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中風
」 腦中風 急性腦中風 寒流大同醫院經營權易主 衛生局連發2聲明批高醫:評選委員多數青睞長庚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權易主,從高醫團隊變成長庚團隊,引發高醫工會反彈。對此,高雄市衛生局今(10日)罕見連發2篇新聞稿,指長庚法人承諾保障市民就醫權益,並提升急重症醫療水準,條件明顯較優於高醫法人,並稱大同醫院從民國99年由高醫開始經營,都未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衞生局表示,經評審長庚法人具體承諾為落實照顧長者及弱勢,自114年起針對70歲以上長者就醫「免收門、急診掛號費」;低收入戶與身心障礙者於門、急診就醫則「全免掛號費及部分負擔」,初步估計相較於目前將因此每年短收4至5千萬營收;長庚法人承諾引進價值億元以上「達文西手術」尖端醫療及團隊,對比於目前更能有效進一步提升醫療質與量,以上在高醫法人均未具體承諾。「長庚醫療法人」承諾於履約期間(122年)逐步完成「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認證,將成為高雄市除4大醫學中心外、第5間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守護在地已進入「超高齡社區」的市民朋友生命。反觀高醫大法人經營大同醫院於99年至112年長達約13年期間急診「無」夜間「兒科急診」、「急性腦中風處置」與「心導管緊急處置」(24小時心導管處置啟動為113.1.1,急診兒科、急性腦中風處置啟動為112.9.1),103年7月至111年8月共8年期間「無產科新生兒生產服務」、109年至112年COVID-19大流行4年期間無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等問題,均有違市立醫院照顧婦幼弱勢及急重症緊急醫療之宗旨,以上長庚法人均有具體承諾。經查市立大同醫院自99年委託高醫大經營起即無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另外衛生局表示於109年至112年COVID-19大流行4年期間,大同醫院竟無負壓病房,嚴重影響患者收治能力,直至112年6月在衛生局強力要求之下趕工設置7間,嚴重違反市立醫院核心價值與合約遭受衛生局處分。衛生局強調,市立醫院之功能不同於財團法人醫院,最重要任務並非追求營益率,而是公衛醫療政策與醫療平權的落實,在持續促進醫療品質的前提下,降低患者負擔、提升所有醫護薪資待遇。在評選項目中「急救責任醫院」、「特色醫療服務」、「公衛政策推廣」、「照顧高齡與弱勢」等評選項目,長庚法人均獲得多數委員的支持與肯定。衛生局強調市立大同醫院及同仁均為高雄市民重要的醫療資產,依法依規締約後,亦將嚴格要求監督所有市立醫院落實各項公衛醫療任務,包括各項指標需依規定履約,並且監督核實增加員工薪資福利待遇能被重視與保障。有關高醫質疑長庚因為對70歲以上長者免掛號費而獲大同醫院經營權,衛生局回應,長庚獲多數評選委員青睞,尤其長庚承諾每年固定提撥4千萬元於「公衛專戶」,並提出「健康餘命躍昇計畫」,照顧社區長輩及弱勢。對於高醫批評「70歲以上長者免收門急診掛號費,低收入戶與身心障礙者全免掛號費及部分負擔,恐影響醫療分級機制」,衛生局表示,照顧弱勢及身心障礙者,是市立醫院的責任,長輩因為慢性病常跑醫院,掛號費對他們是沉重的負擔,長庚每年將為此多支付5000萬元。衛生局指出,COVID-19期間清空病房做「專責病房」,是所有醫院常態,譬如市立民生醫院作為指定應變醫院,曾歷經兩次全院清空收治為數最多的感染者,彰顯市立醫院防疫的重責大任。而市立大同醫院從民國99年由高醫經營起,都未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對空氣或飛沫傳染病如開放性結核病、禽流感等感染者,收治能力不足,也讓醫護人員暴露於風險中。衛生局提到,長庚法人為亞洲唯三、台灣唯一的達文西手術示範教學中心,評選過程更承諾會將相關軟硬體及團隊導入未來經營的市立大同醫院。衛生局補充,在高醫與市府優先議約權利階段,高醫法人僅提出維持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水準,與在地超高齡社區目前的需求落差太大。反觀長庚則在評選時,提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承諾。高醫優先議約時主張,未來大同醫院維持23個科別,長庚則一口氣要將23科增加到36科。衛生局強調,高醫法人在優先議約階段,其所提出之經營條件,明顯低於同屬高醫體系的市立小港醫院許多,因此未獲評選委員支持。
男「急性腦中風倒臥路旁」延誤送醫 新北消防:已做懲處
新北市三峽在月初發生一起60歲男子,因急性腦中風倒臥路旁,消防隊獲報到場,評估男子不須送醫,但警方擔心男子安全先帶回派出所保護,但期間男子沒意識,警方於是再度通報119,由救護車將對方送醫,事後確認是腦中風,家屬質疑送醫過程延誤「72分鐘」,造成男子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恐惡化成植物人,並對警方和消防隊提告。對此,新北市消防局表示,已針對救護同仁予以行政處分,並追究主管連帶責任。消防隊當時未將張男送醫。(圖/三立新聞網)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這名60歲的張姓男子在4月6日騎車出門,行駛途中突然感到感到身體不適,就先停在路邊休息,但沒多久就倒臥在路旁。民眾發現打119求助,警方同時獲報前往,警、消同時抵達後,張男經消防救護人員評估為酒醉路倒,需要交由警方處置。不過據了解,張男平常滴酒不沾,加上現場警員當時並未發現酒味,經救護人員判斷後,先前往張男住處聯絡家屬,但遲遲無法聯絡上,只好先帶回派出所安置。張男被帶回派出所後,值班警員發現張男癱軟在留置區且面色慘白,驚覺有異狀,於是再度撥打119,當救護人員抵達後才將張男送往亞東醫院急救,經院方診斷,張男為腦出血中風,右半身癱瘓、且無法言語。消防救護人員第二次才將張男送醫。(圖/三立新聞網)張男外甥女王小姐事後提出質疑,舅舅當初癱軟在路旁,救護人員為何評估為「酒醉路倒」,更何況張男滴酒不沾,由於病情關係導致無法言語,卻被認為不表達就醫意願,因為被拖延到黃金就醫時間,張男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急救,就算恢復後也將面臨癱瘓,家屬對警方及消防隊提出遺棄、過失傷害等相關告訴。張男的姊姊對新北市消防局提告後癱坐在派出所內。(圖/三立新聞網)針對這起事件,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回應,有關三峽消防分隊出勤三峽區大同路救護案,目前已進入司法偵辦程序,未來會配合檢警單位調查,消防局已針對救護同仁予以行政處分並追究主管連帶責任,同時製作案例教育,完成所有外勤單位有關辛辛那提教育訓練,並要求各大隊利用各種集會、訓練、勤教等時機宣達施教。
這2種取暖方式NG! 醫示警:可能會要人命
