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科醫生
」星談心/蓋兒成年學會放過自己 認這件事比談戀愛更困難
泰國歌手「Gail」蓋兒13歲時來台參加《聲林之王》,獲得前四強的好成績,去年底迎來18歲的她推出首張中文專輯《無法掩蓋》,她接受時報周刊CTWANT專訪時,提到成年的心願是考取汽車駕照,並說與以往相比,現在越來越懂得放過自己,「小時候讀書時一直想要完美的成績,現在只要Pass就好了。」不過對於表演她的自我要求仍然很高,希望每次都能帶給觀眾最棒的演出。過去蓋兒總以高標準自我要求,現在她學會放寬心。(圖/侯世駿攝)蓋兒過去對成績的要求,也真的反映在她的學業表現上,去年才高二的她成功錄取泰國知名的朱拉蓬皇家學院醫學院,謙虛說本來只是想試試看,沒想到真的考上。至於選擇醫學院的原因,她表示:「我喜歡生物化學,但不知道想往哪個方面,媽媽就提議選醫學,我也覺得滿不錯的。」雖然才剛升上大學,還有7年的時間才畢業,但蓋兒對未來的方向已經有了大概的想法,希望能成為心臟科醫生,也會讓醫生與歌手兩件事並行。成績優異的蓋兒高二就跳級錄取泰國朱拉蓬皇家學院醫學院。(圖/侯世駿攝)不過要兼顧事業及課業並非容易的事情,蓋兒坦言上大學後課業變得很重,「第一次在大學上課時很驚訝,高中教兩周的東西要在兩小時學完,功課內容很難,真的要花比較多時間讀書,有點擔心跟不上進度。」當她壓力大時會選擇聽音樂、看抖音影片來放鬆,平時也愛看華語劇,最喜歡大陸演員趙露思;問及同學們是否知道她是歌手?她笑說:「同學們都知道,但沒有特別對我說什麼,我在學校就是普通的學生。」兼顧事業及課業壓力大,蓋兒會用聽音樂及看劇來放鬆。(圖/侯世駿攝)與一開始來台時相比,蓋兒現在的中文進步非常多,她表示在泰國時有在線上學中文,不過回想起13歲第一次來台灣時的心情,她透露非常緊張,因為首次來台就是要參加比賽,「不知道這裡的人會怎樣,會不會喜歡我?而且我還不會說中文,來這邊比賽是滿難的挑戰。」但後來她發現台灣人非常友善,讓她放心不少。不過小小年紀就到異國參賽,好奇當時壓力是否很大?她說那時年紀還小,不會想這麼多,也只關心自己有沒有把表演做好,並沒有太多的勝負欲。當年來台參加比賽時蓋兒才13歲。(圖/翻攝自蓋兒IG)在《聲林之王》後,蓋兒常常台灣泰國兩地飛,直到疫情爆發才停止,解封後她相隔3年來台灣,最懷念的竟然是台灣的便當,笑說:「雖然我也很喜歡麻辣火鍋,但是泰國也有很多,不過泰國沒有像台灣一樣的便當!」除了美食,她也想念一路支持的台灣粉絲,提到粉絲們時常傳訊息鼓勵她,有次生日時,台灣的歌迷還在IG寫下一大段祝福的話,讓她相當感動。受疫情影響蓋兒3年無法來台,最想念的美食竟然是便當。(圖/侯世駿攝)此次的新專輯有不少與愛情有關的歌曲,不過蓋兒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被問到如何揣摩歌曲情境?她表示自己愛看電視劇,因此還是可以想像一些畫面,但比起談戀愛,〈掩蓋〉這首歌描述失戀的心情,對她來說更是一大挑戰,只好聽從配唱老師的建議,想像堅持排隊卻還是沒有買到珍珠奶茶的失落感;至於唱了這麼多愛情歌曲,會不會對談戀愛產生憧憬?她笑說:「現在對談戀愛還好,而且也沒有這麼多時間。」沒有戀愛經驗的蓋兒認為唱有關失戀的歌曲最困難。(圖/侯世駿攝)
胸口痛到後背!婦人血管90%塞爆 壞習慣惹禍醫生直搖頭
北部一位60歲婦人因胸悶胸痛,且疼痛感一路延伸到肩膀及後背,前往醫院緊急加掛,就醫馬上進行心電圖及胸部X光,結果令醫生震驚!收治個案的心臟科醫生陳冠任表示,患者心臟有2條血管狹窄超過90%,詢問原因後發現竟是1壞習慣惹禍,直言:「不處理隨時會有猝死的可能」。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5日在臉書粉專《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發文分享,某天下午門診快要結束前,一位60歲左右的大姐匆匆忙忙趕來加掛最後一號,稱這幾天常常感覺會胸悶及胸痛,甚至一路痛到肩膀及後背,當天早上已經至診所求治,但被認為病情相當嚴重、要求轉診至大醫院進行完整檢查及醫療。當陳冠任問婦人有沒有慢性病時,婦人則坦白說:「我三個月前抽血,醫師說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目前在用藥物控制,不過有時候會忘記吃。」