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水腫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新加坡男抵台首日就昏迷! 醒來成「植物人」…醫療費破155萬
新加坡一名男子2023年11月曾到台灣旅遊,不過他才剛抵達第一天就不知原因昏迷,在台住院30天後透過空中救護被運回新加坡。該男子返回新加坡後雖然已經清醒,但是他的家人至今仍不知道為何男子會突然昏迷,如今也處於植物人狀態,醫藥費累積至今已花費6.6萬新幣(約新台幣155萬元)。新加坡媒體報導,這名因加坡男子Jake去年11月跟朋友一同到台灣旅遊,結果剛抵達高雄就莫名陷入昏迷,而且被朋友發現時Jake口中及衣服上都是嘔吐物,朋友也緊急將他送往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急救。不過詭異的是,Jake其實在離開新加坡之前身體狀況一切正常。住院期間Jake持續處於昏迷狀態,同時許多健康問題也出現狀況,因此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後才能回去新加坡。而他的兄弟Benjamin表示,Jake患有急性肺炎,必須接受為期2周的抗生素治療,且同時還出現低血糖、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敗血症等嚴重疾病,另外還有尿路感染、上呼吸道出血、急性肺水腫等問題。Benjamin透露,Jake在台灣住院的費用一共2.8萬新幣(約新台幣65.8萬元),但是這些還不包括在台灣的日常生活開銷。Jake的住院費加上從台灣空中救護運回新加坡的花費共達6.6萬新幣(約新台幣155萬元),但是申請補助都未通過,而目前他還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加護病房治療當中,且每晚的住院費用為426新幣(約新台幣1萬元)。根據Jake家人表示,2023年12月30日Jake終於清醒,並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雖然他可以開始自主呼吸,但他因為大腦嚴重受損,所以目前仍處於植物人狀態,無法與家人正常交流。Jake的家人為了救他,幾乎將生活積蓄耗盡,除了跟親友借錢之外,Benjamin和其他家人還兼差當送貨員;目前Benjamin也在網路上發起募款活動,希望可以為Jake籌到醫藥費,而截至18日下午3時30分為止,已經募得9.3萬新幣(約新台幣220萬元)募款。
不是熱死!動物園馬來貘「貘克」今解剖 初判這原因致死
台北市立動物園馬來貘「貘克」18日下午離世,外界質疑是否因近期連日高溫造成熱衰竭,今日上午解剖結果出爐,初判死因為「急性肺水腫」,與近期高溫造成熱緊迫致死的機率不高,而貘克感染的病原種類後續將依採樣組織進行診斷,預計2週之後才能判斷。貘克不幸離世後,今日上午由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病理專科老師與台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師協同進行解剖,初步判斷為急性肺水腫,也進一步發現貘克有慢性胸膜肺炎的潛在問題,感染較可能是主要肇因,與近期連日高溫造成熱緊迫突然致死的機率不高。至於貘克感染病原的種類,病理解剖時已經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後續也會針對採樣組織進行診斷,預計2週後才會有初步的結果。園方表示,今年3月才為貘克進行例行性採血檢查,相關數值均在正常範圍內。目前園方將針對熱帶雨林區所照養的馬來貘個體,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並對現場照養環境進行消毒及加強消暑設施。
「地獄犬」熱浪襲捲歐洲去年竟死6萬多人 今年熱到有工人刷斑馬線當場休克
夏天熱浪襲捲世界各國,各地都發出高溫警報,歐洲更是因地形原因出現嚴熱的高溫狀況,地中海周邊國家最為炎熱,據統計去年夏天歐洲就有6萬多人熱死,今年更是猶如地獄般的熱度出現,還有人以但丁《地獄篇》中的地獄怪物的名字「地獄犬」來形容高溫天氣,甚至有馬路工人刷斑馬線時中暑休克,最後送院後往生。民眾必須注意出遊氣候與溫度。(示意圖/CTWANT攝)據《衛報》報導,公衛學家發現,去年歐洲酷熱竟導致了6萬1672人死亡,當中地中海周邊國家義大利、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的死亡率最高,尤其是2022年的歐洲夏季,每一週平均氣溫都超過過去30年的基準值,最高溫在7月18日到24日那週,就有一名馬德里拉巴斯大學的醫生透露,當週他就曾遇到一名獨居的86歲婦女,因沒有家中空調,加上長期服用糖尿病、心臟病藥物,她在19日入院後抱怨疲倦,5天後就因急性肺水腫過世。今年歐洲的熱浪持續,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島與薩丁尼亞島,恐再次出現攝氏48度的恐怖高溫,義大利米蘭有一名44歲的工人,就在近日高溫下工作,40度的氣溫他粉刷斑馬線,沒想到就這樣暈倒休克,據《泰晤士報》報導,工人被緊急送醫後仍回天乏術,醫生認為死因跟高溫有關。熱浪襲捲持續,歐洲也以作家但丁的《地獄篇》,當中的地獄怪物的名字「地獄犬」來形容高溫天氣,如今也提醒要到地中海旅遊的民眾,必須做好防曬與防暑工作,甚至不要攝取過多咖啡因與酒精,以免增加中暑的可能。