強烈冷氣團來襲!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提醒,近期太冷了,很多取暖的方式如棉衣、毛衣、風衣,還有暖暖包、電暖器,大家都用上了,唯獨抽菸與喝酒這2種錯誤的取暖行為,可能會要人命!尤其是高血壓、煙酒者、小於60歲的人,即使沒有病史,但急性腦中風風險增為4倍,良好健康習慣才是保命的最佳工具。NG1抽煙取暖「抽煙不會使手腳更溫暖。」黃軒表示,冬天太冷了,尤其在室外,人的感官都會變得遲鈍麻木。抽了煙,會感覺像沒抽一樣的感受。然後在冬天室外,身體會感受非常冷,抽煙者都會想:「太冷了,趕緊抽完進去,不宜久留。」往往這時候會抽的非常快,又大口大口的抽1支煙,這樣抽1支煙,抽進去的有害物質,可能是你平時正常抽煙的好幾倍,對身體傷害很大。更何况抽煙時,會使血管收縮變窄、變脆、變硬,自然會導致血壓升高,易在冬天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寒流來了,在冷風中抽煙,這是危害健康的動作」。NG2喝酒取暖「喝酒,不能使手腳加溫。」黃軒說明,喝酒後,的確會有短暫的發熱感覺。那是因為酒精能刺激血管擴張,並加速血液循環,使身體增加溫暖感。所以喝酒後會使人體皮膚溫度升高,產生溫暖感覺。但這種酒精溫暖感,並不能持久。因為體表的血管越是舒張、鬆弛,體熱的散發就越更快,使體溫急驟下降;身體散熱速度加快、且消耗的熱量,遠比酒精供給的熱量還要多。血管會來不及收縮,防止血液散發熱量,身體禦寒能力反而下降,使人易導致受涼或感冒,什至失温、猝死溫差變化大的地方 避免進進出出別以為年輕人就不會猝死!加護病房護理師林婷最近在臉書感嘆,一名40至50歲男性汽車業務有高血壓病史,跟同事去吃完飯泡溫泉,泡完溫泉後突然煙癮來了去外頭抽菸,穿著短袖在走到外面抽沒幾口,直接倒地,回天乏術。黃軒說明,如果人已經在室內,在沒有足夠保暖衣物之下,這時間室內外的溫差,通常會非常大,這時要小心謹慎,因為美國研究已經說明,不只是「心臟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因為「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別以為自己很健康 沒病史也可能猝死黃軒提醒,尤其是以往沒有任何病史的人,都會以為自己很健康,例如高血壓、煙酒者、小於60歲的人,急性腦中風風險會增為4倍[i]。最後並叮嚀「你的生活良好健康習慣,才是你日常生活保命的最佳工具!」1.天氣太冷了,進出溫差大的,記得穿著保暖衣物後,才好好進出!2.天氣太冷了,在外面冷風吹打下,抽煙喝酒,真的會要人命的 [i]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151883/
冷到不想動!血液循環差恐致手腳麻 醫曝:「這些異狀」速就醫
近期氣溫驟降,讓人只想蜷曲在被窩裡,不過,在這種熱脹冷縮的情況下,常會導致代謝變慢或血液循環不佳,因此許多人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麻的狀況,對此,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竹山秀傳神經內科醫師黃楷茹提醒,無論什麼原因造成手麻腳麻,只要察覺到講話開始有大舌頭、一手一腳會無力、極度暈眩或走路偏一邊等異狀就要儘速就醫,讓急診醫師即時判斷。事實上,造成手麻腳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心臟循環不良、糖尿病控制不佳、頸椎的椎間盤突出,還有許多民眾最擔心的急性腦中風所致,高醫岡山醫院籌設處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蔡政宇表示,這些病症出現時,務必要記得一口訣「FAST」4步驟,「F」主要是會請患者微笑,觀察是否有一邊不對稱,「A」是會請患者雙手平舉10秒,觀察是否有一邊下降,「S」是會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則是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除了大眾熟知的血液循環不良,腕隧道症候群也是導致手腳麻的原因之一,彰化秀傳骨科部主任胡名賢提到,通常手部麻的地方會在前3指,主要原因是平常手部使用過度,像是常打電腦、用手機、做粗重的工作或做家事等,造成腕隧道的橫韌帶遭受壓迫,會讓人睡到一半經常被麻醒。冬季嚴冷的天氣下,出現手麻腳麻的情況,讓許多人常無法分辨是因為天氣寒冷所致還是中風的前兆,胡名賢指出,中風通常具有其他的全身症狀,例如無法控制口水、眼睛看不清楚或一些單邊功能上的協調問題等,不會只出現單手一直麻的症狀;針對此問題,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欣熹則表示,天氣寒冷時,末梢的血液容易有血管收縮的情況,所以會容易出現手腳冰冷及麻木的狀況,但的確也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徵兆。無論造成手麻腳麻的原因為何,醫師群皆呼籲民眾,若發生症狀或觀察到身體的異常時,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才得以讓醫師做出最精確的判斷,切勿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情況。
天冷猝死多為「這類人」…他嚇傻:以為是街友 醫曝室內1因素:要人命
寒流來襲,猝死或送醫的案例頻傳。有網友提出,原以為很多是街友,沒想到很多都是在家裡或是睡夢中過世。回顧過去,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曾提醒,溫差是容易要人命的。網友在PTT以「被冷死的很多都是在室內或被窩裡面」為題表示,看新聞很多人猝死,本來以為都是那種在外面無家可歸,或是出門時覺得還好、沒保暖的人,結果很多都是在家裡,甚至是睡覺時過世的,「連在室內甚至蓋著被子都可能猝死,寒流好可怕。」回顧過去,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曾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一聽到房間冷,猝死增加,大家直覺都是就把房內溫度升高,除非你完全不出門,一旦外頭的溫度低於18°C ,你一進一出,容易導致很大的溫差。黃軒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如果你一極冷(10 °C 以下)出門在外頭環境,一極熱入房門( 23°C 以上), 不只身體難以適應,這樣易產生極大的溫差,這樣的溫差,是容易要人命的,當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而且從溫差大於5°C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他舉美國研究的例子,不只是心臟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因為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尤其是那些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60歲的人,4倍風險會急性腦中風)。黃軒提醒,冬天如果房間內,溫度沒有維持在18至20°C左右,或兩房間温差>5°C,容易發生在家猝死,尤其是慢性疾病,老人們,除了自己身體的保暖衣物,還有不要使房間一直低溫,能保持持續的安全溫度,在冬天真的是非常重要關鍵。
家人發生急性腦中風! 醫授處理方法把握治療先機