陳冠任點開患者雲端病歷一看,驚見患者三個月前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達236mg/dL(標準值應低於130mg/dL),他驚訝地說:「妳的膽固醇真的很嚴重欸,超出正常值非常非常多!」遂馬上安排做心電圖跟胸部X光。沒想到,心電圖檢查結果婦人竟然是急性心肌梗塞,需要立即做緊急心導管手術,陳冠任急著向患者說:「大姐,妳的心臟血管真的塞住了,不趕快打通會有生命危險」,並且著手安排去急診要立刻通血管。不料婦人似乎還不了解嚴重性,遭要求連絡家屬來醫院時還猶豫「可是他還在上班欸。」,陳冠任則表示:「這種人命關天的事一定要立刻過來」直言若不處理隨時會有猝死的可能。所幸手術相當成功,陳冠任也表示,目前兩條已經暢通,不舒服症狀也改善許多,也希望那位婦人能正視不定期吃藥的根本問題,否則血管病變還是會反覆發生,而且不是每次發生,都能像這次這麼幸運救得回來。60歲婦人2條狹窄血管術前(左)及術後對比照。(圖/翻攝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粉專)
心跳不規律恐導致中風發生! 台大團隊最新技術精準治療心房顫動
你知道心跳怎麼來的嗎?正常人的心臟在右心房有個節律點,叫竇房節,控制心臟每分鐘收縮60到100次。如果心臟不正常放電,就會導致心跳次數與頻率不正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心律不整。若此心律不整是因為心房快速不規律的收縮,就是心房顫動。心臟不正常放電 心跳過快、不規律導致心房顫動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劉言彬醫師表示,所謂心房顫動,其實就是心房的電生理出了問題,產生不規則、不正常的放電。心房會做非常快速的收縮,可以達到每分鐘350下到600下。而這樣的收縮會產生成兩個主要的問題:1.心臟沒有有效的收縮,血液在心房內的流動變得比較慢,容易形成血栓造成中風。2.引起心跳快、不規則的收縮,這種快速的收縮會引起病人心悸、頭暈、運動耐受性不佳的情況。治療心房顫動 降低發生中風的風險心房顫動最擔心的是引起中風發生,患者可以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控制心房顫動並降低中風的風險,心律不整藥物亦可以控制心房顫動的發生。而使用心導管消融術,也就是所謂的電燒手術,是另一個有效的方法。劉言彬醫師說,以藥物控制心房顫動的復發比例大約是50%,而接受心導管消融術(電燒手術)的狀況下約可以降低到30%以下。心導管消融術(電燒手術)能從根本解決心房顫動問題臺大醫院團隊心導管團隊表示,藥物控制只是治標無法治本,電燒手術才能從病因改變心房顫動的狀況。目前臺大醫院使用最新的導管技術監測電燒手術,降低手術風險。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賀立婷醫師說:「過去診斷心房顫動的導管沒有那麼進步,診斷的精細度不高,治療的效果和安全度比較沒有辦法預期。」賀立婷醫師補充,現在有比較好的器材,包含電燒的管子,除了電燒的功能,前方還有一個壓力感測器,可以告訴醫師導管是否以正確的壓力碰觸心臟,增加治療的有效性,並且避免碰觸壓力太大,心臟發生破裂、出血等狀況的風險,大大增加了手術的成功機率。心臟內超音波導管 輔助電燒手術順利進行另一個臺大醫院心導管團隊的利器,則是使用最新心臟內超音波導管,不只讓電燒精準度提升,更大幅降低放射線使用時間。過去電燒手術時,多是使用X光來定位電燒管的位置,一次手術幾乎等於拍了一千張X光。但近年來有新型的技術,藉由心臟內超音波導管即時觀察心臟模擬畫面,讓醫師執行手術更精確、更快速、更安全,也降低病患受到的輻射量。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林廷澤醫師說明,這個新的超音波叫「心臟體內超音波」,簡稱為ICE,可以建構整個心臟的構造,即時顯示手術時管子的位置,取代傳統X光一張一張拍攝的方法,降低輻射量的同時也加速了手術時間、增加手術安全性。疑似心房顫動症狀 醫師籲盡速就醫臺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林亮宇醫師分享,數據顯示心房顫動的治療越早開始越好,心房顫動時間久了,病變位置會擴大,再進行手術的治療效果會比一開始要差,復發的機率也會增加。林亮宇醫師最後也提醒大家,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無法預知,有可能隨時發生。如果覺得有心悸、心跳比較快、心跳不規則、頭暈,或是甚至喘、冒冷汗,一定要去看心臟科醫生,看看是不是有心房顫動的發生。
