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過敏
」 過敏 疫苗 莫德納 指揮中心 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確診難、病程久 抑鬱症罹病風險增6倍
正值入秋、天氣變化之時,正是蕁麻疹好發、加劇的時間點。據統計,近500萬國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以上症狀,而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但因為名稱、症狀相近,加上對於疾病的迷思讓民眾難以分辨而延後就診,導致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適逢10月「世界蕁麻疹日」,為提高病識感與提供患者全面性支持環境,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並將疾病具象化為「蕁寶」,打造全方面衛教資訊平台,助民眾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其中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一至二週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六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據統計,臺灣高達十六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兩倍。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像是當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較其他皮膚疾病較久。他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將影響免疫反應,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說明,持續的炎症反應也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以及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以及1/3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同時罹焦慮或抑鬱症,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六倍,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增加患者壓力,形成負向循環。而且,慢性自發性麻疹病程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一年!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兩倍,門診時常見許多現代的三明治族女性。他分享臨床案例,一名40多歲的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進而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源,卻只有得到部分改善後復發,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還不自知。但也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只能抽空去藥局買成藥,但效果也仍然有限。直到工作上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開始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七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三成六,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因此,卓醫師也表示,過往病患習慣以發作時的照片提供給醫師看診,但實際上應有更多、更好的檢測方式可以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以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以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換季惡夢來臨!氣喘患者竟不知過敏原 IgE檢測有助阻斷發炎反應
根據衛福部資料,氣喘每年在全球造成超過45萬人死亡,台灣平均每5名氣喘患者中就有一人控制不佳。前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北醫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郭漢彬教授說明,氣喘主要以外因性(第二型)氣喘為居多,因外來過敏原如塵蟎、動物、菌、花粉等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氣道收縮、分泌物增加等,進而出現如「喘、悶、咳」等三大氣喘現象。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信閔則指出,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全台200萬人,然診間觀察,過去有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是否有氣喘症狀,久咳不癒輾轉就醫才確診。若氣喘放任不處理,恐造成氣道反覆腫脹與重塑,影響呼吸及生命安全。郭漢彬教授建議,若民眾有類似症狀,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確認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IgE)對各別過敏原的濃度是否過高,找出真正造成氣喘的主因。