81歲林姓老翁,於早上10點時身體左側無法施力,整個倒臥在床上,家人發現後緊急叫救護車將老翁送到醫院急診室,檢查確認腦中風,經醫師與家屬溝通後緊急施打血栓溶解劑,並進行動脈取栓手術,手術順利,老翁住院14天後即返家休養。啟動腦中風團隊 進行緊急手術經進行檢查後,發現老翁有心律不整合併右側頸動脈末端阻塞,導致血液阻塞而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急診立即啟動腦中風團隊。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淑儀醫師建議先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與家屬溝通後獲得同意進行注射,隨後即由放射科趙正誠醫師進行動脈取栓手術,手術順利,術後住加護病房4天即轉至普通病房,再住院10天即出院返家休養,經持續復健後,目前自己行動都非常正常。血栓阻塞腦部 把握黃金4.5小時陳淑儀醫師表示,患者因為頸部或腦部動脈血管遭血栓(凝結的血塊)阻塞,血液無法流通到腦部,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患者送到急診後須把握黃金4.5小時施打血栓溶解劑,恢復血流至腦部,避免因腦部缺血過久而造成失能或殘障的發生。大血管阻塞則進行腦部動脈取栓手術,將患者全身麻醉後,藉微創腦部導管技術,將導管、微導管從病患鼠蹊部動脈進入,送至腦部血管阻塞處,再移除血栓,讓腦部血流恢復正常。出現疑似中風症狀 這樣做莫慌張陳淑儀醫師指出,動脈隨著年紀增長,血管彈性會慢慢喪失、變硬、變窄,尤其像個案有三高慢性疾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小心,血管容易變窄而阻塞,另外心律不整易形成心臟內血栓浮出,阻塞腦血管。要注意的是,若有家人發生急性腦中風時切勿慌張,先記下發作時間點,儘速撥打119;若中風者有嘔吐情形,要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暢通,切勿再餵食任何食物或藥物,也不可以自行使用民俗療法自行治療,最重要的是快速叫救護車將患者送醫治療。
溫差猝死潮2/腦中風「45歲以下」患者增3倍 原因出爐!專家點名4惡習
根據健保署統計,過去5年腦中風就醫人數從43.5萬人成長至47.1萬人,儘管61~80歲仍佔53.19%最高,但60歲以下佔25.36%、50歲以下佔10.1%,出現明顯年輕化趨勢。專家更指出,相較於過去,45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增加3倍,推測原因是壓力、長期久坐、外食、吸菸,因此導致血管提早老化。台中一名56歲計程車駕駛,11月6日開車先是擦撞對向轎車,又差點撞進路邊店家,且下車時突然癱軟在地,他想起身又再次跌倒,經過救護人員到場檢查,原來駕駛爆發急性腦中風、左半身癱瘓,才因此肇事。「過去腦中風患者大多是60~70歲的銀髮族,但近來卻發現有明顯年輕化的情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祥銘說,如今50多歲的患者已經相當普遍,更發現40歲以下患者也愈來愈多,推測原因與生活壓力大、長時間久坐,再加上外食、飲食油膩,所以讓血管老化速度加快,所以年紀輕輕就爆發許多血管問題。高醫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曾指出,近年由於國人生活飲食習慣改變,45歲以下的年輕腦中風患者,已從原來的6%提升到18%,增加約3倍。其中吸菸也可能是關鍵之一,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的研究發現,吸菸者的中風平均年齡比非抽菸者小11.4歲,且中風後死亡率大約增加2倍。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癮君子中風的年齡普遍較為年輕,專家表示與菸品中的化學物質有關,電子菸、加熱菸等新興菸品也不例外。(示意圖/周志龍攝)台灣腦中風學會常務理事陳龍表示,抽菸會造成血管動脈硬化、血液濃度提升,且菸品中的化學物質會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因此容易血管狹窄,發生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進而提高腦中風機率。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則認為,國內整體抽菸人口雖然下降,但年輕人、女性似乎沒有顯著減少,年齡層反而拉更廣,或許與電子煙、加熱菸等形式的新興菸品有關,這些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黃祥銘表示,年輕的腦中風患者若治療得宜,神經恢復能力與速度都比年長者較好,但由於腦中風的再度復發機率相當高,估計5年內可達3成,而且恐讓神經受損程度更嚴重,因此後遺症會更加嚴重,而年輕患者的人生旅程尚長、再加上可能是家庭經濟支柱,因此建議積極預防,除了戒菸、調整飲食、也要養成運動習慣,同時要監測三高數值,若有異常要盡快就醫。◎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不只眼歪嘴斜!知名「乳癌權威」腦中風猝逝 醫曝5大前兆:手腳發麻也要小心
知名外科醫師江坤俊昨(10月30日)突在臉書發布悼念文,透露學長兼好友、成大醫院「乳癌權威」郭耀隆醫師,因不敵腦中風辭世,收到噩耗讓他相當震驚。對此,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透露,秋冬日夜溫差大,是急性腦中風好發的季節,若出現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口齒不清、視力模糊、走路不穩及莫名暈眩或頭痛等5大徵兆,小心恐是腦中風。醫師謝炳賢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由於腦中風發病時間相對短,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略,但其實腦中風是有跡可循的,除了症狀最明顯的眼歪嘴斜外,還有下列5大警訊,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腦中風5大前兆一、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腦中風會導致「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因此若是突然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眼歪嘴斜、口水不自主流出,或是感到單側肢體或面部麻木、無力下垂,均需特別留意。二、突然口齒不清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當供應腦部的血液循環阻塞,或控制語言區出血,會導致腦細胞缺氧和養分,影響腦部功能,就會出現咬字不清、無法說話、答非所問、理解能力下降等症狀發生。三、單眼或雙眼視力突然模糊:掌管視覺的腦部區域出血、缺血受傷,或是視神經受到壓迫等,都會造成視力突然模糊、看到疊影或是視野缺損的狀況。四、突然步伐不穩、失去平衡或協調:腦部血管破裂出血或阻塞,進而壓迫到控制軀幹肢體區域時,則容易伴隨單側肢體無力、走路不穩、向某一側傾斜,甚至是無法活動等症狀。五、突然不明原因的暈眩或頭痛:若是突然出現頭暈目眩、頭昏腦脹、感覺到特別累,或是有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的症狀,就要特別注意有腦中風發生的可能。
北市消防「5G傳輸-即刻救援」 獲市府創意提案特優