「台灣耳鼻喉躍上國際舞台」的推手 侯勝博醫師獲獎仍謙虛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獲選為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的醫療奉獻獎,出身醫師世家的他,父親是小兒科醫生、大哥是心臟科醫生、二哥侯勝茂當過衛生署長且現任新光醫院院長、三哥是牙醫師,侯勝博醫師則是排行老四。侯勝博醫師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定教授,目前擔任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教授,曾先後擔任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部長、孫逸仙癌症中心耳鼻喉科主任及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現任),在國際上更是耳鼻喉科學界知名學者-世界頭頸部腫瘤醫學聯盟(IFHNOS)2018年選出之全球16位頭頸手術大師之一。最近更接下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AAOHNS/F IAB chair),這職位應是非美國人可以在AAOHNSF擔任的最高官職。侯勝博醫師的求學歷程也非常不凡,1992至1993年間,從臺灣遠赴美國匹茲堡向當時世界級大師尤金、尼古拉斯、邁爾斯(Eugene N Myers)學習頭頸外科及最困難的顱底手術。回國後不僅嘉惠許多病患,更將這獨門絕技教授給本國及從世界各地來向他學習的醫師。侯教授至少在30個SCI期刊擔任審稿者角色,另外也是知名期刊喉鏡(Larygoscope),white journal(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European Archives OtoRhinoLaryngology等國際期刊的編輯委員,更推薦十位以上的各國學者(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知名大學)升等教授,長子侯宗佑醫師更在侯勝博的指導下,逐漸成為頭頸腫瘤界的後起之秀、明日之星。林口長庚醫院方谷豪醫師分享,2006年在侯勝博醫師創立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時,他和王誌群醫師(現為義大醫院頭頸部腫瘤外科科主任)都還是總醫師,侯醫師帶領著他們從諸多國內外學會的章程中,草擬了第一版的組織章程,之後侯醫師透過其廣大的人脈,北、中、南、東四處奔波,學會終於在2006年7月29日成立。之後侯勝博醫師繼續成立了亞洲頭頸部腫瘤醫學會ASHNO,並擔任創會理事長,下台後仍能繼續擔任該學會的秘書長,一直服務亞洲地區的頭頸癌學界,已經將近16年。方谷豪醫師說,被美國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醫學會任命為Eugene N. Myers, MD International Lecture on Head and Neck Cancer的Myers’Lecturer(邁爾斯演溝者)是耳鼻喉科醫師最高的榮譽,歷屆得主不乏世界級大師,但侯勝博教授早在2014年即為此獎項的得主,也一直是他認為的「Impossible dream」終於成真。侯勝博醫師在2017年還獲得美國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醫學會的另一個大獎Nikhil J. Bhatt, MD International Public Service Award用以彰顯其對科學、學術(學會和教育)及公共事務的熱心暨貢獻,侯教授的恩師尤金、尼古拉斯、邁爾斯更親口對他說:「沒有人能像你贏得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的兩個主要大獎(Nobody can win two major awards in AAOHNSF like you)」。方谷豪醫師透露,侯勝博醫師獲選為本學會的醫療奉獻獎,卻一直很謙虛地說是不是太早得到?但對他來說,侯勝博醫師獲獎實在是實至名歸!