郭漢彬教授也提醒,目前氣喘的治療除了口服藥、吸入型類固醇等,也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若民眾有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與喘鳴聲等類似氣喘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切勿隱忍。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大概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目前約有200萬人有氣喘問題。由於氣喘屬於慢性疾病,大多需經歷長時間的治療與診斷,也因此許多人把「喘、悶、咳」等當作一般感冒處理。廖信閔醫師解釋,氣喘是複雜的發炎疾病,因此診斷已從過去臨床症狀表現的分類,轉為檢測特定的生物標物,如: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免疫球蛋白 E、過敏原反應等。目前根據發炎原因,可將氣喘分為大多數的第二型氣喘,以及非第二型氣喘,嚴重型氣喘則有超過半數屬於第二型氣喘,當中大多數為過敏型。患者因氣道長期處於發炎階段,受到過敏原的刺激,會誘發身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支氣管平滑肌收縮、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加,導致支氣管管徑狹窄,進而誘發氣喘急性發作。郭漢彬教授舉例,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符合過敏性氣喘定義。也因此,針對過敏性氣喘治療,除了減少環境中可能的致敏原因,目前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衛福部統計指出,21%氣喘患者未依醫師指示定期回門診追蹤。郭漢彬醫師也表示,診間有許多民眾就算已確診氣喘,仍採取消極的治療態度。根據北醫的治療追蹤系統顯示,「服藥時間不穩定」、「類固醇吸入不足量」等,都是患者常見的錯誤行為。郭漢彬教授提到,不少患者多認為發作時再就醫即可,或是擔心類固醇的心悸、噁心暈眩,或是喉嚨痛、月亮臉與水牛肩等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長此以往,若氣道未受到良好控制,時常發炎的情況下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使氣道變小,恐演變成嚴重氣喘。不僅發作頻率提高,肺功能更有可能因此衰退、出現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一名約40多歲的上班族李先生從小就有氣喘症狀,每當秋冬換季便容易急性發作需就醫治療,影響工作甚鉅。廖信閔醫師說明,由於李先生當時的症狀已符合氣喘定義,且某幾項過敏原數值異常,因此確診為因過敏原引起的外因性氣喘。所幸在找出氣喘成因與積極治療後,李先生的氣喘發作頻次不僅明顯降低,至今5~6年過去,秋冬也幾乎未再因急性發作而須入院治療,對工作及生活品質都有大幅的改善。由於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換季,廖信閔醫師提醒有疑似氣喘症狀或過敏性體質的民眾應提高警覺,做好防護準備,如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致敏因素,以減少氣喘發作。台灣氣喘暨過敏疾病衛教學會指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度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此外,秋冬盛行東北季風,也會將北方塵土帶往台灣,使得空氣中PM2.5的含量升高,增加氣喘患者對汙染源的過敏反應。而9月進入開學季,校園中的灰塵髒汙等過敏原與流感病毒也會增加氣喘孩童與青年學子的發病機率,家長也應多留意家中孩童是否有氣喘症狀。2022台灣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提到,台灣屬於海島地形,地處亞熱帶且氣候變化不一,使得過敏原集中,進而增加了氣喘病人的發病率。醫師建議,若民眾疑似有氣喘的類似症狀,建議可至專業醫療院所進行IgE檢測,協助醫療人員判定氣喘成因,對症下藥。
想減肥!33歲女「狂吃蛋料理」半年暴增7公斤 求診才知「吃錯了」
許多人會透過自己煮健康餐來減重,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就分享自己經手的一個案例,一名33歲女子自煮少油、少鹽的健康餐,三餐都吃蛋料理,然而體重卻半年暴增了7公斤,這也讓女子相當苦惱,求助醫生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吃錯了」。小宙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在臉書粉專發布一部影片,標題為「慢性過敏讓你難瘦又疲累?醫師傳授5做法逆轉體質」。楊智雯說明,自己遇過一名33歲女子想要減重,因為她是藥師助理,對健康保健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決定自己煮健康餐,不僅少油少鹽,三餐還都吃蛋料理,包括水煮蛋、蒸蛋、茶葉蛋等,然而體重卻一直沒有下降,反而半年暴增了7公斤。不僅如此,楊智雯還提到,女子感覺到自己越來越疲憊,經常全身痠痛,但無法具體說明不適的部位。直到女子向醫生求助,進行了食物過敏檢測,這才發現自己對雞蛋過敏。楊智雯指出,大多數人對「過敏」的理解通常與IgE引起的急性過敏反應有關,例如吃蝦子導致眼皮腫脹、喝堅果飲料後呼吸急促,或吃水蜜桃引發蕁麻疹等,這類急性過敏只需避開過敏原即可改善。然而還有一種是慢性過敏,就像是這位患者的情況,由於她並不知道自己對雞蛋過敏,因此每天可能吃下4到5顆茶葉蛋。而長期攝取過敏食物可能會引發疲勞、關節疼痛和腸道敏感等慢性過敏症狀,並且因為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可能導致下視丘食慾調節中樞失調和胰島素阻抗,最終導致脂肪堆積,這也是她為什麼越吃雞蛋,身體反而變得越來越不健康。楊智雯也建議三個保護腸道健康的方法,第一是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糖和高加工食品,以免損害腸道健康;其次吃飯時應該細嚼慢嚥,每口食物至少咀嚼20至30次,當胃部不適時,避免自行服用制酸劑,以免影響消化和免疫功能;最後應多補充膳食纖維,以保持腸道菌群平衡。楊智雯示警,如果患者已經注意飲食並規律運動,但體重仍然持續增加,並伴隨失眠、濕疹、身體痠痛和疲勞等症狀,建議透過腸道檢測或食物過敏檢測來進一步了解自己的體質,找出問題所在。
