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併發症
」二尖瓣逆流輕中重度治療方式大不同! 修補、置換手術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不少國人有二尖瓣逆流狀況,若疏忽恐引起嚴重併發症!二尖瓣是藏在心臟裡的結構,針對輕中重度不同的患者,心臟內外科各有治療策略皆可修補與置換瓣膜。其中,曾手術換過的生物瓣膜也可能年久失修,就得進行二次置換,因年長者再次開刀風險高、手術難度也高,病人恐求助無門!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進行高難度的「經導管瓣中瓣手術」(M-ViV),低侵入性、風險較低、傷口也小,給予患者新解方。瓣膜無法閉合 血液逆流造成心悸、呼吸困難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左心室中間的瓣膜,由前葉和後葉2個瓣葉組成,構造宛如閘門的2個門片,正常開合時可以維持正常血流,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但若二尖瓣無法關閉,就會造成血液逆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表示,二尖瓣逆流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多數患者病況是緩慢漸進,早期沒有症狀,但當逆流越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度越來越差、心悸、下肢水腫、無法躺平、腹脹等症狀,建議照心臟超音波檢查。及早治療預後佳 二尖瓣修補優先、置換為後重度二尖瓣逆流,恐產生心臟衰竭,及早治療是上上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說明,根據長期研究心血管併發症,及早修補預後較佳,因此治療原則是「修補優先、置換為後」。 外科修補與置換:標準開胸手術 目前國際治療標準為外科開胸手術,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雖然傷口大、恢復慢,但手術視野廣,能夠一次矯正多種心臟問題(如其它瓣膜治療、心律不整或繞道手術等)的患者。9成重度患者可矯正至無逆流,耐用度可達20年到30年,復發率低。 外科修補與置換:微創手術 在病程早期,病灶簡單的患者,可以內視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進行,微創外科修補或置換手術。可在更小的傷口,更快的恢復下達到同樣理想的長期結果。 內科修補與置換:經導管療法 心臟功能低下的年長者無法挨刀怎麼辦呢?內科治療方式為「經導管療法」,把漏血的地方「釘」起來,讓血液逆流變小,傷口較小、恢復也較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內科經導管手術分為修復與置換2大類: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將二尖瓣膜前後2個瓣葉邊緣對接的Mitraclip瓣膜夾合器技術。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從右心房穿刺心房中膈,到左心房進行瓣膜置換,可減少損傷,同時置換成新的導管瓣膜。 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 將二尖瓣膜前後2個瓣葉邊緣對接的Mitraclip瓣膜夾合器技術。 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從右心房穿刺心房中膈,到左心房進行瓣膜置換,可減少損傷,同時置換成新的導管瓣膜。 瓣膜再置換高風險 經導管療法適合高齡患者若瓣膜損壞太嚴重,修補效果不佳,就需要置換人工瓣膜,選擇方針依患者年齡而定:金屬瓣膜 (儘可外科手術置換): 耐用度較高,但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年輕患者使用,可減少二次置換的風險。 生物瓣膜: 由豬牛製成,使用年限較短。適合年長者,不需多次開刀,可避免服用抗凝血劑所造成的出血作用。不過,生物瓣膜約10年會慢慢鈣化,此時就會需要2次置換。但2次開刀本身風險高,包括二尖瓣結構複雜、第1次手術傷口留疤、組織沾黏等,或第一次手術紀錄未詳盡等狀況,讓病人求助無門!謝宜璋進一步表示,現今有「經導管瓣中瓣」療法,將導管從股靜脈放入順著血管到達左心房,並順著指引導線植入新的人工瓣膜。此術式風險較低、較不侵入性、傷口較小,手術及住院時間較短,提供高風險患者另一項治療選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 團隊擬定最適合治療方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二尖瓣逆流治療技術日益月新,從早年氣球擴張術、開胸手術到現今經導管瓣膜療法,治療選擇多元。心臟整合中心團隊會依據患者年紀與疾病進展,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洗腎20年!102歲人瑞開心慶生 7大照顧重點一次看
