的會「笑死」嗎?醫呼籲:是有可能的須隨時注意情緒起伏
我們經常會用「笑死」來形容一件事真的非常好笑,然而沒想到現實中真的有人被「笑死」。根據《網易新聞》報導,中國一位男子和鄰居在家附近店家相遇,兩人相談甚歡,沒想到鄰居竟然因為男子開的玩笑「活活笑死」了。人真的有可能會笑死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是有可能的,而且不見得是笑死,在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都有可能會突然倒下,因為情緒本身就是一種刺激,會影響心跳節律。不只有「笑死」 情緒刺激過大都會影響心臟事實上,心臟功能除了會受到血管影響外,也會受到神經系統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是控制心臟的節律,交感神經會使心跳加速,副交感神經會使心臟減速。喜、怒、哀、樂等情緒波動本身就是一種神經的刺激,如果刺激太大是有可能會造成意外的。陳冠群醫師提到,大哭、大笑事實上都是一個比較大的神經刺激,如果民眾本身神經有老化的情形,刺激太過強烈的情況下,交感、副交感神經調節出了問題,就有可能突然產生心律不整,影響心臟血流,導致昏厥。而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心跳會加速,此時心臟耗氧量大,對於氧氣的需求量也相對提升,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民眾本身又有一些動脈硬化、狹窄問題時,血液可能會出現供需失調,產生心肌缺氧的情形,後續也有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導致突發的嚴重意外。陳冠群醫師也分享到,臨床上這類的病人其實蠻常見的,特別是有些年長者家裡有些變故,或是伴侶往生時,情緒比較激動,可能會伴隨心絞痛或缺氧的症狀,而情緒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間接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這樣的情況就有可能會加重心臟血管疾病的症狀,產生突發的狀況。不用害怕大笑! 醫師曝只有這類人風險比較大不過,民眾也不需要太過恐慌,像中國這起笑死意外,後來經過家屬解剖檢驗死因為「冠心病」,陳冠群醫師表示,冠心病是一個比較廣義的說詞,只要是心臟上主要供應心臟肌肉的三條血管有問題都稱為「冠心病」,所以像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都是指這類的疾病。冠心病常見症狀有胸悶、喘不過氣、壓迫感等,陳冠群醫師指出,也有一些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而且年紀越大症狀會越不典型,像有些病人可能會有左側下巴、左肩、左手臂痠痛的情形,甚至有些人的表現是肚子不舒服、胃痛等。這類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不要做太過激烈的運動外,陳冠群醫師也建議,有些情境容易使情緒太過激動、亢奮,這些如果能夠避免的話,也要盡量避免,像是看球賽、選舉造勢等等,不過,如果不是很嚴重的動脈狹窄或動脈硬化,一般都不至於會因為情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也不會發生像笑死這麼嚴重的突發意外。
天氣轉涼心血管疾病好發期 醫示警:心血管痙攣易發生在睡眠時
天氣轉涼,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醫師提醒,心血管痙攣好發於40到70歲,且容易發生在休息或睡眠時,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或猝死;正確診斷並對症下藥是搶救關鍵,提醒民眾須提高警覺,如果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症狀,務必盡速就醫。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表示,天冷容易誘發心肌缺氧,常見機轉有兩種,一種是運動時因血液供給不及造成的「供給缺氧」,另一種則是非運動時由心血管痙攣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洪明佑說明,心血管痙攣俗稱心血管抽筋,好發於40到70歲族群,年齡層偏低,且有別於其他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痙攣容易發生在休息及夜間睡眠時,且患者通常血壓偏低、心跳偏慢;如果沒有事先預防或及時投藥,可能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昏厥、心衰竭或猝死。國際醫療科學期刊(IJMS)研究顯示,台灣急性冠心症患者中,高達57%有心血管痙攣,顯示心血管痙攣與心肌缺氧具高度相關性。2005年哈佛研究指出,日本的心血管痙攣盛行率高於美國10倍;另一研究顯示,台灣、日本和德國的心血管痙攣佔心絞痛患者4到5成,盛行率高。洪明佑指出,吸菸、喝酒、服用興奮劑藥物、甲狀腺亢進等因素,都會增加心血管痙攣風險。他也提醒,心血管痙攣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菸、熬夜、焦慮、憂鬱、多注意保暖,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遠離心血管痙攣的最佳方法。目前證據顯示,心血管痙攣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早期發現可避免心血管阻塞。洪明佑說,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唯一診斷方式,概念類似心律不整電生理誘發檢查及暈厥傾斜床誘發檢查,根據1999年美國心臟學會臨床指引,這是敏感度高、特異性佳且安全的檢查。但坊間有些人誤解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屬於危險的檢查方式,認為可能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洪明佑強調,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以心導管直接投藥於冠狀動脈,大幅縮短藥劑抵達心臟的路徑,劑量只需要過去靜脈投藥檢查的10分之1,目前全球無任何中風、心肌梗塞或死亡等嚴重副作用案例。