7歲女童拿防曬噴霧狂噴臉! 狂咳送醫竟已近「白肺」
中國近日一名7歲女孩在自己臉上噴上防曬噴霧後,竟突發肺炎,醫師表示這是急性過敏性肺炎的典型表現,來勢常較為兇猛,當時女童已接近「白肺」,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嚴重危及生命,好在經治療後女童已無恙,於21日出院。據陸媒報導,涵涵近日跟著家人到杭州遊玩,在出門前涵涵拿著媽媽的防曬噴霧對著自己的臉噴了噴,噴完後只是咳了2聲,並無明顯不適,沒想到出門一會,涵涵就越咳越嚴重,甚至把早餐也吐出來了。父母發現情況不對,趕緊帶著女兒回飯店休息,過了一段時間,涵涵的咳嗽似乎有所好轉,但她呼吸竟逐漸急促,精神也明顯不好,父母趕緊帶著她來到醫院就醫。醫師迅速進行血液檢查和胸部X光檢查,胸部X光結果顯示兩肺大片斑塊影,而血液常規報告顯示「白血球升高、C反應蛋白正常」。結合臨床表現,醫師基本考慮是因吸入防曬噴霧導致急性過敏性肺炎。對此,醫師介紹,這是急性過敏性肺炎的典型表現,來勢較為兇猛,當時涵涵已接近「白肺」,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嚴重危及生命。所幸院方迅速給予相關治療,第二天涵涵的氣促明顯已有緩解,咳嗽也在治療48小時後完全消失。浙江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週琴表示,不太了解防曬「噴霧」特性的父母及兒童,會將防曬「噴霧」劑直接噴在頭面部,這可能會使孩子在無意中吸入噴出的液滴,而這些液滴可能包含防曬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各類化妝品原料,進而引發健康風險,尤其是氣道敏感度較高的過敏體質兒童,極易誘發劇烈咳嗽或喘息發作等,原本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支氣管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患者,更要慎用含易致敏成分的噴霧產品。
不只海鮮、雞蛋,也有人對白飯過敏! 營養師教如何抗發炎及舒緩
常常會聽到生活周邊有人說「我對海鮮過敏」或是「不可以吃雞蛋因為會皮膚癢」等食物過敏的狀況,近日也有媒體報導女藝人郭碧婷居然對白飯過敏。造成民眾出現過敏的食物種類不盡相同,當享用完食物之後,可能會出現身體上的異常症狀,例如皮膚濕疹搔癢、呼吸急促、腸胃不適等過敏反應,不過為什麼會過敏?當食物過敏該怎麼辦?。過敏反應是防禦機制 嚴重恐有生命危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指出,過敏反應是人體本能的反應機制。當外來物入侵體內,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啟動防禦機制,消滅入侵物來保護身體安全。但如果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無法抵擋或無法辨識外來物入侵體內時,就會導致身體器官產生傷害,產生過敏反應現象。一般會有局部性反應如:濕疹、過敏性鼻炎、氣喘及過敏性腸胃炎。或是全身性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嚴重或許會有生命危險。含有組織胺食物 花生、海鮮最容易引起過敏哪些食物最容易引起過敏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易產生過敏反應的食物如:花生、蝦蟹、牡蠣、核桃及魚類、蛋甚至發酵食品、酒、米飯等。主要是這些食物大多含有組織胺。而組織胺會隨著食物新鮮度下降而逐漸升高。體內組織胺升高會造成皮膚癢、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症狀。最好的改善方法就是盡量吃新鮮食物,不確定是否新鮮的食材就不要輕易嘗試。維生素C、E、 A及胡蘿蔔素 抗發炎及抗過敏當急性過敏發作期可由醫師開立抗組織胺藥物處置,但在日常中其實也有營養素可以改善過敏症狀。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維生素A/胡蘿蔔素這幾種抗氧化維生素,具有抗發炎及抗過敏的作用。黃淑敏營養師指出,維生素C的食物來源有青椒、花椰菜、高麗菜、蕃茄、橘子、木瓜、蕃石榴、芒果、草莓、葡萄柚等。維生素E食物來源則是深綠色蔬菜、小麥胚芽、植物油等。維生素A在綠色及黃色蔬菜、水果中含有維生素A的前驅物質,稱為胡蘿蔔素(carotene)。其中主要為β-胡蘿蔔素(β-carotene),食物包括:鮮黃及鮮橙色的蔬菜水果以及深綠色的蔬菜等。當然也可以到醫療院所抽血檢測自己的過敏原,檢查看那些食物是導致過敏的原因,避免食用含有過敏原的食物而引起過敏反應,民眾若出現因飲食後產生過敏症狀時,應儘速就醫。
吃完麻辣鍋喉嚨劇痛!26歲OL隔日倒地死亡 醫生:她是窒息而死
中國有名26歲女子日前下班跟同事吃麻辣鍋慶生,回家後覺得喉嚨痛,吞服止痛藥、消炎藥也不見好轉。次日一早狀況急遽惡化,女子趕緊請假就醫,但到院後僅10分鐘就倒地不治。醫師根據女子生前症狀推測,她竟是被活活悶死的。中國醫療網紅「Drx說」日前在微博分享病例個案,表示這名女子吃完麻辣鍋回家,睡前發現喉嚨有點痛,但以為是火鍋太辣導致,沒有重視。沒想到,隔天女子病況加劇,不僅喉嚨更痛,甚至出現吞嚥困難、呼吸不順等症狀,但她以為感冒惡化,吞服幾顆消炎藥就去上班。然而,當她抵達辦公室,咽喉痛不僅沒有減緩,還出現憋氣感、畏寒等情況,她連忙請假到醫院求助,沒想到在診間門前,意識已經開始模糊,接著大口呼氣後倒地不起。經過醫師搶救,仍然不幸身亡。事後醫師綜合女子先前的症狀,加上檢查後發現,女子會厭充血腫脹,堵塞聲門,因此研判女子是「急性會厭炎」送命。「Drx說」指出,患者可能是前一天晚上吃火鍋時,因為高溫和辛辣刺激,導致會厭發炎、水腫,又受到冷飲刺激,導致病況惡化,該種情況與普通的咽喉發炎、疼痛類似,因此可能被患者輕忽。醫師表示,會厭位於舌根後方,進食時食物會經過咀嚼形成球狀,此時會厭自動關閉,防止食物進入肺部。但要是會厭發炎,就可能堵塞呼吸道,就會導致呼吸困難。急性會厭炎的病情進展十分迅速,一旦發病後沒有及時診療,可在極短時間內窒息,因此死亡率較高。會厭發炎可能堵塞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一旦發病後沒有及時診療,可在極短時間內窒息死亡率。(圖/翻攝微博/Drx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官網指出,會厭軟骨位於聲帶氣管上方,若細菌、病毒感染,外傷、咽喉局部刺激,急性過敏,都可能會引起會厭發炎,一旦化膿腫脹造成上呼吸道阻塞,就有危及生命的可能,造成會厭急性發炎的細菌,以B型嗜血流感桿菌最為常見,一開始幾乎都是以咽喉吞嚥疼痛來表現,有的伴隨發燒、甚至出現聲音沙啞、呼吸喘鳴聲、無法平躺呼吸及胸悶、流口水,病程進展迅速,快者幾小時內就會窒息死亡。