57歲男「站著就頭暈心悸」 竟是心血管警訊!不治療恐導致臥床
57歲的劉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疾病,也沒有服用藥物,卻在幾天前,在站著的時侯突然頭暈和心跳異常快,經一連串的心臟科檢查後,被診斷為姿位直立性心動過速症侯群(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POTS是一種症侯群,這意味著它是一系列症狀和體徵的集合。POTS的特點是當病患久站時會出現令人不適的症狀,如頭暈和心悸,這些症狀在醫學術語上稱之為直立不耐受。病患最常向醫師抱怨的症狀包括站立時頭暈甚至昏厥、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心悸。這些病人還經常會出現頭痛、消化系統毛病(如腹脹和便秘等)、失眠,以及由於呼吸困難和疲勞而導致的運動不耐受。郭志東醫師表示,POTS通常影響15到50歲的女性為主。然而,有報導指出,最近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之後的族群中也診斷出了這種疾病。有些長期慢性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可能會出現一些後遺症,影響包括大腦、肺和腎臟在內的各種器官。而感染後發生POTS是其中一種類型。即使在急性感染消退後,這些人在直立時仍可能有持續的疲勞、頭暈和心率加快而造成慢性不適感。值得慶幸的是,大約一半的POTS患者會在幾年內自行恢復或改善。但對於其餘的病人來說,如果不對POTS進行治療,往往會形成惡性循環。由於這些病人因為站立時的不適而開始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床上,避免引起症狀的活動。當病人的日常活動變少時,腿部的肌肉就會減少,心臟容量就會萎縮,血液循環的容量就會減少,這些變化使直立或站立時更加不舒服,導致病人花更多的時間在床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的人可能會變得失能。因為他們每天連做家務都會感到頭暈和疲憊。許多人由於這個疾病而從學校或工作崗位上離開。POTS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郭志東醫師說,腦震盪、手術甚至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後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後也有可能會出現這種症狀。許多研究人員在猜想,POTS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身體的免疫系統變得過度活躍引起。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免疫系統正在專注對付入侵的病毒,但錯誤地把身體自身的健康組織錯認,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就POTS來說,這種損傷被認為會影響血管內層,使其在直立時失去血管本身收縮的能力。大部分的病人都會透露他們從前休息時的心跳頻率,通常是每分鐘60到70次。然而,出現症狀後靜息心率可能都落在每分鐘80多次,在爬了一小段樓梯後就飆升到了130次或以上,僅僅站起來就會引起頭暈和心跳加速。所以當病人因為直立時產生頭昏眼花,心率明顯變化,必須高度懷疑POTS。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站直這個簡單的動作是很理所當然的,但患有POTS的人可能會覺得非常不舒服。