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細胞
」國際再生醫療與幹細胞自動化高峰會議 展現台日應用能力
2022國際再生醫療與幹細胞自動化高峰會議今(11/4)日上午於臺北榮總舉行,衛福部石崇良次長、四位日本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界及國內頂尖專家與會,共同分享再生醫學及其自動化之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展現臺灣與日本於國際再生醫療應用的能力。再生醫學和幹細胞治療是本世紀重要的醫學領域。臺灣和日本政府都將再生醫學視為創新的治療方法和重要的投資方向,可用來治療身體部位受損需要修復的患者,像是心肌缺血、受損的視網膜等。再生醫學將為重建、替換或修復受損的身體部位和組織提供新的方法。目前日本幹細胞產業已從自體走向異體,以及研發自動化大量生產方式。作為新興領域,兩國政府也在不斷更新法律和法規體系,以因應新型醫療行為所產生的新問題。我國衛生福利部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以下稱特管辦法),開放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兩年來已有54件計畫案應用於臨床,包含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表皮組織修復與中風等。在日本政府大力的支持之下,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於國際上具有相當的地位與成就。而臺日長期友好的關係更是讓日本成為我國最佳的合作夥伴。前副總統陳建仁特別錄影致詞肯定臺北榮總、中研院、工研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等單位,在推動再生醫療的努力。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指出,細胞治療是臺北榮總中長期醫療研究發展重點,近年來全球再生醫學與幹細胞研發與治療技術突飛猛進,國際上相關臨床研究與幹細胞平台日趨成熟。我國政府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中,已開放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包含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表皮組織修復與中風等。本次討會不僅具有再生醫療及iPS臨床開創價值,顯現與國際間醫學交流的研究能量,更有助我國於再生醫學與幹細胞醫學研究臨床落地與全方位的發展。基於此目標與架構,臺北榮總近年來與日本著名的研究機構與學者建立並保持非常良好的交流。本次研討會很榮幸邀請到四位日本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界頂尖專家,包括日本諾貝爾醫學獎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彌)教授團隊成員吉田信介博士Shinsuke Yoshida、日本「神戶生物醫學研究與創新基金會」執行長 Shin Kawamata (川真田伸),I Peace(愛平世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GMP生產總負責人Koji Tanabe(田邊剛士)及日本心臟再生醫療權威專家Sawa Yoshiki(澤芳樹)教授。吉田信介博士(Shinsuke Yoshida)是研發出誘導性萬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教授(Shinya Yamanaka)所主持的iPS細胞研究應用中心(Center for iP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iRA)團隊中最重要的學者教授。Shin Kawamata (川真田伸)教授是日本神戶生醫研究創新基金會(FDRI)細胞療法研發中心執行長。日本心臟再生醫療權威-大阪大學Sawa Yoshiki(澤芳樹)教授,是全世界第一位利用結合自體幹細胞與層片技術治療心臟缺損,並利用自體幹細胞iPS技術做成心臟層片,已經成功移植並治療20多例心臟衰竭病患,成果極為豐碩,並為全世界心臟再生醫療之先驅,為心臟衰竭只能等待換心手術的病人帶來一線希望。另外,I Peace(愛平世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GMP生產總負責人Koji Tanabe(田邊剛士) 報告了近年GMP的iPS細胞量產化及系統建構在未來醫療上的應用,包含異體的iPSC 產品化,分化成神經細胞、心臟細胞、T淋巴細胞等等,並說明該公司的新製程,可達到藥品規模,供應臨床治療使用。國內演講者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李鎮宜副校長「應用於細胞品質檢測的半導體生醫晶片」、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邱士華主任「細胞重新程和iPS技術在視網膜疾病之開發應用」,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謝嘉玲副主任「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異體細胞治療產品開發現況與前景】。另外,何美玥國策顧問、郭旭崧無任所大使、涂醒哲董事長、陳鴻震教授及謝達斌教授共同參與綜合座談,對再生醫療、幹細胞自動化生產製造等各項議題均充分討論。
首顆人類器官培育出來的「心臟」 目前已經跳動3個月
近日有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一個比芝麻還要小、但卻能以規律的節奏來跳動的「迷你心臟」,裡面甚至有具備心室等結構。科學家認為,透過這個迷你的心臟,有助於解開許多未解之謎,像是嬰兒心臟病發作後,為何其心臟不會留下疤痕。根據《sciencealert》報導指出,這項由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幹細胞生物學家門詹(Sasha Mendjan)主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於幹細胞進行了重新設計,讓幹細胞可以轉化成各種類型的心臟細胞,而他們的研究目標,就是讓幹細胞發展程存在心腔壁三層組織層的狀態,這是一般生物心臟最早發育的部分。而研究團隊透過特定的順序來啟動6種已知的心臟訊號管道,誘使幹細胞隨著細胞分化,發展出不同的層,而這樣子看起來,更接近心臟壁的結構。而在歷經了一周的發育後,這個器官的結構與胚胎中發展25天後的心臟極度類似,可以清楚的觀測到心臟的心肌細胞、上皮細胞、程纖維細胞與心外膜,其中甚至也有出現心室的構造,而這個培養出來的心臟,每分鐘跳動速度約為60至100次,這也與胚胎細胞發展出來的心臟跳動速率接近。研究人員也模擬心臟病導致心臟細胞受損的場景,他們使用冷凍鋼棒冷凍部分心臟細胞,而研究小組發現,心臟的程纖維細胞舊隨即開始像損傷部位移動,並且產生修復損傷的蛋白質。培育器官一直是許多科學家希望能實現的夢想,在過往來講,科學家已經能培育出類似大腦、肝臟等器官,但是心臟由於功能複雜,一直都很難進行完整的培育。而這起實驗是截至目前為止,培育出最接近真實的心臟器官,門詹表示,第一次看到迷你心臟出現時,就連自己也不敢置信,沒想到竟然能讓心室自動生成。而門詹也表示,這顆迷你心臟目前已經跳動3個月了,未來可以透過這顆迷你心臟來解除許多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