新竹騎士折小黃後照鏡運將辣椒水回擊! 行車糾紛2人「判坐牢」
陳姓男子去年6月騎機車載著劉姓男子行經新竹市東區民生路時,與張姓男子駕駛的小黃差點發生碰撞,陳男不滿,尾隨其後並徒手把小黃後照鏡折斷,張男也不甘示弱,隨即拿出辣椒水朝陳男和劉男狂噴,雙方鬧上法院,後續新竹地院依法判處陳男拘役30天和張男拘役40天。據了解,陳男載著劉男騎車,至新竹市民生路260巷口對向車道時,張男駕駛計程車從對向外側車道違規跨越雙黃線迴轉,陳男立即煞車才未發生擦撞,但陳男心生不滿追逐其後,見張男等紅燈時,徒手將計程車右後照鏡折斷,張男隨即下車,持辣椒水噴向陳男跟劉男,導致2人均有左右側眼急性過敏性結膜炎和左側前臂燒傷。法院表示,2人若遇行車糾紛,均知應以適法之方式主張自己權利,法官考量2人均坦承犯行,但雙方各有堅持,無達成和解的共識,最後依毀損他人物品罪,判陳男拘役30日,張男則依傷害罪,處拘役40日並沒收辣椒水。
半夜掛兩次急診!「國光女神」愛女突發藥物過敏 專家說話了
「國光女神」蘇心甯(Lala)近期在自己的粉絲專頁透露,近兩個月會推掉多項工作是因為,自己的16歲女兒「萌妹」因藥物過敏而引起全身性重症,讓那段期間的她感到非常焦慮。對此,專家提醒,過敏最常出現的症狀是皮膚疹,若有過敏症狀應該先回想自己吃的食物及藥物,就醫時才能更好讓醫師對症下藥。蘇心甯表示,女兒在藥物過敏發作的前幾天,因為戴牙套而打了骨釘,原本想吃止痛藥減緩疼痛,卻沒想到吃完藥後,全身起紅疹,蘇心甯一開始以為是食物過敏,帶女兒去醫院掛急診打點滴,回家後病情卻更加嚴重,甚至半夜又再掛了一次急診。蘇心甯強調,女兒並無藥物過敏史,所以在醫師開藥前詢問是否有藥物過敏,她就回答沒有,沒想到止痛藥一吃過敏反應會那麼嚴重,還好萌妹在接受五天類固醇治療後,現在病情已經好轉,並且已經重回學校上課。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黃光永提到,藥物或食物引起的急性過敏,最直接的發病表現就是皮膚疹,其中尋麻疹是較為常見的症狀, 他強調,如果突然出現蕁麻疹時應該在就醫前先追溯是否有更換新藥,或食用新食物,以協助醫師更有效的治療。對於藥物過敏的原因,黃光永進一步提醒,有些藥物本身的性質容易引發過敏,而個人基因也可能成為過敏的誘因。國內每年公布的過敏藥物排行榜中,鎮熱止痛藥和抗生素常居前三,因為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或是抗生素經常被開立來預防或治療疾病併發症,是非常常見的藥物,所以他呼籲,民眾在使用這類藥物時要格外小心,畢竟常用藥物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產後出現落髮、白髮!當心染劑「對苯二胺」危害 專家曝正確養護
隨著產後變化、年齡增長及事業繁忙,職業女性面臨了落髮與白髮的困擾。TFEA中華民國手足保健協會理事長李安騏、頭皮養護健康管理師莊沛倫在「樂活飲食體驗營」課程中提醒民眾,染髮劑透過頭皮滲透到人體,可能產生長期危害,對苯二胺在滲透作用下容易引發急性過敏反應與不良反應,嚴重可能致命!掌握飲食對指甲與頭髮的關係,才能樂活一生。頭皮與頂部養護 3大重要因素1頭皮是頭髮生長的基地一個健康的頭皮環境有助於促進頭髮的生長、減少脫髮,並保持頭髮的濃密和光澤,直接影響外觀的整潔和美觀。2危險染劑成分要當心健康的頭皮能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確保頭髮獲得足夠的營養,進而維持其健康和生長,同時提升睡眠品質。反之,在染髮盛行的當代,不少民眾常常忽略了染劑成份「對苯二胺」的影響,在滲透作用下,恐引發急性過敏反應與其不良反應,嚴重可能致命;而重金屬「鉛」,長期蓄積在體內會引發鉛中毒,產生頭昏、頭痛、倦怠、四肢麻木、腹痛等症狀,這在無形中降低了人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3頭皮影響外貌與心理健康頭皮健康與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關係,影響個人自尊心和信心。總體來說,頭皮健康是維護外貌、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定期的頭皮養護是確保頭皮健康的不可或缺的健康趨勢之一。李安騏與莊沛倫兩人同為母親角色,不僅關切個人的健康感,更深感對於家人健康有責任,因此結合專業知識和家庭觀念,致力於解決頭部健康問題。對於頭皮問題,專家建議不採用侵入式治療,而是結合透骨格、肌肉紋理和先進儀器,透過自然純粹的天然植物成分,以及傳統古法經絡撥筋技術,打造自然、舒適的頭皮臉部養護。這種獨特的養護,使天然草本能夠發揮最大效果,提供頭部健康體驗,將頭皮淨化「恢復原廠設定」。除了頭皮養護,「從頭到腳」才能滿足職業女性全面的身心健康需求,結合營養學、有氧運動、物理治療,從飲食到行動,由上到下、由內而外的完整照護,讓頭皮與心情獲得呵護。
心跳過快就全身起疹子 女嘆自己「對跑步過敏」一切只敢慢慢來