3歲男童遭蠍子螫傷…送醫「心臟驟停4次」 留嚴重後遺症「永久性失明」
巴西一名3歲男童日前在姑姑家遭一隻毒蠍螫傷,雖然在30分鐘內就緊急送醫,仍引發嚴重併發症,住院33天內有11天都是插管狀態,且還因急性肺部水腫導致心臟驟停4次,甚至還面臨失明、無法行走的困境。綜合外媒報導,事發於2月21日,3歲男童內托(Raimundo Neto)在巴巴利亞(Barbalha)姑姑家被一隻毒蠍螫傷,媽媽在30分鐘內就緊急將他送醫,後來因情況嚴重被轉進加護病房,住院治療長達33天,且有11天都是插管狀態。內托於本月15日出院,但仍留下許多嚴重後遺症,媽媽娜吉安(Nageane de Souza)難過表示,「兒子現在不能走路、不能看東西,說話也有困難」,目前兒子要定期進行神經系統檢查,每天還要服用治療心臟問題藥物,導致他們家的經濟有些困難;此外,娜吉安控訴,兒子已經因蠍毒導致急性肺水腫,心臟驟停4次,但醫生到了隔天才來施打血清,他認為若醫生早點施打,兒子可能就不會被宣告永久失明。
中西醫治療「新冠死亡率降至15%」 關鍵是抑制病毒複製
一名65歲女性,去年6月到基隆長庚急診,當時發燒至38度,X光顯示雙側肺浸潤,血氧濃度為92%,COVID-19快速檢測結果呈陽性,因此被接受隔離和進一步評估。入院後,給予類固醇、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瑞德西韋以及單株抗體,但因為呼吸困難的進展,發生心搏過速和低氧血症,轉到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HFNC),同時也開始進行中醫介入治療,之後總體情況明顯好轉,4天後血氧濃度改善,生命體徵穩定,轉出加護病房繼續治療,持續搭配中醫治療,肺部X光顯示浸潤消退。7月初的核酸檢測CT值為33,順利解隔離出院。另一名62歲男性,去年5月因全身不適到基隆長庚急診,有發熱伴乾咳,隨後病情惡化,出現呼吸困難,血氧濃度為90%,快篩檢測呈現陽性。由於懷疑是COVID-19肺炎合併缺氧性呼吸衰竭,送至加護病房進一步治療。因血氧濃度未改善,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同步使用抗生素。但持續發燒和食慾不振,開始添加瑞德西韋,此時也開始進行中西整合治療模式。病患右大腿腫脹,不能排除深靜脈血栓形成,開始使用抗凝血劑。數日後肺部X光顯示肺炎改善,但卻導致肺纖維化,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持續搭配中醫治療。6月下旬核酸檢測陰性,轉普通病房繼續治療,並安排心肺復健計劃。因懷疑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安排都普勒超音波顯示右腿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安排了肺栓塞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結果為陰性,仍然繼續中醫治療,最後病況穩定於7月中旬出院。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黃澤宏醫師表示,自2019年底全球各地遭受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嚴重者甚至引發劇烈的發炎反應,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細胞激素風暴」,導致致命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是屬於較嚴重的肺部傷害,可能在感染後72小時內出現急性肺水腫症狀,並在隨後的2~5天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造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低血壓、發紺、乾咳、發燒、神智錯亂等嚴重後遺症導致危及生命。