北市政府消防局日前以「5G傳輸-即刻救援」提案,榮獲市府創意提案競賽「特優」獎項,全台第一個消防單位運用5G遠距傳輸科技,應用於緊急救護工作上。自112年10月起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臺大醫院、遠傳電信合作,由建國高級救護分隊EMTP救護人員,於中崙分隊EMT2救護人員執行危急案件送醫途中,進行5G線上視訊指導。112年4月起更與澎湖縣政府消防局合作,建立危急病人到院前跨島合作遠距救護指導,提升全國緊急救護處置能力。本專案自111年10月26日至112年8月31日統計共執行445件,危急案件啟動比例為97.70%,5G線上視訊指導成功啟動率達87.93%。成功啟動的案件中,以意識不清/暈厥、呼吸困難、OHCA、心臟原因及急性腦中風居多。今年5月4日,澎湖縣一名60多歲男子因胸痛而撥打119,送醫途中臺北市建國高級救護分隊與澎湖縣白沙分隊的無縫聯防,透過遠端視訊指導的啟動,強化身體理學檢查、病史評估,並調整氧氣治療在救護車上,澎湖縣救護技術員也積極完成指導項目。最後,經過全體救護人員及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的不懈努力,在34分鐘內順利完成血管打通,挽救了這名病患的生命。消防局表示,透過5G傳輸科技讓原本第一時間無法到達急救現場之EMTP救護人員能協助辨識危急案件傷病患的狀況,並即時給予現場EMT2救護人員適當建議之處置,提升ALS服務品質、深度及範圍。未來將持續努力,透過創新科技,掌控關鍵的每一秒鐘即刻救援,建置保障市民的第一道防線,打造樂活宜居健康城市。
夏天要命習慣2/年輕愛憋尿「老了有夠慘」 頻尿卻滴滴答答「還可能洗腎」
炎炎夏日多補充水份之餘,也代表需要更常跑廁所,但許多人習慣性憋尿或忙於工作,當心長期下來可能重創腎臟健康,甚至要終身洗腎!醫師表示,年輕時這些壞習慣還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但年紀大了之後,就會開始上門「討債」,可能會頻尿但又尿不出來,排便、射精都會疼痛不堪,猶如活在地獄之中。依據國健署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且發展至後期則需洗腎,除了老化是原因之外,其實也可能與長期憋尿有關。國泰醫院泌尿科蔡樹衛醫師表示,大多數人都有憋尿的經驗,像是工作很忙走不開、讀書太專心,或遇上塞車、長時間坐遊覽車都可能需要暫時憋尿,生活中時常會遇到這些情況,讓人不得已憋尿,似乎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有些人已經習慣性憋尿,尤其是夏天炎熱喝水量增加,許多人懶得一直去上廁所,就會刻意憋尿,而一旦憋尿太久或時常憋尿,就可能影響健康。蔡樹衛說,「有尿意卻強忍就是憋尿,當尿液儲存於膀胱內不停膨脹,膀胱肌肉會像橡皮筋一樣撐大,長期下來就會失去彈性變得疲乏,可能會導致膀胱無力,另外尿液留在膀胱過久,也會引發膀胱發炎、尿道發炎等問題。」除此之外,長時間的反覆憋尿除了會造成細菌感染,也可能引起泌尿道結石、尿液滯留造成逆流,最後導致腎功能惡化,甚至可能需要洗腎,如此將得不償失。腎臟科醫師洪永祥也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研究顯示,憋尿時間過長會使腎臟血流量減少,進而損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長期憋尿的人腎臟功能較差,時間一久就造成腎臟萎縮,必須終身洗腎。長期憋尿會引發一系列泌尿系統的問題,甚至傷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嚴重可能導致終生洗腎。(示意圖/黃耀徵攝)不只如此,憋尿會導致尿液過度濃縮產生結晶,泌尿道結石與血尿的機率大增,通常後腰到下腹會出現痠痛、絞痛等劇烈疼痛症狀,大結石有可能早成腎臟跟輸尿管水腫與急性腎損傷。另外,憋尿時尿液會在膀胱中滯留,超過6小時易引起細菌繁殖,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嚴重者甚至引起急性腎盂腎炎、腎膿瘍、敗血症等。洪永祥表示,憋尿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膀胱腫漲時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就可能誘發急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而且年輕時若習慣憋尿,很多後遺症都會在年紀大的時候跑出來,人生會變得很悲慘。」洪永祥說,憋尿會增加前列腺的壓力和壓迫,導致前列腺腫脹充血也會讓細菌進入前列腺進而引發慢性前列腺炎。這是非常痛苦且影響生活作息的症狀,常見有畏冷發燒、下背痛、睪丸、陰莖疼痛;排尿時無法一次排乾,頻尿且排尿、排便和射精時會疼痛。另外,憋尿也會使腹壁、腰部、骨盆底肌肉緊繃,長期下來腰椎過度彎曲或肌膜筋膜炎而導致不明原因下腹痛與腰痛的發生。另外,相較於男性,女性由於尿道較短,若有憋尿習慣更容易產生後遺症,其中又以細菌性感染最為常見,尤其夏季相當濕熱,建議女性朋友下半身穿著寬鬆、透氣,同時私密處要保持乾爽,就算是女童小便後也要使用衛生紙按壓一下私密處,以保持清潔。而且最好不要使用護墊,因為許多人往往會忘記更換護墊,非常容易孳生細菌,生理期使用衛生棉時也要勤更換,才能避免私密處反覆感染。
75歲嬤突手腳癱軟無力 送醫竟是腦中風
75歲施阿嬤身體硬朗,平時不僅下田耕種,還會爬樹收割龍眼,但她日前掃地時突然左側手腳癱軟無力,機警女兒發現趕緊撥打119求救,經現場評估,研判是腦中風引起,立即聯絡醫院緊急應變,到院後先經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隨後又在30分鐘內完成顱內取拴術打通血管,讓她重溫含飴弄孫之樂。及時撥打119 啟動腦中風團隊霧峰消防隊救護人員抵達現場後,根據患者癱瘓狀況及臉部歪斜表情,懷疑是大血管阻塞引起的急性腦中風。立即以台中市特有的到院前五級檢傷預通報系統,通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準備,院方接獲訊息後,立即啟動腦中風團隊,並請放射科同仁空出電腦斷層室。患者到院後,立即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團隊檢視影像後確認為右側中大腦動脈第1-2段交界處阻塞,且無腦內出血狀況,除了施行血栓溶解劑治療,並立即安排顱內動脈取拴術,搶救缺血但尚未壞死的腦部。打通取出血栓 解除危及警報放射診斷科宋昌育醫師表示,先從患者鼠膝部置入導管,透過由粗到細的同軸套疊方式,經腹部、胸腔主動脈及頸部動脈直達阻塞的腦動脈區,再以導管抽吸方式,將血栓取出清除打通血管,「很幸運阿嬤的血管沒有太過扭曲,幾乎一路順暢直達」,才能順利在30分鐘內取出血栓,安全解除警報。把握黃金時間 以利預後恢復較佳生活品質神經內科吳致螢醫師也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神經學損傷甚至死亡,處理腦中風患者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黃金時間」,例如發生3小時內及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若效果不佳,也要在中風發生8小時內安排動脈取栓,都有助於患者預後可恢復較佳生活品質。
單周爆增10例流感重症 90歲婦人未打疫苗病逝
