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疾病
」心律不整恐導致中風 胸悶頭暈須提高警覺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也是導致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統計,心房顫動若未正確接受治療,除了會增加心臟衰竭及死亡風險,中風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出5倍。醫師提醒,一旦出現心悸伴隨胸悶、頭暈等症狀時,就應提高警覺,儘快就醫接受診治。65歲以上長者逾5%患心房顫動!台中榮民總醫院陳適安院長解釋,心房顫動是一種因心臟內產生節律訊號功能異常,導致心跳不規則且經常過快的病症,主要原因為老化或疾病造成,進而引起不正常的電力釋放。常見的高危險群包括患有三高的慢性病患者、有心臟血管狹窄或心臟瓣膜疾病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或是經常打呼、有睡眠異常的民眾。此外,由於成因和心臟老化有關,因此心房顫動患者普遍多為高齡長者;統計顯示,年輕人出現心房顫動的比例約1%,但超過65歲以上長者,平均每一百人就會有5~6人罹患此症。心房顫動者,中風機率多5倍!心房顫動發作時,常以心悸、頭暈或胸悶來表現,值得注意的是,當心房長期不規律且快速的跳動,容易引起周圍血流循環不穩定,導致血液在心臟內凝滯而形成血栓。陳適安院長進一步說明,當血栓隨著動脈流至全身,便可能造成動脈栓塞,不幸的是,當血液凝塊流到大腦時,就會引起缺血性腦中風,因此心房顫動的病人需要積極接受預防腦中風的治療。獨創電燒治療術,引領世界的新跳!治療方面,陳適安院長指出,目前心房顫動治療仍以藥物控制為主,透過藥物減少發作機率、控制心跳速度,並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形成,假如患者服藥後仍無法改善發作的頻率和強度時,才會考慮進行手術治療。台中榮總做為中部唯一的公立醫學中心,致力於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功能性整合照護團隊,並與北榮醫療團隊合作研究多年,使心臟血管病患得到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成為世界領頭羊。其中,陳適安院長深耕心律不整研究多年,獨創全球頂尖的心房顫動電燒術,被美國心律醫學會稱為「台北方法」,他也在今年出版新書《引領世界的心跳》。心房顫動宣傳片,提升疾病認知!隨著台灣人口邁入高齡老化,心房顫動盛行率逐漸提升,所幸,受惠於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醫界已有新的電燒技術能讓患者免於承擔傳統一般射頻電燒中長時間的輻射風險,也能協助醫師更快速、準確、有效地判斷病灶位置,提供患者新的治療選擇。為了響應2022心律不整衛教宣導週,並喚醒民眾對心房顫動的意識,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特地推出心房顫動衛教動畫影片,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至心律醫學會心律不整衛教網觀看 (網址: www.thrscare.org.tw),了解更多關於心房顫動的訊息。動畫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t1bnAa2_a30
洗牙有生命危險? 醫師建議這5類患者先服用抗生素
健保給付民眾每半年可以洗牙一次,定期維持牙齒清潔。牙醫柯佩伶近日表示,有特定心臟瓣膜疾病患者在洗牙前要多留意,要先服用抗生素,不然會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造成生命危險。柯佩伶近日在臉書發文說,「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引,若心臟瓣膜有特定情況,在進行『侵入性牙科處置』前,需要服用『預防性抗生素』,否則可能會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柯佩伶所繪製的牙科保健衛教圖。(圖/翻攝牙柯醫生臉書)柯佩伶表示,細菌性心內膜炎是心臟瓣膜和內膜遭到細菌感染,會讓血液擴散到全身器官,不及時治療有生命危險。柯佩伶指出,心臟瓣膜疾病或特定情況有5種,「人工心臟瓣膜、曾經有過感染性心內膜炎病史、心臟移植後,有瓣膜方面問題、先天性心臟病,沒有修補過或是修補不完全、先天性心臟病已修補完成,但仍在術後6個月內。」柯佩伶指出,心臟瓣膜患者在接受「牙科侵入性處置」前半小時或1小時,可服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性心內膜炎,「很多人不知道洗牙在這種情況下,也算侵入性處置。因為洗牙時,會接觸到牙齒周圍牙齦組織,仍有可能造成細菌進入血液循環喔。」而除了洗牙,牙周治療、根管治療、拔牙、植牙等同樣要留意。柯佩伶在文章最後表示,她覺得有些人光活著就要注意一堆事很辛苦,「所以擁有健康身體的每個人,都真的是無比地幸運,要格外懂得珍惜,並且不要浪費了這份幸運!」
新增25例接種疫苗後猝死!莊人祥:50多歲女性施打次日出現疑似腹膜炎或腸穿孔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1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例為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4例死亡。此外,昨日新增25件接種完疫苗猝死的案例,包含18女、7男,年齡介於57到101歲。而接種完AZ疫苗後產生不良反應者新增103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昨日新增103件接種完AZ疫苗後產生不良反應案例,其中46件非嚴重、25件接種後死亡、32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還有接種莫德納疫苗新增2件,非嚴重及嚴重各1件。25例死亡中包含18女、7男,年齡介於57到101歲之間,16人為75歲以上長者,是疫苗接種後1日到7日間發生,7例長住機構、6例洗腎、14例有慢性病史。莊人祥針對其中2位50多歲個案稍作說明,第一位50多歲女性有洗腎、高血壓病史,接種後次日出現疑似腹膜炎或腸穿孔狀況,進行手術後2天急救無效辦理自動出院,預計6/25進行司法解剖。另一位50多歲男性,為長期洗腎個案,接種完疫苗次日出現腹瀉、腹痛、噁心症狀,次日凌晨倒臥家中,送醫到院前已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當天宣告死亡,司法解剖後發現為心臟瓣膜疾病及高血壓性心血管疾病。
打疫苗猝逝案例頻傳 醫師籲「這幾類人」先別打
台灣民眾近日開始施打疫苗,卻傳出有人接種後疑似身體難以負荷猝逝的消息,讓不少人對接種疫苗心生懼意。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臉書發文表示,若有以下症狀者可暫緩施打,應等身體做好準備後在行接種。面對病毒來襲,大家好不容易盼到疫苗開打,卻又傳出有人接種後猝死的消息,使得許多民眾對接種疫苗產生排斥心理。江守山醫師則在臉書發文指出,若血糖來到400以上的民眾,不妨先別施打,「家屬要注意對於老人家如果他的慢性疾病沒有得到控制,其實出事情的機會就很高。」現階段不適合接種的民眾,除了血糖高的之外,江守山還點出了以下幾類人也應暫緩施打疫苗,「一些疾病的急性期比如說剛剛得了重度感冒、剛剛拉完肚子、發燒中也不適合打疫苗。」他說道,打疫苗就像在體內掀起一場小型的免疫戰爭,如果民眾身體事前已因為長期生病、慢性病等沒有控制的原因造成身體較為虛弱,那麼現在接種只會加重身體的負擔,因此建議暫緩施打疫苗。此外,江守山也提及,若是較為穩定的慢性疾病的人,如尿毒症、心臟瓣膜疾病、慢性肝炎、化療後的癌症等,皆可施打疫苗,如果還有疑問,則可事先詢問醫師,自決定是否接受疫苗施打。而指揮中心也表示,目前還未有資料可證實猝逝者與施打疫苗有關,以整體狀況評估,施打疫苗依舊「利大於弊」,因此仍鼓勵民眾踴躍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