原因是在正常情況下,當我們直立時,重力會使1/3的血液在腰部下方停滯,使返回心臟的血液變少,所以心臟能泵到身體部位的血量會減少,這會導致大腦血壓下降。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應該經歷過久坐後迅速跳起來,出現短暫的頭暈或「看到星星」的感覺,這就是因為重力對我們生理的影響。而當血壓下降後,我們心臟中有一些感受器細胞會檢測到這個情況,他們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指示腎上腺釋放一種類似腎上腺素的物質,稱為正腎上腺素到血液中,正腎上腺素能讓心臟跳動得更快、更有力,從而恢復正常的腦部血液流動,同時也能使血管收縮。但POTS的病人對正腎上腺素的反應只有心跳加速,但血管收縮的效能變得很差,身體為了維持血壓,心跳會變得更快。這些惡性循環甚至會讓病人頭暈和昏倒,正腎上腺素也會影響包括消化系統在內的其他器官,導致腹脹和便秘。郭志東醫師建議,如果經常出現上述症狀,便需要向心臟科醫生檢查一下,以確定有沒有罹患POTS。
昔不滿體育圈黑幕放棄體操 瑞莎在台重拾體操熱情…無奈又被黑
今年36歲烏克蘭名模瑞莎,2015年與鞋業小開男友Mike結婚,嫁作台灣媳婦的她,還在2019年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成為真正的台灣人。而婚後積極為國內培育體操人才的瑞莎,今天突然被人爆料,指控她把選手當工具、帳目不明等,讓現在懷孕已經超過31周的她,氣到在社群平台無奈發聲,反駁這些抹黑她的指控。而其實過去曾是烏克蘭當地全國體操冠軍選手的瑞莎,當年會離開體操圈,也是因為不滿國際比賽黑幕重重,因此放棄體操,對比現在她投身體操圈,又被捲入抹黑漩渦中,想必她的內心五味雜陳,昔日深陷黑幕的陰影,又再度浮現。來自烏克蘭的瑞莎,爸爸職業是心臟科醫生,媽媽則是大學教授,從小家境優渥的她,當初之所以會投身體操,其實主要是為了想上電視。瑞莎打從3歲,小小年紀就開始練體操,而她小時候每每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打開電視機,看看自己的好表現,有沒有出現在新聞裡。原本想把體操當作一生職志的瑞莎,在15歲的那一年,瑞莎以烏克蘭韻律體操冠軍的身份參加全歐洲大賽,沒想到第1天拿第3名,第2天竟跌到第8名,瑞莎認為整個評審過程不公,內心失望之餘,決定放棄運動員生涯,回歸校園專心唸書,後來她順利取得烏克蘭經濟大學碩士學位,更在因緣際會之下,進入演藝圈發展,並在台灣落地深根,成為一位台灣媳婦。結婚後,近年瑞莎的重心不在演藝圈,還是發揮自己的體操專業,為台灣培育韻律體操人才,但今年4月卻傳出有人在網上爆料,指控瑞莎愛搶功,甚至其體操協會帳目不清等,讓她今天上午忍無可忍,挺著懷孕超過31周的肚子,先是對自己喊話「我先冷靜…等等回答」。下午瑞莎更透過臉書二度發聲,痛心的說:「求求你們讓我好好的為孩子們努力,我只是想要為這片土地做出一點貢獻,沒想到卻變成這樣。很痛,很難,很多不公平,但我不會放棄。」
王傳一揪心輕生戲收視飆 詮釋對人生生無可戀
王傳一在《如果花知道》中友情客串演出,一登場就擄獲許多女性觀眾的喜愛,第五集播畢停留在王傳一飾演的心臟科醫生生無可戀準備上吊自殺,這場戲也是他自己覺得最挑戰的一場戲,因為擔心觀眾過多聯想,導演除了偏意象式呈現外,情緒也要做足,才能讓電視機觀眾感受角色的困境。在第二單元「罪惡感斷捨離」中,王傳一只要一登場都是攀升該段收視高點,不管是進入花療室和花女巫任容萱的互動,和大元戀愛戲,以及深深自責令人揪心的橋段,都擄獲觀眾的心。前晚劇情更落在當王傳一飾演的心臟科醫生對人生感到失望灰心,準備要上吊自殺的一刻,王傳一回憶起這段戲也透露這是他演出《如果花知道》最具挑戰的環節,導演其實已經把這場自殺戲拍到比較意象,但相對情緒就需要做足,尤其這個角色前面幾場戲情緒已經非常重,瀕臨崩潰一直在找宣洩的出口,到了這一刻,情緒卻是整個平靜下來,才能呈現對人生感到失望感到生無可戀,就此就有想了斷的感覺。