女子迪茲(Divz Mangat)聲稱自己「對跑步過敏」,只要運動就會全身腫脹,並長出蕁麻疹。日前她在TikTok上分享了自己的慘痛經歷,因為趕飛機而不得不在機場內奔跑,一上機後她就全身起疹子,以至於她不得不使用EpiPen(藥物用腎上腺素)來急救。影片釋出不久就引起廣泛網友共鳴,現在瀏覽量已逾670萬,更有不少醫療人士跑來留言提出專業建議,讓迪茲十分感謝。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27歲的加拿大人迪茲和姐妹迪(Dee Mangat)一同在機場背著大包小包狂奔,以免她們錯過了航班,上了飛機之後,迪茲的臉部開始出現過敏反應,長出大大小小的蕁麻疹,手臂也有紅腫的現象,而迪茲嘗試服用了Benedryl(治療過敏症的藥物)但沒效,只得立刻施打EpiPen(可用於舒緩急性過敏反應的注射器),以緩解她的不舒服。醫學上稱這樣的病徵為運動誘發性氣喘EIA(exercise-induced asthma),症狀包括皮膚發癢、蕁麻疹、噁心、腹部絞痛等,若持續進行運動鍛鍊,可能導致低血壓,嚴重更會使得心血管衰竭。迪茲表示,她通常會十分小心,任何事情都得慢慢來,不讓自己心跳過快,以免又出現奇怪的過敏反應。在迪茲的影片釋出後,讓許多擁有相同困擾的人引起了共鳴,紛紛在留言區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想法,表示自己或親友也曾在運動後起了嚴重的過敏反應,更有人提醒道,過敏反應出現後還是盡可能直接去就醫比較好,不要總是只依賴EpiPen來急救。
張榕容起床驚覺全臉浮腫變「奪魂鋸面具」 衝皮膚科自嘲是鐘樓怪人
曾分別奪下亞太影展及台北電影節影后寶座的女星張榕容16日起床驚覺全臉浮腫「變成奪魂鋸的面具了」,於是緊急到皮膚科看診,才得知是因急性過敏引起。張榕容疑似因飲食誘發過敏。張榕容15日在Instagram公開臉部狀況,透露從眼部周圍出現紅腫症狀,起初以為只是結膜炎,沒想到隔天上午,她的臉頰和下巴跟著脹紅、浮腫,而且眼睛發癢,這才驚覺不對勁,「心情好差好差,因為我真的腫成奪魂鋸的面具了」,於是她立刻赴皮膚科就醫,向醫師哭訴「我本來真的不是長這樣」。對此,醫師表示,「張小姐,我知道妳本來長怎樣,妳就是過敏」,並讓她先吃藥治療,如果有需要再打針。張榕容也發出當下拍攝的照片,可見到眼眶周圍腫一圈,完全看不出來先前精緻亮麗模樣,讓她直呼,「原來鐘樓怪人是大過敏,眼睛才會垂下來」。張榕容疑似因飲食誘發過敏。張榕容一度因為「太醜」拒絕家人關心,甚至暫緩工作行程,所幸經過服藥及打針治療,她目前已經好轉許多,經過醫生開藥打針後,雖然恢復了一點,但她仍表示,「依舊慘不忍睹,腫到笑起來嘴唇都不見了」,而她疑似是因飲食引發過敏,當時醫生也詢問是否有吃不新鮮或誘發過敏的食物,張榕容則是毫無記憶表示,「秋季美食太好吃了,我都不敢說我吃了一堆」,最後提醒網友,「秋季美食太好吃了,但大家也要斟酌身體狀況喔」。
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 台南男接種AZ腦出血不治⋯獲賠350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第182次會議紀錄,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後獲得救濟。其中台南市林姓個案接種AZ疫苗11天後,嚴重腦出血,因沒有其他病史足以引起小板低下或腦出血,無法排除與接種AZ的關聯性,因此核予救濟金350萬元,為這次通過金額最高的個案。VICP公布最新疫苗接種後死亡會議紀錄,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後獲得救濟。除了一名死亡男性獲賠償350萬元外,另外6例接種AZ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核予救濟個案,依序為80萬(肝門靜脈血栓、腦出血)、60萬(格林巴利症候群)、50萬(腦靜脈竇血栓、右內頸動脈血栓)、5萬(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5000元兩案(過敏性蕁麻疹、蕁麻疹)。另外,接種高端、BNT、莫德納各1例,依序分別核予救濟10萬元(格林巴利症)、1萬元(急性過敏反應)、5萬元(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這名台南市林姓個案,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頭痛、嘔吐情形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隔日出院後晚間因意識昏迷送醫,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顳葉大面積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因嚴重腦出血死亡。VICP指出,該個案無慢性病病史,本次雖有血小板低下情形,但無任何血栓表現,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個案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及腦出血。又目前醫學實證無法確定免疫性血小板低下與接種COVID-19 疫苗 (AZ)之關聯性。因此,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50萬元。至於不予救濟者,AZ有36案、莫德納10案、高端4案、BNT2案,另有2案資料仍需補件。
劑量不足影響保護力? 莫德納「7千名兒童臨床試驗」結果曝光
台灣本土疫情日益嚴峻,其中新北2歲幼童染疫出現重症更讓家長們憂心不已,且兒童究竟該施打哪種廠牌的疫苗、會有哪些副作用?也引發各界激辯。其實,世界3大新冠疫苗之一的莫德納疫苗,上月就公布其兒童實驗結果,總計6,900多名兒童接種後產生相對明顯的免疫反應,但「6個月至6歲幼童」並未有心肌炎的案例。綜合外媒報導,該實驗的劑量為2劑各25微克,僅為18歲以上劑量的4分之1,測驗結果顯示,兒童接種會產生類似成年人的抗體反應,副作用程度皆為輕度或中度,且所有受測兒童都未出現心肌炎症狀。歐盟、澳洲等30個國家,過去對6到11歲兒童施打疫苗的結果則顯示,最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頭痛、疲倦和發燒,類似成年人會出現的副作用。不過,在現有疫苗對Omicron保護力相對較低的情況下,6個月到2歲兒童的保護力為43.7%,2至6歲僅有37.5%。「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也指出,美國紐約州對36萬名兒童施打2劑BNT疫苗後,其「效益」在3周後僅剩下平均12%,顯示疫苗劑量可能影響接種者的防護力。不過多國醫師和專家都強調,兒童注射疫苗的重點在於降低住院或重症風險,而不是期望它能阻止感染,即使疫苗保護力相對較高、注射2劑或加強劑的大人,仍會遭到突破性感染。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會議召集人鍾飲文指出,莫德納疫苗曾在兒童臨床試驗分為全劑量、半劑量及4分之1劑量等多種組合,但考量免疫反應和安全性,全劑量免疫反應雖強,但擔憂不良反應過大,因此選擇半劑量進行後續試驗,來證實保護力及安全性。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表示,從臨床來看,兒童副作用沒有比較多,且多以急性過敏為主,因此兒童如有嚴重過敏,接種後應觀察30分鐘,確定無礙後再離開。