睡一半痛醒!「心血管痙攣」嚴重恐猝死 好發40歲後「菸酒族風險高」
近日天氣轉涼,進入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一位27歲患有甲狀腺亢進的游小姐,就常在睡覺時感覺胸悶、心悸、甚至被痛醒,導致夜不成眠,經核子醫學掃瞄發現有心肌缺氧狀況後,以「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診斷出是心血管痙攣,服藥後夜間不適的症狀才終於緩解。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常在休息或睡眠時發作,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外,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需要被正確診斷並對症下藥,呼籲民眾需提高警覺,如在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近日全台溫度驟降,尤其夜間和清晨特別有感,天冷更容易誘發心肌缺氧。洪明佑表示,心肌缺氧常見的機轉有兩種,一種是運動時因血液供給不及造成的供給缺氧,另一種則是非運動時由心血管痙攣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據國際醫療科學期刊(IJMS)研究顯示,台灣急性冠心症患者中,就有高達57%的患者患有心血管痙攣,顯示心血管痙攣與心肌缺氧具高度相關性。心血管痙攣(俗稱心血管抽筋),是指心血管平滑肌不正常收縮使血管的全部或部分狹窄,導致患者突發性心肌缺氧,若不事前預防或及時投藥,更將引發心絞痛(INOCA)或心肌梗塞(MINOCA),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昏厥、心衰竭及猝死,不可不慎!洪明佑表示,欲辨別心血管痙攣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首先是時間點,心血管痙攣好發時間點為休息及夜間睡眠時,這是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最明顯的差異之一;再者血壓與心跳也是重要關鍵,不同於心血管阻塞造成的血壓升高與心跳加快,心血管痙攣發作時,患者的血壓通常偏低且心跳偏慢,因此民眾如有在休息或睡眠時感到以上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檢查。另外,除了不會引起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SVT)以外,心血管痙攣會引起其他任何慢(較常見)或快(較少見)的心律不整,最常見的是心室早期收縮,因此國際學者建議將心血管痙攣列入心律不整或暈厥的鑑別診斷。2005年哈佛研究日本的心血管痙攣盛行率高於美國10倍,另一份研究更顯示台灣、日本和德國的心血管痙攣佔心絞痛患者40-50%,盛行率高,民眾務必多加注意。心血管痙攣好發族群介於40至70歲、年齡層偏低,其中吸菸、喝酒、服用興奮劑藥物或甲狀腺亢進等都會增加心血管痙攣風險。研究更顯示,吸菸、年紀和C型反應蛋白是重要的危險因子。目前證據顯示心血管痙攣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早期發現可避免心血管阻塞。臨床治療上,常以口服鈣離子拮抗劑或口含硝化甘油做及時治療,透過抑制心血管平滑肌的收縮,達到緩解心血管痙攣的作用。洪明佑也提醒,心血管痙攣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菸、熬夜、焦慮、憂鬱、多注意保暖,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遠離心血管痙攣的最佳方法。心血管痙攣成因多變,且症狀不同於心血管阻塞。洪明佑表示,不論是心電圖、超音波還是電腦斷層都只能作為輔助,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心血管痙攣的唯一診斷方式,其概念類似心律不整電生理誘發檢查及暈厥傾斜床誘發檢查,根據1999年美國心臟學會臨床指引,這是敏感度高、特異性佳且安全的檢查。但坊間時有誤解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屬於危險的檢查方式,甚至可能造成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對此,洪明佑指出,國際研究與臨床紀錄文獻皆顯示「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非常準確且安全的檢查方式,檢查時以心導管直接投藥於冠狀動脈,大幅縮短藥劑抵達心臟的路徑,劑量僅需過去靜脈投藥檢查的10分之1,安全性高且全球無任何中風、心肌梗塞或死亡等嚴重副作用案例,唯一的副作用是心律不整,但都可自行或用藥治療恢復,鼓勵民眾應積極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危害健康。許多人誤解心血管痙攣會發生有意義臨床事件的僅占極少數,故重要性不顯著,甚至認為臨床上的重要性較低。洪明佑呼籲,心血管痙攣已成為近年國際間心臟疾病研究的重點之一,如日本已在2006年集合全國75個醫療及學術機構,針對心血管痙攣做全國性的研究,更在2012年,與韓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澳洲聯合成立了國際心血管痙攣學會(COVADIS)。2021年,美國、澳洲及英國的心血管痙攣病人也自主成立了國際心血管痙攣聯盟(IHSA),結合病人及醫師的努力,在證據基礎上達成正確的診斷與治療。而台灣作為心血管痙孿的高盛行率國家,更應摒棄迴避和阻礙,學習並鼓勵心血管痙攣的臨床照顧及研究,減少醫療支出和社會成本,致力於病人的健康與福祉。