黃澤宏醫師說,基隆長庚醫院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並進行研究,研究團隊針對2021年5月至2021年7月共93位COVID-19住院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其中29位施以中西醫整合治療,對照64位病人以西醫常規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同時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的病人,死亡率為15.4%、痊癒率為84.6%,而對照組則分別為40%和60%,顯示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是相當有潛力的治療方向。黃澤宏醫師解釋,為了降低新型肺炎染疫造成重症之機率,便開始探討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的機制。研究人員在基礎研究及動物實驗發現,傳統中藥配方可以逆轉新型肺炎感染特徵,降低發炎反應並阻止細胞因素風暴的發生,進而抑制ARDS的產生。他說,很多研究證實,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的表現跟病毒的感染有關。研究顯示,中藥黃耆複方YQ1可藉由調控小分子核糖核酸來抑制病毒複製,促進巨噬細胞的抗病毒作用,並同時控制細胞內氧化壓力,調節細胞激素風暴。在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大鼠肺損傷模型中也展現出其有效性,實驗大鼠的動脈血氧濃度、呼吸頻率、肺部形態得到顯著改善,並且提高抗病毒的能力。這項研究的部分成果也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國內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從2021年5月爆發主因是Omicron,傳播力較強、突破性感染機會高,傳染力又更高。但隨著病毒的不斷變異,BA4、BA5已經開始出現,可能造成另一波住院病患,黃澤宏醫師希望能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以有效減少重症之死亡率。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及民眾疫苗接種普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病患減少,但卻有不少感染新冠病毒病患在確診一年後,仍出現疲勞感、呼吸困難、睡眠障礙等長新冠症狀(Long-Covid)。黃澤宏醫師表示,目前對於感染後造成長新冠症狀的機轉仍不明確,有研究亦懷疑與細胞激素暴所導致的肺部傷害有關,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將成為今後重要的治療手段,提供病患改善的希望。
首例青少年染疫死亡…編劇姪子「解隔後昏倒不治」 8月大女嬰併敗血症病逝
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新增52,992例本土確診,另有151人死亡,創疫情以來次高,其中一例15歲少年個案,於解隔離隔天突然在學校昏倒,送醫後宣告不治,目前研判為新冠病毒導致「病毒性心肌炎併急性肺水腫」及「心因性休克」;另名8個月大女嬰,確診僅3天就因感染併敗血症身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該名15歲少年為先前新聞報導中的知名編劇岳清清的姪子,也是首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指出,當事人曾接種1劑疫苗,於5月20日出現發燒、5月22日採檢陽性,並在居家照護結束後的隔日5月30日,突然在學校昏倒、送醫搶救後不治。司法相驗研判,當事人因新冠病毒感染「病毒性心肌炎併急性肺水腫」及「心因性休克」身亡,列為心肌炎死亡案例。而編劇岳清清於6月2日的發文中提到,姪子因確診死亡,須在24小時內火化。(圖/指揮中心提供)另名染疫死亡的8個月大女嬰,原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疾病而多次手術,5月31日出現發燒症狀、手術造口滲漏疑似感染,採檢後確診,並於6月1日進入加護病房,並出現心跳、血壓、氧氣濃度下降,隔日6月2日宣布死亡,死因診斷為「細菌及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確診敗血症累積3例2死,且都有先天疾病,另重症兒童累積36例16死。(圖/指揮中心提供)而目前包含今日宣布死亡的15歲少年在內,全國已有2例青少年重症,另一例為4月27日公布的15歲少女,其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並一度需要使用呼吸器,不過該案已於5月中解隔,住進一般病房。此外,今日確診個案中有中症124例、重症119例,合計243例;今天宣布死亡151例中有146人有慢性病史,其中有110人未打滿3劑、64人未打疫苗,還有87位超過80歲。