台北長庚醫院在3月6日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慶生會,為一位持續血液透析治療將近20年,今年高齡102歲的長壽病人唐先生獻上祝福。台北長庚醫院透析室主任張智翔教授表示,唐先生自2005年起便在台北長庚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病人總是用正面積極的心態,克服每一次透析,並且在透析照護團隊悉心照護下,保持了良好的營養狀態,更擁有穩定的心情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其家人的陪伴也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及鼓勵。張智翔教授說,90歲以上高齡透析長者,可以活到百歲非常難得,展現了在優質的醫療照護下,即使面對慢性疾病,生活品質和透析治療一樣可以共存。張智翔指出,腎功能主要為藉著尿液排出水分、毒素、進行酸鹼及電解質平衡,成年後隨著年紀增長,腎絲球過濾率每年下降一,隨著年紀增長,腎功能緩慢下降,一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其他疾病,加上不良用藥習慣,可能導致慢性腎病。目前台灣約有11%民眾患有慢性腎病、其中超過9萬人接受透析治療,盛行率為全球之冠。由於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為了增進腎友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張智翔教授也提供一些重要的生活重點給腎友參考:第一、按時接受透析至關重要:定期透析能幫助清除體內積累的廢物和多餘的水分,是維持腎友生命的基礎。第二、控制體重和血壓相當重要:維持適當的飲食和運動,避免過多的鉀、磷和鈉攝入,並保持穩定的體重和血壓,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相關併發症都很重要。第三、保持瘻管暢通及清潔:瘻管是第二條生命線,因為瘻管是透析過程中血液進出體內的通道,必須保持暢通及清潔,及時處理狹窄,減少感染和其他併發症。第四、正確服用藥物:能助控制血壓、維持鈣磷平衡,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第五、預防受到感染:因為腎友的免疫系統可能會比一般人更脆弱,勤洗手及配戴口罩,定期接受疫苗,注意下肢是否受傷,是防範感染的關鍵。第六、預防跌倒:家中應該移除可能導致跌倒的障礙物,並確保足夠的照明來預防跌倒。第七、充足規律的睡眠、維持快樂心情:對於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是必需的,它有助於減少壓力,對於腎友來說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持。張智翔教授強調,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因此疾病的早期檢測及預防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並且從血糖血壓到飲食生活調控,協助患者延緩腎臟病惡化。若透析治療無法避免,也期望藉由唐先生的故事,給其他病人鼓勵,讓他們也勇於面對疾病,積極治療,人生一樣可以活出美好。
家醫師推10種當季食材 教你如何幫助長輩控制血壓
冬日經常進補、運動量減少,加上天冷血管容易收縮,對許多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是健康一大威脅!進補吃太多 恐致血壓失控嘉榮家醫部陳怡成主任說到,冬天會吃羊肉爐、薑母鴨進補,也常泡各類即溶式飲品溫暖腸胃,飲食中攝取到加工食品的機率提高,無形中可能吃進大量鹽分及糖分,還有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酒精等,不小心吃太多容易使血壓失控,要特別注意。10種當季食材 控制血壓陳怡成主任舉了10種當季食材,幫助長輩控制血壓,吃火鍋時可多使用香菜、番茄等高鉀蔬菜增添風味,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及鹽分,沾料可適當攝取大蒜,並且多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烹調;想吃甜點時,可以準備香蕉、黑巧克力、奇異果及無糖優格,幫助放鬆肌肉穩定血壓,也可多吃盛產的草莓及柑橘類,但長輩若有服用降血壓藥物,建議不要吃柑橘類水果避免影響藥效。控制血糖 日常飲食方向一次看值得注意的是,長輩們的血糖也可透過食物選擇管控,陳怡成主任提供幾種幫助控制血糖及糖尿病管理的食物,讓長輩能掌握日常飲食方向:常見的蕈菇類能抑制血液中葡萄糖吸收,燕麥可減緩血液中葡萄糖升高,苦瓜可以幫助血糖平衡,而富含優良脂肪的魚類如鯖魚、鮭魚、沙丁魚等,不但能增加飽足感也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穩定,再搭配特級初榨橄欖油等油脂,能有減少碳水化合物吸收。如果想吃點心,推薦無調味堅果、蘋果、莓果等,較能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尿病引起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飲品可選擇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的無糖豆漿,以及幫助降低空腹血糖波動的綠茶。進食順序要注意 防止血糖波動大此外,陳怡成主任指出,研究發現進食順序也會影響血糖波動程度,一開始先吃青菜、再吃蛋豆魚肉等蛋白質,最後攝取碳水化合物,有助於平緩血糖波動,有利血糖及糖尿病控制。
《紅人榜》20歲柯辰勳猝逝 醫曝4種致命性心律不整
《超級紅人榜》歌手柯辰勳昨(28日)疑似因心血管併發症猝逝,得年20歲。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整理出,常見4種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其中肥厚性心肌症為引起年輕人發生猝死的最常見原因。黃軒過去曾以《年輕人猝死:背後隱藏的殺手》為題指出,希臘曾對6030死亡年齡介於1-35歲的人做死因分析,其中有349名年輕人突然猝死,83%和心血管疾病有關;此外,研究人員針對有記錄心血管疾病病史或遺傳疾病的20個高風險家族進行研究,其中25%的人被檢查出有基因突變,這些潛在的基因變化,導致了這些年輕人很容易誘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黃軒整理常見4種:1.右心室心肌病變引發心律不整(ARVC)一名23歲女性病患發生猝死,在做心臟超音波愕然發現右心室擴大,右心尖有似動脈瘤;病人身上,發現有c.2508delA的基因受損,她的家人也測出同樣的c.2508delA的基因受損,這些人平常不太會有症狀的。