校園無門禁3/吸電子煙「恐永久傷害大腦」 好慘!青少年竟無藥物可戒
儘管食藥署已證實市售電子煙尼古丁含量,比紙菸高,但現行法令禁止18歲買紙菸及加熱菸,卻未禁止電子煙,導致全國近8萬國高中生「都在吸」,CTWANT記者調查,第一線醫護人員更憂心的是「不知如何量化電子菸的成癮程度」「青少年無戒菸藥物可用」,全因《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仍躺在立法院。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已成國際性問題,以美國為例,2011年僅1.5%高中生使用電子煙,2018年暴增至20.8%,引起官方震驚。緊接著,美國便在2019年爆發多起疑似電子煙導致的嚴重肺部疾病。根據醫學期刊《胸腔》研究指出,短短半年,全美保守統計就有2807名電子煙的年輕使用者因胸痛、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住院;其中甚至有多達1600多人、逾60%因病情嚴重曾住進加護病房;有100多人、6.7%必須使用葉克膜;最終有68人死亡,其中最年輕者年僅15歲。除了肺部疾病,更可怕的還有尼古丁! 與傳統紙煙相比,電子煙雖不含焦油,但其中的尼古丁仍有強烈的成癮性,並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不只如此,尼古丁也是一種興奮劑,會使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心臟血管收縮,造成心肌缺氧。尼古丁也會促進血小板凝集,造成血栓,若發生在心臟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造成中風。根據食藥署的最新調查,9成以上的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國泰醫院社區護理副護理長蔡晏平表示,目前使用電子煙者未納入戒菸治療對象,如果想戒除電子煙,無法接受戒菸輔助用藥服務,形同要靠意志力戒菸,這實在太困難了台大家醫科醫師郭斐然表示,青少年腦部尚未發育成熟,使用尼古丁會導致情緒障礙、衝動控制、注意力不足、學習障礙等問題。即使開放電子煙的國家,如英國、美國,也都禁止青少年使用。隨著愈來愈多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許多家長團體更急切希望《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能盡快通過,將電子煙檔在校園之外。(圖/周志龍攝)不只如此,由於電子煙無法可管,也沒有相關醫療指引參考,所以無法像傳統紙菸那樣進行成癮程度的評估,所以就算要給戒菸藥物,也無法精準給藥,猶如瞎子摸象一般靠經驗摸索。蔡晏平表示,現行《菸害防制法》沒有包含新興菸品,僅能靠各縣市自行制定的新興菸品管理自治條例來做規範,所以還是希望《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盡快通過,電子煙有明確規範,才能解決這些問題。行政院在今年1月送出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此次修法內容重點包括全面禁止電子煙在內等類菸品、納管加熱菸、禁止加味菸,提高禁止吸菸年齡至20歲,擴大室內公共場所禁菸並加重罰則。該案在立法院上會期的衛環委員會已完成逐條審議,共36條文保留、11條文以政院版通過,送出委員會,同時也決議由上會期的國民黨召委林為洲負責在本會期後續召開黨團協商。林為洲受訪時表示,從6月開始即不斷與國健署開會討論,也請國健署和各委員辦公室說明,相信近期就會有一個初步的共識,努力力拼本會期結束前三讀通過。(《CTWANT》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且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冬天好發!別以為胸悶才需警覺 70歲婦「出現這症狀」竟患心絞痛
70多歲的江太太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高血脂,平常在門診拿藥控制病情,最近她常常在活動時覺得很喘,爬個一兩層樓梯就覺得快喘不過氣,天氣變涼之後,症狀似乎變得更嚴重了。本來以為是肺部的問題,門診安排X光檢查卻沒有什麼異狀,呼吸功能也正常。由於喘的症狀一直困擾著江太太,她被轉診來到心臟內科,安排了心肌灌流檢查之後,發現心肌有局部缺氧。在醫師與家人共同討論之後,江太太住院接受心導管的檢查,證實在心臟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有嚴重的狹窄,經過氣球擴張以及藥物支架的置放,她的症狀在隔天就已經感覺有大幅改善,出院之後繼續維持藥物治療。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心臟的運作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隨著年齡增加,或者是本身有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菸等等心血管風險,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並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活動就喘的症狀。這一類的病人目前被歸類於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心絞痛。蘇彥伯醫師說,這類病患因心臟持續的缺氧,不只造成不適的症狀,讓生活品質下降,也有可能讓心臟的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會誘發血栓的生成而造成急性的血流阻斷,也就是俗稱的心肌梗塞。