知名編劇15歲姪子染疫猝逝⋯鑑定結果出爐 岳清清:看孩子哭自己也哭了
知名編劇岳清清的15歲姪子日前確診,怎料到居家隔離完後快篩陰性,以為康復回到學校上課,結果卻在學校突然身體不適,送醫後宣告不治,讓家屬相當悲痛。如今鑑定結果出爐,岳清清姪子的死因為「新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直接引起死亡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岳清清指出,經過檢察官與法醫鑑定後,姪子死因確實證明為「新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上面寫著直接引起死亡之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先行原因為「急性肺水腫」、「病毒性心肌炎」,5月21日經Covid-19快篩陽性、5月29日快篩陰性,但5月30日PCR陽性(CT值約32),必需在24小時之內火化。同學摺紙鶴訴說對博仕的想念。(圖/翻攝自臉書/岳清清)岳清清說,「至於為何這幾日政府還沒有把博仕的案例放在確診病逝的名單裡,可能要等他們校正回歸吧?看等多久,就知道我們對於未知的還有多少?」岳清清說明,姪子的父母之所以交由她來做溝通的窗口,原因是他們的中文沒有很好,其二是他們還在痛失愛子的狀態中,很難回應釐清事發的所有細節,還望大家能理解。岳清清也提到,有幾個與姪子要好的同學,責怪自己沒有盡力搶救姪子,看到他們哭了,她也忍不住哭了,「博仕不會怪任何人,你們都知道他是個多麼善解人意的孩子,我們更知道學校都盡力了,你們也嚇壞了吧?對不起,孩子們,這場疫情讓你們都成了受害者,姑姑在這裡謝謝你們,博仕的爸爸媽媽也謝謝你們,在最後還給博仕留下滿滿的愛與祝福,我們都感受到了,相信博仕在天堂也必如此。」
5專科醫師24小時齊力搶救 妙齡女中風後奇蹟恢復
臺北榮總急診、神經內科、放射科、心臟血管外科、整型外科等多專科團隊通力合作,精準診斷手術治療,24小時內成功搶救22歲、因心臟黏液瘤導致腦部、雙腿等多處栓塞的陳小姐,完全保留所有器官的功能,不需截肢,下肢完全恢復力氣能自行行走。陳小姐表示她從小沒有特殊疾病,某天夜裡突然右半邊肢體不能動彈,機靈的男友迅速把她扛上車送至臺北榮總急診。突發病症且複雜又不斷變化的病程讓親友們驚慌失措,由衷感謝臺北榮總醫療團隊的專業與努力,把她從鬼門關救回來,更重要的是保留了雙腳,沒有造成缺憾,重拾健康人生。臺北榮總心臟外科郭姿廷醫師表示,陳小姐送至急診後,急診及神經內科醫師迅速診斷為中風,立即安排放射科醫師以機械取栓手術將栓塞去除,恢復腦部血流,陳小姐右側肢體逐漸恢復力氣。但送至加護病房後陳小姐雙腳劇烈疼痛,醫師觸診發現下肢冰涼蒼白且沒有脈搏,研判為急性下肢缺血性栓塞。因同時併發多處栓塞,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房內有非常大的腫瘤正隨著血流擺動,立即送至手術室進行開胸手術摘除腫瘤,並將雙腳股動脈切開做栓塞清除手術。術後陳小姐雙腳馬上恢復血流變得紅潤,但也因此產生「再灌流症候群」,漸漸變得腫脹,造成腔室症候群壓迫到動脈血流,需由整形外科進行筋膜切開術釋放雙腿的壓力。在經過數週悉心的換藥及復健後,陳小姐雙腳的傷口漸漸癒合,且能行走自如。很幸運的是心臟腫瘤病理報告為黏液瘤,屬於良性腫瘤,雖有復發可能性,但機率不高,且不需要做更多後續的治療,只要定期追蹤即可。郭姿廷醫師指出,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心臟腫瘤,最常發生在左心房內,在腫瘤還小的時候病人不會有任何症狀,但是當它開始長大阻礙到心臟的血流時,病人可能會越來越喘,走一段路需要停下來休息,睡覺需要將頭墊高一點睡,嚴重時會造成急性肺水腫甚至是心臟衰竭。郭醫師表示,由於黏液瘤不是一個結實的團塊,而是有點果凍狀的腫瘤,在心臟內隨著心臟跳動,其中的小碎片就有可能掉下來,隨著血流漂到任何一個器官塞住動脈,造成標的器官的缺血,陳小姐即為塞住頸動脈造成中風,及塞到股動脈造成下肢缺血性栓塞。不同器官對於栓塞造成的缺血忍受度不同,以腦部時間最短,可能兩三小時後就會產生難以挽回的後遺症。郭姿廷醫師說明,黏液瘤的好發族群為30至60歲中年人,且女性發生率較男性多,目前並沒有找出任何相關的危險因子,像陳小姐這樣沒有三高的年輕人卻發生中風、下肢缺血的狀況,醫師就得特別留意是否有心臟腫瘤的存在。黏液瘤最常長在左右心房中間的隔板上,像葡萄一樣有個蒂頭從隔板上長出來,手術除了將腫瘤移除,最好能將心房隔板同時切除以減少復發風險。依據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除了傳統開胸手術外,有些病例也可採取內視鏡輔助的側胸微創手術,不需破壞胸骨或肋骨,大大縮短手術後恢復的時間。黏液瘤雖然屬於良性腫瘤,但仍有復發機會,術後需要定期以電腦斷層或心臟超音波追蹤。