另一案例是18歳年輕男性運動猝死,左心室輕微的肥大;病人的母親和姐姐,和他一樣,也都有2146-1G>C基因受損,這些家庭成員,都會是猝死高危險群,他們容易死於右心室心肌病變引發心律不整。2.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心律不整以長QT症候群最為常見,它的特徵是在心電圖看到QT間隔的過度延長(男性大於440毫秒,女性大於460毫秒),易造成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跳易停止跳動,這些人基因檢查有c.292T>C的基因突變,都是威脅生命停止的殺手。3.多發型性心室心律不整一名17歲男性病患發生猝死,他的13歲弟弟也突然死亡,而他36歲姐姐常常會有昏厥症狀,結果發現,姐姐心臟超音波檢查和心電圖一切都正常,只有在運動心電圖下,才出現多發型性心室心律不整,檢查了他們的基因,有c.7226T>A 的基因突變,易誘發多發型性心室心律不整的發作。4.肥厚性心肌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肥厚性心肌症是一種遺傳性心肌病變,為引起年輕人發生猝死的最常見原因,其臨床表現具多樣化,可能從無症狀到嚴重的心絞痛、心衰竭之症狀和猝死。黃軒提到,一份發表在《國際鑑識遺傳學期刊》的荷蘭研究,其針對102名荷蘭猝死案例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有近6成(58.8%)的案例帶有導致心律不整的基因變異,其中有3個基因是首次被發現,有7個基因在此研究中首度證實有關聯性。針對成年人,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心臟病學會(ACC)以及心律協會(HRS)針對心律不整病人管理指引中就建議,心律不整病患可以考慮進行基因檢測,根據基因的分型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黃軒表示,隨著醫學進步,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透過抽血即可最多同時檢測208個基因、200種疾病等,各自精準醫療實驗室,都會有這些檢查,只是價格不便宜而已。
20歲《紅人榜》柯辰勳猝逝 許常德淚:不知道要怎麼跟你告別
《超級紅人榜》20歲歌手柯辰勳是礁溪長榮鳳凰酒店的員工,昨(28日)疑似因心血管併發症,猝逝在更衣室廁所。身為節目評審之一的許常德發文哀悼,「我不知道要怎麼跟你告別。」許常德在臉書表示,很榮幸跟柯辰勳一起合唱過一首歌,也曾一起深夜在電話裡聊重大心事;許常德坦言,在青春期的遭遇和柯辰勳很像,滿腦子的奇怪想法都很難實現,生活、上學、經濟等,都要靠自己,所以一直認為柯辰勳可以的。許常德指出,柯辰勳在最後第2次返回紅人榜舞台前問他「還有必要比下去嗎」,自己毫不懷疑地回答「有機會離音樂多近,就儘量靠近」,於是每一次錄影都會看到柯辰勳,來回車程都是一筆錢,當時心想這個孩子怎麼那麼聽他的話。許常德說,上次和柯辰勳合唱四季紅,柯辰勳的媽媽還形容,那個畫面就是父子,「我不知道要怎麼跟你告別,我深深知道我對你很重要,你說了一些一輩子不會跟人流露的真心給我。我們唱歌講話都不彩排的,這就是我們在一起的方式。」同時許常德希望,檢察官能細查,也盼礁溪長榮鳳凰酒店能再次注意工作環境是否安全。
「冬天與PM2.5濃度」增加心血管併發症 臺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當前,全世界人類正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所帶來對人體的影響,尤其是身處亞熱帶國家的台灣民眾,在季節性變化時該如何保養心血管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顯得格外重要。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以及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副研究員曹崇銘針對城市氣候溫度、相對濕度和PM2.5空氣污染的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健康效益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環境溫度與濕度可顯著影響血壓、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季節的效應顯示冬天是一個心臟血管負擔增加、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而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同樣對血壓有顯著影響,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對於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人來說,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臺大醫院及臺灣大學共招募了台北市86名上班族進行實驗,發現環境溫度每上升1度,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下降0.66 和0.61 mmHg、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則分別下降0.62 和0.59 mmHg、左心室最大負荷皆顯著下降。反之若冬天環境溫度下降,血壓及心臟負荷將顯著增加,冬天與其他季節相比,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顯著升高,但是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是降低的。在相關研究中也發現,受測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濃度、白血球及紅血球細胞數量及發炎指標、人體收縮壓和舒張壓、以及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在冬季顯著高於夏季。