換季怪病3/醫師示警「過敏族出現2症狀」要趕緊就醫 否則恐瞬間喪命
澎湖上千人爆發奇癢紅疹,其實季節交替時總是特別容易過敏,尤其台灣小孩過敏原90%都是禽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劉晟昊醫師表示,禽蟎除了會引發呼吸道過敏,誘發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吸入後也可能導致皮膚過敏,例如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劉晟昊說,禽蟎無法在低於50%濕度的環境生存,所以建議使用除濕機控制室內濕度,另外,禽蟎屍體、排泄物也同樣是過敏原,小朋友經常會接觸的寢具、絨毛娃娃、各類布製品,也都要定期清潔,建議用攝氏55度熱水浸泡或烘乾10分鐘,先殺死禽蟎之後,重新再用清水洗一次清除禽蟎屍體,否則禽蟎屍體依舊會導致過敏。即將進入秋冬,醫師提醒衣物要換季時一定要先洗過、烘過,以免禽蟎沾附到身體引發過敏。(圖/張文玠攝)劉晟昊提醒,由於氣溫逐漸降低,早晚溫差慢慢變大,許多爸媽也開始會幫孩子穿上外套、薄長袖,但這些秋冬衣物記得也都要先清洗過,因為經過一個夏天,衣服上可能已沾附禽蟎屍體、排泄物,所以最好還是先清洗比較安全。另外,如果本來就屬於過敏體質,秋天時更要多費心照顧自己,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要多保濕、過敏性鼻炎要避免一下子吸入冷空氣,飲食上也要多吃天然蔬果,盡量別碰含有人工色素、添加物等加工食品。營養師高敏敏就表示,想要改善換季敏感狀況,可以把握「3不碰」、「3多吃」原則,不碰加工食品、不碰易過敏的不新鮮海產、不碰過量咖啡因跟甜食。多吃好油、多吃各色高纖食材、多補充水分。高敏敏說,加工食品易使身體發炎;而不新鮮的食物會孳生細菌,並使身體產生組織胺,進一步導致皮膚過敏;喝太多咖啡則容易使身體脫水、細胞保水力下降,就會導致肌膚更乾燥敏感搔癢。而好的油脂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高纖食材富含植化素能夠排除體內毒素,多補充水分則能提高細胞活力,也增加保水力,改善乾癢情形。營養師建議多吃天然高纖蔬果,身體比較不容易發炎,自然就能降低過敏機率。(圖/黃耀徵攝)萬一爆發過敏症狀,也要及時就醫。劉晟昊說,由於疫情影響,許多民眾不喜歡出入醫療院所,所以就算身體不適也不願就醫,但若是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可能會導致休克、呼吸困難而危及性命。劉晟昊提出2個判斷的警訊,「就是眼睛紅腫、嘴唇腫脹!」這代表已經出現急性過敏反應,萬一腫脹發生在呼吸道,就可能會影響呼吸而瞬間喪命,建議出現上述2種症狀時就應該就醫,才不會發生憾事。
第十輪加開「BNT疫苗第一劑接種」 10/4起預約維持10/6日開打
隨著又有67萬劑客製化BNT疫苗抵達台灣,累積到貨305萬劑,讓指揮中心決定讓BNT提前重回第十輪!公費疫苗第九期施打 BNT 第一劑、高端第二劑,施打期間至2日為止。第十期則開放接種 AZ、高端疫苗第二劑,並加開 BNT 第一劑,於10月4日開始預約。第十期開放接種 AZ、高端疫苗第二劑,並加開 BNT 第一劑,於10月4日開始預約。(圖/翻攝自指揮心提供)指揮中心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第十期公費疫苗開放接種AZ、高端第二劑,並提前加開BNT第一劑,據指揮中心表示,為避免影響部分縣市量能調度,「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臺」第十期施打期程維持自10月6日起提供接種。指揮中心說明,1日宣布增開「BNT疫苗第一劑接種」,調整第十期施打期程,但考量到部分縣市已設置接種站量能,為避免影響合約醫療院所人力調度安排,故維持自10月6日起開打。指揮中心後續將視預約情形及疫苗供應期程適時調整接種對象,籲請民眾屆時準時前往接種。指揮中心提醒,10月1日起亦開始接種流感疫苗,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應與COVID-19疫苗間隔至少7天,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第二劑疫苗前,應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完成接種後建議於接種處或附近至少留觀15分鐘,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該類急性過敏反應。第十期提供 AZ 疫苗及高端疫苗第二劑接種,並加開 BNT 第一劑相關說明如下:符合資格對象:(1)「7 月 22 日 (含) 前已接種 AZ 疫苗第一劑之 64 歲至 50 歲民眾 [即 1957/1/1 (含)-1971/12/31(含) 間出生]」,預約接種第二劑 AZ 疫苗。(2)「9 月 8 日 (含) 前已接種高端疫苗第一劑之民眾,預約接種第二劑高端疫苗。(3)「9 月 29 日前意願登記選擇 BNT 疫苗民眾之下列對象,接種第一劑 BNT 疫苗:1. 64 歲以上[即1957/12/31(含) 前出生]2. 63-18 歲第九類對象3. 22-18 歲[即 1999/1/1 (含)-2003/10/13(含) 間出生]」預約時間:10月4日上午10點至10月5日下午4點止。施打期間:10月6日至10月14日。
第二劑AZ疫苗29日配送!對象擴大至52歲以上 指揮中心:視情況向下開放