疾病管制署今(7)日表示,社區流感病毒活動持續上升,近一週新增10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均為AH3N2),分別為7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均有潛在病史,其中9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發病日介於今(2023)年1月23日至31日。另新增1名死亡個案,為90多歲女性長者,有高血壓、痛風、心房顫動及腎囊腫病史等潛在疾病史,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於 1月9日因呼吸道症狀及發燒就醫,同日住院採檢,流感快篩檢驗為A型H3N2,之後因急性腦中風、慢性腎衰竭及呼吸衰竭,於2月2日不幸病逝。疾管署籲請民眾,勿輕忽流感威脅,務必做好個人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如出現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儘速就醫,以掌握治療契機,降低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不上班不上課,防範病毒傳播。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47,004人次,較前一週(36,679人次)上升28.1%,主要受春節連假後門診恢復看診所影響,惟與春節前(第3週就診47,109人次)相當,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為多、其次為腺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下週學校開學,疫情傳播風險上升,需持續提高警覺並監測疫情變化。本流感季自去(2022)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2月6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37例(31例A型H3N2、2例A型H1N1、4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41%),92%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78%具慢性病史;其中死亡5例(4例H3N2、1例B型),均為65歲以上具慢病史長者,且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提醒,目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請民眾賞燈、旅遊務必落實勤洗手、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應留意是否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佩戴口罩儘速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疾管署亦提醒醫師,如遇病人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寒流持續發威!彰化1天內55人掛急診、4人OHCA
寒流持續發威,全台急凍成凍番薯,彰化短短24小時內就有55人因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不適送醫,其中4人到院前無呼吸心跳,相較昨天暴增1倍,消防局提醒,有慢性病、高血壓及三高族群民眾特別要注意保暖,可以戴上帽子、圍巾等衣物,避免冷風直接強灌頭頸。根據彰化縣消防局統計,從27日早上8點到28日早上8點,24小時內有55件因急性心肌梗塞等身體不適送醫急救,其中有4名患者到院前就已經OHCA,最年輕的來自溪湖55歲的男子,另外竹塘、福興、員林分別是84歲、84歲及86歲的長輩。消防局表示,雖然無法確定是否與天氣有關,但提醒民眾注意保暖,特別是年邁長輩,應注意頭頸部保暖,避免冷風直接強灌頭頸,以免發生心血管疾病。市面上有機能型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等都可以搭配多層次穿搭,都增加保暖效果。而醫師也提醒,最近天氣型態日夜溫差大,特別是深夜越晚越冷,只要有身體不適就應該盡速就醫,建議床邊可以多備衣物,只要起身離開床上,就可即時增添,另外也能放置溫水,起身先喝下肚暖身。醫生強調,只要有胸悶、胸痛、冒冷汗等,就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另外肢體麻痺、意識模糊、步伐不穩等,也可能是急性腦中風,只要發現類似症狀,就應盡速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機會。
寒流索命2/房間過冷「會慢慢致人於死地」 太暖也不行!醫揭「最完美室溫」
天氣冷颼颼,就連待在房間都依舊危機四伏!醫師透露,若是室溫過低,人體長時間處於耗氧量過多的狀態下,恐怕會緩慢、無意識的猝死,但房間溫度太高也不行,室內外溫度相差5℃以上時,由於血管容易劇烈收縮,急性腦中風機率會增加4倍,建議室溫最好維持在18~20℃左右。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與陽明大學的共同研究,10名健康年輕男性在16℃較冷環境下,血壓升高到約130mmHg,相比23℃環境的120mmHg,兩種環境血壓相差約10單位。睡覺時差別更大,若在23℃環境下睡著,只有醒來當下血壓上升;但若在較冷的16℃環境入睡,最後一次做夢加上醒來時,血壓共上升2次。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研究發現,氣溫低會增加血壓、血液黏稠度和心臟的負荷,使血液中膽固醇及纖維蛋白原數值上升,也會造成血液濃縮、發炎反應而容易引起血栓。當氣溫介於攝氏11~15℃時,發生心肌梗塞死亡的相對危險性是攝氏22~23℃時的1.31倍,氣溫每低1℃未來一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2%。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表示,氣溫驟降時要記得替「房間保暖」,他認為房間內太冷,猝死風險就會一直存在,一直待在過冷的房間內,很可能會緩慢的一步步接近猝死,因為室溫過低時,身體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黃軒說,日本研究顯示,如果房間一直很冷,每下降10°C,血壓就會上升高8.2 mmHg,而當人正處於睡眠中時,心臟若一時負荷不來,就可能引發猝死。另一研究也指出,每當房間溫度每下降1°C,猝死的機會就會增加5.6%。但室內溫度並非愈高愈好,黃軒建議,室溫應保持在18~20℃左右,因為根據美國研究發現,室內外溫差若超過5℃,就算是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病史、60歲以下族群,急性腦中風風險也會增加4倍,主要是血管會過於劇烈收縮。歲末年終有許多戶外活動,醫師提醒要做好保暖工作,就連臉部最好也戴上口罩遮擋冷風,才不會刺激全身交感神經,導致血壓瞬間上升。(示意圖/劉耿豪攝)所以當室溫低於20℃時才需要使用電暖器,黃軒說,建議把電暖器放置在窗戶旁邊,這樣冷空氣吹進來時就會變暖,比較能維持長時間的保暖,另外,也可以搭配風扇,因為暖爐的熱空氣會上升,只要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勻。蘇彥伯則提醒,進出溫差較大的環境時都要注意保暖,除了外套、圍巾、帽子之外,其實也要小心臉部保暖,「國外有許多類似案例,只因為臉部吹到冷風,就刺激全身交感神經,進而導致血壓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所以當氣溫非常低時,盡量別出門,如果真要外出,全身包緊緊之餘,也記得戴上口罩,防疫又能保暖!