冬季主動脈血管硬度增加,血管阻力增加。冬季時人體的心率及心臟輸出量皆降低,表示人體必須減少心臟活動,以避免寒冷天氣下的能量消耗。在低溫環境,代謝率和心率降低是一種重要的心血管適應,是人體冬季減少活動和保存能量的自我保護機制。此外,在潮濕的天氣裡,汗水蒸發得較慢,會讓身體的核心溫度持續升高,導致血管舒張,血壓可能會降低。臺大的研究顯示,相對濕度每增加1%,手臂舒張壓會降低0.5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降低0.58mmHg。當心臟仍在努力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時,心臟必須提高心率及心臟輸出量,才能更快地將血液輸送到身體(例如皮膚周圍毛細血管),以控制身體的核心溫度平衡。研究發現,相對濕度每增加1%,心率增加 0.92次/分鐘,心臟輸出量增加70.02毫升/分鐘。而臺大的研究也發現,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顯著影響血壓。每增加 1μg/m3,手臂舒張壓會增加 0.36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增加 0.45 mmHg,因此PM2.5的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從古至今祖先的智慧都教導我們寒冷的冬天,要避開寒冷,求取溫暖,食物要溫補。酷熱的夏天,要避開暑熱,求取清涼,食物要解熱。氣候季節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了解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下人體如何適應,以促進心血管健康。對於生活在亞熱帶城市的臺灣居民,要特別注意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如何減輕極端天氣和空氣污染對心臟血管造成的風險,是目前必須慎重面對的健康議題。
長新冠索命1/無慢性病!32歲男「突爆心律不整」 醫示警:9月後恐掀高峰
新冠疫情後遺症「長新冠」(染疫後3~5個月仍有許多不適症狀),成了全球新困擾。荷蘭8月間一項研究顯示,每8位確診成人就有1人出現,引起全球醫界重視,台灣一名醫師告訴CTWANT記者,「長新冠引發的心血管疾病恐成為索命關鍵,一位32歲男子就差點丟了小命」,專家也警告,「9月長新冠人數將進入高峰!」此篇荷蘭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的研究,分析7.6萬名成年人中,將4231名確診者與8462名非確診者進行配對,結果發現,大約1/8確診者出現長新冠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疲倦等。台灣20歲以上確診者有385.3萬人,若依此數據估算,應該有48萬名成年人受長新冠之苦。「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Long COVID)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近期美國研究發現,確診12個月後會增加以下併發症機率,心血管併發症約有4.5%,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包含心肌梗塞、中風、總死亡率)約為2.3%,心律不整約為2%(其中超過半數為心房顫動),缺血性心臟病約為0.7%(當中7成3為急性冠心症,而4成為心肌梗塞),腦血管病症約為0.5%(當中7成為中風)。」32歲的黃先生便是這樣的例子,身體健康的他,過去沒有任何慢性病史,今年5月中旬確診新冠肺炎後,除了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也併發胸悶、心悸、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幾近暈厥。陳玠宇說,「由於症狀愈來愈嚴重,黃先生趕緊到心臟內科求診,檢查發現併發嚴重心律不整、心室頻脈,發作持續時間長達將近20秒,差點危及性命,後來經醫療處置及藥物調控後,心肺症狀才逐漸改善。」美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心血管風險會大幅增加,以18~64歲族群為例,心律不整機率會增加1.7倍。(示意圖/123RF)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顯示,18~64歲確診者併發心律不整的機率增加1.7倍、肺栓塞增加2.1倍,65歲以上確診者則分別是1.5倍、2.2倍。肺栓塞是指肺動脈的血液因堵塞而無法流通,阻塞物的來源可能為血栓、腫瘤、空氣、脂肪,塞住之後病人常會有喘、胸悶、胸痛、咳血等,猝死率可達10%。陳玠宇表示,想預防心血管併發症,確診後可抽血確認有沒有心肌炎或是否有血栓,且血栓可能發生在腳部或心臟,因此在感染病毒後如果腳有水腫,甚至壓了會痛,就要小心是深層靜脈栓塞,這可能造成心血管併發症,例如肺栓塞,嚴重恐致命。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醫師楊博州則表示,「近來明顯發現肺栓塞患者增加,可能與疫苗有關」,雖然AZ產生血栓機率只有百萬分之2-5,但畢竟急診室是一個濃縮區域重症病人的地方,搶打疫苗後肺栓塞病人才增加,所以猜測應該有所相關。楊博州提醒,由於下肢靜脈血栓常是肺栓塞來源,所以開刀、久臥久躺、慢性心臟衰竭、惡性腫瘤、生產後或懷孕婦女、口服避孕藥、肥胖、抽菸等患者應注意其下肢血液循環避免血栓生成、出現下肢腫痛合併呼吸喘的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
每4人中就有1人血脂超標 死亡風險增2.13倍