中央流行疫苗指揮中心今(26日)表示,為儘速提升國內第二劑COVID-19疫苗涵蓋率,將自9月29日起陸續配送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以下簡稱AZ疫苗),預計開放7月22日前已接種第一劑AZ疫苗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52歲(含)以上之民眾,由縣市政府安排通知接種第二劑AZ疫苗,並可視疫苗庫存、到貨與接種情形,依年齡層逐序向下開放與第一劑AZ疫苗接種間隔滿10週之民眾接種第二劑。指揮中心說明,今年7月22日前接種AZ疫苗之民眾,至9月30日間隔將滿10週以上。考量年齡較大者感染COVID-19疫苗後重症風險較高,為使年紀較長之民眾獲得足夠免疫保護力,故目前可配送之AZ疫苗量約111萬劑,將優先提供52歲以上民眾接種,將自9月29日起陸續配送。地方政府衛生局可依現有疫苗庫存及後續配送時間,規劃指定合約院所或接種點提供接種服務,並可視接種量能與疫苗可調度量調整開始接種日期。另自10月1日起亦開始接種流感疫苗,指揮中心提醒,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應與COVID-19疫苗間隔至少7天,請民眾於接種各項疫苗前應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應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完成接種後建議於接種處或附近至少留觀15分鐘,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該類急性過敏反應;另接種AZ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嚴重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臨床處置。
BNT入體3/「莫德納第二劑」讓醫師也心慌 營養師建議6飲食對策
全台12至17歲學生即將在本周開始施打BNT疫苗,引起不少相關討論。但也有醫師提醒,不只是BNT,近期陸續有長輩第二劑疫苗接種默德納,由於預期副作用會大幅增加,疫情指揮中心也特別提醒長輩避開高溫時段接種,以免因身體不適增加副作用機率。也提醒長者接種後多喝水多休息,如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指揮中心表示,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後,不良反應發生機率及嚴重度較第一劑高,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民眾完成疫苗接種後,建議於接種處或附近至少觀察15分鐘,先前曾因接種疫苗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建議觀察至少30分鐘。此外,莫德納疫苗也同樣可能出現心肌炎和心包膜炎,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較常發生在接種第二劑之後以及年輕男性,接種後請留意身體狀況,若在接種疫苗後28天內出現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例如胸痛、呼吸急促或心悸),應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鄒瑋倫中醫師表示,其實不只民眾不安,別以為醫師們檯面上講得頭頭是道,事實上就連醫師也很焦慮,「我們也是第一次遇到mRNA疫苗,它是一種全新的疫苗,接種後未來會如何刺激免疫系統,其實醫師也不知道,所以其實我們也很心慌!」鄒瑋倫身邊許多醫護人員接種莫德納後都出現副作用,「很多都是眩暈,甚至有人血尿」,鄒瑋倫觀察這些出現嚴重副作用的人,發現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休息!」所以她建議接種疫苗後,一定要多休息,而且任何事都要慢慢來,千萬不要太過急躁。香菇雞湯的蛋白質含量高,很適合在接種疫苗後食用,有助於修復受損細胞、補充體力。(圖/報系資料照)李婉萍營養師則建議,疫苗接種後要多補充2大營養素,分別是維生素C、蛋白質,飲食上要把握6大原則。第一,多喝水,一天要分次補充2000c.c的水;第二,要多吃水果如芭樂、火龍果、鳳梨、百香果,或是喝椰子水、檸檬汁;第三,如果沒有胃口,至少每天補充一顆蛋;第四,可喝香菇雞湯補充體力;第五,吃一碗虱目魚粥,好消化不費力;第六,多睡覺,讓身體充分休息。李婉萍營養師建議打完疫苗要補充維生素C與蛋白質。(圖/李婉萍提供)李婉萍補充,她打完疫苗後一直提醒自己多喝水,但後來真的喝不下,甚至有點想吐,所以建議可以喝椰子水或檸檬汁,現在檸檬盛產,取得方便,價格平實,補充適量電解質,民眾也比較喝得下去。另外,打完疫苗容易沒有胃口,此時可以吃蛋補充熱量與蛋白質;香菇雞湯、虱目魚粥的蛋白質含量高,而且食材方便取得,烹煮也很簡單,很適合民眾補充營養與體力。莫德納第二劑後的6項飲食原則。
莫德納9/28配送「2族群可接種第二劑」!指揮中心曝5點注意事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1)日表示,今(2021)年9月17日到貨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亦將於9月28日配送到各地方衛生局,並由地方政府衛生局造冊安排至指定合約醫院或接種點方式,提供70歲以上長者(即1951年12月31日(含)前出生)及60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即1961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對象接種,並視接種情形逐序往下年齡層接種。指揮中心說明,自9月17日起已陸續開放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長者,依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至指定合約醫院或接種點,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近期天氣炎熱,考量長者身體狀況,建議避開高溫時段並就近前往接種。