按摩可能會猝死!醫師提醒3要點須注意
按摩有許多的好處,可以舒緩痠痛、不適,還能促進血液循環,然而卻有人在按摩途中猝死,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新北一位53歲陳姓男子到按摩店做腳底按摩竟然猝死,嚇壞店內服務人員。原本想要藉由按摩放鬆、犒賞自己,沒想到竟發生不幸的意外,許多民眾就開始擔心,按摩潛藏著什麼樣的風險?該注意些什麼?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按摩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可以,但有三個重點要特別注意,包括「位置」、「力道與深度」、「按摩前的不良行為」。按摩別亂按! 尤其頸部「這位置」很危險根據報導指出,陳姓男子會腳底按摩猝死,可能是因休克身亡。陳冠群醫師表示,休克分為很多種,有心因性休克、神經性休克、低血容積休克,而按摩引起的突發性意外,有些時候是因為神經性休克造成的,事實上周邊神經的刺激有可能會影響心臟,像腳底有許多神經系統,按摩可能會造成神經過度刺激,影響控制心臟節律的神經系統,導致心跳停止,或是使神經傳導異常,影響心臟的血液輸出。除了腳底外,陳冠群醫師也特別提醒,位在頸部喉頭兩側的「頸動脈竇」也會影響心跳節律,頸動脈竇是血管匯流的地方,這個區域神經分布也相當密集,可以直接控制心臟的跳動,過度按壓可能會造成心跳停止,過去臨床上就曾遇過這樣的案例,因此醫師建議,按摩的時候最好盡量不要去按摩頸部。按摩痛才有效? 醫師提醒小心按太用力會出事此外,按摩的力道、深度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有些人會認為按摩會痛很正常,而且要痛才有效,因此按得越痛越好,陳冠群醫師就指出,疼痛如果太過劇烈,原本就有可能會使人暈厥,而且不論按摩的部位,只要周邊神經刺激過強就會影響心臟跳動,嚴重就有可能造成暈厥或神經性休克,此外,如果按摩力道太大,也有可能造成骨折,使周邊血管受到間接影響,這部分骨質疏鬆的年長者要特別注意。而按摩如果按的太深也有可能會導致憾事發生,陳冠群醫師表示,有時候按摩師傅按得太深,血管內有斑塊,就有可能導致斑塊破裂、剝離,並隨著血流到腦部造成急性腦中風,而年紀比較大的長者,血管多少都會有些老化或是硬化,經不起這樣的揉搓,就有可能產生動脈剝離,這都是曾經發生過的。陳冠群醫師就分享到,有病人去按摩,突然產生胸痛而且半邊身體無力,送到急診檢查,發現他主動脈的地方因為按摩力道過大剝離,而且裂痕從頸部的血管一路裂到心臟血管,後來緊急做手術才把病人搶救回來。按摩前小心這些事 心臟病患者也可以按摩按摩過程中有許多該注意的地方,而按摩前也有一些事情是民眾要特別注意的,陳冠群醫師表示,身體裡面本身水分不夠、血液不夠,會造成所謂的「低血容積休克」,如果一整天都沒有喝水,身體產生脫水的狀況,在按摩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會產生休克。而且陳冠群醫師也提到,按摩前如果有飲酒,酒精會造成血管擴張,血流減少,此時心臟跳動又因按摩的周邊神經刺激受到影響,可能就會造成比較嚴重的意外發生。不過,民眾也不需要對按摩有太多的恐懼、擔心,按摩還是有許多的好處,陳冠群醫師也表示,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只要注意按摩的力道、深度,避開比較危險的區域,以及按摩前的一些不良行為,事實上是可以按摩的,不需要太過緊張或害怕。
「無三高又愛運動」竟中風 「常把脈」可及早揪元兇
平時一向健康的張先生(化名)居然中風了!不但張先生本人大感訝異,張先生的家人朋友也都百思不得其解。畢竟張先生沒有「三高」疾病,不菸不酒,體態適中,甚至還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堪稱是養生保健模範生。某天下午,張先生突然發覺自己的單側指尖麻木、抓握也變得較為無力,經過一個晚上靜觀其變也不見好轉,次日決定到神經科門診問個明白。由於「突發性的神經學症狀」伴隨有急性腦中風的疑慮,神經科醫師將張先生轉介至急診。經過急診、住院一連串的檢查,張先生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中風的原因來由於「心房顫動」。隨著用藥與復健,張先生的握力逐漸恢復、麻木感也大為緩解,平安出院於神經科與心臟科穩定追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依盛行率調查,估計約2%的民眾曾經發生過心房顫動,而且隨著年紀增加,心房顫動發生比率也增加。當心房組織內產生不正常放電,導致心房收縮得忽快忽慢,是為心房顫動。心房顫動除了可能導致心悸、胸悶、血壓降低等症狀外,更將使血液於心房內產生擾流、凝集為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便容易堵塞血管造成器官栓塞,如栓塞於腦部便是心因性腦中風。比起三高、肥胖、抽菸等顯而易見的腦中風危險因子,心房顫動無聲無息,卻也更加可畏。上述案例的張先生十分幸運,血栓阻塞在相對微小的腦血管處,造成的神經學症狀相對輕微。然而臨床上從來不曾得知自己有心房顫動、初次診斷即為嚴重腦中風造成顯著失能的案例屢見不鮮。徐廷儀指出,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包含年長、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有相關疾病的民眾務必穩定追蹤、服藥控制,避免衍生心房顫動。醫療上,心房顫動的標準診斷工具為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徐廷儀提醒,有上述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的民眾,若有心悸、胸悶等症狀時,可以向您的主治醫師反映,以評估安排相關檢查。