你的血脂治療達標了嗎?研究發現,冠心症患者有近6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七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卻僅5成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00 mg/dL以內。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臺灣腦中風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藉此降低併發心、腦、周邊血管之嚴重疾病的機會。醫師亦提醒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因害怕染疫而減少或自行取消回診;然而國外研究指出,高血脂患者的死亡風險較正常人增加2.13 倍,醫師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5.6%,即每4人就有1人血脂指數超標,相較於102-105年的調查上升了近14%。而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與高血脂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居第2及第4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黃柏勳教授指出,同時合併有「缺血性腦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等三類型疾病者,是高血脂族群中的高風險族群,更應嚴加控管血脂。研究顯示,LDL-C每增加39mg/dL,將增加25%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40%的冠心症風險,除中風外,也會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發生機率;而當LDL-C增加10mg/dL,則會提升10%的周邊動脈疾病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黃柏勳理事長解釋道,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並非個別獨立,而是互相牽引、有著環環相扣的緊密關聯性,例如近6成冠心症患者會同時合併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有鑑於此,高風險患者應積極降低LDL-C指數,才能避免陷入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負循環中。「兩位做心導管手術的病人,第一位術後穩定服用降血脂藥物,血脂控制良好病情穩定,第二位病人不按時服用藥物且擅自停藥,一年多後又再次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暨台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兼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黃啟宏醫師強調,曾罹患心、腦、周邊血管疾病的高血脂患者應該嚴加控制血脂;若隨意停藥,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機率就越高!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貽恒教授強調,高風險患者應盡早使用中高強度的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續發風險,建議患者應與醫師詳加討論、穩定服藥,降低高血脂及其相關的心血管併發症對健康帶來的危機。
智能科技輔助醫療決策 有效降低急診死亡率
因應急診病人病情瞬息萬變,國泰綜合醫院於急診導入敗血症智慧決策作業系統。國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陳健驊指出,系統先依病人生命徵象做為篩選依據,由系統自動跳出疑似敗血症警示提醒,同時設計查核表,協助醫生在看診與給予處置過程中可自動帶入檢驗結果並計算SOFA分數(敗血症引發器官衰竭分數),最後建置智慧決策輔助功能,依SOFA系統分項分數給予臨床照護建議,可望協助年輕醫師判斷。據院內統計,導入該智能系統後有效降低病人總住院時數從240小時降至228小時、急診敗血症病人的死亡率從18.5%降至5.7%,該系統亦取得臺灣發明專利並榮獲2019年SNQ國家品質標章肯定。此外,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人,且預估未來每年還會以2.5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考量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主要的併發症及造成死亡的原因,國泰綜合醫院與基因檢測公司產學合作,開發用於評估糖尿病患者之冠心病風險檢測套組,只要透過抽血5 c.c.,就能預估糖尿病病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內科部主任林慶齡指出,目前許多研究已證實如LDLR、PCSK9等基因,皆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息息相關。透過預測套檢分析44種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基因及配合心臟影像學檢查,可依罹病風險高低與影像分析區分病人,提供不同照護模式。研究指出,若經評估為高風險族群,未來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較低風險族群高出3-4倍,但這些風險是可以配合醫療與良好作息改善。故該檢測結果有助於糖尿病人經由適當的營養調理,運動與持續醫療追蹤,降低日後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