另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亦可能有發燒反應 (≥38℃ ),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雖然這些症狀會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但接種第二劑發生機率較第一劑高,提醒長者接種後多加留意,多喝水多休息,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指揮中心呼籲,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後,不良反應發生機率及嚴重度較第一劑高,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民眾完成疫苗接種後,建議於接種處或附近至少留觀15分鐘,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該類急性過敏反應。此外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可能出現心肌炎和心包膜炎,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較常發生在接種第二劑之後以及年輕男性,接種後請留意身體狀況,亦請家人協助注意。若在接種疫苗後28天內出現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例如: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促或心悸),應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指揮中心提醒,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第二劑疫苗前,請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已遺失,民眾可返回第一劑接種之醫療院所補發,再完成第二劑接種。於接種前,接種單位需核對民眾身分資料、主動詢問民眾疫苗接種史,檢視民眾「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紀錄及健保卡註記貼紙資料。
首批BNT開始預約!最快本週可接種 「3類人」沒收到簡訊也可登記
第九輪新冠疫苗今(20日)上午10時開放預約,也是BNT疫苗第一次開放民眾上網登記。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表示,有意願且登記接種BNT疫苗者已超過400萬人,3類民眾沒有收到簡訊也可以上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預訂,最快本週六(25日)就能接種。截日昨(18日)各廠牌疫苗登記情形。(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表示,符合預約資格的3類民眾就算沒有收到簡訊通知,也能自己上網預約,分別是18至22歲青年、65歲以上長者,以及第九類資格且40歲以上等有登記選擇BNT疫苗的民眾。指揮中心提醒,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以及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其他注意事項如下:3類民眾可預約BNT疫苗。(圖/指揮中心提供)接種注意事項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BNT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若不慎使用了兩劑不同COVID-19疫苗產品時,不建議再接種任何一種產品。目前尚無資料顯示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對免疫原性與安全性的影響。COVID-19 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7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目前沒有足夠數據建議孕婦可常規接種COVID-19疫苗,惟若為高感染風險可能因罹患COVID-19導致嚴重併發症的情形,可經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接種後注意事項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
BNT今開放預約!18至22歲也能打 91萬人準時開搶
第九輪新冠疫苗今(20日)上午10時開放預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本輪提供BNT及台灣高端疫苗讓民眾預約。18至22歲、65歲以上、第九類的40歲以上民眾,都可以到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預約BNT疫苗。另外,9月28日(含)前接種過第一劑高端疫苗、間隔滿4週以上民眾,也可預約第二劑高端疫苗。第九輪接種BNT疫苗民眾預估有91萬186人,而接種第二劑高端疫苗民眾預估有65萬2833人,合計本輪預約民眾超過156萬接種人次。第九輪疫苗今(20日)開放預約。(圖/指揮工心提供)指揮中心提醒,接種BNT疫苗的民眾需在接種前注意6大事項,接種後也有2件事要注意:接種注意事項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BNT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若不慎使用了兩劑不同COVID-19疫苗產品時,不建議再接種任何一種產品。目前尚無資料顯示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對免疫原性與安全性的影響。COVID-19 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7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目前沒有足夠數據建議孕婦可常規接種COVID-19疫苗,惟若為高感染風險可能因罹患COVID-19導致嚴重併發症的情形,可經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接種後注意事項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