10歲童割包皮竟傳「病危通知」 慘住加護病房急救6天甦醒
被網友封為「最可怕手術」第5名的割包皮,特別是對成年男性來說真的很恐怖,因為「割完勃起就是最痛的時候,傷口都會爆開的感覺」,究竟要不要割?泌尿科醫師以醫學角度建議事實上是有好處的,包括較不易藏汙納垢、不會有包皮發炎的問題;另外也較不易染上性病,如淋病、梅毒、HIV的感染機率也會較低,不過在大陸,卻傳出有10歲小男童在進行割包皮手術時一度休克,昏迷了6天才清醒! 男童術前檢查都正常,結果卻在手術中突然休克。(圖/翻攝自網易新聞)根據《網易新聞》報導,杭州浙江一名10歲男童在寒假期間被媽媽帶到醫院割包皮,原以為只是單純的小手術,沒想到在手術過程中疑似引發肺水腫導至男童突然間休克,一度發出病危通知書並且在加護病房(ICU)昏迷了6天才甦醒。根據報導,男童在手術前一天還先前往醫院做術前檢查,結果檢查後各項數據都顯示正常,原以為隔天的手術能順利進行,沒想到手術後這位媽媽卻等不到兒子出來,期間醫生還出來告知手術一切順利,未料竟傳出兒子出現休克的情形。 醫生告知男童母親手術順利後竟收到命危通知書。(圖/翻攝自網易新聞)據這位媽媽表示,她在等待的期間陸續看到醫護人員推著搶救設備進入手術時才驚覺不對,後來醫生才告知她兒子休克了,目前仍在昏迷當中,不過已經搶救回來了,「他跟我說搶救好了,沒事了,大概還要休息一會兒。然後打電話給浙大兒院的專家,叫他們過來,接著,我卻收到病危通知書,告知兒子要轉院到浙大兒院」。 許多家長會趁著寒假帶兒子到醫院割包皮,沒想到卻有男童差點因此喪命。(圖/Pixabay)這名男童之後就在加護病房昏迷了6天才甦醒,初步研判,應該是做全身麻醉時引起的急性肺水腫,男童狀況虛弱,只能攙扶東西走路,目前男童雖已出院,但行動仍然不便,讓他的媽媽相當心疼,做為母親的也相當不解,這個1.1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7萬元)的小手術,為什麼會導致後面一連串的意外?不過院方始終沒有做出回應。
暫時停止呼吸 急診室施以ECPR 20分鐘救回
一名約70歲男性病患因為心臟瓣膜問題造成心衰竭及急性肺水腫,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搶救,到院時已經呈現呼吸衰竭,經緊急插管仍無法將血氧提升,隨即失去脈搏心跳停止,急診室立即啟動ECPR流程(ECPR=ECMO+CPR,葉克膜和高品質心肺復甦術),急診室主任游俊豪和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率領醫護人員,20分鐘成功維持該病患生命徵象,讓病患有機會接受後續的心瓣膜修補術。急診室主任游俊豪指出,最近天氣多變化,病患因為心血管疾病而就醫者明顯增多,目前本院急診科與心臟外科團隊已經合作搶救數名心跳休止患者,日前也舉辦了ECPR高擬真工作坊強化團隊能力,並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力求在最短時間將ECPR提供給合適的心跳休止患者,以利銜接後續的醫療動作,提升存活率以及整體存活品質,也提供24小時緊急心導管,百分之百在90分鐘內打通血管,把握黃金搶救時間。游俊豪表示,根據統計,心跳停止發生在到院前,最終急救存活率大概2-3%,如果心臟停止發生在醫院內,透過即時高品質CPR搶救存活率大概20%,如果再加入葉克膜並持續高品質CPR搶救,存活率可提高到40%,ECPR明顯改善病患存活率。游俊豪表示,CPR (心肺復甦術) 是指在心跳休止的患者上,利用胸部按壓迫使血液流動,搭配擠壓進入肺中的氧氣,使些許充氧血流可以灌注重要器官如腦和心臟,延緩缺氧傷害,並期待心臟能夠因此恢復正常搏動。ECMO (俗稱葉克膜)是指用導管與幫浦將患者缺氧靜脈血液引出,利用氧合機使血液攜帶氧氣,再來用導管將送回充氧血,以維持器官氧氣供應。結合上述兩者發展而來的心肺復甦術是ECMO-CPR,簡稱ECPR。在特定的患者族群,因心臟或肺衰竭因素,具有可治療病因、立即接受高品質CPR,以及能夠快速接上ECMO狀況下,ECPR已被證實可以提生存活率以及減少後續腦部損傷。ECPR是目前國際趨勢,也是台灣各大醫院急診努力發展的目標。雖然效果顯著,但ECPR付出的代價也非常高昂,除了需要有足夠的團隊人力、物力、空間與相關操作經驗之外,由於ECMO本身的侵入性以及後續嚴重併發症,在使用ECPR前需要謹慎全盤評估合適性以及相關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