假如症狀發作當下剛好手邊有血壓計或血氧計,則可以藉由聆聽測量中的心跳響音是否規則,初步判斷是否有心律不整。此外,現今智慧型手機與穿戴裝置科技發達,各品牌裝置都有支援量測與紀錄心律的應用程序(App),功能便利、價格低廉甚至免費,不妨善加利用。當然,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在發生不適症狀當下自行觸摸脈搏。不論是用什麼方法量測,假如頻繁察覺有心律不整現象,都應當就診心臟科詳檢。有意願維護自身健康、盡力降低腦中風風險的無症狀民眾,可選擇以健檢形式接受心電圖檢查,以期及早察覺心房顫動、在未產生併發症之先就開始用藥預防心因性腦中風。一旦確診心房顫動,患者需要規律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液凝集產生血栓。抗凝血劑的療效與處方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患者年歲增長、體重與肝腎功能變化、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等,抗凝血劑的療效會有些許變動,處方也應適時據以調整。當面臨外傷、手術或侵入性處置時,抗凝血劑也可能需要短時間暫停。規律服藥及回診、密切留意抗凝血劑療效與副作用,是長久與心房顫動和平相伴的秘訣,也是患者與主治醫師共同的功課。
急症、重症分不清? 急診醫揭判讀依據
台灣疫情蔓延,每日確診個案暴增,但有民眾出現相關症狀後,因無法辨別「急症」與「重症」,也不知道是否該撥打119或前往急診就醫;對此,台灣緊急救護醫療指導醫師學會前理事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鍾侑庭醫師則表示,「急迫」程度可以生命徵象來判定。根據《健康醫療網》報導,鍾侑庭表示,若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沒有反應、呼吸不正常、喘到無法說話,或僅能說單一的字,臉及耳朵與嘴唇顏色不正常且皮膚濕冷,發生急性意識改變、意識不清等狀況時就應立即撥打119求救;反之,若病人意識清楚、呼吸正常、膚色正常,即可繼續在家觀察,也可至健康益友APP進行諮詢。鍾侑庭解釋,急重症並非以疾病的嚴重度作為區分,而是以病情的急迫程度來分類。即使病人本身患有癌症,領有重大傷病卡,若該次就醫之病情沒有急迫性,便仍可能被分類為輕症,而急重症病人則是指緊急病患中「急迫程度」較高者。鍾侑庭指出,對於撥打119的情況,民眾可按五級「病情急迫程度」來判斷。台灣現行急診判定病情急迫度的依據為衛福部公告的急診五級檢傷,傷病患依病情急迫程度分成五級,從最緊急至最不緊急依序為:一級(急救復甦)、二級(危急)、三級(緊急)、四級(次緊急)、五級(非緊急)。(一)一級「復甦急救」:應立刻診療,病況危急,生命或肢體需立即處置。(二)二級「危急」:可等待10分鐘,潛在性危急生命、肢體及器官功能狀況,需快速控制與處置。(三)三級「緊急」:可等待時間為30分鐘,。病況可能持續惡化,需要急診處置,病人可能伴隨明顯不適的症狀,影響日常活動。(四)四級「次緊急」:可等待時間為1小時,病況可能是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或某些疾病之合併症相關,需要在1-2小時做處置,以求恢復、避免惡化。(五)五級「非緊急」:建議看門診若執意要看急診,可等待2小時。病況為非緊急狀況,需做一些鑑別性的診斷或轉介門診,以避免後續之惡化。另外,急性腦中風也有「分級」,而發病時間則是關鍵。鍾侑庭表示,以急性腦中風為例,若生命徵象不穩定則判為一級,需立即進入診療程序,要立刻叫救護車並送至醫院;若生命徵象穩定但症狀發作在6小時以內則為二級,仍需叫救護車送至醫院;至於症狀發作超過6小時,且生命徵象穩定之急性腦中風則屬三級。基本上只要急性腦中風就需就醫,因為他的檢傷級數至少三級。另外,急性心血管疾病檢傷也屬二級,同樣須立即就醫,鍾侑庭補充,若病人血壓高,則須根據血壓高的程度,以及有無症狀決定檢傷級數,若收縮壓>220mmHg且伴隨呼吸喘、胸痛、頭痛、頭暈、噁心、或嘔吐任一症狀,則屬檢傷二級;若收縮壓介於200~220mmHg且無呼吸喘、胸痛、頭痛、頭暈、噁心、及嘔吐等任何症狀,檢傷級數僅四級,可以不用掛急診,也就不需要撥打119。
74人猝逝!寒流急凍逾800人送醫 房間竟會索命「人會緩慢無意識死亡」
天氣冷颼颼,根據各地消防局資料整理,自19日開始至今,全台出現超過800起非創傷性送醫,從2/19上午8點到2/20晚間21點,短短37小時已有74人猝死、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其中最年輕死者僅38歲,是否天冷因素所而是否天冷因素所致,仍待釐清。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受訪時曾表示,氣溫驟降時要記得替「房間保暖」,他認為房間內太冷,猝死風險就會一直存在,黃軒說,人體在室內低體溫的變化讓人無從察覺,但在冷冷的房間內,卻可能緩慢的一步步接近猝死,這是因為室溫太冷時,身體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日本研究顯示,如果房間一直很冷,每下降10°C,血壓就會上升高8.2 mmHg,而當人正處於睡眠中時,心臟若一時負荷不來,就可能引發猝死。另一研究也指出,每當房間溫度每下降1°C,猝死的機會就會增加5.6%。另外,房間太冷會導致血壓升高,當血管收縮時,也會導致血液濃稠度增加,同樣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但這不代表房間溫度高就安全,若是經常保持在23°C以上,由於室內外溫差懸殊太大,除了容易產生不適,也可能因為過大的溫差,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爆發的機率。