王傳一劇中飾演的心臟科醫生生無可戀準備上吊自殺。(圖∕衛視中文台提供) 除了演技情緒上的拿捏不容易外,王傳一回想起也說:「最後一顆特寫鏡頭,是在上吊的瞬間花之道名片掉在我眼前,這個非常難拍,墜落的瞬間要讓鏡頭拍到名片上的字,我們真的是試了有七、八顆鏡頭,好幾次都直接從我臉上刷下去,忍不住笑場,好險後來有完美拍到。」還有許多粉絲朋友看到王傳一趴在地上被黃鐙輝毆打的橋段都感到心疼,敬業的王傳一說劇情需要可以一直趴在地上也都沒關係,希望呈現最真實的一面給觀眾,反而他比較擔心衣服髒了不連戲,造成服裝工作人員的不便。還開玩笑說「好險當天天氣沒有很熱,不然趴在柏油路上那個熱氣冒上來就真的蒸到臉都不要不要了。」(圖∕衛視中文台提供) 《如果花知道》故事開始於一間神秘花店「花之道」,傳說只要是想斷捨離的人,都能在某個時刻,某個街角,看見這間花店的存在。挑戰難度很高的奇幻題材,從劇本、後製特效,到場景的要求都不含糊,為了符合劇中設定,實景拍攝足跡從基隆、九份、淡水、桃園、新竹、甚至到台中,拍攝場景超過224個,加上特效鏡頭超過700顆,單元演員卡司超過40位,劇本更動用三位編劇統籌加上11位編劇,三個月拍攝期共用掉1000劑快篩試劑,對於40集的長劇來說,不僅考驗製作團隊映畫製作,對於演員來說也是體力挑戰。該劇於週一至週五晚上9點在衛視中文台播出。
女驚見床下「毛茸茸物品」不斷蠕動 查看抓出母蛇與17條蛇寶寶
隨著天氣日漸炎熱,不少蟄伏的動物都紛紛開始活動了起來,住家較為偏遠地區的民眾,須小心注意,是否有不速之客闖進家裡。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市(Augusta)1名女子崔西(TrishWilcher),11日晚間正要就寢時,突然注意到床下有東西在蠕動,好奇一摸才發現,躲在床下的竟然是一窩蛇寶寶。女子與丈夫在家中共找到17條蛇寶寶及1條母蛇。(圖/翻攝自Trish Wilcher臉書)根據《AJC》報導,事發當時,崔西正要上床睡覺,意外瞥見床下有一團不明物體,「原以為是什麼毛茸茸的東西,沒想到伸手一摸,那個東西還會移動。」崔西好奇之下仔細查看,赫然發現竟是一團蛇寶寶,嚇得趕快叫來丈夫麥克斯( Max Wilcher),兩人在屋裡東翻西找一陣時間,以捕蛇夾和麻布袋抓出一條母蛇及17條蛇寶寶。女子與丈夫將找到的18條蛇帶到小溪邊野放。(圖/翻攝自Trish Wilcher臉書)崔西表示,作夢也沒想到家裡會出現這麼多蛇,「我現在在家都非常焦慮,不敢隨便坐下,之後我可能需要看心臟科醫生了。」報導指出,崔西與丈夫所抓獲的蛇應是無毒的束帶蛇(garter snake),兩人隔天便將18條蛇帶往附近較少人活動的小溪邊進行野放。喬治亞州生物學家索柏格(Daniel Sollenberger)表示,該區經常傳出有蛇闖進民宅,大多皆是自車庫及房子縫隙鑽入;另一名專家則說道,夏日蛇群將會更將活躍,「如果你家有老鼠問題,蛇會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專家提及,蛇類在冬天寒冷氣溫下,身體因無法產生熱量而進入冬眠;相較之下,炎熱的夏天蛇群體內儲存了不少熱能,活動力增加的情況下,更有可能出現在大眾眼前,提醒民眾注意蛇群出沒,避免被咬傷。
寶寶對母親開口首句話竟是「救我」!就醫後有驚人發現
國外一位母親在鏡頭前捕捉到她的寶寶說話的瞬間時,她簡直難以置信寶寶說出口的話。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如「媽媽、爸爸」或 「狗」。根據《鏡報》報導,TikTok一名用戶「@shawnaannie」在一段影片中分享了孩子說出口的第一句話,該影片的觀看次數超過了927000次,看到影片的觀眾們和她一樣感到害怕。該名母親肖娜(Shawna)在標題中寫道:「當你女兒開口的第一句話是請求幫助時,真的很可怕,」在這個片段中,可以看到躺在她腿上的女兒吐出口水發出漱口聲,並發出嬰兒會有的牙牙學語的聲音,然後清楚地說,「幫幫我吧,媽媽」。