這時心肌完全沒有氧氣的供應,會造成急性的損傷並且引發嚴重的胸痛、心律不整甚至是昏厥、猝死的現象,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典型的慢性冠狀症候群,症狀包括胸部悶痛、疼痛時會伴隨頭冒冷汗並可能會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蘇彥伯醫師說,胸悶痛的感覺通常時間不會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在活動的時候症狀會被誘發,休息可以緩解。有很大一部分的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症狀的表現並不典型,常常像江老太太一樣用喘的症狀來表現。秋冬季節由於溫度的急遽變化或降低,有可能會造成血管痙攣收縮,造成症狀的惡化。蘇彥伯醫師表示,病患因為上述症狀來門診就醫時,醫師會先評估病患症狀是由於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有多高,通常年齡越大或是同時有心血管風險所預估的機率就越大。同時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功能。若懷疑心臟有可能缺氧,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安排合適的檢查來判定病人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例如運動心電圖:讓病人在跑步機上快走同時監控心電圖是否有缺氧或心律不整的變化;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檢查:經由血液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觀察同位素在心臟肌肉受壓力以及休息時分布的情況來判定心肌缺氧的區域。蘇彥伯醫師說,近年來經由電腦斷層的冠狀動脈造影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血管的構造以及病變的型態,相當有利於心導管術前的評估,不過目前國內健保尚未給付,需要自行負擔費用。每種檢查都有優缺點,可以和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自己適合哪一種檢查方式。若病人證實有心肌缺氧,如果狀況穩定或影響的範圍不大,可以先考慮藥物治療,利用藥物降低心臟的氧需求、擴張心臟血管、或是預防心肌梗塞。蘇彥伯醫師表示,假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檢查發現有多條血管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受損,就可以進一步考慮心導管介入術治療。醫師會經由手的橈動脈或是鼠蹊部的股動脈建立管路將導管送至心臟冠狀動脈開口注射顯影劑照相,若有明顯狹窄的狀況,可以使用氣球撐開並且置放支架使血流回復暢通的狀態。蘇彥伯醫師表示,目前的研究顯示,置放支架確實能夠有效改善缺氧所造成的心絞痛症狀,現在主流使用藥物塗佈支架,更可以進一步減少未來再度阻塞的風險。隨著科技進步,除了巨觀的血管攝影之外,目前還有更精密的血管內影像檢查,利用超音波或是雷射光源直接探查血管的構造,協助支架精確地置放。血管介入手術之後會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血管突然發生血栓而造成心肌梗塞。如果檢查當中發現有多條血管病變或是左主幹發生病變,有時候亦需評估是否使用外科方式做血管繞道,可以達到比較持久的效果。總而言之,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血管風險,積極控制,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處理,以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猝死時機點2/你適合跑馬拉松嗎? 最好先做2檢查才安全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的兒子王怡中去年12/17於運動時突然心肌梗塞,25日仍因心臟衰竭死亡,享年39歲,由於王怡中平時有運動習慣,再加上家族無心臟病史,因此讓親友們格外震驚不捨,王應傑受訪時曾感嘆:「只能說遇到了!」王家友人也直呼,不知「明天」與「意外」哪個會先報到?心臟負責人體的血液循環,每分每秒都在運作,如果已經有相關危險因子如肥胖、三高疾病等,一有閃失就容易導致心臟「當機」因而導致猝死,例如劇烈運動就可能瞬間導致心肌缺氧導致猝死。「很多人自認平時都有運動習慣,所以不可能突發心臟病,這是錯誤的觀念。」中醫大新竹附醫內科部部長暨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宏說,門診有太多運動健將在如常運動時突發心臟病的例子,主要分成兩個原因。內科醫師林圀宏提醒,若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要特別小心任何「用力」的時刻,因此要避免便祕的問題。(圖/醫師林圀宏提供)第一是超過負荷。「雖然平時有運動習慣,但可能本來就已經超過體能負荷,所以某一次身體狀況不佳時,就可能引發心臟病風險。」其次是心臟有狀況而不自知,林圀宏說許多運動健將從沒想過自己健康有異狀,直到心臟病發作才知道心臟血管堵了2~3條。「這些人平時運動、沒有三高或家族史,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有心臟病。」林圀宏建議可在健檢時增加運動心電圖或斷層掃描,才能揪出潛在的心臟危險因子,先確定生理機能一切正常之後,再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而且只要身體感到不適,就要休息,千萬不要逞強運動。近年非常流行重量訓練,但若有心臟疾病而不自知,就可能爆發心血管風險,建議先進行運動心電圖等檢查,確認無虞才健身。(圖/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