美國研究也是告訴我們,不只是心因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因為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尤其是那些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 60 歲的人,4 倍風險會急性腦中風) 。芬蘭也是有發現他們國內的年輕猝死風險,也多發生在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2倍風險會猝死)。研究發現,肺部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冬天在21°C的環境下,較不易發病;心血管疾病者則建議房間溫度保持在18°C,若是溫度太低,血壓會升高,就會增加猝死機率。對大多數人來說,18°C~20°C左右都是安全的溫度範圍。如果想要讓房間部分區域保持溫暖,建議使用電暖器,較大房間內範圍時,才建議使用熱空調機。家中如果沒有熱空調機,建議使用電暖器。但是大家都把電暖器對著自己釋熱,其實這是短暫取暖方式。如果冷空氣,是從窗邊吹進來,就別把電暖爐拉到自己身旁,而是要放在窗戶旁邊,才可以把冷空氣變暖。把房內空氣變暖,才能較長時間保暖。另外,也可以搭配風扇,因為暖爐放在地上,釋放出的熱空氣會上升,但這種特性也會導致熱空氣都往上跑,房間裡還是很冷。因此只要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勻。同樣的,從空調吹出的熱空氣,也會積聚在屋內的上方,也可使用風扇「朝上」吹,增加室內增溫效率。
腦中風照護是關鍵 五全團隊合作更有成效
93歲方伯伯,因肺疾需使用氧氣、配戴居家型呼吸器輔助呼吸,近期因跌倒致右股骨骨折住院後又發生急性腦中風。經醫療團隊評估骨科手術風險極高,建議採症狀治療,由腦中風醫療團隊接手照護。住院期間復健師協助床邊復健,個案管理師警覺其返院就診的困難,在出院前轉介長照2.0專業服務,協助申請居家復能,提供諮詢專線隨時追蹤回饋。在居家復健師到府專業指導,家人陪伴及正向鼓勵下,方伯伯目前已可用助行器站立,在陪伴下短距行走,且持續進步,乃為「五全照護」最佳例證。「五全」護理是以身、心、靈「全人」照顧的理念,結合營養師、復健師等15類專業的醫療團隊,由護理師安排,針對個別需求提供「全隊」照護服務;強調從病人入院到出院,從診斷、治療、早期復健、失能程度追蹤到生命末期「全程」投入並關懷病人「全家」的壓力負荷及照護需求;具體落實「返家在地」、「轉銜照護」的持續復健,達到「全社區」的照護目標。臺北榮總為全國第一家成立腦中風加護病室的醫學中心,每年新診斷腦中風並接受治療的患者高達1200位,腦中風病人登錄已達12年。近10年來因腦動脈取栓技術成熟,讓中風出現新的治療機會。在團隊優質照護之下,出院準備服務案量達100%,平均住院天數23.1天、14天再入院率1.6%、一年內再中風率5.57%、吸入性肺炎發生率5.18%、失能程度(中風後6個月) 49.7%、急性期後照護(PCA)成果卓越。隨著醫療的進步,腦中風患者存活時間也延長,許多病人出院後,必須長期面對複雜的復健照顧議題,如治療後帶來的肢體不靈活或擔心再次復發等。臺北榮總護理部明金蓮主任說臺北榮總推行腦中風「五全」護理(圖一),以病人為中心、家屬主要照顧者為輔,讓病人及家屬兩相安為原則,個案管理師透過出院準備服務轉銜照護,提供最佳後續復健方式的建議與安排,並持續追蹤、接受諮詢,讓家屬無後顧之憂。
「不吃藥」血糖飆3倍!40歲工程師驚爆急性腦中風
86歲女病患,本身患有高血壓與心房顫動,生活尚可自理。某天突然左側肢體無力與眼睛偏斜,呈現半癱,立即送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就醫。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為急性顱內大腦動脈堵塞。在神經內科趙怡靜醫師與神經放射科李喬華醫師評估與解釋風險後,掌握黃金時間三小時內,趙怡靜醫師先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治療,接續再由李喬華醫師進行動脈內取栓手術。趙怡靜醫師表示,透過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和動脈內取栓1個多小時手術,使得全阻塞的血管獲得部分暢通,缺少血流的腦細胞獲得了更多的灌注。兩個禮拜後女病患順利出院,已經可以自由行走,生活上可以自理。李喬華醫師也提到,另一名約40多歲男性工程師,本身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最近服藥順從性不佳,某日突然出現意識昏迷與去大腦皮質反應,立刻送到急診室搶救,病患血糖值高達400毫克/分升(mg/dl),正常人為126毫克/分升(mg/dl)以下,暴增3倍多。經檢查後,診斷為後循環雙側脊椎動脈與近側基底動脈阻塞。李喬華醫師建議,民眾如果有三高問題,一定要按時服藥,減少血管病變與損傷導致急性腦中風的機會。另外,也建議民眾要定期健檢。李喬華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對於顱內大動脈阻塞的動脈內取栓手術,打通率為59%至88%,術後90天後追蹤,有良好預後的比率占33%至71%,但有可能出現顱內出血比率為7.7%,動脈取栓與靜脈溶栓都有風險,但越早發現越早送醫,就越有機會獲得更多可能的治療方式。趙怡靜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發現以下症狀,可能就是急性中風的徵兆, 一定要儘快就醫。BEFAST(盡快)B: balance 走路不平衡,不穩E: eye 眼睛偏斜,視力模糊複視F: face 臉部或嘴角歪斜A: arms 手腳無力或偏癱S: speech 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T: time 盡速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