這段短片很快獲得了超過28.4萬個讚和2100條評論,讓肖娜的追蹤者們感到毛骨悚然,其中一個網友說,「救救我,媽媽」(HELL NO LMAO help me mommy),另一個人發表評論道:「這也太清楚了,OMG」,第3個網友評論:「我絲毫沒有想到會這樣,這真的嚇到我了。」肖娜後來表示,這不僅是她的「第一句話」,而且在這之前她從未說過任何一個音節。但是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後來導致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我帶她去看小兒科醫生,醫生讓我們去看心臟科醫生,因為他聽到了雜音,不到1個月後,我的寶寶動了手術」。在後續片段中,肖娜展示了她目前2歲的孩子,在做完心臟手術後身體非常健康的模樣。
爽住4層透天厝「搭電梯遇故障」困4天 8旬婦和女兒喝尿求生
住在獨棟透天厝是許多人的夢想,不怕被鄰居吵、而且空間又大,相當自由,許多高級透天厝還備有電梯,讓人好羨慕!不過大陸陝西省西安市一間透天厝的住戶卻遇上衰事,一名82歲的老婆婆和64歲女兒在屋內搭電梯時,電梯竟然故障,身上沒有手機的她們被困了整整4天;在又餓又渴的情況下,只能喝彼此的尿液求生,讓人聽了相當不忍。據《川北在線》報導,其實這對母女有和其他家人同住,不巧的是家人都出差,她們搭電梯要去別的樓層洗澡,當時身上沒帶手機,被困住也無法對外求援。收治這對老母女的醫生表示,當時她們又怕又餓又口渴,但還是想要活下去,所以做出重大決定,「母親尿尿,女兒用手接著喝;女兒尿尿,母親用手接著喝。就在這種只喝尿的情況下,她們堅持了4天3夜。」(圖/川北在線)除了沒食物和飲用水之外,電梯裡面的空氣也越來越稀薄,老母親踩在女兒的背上,將電梯天花板的燈,用她的拳頭砸碎,再將燈整個拆掉,母女倆就靠著這一個小洞輪流呼吸外面的空氣。醫生表示,在這4天中,她們一直努力要打開電梯門,到第4天,女兒終於成功把自己的身體擠出電梯門,終於可以向外界求援。(示意圖/百度)消防員獲報到場,趕緊讓兩位老太太喝水、吃點東西,然後將她們送往醫院。醫生表示,82歲的老太太到院時已經狀況相當不好,「她已經極度衰竭、脫水、眼球塌陷、舌頭變得瘦小,口唇都乾裂了。」至於64歲的女兒則因為有心臟病,立馬送給心臟科醫生檢查。(圖/川北在線)對於她們喝尿求生的方法,醫生說:「到關鍵的時刻,我們都知道尿液的主要成分還是水。儘管它有毒素,但是可以用來短時間維持生命,這些水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水分的攝入,兩個人活不了這麼長的時間。」(圖/川北在線)
濫用大麻 恐造成心臟「變形」
大麻是所有麻藥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根據2016年的統計,全世界有1億9200萬人有使用過它,根據心臟科醫生針對3千名以上的人進行心臟掃描,發現常用大麻的人,對心臟容易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倫敦紐漢(Newham)大學醫院心臟科醫師卡吉(Mohammed Khanji)及團隊進行研究,並為沒有心血管疾病史的3407名男女進行心臟MRI(核磁共振),其中47名是常使用大麻的人、105人在調查前5年以上未接觸大麻,另外有3255名沒用過大麻,男女比例為45%及55%,而且平均年齡為62歲。結果發現,常使用大麻的人,心臟的左心室比較大,有出現障礙的可能,而且使用降血壓藥物的比例也提高,至於5年前有使用過大麻的人,則和正常人有同樣的狀況,顯示若是停止大麻的濫用,有害的影響也能被緩解。卡吉醫師認為還需要經過更詳細的病理分析,不過還是希望以娛樂為目的的大麻使用者,能夠在使用前想清楚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